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苏轼与常州传说故事

时间:2019-12-04

苏东坡的传说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1569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2 分钟。

苏东坡常州传说故事奇对结挚友 苏轼20 岁那年,他的父亲苏洵,带着他和他的弟弟、17 岁的苏辙从家乡赴京一同参加礼部科 举考试。他们经成都、汉中,从褒斜道翻越秦岭,进入关中盆地。然后径直向东,经洛阳、郑州, 于五月抵达京城汴梁(今开封)。因为考试在秋季,手头所带的盘缠有限,为省钱,只能租住在西 郊兴国寺浴室。 同住兴国寺浴室,还有不少全国各地赶来参加科考的学子。闲时苏轼也有意无意参加他们的聚 会。其中福州人林希最为活跃,他才华横溢,出口成章。有时难免爱卖弄,特喜欢出对子让人家对, 既活跃了有些沉闷的气氛,也是测试某位考生知识及应对水准的半游戏标杆。 这天晚饭后,做了一天功课的学子们按惯例聚拢在林希周围,听他出上对。最初几个上对,时 间不长便有人对出。或许见大家有些不屑,林希突然拉高嗓子:“这句是个绝对啊!”然后吟出五个 字:“三光,日月星。”顿时底下鸦雀无声,因为这是个数字对,后面三个字得对应数字“三”。要对 首先得变数字,而后面又有三个字的空间。怎么对,无法对啊!过了几分钟,苏轼缓缓站起身,从 容应答:“四诗,风雅颂。”沉默片刻,举座欢呼。天文对人文,可谓天衣无缝。诗指《诗经》,它 分为风、小雅、大雅、颂四部分,但一般人又将小雅和大雅合称为“雅”。 就在大家将目光都聚焦在苏轼身上时,林希冷笑一声,“我还有绝对”。仍是“三”字当头,还是 五个字:“三晋,韩赵魏”。韩国、赵国、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它们都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这三 个国家的创建人原来都是晋国的大臣,后来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各自立国,史称“三家分晋”。这下 多数人都傻了眼,毕竟这种数字出格能对上的极少。不料一位年近三十的高个男子陡地立起身慢悠 悠地应答:“六朝,夏商周”。沉寂了半晌,众学子齐声鼓掌。地理对历史,无疑一绝。在中国历史 上,有四个朝代国号为“周”。即周武王姬发建立的周朝。前期首都在西安,史称“西周”;后期迁都 洛阳,史称“东周”。第二个周朝是南北朝时的北朝,由宇文觉建立,史称“北周”。第三是唐高宗李 治的皇后武则天称帝,将国号“唐”改为“周”,史称“武周”。第四个是五代时,郭威建立的周朝,史 称“后周”。 不知是谁,好奇地冒出一句:“请问新来的,尊姓大名,何方人氏?”那人抱拳连连作揖,挺爽 快地道:“不才胡宗愈,小字完夫,常州晋陵县(今常州市区东部)人氏。”见大家团团围住了胡宗 愈,将自己冷落一边,林希有点挂不住了,连连咳嗽,要亮出杀手锏,但仍旧同数同类型,大有一 条黑道非走到底之势:“三国,吴蜀魏。”吴国由孙权建立,史称“东吴”;刘备继承了汉朝,史称“蜀 汉”;魏国由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林希还故意哼了两声:“我最后一个字可还是魏啊!”随后得意 洋洋地翘起二郎腿。岂料胡宗愈居然脱口而出:“八代,晋汉周。最后一个字仍然是周。”这下人人 叫绝,连林希也连连点头。“晋汉周”是五代最后三个朝代,史称“后晋”、“后汉”、“后周”。历史上 除有四个周朝外,汉朝也有四个,即刘邦建立的汉朝,史称“西汉”;刘秀建立的汉朝,史称“东汉”; 刘备建立的汉朝,史称“蜀汉”。但刘秀、刘备都是刘邦的子孙,他们也都以继承汉室自居,这三个 汉朝一脉相承。而被称为“后汉”的汉朝则由刘知远建立。晋朝共有两个,即司马炎建立的晋朝。前 期首都建在今西安,被称为“西晋”;后期因五胡之乱,首都南迁今南京,史称“东晋”。而被称为“后 晋”的晋朝是由石敬瑭所建立。此联妙在与上一对联还遥相呼应,互补共篇。不仅仅是最后一字相 同,更因为和中国历代王朝序列表巧合。“夏商周”是我国最早的三个朝代,而“晋汉周”则为当时的 最后三个历史朝代。以至值得反复细品,回味不绝,令人难忘。 岁的胡宗愈互相都十分赏识,两人经常在一起饮酒吟诗,畅谈理想,展望未来。秋季他们一同参加了礼部考试,苏轼名列第二,初试过关,只等来年春季殿试复 试,即可高中进士,胡宗愈却意外名落孙山。临别时,苏轼的安慰话还未出口,却见胡宗愈显得分 外平静,坚定地表示回去后会更刻苦地学习,三年后定能一鸣惊人。果然三年后,胡宗愈再次赴京, 参加科举考试,他竟高中第二名进士,即榜眼,顿时声名鹊起。而当时苏轼正在四川眉山服母丧。 三十年后,胡宗愈和苏轼几乎同时调回中央工作。虽然都身居皇宫,均为朝廷大臣,但他俩都 厌倦官场的争斗,向往获得自由身,早日享受淡泊的田园诗意生活。两人情投意合,欲共圆一个归 居常州之梦。苏轼在一首和韵胡宗愈的七律诗就简明点出:“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毗陵, 与完夫有庐里之约云。”意思是我已决心最终定居毗陵(常州汉代时名),只因为与胡宗愈有了同 居其家乡的约定。可惜不久胡宗愈死在任上。虽然胡宗愈已去世,庐里之约已成空谷之音,但苏轼 仍如季子冢树挂剑,生死相守,在生命的最后时候,践诺了“毗陵之约”,最终归老胡宗愈的家乡常 一定要进传说,早年苏东坡与常州籍学友胡宗愈一同乘船去赴考,因途中突发洪水,江水猛涨,船只在 江中团团打转,前进不得,耽误了很长时间,当他俩赶到考场门口时,进场时间已过,守门军士不 让他们入场。可他们一定要进,吵闹声惊动了监考官,监考官步出考场,询问缘由,守门军士立即 报告:“这两个人来迟了,小人按规定不让他们进场,他们硬要往里闯,因此吵了起来。” 苏东坡上前施礼说:“我们路遇洪水,船难行走,故而迟来了,守门军士不让我们进场。想我 们十年寒窗,就等今日参加科考,因此心有不甘,吵闹起来,不想惊扰了大人,请大人见谅。” 监考官听后,顿生恻隐之心,于是就说:“老夫有两副上联请你们对一对,若能对得出,便破 例允许你们入场参加科考。” 考官首先向胡宗愈出了上联:“桃李满天下,以文取士惟公正。” “春风遍人间,量材录用重廉明。”胡宗愈应声而答。 考官听了赞许地点点头,又向苏东坡出了上联:“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 水路,七颠八倒,来九江,十分来迟。” 苏东坡听后,略加思索,立即对出了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进了七六五个考场, 四返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 监考官一听,不禁暗自赞叹,两位学子如此才情,实属少见,今后将是国家栋梁之材,于是吩 咐守卫放他们进了考场。 鸡黍之约 21 岁的苏轼,考取进士后,按照惯例,参加了当晚的琼林宴。在琼林苑,礼部摆开了数十桌 酒席,场内气氛非常热烈,这里成为新科进士们欢饮畅叙的海洋。 说来也巧,苏轼的邻座恰是来自常州宜兴的蒋之奇、单锡。在敬酒过程中,蒋之奇深情地介绍 家乡之美,北枕奔腾向海的长江,东南临浩渺无边的太湖,水网绿野,山秀茶香,奇洞竹海,引人 入胜。单锡更是详细地描绘了家乡附近的罨画溪美景,苏东坡不禁心醉,所以当蒋之奇邀他来常州 做客游历并定居时,当即允诺,定下“鸡黍之约”。 微醉中,蒋之奇夸耀起常州儒风蔚然,学子出类拔萃。他用手指随意划了个半圆,说:“这里 每十几个人中,就有一位常州人。”苏轼摇摇头,以为醉话。 蒋之奇随即向邻近几桌打了一个招呼,一群人迅速涌上前来,一一向苏轼敬酒,蒋之奇则自豪 地一一介绍:“这是常州武进(今常州市区西部)人胡宪臣、胡信臣、孙云、苏舜举、严勋;这是 常州晋陵(今常州市区东部)人丁骘、张思、胡象德、姚仲容、张臣;这是常州江阴人……” 要知道全国平均每个县还摊不上一名新科进士,所以苏轼一时惊呆,彻底折服,由衷地赞叹: “不愧是延陵季子的真传弟子!” 苏东坡在这科的琼林宴上,结识了多位常州籍同科进士,与他们成为知己,从此和常州结下生 舣舟亭的来历常州东坡公园内,有一座高6 米,长4.8 米的重檐歇山顶的亭子,叫“舣舟亭”,这座亭子建于南宋年间。至清代,康熙、乾隆两帝下江南,均亲临此亭,并为它题过匾额。这座亭子为 什么叫“舣舟亭”,康熙、乾隆皇帝为何为它题匾,它的来历又如何?这里有段故事。 原来北宋熙宁四年,苏东坡从京城外放到杭州任通判一职,到了熙宁六年,江南一带旱灾,苏 东坡关心百姓疾苦,上书神宗反映灾情,皇帝叫他到镇江、常州一带访查。 到常州时,正赶上除夕夜,苏东坡担心州府的船只一上岸,当地官员必定按礼仪隆重迎接。如 果那样的话,衙门上下连同衙役,恐怕过个年都不消停了。此刻,手下人正准备登岸向常州官府通 投,苏东坡赶紧把手下喊住,然后说出他的担心,同时苏东坡提议:把船停泊在城东运河畔,全船 人在船上过年,来个别致的辞旧迎新。随从们听后一致同意了他的建议,苏东坡于是叫船家:“舣 舟!舣舟!”船家听不懂叫他“系船靠岸”,船仍往前行。苏东坡顿时发火了。同行的人笑着说:“苏 大人,您讲蜀音雅语,船家哪能听懂呢?”苏东坡被点醒,连忙用官话叫“系船靠岸”,船这才停下, 抛锚系缆。 此刻岸上传来阵阵爆竹声,天上飞舞着鹅毛大雪,苏东坡见此情景,思绪万千,随口吟出七言 诗两首,其中有“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之句,是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为了纪念苏东坡关注民生,爱护百姓,在苏东坡仙逝常州后,南宋年间,常州的老百姓集资在 苏东坡当年舣舟处修建了这座亭子,亭子就命名为“舣舟亭”。到了清代,康熙、乾隆两帝下江南, 仰慕东坡文才,所以在东坡上岸处设立了万寿行宫,驻跸此地,登临此亭寻觅东坡遗迹,并分别为 舣舟亭题写“坡仙遗范”、“玉局风流”匾额。舣舟亭成为闻名全国的怀苏千古名胜。 香泉井的故事 常州东门半月岛上有口香泉井,它的来历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还有关系呢! 苏东坡一生曾11 次到常州,把常州当作第二故乡,定居并终老于常州,其间还当过常州团练 副使。传说,还是苏东坡在常州任职期间,有一天,他下乡巡视民情,当他走到东门一带,由于是 夏季,天气炎热,觉得口渴,忽然看到丛林间有座茅草房,房边有口古井。于是他上前叩开大门, 对房主老翁说:“老丈好,我路过此处,太口渴了,不知可否借我吊桶,打点水喝,也可解解渴。” 老翁连忙摇摇手说:“不可,不可,此井因为久不疏浚,水质已经变坏,不能饮用了。”苏东坡又问: “那你们喝水又怎么办呢?”老翁答:“我们只能从前面运河打水喝了,虽然水不干净,但也没办法 了。”说着,老翁从缸里舀了一勺水给苏东坡喝。 苏东坡听在耳里,记在心头,回到衙门里,派了几名衙役来疏浚水井。苏东坡可是一个懂水文 水情的好官,在他指挥下,一方面将井中杂物打捞上来,一方面将井底淤泥清出,通过疏浚,没几 天就将井水整理清澈了。 从此以后,东门一带的老百姓终于能喝上可口的井水了,再也不需要饮用脏兮兮的河水了。 由于这口井是苏东坡疏浚好的,而且喝起来特别可口,像泉水一般香甜,所以老百姓把它叫做 “东坡香泉井”。这井和它的故事也就一直流传到现在。 捐带造桥 苏东坡晚年辞官,应同第好友蒋之奇之邀,定居常州府宜兴蜀山。 有一天,正是清明过后,苏东坡从龙池山澄光寺动身,想到善卷洞去玩玩。一来他久已向往龙 岩三洞的天然奇景了;二来,听说“祝陵有酒清若空”。心想,我何不顺道去祝陵喝它几盅? 到了吃中饭辰光,他已走到祝陵村附近,却被一条小河拦住了去路。向西头望望,连座桥影子 都不见,一时没有办法,只恨咫尺蓬莱,竟无路可走。 这辰光,传来一阵清亮的山歌。苏东坡顺着歌声寻去,见一只小船上两个青年正在罱河泥,心 想:好啊!有船就有办法过河了!立即向远处呼唤道:“船上两位小哥,劳驾摆个渡。” 船上两人听见有人呼唤,回头看时,只见岸边柳荫下站着一个文绉绉的老者。两个人嘀咕了一 阵,把小船向岸边靠了一靠,说道:“老先生要摆渡过河去吗?这个不难,只是我兄弟俩有一事要 先打扰你。” 苏东坡十分客气:“两位有何见教,不妨明示。” “请先生联一对句,联好后,就摆先生过河。” 苏东坡心想,我当什么事情呢?原来是对对子。我是翰林学士,这吟诗联句的事么,有何难哉! 只是万万没有想到这里竟有农夫来考我。唉,我要过河去,考就考吧!于是说:“请教上联。”“泥 罱罱泥,泥鳅钻出泥罱眼。”东坡听了,觉得这一句文字虽然平常,结构上却有些儿刁钻,要想对 仗工整,一时间难觅佳句。他在河边来回踱步,把上联反复念了好几遍,搜肠刮肚想了整整一个时 辰,硬是对不出来,只觉得又饥又渴,又气又急,后悔不该来此游山玩水。 正在他答又答不出来,走又走不脱的时候,一个十岁的儿童,手牵一条大牯牛,来到就近一个 水车棚里,驾好牛辕,吆喝一声,大牯牛就围着水车转了起来。当大牯牛转了一圈,转过水车龙头 的时候,一股清水就从水车头哗哗流了出来。东坡一见,触动了灵机,吟道:“水车车水,水牛盘 过水车头。” 得到这一对句,苏东坡心里那股高兴的劲头真不下于当年金榜题名!两个青年听了下联无话可 说,就将他摆过河去了。 苏东坡过了河,到了祝陵,进了小酒店。他一边品尝着“祝陵酒”的美味,一边回忆着刚刚经过 的一番情景,不胜感慨,“小河里险些翻了大船!”他思量,这里河水阻隔,怎么可以没有一座桥? 喝完了酒,马上请来了村坊父老,解下了皇帝赐给他的玉带,建议大家捐款造桥。父老们见苏学士 带头做这桩好事,纷纷踊跃捐款,积极筹建。没有多久,一座花岗岩拱桥建成,题名“玉带桥”。 经历了九百多年的“玉带桥”,横跨在祝陵河上,至今依然完好。 苏东坡与苏墅桥 宋朝有一年,苏南一带闹灾荒。有个头子活络的小贩,大做荒年生意。他看中了现在的江阴新 桥镇往泗港闸上方向去的那条蔡港河,因为河上有座无名的小石桥,桥上行人不断,他就在桥脚头 搭了间草棚,开了一爿粥店,说啥人吃了他的粥,就可以度过荒年,不饿死。成千上万的逃荒人都 去吃他的粥,把个小石桥的石板磨得滴溜光,坐可当板凳,睡好当张床。后来这座无名的小石桥, 就称为活人桥,名气响到苏州、无锡。 在常州府当团练副使的苏东坡,也听到了关于活人桥的传说,决定前去察看一番。第二年春天, 苏东坡骑上了一匹高头大马,来到“活人桥”。他在桥上转了又转,看了又看,还向老百姓问长问短。 过了一会,他就抄小路回转,看看沿途菜花金黄,一时来了游兴,就抽上一鞭,向南奔去。那晓得, 大白马才奔了一歇工夫,突然,前足腾起,长嘶一声,差点把苏东坡摔下马背。苏东坡定神一看, 眼前横着一条大河,河面上架着一座摇摇晃晃的烂木板桥,马儿不肯上桥过河。苏东坡就下了马背, 来到附近的村里,关照村中的绅士把烂木桥拆掉,重新造座大石板桥,为老百姓做件好事。苏东坡 走后,绅士们立即行动,造了一座大石板桥。老乡们为了感谢苏东坡的恩赐,就把这座桥定名为“马 嘶桥”,原来的“活人桥”改名为“苏墅桥”。直到现在,新桥镇里仍保留着苏墅村和马嘶村的地名,苏 墅桥和马嘶桥的旧址还依然保留着。 墨香榭的传说 常州红梅公园东南部,有一古建筑叫墨香榭,它原是太平寺的禅房,但后来为何又改称墨香榭 原来它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关。当年苏东坡定居常州后,喜欢讲经说法,品茗论禅,常常去各大寺庙与诸位长老交往。 苏东坡最常去的是太平寺,太平寺是由南北朝常州籍皇帝、齐高帝萧道成创建,寺院气势宏伟, 风景秀丽,七级浮屠高高耸立,是东门第一寺院。 太平寺的方丈钦禅大和尚察颜观色,能说会道,阿谀奉承,把苏东坡吹捧得舒舒服服,苏东坡 诗兴大发,一连作了《常州太平寺观牡丹》、《题常州太平寺薝卜亭》等多首诗词,为太平寺增色 不少。 钦禅大和尚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叫工匠将苏东坡的诗作刻石并镶砌在禅房墙壁上,逢人就吹 嘘自己与苏东坡的交情之深。 谁知,苏东坡却是个不得意的文人,没多久便被朝廷贬谪至海南岛。 钦禅大和尚认为苏东坡得罪权贵是“不识时务,自讨苦吃,今后再也不会有出头之日了!”于是 叫石匠把苏东坡的题诗墨迹全部铲去、敲掉,以免株连…… 可是,当苏东坡的手迹被去掉后,来访的客人到此都能闻到苏东坡留下的“墨香”,依稀还能看 见墙角若隐若现的东坡诗词。原来苏东坡是天上文曲星下凡,他的手迹又岂是凡人能毁去的呢?所 以苏东坡吟诵太平寺的诗作依然保存到了今天,太平寺禅房也被人改称为墨香榭。而钦禅这种反复 无常的小人,也被世人鄙视到如今。 游湖留地名 相传宋朝大学士苏东坡和他的好友佛印和尚三下江南来到兰陵(常州古称),听人说滆湖很 好玩,便同佛印和尚租条船向滆湖驶去。 出了常州,他们沿路观赏风景,发现前面河道分出两条岔子,问了船家得知一条到宜兴,一条 通武进。两人选择了去武进的这条河行驶,东坡遥望着河道对佛印笑说:“你看这河像个??丫??字。” 佛印点头称是。“丫河”的名称即由此而来。东坡和佛印一路上谈笑风生,不知不觉就到了滆湖,滆 湖景色极美,两人玩得很高兴。转眼间天气突变,一阵极大的东风刮来,吹得小船失去了平衡,被 顺风吹到了一个地方,东坡把头伸出窗外,见大风已息,湖水恢复了平静,心里感到很快慰,题下 了“安欢渎”三字,继续游湖。 在湖上游了半天,东坡和佛印上岸步行,阴沉沉的天气转晴了,当太阳从云雾中钻出来时,东 坡和佛印正走过一顶桥,便称这座桥叫“步云桥”。过了桥已近黄昏时分,东坡和佛印又累又渴,见 前面又有一座桥,佛印说:“居士,你看前面这座桥够我们爬了。”东坡笑着说:“那就叫??够爬桥??吧。” 过了桥,天色暗下来,他们想找个地方住宿,又有座桥在前面,过桥时天色已晚,他们就把这座桥 题名作“晚步桥”,过了“晚步桥”,有个村子,他们就在这村上找了个人家住了一夜。 第二天,东坡和佛印来到牛郎庙,他们听说牛郎庙有口泉,泉水清香可口。两人走了一阵,发 现前面有口泉,便上去用手捧掬着尝了一口,果然又香又甜,连声称奇,东坡便题下了“香泉”二字。 后来当地居民就在此修了座凉亭,供过往行人憩歇,并可饮用泉水,这座亭子就叫“香泉亭”。 夕阳西下,东坡和佛印到了个地方叫冬安。两人因步行了一天,感到很疲劳,夜里睡得很好。 次日早晨,东坡对佛印说:“把??冬安??二字改成??东安??怎样?意思是东坡曾在此安睡。”佛印连声称好。 苏东坡和佛印游滆湖时,提到的这些桥名、村名、地名,被当地老百姓得知后,照此称用,并 一直流传到现在。 苏东坡结缘小九华寺 小九华寺位于常州东门古运河畔,相传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与该寺颇有渊源。 据说,有一年苏东坡身负朝廷使命,急促由杭州乘船沿大运河赶赴润州(今镇江)赈灾放粮。 途经常州时已是腊月除夕黄昏夜,为避免惊动当地官员、知己好友及老百姓,便泊舟于常州城东通 吴门外的大运河畔。在此孤寂寒冷的大年夜晚,东坡因政治上的不得志,加上心系灾民事而久久不 能入眠,正处于转辗难眠之际,隐约闻听附近城内寺院钟声,此情此景触动了苏东坡,他满怀激情 地写下了《除夜野宿常州城外》的诗篇。后来,他忆及当时情景,好比似唐代诗人张继夜泊姑苏(今 苏州)城外寒山寺畔留下了《枫桥夜泊》名篇一样,感受深刻,心想再访常州时,定要寻根访源。 数年后,当他得知密友、担任黄州通判的孟震将告老返回山东故里,而必经常州时,特书信相 约至常州叙旧。 在常州,苏东坡邀孟震同游天宁禅寺、太平讲寺、报恩禅寺诸名刹外,并特地造访了城东一隅 的小九华寺。期间他得到了小九华寺主持的热情接待。小九华寺规模虽然不大,但大雄宝殿、观音 殿、地藏殿等殿堂齐全,僧舍整洁、香火旺盛。当东坡与孟震参拜佛像后,主持叙述了小九华寺的 来历:小九华乃安徽九华山某高僧大德受地藏菩萨点化,行游至此,结庵募化,开拓寺地,构筑精 舍30 余楹,取名“小九华”,此即传承九华山地藏王菩萨之佛意耳。 苏东坡有感于小九华寺主持的热情接待,从此结缘于小九华寺,常常与方丈讲经说法,品茗修 禅。小九华寺也成为苏东坡常去之场所。 据讲,东安桥头街历古以来是个小街,周围村民都集中而来,并且是南北必经之地,所以来往人也多,桥头街中早就有个歇凉茶亭。传说宋朝时苏东坡有一日也路过此地,在茶亭里饮茶稍歇。 东坡饮罢茶向四面观看。他说,仅百步连三桥,很少见得,东面又看到滆湖,这里是个好地方。又 指着茶亭说:“这亭里如掘一口井,取井水煮茶就更佳了。这个亭就可名香泉亭了。”后来真的在亭 里打了一口井,把原来的亭子拆建成四串角茶亭,定名香泉亭,并刻有石碑,在石碑上还刻了两条 龙,龙嘴里含一颗珠子。据说这龙在夜间出动,在这里过夜的黄豆船、西瓜船都不得安宁。后来有 个长路客人把龙嘴里的石珠取去。从此,龙也不出现,停泊船只也平静安宁了。 苏东坡和“天远堂” 宜兴闸口东坡海棠园的邵氏宅第内,悬挂着一块由苏东坡题写的“天远堂”匾额。该匾长180 厘米,宽50 厘米,这是全国仅存的少数几块苏东坡手书匾额,因此极为珍贵。关于这块匾额的来 历,还有着一段曲折故事—— 当年,苏东坡经历“乌台诗案”以后,对朝廷失去了信心,不愿再卷入当时的政治斗争之中,因 此想像陶渊明一样隐居田园,于是连续两次上表乞求朝廷,希望准许他在常州居住。当他获准来到 常州后,喜欢上了常州所辖宜兴县的风光,同好友胡宗愈、单锡兄弟、蒋颖叔等常年欢聚,游览阳 羡山水,倍觉心情“豁然”,并写下了《楚颂帖》:“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 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 在这期间,他还结识了宜兴当地青年书生邵民瞻,两人一见如故,相交甚欢,常常与邵民瞻畅 饮于新筑的草堂,邵民瞻邀请苏东坡为新落成的草堂题匾留念,苏东坡一口应允。 在题匾时,苏东坡由感而发,取“天高皇帝远”、“天远夕阳多”之意,挥毫写下“天远堂”三个大 字,意谓“远离天子,身在天堂”,落款为“眉山苏轼”,盖上“德寿之铄”的篆章。 谁知此事很快传到京城,苏东坡的政敌舒亶、李定等一帮奸佞小人,弹冠相庆,认为这是再次 置东坡于死地的有力把柄,便望文生义,添油加醋,向皇帝进谗言:“苏东坡赦居到常州后,不但 不感激皇上恩典,反而题写??天远堂??匾额,贬低圣意,鄙弃君主,真是大逆不道、罪该万死!” 宋神宗听后将信将疑,决定派人到宜兴查访,是否确有其事。 朝廷幸有东坡好友、驸马王诜,叫人飞马传书给东坡和邵民瞻。当御史台派出的官员找到邵民 瞻后,邵民瞻为保护苏东坡,早就做好准备,对官员说:“??天远堂??是我邵家祠堂的堂名,我仰慕东 坡先生,所以请他为我邵家祠堂题写匾额。” 查访的官员回京后向皇上禀报,然而他的政敌们仍不死心,又向皇帝密报,这是邵氏有意保护 苏东坡,编造出来的谎话,不信,请皇上传邵民瞻把“天远堂”《邵氏家谱》立即送京查验,如果拿 不出,则与苏东坡一同治罪。 圣旨传达宜兴后,邵民瞻可难煞了,他与族人商量,为了保护苏东坡不被迫害,大家决定连夜 改写《邵氏族谱》的序言、封面,并冠以“天远堂”堂名。 次日当《邵氏族谱》送去京城后,御史们拿到堂名为“天远堂”《邵氏族谱》后,一个个都傻了 眼,他们当场被神宗皇帝狠狠训斥了一顿。苏东坡这才躲过了又一次文字狱灾祸。 从此,闸口邵姓的祠堂正式命名为“天远堂”,这块由苏东坡亲笔题写的匾额也一直悬挂在邵家 宅第内保存至今。 独山改名 丁山和蜀山合称丁蜀镇,其实蜀山是后起的名字,它原来叫独山。那么后来怎么叫起蜀山来了 呢?话说起来就长了。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年轻时候就中了进士,但以后仕途坎坷,一直不得志。他想:算了吧,不要 做官了,不如找一个地方退隐躬耕。听说常州宜兴县是个好地方,山明水秀,就托人在宜兴买了点 薄田,以便自己老了有个安稳的归宿。谁知他一直没有机会到宜兴。过了好多年,直到四十八岁上, 他才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一看,果然名不虚传,觉得能到这里来度过晚年,自己也就满足了!从 此,他多次恳求皇帝,让他到宜兴定居归老。但皇帝不肯,把他一歇调东,一歇调西,直到徽宗登 位做皇帝,才大赦天下,答应了苏东坡的请求。 苏东坡来到宜兴,饱览了这里的山山水水。有一天,他登上独山游玩,站在山顶上朝下望去, 四周都是肥沃的平原,才晓得脚下的山头一峰独秀,真正是个独山了。然而等他再举目西南,望见 远处连绵不断的群峰时,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好象自己回到了家乡四川眉山,每天一开门便见 气势壮美的峨眉山;下雨之前,浓云裹着山顶,雨过以后,空气新鲜,峨眉山青翠欲滴……当苏东 坡从沉思中醒来时,脱口叹道:“此山似蜀。” 当地人家都晓得苏东坡是了不起的文人,纷纷把子弟送来,请他当先生。苏东坡欣然答应,便 在独山脚下溪古寺里讲起学来。他学问好,教书严,却又待人和善,还常常带领着学生上山游玩, 观赏太湖景致呢!所以学生都喜欢这位老师。 谁知到第二年,苏东坡去常州城里小住,不幸死于常州。噩耗传来,独山的百姓十分悲伤。为 了纪念他,就把独山改名蜀山,还在蜀山南麓建造了东坡祠堂,后改名东坡书院。书院遗址就是现 在的东坡小学,里面尚存古代书法家所写的“似蜀堂”、“讲堂”、“东坡买田处”三块匾额。 狗爬桥迈步村诵滩 武进东安塘里村,早些年有一座坡度很陡的石桥,南北跨向,大家把它叫做狗爬桥,它的来历 据说与苏东坡有关。相传有一天傍晚,苏东坡从宜兴访友后返回常州,旅途劳累,在过这座桥时, 拾级而上,来到桥顶已气喘吁吁,连连说:“真够爬的。”当地百姓遂把此桥称为“够爬桥”,以后又 音讹为“狗爬桥”至今。 经过“狗爬桥”,苏东坡一直向前走,到村北时,天色已晚,便寻一农家投宿。叩开柴门,见一 老者,连连说:“晚步了,晚步了,想借宿一晚,不知可否?”从此,这个村庄改名为“晚步村”,后 谐音为“迈步村”。 天亮后,东坡借一小船从滆湖离去,登船后,见阳光和煦,东坡便拿起一本书琅琅诵读,“诵 滩”因此得名。 东坡提梁壶 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晚年不得志,弃官来到常州宜兴蜀山,闲居在蜀山脚下的凤凰村上。苏东坡 吃吃茶,吟吟诗,倒也觉得比做官惬意。但有一样东西美中不足。什么呢?就是紫砂茶壶都太小。 苏东坡吃茶不是小来小去,他喜欢“牛饮”,一壶茶三口两口就喝光了。 怎么办呢?苏东坡想:我何不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一把大茶壶?对,自己做壶自己用!他叫书童 买来上好的天青泥和几样工具,开始动手了。谁知看来容易做来难,苏东坡一做做了好几个月,还 是一筹莫展。 一天夜里,小书童提着灯笼送来夜点心。苏东坡手捧点心,眼睛却朝灯笼直转,心想:哎!我 何不照灯笼的样子做一把茶鋬壶?吃过点心,说干就干,一干就干到鸡叫天亮。等到粗壳子做好, 毛病就出来了:因为泥坯是烂的,茶壶肩部老往下塌。苏东坡想了个土办法,劈了几根竹片片,撑 在灯笼壶肚里头,等泥坯变硬一些再把竹片拿掉。 灯笼壶做好,又大又光滑,不好拿,一定要做个壶鋬。苏东坡思量:我这把茶壶是要用来煮茶 的,如果把壶鋬装在侧面肚皮上,火一烧,壶鋬就烧得乌漆墨黑,而且烫手。怎么办?他想了又想, 抬头见屋顶的大梁从这一头搭到那一头,两头都有木柱撑牢,灵机一动说:“有了!”赶紧动手照屋 梁的样子做茶壶。经过几个月的细作精修,茶壶做成了,苏东坡非常满意,就起了个名字叫“提梁 后来就有一些艺人仿造,并把这种式样的茶壶叫做“东坡提梁壶”,或简称“提苏”。东坡茶经东坡壶 苏轼在常州宜兴凤凰村定居后,每天都有四乡八邻的老者们前往凤凰村,找苏轼喝茶、聊天、 谈禅。这些长者们在与苏轼的交往中,发现他对喝茶不仅有浓厚的兴趣,而且非常讲究,还能道出 很多喝茶的道理。一是要用阳羡唐贡茶,二是要用紫砂壶和白窑瓷碗作茶具,三是要用罨画溪中段 的河水,四是要用潜洛瓦炊煮水,桑树枝作燃料。苏轼把这叫做“桑梗煨炊,贡茶入紫砂”。具备了 这四种东西,苏轼喝起茶来,必然手捋长须,吟诗作对,十分自在。久之,长者们感到奇怪:人们 都只听说李太白斗酒诗百篇,陶渊明是饮酒赋诗南山下,可苏轼却是饮茶赋诗,其乐无穷,甚是不 解其中奥妙。 一天,恰逢苏轼又在饮茶吟诗,众人越发好奇,便齐齐上前打躬作揖道:“苏公喝茶为何如此 讲究,这般雅兴,能否赐教一二?”苏轼放下茶碗,还礼道:“诸公请坐喝茶。说到赐教,不敢当, 不过……”苏轼见乡邻们登门造访,很高兴,便滔滔不绝地讲起他的“茶经”来:茶乃清心悦目,滋阴 壮阳,释滞消壅,帮助消化,兴奋大脑,调节内腑气息之佳品。然而,吃茶必得讲究,其煮茶所用 之水,是第一要讲究的。水质佳,保茶本色,增清香,润喉舌,生津液。罨画溪中段之水最好。” 乡邻们听得频频点头,连声称是,不过,心里对苏东坡所说的一条河中的水还分上、中、下三段的 说法,还总是半信半疑。 第二天,大家商量好要考考苏轼,便事先“买通”他的书童。然后对苏轼说:“苏公,今日我等 特来听你讲论茶经,且要品尝你亲自煮的茶,不知可否?”苏轼哈哈笑道:“承蒙各位抬举,请大家 品尝。”于是叫书童赶快去罨画溪中段取水。书童高高兴兴地挑着两只小瓮,直奔河边,很快便将 水取了回来,苏轼当即动手,用银铫吸水倒在瓦炊中,叫书童抱来桑梗煮水。待水开后,便亲自提 炊冲茶,盖上壶盖,停一歇再将壶内之茶向各位各倒一瓷碗。大家亦不客气,端起来就喝,并连声 叫道:“好茶!好茶!”谁知苏轼把茶壶一放,对书童问道:“此水何处取来?”书童忙回答道:“青龙湾 以下,渡口之上。”苏轼冷眼道:“这么说来是中段水了?”书童道:“正是。”“胡说!”苏轼瞪了书童一 眼,说:“莫要欺骗老夫了,此乃下段转水墩之水,如何瞒得过我!”众人见真情点破,大惊,赶忙上 前拱手陪礼道:“苏公莫怪书童偷懒,此举乃我等老朽想一试先生真假耳!再请教苏公,这水你是怎 么辨别出来的呢?”苏轼听罢,哈哈笑道:“青龙湾水流湍急,性强,沏茶,味浓;转水墩水缓性弱, 沏茶味淡。唯有这罨画溪中段急缓相半,冲出来的茶不浓不淡,恰到好处。刚才泡了半天方见茶色, 就知这水定是转水墩取来的。”老者们听了佩服得五体投地。苏轼又道:“整个罨画溪水清凉,醇厚, 不妨与诸公看看。”随即取水一杯,将铜钱数枚逐一投入,杯中水涨而不溢,形似馒头状。大家看 得呆了,半天方才回过神来,不禁感慨道:“吾辈久居阳羡,均不知罨画溪水如此之佳,苏公用心 精细,乃神人之德矣!” 苏轼见诸公如此谦和,与自己谈论茶经,诗兴顿时勃发,随口吟诗一首: 活水还将活火烹,自临钓台汲深情; 未能饱食禁三碗,卧听江城长短更。苏轼在宜兴居住的时间不长,但他的“茶经”却在宜兴颇有影响。宜兴本来就以盛产阳羡茶而闻 名,而且是我国有名的陶都,出产的紫砂壶闻名海内外。因为苏轼饮茶用的紫砂壶喜欢用提梁式, 做壶的紫砂艺人便把提梁壶取名为“东坡提梁壶”,以纪念苏轼。 东坡煨芋赋诗 东坡素爱常州宜兴风景佳绝,常与弟子们郊游宜兴山水。一秋日,东坡骑驴与诸生游湖氵父, 入得山来,但见翠竹披岭,松柏连岗,溪水淙淙,鸟雀争鸣。越往深处,景色越秀。自晨至夕,苏 东坡与弟子们流连忘返,不觉红日西沉,晚岚笼罩,又是一番景色。东坡游兴正浓,毫无归意,说 还要观览山间明月。此时,苏东坡与弟子们早已饥肠辘辘,行前准备又不足,眼下前不着村,后不 着店,饿着肚子看光景,岂非活受罪吗?幸学生中有细心者,兜里装有几个荷叶包,还有几壶酒, 赶紧拿出来请先生享用。苏东坡想,一群学生跟着我,总不能眼巴巴地看着我一人食用。环顾四周, 见林间坡上山农种了一片山芋,时下已结新芋。于是,东坡一面命学生取薪生火,一面命学生到芋 地中借些山芋来。不一会儿,火升起来了,山芋也煨熟了。荷叶包中只有些许笋黄豆和牛肉、猪蹄 等,东坡与学生分而食之,又以煨芋下酒。大家边吃边观景边论诗吟词。一学生念到“春江水暖鸭 先知”句时,东坡问:“为何鹅不知?”学生均答不上来,苏东坡曰:“此乃呆头鹅也!”众皆捧腹大笑。 如此说说笑笑,其乐融融,全仗煨芋之功。不知不觉中,已月过中天,银辉遍野,山风轻拂,树木 婆娑。苏东坡酒已半酣,即挥笔在路亭的石龛之壁作诗曰: 薪火耀红光, 煨芋飘清香。 把酒路亭下, 题毕,学生们赶快扶东坡上驴,缓步下岗。到家时已是三更时分,家人及仆均酣睡。捶门而呼,仆哈欠开门,见东坡已在驴背上打酣了。后来孙觌到宜兴游,曾见东坡煨芋之诗,并有小记。石壁 上勉强可认者唯小记:“与诸生湖氵父山中赏月,煨芋饷酒。”余皆漫灭,问山野长老,说见到过题 诗,于是孙觌记下此诗及事。后此路亭称东坡煨芋亭。现在亭已不存,仅存传说。 竹符换水 过去,宜兴各城镇和乡村集镇都有“老虎灶”,老虎灶专事烧开水,供应城镇居民。泡开水一般 不付现钱,而是付以竹制筹码,筹码又称“竹符”,上面烫了火烙印。这竹筹是什么时候来的呢?这 要从900 年前苏东坡在宜兴饮茶说起。 宜兴茶自古就很有名,苏东坡有句诗就叫“雪芽我为求阳羡”,他很喜欢喝宜兴茶。他闲居蜀山 时,常常高朋满座,大家在一起品茶论诗,说古道今,十分开心。苏东坡喝茶十分讲究,盛水要用 瓦罐,茶叶要阳羡唐贡山的贡茶,水要金沙寺旁金沙泉的水。瓦罐和茶叶都好办,就是金沙泉的水 要经常去挑。 有一次,他叫书童到南山挑金沙泉水。南山离蜀山有十六七里路,书童隔三差五就要去挑一趟, 时间久了,不免有点厌倦。这天书童就没去挑南山金沙泉水,而是在离蜀山不远处的一条河里挑了 两桶水回来。心想,一样碧清的水,估计苏东坡也不一定会喝出什么两样来。水挑回之后,苏东坡 沏茶品尝,顿觉茶味不如以前甘醇,一追问,书童只得以实相告。于是,苏东坡想了个办法,取一 节小竹管,一劈为二,一爿给金沙寺里的老和尚,一爿自己留着。如果书童去挑水,就把剩下的这 爿竹管交书童带交老和尚,在金沙泉取了水,老和尚再把另一爿竹管交书童带回。苏东坡一看竹爿, 就知道是不是金沙泉的水了。 因为这竹爿是用来作为调水符号的,苏东坡就把竹爿戏称“调水符”,还写了一首《调水符》的 诗。诗中写道:“欺谩久成俗,关市有契繻。谁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据说,后来的老虎灶泡 开水,码头挑脚算担头等所用竹筹码,都是从那时传下来的。 东坡肉和东坡鱼 常州地区有两道传统名菜,叫做东坡肉和东坡鱼,它们的来历,与苏东坡有关。 苏东坡不仅是位大文豪,而且还是个美食家,他常常亲自下厨烧菜与友人品味,他最擅长的是 烧制红烧肉和红烧鱼,他曾作诗介绍自己的烹饪经验:“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相传当年,苏东坡在常州做官时,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老百姓为了感谢苏东坡,听说他喜欢 吃肉和鱼,到了春节,不约而同地送了许多肉和鱼给苏东坡,以表示自己的心意。 苏东坡收到那么多肉和鱼,过意不去,心想,应该与民同享才对,于是他吩咐家人把肉切成方 块,将鱼洗净整条下锅,然后用他独特的烹饪方法烧制,连酒一起,分送到每家每户去。 谁知,苏东坡的家人在烧制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结果放酒后的肉和鱼, 反而更加香酥味美,老百姓食用苏东坡分送来的肉和鱼后,连连称赞味道可口。 于是这种烧制肉和鱼的方法便流传到了民间。从此每逢农历除夕夜,常州地区的百姓们,家家 户户都要制作东坡肉和东坡鱼,一则为了纪念苏东坡,二则为了大饱口福,久而久之,相沿成俗, 东坡肉和东坡鱼也成为常州地区的传统名菜,并被列入常州名菜谱。 苏东坡与 苏学士因向皇帝直言进谏,遭到贬谪降职,最后南迁北归,定居常州。从此,载酒浪游,寻亲访友,安度晚年。 传说,有一天苏东坡与一位单姓秀才到漕桥西面的黄土村丈量田地,村民尽地主之谊,摆酒款 待他们。宾主开怀畅饮。东坡见酒红味醇,连连夸赞,询问酒名,村民答复:“此酒为村民土法酿 造,尚无酒名。”并请苏东坡赐名。苏东坡详细询问酿酒的原料和方法,村民一一告之,东坡频频 点首,开心地说:“好酒好酒!真乃余之红友也!”从此,“红友酒”之名,老少皆知,名誉本邑。宋 代罗大经搜集天下名酒编成《鹤林玉露》一书,该书卷八中有详细记载。 后来,苏东坡因事去杭州,在客店与一绍兴酿酒师相遇,两人一见如故,甚为投缘。苏东坡便 把“红友”的酿造方法告诉他。酿酒师回绍兴后,依法酿造,果然色香味俱全,遂改名为绍兴黄酒。 后人不知它的祖师爷还是起源于我们武进漕桥西面的黄土村呢! 拼死吃河豚 常州一带产河豚,常州人更会吃河豚。吃河豚相沿成习,家家比赛着吃,以至后来谁家的河豚 烧得最好,谁就受到大伙儿的尊敬。但有一宗,河豚有毒,烧得不得法,吃了是会毒死人的。 苏东坡寓居常州的时候,吃河豚吃上了瘾。因为他是大名人,家家都争着请他吃,希望能得到 他的夸奖。他要是对谁家烧的河豚称赞几句,那户人家自然也就有了名儿。可惜,苏东坡从东家吃 到西家,河豚吃了几百条,也没听他说过半句恭维话。 有一个姓孔的秀才,家里的河豚烧得好,不光肉质滑腻鲜嫩,还有一股甜甜的、酸酸的、香香 的味儿,无论谁吃过一回,那就一辈子也忘记不了。可是秀才地位低微,即使河豚烧得好,那些有 钱有势的大户人家也不肯买他的账。于是,孔秀才想了个法儿,请苏东坡来吃河豚。如果苏东坡能 称赞几句,自己不就压倒了那些大户吗?这一天,孔秀才办了满满一桌河豚酒席,蒸的,烩的,炒 的,煨的都有。苏东坡一见这么多鲜美的河豚,肚里的馋虫早钩上来了,连一句话也顾不得说,拿 起筷子就吃。孔秀才坐在一旁作陪斟酒,家人都躲在屏风后面观看。他们见苏东坡吃得这样馋,不 由得一个个眉开眼笑,认定苏东坡今天无论如何也会称赞几句。可是一直等到一桌河豚肉快吃光了, 也没听苏东坡吭个气儿。孔秀才再也沉不住气,眼巴巴地看着苏东坡,说: “苏学士——” 苏东坡抬起头,没头没脑地问孔秀才: “听说河豚能毒死人吧?” “是……这……”孔秀才不知该怎么回答。 苏东坡“啪”地一声,将筷子放在桌子上,大声说: “今天死了也值得呵!” 孔秀才和家人先是一愣,马上回味过来,高兴得几乎发了狂。第二天,孔秀才逢人便讲:“苏 学士说啦,吃我家的河豚死了也值得!” 从此,孔秀才家的河豚便在常州城里出了名。 苏东坡先后十几次来常州,感到常州是个好地方,一直想在这里买一所房子定居下来。但是,在当时的府城中要买房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像他这样的一个两袖清风的穷官,又多次遭 到诬陷、监禁和流放,地方上的官吏和乡绅,嗲人肯帮他的忙? 有一次,他来到了常州所属的义兴(今宜兴),在风景旖旎的滆湖边上遇到了一位叫邵民瞻的 书生,两人热络地攀谈,自然而然就讲到了文坛和朝廷中的争斗。邵民瞻对苏东坡因诗文遭祸的“乌 台诗案”愤愤不平。苏东坡心想:“我是一个受贬谪的人,平白无故,莫敢与通,想不到在此野乡僻 壤,还能遇到不计利害的知己。” 面对着邵家村和滆湖的湖光山色,领受着主人的深情厚谊,苏东坡多么想就在这里买一所房子 住下来啊!他的想法被邵民瞻晓得以后,便积极为他四处奔走,终于在临湖的东村看中了一处三开 间的旧宅院。虽说房子已年久失修,却是独门独户,讲好房价五百缗(当时一千文铜钱为一缗)。 可是苏东坡把身边的积蓄全部拿出来,才不过百二十缗铜钱,只好又变卖了两件随身玉器,凑足了 五百缗,总算成交。同时,亏得邵民瞻在村里雇了几个瓦匠和木匠,一连整修了几天,旧宅焕然一 新。苏东坡选了一个好日子,准备八月初八搬入新居。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苏轼与常州传说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非遗中国:苏东坡传说苏东坡苏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中国:苏东坡传说苏东坡苏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苏东坡,常州,黄州,苏东坡传,东坡肉,苏轼,人生,东坡,杭州,猪肉,传说故事,在杭州,人们,传说,百姓,老百姓,西湖,造诣,余秋雨,知州,古城,天下,家人,徐州,文学,编辑,时光,旷达,民间,民工

2017-04-27 #故事会

苏轼简介 苏轼的词 苏轼的故事

苏轼简介 苏轼的词 苏轼的故事

苏东坡,苏仙,苏轼,书法家,画家,文坛领袖,散文,成就,建中靖国,常州,方面,北宋文学家,七月二十八日,唐宋八大家,年六十

2011-02-27 #故事阅读

苏轼简介 苏轼的词 苏轼的故事

苏轼简介 苏轼的词 苏轼的故事

苏东坡,苏仙,苏轼,书法家,画家,文坛领袖,散文,成就,建中靖国,常州,方面,北宋文学家,七月二十八日,唐宋八大家,年六十

2013-02-24 #故事大全

苏轼简介 苏轼的词 苏轼的故事

苏轼简介 苏轼的词 苏轼的故事

苏东坡,苏仙,苏轼,书法家,画家,文坛领袖,散文,成就,建中靖国,常州,方面,北宋文学家,七月二十八日,唐宋八大家,年六十

2016-10-18 #故事会在线阅读

苏轼简介 苏轼的词 苏轼的故事

苏轼简介 苏轼的词 苏轼的故事

苏东坡,苏仙,苏轼,书法家,画家,文坛领袖,散文,成就,建中靖国,常州,方面,北宋文学家,七月二十八日,唐宋八大家,年六十

2012-11-14 #长篇故事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苏洵,王安石,新法,眉山,欧阳修,常州,朝廷,汝州,黄州,苏辙,高太后,生平简介,眉州,四川,哲宗,外放,团练,弟弟,师友,政见,新党,父亲,湖州,皇帝,神宗,西湖,在杭州,东坡居士,三个月

2009-06-02 #长篇故事

古代励志人物——苏轼

古代励志人物——苏轼

苏轼,王安石,苏辙,新法,苏洵,词人,欧阳修,嘉佑,哲宗,常州,杭州,朝廷,汝州,黄州,高太后,黄庭坚,翰林学士,三苏,判官,元佑,诗人,团练,大理,徐州,师友,政见,熙宁,湖州,父亲,生平

2007-05-20 #长篇故事

关于苏轼的故事

关于苏轼的故事

东坡,苏东坡,苏轼,公元,朝廷,杭州,百姓,生活,知州,海南,苏辙,黄州,地方,新法,故事,妻子,西湖,司马光,杨朴,王安石,程颐,徐州,扇子,朋友,宋神宗,苏迈,陈季常,党争,弟弟,常州

2011-01-29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