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青蒿素发明者屠呦呦获诺奖背后的故事

时间:2020-04-09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338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青蒿素发明者屠呦呦获诺奖背后的故事范文分类: 入党申请书 > >青蒿素发明者屠呦呦获诺奖背后的故事青蒿素发明者屠呦呦获诺奖背后的故事发表日期:2015 10 06 栏目:励志文章

2011年9月24日,81岁的中国医学研究专家屠呦呦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并在纽约捧起了萨莫色雷斯胜利女神奖杯。屠呦呦获奖受到关注,不只因她是获此奖项的惟一中国人,更因拉斯克奖的特殊性。在医学领域,其重要性甚至超越了诺贝尔奖。被称为 东方神药 的青蒿素每年都在挽救全世界无数人的生命,拉斯克基金会将临床医学研究奖颁给屠呦呦,以表彰其对治疗疟疾药物 青蒿素的研究贡献。站在奖台上的屠呦呦说: 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 屠呦呦一时风头无两,被称为 最接近诺贝尔奖 的中国女性。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的屠呦呦,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她最早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对研发青蒿素起到关键作用,从而创制出新型抗疟药 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而拉斯克奖有 美国诺贝尔奖 之称,得到拉斯克奖,足以说明屠呦呦率领的团队研制出的拯救了几百万人生命的青蒿素,其贡献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屠呦呦获奖,不是中医药的胜利,而是传统药物走向现代化的胜利。 40年来一直研究青蒿素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已经40年了,尽管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誉,但她始终默默无闻地工作,并致力于研究青蒿素。 屠呦呦是我的老朋友,我们是同一代的科学家。都是北京医科大学毕业的,说起来还是我 师姐 。 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工程院院士李连达说,屠呦呦是个典型的科学家、学者,平时并不善于交际。 可以说,她对青蒿素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现在也承担了很多课题,还带研究生,非常值得尊重。 在李连达看来,屠呦呦是那种持之以恒的科学家,不浮躁,不像有些科学家什么时髦就搞什么。而原本屠呦呦在60岁就到了退休年龄,但她81岁了还坚持工作。 在李连达的眼里,屠呦呦具有一个科学家应有的美德,那就是有什么想法都敢于直言。 她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屁,不管在会议上还是个别的谈话,她同意的意见马上就会肯定;不同的话,就直言相见,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 生活中的屠呦呦 她对学习非常执着,非常专心,各种功课中,生物课成绩最好。但生活上却挺不上心的,家务活不太会干。 清华大学教授陈效中是屠呦呦非常要好的朋友,两人是初、高中同学,读书时互相之间还串串门,时隔几十年,陈效中老人还能追忆起那段青葱岁月。 屠呦呦是高二时从效实中学转到宁波中学的,在班上不声不响,经常上完课就回家,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但屠呦呦有个特点,只要她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 陈老先生说,别看屠呦呦现在是个慈祥的老太太,当年长得还蛮清秀,戴眼镜,梳着麻花辫。 因为陈效中和屠呦呦家住得近,两家还有联系,陈效中经常到屠呦呦家串门,也经常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和屠呦呦相遇。 高中毕业后,大家都考到了北京,陈效中考上了清华大学,屠呦呦考上了北京大学。屠呦呦读的是生物药学,当时这个专业比较冷门。而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 屠呦呦是家里的独女,父母很宠着她。陈效中寒暑假回家乡,屠妈妈还经常让陈效中带好吃的东西给宝贝女儿。屠呦呦特别喜欢吃香螺,屠妈妈就做成腌香螺给她捎去。 屠呦呦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不太会照顾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有一次,她的身份证找不到了,让我帮忙找找,我打开她的箱子,发现里面东西放得乱七八糟的,不像一般女生收拾得那么妥当。同学们见了后都笑话她。她家务事不灵光,成家后,买菜、买东西之类的事情基本上都由她先生做。 聊起过往发生的趣事,陈效中不禁大笑起来, 还有一次,我们几个人来宁波开会。她因为还要出席一个重要场合,多留了一晚,第二天单独坐火车回京。结果,发生了一件非常好笑的事:火车停靠途中站点时,屠呦呦下车走走。结果,火车开走了,她竟然被落下了。 屠呦呦丈夫也是陈效中的好朋友,名叫李廷钊,初高中也在效实中学读书。他毕业后到前苏联留学,回国到北京时,见到曾经暗恋的对象还未结婚,就大胆表白,而后他们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陈效中说: 现在李廷钊在北京的钢铁研究院工作,家里的事都老李管,他是个很好的丈夫。 尽管在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但工作中的屠呦呦一直十分严谨,兢兢业业。她从参加工作起一直在中医研究所工作,在青蒿素研究上花费了无数精力。屠呦呦后来身体不太好,与当时长期做实验有关。当年接到 5 2 3 项目的时候,她的女儿才三岁,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老母亲抚养。她有两个女儿,现在一个在英国剑桥大学做行政教务工作,一个在北京。 获奖因三个 第一 2007年,米勒 路易斯和苏新专特意来中国调查青蒿素的研究历史,并写了《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一文。对于美国人为何将拉斯克奖颁给屠呦呦,身在美国的苏新专说, 拉斯克奖评奖委员会共有24名评委,他们都是美国人,其中半数是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知名科学家。最终的评奖结果由这24名评委投票决定。 523 项目是一个庞大的计划,有很多人作了贡献,这毋庸置疑。但据苏新专介绍,此次评奖关键看三个方面:一是谁先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二是谁提取出有100%抑制力的青蒿素;三是谁做了第一个临床实验。 屠呦呦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 523 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 当年参与 523 项目的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国桥对此评价道: 无论如何,是她屠呦呦证明了乙醚提取物这个是有效的,这个已经很有意义了。乙醚提取物有价值,这是最重要的,对后面提取青蒿素带来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争议,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也表示,经查证原始资料,尤其是军事科学院此前保密的材料,最后确定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中具有关键作用,所取得的成绩无可争议。他同时提出,如果屠呦呦获国内广泛认可、甚至世界肯定,大家不要简单地英雄崇拜,更不应否认其他人的工作,在这背后,还有一群 无名英雄 。 这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 屠呦呦也特别感谢了在此项研究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同事们, 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事实上,每一位专家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艰辛。正如2002年美国《远东经济评论》发表的文章《中国革命性的医学发现:青蒿素攻克疟疾》所说: 真正让外国同行们刮目相看的是,中国研究人员在进行高尖端的科学实验时,使用的全都是西方国家早就弃之不用的落后仪器。 如今,当年参与 523 任务的人,基本都已进入耄耋之年。他们为医药的研究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可以说,当年提炼出青蒿素的屠呦呦,以及参与临床试验、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并合成蒿甲醚的她的同事们,他们每一个人都值得铭记,他们是拯救全球5亿疟疾人的中国发明家。 用古老中医药促人类健康 屠呦呦之前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很少。最近,她一篇题为《青蒿素的发现 中药的馈赠》论文,在世界最著名的科学月刊《自然》上发表。 屠呦呦的梦想是什么?她在文中说: 我的梦想是用古老的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它的好处。 屠呦呦表示: 青蒿素是古老中药的真正馈赠。我相信,中国医药将帮助我们战胜危害世界各地人们生命的疾病。 与许多从植物中开发的药物相比,青蒿素发现路线时间短,但并不是惟一的中医中药成果见效的智慧结晶。屠呦呦在论文中列举了古代中医药馈赠人类的一些例子:砒霜,一种古老的中医药药方成分,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相对安全的药物。石杉碱甲,是从中药成分草药蛇足石杉中的提取物,是治疗记忆功能障碍的有效药物,在欧美,石杉碱甲衍生物已作为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进行临床试验 屠呦呦还写到,单味中药治疗特定疾病是很少见的。中医注重的是整体疗法。正是各个症状和中医处方之间的整体关联性使中医药存在至今,延续了几千年。中医对心血管、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发展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中医的活血化瘀促进血循环,也适用于西方现代医学。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青蒿素发明者屠呦呦获诺奖背后的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青蒿素发明者屠呦呦获诺奖背后的故事

青蒿素发明者屠呦呦获诺奖背后的故事

屠呦呦,青蒿素,研究,陈效,青蒿,中医药,科学家,药物,拉斯克奖,疟疾,诺贝尔奖,贡献,李连达,苏新,发明者,中医,乙醚,成绩,提取物,研究员,美国,结果,项目,工作,获奖,评奖,拉斯克,李廷,获诺奖,背后的故事

2020-04-09 #故事会

青蒿素发明者屠呦呦获诺奖背后的故事

青蒿素发明者屠呦呦获诺奖背后的故事

屠呦呦,青蒿素,研究,陈效,青蒿,中医药,科学家,药物,拉斯克奖,疟疾,诺贝尔奖,贡献,李连达,苏新,发明者,中医,乙醚,成绩,提取物,研究员,美国,结果,项目,工作,获奖,评奖,拉斯克,李廷,获诺奖,背后的故事

2020-04-08 #故事大全

青蒿素发明者屠呦呦获诺奖背后的故事

青蒿素发明者屠呦呦获诺奖背后的故事

屠呦呦,青蒿素,研究,陈效,青蒿,中医药,科学家,药物,拉斯克奖,疟疾,诺贝尔奖,贡献,李连达,苏新,发明者,中医,乙醚,成绩,提取物,研究员,美国,结果,项目,工作,获奖,评奖,拉斯克,李廷,获诺奖,背后的故事

2020-04-20 #小故事

青蒿素发明者屠呦呦获诺奖背后的故事

青蒿素发明者屠呦呦获诺奖背后的故事

屠呦呦,青蒿素,研究,陈效,青蒿,中医药,科学家,药物,拉斯克奖,疟疾,诺贝尔奖,贡献,李连达,苏新,发明者,中医,乙醚,成绩,提取物,研究员,美国,结果,项目,工作,获奖,评奖,拉斯克,李廷,获诺奖,背后的故事

2020-04-20 #故事会

青蒿素发明者屠呦呦获诺奖背后的故事

青蒿素发明者屠呦呦获诺奖背后的故事

屠呦呦,青蒿素,研究,陈效,青蒿,中医药,科学家,药物,拉斯克奖,疟疾,诺贝尔奖,贡献,李连达,苏新,发明者,中医,乙醚,成绩,提取物,研究员,美国,结果,项目,工作,获奖,评奖,拉斯克,李廷,获诺奖,背后的故事

2020-04-20 #长篇故事

青蒿素发明者屠呦呦获诺奖背后的故事

青蒿素发明者屠呦呦获诺奖背后的故事

屠呦呦,青蒿素,研究,陈效,青蒿,中医药,科学家,药物,拉斯克奖,疟疾,诺贝尔奖,贡献,李连达,苏新,发明者,中医,乙醚,成绩,提取物,研究员,美国,结果,项目,工作,获奖,评奖,拉斯克,李廷,获诺奖,背后的故事

2020-04-20 #短篇故事

青蒿素发明者屠呦呦获诺奖背后的故事

青蒿素发明者屠呦呦获诺奖背后的故事

屠呦呦,青蒿素,研究,陈效,青蒿,中医药,科学家,药物,拉斯克奖,疟疾,诺贝尔奖,贡献,李连达,苏新,发明者,中医,乙醚,成绩,提取物,研究员,美国,结果,项目,工作,获奖,评奖,拉斯克,李廷,获诺奖,背后的故事

2020-04-25 #故事会在线阅读

青蒿素发明者屠呦呦获诺奖背后的故事

青蒿素发明者屠呦呦获诺奖背后的故事

屠呦呦,青蒿素,研究,陈效,青蒿,中医药,科学家,药物,拉斯克奖,疟疾,诺贝尔奖,贡献,李连达,苏新,发明者,中医,乙醚,成绩,提取物,研究员,美国,结果,项目,工作,获奖,评奖,拉斯克,李廷,获诺奖,背后的故事

2020-04-24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