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商鞅变法使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学派的法家思想是什么?

时间:2019-11-08

商鞅及商鞅学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商君书中,主要观点包括:1 历史进化思想与人性好利说在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中,有着浓烈的复古主义倾向,儒家和道家都认

提示:本文共有 332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秦孝公时期任用商鞅实施变法,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因此商鞅的法治思想也在秦国大行其道,对秦始皇及秦朝政治产生着重要影响。商鞅及商鞅学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商君书》中,主要观点包括:

1.历史进化思想与人性好利说

在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中,有着浓烈的复古主义倾向,儒家和道家都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倒退的,今不如昔。这种观念不利于新思想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的进行。商鞅则抛弃了这种落后、陈旧的观点,提出了历史进化的理论。

他认为:在上古昊英时代,人口少而树木和野兽多,人们就靠伐木和猎杀野兽生活。在神农时代,人们开始男耕女织,大家分享劳动成果,不用刑罚政令而社会就可以得到治理,不用战争就可以选出首领。

神农死后,人们“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所以黄帝创制了“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对内施以刑法,对外动用军队,建立了国家机构。时代在变,社会在发展,政治制度也应该随之变革,因循守旧将难以适应社会的实际。“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他主张:“不法古,不修(循)今,因世而为之治,度俗而为之法。”反对复古,反对安于现状,认为改革就应该顺应时代,改变现实。商鞅的这些论述,为政治上的变法和创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商鞅认为,人民的本性是趋利避害。“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民之生,度而求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追名逐利、好逸恶劳、贪生怕死是人的自然本性,“民之于利也,若水之于下也,四旁无择也。”

它伴随着人的一生,“民之欲富贵也,共阖棺而后止。”国君要想治理人民,就必须利用人的这种特性。对于人民来说,最劳苦的事是耕田,最危险的事是战争,要想让人民去做他们所不愿做的这些事,就必须用名利对人民加以利诱,用刑法加以逼迫,所谓:“非劫以刑而驱以赏莫可。”

“利出于地,则民尽力;名出于战,则民致死。”使“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商鞅及其学派对人好利本性的认识和论述,奠定了秦国奉行奖励耕战,严刑酷法政策的理论基础。

2.奖励耕战与利出一孔

出于战国时代兼并战争的形势需要,商鞅认为实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无力者其国必削”,“多利则国强”,“国好力者以难攻,以难攻者必兴。”这里的“力”,指的是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尚力也就是重视“农战”。

《商君书》把农战提高到决定国家兴亡和君主安危的高度,指出:“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为此,商鞅提出国家应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措施来奖励耕战,例如,通过“利其田宅而复之三世”的办法,吸引三晋之人来秦国开垦荒地。

农民生产的粮食多了,可以换取国家的官爵,从而享受政治上的特权。“民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战争艰苦而危险,人民惧怕战争,更厌恶战争。为了让人民勇于作战并乐于作战,秦国规定了“斩首计功”的基本国策,“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

斩杀敌人,可以获取更高的爵位,享受更高的特权。逃避战争或在战场上败退,则被处于严酷的刑罚。《商君书●去强》篇说:“怯民使以刑必勇,勇民使以赏则死。”这样,在全国上下形成一种避战不能避刑,非战不足以避害的形势,即使胆小懦弱之民也有了作战的动力和勇气。“民见战赏之多则忘死,见不战之辱则苦生。赏使之忘死,而威使之苦生。”

在严刑酷法的威逼和高官厚禄的引诱下,造成全民皆兵和闻战则喜的局面,“民之见战也,如恶狼之见肉也。”商鞅学派把重农与兴兵看作是国家走上富强之途的两翼。“是以明君修政作壹,去无用,止淫学事淫之民,壹之农,然后国家可富,而民力可抟也。”

兴农的目的是为了国富,国富便可蓄积战争的实力,并且为重赏有战功者提供物质基础。为了保障耕战,应采取国家立法的手段,使人民只有通过耕战才能取得利益,把除此之外的一切利益渠道加以堵死,即所谓“利出一孔”,这关系到国家的兴亡盛衰。“利出一孔,则国多物。利出十孔,则国少物。守一者治,守十者乱。”

“利出一空者,其国无敌。利出二空者,国半利。利出十空者,其国不守。”为了确保“利出一孔”的思想转化为国家政策,必须打击一切不利于农战的人、事与思想,实施“壹教”。“故当壮者务于农,老弱者务于守,死者不悔,生者务劝,此臣之所谓壹教也。”排斥农战以外的一切行业和学说。

3.厉行法治与轻罪重罚

商鞅学派认为,法是治国之本,是君主的凭借。“以治法者强,以治政者削。”实行法治可以避免由于人治造成的随意性和偶然性,使国家按照既定的路线和方向运行,保证公正和国家利益。

“爱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爱恶各以其正,治之至也。臣故曰:法任而国治矣。”法治优于人治,所以即使圣明的君主和忠诚的大臣也应该遵循法律,“故有明主忠臣产于今世,而能领其国者,不可以须臾忘于法。”

商鞅学派甚至认为法律是万能的,不仅可以禁止人们为奸,甚至认为法律可以成就人的道德,“所谓义者:为人臣忠;为人子孝;少长有礼;男女有别;非其义也,饿不苟食,死不苟生。此乃有法之常也。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法律不仅可以涵盖人的道德,而且完全可以取代道德,这种观点显然是极端和片面的。

商鞅学派主张轻罪重罚,认为这样才能保障人民奉公守法。‘故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也。行刑,重其重者,轻其轻者,轻者不止,则重者无从止矣,此谓治之于其乱也。故重轻,则刑去事成,国强。”

认为执行刑法,如果加重刑于轻罪,那么,轻罪就不致产生,重罪也就无从出现,这叫做“在治的形势下去治”。执行刑法,如果加重刑于重罪,加轻刑于轻罪,那么,轻罪就不会根除,重罪也就无从消灭。

这叫“在乱的形势下去治”。所以加重刑于轻罪,结果刑罚不用,而事业可成,国家也就强了。商鞅这种“以刑去刑,刑去事成”的思想,是在为统治者向人民滥施淫威制造理论。

4.文化专制与以吏为师

在主张“农战”为治国之本的同时,商鞅学派极其重视思想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主张实行“壹教”,也就是壹之于“农战”,凡与“农战”无关特别是相对立的思想、知识学派和学说,皆在排斥打击之列。如果任凭知识分子宣扬自己的学说,就会分散人民专心农战的注意力,因此,尊敬和任用知识分子的做法就是“淫道”。

“奚为淫道?为辩知者贵,游宦者任,文学私名显之谓也。”压制“士”即知识分子,是商鞅学派文化政策的基本特色。在意识形态上认为:“《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为十种“国害”,“国有十者,上无使守战。

国以十者治,敌至必削,不至必贫。”因为“豪杰务学《诗》《书》,随从外权;耍靡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学习儒学的士人对于农战的不利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农战之民千人,而有《诗》、《书》辩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怠于农战矣。”

建立单一的意识形态,对于国家强盛是十分必要的,“是以明君修政作壹,去无用,止浮学事淫之民,壹之农,然后国家可富,而民力可抟也。”

商鞅学派排斥知识分子及各家学说,主张在全国范围内贯彻和执行法律,最终达到“无刑”和天下大治的目的。“故圣人立,天下而无刑死者,非不刑杀也,行法令,明白易知,为置法官吏为之师,以道之知,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也。

故明主因治而终治之,故天下大治也。”国君把法律制定的明白易懂,又有法官、法吏作指导老师,为人民解说诠释,就能使人人懂法守法。“郡县诸侯一受宝(“宝”,高亨认为当为“赍”,意为“送”之意。)米之法令,学问并(其)所谓。吏民(欲)知法令者,皆问法官。

故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吏明知民知法令也,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不敢犯法以干法官也。遇民不修(循)法,则问法官。法官即以法之罪告之。民即以法官之言正告之吏。吏知其如此,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又不敢犯法。”法官和法吏向人民宣讲法律,人民也可以以法律来监督官吏。

通过以法为教和以吏为师,提高法官及法吏的地位,用法律的宣传和教育取代其他学术流派,统一人民的思想。这也是商鞅学派文化专制的重要特色。

参考资料:《史记》

作者简介:本文系作者世界杯酒的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商鞅变法使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学派的法家思想是什么?”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战国历史概况: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

战国历史概况: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

吴起,智氏,智瑶,墨子,楚国,县令,土地,墨翟,晋国,统一,万家之邑,周显王,商鞅,楚悼王,韩康子,赵襄子,魏宣子,中央,中央集权,军队,全县,制度,国家,大夫,度量衡,弟子,条件,晋阳,科技,秦国

2009-02-13 #故事阅读

秦统一六国是因为商鞅变法所定的制度还是秦国没有出现庸主?

秦统一六国是因为商鞅变法所定的制度还是秦国没有出现庸主?

秦国,统一,商鞅,秦孝公,作用,方面,贵族,正因为,商君,司马错,张仪,本可,白起,王翦,范睢,魏冉,最核心,老邻居,优势,人才,人手,人员,公孙衍,国情,国策,情况,岗位,士兵,底层,才能

2010-04-26 #故事会在线阅读

商鞅变法的故事!

商鞅变法的故事!

商鞅,秦国,秦孝公,魏国,魏惠王,秦军,三晋,卫鞅,赵良,目的,管理,商鞅变法,县令,封地,法家,东进,商君,吴起,秦惠文王,太子,统一,富国强兵,兵役,军事,国家,客卿,徭役,户籍,政治,秦王

2017-10-21 #小故事

商鞅与他的变法:大秦帝国强盛崛起并一统六国的关键基础!

商鞅与他的变法:大秦帝国强盛崛起并一统六国的关键基础!

商鞅,秦孝公,秦国,新法,百姓,木头,集市,什伍,公叔座,魏惠王,太子,卫国,世卿,全国,军功,北门,国势,法家,法令,规定,改革,为重点,主要内容,公子虔,授予爵位,公孙氏,公孙鞅,南内,卫鞅,商君

2009-03-21 #长篇故事

秦国历史上的伟人 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 和他本人的事迹

秦国历史上的伟人 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 和他本人的事迹

秦国,商鞅,秦孝公,魏国,公叔痤,卫鞅,商鞅变法,师傅,贵族,变化,统一,景监,秦惠王,太子,习俗,势力,基础,国家,战国,文化,河西之地,如愿以偿,国太子,安邑,杜挚,梁之战,甘龙,秦始皇,秦昭襄,魏国相

2018-10-21 #故事会在线阅读

1成语故事“塞翁失马”反映的观点与我国先秦时期的那个学派的观点一致?战国时期商鞅变

1成语故事“塞翁失马”反映的观点与我国先秦时期的那个学派的观点一致?战国时期商鞅变

思想,制度,八股取士,董仲舒,儒家,作业,地位,学派,文人,成语故事,我国,战国时期,统治者,观点,发展,为加强,先秦时期,大同思想,商鞅变法,法家思想,明清时期,用的是,观点一致,塞翁失马,焚书坑儒,采取了

2020-05-27 #故事会在线阅读

趣味历史故事:商鞅变法

趣味历史故事:商鞅变法

卫鞅,秦孝公,秦国,商鞅,木头,新法,魏国,甘龙,改革,商鞅变法,北门,秦国富强,秦惠公,趣味,人们,全国,决心,军队,利益,大夫,小伙子,帝王,时候,法度,法令,贵族,赏给,历史故事,十两金,就不能

2020-07-17 #故事会在线阅读

秦国统一六国的命运性改革—商鞅变法

秦国统一六国的命运性改革—商鞅变法

商鞅,秦国,秦孝公,国家,贵族,变革,土地,平民,商鞅变法,历史,将军,方法,时代,问题,任何一个,个人,世家,人民,井田制,儿子,军国,情况,战争,统治者,道理,领土,改革,管理,统一,将士们

2019-03-04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