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春秋乱世始于分封 为何明太祖还要分封?明太祖:给军权不给治权

时间:2019-11-05

明太祖宝训·卷一而后于明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正式开始推行,从封皇子樉为秦王,晋王,棣燕王,橚吴王周王,桢楚王,榑齐王,梓潭王,巳赵王,檀鲁王

提示:本文共有 561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2 分钟。

序言:明太祖朱元璋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故而于洪武二年,也就是公元1369年宣布“定封建诸王之制”,效仿西周,重新制定了一套“分封制”。——《明太祖宝训·卷一》而后于明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正式开始推行,从“封皇子樉为秦王,晋王,棣燕王,橚吴王(周王),桢楚王,榑齐王,梓潭王,巳赵王,檀鲁王,从孙守谦靖江王”开始,截至明洪武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前后共计分封了自己的25个子孙为藩王。——《明史·太祖二》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很多人也就因此而认为明太祖是在走前人的老路,难道他就不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正是因分封制而起的吗?

事实上,明太祖不仅知道,甚至其最终目的都和西周一样,均是为了巩固政权的统治,但是两者的性质却截然不同。而且明太祖在推行分封制的时候,其实也曾制定过一系列的政策来应对和预防出现“藩王势大”的情况。

周武王姬发画像

先说西周的“分封制”吧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兵伐纣,经牧野之战一役后,成功的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建立周朝,也就是我们现代人口中的“西周政权”。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原本商朝各个诸侯国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信仰都不尽相同,那商朝的遗民该如何管理?那些已经征服的地区又该如何去实现有效的统治?

故而,在“周公旦”的把持下,“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周公按照“五等爵制”的等级规则,把爵位以及相对应的土地分封给王室宗亲或者有功的大臣,然后让他们去各自的封地内建立一个“子政权”,也就是“诸侯国”,借以达到拱卫王权、以及实现对西周疆域的有效管理的目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由此也就形成了一种“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的局面。——《礼记·王制第五》

西周制度概念示意图

也就相当于直接受周天子所管辖的,仅仅只有“公、侯、伯、子、男”等五个爵位,其他的五等爵制之外的官员和百姓,皆归各路诸侯去管辖。

就好比一块方圆1000里的大蛋糕,只能分成六份,但是却有100个人想吃,而周天子就相当于是蛋糕的所有者,他把蛋糕分成了六份以后,除了自留的一小块以外,剩下的分别交给了五个人,然后就不管了。

至于剩下的其他人,若是想吃蛋糕的话,那就去找那五个人好了。而那五个人若是想满足这剩下的想吃蛋糕的人的需求,只能是从自己所拥有的蛋糕中去再次进行分割。

说白了,其实也就等同于搭建了一个周天子只负责分封以及管理诸侯,然后再由诸侯去管理官员,最后再由官员管理百姓的金字塔政治体系。

如此一来,在分封制的层层分封之下,“盖诸侯有不顺服者,王将有征讨之事,则合诸侯而发禁事焉”,各路诸侯也就这样在分封制的作用下成了护卫王权、巩固西周政权的中坚力量,对西周治理商朝遗民、以及统治西周疆域等方面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文献通考·封建考二》

春秋战国之乱示意图

春秋乱世因分封制而起

但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景象也正是因此而起。

因为各路诸侯已然是在西周分封制的作用下,在各自的领地内实现了自治,也就相当于是一个个的“子政权”,而且体系很完备,要官有官、要兵有兵、要民有民。

换句话来说,每一个诸侯国其实都相当于一个政治体系完善的小政权,反观西周,反而成了一个要依赖于诸侯“岁贡”的寄生政权。

但由于西周拥有着“册立诸侯”的大权,并且出于监管诸侯的需要,周天子在各个诸侯国中的政治体系中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干预,“大国三卿皆命於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於天子,一卿命於其君,......小国二卿皆命於其君”——《文献通考·封建考二》

这三卿,指的便是西周时期的“司徒”、“司马”、以及“司空”。“依周制而言,谓立司徒兼冢宰之事,立司马兼宗伯之事,立司空兼司寇之事。”——《文献通考·封建考二》

其中“司徒”主要负责诸侯国中的土地及人民教化之事,兼职掌管官员任免;“司马”主要负责执掌军政以及军赋,兼职掌管宗庙祭祀等礼部事宜;而“司空”,则负责执掌水利、营建之事,同时身兼“司寇”的刑狱、纠察之责。

其实也就是后世封建时期“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的雏形。

周公旦画像

顾名思义,在西周周公旦推行分封制之初,虽让各个诸侯实现自治,但其实军政大事基本都还是处在西周政权的管控之下的,而且诸侯势力越大,限制也就越大。

但是随着时间的变迁,诸侯国壮大的同时,西周影响力虽然变大了,但实力增长却并不快,由此也就导致诸侯的势力甚至隐隐超过了西周政权自身,从而也就使得西周对诸侯的影响力越来越弱。

就好比先秦时期的“秦国”,自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岐山以西之地以后,实力薄弱的秦国在西周境内处处受其他诸侯国的制约,得不到发展。

秦穆公剧照

继而,秦国统治者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换个方向,向西周境外发展,“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跑去征伐西戎去了,而且还赢了,之后截至秦穆公执政时期,“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直接就称霸了西戎。——《史记·秦本纪》

试问,如果此时周天子还想要削除秦国,他还有机会吗?没有,因为秦的势力并不比西周政权自身所拥有的势力小,其它的诸侯强国也不外如是,那么西周还能号令的动吗?自然是不行的。

因为分封制所赋予诸侯的那层制约已经在诸侯国的壮大之下形同虚设,成了一个名存实亡的存在了,春秋五霸争雄、战国七雄争霸的兼并统一战争也正是因此而起,周天子当真只是成了一个空有名号却无影响力的统治者,权势早已被各路强大的诸侯给完全架空了。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下明太祖推行的“分封制”,给军权不给治权

明太祖首先在推行分封的背景上就跟西周时期有着很大的不同,由于明太祖推翻的元朝本身就是一个“大一统王朝”,并不像商朝那样是个推行“分封”的朝代。

所以在政权建立后所面临的各地区的文化差异程度上,无疑就比西周小的多,而文化差异其实也就变相的等同于“民族认同感”,也就意味着这个地区的百姓会不会支持统治者的统治,即会不会获得“民心”。

显而易见,明朝明显要更加容易获得民心,因为本身明太祖朱元璋所率领的“元末农民起义”代表的就是大多数民众的意志,推翻元朝后直接就大一统了。

但西周所推翻的殷商,由于并非直接管理的缘故,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殷商只是一个诸侯国,故而征服殷商并不能代表同时就征服了其它诸侯国,否则也就不会有周武王伐纣以后还要征伐其它商朝诸侯国的事情发生了。

西戎示意画像

更别提在外敌的威胁上面,西周时期不光有西戎,而且还有东夷、北狄、南蛮等诸多敌对势力的威胁,反观明朝,洪武年间威胁最大的也仅仅只有一个“元朝残余势力”而已。

这也就意味着明太祖朱元璋在对藩王权力大小的限制以及掌控程度上,是有着极大的优势存在的,一是百姓的归属感强,二是强敌也要比西周少,所以明太祖在推行分封制之时,反而会更倾向于考量政治体系自身所面临的困难。

故而,在明太祖推行分封制以后,也就给我们呈现出了一种“诸王止建籓号,未曾裂土”的情形,顾名思义,即是“给军权不给治权”。——《明史·列传第二十七》

明朝边防示意插画

既然做了藩王,那就安安心心的听明太祖朱元璋的话,去明朝边防重镇“敷险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去,治理百姓的事情还是交给朝廷来处置吧。——《名山藏·卷三十六》

正如《明史·诸王五》中所说,“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分封藩王,但是却不给土地,也就意味着藩王实则还是由朝廷的最高统治者所掌控;赐予爵位,但是却不让管理百姓,也就说明百姓依旧是直属于明朝的最高统治者所治理。

那这些只有兵权的藩王又跟皇帝所册封的驻守边疆的“大将军”有什么区别呢?还真没啥大的区别,要说区别,恐怕也就只是那一层皇室宗亲的血缘关系吧。

明太祖朱元璋剧照示意图

而此举对于明太祖朱元璋而言,那也真可谓是好处多多。

一方面将皇室子弟册封藩王,并将其安置在各个军事要地,也就相当于执掌整个明朝军事大权的基本都是“朱家人”,对“兵权”的归属实现了有效的控制。正如明朝学者朱国桢所说,“高皇帝起徒步,成混一,精兵良将满天下,偃之则不可,付之他人之手,必且为变。故分隶诸王,使之习兵,以暗誊奸人窥伺之志。”——《涌幢小品·卷五》另一方面,明太祖将这些皇室子弟都册封为藩王,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防“宫廷政变”的目的,同样有效的保证了“皇权的稳固”。最为主要的,就是对边疆“元朝残余势力”的侵袭实现了有效的遏制,破除了以往“元朝骑兵”凭借优越的机动能力对明朝边境大为袭掠的困境,有效的保证了明朝边疆的安宁。至于藩王拿到兵权后所可能导致的“藩王势大”的问题,其实明太祖朱元璋也是有所考虑的,他也确实是对藩王施加了一系列的限制。

“三护卫”示意画像

明太祖限制藩王权力

这限制藩王权力的第一步,那自然是给予其兵权的大小了,这点其实明太祖自分封之初就已然考虑到了这个问题。

所以在这些藩王的兵权上,朱元璋自洪武五年,也就是公元1372年开始,“置亲王护卫指挥使司,每王府设三护卫”。也就是说,明太祖在推行分封制之初,仅仅给了每个藩王“三护卫”的兵力。——《明史·职官五》

按照明朝制度来看的话,“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也就是说,明太祖起初曾规定每个藩王最多只能够拥有五万七千人的兵力。而且还并非亲兵,只是有指挥权,其归属其实还是直属于皇帝管辖的“兵部”麾下的。——《明史·诸王四》

即便是后来势大如宁王朱权,也只是“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并未超过十万之数。而且,明朝的疆域并不像西周那般还有着很大的可能再次扩张,毕竟再往北可就是漠北苦寒之地了,其它方向也基本都靠海,所以明太祖也丝毫不必担心藩王兵力会超出限制太多。——《明史·诸王二》

明朝锦衣卫剧照

同时,反观明朝朝廷自身,早在明洪武二年,也就是公元1369年,明太祖就曾“置武德、龙骧、豹韬、飞龙、威武、广武、兴武、英武、鹰扬、骁骑、神武、雄武、凤翔、天策、振武、宣武、羽林十七卫亲军指挥使司。”——《明史·职官五》

这也是明太祖设置自己直辖的亲军力量之始。

而后到洪武十五年,继改置“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以后,又相继正式设立了“旗手卫、金吾前卫、金吾后卫、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府军卫、府军左卫、府军右卫、府军前卫、府军后卫、虎贲左卫”等十一卫,与“锦衣卫”一起合称“上十二卫”。——《明史·职官五》

注意,这都是“亲军”,也就是只供明太祖一个人所统率的部队,而且出于保护皇帝周全的需要,这些亲军都是经过严格筛选以后才能当选的,属实称得上是明朝的一支精锐力量。

那么大家再看藩王的“三护卫”兵马,还会认为藩王有机会造反吗?也足以证明明太祖对藩王兵权的限制其实还是很大的。这也是明朝于西周分封制最大的区别,西周的分封并未对诸侯自身的军事实力加以限制,俨然是一种只要诸侯有能力,那就任由你扩张的事态。

明朝官员画像

另外,为了使得藩王安心做好本职工作,明太祖对藩王的待遇也是分外的优厚。于“洪武九年,初定亲王岁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绢布盐茶马草各有支给。二十八年,更定亲王禄犹万石。”——《廿二史·卷三十二·明史》

而自从洪武十三年,“重定内外文武官岁给禄米、俸钞之制”以后,“正从一二三四品官,自千石至三百石,每阶递减百石,皆给俸钞三百贯”,明朝一品大员每年的俸禄也仅仅只有一千石左右,可见明朝藩王待遇之丰厚。——《明史·食货六》

也足以证明明太祖其实是想通过这种“优待”藩王的形式,来达到消解藩王谋反心思的目的,毕竟谋反有风险,失败后可就身死道消,什么都没有了,更何况造反成功几率不大不说,还得背负骂名。而这俸禄可是实打实的每年都有,还这么丰厚,足以让其安享荣华富贵了。

明朝江山概念插图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相信大家不难发现,与西周的分封制相比起来,明太祖的分封制确实是与西周分封制有着很大的区别。充其量只能说是借鉴了一个“分封制”的名号,这就让两者有了本质上的差别。

西周分封制的本质是为了实现对疆域的掌控,增大西周自身的影响力。而明太祖则是为了促进中央集权而推行“分封制”,说白了就是为解决明朝政治体系自身所面临的困境而分封。毕竟再怎么着,在明太祖的眼中,这江山始终都得姓“朱”不是吗?

而且,综合明太祖分封制的内容来看,明朝藩王并不像西周诸侯那般拥有独立自治的权力,而是一没有封地,二没有子民,有的只是一部分军权,甚至说的严格一点,藩王所有的还只是“领兵权”,其军队其实还是隶属于兵部的。

也就是说,明朝的藩王,实则就是一个负责镇固边防且待遇优厚的“大将军”。与西周诸侯的权力完全没法比。

还拿前面曾聚过例子的“秦国”来举例吧,其被封为诸侯以后,可以凭自己称霸西戎,明朝的藩王可以吗?

肯定是不行的,因为明朝藩王没有治理百姓的权力,也就相当于没有“兵源”,想要带兵就只有那“三护卫”的兵力,不能再多了,即使扩编,也必须经过兵部的授意才行。

私自扩编什么后果,相信不用笔者多说了吧?明朝统治者那“上十二卫”又不是放着当花瓶的。这也就足以证明明太祖对“分封制”的考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还算是比较完备的。

靖难之役示意插图

很多人可能就会问了,那建文帝时期的“靖难之役”又怎么算?

但靖难之役失败的大多数原因实则是建文帝在“削藩策略”上的失败,如果不是因建文帝“强势削藩”,偏偏又从比较弱的藩王开始下手,继而导致打草惊蛇并激化了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的话,建文帝那次削藩极有可能不会失败。

否则明成祖执政以后为何就能那么轻易的削藩成功呢?甚至都没有发生什么太大的干戈。这个案例也足以从侧面证明明太祖的限制政策确实是有效果的。

所以,如果我们暂时抛去西周分封制弊端很大的主观印象,并且再把明朝的分封制看成一个单独的个体,那么再从镇固边防、预防武将专权、以及巩固皇权等方面来看的话,相信大家不难看出,明太祖的分封制确实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存在的。

【end】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春秋乱世始于分封 为何明太祖还要分封?明太祖:给军权不给治权”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唯一躲过殉葬命运的明太祖妃子

唯一躲过殉葬命运的明太祖妃子

太祖,宝庆公主,张美人,后宫,女儿,嫔妃,皇帝,洪武,朱允炆,遗诏,美人,临幸,宫女,大明,女子,常人,江山,母亲,生母,明太祖朱元璋,小女儿,什么也没,一生,事情,公主,军权,制度,地方,名单,命运

2009-08-13 #长篇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了哪些开国功臣?来看历史上的“洪武四大案”

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了哪些开国功臣?来看历史上的“洪武四大案”

朱元璋,胡惟庸,洪武,蓝玉,李善长,刘基,官员,明太祖朱元璋,户部,宰相,罪名,常遇春,御史,功臣,官吏,朋党,汪广洋,赵全德,郭桓,韩国公,蓝玉案,右丞相,全国,中书省,京城,军权,北平,北征,处斩,将校

2018-10-20 #小故事

万事春秋之云游四方 胸怀天下的明太祖朱元璋的崛起之路四

万事春秋之云游四方 胸怀天下的明太祖朱元璋的崛起之路四

朱元璋,时候,人性,和尚,地区,秘密,工作,黄觉寺,军事,本性,眼光,组织,这首诗,友谅,明太祖朱元璋,张士诚,彭莹玉,得连,翠萍,陈友谅,在外面,大家好,万里路,小地方,上帝,个位,事情,事儿,人生,云游四方

2017-08-28 #经典故事

万事春秋之从破庙走出的天子 明太祖朱元璋白手起家之路二

万事春秋之从破庙走出的天子 明太祖朱元璋白手起家之路二

朱元璋,徐达,时候,刘邦,汤和,原因,平民,胆子,富二代,凝聚力,司令员,玩伴,领导,影响,小伙伴们,这么大,周德兴,和凝,夏侯婴,明太祖朱元璋,李世民,杜月笙,樊哙,赵匡胤,项羽,韩信,地主,在当时,在外面,大家好

2013-01-26 #长篇故事

常遇春弃盗从良 明太祖喜获大将

常遇春弃盗从良 明太祖喜获大将

常遇春,仙人,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金枪,一身,伟业,农民,成就,刘聚,一带,体貌,乱世,不见踪影,传奇,人马,仙人指路,出道时,孩子,勤杂工,功业,千古,基础,名将,大碗,大盗,师傅,干起,成年,弯路

2010-12-22 #长篇故事

从乞丐到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传奇人生

从乞丐到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传奇人生

朱元璋,郭子义,手段,成就,江山,起义军,寺庙,张士诚,陈友谅,人和,好的,北伐,乱世,势力,地利,和尚,天时,家乡,实力,常人,庙里,手下,朝代,百姓,群体,经历,贤才,生活,革命,赵君用

2014-11-16 #短篇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 从一个穷苦百姓 如何成为一代开国之君

明太祖朱元璋 从一个穷苦百姓 如何成为一代开国之君

朱元璋,老百姓,起义军,军粮,父母,生活,蒙古,农民,士兵,实力,日子,粮食,这一年,称王,地主,成和,老和尚,民族,东南亚,地位,南方人,人民,亳州,二哥,乱世,主帅,人心,人才,人马,仓库

2008-07-26 #长篇故事

历史最勤政的明太祖 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 令人佩服不已

历史最勤政的明太祖 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 令人佩服不已

朱元璋,郭子兴,皇帝,朱重八,赏赐,李善长,和尚,国事,性格,建议,母亲,条子,蒙元,大脚马皇后,才可以,知人善任,明太祖朱元璋,一木,可依,汉高祖刘邦,陆沉,马皇后,马秀英,原名,传奇色彩,乱世,中华,三跪九叩,乞丐,义军

2019-03-19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