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先秦货币史:布币 刀币 鬼脸钱 一举被秦始皇的圆钱所取代

时间:2020-02-22 14:52:05

相关推荐

智能手机普及没几年时间,就把纸质货币,也就是我们说的钱,在市面上给消灭了。现在走在大街小巷,城市农村,只要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萧洒地那么一扫,就完成了支付功能。既免除了付钱的心痛,也省略了带钱的麻烦,还让扒手们无意之间就失业了。

可以说,是科技和生产力催生了货币的产生,现在又是科学技术,让纸质货币从小额流通中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不过多地探讨纸币在市面上消失的问题,而是主要介绍一下,在先秦时期,作为支付功能的货币从无到有,规模由小到大,最后走向统一的一系列情况。

一、夏商及西周时期的货币情况

最早执行货币职能的是贝壳或者奇石,在《盐铁论错币第四》中记载:

(货币)“夏后以玄贝,周人以紫石,后世或金钱刀布。”

意思是从夏朝以后,人们用黑色的贝壳,周朝人用紫色的石头,也可能是紫色的玉石当作钱币使用,以后开始使用金属刀币和布币。在考古发掘中,河南省堰师市二里头夏文化遗址里,发现少量海贝,还有骨贝、石贝等仿贝。说明夏朝时期,把海贝当做交易工具,已初现萌芽状态。

在商代,贝币的数量和规模已相当可观,仅从考古成果来看,在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墓葬中,发现6880个海贝,山东益都晚商墓中发现3790个,另外在安阳90多座小型墓中,也发现不同数量的海贝,虽然单个墓葬中发现数量少,但多数墓中都有,正说明了其广泛性。同时在青铜器铭文中,也有“赏贝、赐贝”的字样。

西周时期,除了传统的海贝、骨贝、石贝等自然物质的贝类币种以外,还有金属称量货币,也开始使用。各种贝币和金属称量成为最主要的两种货币,金属除了铜以外,白银和黄金也开始出现。郭沫若曾推断,用20寽青铜,可以购买一个奴隶。

夏商周时期,货币仍然处于萌芽状态,以物物交换为主,《诗经》中描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还是占主流的,间或有金属称量货币出现,这是由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二、春秋货币情况

1.各个币种共存

处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交替期的春秋时代,货币存在一个实物交换、金属称量、贝币、珠玉、铸币共存的局面。这一时期,作为应用久远的海贝真币已经不能满足物品交换需要,石贝、骨贝、铜贝等仿制品大量出现。这种共存情况,可以从山西候马县一座春秋早中期的墓葬中得到证实,该墓出土了海贝8个,骨贝100个,包金铜贝32个,铜贝1600多个。虽然一个墓葬缺乏代表性,但至少可以说明在晋国,原始海贝、仿制骨贝和铜贝是在这一时期是共存的,并且海贝与铜贝从数量上相比,是绝对减少了。但在楚国则有所不同,仍然是以贝币为主的。在河南南阳淅川的一座春秋晚期楚国墓葬中,就发现海贝4000多个;湖北当阳,一座同期墓葬中,发现骨贝1179个。这是因为当时楚国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所致。

2.金属铸币的形态、流通区域

由于原始贝币出自于海中,在当时列国隔踞、交通受限的情况下,会与商品交流相脱节,因此出现了金属铸币:布币、刀币、鬼脸钱。

布币主要应用于晋、宋、周、郑等农业经济区。布的样子与农具相近,形状象把铲子,有空首布、平首布之分(如图)。春秋时期主要流行空首布,它是从农具演化过来的,其銎部还保留着安装木柄的样子,并且尺寸和重量都较粗重,大的空首币有的长达16.4cm,足宽9.8cm,重量在100克以上。随后则逐渐变轻变小,向便于携带和流通方向转化。春秋后期的空首布,有的长度减到12cm左右,重量在40克左右。

刀币主要流通于燕国和齐国境内。因为一个与游牧区相近,一个临海,渔猎和手工业占比较大,所以其货币也是从刀具演化而来。刀币有面有柄,形状特别象刀具。这个时期的刀币与空首币一样,也是比较厚重长大,从山西孟县出土的燕刀长17.6cm,首宽2.5cm,径2.6cm。齐国刀币比燕刀形体还大,所以又称做齐大刀。

长江流域的楚国,在使用天然贝币的同时,于春秋末期出现了铜贝。因为它的面上都有一个或两个古体字,看起来象鬼面,所以又称作鬼脸钱或蚁鼻钱。当时的秦国还相当落后,仍然是以麻布作为等价交换物,直到战国时期才开始铸币。其实布帛作为一种经过深加工的产品,在相当时期内,应当也是一种充当货币职能的实物。有专家推断,布币的称谓,也与实物布有关。

3.铸币流行与工商业发展的关系

从这一时代各种铸币出现的先后顺序,也可以看出其商品发展水平。当政于公元前636-628年的晋文公,就提出“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政策,给商品生产和跨国交流提供了较大的便利。齐桓公于公元前685-643年在位期间,任用管仲,大力发展渔盐、纺织、制陶等工商产品,还为外国客商提供减税、吃住等便利条件,在增加本国经济实力的同时,也为周围各国提供了丰富的商品。鲁国、郑国、宋国民众也有好商取利、商人数量增加的情况,周人甚至”喜为商贾,不好仕宦“,以范蠡、计然为代表的一系列商人,已经脱离传统行业生产,专门从事商业流通。这必然也对货币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时期,正象《史记平准书》中说的:

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矣。

三、货币大发展的战国时代

1.战国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对货币提出新的要求

春秋与战国时代的划分,是以三晋分家、田氏代齐为标志的,其间并没有象商周、秦汉那样的整体性变革。但是在春秋相互兼并的基础上,大国间的攻伐和撕杀却异常激烈。其经济和商品呈渐进式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质的飞跃。

首先是铁制农具的应用、牛耕技术的推广、水利设施的修筑等,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不仅原来的井田得以很好的利用,大量的荒地也被开垦;土地私有化也充分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作物的大量生产,不仅为工商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也使得相当一部分人从农业种植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交流。

其次是由于大国之间残酷的竞争,各国统治者为了扩大本国实力,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象早期的魏国,李悝针对地少人多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间种、推广夏秋两熟等措施,使国力大幅度提升,一度侵占了秦国整个河西地区;秦国在商鞅主导下,更是进行了全方位的彻底变法,不但提升了农产品的产量,在民风、军事实力方面也发生了质的变化;齐国则在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专业分工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各行业的生产规模。

再次,铁器不仅应用于农业和军事,在手工业生产工具中也得到大量应用,也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商品的产量。

最后,由于各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专业水平的不同,各国之间、各行业之间都要进行大量的产品交换。以各国特产差异来说,秦国农耕经济发达,有充足的铁矿资源,更多的是良马,但缺少制作甲胄的皮料,更缺食盐;楚国盛产黄金、玉石、竹木、皮革,但缺少马匹和食盐;齐国渔盐、锦帛、陶器丰富,但缺少马匹、玉石、皮革;燕国也盛产良马、干果、鱼盐,但纺织业欠发达;赵国盛产马匹、铁业发达,但食盐也需要从齐国采购。魏国地处中央,农业发达,也自产食盐,但马匹、玉石则需要进口;韩国冶铁业发达,武器精良,但不宜种粮,吃穿都不宽裕。

在激烈的军事对抗形势下,各国都需要加强军事装备,战马、军用兵器、盔甲材料等,在本国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必然要从别国大量采购;贵族及官宦家庭,为了满足奢侈消费,也会从远方购置果品、帛锻、珠玉;手工业者不仅要在市面上买粮取食,还要购买加工工具,农民也需要购买农具、家畜等;人口基数与春秋相比,已从一千万增加到三千万,仅食盐一项,就会增加两倍需求。各层次之间,远近距离之间都要进行频繁的商品交流,必然对货币的数量、质量、信用提出了更高要求,较之春秋时期,战国货币则出现了更大的变化。

2.战国货币形态的变化

(1)贝币、珠玉、黄金的流通情况

春秋以前占主导地位的贝币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虽然也有使用,但更多地是作为装饰品和收藏品存在;珠玉在金属货币冲击下,除了在大宗交易中使用以外,也多以收藏品的形式存在;但黄金始终以称量货币的形式在跨国交易、大宗交易和高级官员贿赂之间广泛使用。《战国策》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战国初期的齐太公托函冶氏买一把宝剑,齐太公没相中后,就把所付的黄金要了回来,后来一个越国人想用一千金买这把剑,但函冶氏觉得价低而没有成交。函冶氏是哪国人不知道,但其码牵涉到齐国和越国了,这就是跨国贵重物品用黄金交易的实证。还有苏秦、范雎、李斯等人,也频繁使用黄金与列国大臣之间进行政治交易。

(2)平首布与刀布形态

流通于三晋、中原地区的空首布慢慢为平首布所代替。与空首币对比,平首布首部上的空隙已经省略,长度在4.6cm左右,重量3-8克,重量与长度与原始布相比,分别降到了25%和5%,原有的尖锐边角已经钝化,小巧、圆滑的形体更便于携带与使用。当然其具体形状因为不同国家之间、不同制作地区,还是千差万别的。以魏国为例,有国都大梁、旧都安邑、晋阳、山阳铸造的圆肩、方足、圆跨布,也有阴晋铸造的方肩、方足、圆跨布,还有平周、皮氏、宅阳、高都铸造的方肩、尖足、圆跨布。并且大小轻重也不尽相同。齐燕刀币的演化也有由大变小、由重到轻的趋执势。

(3)圆钱的流通

除了布币和刀币,战国时期大量出现圆型铸币。象魏国、赵国沿黄河地区、齐国中部、燕国等,都出现形状各异的圆形铜钱。据考证,圆钱最先是由当时比较先进的魏国先行铸造的,然后传到秦国,秦国大量流通后,又反过来影响其他诸候国。之前秦国地处西垂,一直是受山东诸国排斥的,经济发展也比较落后。在战国初期仍以麻布作货币使用。《秦律金布律》中规定:

“布袤八尺,幅广二尺五寸……钱十一当一布”

也就是说,秦国曾经把实物布当作基本货币单位,并且还规定了布与钱的换算系数:11:1。在公元前336年,秦惠王在位时,才“初行钱”。秦国通用的圆钱主要是方孔无郭的半两钱,秦钱以“半两”为单位。

(4)铸币的成分变化

在各币种向小型化发展的同时,其原料成份也有较大变化。对比齐国刀币成分,春秋初期的铜、铅、锡大致比例是70:16:12(另有其他杂质),战国后期的相应比例为57:35:4;楚国的鬼脸钱两组试验数据分别是:66:23:7、31:57:1(大约数)。其中含铜成分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这是受当时各类矿产资源、钱币需求量增加和军事因素多方面影响的结果。

3.从出土实物来看各类货币的数量及流通区域

《中国古代货币史》显示,在出土的先秦布币中,大致是一千个布币中,只有三五个春秋时期的空首布,这就说明了战国时期的平首布比例之高了。山东钱币学会通过对出土的114批10645个齐国刀币进行分析,其中春秋时期的875个,占比不足10%。不管是布币还是刀币,其规模和数量,与春秋时代相比,都已经发生了太大的变化。这说明当时的商品交流规模相应地也大幅度提高了。另外从发现的铸币遗址的数量上,春秋时期的铸币遗址有3处,战国时期的20多处,也出现了一个大的跨度,当然,战国时期的单个铸币点的产量也肯定会比春秋大的多。

春秋时期,布币主要分布于周王室、晋、郑、卫、宋这几个国家,相当于现在的河南大部、陕西东部、山西南部 以及河北山东的少数地区。但从出土战国刀币地点来看,涉及到北到内蒙、南到浙江、西到陕西、东到朝鲜的绝大部分地区。只有齐楚地域内出现数量较少。这一方面是战国中期以后,北至辽阳、南至河南、西至陕西、东至齐地黄河岸边,都在铸行布钱。

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的流通,通过交易,布币也流通到其他地区,形成广泛遍布的局面。以齐燕为代表的刀币也向北、西方向扩散,涉及到现今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辽宁、陕西八个省市,另外朝鲜北部也有流通。战国后期,除楚国外,以三晋、中原为代表的布币区和以齐燕为代表的刀币区,都大量地出现了圆钱,这一方面是由于圆钱轻巧便于携带原因,更重要的是与秦军向东不断进攻有关。也就是说,无论是布币、刀币或者是圆钱,都打破了原来固有的区域,形成你中我,我中有你的混杂局面,这恰巧表明了当时商品交易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总结

先秦时代,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从无到有,从量小到量大,种类由单一向多样化发展,最终形成以各种质轻量大的铜币为主、黄金称量为辅的大致格局。这种局面的形成是由商品经济发展模规和水平来决定的。反过来,货币的流通又大大便利了商品之间的频繁交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中国第一任皇帝秦始皇,在几代人努力下,终于在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并下令统一了包括货币在内的标准。正象司马迁在《史记八书平准书》结尾所述:

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等,黄金以溢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大致意思是,到秦朝以后,把全国货币统一分成二等:黄金以“溢”为单位,是上等货币;铜钱上的文识为“半两”,是下等货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类只作为装饰和收藏,不作货币使用。也就是说,除秦国圆钱和黄金外,无论贝币、珠玉,还是布币、刀币、鬼脸钱,都与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先秦货币史:布币 刀币 鬼脸钱 一举被秦始皇的圆钱所取代”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春秋战国时期之赵国刀币

春秋战国时期之赵国刀币

刀币,赵国,刀身,言阳,燕国,一厘,圆角,形体,时期,青铜,铸币,正面,灵寿,白人,邯郸,流通,春秋战国时期,徐水,王化,西省,常和,农具,一带,刀刃,形状,刀柄,形式,多种类型,北京,前人

2011-09-09

齐国刀币背后的故事:田和篡夺姜氏齐国

齐国刀币背后的故事:田和篡夺姜氏齐国

齐国,田氏,刀币,鲁国,文字,故事,桑树,钱币,流通,来买,管仲,陈国,齐建邦,四大家族,货币流,即墨,币种,国家,君主,国君,地方,大国,战乱,战国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权力,权臣,纷争,粮食

2008-06-17

民间故事 鬼脸王捕蛇

民间故事 鬼脸王捕蛇

大蛇,鬼脸,西山,铁柜,巨石,告示,县衙,大小,大雁,情况,脑袋,进洞,王蛇,王扬,王信,王一,王望望,越传越,上西山,我愿意,蛇洞,光绪年间,先派,下锅,人商,东西,众人,伤人,平乡县,商旅

2020-06-24

红木家具与“鬼脸”不得不说的故事

红木家具与“鬼脸”不得不说的故事

鬼脸,红木,红木家具,黄花梨,纹理,影响,人们,样子,精品,家具,价格,木纹,木材,材质,爱好者,程度,长时间,只不过是,有的人,张闪,不一样,就是红,名头,吉利,东西,世人,人心,传说,千金,可见一斑

2008-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