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蒙古族牧业节日

时间:2020-01-06

畜牧业生产是人类对于干旱或高寒地区生态环境的一种适应形式

提示:本文共有 214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本文乃作者小节说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我国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民族,基本上分布在东起大兴安岭西麓,西到准噶尔盆地西缘,北起中蒙、中俄边界,南至横断山脉中段(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的广大区域内,他们是蒙古哈萨克、塔吉克、柯尔克孜、裕固、藏和部分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畜牧业生产是人类对于干旱或高寒地区生态环境的一种适应形式。人与土地和植物之间,通过牧畜建立起了一条食物链。土地生长植物,植物供给牲畜食物,人作为最高消费者吃牲畜的肉,喝牲畜的奶,穿它们的皮毛,甚至烧它们的粪,当然,人也尽量合理使用和保护草场及水源。

畜牧业

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的节日中,除宗教节日和节日中的宗教影响之外,其明显特点是以牧业生产活动为主,节日娱乐活动中多有赛马、射箭及摔跤角力等项目。因为和牲畜打交道,又是生活在高寒地区,没有飞快敏捷的速度及强健有力的体魄是不行的。

蒙古族的“兴畜节”,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一带的牧民中,节期在农历每年清明前后,草长莺飞时,择日举行。届时,男女老幼身穿节日盛装,举家前往野外草场,将畜群围住,逐头查看膘情,选出最肥壮的种公畜,给它披红挂彩。同时,举行祭礼,焚香烧纸,诵经祈祷,求山神保佑风调雨顺、牧草丰茂、牲畜膘肥体壮。然后开始赛马和摔跤等文体活动。

男女老幼身穿节日盛装

“其本哈尔”是内蒙古科尔沁草原蒙古牧民的传统节日,“其本哈尔”是蒙语音译,意为“阉割”、“劁骟”。节期在农历每年五月上旬择日。这个时节的科尔沁草原,春光明媚,绿草如茵,百花初绽,飞鸟鸣啭,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这是成长壮大的季节,不是腐败凋零的深秋。此时骟羊,不易感染,伤口便于愈合。按传统习惯,当地牧民选择鸡日(酉日) 或马日(午日) 过节,因为鸡吃虫、羊被骟之后的刀口不生虫;蒙古族爱马,马日被视为吉日,羊群发展的速度会像骏马飞驰一样快。 这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反映了牧民追求吉祥幸福的心理。节日大清早,人们便早早地起来打扫环境,准备骟羊用的工具。饭后,亲朋好友会齐,相互帮忙,开始轮流劁骟当年所生的羔羊。骟毕,主人杀肥羊一只,做成手扒羊肉(骨肉相连的大块羊肉)招待亲友。

每年五月

在清明或端午节前后,蒙古族牧民还要举行“打马印节”。牧民们在事先选中的草场上烧起一堆篝火,推举一名烙技精湛、 通晓马性、德高望重的牧民执印。参加套马的骑手们排成一列,接受敬献的哈达和祝福。印模在火中烧红后,便宣布打印开始。众骑手横杆立马,英姿勃发,像要去冲锋陷阵的勇士一样。听到号令如箭离弦,冲向马群周围,将马群围在中间,奔驰追逐,挥舞套马杆,将套住的马拖带到篝火堆旁,接受打印。因为这些马都是没有驯服过的在草原上自由奔驰的骄骏,所以使套马与打印成为一种人与马较量的战斗,人呼马嘶,蹄声沓沓,马群像涌动的潮水,蹄声像滚滚的春雷,而套马的骑手则像披波斩浪的弄潮儿。

打马印节

身临这种场面,会使人怦然心动,热血沸腾,壮怀激烈,豪气顿生。印记一般都烙在马左胯的中心部位。印记的图形种类很多,这样便于识别是谁家的马。打马印始于12世纪,传说成吉思汗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在马身上打不同的印记来区分和代表各部。后来渐传承演变为草原上的一个盛会。草原上的人们喜欢观赏打马印的壮观景象,是因为它充分表现了蒙古族强悍勇武、豪迈奔放的民族性格;是因为它能唤起人们对先祖那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风的回忆;是因为它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和必胜信念。姑娘们要在打马印节上选择情人;小伙子要在套马中展示本领。

当秋天来到草原和牧场的时候,困难和寒冷也会随之而来了。草枯树凋,风雪将逞暴肆虐,牲畜面临的最大危机就是缺少牧草,与牲畜相依为命的牧民们要接受大自然的挑战和考验了。牧民在严冬的威胁到来前,虽有思想准备,但也显得无奈。所以旧时内蒙古、青海、新疆等地的蒙古族牧民,在农历每年八月二十八日,要举行“秋祭”。尽管这时的草原上还牧草丰茂,草质最佳,但丰收中孕育着灾害。蒙古族将农历八月称为奶酪月,叫“查干撒拉”,直译为白月,因为牛奶、马奶在这时最浓最香。古代蒙古族以农历八月二十八日为岁末年终。

每逢这天,各地牧民都要清扫居室,宰杀牛羊,一方面准备越冬,一方面要购买香烛、纸钱,甚至请喇嘛念经,献供品,祈求天神保佑,消灾祛祸,赐福草源,护佑人畜平安。解放后,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加,又建立了许多草“库仑”(被保护的草场,用以应付困难)和贮备了很多越冬牧草(割草贮存),所以秋祭的欢乐气氛越来越浓,而祭祀色彩渐淡。蒙古族崇尚白色,过去将农历正月初一开始的春节亦称“白节”。

蒙古族将农历八月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部分地区的蒙古族牧民,在农历每年八月末举行“马奶节”。节前头一两天,就派人到各个牧民点去发通知,告诉集中活动地址及过节时间。节日清晨,各家的人都身着盛装,带着节日食品,或骑马,或赶着“勒勒车”(大木轮牛车),或搭乘汽车,赶往会场,按划定的地段就座。集会开始,主持人首先向贵宾和蒙医敬献马奶酒和礼品,并祝大家节日快乐,接着是文艺演出,歌手吟唱献诗,琴师拉起马头琴,乌兰牧骑带头跳起欢乐优美的舞蹈。然后观看赛马,最后大家比赛拔河、摔跤、投准、掷远等,尽欢一整天。

参考资料《中国节日》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蒙古族牧业节日”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 裕固族牧业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 裕固族牧业节日

吉雅,牲畜,烈马,神像,主人,农历,牧民,节日,裕固族,鄂温克族,鄂温克人,萨满,小羊羔,人畜,周岁,呼伦贝尔盟,塔吉克族,奶茶,河西走廊,牧业,牧畜,篝火,草原,陈巴尔虎旗,马鬃,马尾,骑手,活动,小马驹,节日里

2018-11-20 #短篇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精神和物质需求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精神和物质需求

节日,宗教,群众,民族,节日活动,宣传,人们,少数民族,感情,希望你能,节日文化,文化,作用,功能,精神,发展,活动,宗教节日,希望你,精神需要,中华民族,信仰,把头,苗族,范围,藏族,蒙古族,马克思,多民族,三月三

2018-10-12 #故事会

中国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 节日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 节日的特点

节日,人们,民族,节日文化,文化,好的,民族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节日活动,节日里,地区,变化,各民族,作用,我国,实用性,布依族,朝鲜族,经济,特点,物质,绝大,苗族,藏族,蒙古族,蒙古包,饮食,活动,生产

2013-09-23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继承积淀和宣传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继承积淀和宣传

文化,伊斯兰教,宗教,节日,伊斯兰文化,中国,民族,历史,功能,各民族,经济文化,节日文化,佛教,傣族,清真寺,类型,民族文化,世俗,云南省,伊斯兰,传统节日,地位,山地,成果,歌舞,民族性,特点,畜牧,科学,穆斯林

2011-03-16 #故事会

中国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春节”

中国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春节”

傣历,魔王,姑娘,春牛,人们,傣族,农历,泼水,牛王,魔头,活动,祝福,歌舞,牛节,耕牛,节日,热季,纳纳,云南,主祭,侗族,台湾省,头发,我国,时间,普米族,树枝,来历,浴佛,百姓

2017-07-21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对它开发利用

中国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对它开发利用

民族,研究,节日文化,文化,民族节日,民族文化,传统,指导,中华民族,原因,基础,政策,群众,毛泽东,不可缺少,实际情况,好的,依据,东西,习惯,内容,尊严,少数民族,态度,思想意识,方面,武器,民族服饰,物质力量,科学

2009-03-17 #经典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他的发展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他的发展趋势

节日,铜鼓,文化,少数民族,民族,节日文化,影响,中华民族,我国,芦笙,万家坝,各民族,乐器,历史,地区,日子,横向,群体,节庆,布依,活动中,相互渗透,仡佬,例子,国际护士节,土家,地支,歌舞,汉族,生命力

2017-11-29 #长篇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 节日的来源与分类

中国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 节日的来源与分类

节日,来源,中国,我国,数目,活动,可分为,人们,日子,民族,文化,妇女节,成分,新生,标准,节令,辞典,生活,活动内容,历法,世界,依据,大全,宗教,少数民族,方法,组织,纵向,变迁,有关

2015-08-20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