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医圣张仲景这个方子常拿来治胃病 其实它还能这么用

时间:2019-12-31

但也有人反映,我也有类似的情况,怎么用了不见效果,甚至有的反而加重呢?不说别的,症状之所以会加重,一般就是你用错了

提示:本文共有 195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本 期 导 读

几乎所有药店都买得到的理中丸,附子理中丸,你真的吃对了吗?

正安国货铺

正安国货铺智能小程序

说到理中丸,大家可能会很自然想到调脾胃,尤其是脾胃虚寒,怕吃凉的,耐热不耐凉,食欲差,肚子凉喜温的,大便拉稀、拉肚子,那咱们可能就很大概率会用上理中丸。

但也有人反映,我也有类似的情况,怎么用了不见效果,甚至有的反而加重呢?

不说别的,症状之所以会加重,一般就是你用错了。

下面咱们就来给大家拆解一下理中丸这个方子,看看它到底可以怎么用,该怎么用,哪些人适合用,哪些人不适合。

理中丸,是《伤寒论》里的方子,方子很小,只有四味药,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应该说,理中丸是个温里剂,适合太阴里寒的情况。

什么是太阴里寒?我们来看看太阴里寒会出现的症状:吃了食物不消化,稍微吃点生冷的、凉的肚子就不舒服,肚子疼、胃痛了,腹胀腹满,呕吐,肚子发硬,拉肚子、大便稀、尿频等。一般来说不渴,不怎么想喝水,饮水量不多,如果要喝水,多喝温热水。

有的人可能会有手脚凉、小肚子摸起来凉、怕冷的症状,这是因为里位有寒,人体的恒温机制被打乱,津液输布出表少,体表温煦不够引起的。

当然,我们也要关注到太阴里寒是很容易出现水饮的问题。

因为里寒,津液缺乏推动能量,那津液就容易停留不流通变成水饮,水饮往下跑,表现出尿频、便稀。水饮往上跑,就可以表现出呕吐,不想喝水。

那么碰到太阴里寒的这种情况,《伤寒论》里讲「其脏有寒」,就是里位有寒,那要「当温之」,用温里的方法,来驱除这个里位的寒,张仲景就用了理中汤。

也有用理中丸的,丸剂起到一个缓治的作用,比较适合上焦有寒,或者你呕吐泄泻很厉害的时候,吃汤药一下子就吐掉或者拉出去了,就用丸药方便些。

理中汤(或者丸剂)在《伤寒论》里有三种用途。

第一种是霍乱吐利。古人说的「霍乱」不是今天的传染病,就是指这种又呕吐又拉肚子,上吐下泻的症状,叫做霍乱。

第二种是下利不欲食,就是拉肚子,胃口不好,不想吃东西,里寒影响到消化的问题了。

第三种是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唾液增多,频吐之,唾液清稀,胸上有寒,可见胸痹心痛,这个是上焦有寒,还可伴有食欲不佳、吃得少、腹痛、腹胀、便稀、尿频等或然症。

这些情况其共同点都是有里寒的问题,还伴有胃虚。

反而言之,如果你不是有里寒胃虚的情况,是阳明里热,表现出不怕冷反怕热,口渴喜凉、口臭、腹胀、大便难、便秘等症,或者是寒热夹杂,上火,口臭口苦,长痘痘,心烦,也可以出现呕吐、肚子痛、大便稀等症,像是这些情况可能就不适合了,大家遇到要注意区别。

然后,我们再来拆解一下理中汤这个方子,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理中汤用人参,是因为出现了「食不消」的问题,出现了胃虚,那用人参调中补津液。(《伤寒论》里如何用人参,也是很有讲究的)

然后还用到了白术。《伤寒论》里的白术是生白术,性味苦温,能温里,能燥湿,能去里位的寒饮,处理这个霍乱吐下不止,寒饮引起的下利、呕吐、胸上有寒等。

白术还可以帮助消化,主要是针对这个水饮影响的食欲不佳、吃东西不消化,白术去掉水饮后,消化就会变好。

相比生姜辛散偏表,干姜则温里偏里,多用于里寒。能温中止血,还可以用于里位的出血。

甘草和干姜则组成了甘草干姜汤,温里补津液,可用于肺痿偏寒,肺中冷的问题。有句话叫「温里宜四逆辈」,那这个甘草干姜汤、今天说的理中汤,还有比较有名的四逆汤,就都属于四逆辈这一类的方子。

甘草干姜汤看似两味药,一个小方子,但其实上、中、下焦的虚寒,都可以考虑用,如上焦有寒多出现吐涎沫、喜唾,还可以出现胸痹心痛等症;中焦有寒多可见如耐热不耐凉、大便秘或者稀等症;下焦有寒可以见尿频、小便清长、脚挛急、或者是生殖系统的一些问题。如此一推,其实它能治疗的症状非常广泛,关键是要抓住其方证特点。

话说回来,那也有些人用的不是理中丸,加了一味药附子,用了附子理中丸。那为什么加附子呢?

附子适用于虚而兼有寒邪、冷痛或者是下利、里寒的情况。它可以温里,用于太阴里寒,和干姜一块温里,比如四逆汤,治疗太阴病。那它还可以治表位的寒邪,比如桂枝加附子汤。

所以后世用的理中丸加附子是为了加强驱除里位寒湿邪气的作用,而不是说补阳气,增加脾胃阳气,这么说是不对的。

小小的一个理中丸,很多人认为它是健运脾胃的,多用于脾胃虚寒,怕吃凉的、拉肚子等症,但其实辨证对了,它还可以用于治疗鼻炎、治疗胸痹心痛、治疗心下痞硬、治疗慢性肠炎......

经方的依证治之,有说不出的魅力。

包括我们调理脾胃常见到的四逆散、桂枝汤、小建中汤、泻心汤类方、乌梅丸......究竟怎么用?如何分辨自己属于哪种情况用哪个方子?

一个是要锻炼自己的辨证功夫,知常达变;另外一个是要熟悉《伤寒论》里的方子,知道其药法、方证、应用病症、推荐用量、临床加减变化等,举一反三。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医圣张仲景这个方子常拿来治胃病 其实它还能这么用”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药王孙思邈做的很对的一件事 不是治病救人 而是毁了此方子!

药王孙思邈做的很对的一件事 不是治病救人 而是毁了此方子!

孙思邈,医术,医圣,医生,时期,张仲景,一件事,治病救人,上都,医学,成绩,药物,药王孙思邈,有成就,华佗,得君,一直流,造上,方子,惊艳,一生,下定,人们,中国,事情,传奇,功绩,儿科,医德,历史

2015-08-12 #故事会

医圣张仲景的成就 医圣张仲景简介故事

医圣张仲景的成就 医圣张仲景简介故事

医圣张仲景,张仲景,成就,伤寒杂病论,医圣,故事,南阳,医学,简介,张仲,公元,后世,摘要,时候,著作,贡献,漫谈,东汉末年,仲景,任应秋,刻碑,刘瑛,华佗,孙金,孙艳,桓帝,艾灸,郝万山,第四军医大学图书馆,互联网

2020-09-06 #故事阅读

医圣张仲景神话故事介绍 医圣张仲景的成就介绍

医圣张仲景神话故事介绍 医圣张仲景的成就介绍

张仲景,百姓,张仲,医学,医圣,太守,时候,长沙,伤寒杂病论,初一十五,医生,后世,大堂,山民,书生,中国,人们,医学史,医术,官员,桐木,病人,病情,野兽,老爷,脉象,东汉末年,伯山,仲景,南阳

2020-05-29 #小故事

寻觅医圣张仲景

寻觅医圣张仲景

仲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太守,南阳,长沙,医圣,名医,何颙,王叔和,医圣祠,华佗,伤寒,中医,学者,祠堂,伤寒论,医学,后世,医学家,东汉末年,人们,书籍,传说,医生,伪托,公元,医书,医家,史书

2009-06-06 #故事会

名人故事:医圣张仲景

名人故事: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病人,巫婆,医圣,医术,妇女,肛门,鬼怪,医学家,一面,公元,动作,太守,医生,国医,大便,妖道,家属,巫医,扁鹊,故事,时间,栓剂,泻药,一起一落,伤寒杂病论,医圣张仲景,名人故事,很虚弱,通便法

2020-09-05 #经典故事

中国名人故事:医圣张仲景

中国名人故事: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病人,故事,医圣,医术,巫婆,张仲,医圣张仲景,妇女,大便,肛门,鬼怪,医学家,一面,公元,动作,后世,医好,医学,医生,国医,妖道,家属,巫医,扁鹊,本领,时间,疑难杂症,栓剂,泻药

2020-09-06 #小故事

中华有医圣 坐堂问疾苦 至今音犹在 医圣张仲景!

中华有医圣 坐堂问疾苦 至今音犹在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中医,疾苦,医圣,医生,医学,古人,疾病,瘟疫,辨证论治,黎民,伤寒杂病论,伊尹,南阳,张伯,曾言,解民,能为良,祖为师,医学家,医馆,中华,中国,临床经验,人为,享誉中外,人口,努力学习,前人,公务

2011-01-05 #故事会

中国名人故事:医圣张仲景

中国名人故事: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病人,医圣张仲景,医术,故事,巫婆,医圣,妇女,文档,肛门,鬼怪,医学家,一面,公元,动作,后世,医好,医生,国医,大便,妖道,家属,本领,巫医,扁鹊,时间,疑难杂症,栓剂,泻药,一起一落

2020-09-25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