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阳光照暖闪电河——记农业农村部挂职帮扶干部张天佑

时间:2020-03-11

他们带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信心和对三农工作的满腔热忱,俯身扎根贫困地区群众中间,务实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

提示:本文共有 846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7 分钟。

编者按:为做好环京津产业扶贫工作,自2017年4月起,农业农村部选派优秀干部驻点挂职帮扶河北28个贫困县。他们带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信心和对“三农”工作的满腔热忱,俯身扎根贫困地区群众中间,务实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记者连续三年关注此项工作,其间,两赴河北省沽源县采访挂职帮扶干部代表——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张天佑同志的帮扶事迹,形成了这篇报告文学,今予刊发以彰扶贫干部的使命担当和实干精神。

张天佑跟他在沽源认的部分"穷亲戚"在一起。资料图

2017年3月23日,河北省阜平县,农业农村部召开环京津产业扶贫对接会。这场会上,明确了农业农村部28个直属单位对口帮扶环京津28个贫困县,每个单位向一个贫困县选派一名优秀干部驻点挂职帮扶。

会议结束后没几天,张天佑辞别年轻的妻子和3岁多的儿子,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了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上地区的沽源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河北最后一个通电通柏油路的县,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

张天佑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办公室主任,媒体人出身的他,此前因工作而来坝上的次数不算少。季春的沽源,渐渐开始呈现草原最迷人的风光,闪电河从云端蜿蜿蜒蜒流来,天鹅湖映衬着蓝莹莹的天。以前,张天佑会以电视画面为窗口,展示坝上无尽的魅力。而这一回,他决心为沽源的发展打开一扇窗,让阳光洒进来,融化那些寒冰,照暖这片土地……

我们见到张天佑时,他已在沽源待了800多天。初识的感觉,他就像草原上的一株劲草。深聊下去才知道,那是只有把根扎得足够深才能从土里长出来的坚韧感。

挂职帮扶三年多,张天佑协调协助沽源干成了不少事。即便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还排除万难为沽源引进了河北省最大的年产200万头生猪养殖扶贫项目,建成后可带动6000多户贫困户增收。但是,在沽源采访的几天里,我们听到最多、受感染最深的,不仅是一项项落地的扶贫项目,更有那些可亲可爱的贫困户与张天佑共同书写的“人生转场故事”。

01

一副刻刀见精准

十一月底的坝上,冷意袭人。离开县城,一头扎进连绵的山峦,更觉清冷,背阴的地方积雪未消。值夕阳西下,村中几户人家,羊咩犬吠,炊烟缕缕。坝上地区的村庄,漫长冬季里基本就是这副模样。

丁庄湾村,距沽源县城60公里,近40分钟车程,张天佑一路上挂在嘴边的唐叔就住在这里。

唐叔本名唐贵升,生活在丁庄湾村高家窑自然村,是张天佑在沽源认的几十个穷亲戚之一。

高家窑村是离沽源县城最远、最偏的一个自然村。张天佑来到沽源挂职扶贫,到丁庄湾村走访贫困户时,认下了这位腿部残疾的唐叔。

唐贵升的家顺着地势建在半山坡上,泥墙低矮,人在院子里,能看到远处村外路上的来车。

我们刚把车停在离唐贵升家不远的村道旁,他就从院墙后面疾步走出。唐贵升只剩下一条左腿,拄着的拐杖代替了右腿,但走路很利落。

张天佑下车,一把拉过唐贵升的手,叫了一声“叔”。唐叔满口答应:“诶,天佑、天佑!”唐叔家的大黄狗在两人身前跑着,很是热情。

老人面容消瘦,但很精神,71岁,说话中气十足,几句话间,把我们引到屋内。

屋内陈设不多,摆放井然有序。炕席打扫得很干净,炕头上,一角放着本杂志和一副老花镜,另一角则是叠得整整齐齐的被褥,盖着床单。

进屋后,张天佑像到了自己家一样,脱鞋上炕,倚靠着被子跟唐叔聊起“正事”。

唐叔本不识字,年轻时又残了一条腿,生计困难,家贫如洗。但他从未自弃,读书看报自学认字,竟也能简单写点东西了。不仅如此,唐叔还无师自通地学起了木雕。

唐叔向我们展示着他的“作品”,认真地解释着他的“构思”。那些作品虽仅勉强能看出个形状来,但件件可见用心。在张天佑看来,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有一门手艺,雕几个小东西,卖几个零花钱,活着就有奔头。第一次到高家窑村后,张天佑就仔细挑了一副刻刀,买来送给唐叔,鼓励他“好好刻”!

唐叔用这副刻刀刻出的第一件作品,是一个真人大小的小红军。红军的形象,是唐叔儿时的记忆了——1945年7月7日,沽源县第一个党支部在丁庄湾村成立。共产党领导解放军战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故事,唐叔没少听。

这件“木刻小红军”,唐叔想捐给丁庄湾革命陈列馆,算是他对党恩的报答。张天佑闻听此事,又给小红军买了一身军装,唐叔很郑重地给小红军穿了上去。

这次来,张天佑是要找唐叔商量举办“平安之城”义卖活动。

“我在电视上看,城里那么多交通事故,就寻思咱为啥不能建一座人车分开的城市?!”一年多前,唐叔有了这个念头后,就开始琢磨起“动手建城”的事,四处收集木料、玻璃、废纸、铁丝等,脑子里天天想着这座城该是啥模样。

花了14个月时间,唐叔还真用一堆常人眼中的垃圾和废弃物“拼凑”出一座城。猛一看,红红绿绿,面积大概有一平方米,所有建筑都是高层。仔细瞧,城市还算精巧。穿过一座中式大门,广场中心是一只飞翔的和平鸽雕塑,四周建筑错落有致,屋顶设计了太阳能板,就连窗户都是精心勾描的。唐叔用布满老茧和裂纹的手指着他的作品,不无骄傲地说:“‘城市’是架空的,地上走人,地下行车,绝对撞不着。”

张天佑问:“叔,这么多细节,您老都是咋想出来的?”

唐叔更显得自豪:“图纸早就在我脑子里了!”

这件让唐叔颇感得意的作品,经张天佑精心策划,最终在沽源县一场交通安全知识普及活动中,被两家企业以3.6万元联合义买收藏。自从20岁上腿受了伤,唐叔几乎没有挣钱补贴过家用,年轻时靠哥哥周济,年纪大了由儿子养活。这回,能靠张天佑送的一副刻刀和自己的双手挣钱了,唐叔走在村里都觉得面上有光。

像唐叔这样的穷亲戚,张天佑在沽源还有很多,叔婶哥嫂、儿子侄子,走到哪儿都有他惦念着、也惦念着他的人。张天佑的手机里保存着和他们每个人的所有聊天内容,里面有这家的婶子穿上他给买的新衣服时拍下的照片,也有那家的孤儿想他时一声声叫“爸爸”的语音,点进去,就进入了一段人生……

张天佑带着全家人走进了这一段段人生:他的妻子为贫困学生捐了3000多册图书,做医生的岳父岳母行走在乡村为病患群众义诊,就连刚上小学的儿子,也成了一名孤儿的“小哥哥”。

高彦龙是沽源县政府办的一名干部,张天佑在沽源时每次下乡,他几无缺席。“张县长每次下乡,都会清楚地记下每一户贫困户的情况:为啥贫困、有啥困难、需要啥帮助,然后再想办法帮贫困户脱贫。”高彦龙说。

在张天佑看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就是要一改大水漫灌式的做法,因户因人施策,“百姓肚子饿,咱就不能送被子;唐叔有手艺,咱就送他一副刻刀。”

精准二字,属实不易。看着张天佑和唐叔靠在炕上说话的场景,我们想,在“精准”丰富的含义中,当有这么一条:共产党员知道群众心里在想什么,知道咋样帮扶群众。而这“知道”,是要靠我们的党员走进千家万户,一次次盘在炕上和群众心交心才能换来的。

02

一段姻缘燃斗志

本来,李强早已经做好打算,凑合着过完这辈子就得了。

李强是沽源县东辛营村一个50多岁的单身汉,只靠种点莜麦为生,没啥别的本事,一年到头也没个话,自己都嫌自己窝囊。用村里人的话说:就连种架豆,他种出来的都不直溜。

李强唯一的牵挂,是他80多岁的老母亲。老人耳朵沉,非得是趴在耳边喊,才能听见。李强不爱说,老娘听不见,娘俩就这么闷着过。因为穷,李强娶不上媳妇,当娘的心里急。急又没办法,半夜里偷偷抹眼泪。比起吃穿不济,这份苦才叫难受。

2018年9月27日这天,让同村人没想到的是:李强这样一个光棍汉,还真就娶上了好媳妇——一个实在、能干又带着点泼辣的坝上女人,名叫王英萍。

我们在沽源县城的一个小饭馆里,见到了在此做面点工的王英萍。而此时,李强正在北京打工。

冬季的坝上,干冷干冷的。饭馆里倒还算暖和,王英萍穿羊毛衫,系着围裙,围裙上粘着些白面,手上也粘着面团。

说起和李强的相识相恋,她咧开嘴一笑:“那还不是多亏了张县长!”解开围裙坐定,王英萍讲起了她和李强的故事。

王英萍是在“微沽源”微信公众号上看到李强的征婚启事的,见启事写得实在,就按其中所留的联系方式找了过去。

“那启事,张县长改了好几遍,李强可写不出那话来。”沽源县电视台记者桂洁一直在关注这件事,对其中的过程了解得比较清楚。她把那则征婚启事翻出来给我们看——“李强,1970年出生,中等身材,顶级人品,是西辛营乡东辛营村农民、中年未婚女士可靠的老公,前二十年孤身照顾母亲发展农业生产,只为后二十年牵手新娘共享幸福,只要愿意嫁我,一生用爱守护。”

启事中,最打动王英萍的是“前二十年孤身照顾母亲”这几个字,这也是张天佑如此上心帮助李强的最主要原因。

“俺俩微信里说了一下各自的情况,我说你要愿意跟我一起,打工挣钱,买房过好日子,咱就处!他回答得特别干脆,说‘没问题’。”王英萍搓着手上的面,微昂着头,略带骄傲地说。

李强能有这样的表态,让张天佑和桂洁他们既感到惊喜,又为自己没看错人而感到高兴。

交流中,王英萍觉得李强这人还行,就找上门去相亲了。第一次见面那天,李强哪儿想得到女方能主动到家来,也没做什么准备,胡子拉碴的,头发长得能遮住眼,正忙活着给老母亲做饭。那次,他咋也不敢想王英萍能答应嫁给自己。

“我在外面给人家干保姆时,要是儿女不孝顺的,我干几天就不干了,多加钱也不干。”在王英萍心里,百善孝为先,只要人踏实肯干,穷倒是没什么可怕的。

2018年9月27日,沽源县政府为包括李强王英萍在内的八对贫困户举办了一场隆重的集体婚礼,张天佑策划兼做司仪,主持他们的婚礼。“真是感觉比我自己结婚时还高兴!”张天佑说。

李强结婚之后,张天佑每次下乡路过东辛营村附近,都会去他家看看,每次去都能看到变化:四面敞开的半排房子变成了四合院,屋里院外收拾得干净了,东西也摆得整齐了,就连架豆都长得直溜溜的了。夏夜一天,张天佑走进李强家时,他正在砌新厕所,满头大汗埋头干着;王英萍在屋门口洗衣服,满眼爱意地看着李强,那一刻,张天佑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他坚信李强将彻底告别贫困。

“扶贫先扶志,扶志就是点燃贫困户心中渴求幸福的希望火种!”在张天佑心中,王英萍的到来,不仅让李强看到了改变人生的希望,更让全村人看到:孝顺肯干的人总能迎来幸福。“县长做媒,孝顺的李强找了个好媳妇儿”很快成了十里八乡村民口中的一段佳话。如今,两口子农忙种植架豆,农闲外出打工,收入翻了两番还不止,彻底脱了贫。

李强的母亲听力近失,张天佑专门托朋友给她定做了一副助听器,让老人家亲耳听听儿子儿媳一口一个娘地叫着。张天佑每回去李强家,他八十多岁的老母亲都会激动地从床上跳下来,踉跄着扑到张天佑怀里,抱着他的脸好好亲两口。老人家念他的好,说不出别的话,就用这种方式感谢这位她心中的“恩人”。

“其实他们才是我的恩人,鞭策着、感动着也鼓舞着我别忘了初心。”在张天佑心中,“媒人”这个身份挺好的——共产党员做媒,让每一位贫困户“迎娶”幸福!

山好水好风光好,只见大哥不见嫂——初到坝上工作时,张天佑每每听到这句略带戏谑的话,都满是心酸。“光棍现象既是贫困的表象,也是贫困的成因,还是贫困的结果,我重点帮扶的一个村就有80多个光棍,这些人中很多有劳动能力,但觉得生活没奔头,干活也没劲头,是产业扶贫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在他心中,李强是一粒扶志的种子,做媒是一种扶贫的方式,而通过为贫困群众组建一个完整的家庭重燃他们内心深处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掌握的群众工作法。

2019年的秋分日,第二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张家口市12个县区的50对贫困群众在沽源举行了脱贫脱单集体婚礼。百名新人,脚下是寓意幸福的红毯,头顶是象征喜悦的金色飘带。

那一幕,在这场婚礼的策划和组织者张天佑看来,宛如党旗飘扬于民心。

03

一纸申请报党恩

2019年春夏之交,我们走进老臭家,坐定。老臭立马端出一盘迷你西红柿招呼大家。盘子不算小,堆得尖尖的,他用手挡着盘子边,挨个让我们抓一把。“新下来的,尝尝,嘿嘿。”老臭笑着。

北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蔬菜大棚是张天佑下乡经常走访的点。前一段时间菜价波动比较大,这次下乡,张天佑专门绕道来找老臭,问问行情咋样。

沽源位于北京西北近400公里处,平均海拔1536米,光照资源充足,但无霜期短。得天独厚的冷凉气候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让沽源成为京北最大的错季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种植业也成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老臭就是一位种菜的高手。

老臭,本名赵春仁,是沽源县长梁乡大石砬村村民。老臭属于思想活泛的一类人,在大家都种大田作物时,他开始种植蔬菜,等到大家都开始种菜了,他又琢磨着搞绿色有机的高品质蔬菜种植。

“没有张县长,就没有我的这些大棚。”老臭毫不吝惜他对张天佑的感恩和称赞之词。

2018年,老臭的大棚建到一半上建不下去了。“没想到这么花钱!”老臭对建棚的投资估计不足,盖的过程中又不愿意降低标准,就被难在了钱上。

彼时,他从不少人那里听说,县上来了一位扶贫干部,是从农业农村部来的,懂农业,也热心给农民办事。老臭管同乡要来张天佑的手机号,记在本子上。

建大棚有困难了,他琢磨着给张县长打个电话求助。可每次翻开本子,心里又打鼓:人家那么忙,能管咱吗?咱也不认识人家,咋开口哟?“那几天,我是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觉,就犯嘀咕要不要打这个电话。”老臭说。

巧的是,没几天老臭在外地上学的女儿刚好放假回家了。年轻人没那么多顾虑,拿起手机加了张天佑微信。大概不到两分钟时间,老臭还没顾得上多想,微信好友申请就通过了。

“这是黑天的事儿了,晚上八九点了,当时我兴奋的啊。”直到现在,老臭提起加上微信那一晚的心情,还会激动。“加了微信,孩子跟张县长说了我的情况,后来我又发语音、打电话跟他讲当时遇到的困难,没几天,他就来地里看了。”

老臭一连说了几个“没想到”:没想到这个外来的县长这么快就专程跑到自家地头上来;没想到张天佑这么懂农业;没想到县长现场办公,联系银行用自己的工资来作担保给老臭贷款;更没想到的是,那天张天佑累得就在自家炕上睡了。

几番协调后,老臭急需的50万元贷款办了下来,大棚顺利建了起来,菜也不误农时地种了下去。不仅如此,老臭还在张天佑的建议和帮助下,又加大投资改良土壤,通过了严苛的有机蔬菜认证,注册了“老臭”牌蔬菜商标,按大客户的订单来种,价格稳定且高于市场均价不少。为了帮老臭办成这些事,张天佑不知钻了多少回他的大棚,也不知在他家炕上唠了多少回嗑。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老臭不算贫困户。张天佑为啥还花这么大精力帮助他?

张天佑答得实在:“今年夏天,沽源菜农的蔬菜滞销,我两天里打了300多个电话,把所有能联系的都联系了一遍,能求的情都求了一遍,最后卖出了6000多万斤菜,解了乡亲们的燃眉之急。那时我就想,沽源蔬菜产业必须升级。老臭想干的事是产业升级的方向,他挣着钱了,就会带动长梁乡更多农民跟着干,也会让这片土地更值钱。”

对此,经常和张天佑一同下乡的长梁乡党委书记马文军深有感触。老臭家所在的大石砬村,共2000多人,种菜的过半。老臭是第一个种有机蔬菜的。马文军说,蔬菜价格经常波动,可老臭的菜总能卖个好价钱,几季下来,越来越多的村里人开始投资搞升级了。

老臭的有机蔬菜基地,就像是张天佑在村里种下的一棵树苗。老臭不仅要让它长得壮实,还要带着全村人种满这样的树,种出一片森林来。

我们在老臭家待了一下午,他一直不停地说,情绪始终饱满,嗓门很高,特别是讲到未来要带领全村人发展大石砬高品质蔬菜、过上好日子时,更显得激动。印象中,老臭唯一的一阵子情绪低落,是他想到张天佑扶贫挂职期满离开沽源的场景时……

2019年4月,张天佑挂职两年期满,在县领导、县两会代表委员和乡亲们的真诚挽留下,他说服了家人,向单位申请留任再干一年。

“咱留人家一回,还能留一辈子嘛?!”老臭说,“只能加劲干,别辜负了张县长一片心!”

老臭有这样的决心和抱负,张天佑当然高兴。不过,更让他打心眼里觉着高兴的是——老臭入党了。

“这两年,张县长给我的帮助特别多,给我的动力也特别大,现在我有压力,觉着要是干不好,对不起他。”老臭对自己种菜很有信心,他有压力的是担心村里的蔬菜产业发展不好。老臭知道,那是张天佑心里惦记着的事。

“共产党都是带着群众干的,所以我申请入党!”在老臭心里,像张天佑那样,做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党员,既是他为未来的人生找到的新价值,也是他给自己立下的军令状——“入了党,就得真干,说到做到!”

今年,赵春仁已经成为一名预备党员。老臭和张天佑是同志了,他们共同的志向是让更多乡亲们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

04

一腔热血守民心

挂职以后,张天佑把微信名改叫“精准为民”。精准是工作法,是干扶贫工作的一股子较真劲儿;为民是初心,是他来到这片土地上的原因和动力。

我们旁观张天佑和沽源农民群众交流,时不时会有一种错觉,仿佛他在沽源工作生活了不是三年而是三十年。他的手机里时不时就会收到贫困户的微信或短信。路过一片架豆田,农民会跑到路边来,热情地打招呼:“架豆县长来啦!”而他也会用流利的沽源土话和农民聊天。途经一个贫困村,他能准确地告诉我们村里有多少贫困户,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了多少……

“挂职扶贫,关键是要带着感情做工作,不带感情叫‘完任务’,带着感情就是‘干事业’,咱捧出一颗真心,就能换回老百姓的一片真情。”张天佑说。

在沽源的三年多里,张天佑用真心为这方土地做了太多事:抓住产业扶贫中技术服务、产品营销、企业合作三个关键环节,为沽源引进30多亿元的农业产业项目,引来第一家农业A股上市公司;打造出全县第一个养殖业和循环农业扶贫模式;协助县里做强富硒“三麦”和金莲花等扶贫产业,连续组织三届蔬菜交易大会,助推沽源架豆、燕麦等产业达到了历史最好效益,农民累计增收3亿元以上;在县科技扶贫培训领导小组组长任上,打造科技小院,引进投资1000多万元的金丰公社,为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免费技术服务,平均每1.3天就组织一场科技培训,三年共扶智5万多人,科技贡献率提高16个百分点;他重点帮扶的四个村高质量脱贫出列,累计脱贫1256人,贫困发生率由最高时的42.9%下降到现在的0.49%,村集体收入由基本为零变为村村有收入,最高达46万元;他帮助沽源扶贫产品在原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宣传推介10万秒,播出免费广告3700多条次;他个人捐款10万元,募集款物100多万元,协调推进1000多万元的医疗设备捐赠……当地一位干部说:“天佑县长三年抛下妻儿,两次伤病住院,完成了一名挂职干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20年2月29日,沽源县以全省优秀的成绩正式宣布脱贫摘帽,张天佑的挂职扶贫工作也进入了倒计时。

得知他将要离开沽源的消息后,他的那些穷亲戚们泪水涟涟。唐叔在满是错别字的杂记中,给张天佑写下了一份特殊的“鉴定”:“天佑的帮助,让(我)无比感恩,我父子一定要努力实干,不再返贫,用富实向党报恩,让天佑侄儿的付出向党合格交卷……”

去往下一个采访点的路程较远,从车窗望出去,不远处就是沽源人的母亲河——闪电河。她静静地流淌了数千年,滋养着这片土地,而如魔鬼一样折磨着沽源人的贫穷,已被消灭。

“天佑,你在这儿干了三年多,能不能说一说你对扶贫工作是咋认识的?”我们问。

“脱贫攻坚战,我一直在想,我们作为战士,为何而战?这仗咋打?”张天佑敞开心扉,说了很多——

“我首先是一名共产党员,这两年来,我一直在想共产党为什么要打这场战役。一个党员数量近亿的百年大党,打这么一场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为啥呢?为人民服务!扶贫说到根子上扶的是啥?是民心!是百姓对党的拥戴之心,基层干部对党的追随之心。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数不清打过多少仗、打胜多少仗。以前,我们打仗是为了领土完整、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今天这场仗,为的是得民心,为的是党的民心版图。这版图也要960万平方公里完整无缺才行!我是党的战士,党让我在沽源与贫困作战,我就要让老百姓跟党走,走向幸福,守好民心版图上的沽源阵地。

“打脱贫攻坚战,和别的战役不一样,它是有时间节点的,2020年完成,这是党向亿万人民的承诺。共产党一诺千金,答应了人民,就无论如何也得办到!我们前线战士,是签了军令状的,我承诺过,沽源不脱贫,天佑不回京!打法很明确:精准、扶志、扶智,还要让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总书记讲得很清楚。对前方战士来说,关键是拼命和实干。有时候,我只要想想李强唐叔他们,就满心里长出一种被需要感。他们需要我、党需要我,我就拼命干。

“咱们党打了这么一场大仗,也一定是一场大胜仗,把几千年都治不了的穷病给治住了,把那么多发达国家都解决不了的贫困问题给解决了,咱们凭的是啥?打胜仗的经验千百条,我看最关键的一条是和老百姓一条心!我在沽源挂职,帮着县里做了一点儿事,大家说我资源多路子广,要干的都能干成。其实我心里明镜似的,为啥能干成?有派出单位和当地领导的支持,更有沽源贫困群众的努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沽源百姓给了你什么?”我问。

“让我更明白共产党员是个啥!”说完,他扭头望向车窗外。

车窗外,阳光洒满了闪电河。

来源:农民日报

监制:姚卜成

编辑:张琼文

审核:韩世雄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阳光照暖闪电河——记农业农村部挂职帮扶干部张天佑”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农业农村部开展防控疫情专项法治宣传行动

农业农村部开展防控疫情专项法治宣传行动

法治,宣传,疫情,防控,农业,普法,组织,行动,野生动物,有机结合,野生动物保护,行政执法,交易,农村部,农村,工作,执法,有关,违规,农业综合,执法行动,有针对性,全国普法办,中国渔政,网讯,严格执行,三农,乡村,产品,同行

2017-02-25 #故事会在线阅读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从江村看中国乡村的变迁与振兴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从江村看中国乡村的变迁与振兴

江村,乡村,农民,村民,传统,农村,村里,土地,发展,农业,关系,家庭,生产,历史,变迁,变局,变化,生活,不变,人们,婚姻,生活方式,城乡,城里人,村庄,开弦弓村,调查,调整,中国乡村,人才

2009-03-28 #小故事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种猪场和规模猪场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工作的通知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种猪场和规模猪场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工作的通知

贴息,农业,生猪,企业,养殖,担保,贴息资金,农村,贷款,监管局,农业信贷,财政部门,财政部,业务,养殖场,政策性,时间,比例,部门,服务,种猪场,规模猪场,公示,农户,农村部,办公厅,地方,实际,政策,程序

2012-01-09 #故事会

每经19点|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麦子资产”被上海警方立案侦查;农业农村部:生猪

每经19点|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麦子资产”被上海警方立案侦查;农业农村部:生猪

生猪,生产,公司,上海,长三角,张云雷,结算,农业,农村部,势头,城市,异地,立案侦查,月份,环比,麦子,资产,销售收入,门诊,杨振海,上海市公安局,分局,事件,声明,浦东,警方,吸收公众存款,微博发,正邦科技,猪生产

2013-06-06 #小故事

农业农村部 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制定出台全国赛马赛事标准和全国赛马运动发展规划

农业农村部 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制定出台全国赛马赛事标准和全国赛马运动发展规划

产业,赛事,马匹,马术,发展,马术运动,我国,产业发展,体系,全国,区域,建设,数量,运动,马文,文化旅游,产品,骑乘,养殖,马业,国家,地方,特色,环节,疫病,马医,研究,活动,行业协会,农业

2016-08-25 #小故事

中央宣传部办公厅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0“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活动的通知 (

中央宣传部办公厅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0“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活动的通知 (

活动,新时代,乡村,农业,农民,习近平,攻坚,农家书屋,主题,出版物,图书,办公厅,小康,组织,中央宣传部,农民群众,农村,农村部,小康社会,平台,成果,宣传,服务,推广活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方,思想,效能,故事,榜样

2009-10-03 #故事阅读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70年农业农村发展发生历史性变革 农民人均增收40倍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70年农业农村发展发生历史性变革 农民人均增收40倍

农业,农民,司司,李伟国,央视网,全国,农村部,我国,绝大,变革,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实际增长,新中国成立,中国农村,美丽乡村,产业,井水,乡村,历史,农户,促进作用,农村公路,农村,农村居民,历史性,垃圾,消息,污水,年间

2015-03-26 #短篇故事

中国农业博物馆关于征集抗击疫情藏品的公告

中国农业博物馆关于征集抗击疫情藏品的公告

疫情,农业,征集,中国农业博物馆,宣传,防控,农村地区,农村,文字说明,物品,个人,事件,人员,作者,典型,农村部,博物馆,单位,图像资料,实物,地址,基本要素,文字,来源,民族,物证,科学,英雄,联系方式,见证物

2016-04-08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