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东方红一号50载征文」叶定友:光荣的任务 艰辛的历程

时间:2020-03-09

发射这颗卫星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第三级发动机由四院负责研制,这也是四院第一次承担的国家工程任务

提示:本文共有 360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今年4月24日,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一号”成功发射五十周年纪念日。发射这颗卫星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第三级发动机由四院负责研制,这也是四院第一次承担的国家工程任务。五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为研制这台发动机辛勤付出的四院老一代领导、科技人员和广大职工,是他们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经过艰辛努力,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

1965年1月,毛主席、党中央作出了我国也要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决定。1967年春,上级正式向四院下达了研制第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的任务,研制时间三年。听到这个消息,全院职工无比振奋,同时也感到时间紧,任务艰巨。当时,我国的航天固体动力技术正在从中小型向大中型发动机研制攻关,型号发动机的研制经验不足,内蒙基地几个单位的基本建设还没有完成,研制条件配套还不到位,十分简陋;又加上正处于文化革命时期,科研生产秩序极不正常。在这严峻的形势下,四院的专家和科技人员、干部、职工,面对光荣艰巨任务,不退缩,迎难而上。四院成立了以杨南生副院长为首的“651”工程领导小组,并明确了有关厂所的研制队伍。当时四院41所将任务交给了102室的陈善禄主任,第三工程组的山芸芳、陈克明、张扬中、孙诚敏、韩基顺及点火组的王延华等同志。

杨副院长主持确定了发动机技术方案,制定了研制计划,明确了壳体材料及加工、推进剂配方、旋转试车、高空喷管、高空点火及高模试车等关键技术。

发动机壳体材料采用了钢铁研究院新研制的超高强度钢,焊接、热处理、机械加工等技术还有很大难度。当时359厂还不具备加工条件,决定壳体加工安排在沈阳111厂。负责协作加工任务的陈克明、张扬中等同志,面对当时工厂的特殊状态,冒着危险,走进工厂,深入车间宣传任务的重要性,并与工厂具体负责加工的技术人员、工人一起,坚守工作岗位,完成任务。

山芸芳、孙诚敏等同志,每当厂里有发动机的绝热、装药、总装等任务,都不顾内蒙冬天的严寒、冰雪或春天的大风沙,骑自行车甚至走五公里多路去现场,了解情况、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到每发产品质量心中有数。

第三级所用的高空喷管,面积比大、性能要求高,如何进行气动、烧蚀和结构设计及各种材料选择是一大难题,也是四院第一次面临的问题。承担此任务的是1965年刚毕业的韩基顺等同志,他们刻苦钻研,进行了大量材料调研,和分析计算,第一次设计出了高空喷管。有一次为赶进度,他一个人到喷管材料承制单位——康庄251厂催进度并提货。一直等到傍晚工厂将产品生产出来,他又一个人背上沉重的产品,冒着严寒,深夜搭上路过的火车,赶回呼市。

第三级发动机工作在几百公里的高空。如何实现可靠的高空点火成为关键。王延华同志与组里有关同志一起,群策群力,选取了小火箭式点火装置及其它相应措施。开展了地面点火、抽真空条件下点火及各种环境试验。为了进一步验证技术方案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专门开展了借助探空火箭将点火装置送到高空,进行点火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高空点火设计方案可行。

发动机整机静止地面试车成功,获得了完整的参数,也初步考核了各部件设计的可行性。但在地面旋转试车时,发动机工作到30秒左右时,突然头部烧穿,试验失败。原论证预计的技术关键显现,成为一个新的拦路虎。杨南生副院长率领研制队伍,详细分析试验数据、试验残骸和火焰变化等资料,发动大家分析、计算,查找有关资料。历经两个多月,终于有了较明确、一致的结论。通过调整推进剂配方中的铝粉含量,适当降低发动机旋转速度,又能满足总体要求的措施,再经旋转试车成功考核。这一关键技术终于得到突破。

经过整整3年的艰苦奋战,在国内有关单位的大力协作下,该发动机开展了厚壁、薄壁壳体地面静止、旋转以及高空模拟、二三级联合试车及新环境试验等近20次试验考核,各项性能指标满足总体下达的任务要求,可以交付总体单位。

发动机虽然交付了总体,但发动机的比冲、总冲和推力—时间曲线如何提供,成为当时需要考虑的大问题。杨南生副院长召集陈善禄、山芸芳、张相中等同志,详细分析历次试验数据。考虑到这是我国第一次发射卫星,成功与否影响重大。如果数据提供偏高,有可能影响卫星入轨,关系成败。如果提供数据稍低些,留有一点余地,不会影响卫星正常入轨,但轨道可能成较长椭圆,最终决定高空比冲按稍低方案提供。卫星发射后,屠守锷老总诙谐地对杨南生说:“你为卫星准备了很多饭嘛!”意思是第三级发动机总冲(比冲)大于提供给总体的数据,使卫星轨道原设计由近圆形变成一个椭圆形轨迹。

1970年3月27日,杨南生副院长率四院18人组成的试验队到基地参加发射任务。他们按照听从指挥、安全操作、质量第一的要求,建立了双岗制、留名制和双想活动,按计划顺利完成了技术阵地工作,并交付总体。

在发射前的4月14日,钱学森率任新民、杨南生、戚发轫等15人乘机到北京向周总理汇报。总理对汇报非常满意。还要求有关单位写出书面报告,第二天提交中央政治局讨论。当时已是深夜,杨副院长负责第三级发动机的报告及保证书,他认真推敲思考很久,最后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此时东方已破晓。

1970年4月24日,是预定卫星发射日。

晚上7时30分,指挥员下达“2小时准备”口令,四院董树欣和陈克明两同志带着早已准备并待命的检测仪器和工具箱,立即乘电梯登上发射塔架顶层。一院211厂两位师傅打开整流罩仓盖,董树欣和陈克明两位严格按照电发火管安装检测程序,由董树欣同志安装检测,陈克明同志检查记录。检查无误后,迅速撤离到指定位置。

晚上9时36分,一声点火令下,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直冲云霄,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卫星发射圆满成功,开创了中国航天的新时代。

卫星发射成功后,试验队在基地召开了三天总结会。27日,参加发射试验人员,乘专列到北京,参加国防科工委和七机部召开的欢迎大会。“五一”劳动节晚上,陈克明同志代表四院参试人员和科技人员、李德春同志代表广大工人与其他参试人员一起,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四院广大职工深受鼓舞。

首颗卫星成功发射,四院研制的第三级发动机可靠工作,这是对广大职工几年来辛勤工作的肯定,也为四院航天固体动力事业的发展前进开创了崭新的前景。

在纪念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之际,谨向参加此项任务研制的所有四院人、所有航天人致敬。

供稿:叶定友 曾任四院院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林钰昆

审核:荣元昭

疫情防控

1. 院党委致全体四院人和家属的一封信

2. 院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3. 节后复工“秘籍”人手一份

4. 阻击疫情,我们全力以赴

5. 这些举措正在落实,这些人们正在坚守

6. 四院让疫情防控与科研生产“双赢”

7. 复工复产,四院开启加速度

8. 四院复工提速喜迎开门红!

9. 形势向好,防控要求绝不降

10. 四院驻京及外地企业生产经营加油干

11. 地处湖北襄阳的42所复工啦!

12. 奋力谱写四院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13. 四院降半旗,悼念烈士、祭奠英灵

◆ ◆ ◆ ◆ ◆

战疫故事

1. 四院二月“封面人物"

2. 四院三月"最美面孔"

3. 四院职工捐款72.7万元支持抗疫

4. 战“疫”一线,我是党员我先上

5. 战“疫”一线,党员冲锋在前

6. 战“疫”一线,他们是最美丽的风景

7. 抗击疫情“急先锋”复工复产“排头兵”!

8. 四院人宅出“人生新高度”

9. 离退休职工,你们安全了,我们才安心

10. 你们是四院“两大战役”中最美的女神!

11. 让青春在两大战役中闪光

12. 扶贫干部:不忘“战疫” 惦记“春耕”!

13. 四院白衣战士:妈妈,我不能碰您么?

14. 你为航天铸剑,我在火神山与死神赛跑

15. “你放心援鄂,这场仗咱俩一起打!”

16. 等你凯旋,我再做你的新娘!

17. 鄂陕交界上演的一次航天产品交接

18. 四院产品紧急驰援多地送上及时雨!

19. 这有一群给战疫送“弹药”的人

20. 他们奔驰2500公里把产品送到了文昌!

21. 航天薄膜擦亮“雷神山”天使的眼睛!

22. 7天6夜,一场不能输的售后“战疫”

23. 航天医院这些值得记忆的数字密码

24. 中天火箭紧急驰援四川凉山

25. 航天职工家属的战疫情书

◆ ◆ ◆ ◆ ◆

专题宣传

1. 固体动力拓宽星宇深空

2. 固体动力让生活更美好

3. 有一种幸福叫“有人牵挂”

4. 四院与载人航天那点事

5. 四院与长征火箭那点事

6. 邓红兵院长寄语班子成员和机关领导

7. 邓院长任书记与院属单位党政正职谈话

8. 大兴机场高速用上了四院航天“黑科技”

9. 四院“法宝”护航长征五号发射成功

10. 今年形势任务的这8个问题你必须回答

11. 面对艰巨任务型号两总该这么办

12.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四院这么办

官方网站:www.aaspt.net

官方微博:http://weibo.cn/aaspt

投稿邮箱:htgtdl@126.com

主 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企业文化部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东方红一号50载征文」叶定友:光荣的任务 艰辛的历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东方红一号50载征文」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我亲眼看到你飞向太空

「东方红一号50载征文」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我亲眼看到你飞向太空

四院,人员,工作,电源,检测,产品,基地,火箭,航天,卫星,单位,东方红一号卫星,任务,疫情,部分,部队,技术人员,检查,一线,我国,电池,高质量,测试,综合,防控,三岗,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东方红一号,党员,发射成功

2018-12-23 #经典故事

牢记使命 勇攀高峰——习近平总书记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激励广大

牢记使命 勇攀高峰——习近平总书记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激励广大

东方红一号,卫星,我国,航天,东方红,中国航天,任务,半个世纪,总书记,习近平,中国人,成功发射,航天人,央视网,中国,回信,使命,声音,工作者,嫦娥,强国,征程,梦想,科学家,精神,算盘,脚步,老一辈,航天员,颗卫星

2014-11-03 #故事会

传承精神 奋勇前行——习近平总书记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激励航天

传承精神 奋勇前行——习近平总书记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激励航天

东方红一号,习近平,航天,总书记,任务,我国,精神,卫星,航天人,回信,强国,建设,工作者,两弹一星,早日实现,梦想,航天事业,孙家栋,攻关,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家,科学,老一代,突破,戚发轫,王希季,新华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技

2011-10-01 #长篇故事

“东方红一号”卫星背后的故事

“东方红一号”卫星背后的故事

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地面,技术,东方红一号卫星,中央,人造卫星,建议,工程,时间,音乐,突破,观测,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红一,钱学森,钱老,技术人员,中国共产党,广播电台,事业,乐曲,丰碑,乐音,国家,代号,任务

2010-11-29 #故事会在线阅读

揭秘“东方红一号”背后的前锋故事

揭秘“东方红一号”背后的前锋故事

前锋,东方红一号,中国航天,同系,林春,军工,时间,航天,卫星发射,工程师,技术,项目,产业,任务,团队,基础,技术支持,收音机,晶片,发展,测试,中国人,厨电品牌,我国,东方红,品牌,品质,外国,国民,总工程师

2011-03-14 #经典故事

“东方红一号”卫星乐音装置背后的故事

“东方红一号”卫星乐音装置背后的故事

卫星,东方红一号,精神,东方红,乐音,乐曲,装置,声音,手摇计算机,邓稼先,展览,中央,任务,领导,航天人,乐器,创举,原子弹,名字,史诗,天问,情况,收音机,轨道,试验,中国第一,两弹一星,成功发射,和同事,铝板琴

2014-05-25 #故事大全

东方红一号鲜为人知的故事(科技名家笔谈)

东方红一号鲜为人知的故事(科技名家笔谈)

卫星,火箭,东方红一号,计算机,速度,程序,工作,用的是,作者,人们,任务,媒体,地址,存储器,星体,笔者,飞天,运行,东方红一号卫星,中国航天,外存,导线,战士,测控站,编制,说法,中国第一,几天后,观测到,张武

2015-09-07 #经典故事

揭秘东方红一号背后故事:四根天线专为播乐曲

揭秘东方红一号背后故事:四根天线专为播乐曲

卫星,孩子,时候,实验,东方红一号,轨道,馒头,东方红一号卫星,事业,任务,天线,宋庆元,工作,中国,包装箱,年代,条件,结果,航天,戚发轫,陈克明,人造地球卫星,做实验,固体火箭,成功发射,航天人,设计人员,东方红,乐曲,中国航天

2011-01-05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