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胶东年味记忆:老辈的招远农村 过年磕头有何规矩?

时间:2020-02-26

他常年工作在外,但年少时在胶东老家体验的过年滋味,一直萦绕在心头,下面请看他的回忆

提示:本文共有 115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编者按:本文仍是“胶东年味记忆”话题系列,这次的讲述者是任学明先生,任先生1951年出生于招远县(市)大疃村,2010年从新疆克拉玛依日报社首席编辑岗位退休。他常年工作在外,但年少时在胶东老家体验的过年滋味,一直萦绕在心头,下面请看他的回忆。)

以下是正文——

我的童年和青年时代是在胶东半岛的招远老家度过的。

记忆中的年味用“十足”形容毫不过分,穿新衣啦、放鞭炮啦、吃饺子、看大戏啦等等不一而足。但记忆最深刻的还是拜年磕头。

午夜前后,全家人就起来了,姊妹几个都穿上新衣服。父母则忙着煮饺子、炒菜。

(大疃村位于招远东部,以前属南院乡,现在属阜山镇,距离栖霞不远)

磕头是男孩的专利。一切备齐了,我就给父母磕头,然后全家人围坐在热炕上开始吃饺子,那可是喷香喷香的肉饺子啊,偶尔还能吃上几条小鱼。吃完饭,父亲会给我五角钱的压岁钱。

在那个时代,那可是一笔“巨款”。用这笔钱,我至少可以下七八次馆子。每次带上一块玉米饼子,花五分钱请饭馆“掌柜的”给切成片状再回锅。所谓的回锅,就是在汤里过一遍。那汤,清清的,上面漂着星星点点的肥肉沫和油花,香极了。

分完压岁钱,上规模的拜年磕头就开始了。我父亲在他们那一辈中是老大。拜年自然要从拜老大开始。一会儿,我几个堂叔就领着他们的儿子成群结队地来了,还没进门,堂弟们争先恐后的“大爷(大伯)大母(伯母)过年好!”的喊声就传到了屋里。

磕头之前先放鞭炮。磕头时,每个人必须把磕头的对象报出来,比如“给大锅(哥)咔(磕)头啦!”,他的下一辈自然是“给大爷磕头啦!”等。有一年,我几个叔叔几乎是同时说“给大锅咔头啦!”,我二叔的二儿子立刻跟着说:“给大锅咔头啦!”惹得全家笑成一团。就因为这,我爹多给了他两角钱的压岁钱呢。

拜年磕头先是在未出“五服”的本家依长幼顺序挨家进行。然后是宗谱里大本家继续。拜年的队伍滚雪球似的越来越大,人口兴旺的大家族可达上百人。那时候没有电,一家至少提着一个灯笼,那队伍简直就是一条火龙。人多屋子里跪不下,就在院子里。因为家家都拜年,“给大爷咔头啦!”之类的喊叫声在村里此起彼伏。

磕头最认真的是长辈们,到我们这些小字辈,就有点敷衍了,特别是人多的时候。有的喊起来很有劲,就是光喊不磕,典型的“干打雷不下雨”;有的就是弯弯腰,或者点点头“意思意思”,心里光打着压岁钱的“小算盘”,磕头之意不在拜啊。

磕完头就开吃开喝了。那时虽然物质生活贫乏,但一年就这么一天,家家特别重视,吃的自然是各有千秋。如我大婶炒的花生,就是比别人家的香。我一个大伯做的肉冻味道好不说,那颜色淡淡地发着亮光,不像我父亲做得,黑乎乎的,齁咸齁咸。

一晃我退休已经10年了。虽然孩子孝顺,每年都送我好烟好酒,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少了点什么呢?就是儿时那种集期盼、渴望、获得、分享于一体的年味。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胶东年味记忆:老辈的招远农村 过年磕头有何规矩?”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胶东年味记忆:今天是小年 胶东民间有“祭灶”的习俗

胶东年味记忆:今天是小年 胶东民间有“祭灶”的习俗

灶王爷,腊月二十三,一家人,栖霞,福音,胶东,习俗,一家,下界,事宜,农历,先生,学堂,民间,招远,玉皇大帝,燃放鞭炮,莱阳,饴糖,汇报,年开始,这一天,宋福,松一松,罗内,乡村人,编者按,年味,一家之主,一带

2011-12-25 #小故事

胶东农村的年味:腊月的大集上 少不了卖饽饽粉的摊位

胶东农村的年味:腊月的大集上 少不了卖饽饽粉的摊位

饽饽,时候,价格,摊位,头道,大集,习惯,传统,农村,商品,包袱,胶东,集市,一种是,胶东人,白土,白亮,是农村,一代人,丘陵地带,三元,个头,买家,主妇,原料,化学成分,匠人,卖家,场所,地方

2016-11-18 #短篇故事

胶东的年味:腊月烟台农村集市上 有不少卖玉米皮的摊位

胶东的年味:腊月烟台农村集市上 有不少卖玉米皮的摊位

玉米,饽饽,集市,年货,价格,时候,面食,农村,买家,商品,大集,对方,情况,方式,烟台,玉米棒,用处,一种特殊,张玉,来买,米皮,好的,都会,一大,主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西,区域,价值,人们

2008-10-11 #短篇故事

胶东年味记忆:栖霞人把“压岁钱”叫做“压腰钱”

胶东年味记忆:栖霞人把“压岁钱”叫做“压腰钱”

压岁钱,小孩,时候,压腰,风俗,压腰钱,给我们,初一,寓意,大人,外甥,红包,胶东,祝福,年年,新一年,两毛钱,在我们,年味,农村,传统,使命,大姨,栖霞,父母,糖果,票子,我的心,我儿子,兴三

2015-10-29 #短篇故事

胶东历史人物:李笃培 擅长几何数学的招远籍进士

胶东历史人物:李笃培 擅长几何数学的招远籍进士

李笃培,招远,招远县,杂说,利玛窦,方园,楼里头,举人,进士,内容,公元,史料,对数,文化,数学,方圆,李氏,村庄,特长,胶东,诗书,几何数学,这句话,何足异,司空,奥衍,应是,明崇祯,籍进士,中榜

2014-01-17 #故事会

胶东民间故事:招远东曲城 有个“狮子口”的传说

胶东民间故事:招远东曲城 有个“狮子口”的传说

曲城,狮子口,光州,石狮子,招远,县城,地方,遗址,县西,台地,城郭,父亲,高台,曹景,西三十里,公社,元魏,县衙,成城,时期,民间,狮子,笔者,老先生,论断,指的是,这地方,遗址遗迹,东莱郡,刁双

2010-02-25 #故事会

招远蚕庄镇西曲城村附近有座米山 老辈留下不少传说

招远蚕庄镇西曲城村附近有座米山 老辈留下不少传说

米山,马王庙,王庙,赵匡胤,曲城,屏障,历史,名字,招远,山顶,庙宇,莱州,蚂蚱,西曲,蝗灾,马蹄,一个叫,有一座,乾隆,嘉庆,曹景,续志,罗峰镇,道光,四个山,好地方,好的,山顶上,石上,饮马池

2017-09-26 #故事会

招远农村正月“出门”的讲究:先看姑姑再拜丈人 饽饽要交换

招远农村正月“出门”的讲究:先看姑姑再拜丈人 饽饽要交换

姑姑,村里,地方,时候,水饺,自行车,鞭炮,大部分,小孩子,寓意,招远,水缸,走亲戚,饽饽,孩子们,萝卜灯,刘洪玉,得大,新一年,上包,井里,好的,门后,编者按,年味,先生,乡村,中午饭,人数,井神

2011-07-23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