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快过年了 一起了解中国古代诗词里面的过年习俗

时间:2020-02-27

中国大江南北在外打工、工作的人陆续收拾行李回到了自己家乡过年,忙碌了一年,最盼望这个时候,对于中国人来说,数千年以来,家人团圆,永远是最幸福的时候

提示:本文共有 248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很多人都说今年过年过得早,昨天是北方传统小年,今天腊月24,是南方传统小年。中国大江南北在外打工、工作的人陆续收拾行李回到了自己家乡过年,忙碌了一年,最盼望这个时候,对于中国人来说,数千年以来,家人团圆,永远是最幸福的时候。

春节越来越近,大街小巷挂起了灯笼,连电视里面的广告都是浓浓的中国年风味,年味越来越浓,归家的心情也越来越急切。春节这一传统习俗,是中国最隆重、最重视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节日,传说在上古历法里面就有了“年”和“岁”的说法。历史绵延数千年,一直到2020年的今天,过年对我们中华儿女来说都是最重要的时刻。

但是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空气质量变差,环保意识加强,很多地方都不让燃放烟花爆竹,屠苏酒也不多见了,春联不自己写而是上街去买了,甚至还有人春联都懒得贴。是年味变淡了吗?可现在随着我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复兴,很多传统习俗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那这些传统习俗,在哪里可以再次找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传统古诗词,在诗词里面了解传统习俗过大年!

一、喝屠苏酒

关于饮屠苏酒的习俗,自古以来就有,而屠苏酒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可能是比较陌生,其实啊,屠苏酒也是一个比较广泛的称呼,大家都知道,古代的酒度数都不高,那时候富人家喝屠苏酒比较讲究,穷人家没那么多条件,除夕晚上在普通的小酒里面放点柏叶、花椒,等到正月初一分给全家喝也叫屠苏酒。

屠苏酒

屠苏酒起源于晋朝,说是在除夕之夜,把能驱寒温阳的药囊丢到井里,等到正月初一取出来,放到酒中,给全家人喝,喝了就可以一年不得病,屠其实就是割除的意思,苏呢就是药草,割草药泡成酒就是“屠苏酒”了。而且喝屠苏酒的时候是晚辈先喝,寓意小的长大一岁值得庆贺,老人老了一岁就再说了。

关于“屠苏”的诗词比较多,比如:

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宋· 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这首词的意思就是春节到了,一年将尽,井里冻一壶屠苏酒,和家人一起在春节那天小酌。晓寒料峭,都快要被这样寒冷的天气所欺骗,明明柳枝苗条的身姿,早已透漏出些许新春气息。身边佳人劝酒作兴,恭贺长寿,杯中屠苏酒里面的柏叶翠绿清新,酒香四溢,朦胧沉醉之间,犹如见到了久别重逢的故旧。

屠苏酒

岁日作

唐·顾况

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

还将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

古人习惯性将过年成为“除岁”或“岁日”。这首诗的意思就是,不知不觉,人老了,有一个春节也来了,更悲伤的是现在能够在一起的人没有几个了,但是在这除岁之日还是照一照镜子,看着满头白发,不忍喝下这手里的屠苏酒啊。显然这首诗是暮年的诗人顾况,在春节这一天感叹,又老了一岁,岁月不饶人啊。

二、拜年

春节拜年这个习俗,到现在还流传着。可能在城市里的人拜年就是发个短信,打个电话,或者一起吃个饭,在农村里面特备是山东、河南、河北带的农村至今仍流传这传统拜年习俗。笔者在山东农村长大,一到正月初一这一天,不到5点就被大人喊着起床,吃完饺子,放了鞭炮,一个家族里面的男人和女人凑在一起,分成男女两队,家族较大者可以数十人,家族较小的也有五六人。就这样一个家族成群结队走在乡间路上,挨家挨户给村里面的老人和长辈拜年,当然这个拜年不只是问个好说个“过年好”,还要磕头的。

这种以家族为单位,给老人长辈磕头拜年的习俗至今还在山东一带农村流行,但是去年开始,笔者的乡镇和村里面就开始广播、贴海报倡导移除磕头拜年习俗。其实笔者觉得,大可不必如此,旧风俗不能一刀切,这种磕头拜年,尊老爱幼、尊敬长辈的传统习俗还是值得提倡的,小孩子十一二岁就要跟着大人磕头拜年,这种不仅有利于增强家族和乡土观念,对孩子的孝道也是潜移默化的。对于磕头拜年习俗,你是怎么看的呢?

古诗词里也有关于“拜年”这一习俗的描写,比如:

拜年人

宋·苏泂

来车去马拜纷纷,岁岁年年不惮烦。

拜得老人山上去,一番儿女各当门。

这是宋代的一首诗,幽默而又风趣地描写了当时过年拜年的情景。过年这一天,大街上车马匆匆全是出门拜年的人,年年岁岁大家都这么乐此不疲。碰上年纪大,辈分大的老人,这么多人来来去去拜年,烦的老人跑到山上去,留下自己的儿女来应付陆陆续续来拜年的晚辈们。

拜年

明· 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这首诗就是明朝四大才子的作品了,这首诗和前面宋朝的那一首就不同了。上一首描写的是老百姓拜年时的生活百态,这一首呢,则是描写了文人墨客、达官贵人之间拜年的习俗。在那时,文人达贵之间拜年都是递上名片贺帖,因此文征明春节这几天名贵的拜年贺帖都堆满了屋子,他自己也随着风俗给其他人投递新春贺帖,因为当时世人都觉得这样拜年很方便,也不会认为这是空虚的可有可无的礼节。

三、挂桃符、贴春联

贴春联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大家也都是喜闻乐见,桃符是什么呢?桃符其实就是桃木做的门符,一则指的是,挂在大门上用桃木做的门神,一则是就是人们习惯把春联贴在桃木上,也就是代指“春联”。桃木可以辟邪,所以将其放在大门两侧。

其实古代人春节不仅贴春联,还要自己写春联,这也算是春节的一大雅了,文人墨客在春节临近时莫不自己写春联,祈福来年吉祥。这不,在除夕夜,陆游在灯下写起了春联:

除夜雪

宋代: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这首诗就是在除夕夜,宋代诗人陆游写得一首诗。诗的意思是:马上就四更天了,窗外面北风带来一场大雪,上天赐予我们的瑞雪正好除夕之夜到来,来年肯定是一个丰收之年。眼下这半盏屠苏酒还没有端起来,便急急忙忙在灯光下写起了迎接新年的对联。看来古人守岁是实打实的,除夕夜一晚上不睡觉,一直等待新年钟声的敲响,贴对联,庆新春!

关于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守岁、给压岁钱、放炮竹、祭灶、蒸馒头、蒸年糕等等...这些也都出现在了古典诗词里。所以诗词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体裁,也是我们后世研究先人们的生活风俗的重要载体。

在诗词中体味了古人过年的风俗和热闹,你有没有喜欢上诗词?新春佳节马上到来了,让我们一起收拾心情,回家团聚,共度佳节吧!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快过年了 一起了解中国古代诗词里面的过年习俗”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九首寒食诗词 中国人的感恩节 了解古代生活习俗

九首寒食诗词 中国人的感恩节 了解古代生活习俗

寒食节,寒食,习俗,秋千,这首诗,冷食,时节,禁火,柳絮,杜甫,人们,传统,大自然,斗草,故乡,春光,溪流,皇帝,诗词,美好生活,踏青,儿女们,是人类,张易之,生新火,柳之火,武则天,梅子,沈佺期,王维

2014-09-04 #故事会在线阅读

春节来临 从古代的诗词 看春节的传统习俗 流传千年 永不衰败

春节来临 从古代的诗词 看春节的传统习俗 流传千年 永不衰败

亲人,佳节,作者,都会,不幸,人们,桃符,贴春联,元末明,屠苏酒,杜位宅,杜甫,林子里,王安石,袁凯,郁垒,超超,坟上,诗词,传统习俗,一家人,丰年,中国部,中华民族,亲友,乌鸦,今夕,人儿,人生,传统

2009-10-09 #长篇故事

舌尖上的唐诗宋词:文学家笔下的中国古代春节饮食习俗

舌尖上的唐诗宋词:文学家笔下的中国古代春节饮食习俗

五辛盘,胶牙饧,屠苏,节令,屠苏酒,习俗,椒柏酒,宋人,唐宋,花椒,柏叶,年夜饭,时期,桃符,白玉,节日,诗词,除夜,方岳,晏殊,李处全,纪丽,这一天,古人,传统,今人,内心,全宋词,南乡子,古今

2015-12-23 #短篇故事

了解中国传统习俗

了解中国传统习俗

粽子,屈原,艾草,菖蒲,风俗,香囊,赛龙舟,人们,佩香囊,品种,糯米,豆沙,活动,伍子胥,招百福,曹娥,划龙舟,中国,传统节日,传说,华人华侨,包裹,龙舟节,叶片,地区,战国时期,枣子,节日,民间,火腿

2009-05-24 #小故事

马上快过年了 这些事情你们准备好了吗

马上快过年了 这些事情你们准备好了吗

这些事情,准备好了吗,时候,腊肉,买新,代表,对联,礼品,豆腐,衣服,通常在,快过年了,年年,新衣裳,东西,人们,习俗,买好,人人,农历,同事,图片,大人,年货,小孩子,物价,清单,新气象,打扫卫生,是非

2012-05-29 #故事会在线阅读

细说清明节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你了解多少?

细说清明节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你了解多少?

艾草,习俗,宝宝,流程,跪叩,很多人,包裹,城市,大自然,故乡,糯米,节日,青色,面团,馅料,混合,踏青,来调,十分鲜,坟前,好的,成一,低调,上香,三部曲,互联网,世界各地,味道,印记,例假

2020-06-09 #经典故事

快过年了 最具“年味”的电影 你看过几部

快过年了 最具“年味”的电影 你看过几部

陶兰,父亲,于正,女儿,刘琳,爱荣,赵丽蓉,制片,国家,地区,母亲,豆瓣,编剧,丁嘉丽,六小龄童,于小琴,小琴,李保田,李冰冰,李野萍,梁天,梁松,申军谊,葛优,陈磊,中国大陆,回家过年,亚洲,年夜饭,年味

2012-07-18 #故事阅读

马德里旅游文化部长走访Usera 了解中国春节习俗

马德里旅游文化部长走访Usera 了解中国春节习俗

华人,记者,美食,刘玉婷,一行,图片,学生,手工艺品,梨花,餐厅,表演,欧洲时报,中国春节,中国的传统,课堂上,西班牙政府,介绍了,一家,中国,传统,中餐厅,代表,佳肴,图报,区政府,制作方法,区内,影响力,市政府,学校

2009-09-11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