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道教内丹修炼功法(上)

时间:2020-04-15

究其渊源,则始于伏羲、黄帝,开宗于老子,创立于尹喜、张道陵、王玄甫,发挥于两汉魏晋南北朝之刘安、河上公、魏伯阳、左慈、葛玄、葛洪、陶弘景等,阐

提示:本文共有 1798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6 分钟。

总目录

第一篇道源

第二篇斋心

第三篇道术筑基

第四篇仙术一炼精化炁

第五篇仙术二炼炁化神

第六篇仙术三炼神还虚

第七篇仙术四炼虚合道

第八篇内丹方术

第九篇内丹术语

-----------------------------------------------------

第一篇道源

导论道祖文始派少阳派

正一派钟吕派南派北派

中派东派西派青城派

伍柳派三丰派千峰派女丹派

------------------------------------------------------

导论

道教内丹修炼,以文始派最高,少阳派最大。究其渊源,则始于伏羲、黄帝,开宗于老子,创立于尹喜、张道陵、王玄甫,发挥于两汉魏晋南北朝之刘安、河上公、魏伯阳、左慈、葛玄、葛洪、陶弘景等,阐扬于唐末五代之钟离权、吕洞宾、陈抟,兴盛于宋元之张伯端、王重阳、丘处机、马丹阳、陈致虚等,继传于明张三丰、陆西星、清闵一得、刘一明、李西月、黄元吉、赵避尘等,承扬于当代仙学大师陈撄宁,迄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伏羲时,阴康氏“教人引舞以利导之”,赫胥氏部落的先民“含哺而熙,鼓腹而游”。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懂得养生修炼。

黄帝时,王乔、赤松子“吸阴阳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求故,吸而求精”,黄帝自身则有“移精变气”同上。的切身体验,并问广成子“至道之要”,广成子先是不予回答,过了三个月,黄帝再来问“治身之道”,广成子告诉他说:“至道之情,杳杳冥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心静心清。无劳无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慎内闭外,多知为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千二百年,而形未衰。得吾道者为上皇,失吾道者下为士。予将去汝,入无穷间,游无极之野,与日月齐光,与天地为常,人其尽死,而我独存焉。”说完,传授给黄帝《自然经》一卷。

春秋战国时,内丹修炼术已十分盛行。老子成了内丹修炼的开宗者,因为老子将内丹炼养归就于一个“道”,并指出“深根固蒂”,才是“长生久视”之道。后代内丹修炼者,将其“道德”思想体系,“虚”“无”“静”“观”“精”“炁“神”等概念,“致虚”“守静”“守一”“坐忘”“心斋”等功夫,视为内丹修炼的根本,并将老庄颂扬的神人、真人、仙人、至人、道人、圣人、贤人视为内丹修炼的榜样。

当时有周朝关令尹喜,善内学星宿,服日月精华,隐德修行,同时代的人都不知道。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后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尽传“道”“德”修炼之法。后人称因尹喜形成的内丹派为文始派,并认为是内丹修炼的最高派别。

尹喜得道后,将其传给东华帝君王玄甫,王玄甫创立少阳派,从而成为内丹修炼的最大法派。

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在今四川大邑鹤鸣山创立道教,尊老子为道祖,广泛吸收各种内丹修炼术,如《太平经》中的爱气、尊神、重精的思想和内照、存神、食气、胎息、辟谷的修炼方法,《老子想尔注》中结精、炼气、养神、守戒等修行法门,以及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中“参同相类”的修炼模式,从而成为内丹修炼实际的开创者。

内丹找到归属以后迅速传播开来,东华帝君一传太极仙翁葛玄,二传正阳帝君钟离权。葛玄得道后,又传丹法于郑隐,郑隐传葛洪,使得道教内丹修炼在魏晋南北朝时继续往下传承。当时内丹著作有《大洞真经》《老子清静经》《五千文经序》《抱朴子内篇》《养性延命录》等经典,提出了诸如静思、存想、存思、存想、存神、内观、内视、行气、导引、咽津、呼吸、辟谷、守一、藏精、调精等修炼方法,进一步完善了内丹修炼术。钟离权得道后,悉传弟子吕洞宾,此二人在唐末五代内丹盛行的情况下,极大地弘扬了内丹修炼的精华,使得后世诸多丹家均奉他们为开山祖师。吕洞宾得道后传韩湘子、蓝采和、曹国舅、何仙姑、刘海蟾、王重阳、程济明、麻衣道者等。

刘海蟾得道后传张伯端,张伯端传石泰,石泰传薛道光,薛道光传陈楠,陈楠传白玉蟾,在内丹修炼中称为“南派”。王重阳得道后传丘处机、刘处玄、谭处端、马丹阳、郝大通、王处一、孙不二、刘仙姑,在内丹修炼中称为“北派”。此时还有中和南北二派的李道纯之“中派”,陆西星之“东派”,李西月之“西派”,伍守阳、柳华阳之“伍柳派”,张三丰之“隐仙派”,赵避尘之“千峰派”,他们使得道教内丹修炼在宋元以后进一步地向更深层次地发展。

--------------------------------------------------------------------------------

道 祖

道祖为中国春秋战国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道教尊其为道祖—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最初为春秋时的楚国人,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史, “生而白首,故曰老子”见司马迁《史记·老子传》。但司马迁当时对老子的身名事迹也不太清楚,故而又说:“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又以为周太史儋,或“即老子,或非也,世莫知其然否”、“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而到西汉初年老子已成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传奇人物了。后见周室衰微,于平王三十三年 (前737)十二月二十五日辞职而去,青牛薄辇,西出函谷关,因关令尹喜请求教诲,留《道德五千言》后,莫知所终。

秦汉以来,老子逐渐被神化。东汉明帝、章帝之际 (58—88年),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将老子神化为先天地生的神人,并与“道”相等同,“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顺帝时(126—144年),张陵在巴蜀创立五斗米道,即奉老子为道祖,尊《道德五千言》为主要经典,并宣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则为太上老君”见张道陵《老子想尔注》。首次在道书中出现了太上老君的名称。至此,老子被尊为道教的始祖,长期受到了世人的尊奉。延熹(158—167 年)八年(165年),陈相边昭《老子铭》云:“老子为周守藏室史,当幽王时三川实震,以夏殷之季阴阳之事,鉴喻时王。孔子以周灵王廿年生,到景王十年,年十有七,学礼于老聃。世类好道者触类而长之,以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谶,降升斗星,随日九变,与时消息,规矩三光,四灵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化身,蝉锐度世。自牺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这一年(165年)汉桓帝使中常侍管霸之苦县,祠老子;次年(166年)祠老子于濯龙宫见《后汉书·桓帝纪》。襄楷于延熹中上书云:“又闻宫中立黄、老浮图之祠,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图”见《后汉书·襄楷传》。又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 “后桓帝好神,数祀浮图、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转盛。”可见当时老子已成为神而被世人所崇祀。

关于老君的仙迹道经中亦有诸多记载。《魏书·释老志》曰:“道之厚,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授轩辕于峨嵋,教帝喾于牧德,大禹闻长生之诀,尹喜受道德之旨。好异者往往而尊之。”

晋葛洪《抱朴子》称他:额有三理,足有八卦,身长九尺,耳垂齐肩,穿五色云衣,住金楼玉堂,以神龟为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随行四周,头上雷声隆隆,电光闪闪,气宇昂轩,威风凛凛。《神仙传》卷一中则称:老君者,名重耳,字伯阳。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虽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或言老君先天地生,或云天之精魄,盖神灵之属;或云母怀七十二年乃生,生时剖母左掖而出,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或云初三皇时为万法天师;上三皇时为玄中法师;中三皇时为盘古先生;下三皇时为金阙帝君;伏羲时为郁华子,号曰温爽子;神农时为九灵老子,号曰春成子;祝融时为广寿子;黄帝时为广成子,号曰天老;颛顼时为赤精子;帝喾时为禄图子,号曰真子;帝尧时为务成子,号曰茂成子;帝舜时为尹寿子,号曰廓叔子;夏禹时为真行子,号曰李耳,一名禹师;殷汤时为锡则子,号曰斯宫;文王时为文道先生,号曰先生国柱下吏,一云守藏史;武王时,号曰卫成子;成王时,号曰成子;元康五年,化入妇人腹中,托母性李名聘字伯阳;或云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在吴为陶未公;秦时,号曰塞叔子;大胡时,号曰浮庆君;汉时号曰王方平;大初元年,号曰仲伊,永寿元年,号曰仆人。

世祖时,道士寇谦之守志嵩岳,精传不懈,以神瑞 (414—416年)二年十月乙卯,忽遇大神,乘云驾龙,导从百灵,仙人玉女,左右侍卫,集止山顶,称太上老君,谓谦之曰:“授汝天师之经。”此载与《云麓漫钞》卷八所记略同,但《魏书》不采取《史记》老君传承谱系的记法,而另外有一位李谱文为老子的玄孙,称他“以汉武之世得道,领治三十六人鬼之政。”

南朝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有三个神位与“太上老君”有关。一是第三中位的太极金阙帝君,姓李 (壬辰下教太平主)。二是太极左位,老聃。三是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另外还有五方五老君、中央黄老君、太上火老君等。

隋唐以后,道经中也有许多关于老君的传说。《云笈七签》中说:“老君母曰玄元玉女,日精入口,吞而为孕,五行兽卫行,怀八十一年,剖左腋而生,‘生而白首,故号为老子。'”又说:“老君在开冥贤助之时,托生扶桑太常玉帝天宫中,以法授扶桑大帝,号曰太上无极大道君,亦号曰最上至真正一真人,亦号曰太极老君太极真人。”《犹龙传》更为老君加上了各种名号,略与《神仙传》记载相同。说老君从三皇五帝以来,就成为历代皇帝的老师。如神农时的太成子,轩辕时的广成子,帝尧时的务成子等,均是老君的化身。周成王时的老君为柱下史,号经成子;周绍王时西出函谷关,度关令尹喜;西汉文帝时 (前179—前156年在位)降于琅琊,授于吉《太平经》;汉顺帝(126—145年在位)汉安(142—144年)元年(142年)老君降于蜀地鹤鸣山 (在今四川省大邑县境内),授张陵《正一盟威秘箓》;北魏神瑞(414—416年)二年(415年),降于嵩山,授道士寇谦之“太平真君”之号;唐高祖 (618—627年在位)武德(618—627年)二年(619年),老君降于羊角山,令吉善行转告高祖,“我乃帝祖也。”关于老君历时现世的事迹,道经中记载很多。近世,四川青城山易心莹大师印有《老君八十一化图》。

唐宋时期,对老子的崇奉达到了极盛阶段。唐代皇室姓李,遂尊老子为祖宗。全国各地普遍建立玄元庙,奉祀老君像,达到了至尊极盛。据《唐会要》卷五O记载:“武德三年 (620年)五月,晋州人吉善行于羊角山,见一老叟,乘白马朱鬣,仪容甚伟,曰:‘谓汝语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贼后,子孙享国千岁。'高祖异之,乃立庙于其地。高宗乾封(666—668年)元年(666年)三月二十日,追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天宝(742—756年)二年(743年)正月十五日,皇帝亲临玄元庙,加号老君‘大圣祖玄元皇帝'。八载(749年)六月十五日,皇帝行幸太清宫,又加号老君‘大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十二月二月七日,加号‘大圣高上大道金阙玄元皇帝’。唐武宗会昌(841—847年)元年(841年)数以二月十五大圣道祖降诞之日为降圣节。”故道教以二月十五为老君圣诞。

宋真宗为避宋室圣祖赵玄朗的讳,致称老君“真元皇帝”。大中祥符 (1008 — 1017 年 ) 六年 (1013 年 ) 八月,颁诏加封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此封号在道教中一直沿用至今。就道教内丹修炼而言,老子是祖述者。因为在《道德经》中有许多诸如“无为”“清静”“守一”一类的内丹修炼经典名言,成为内丹修炼的根本。同时《道德经》中有许多篇章中讲到了内丹修炼的方法和指导思想,如第五十章说:“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 ? 以其无死地。”意思是说,善于修炼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遇到死亡的威胁,犀牛不会用角伤害他,老虎不会用爪伤害他,士兵不会用兵器伤害他,所以他行路时不怕遇到犀牛和老虎,打仗时不需要甲胄护身。虽然老子很谦虚地说这种情况是听说得来的,但是老子本人就是一位擅长内丹修炼的人,他不仅获得了 102 岁的高龄,而且指出了达到“长生久视”的具体方法。老子提出要想“长生久视”,就要“专气致柔”“比于赤子”“啬宝精气”“清静无为”“少私寡欲”“知足常乐”,最终达到“载营魄抱一”不相离。这些记载与《列仙传》所称“老子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完全相吻合,说明老子的修炼功夫已达到了微妙微肖的地步。他所提出的“精气”说,是后来道教内丹修炼启迪的源泉,由此道教提出了“炼己筑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内丹修炼过程。

文始派

文始派的创始人为周朝时的关令尹喜,人称“文始先生”,“关尹子”,在道教中的神位较高。一说他原是周至县龙乡闻仙里 (今陕西周至县)人。一说他是天水(今甘肃天水市)人。

尹喜本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周康王时为大夫,曾担任函谷关令。《吕氏春秋·不二篇》称其思想“贵清”。庄子将其与老子一起称赞为“博大真人”。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了尹喜受《道德经》的经过:周康王时尹喜为大夫,后为东宫宾友,结草为庐,仰观乾坤之气象,寂心精思以求仙道,号曰楼观。一天,观看到东方紫气西迈天文显瑞,预知有圣人将要出关,求为函谷关令。遇得老子,拜为师,请求至道,老子遂著成《道》《德》上、下篇五千言授与尹喜,喜欣争持诵,奉行道成。

尹喜得道成仙后,老君授他玉册金文,号文始先生,位为无上真人,并赐紫芙蓉冠,飞青羽裙,交泰霓裳,罗纹黄绶,九色之节,居二十四天王之上,统领八万仙士。传其还以老君所言治国修身之精神,编成《西升经》。另《汉书·艺文志》还载有《关尹子》九篇,已亡佚,今本传于南宋,标为永嘉孙定家所藏,实为唐末作品,五代方士所作,道教尊为《文始真经》。

就道教内丹而言,文始派为最高法派。因为文始派一传少阳派,二传南华真人庄子,三传西华帝君王骀,王骀又传唐朝人张果老,四传麻衣道者,麻衣道者传陈抟,陈抟传火龙真君,火龙真君传张三丰。他们之中以南华真人庄子和张三丰最为杰出,庄子为先秦道家学派的庄周,字子休,宋国 (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做过蒙地的漆园吏,蒙地在春秋和战国前期属宋,战国后期属梁。故刘向《别录》称其:“宋之蒙人也。”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称:“梁国蒙县人。”此后他一直隐居,生活贫困,但学识渊博,著《庄子》一书。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称其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以诋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其实庄子是老子思想的最好继承者,在历史上“老庄”并称,共同建立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但庄子的思想与老子又有所不同,老子贵柔,主张戒盈防满,在现实关系中求得自身的长保。庄子则认为现实关系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严重束缚,主张超脱现实关系而尽情逍遥。庄子同样将“道”视为生天生地的本体,但他又认为并不代表“道”具有质性,不过是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他多次强调“道”是产生万物的本体,但它是非物质的,并举例说“道通一气”,但道并不是气,气是由道派生的。最后庄子将道集中“虚”上,他在《人间世》中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即追求“道”的最高精神境界,在务“虚”上下功夫,做到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从而修道、得道。进而把老子的思想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从内丹角度上看,庄子提出了许多内丹修炼方法,如导引,庄子曰:“吹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见《庄子·刻意》。如守一,庄子曰:“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形,形乃长生。”见《庄子·在宥》。如心斋,庄子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见《庄子·人间世》。由此可见庄子内丹功法的高深。

张三丰为宋、明间道士,名通,字君实,号玄玄子,因为他平时不修边幅,人们又称他“张邋遢”。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很多,仅名字雅号就有二十多个,如通、全、全一、玄化、玄玄子、三丰、三峰、山峰居宝、君实、思廉、疯汉子、邋遢道人等。其出生地点也不一,有说陕西宝鸡人,有说山西平阳人,有说辽宁积翠山人,有说辽东懿州 (今辽宁彰武西南)人,有说天目山人。又传为张天师的后裔。此间长达一千多年,地域遍及大江南北,皆为神仙幻化之举。据《王征南墓志铭》和《宁波府志》称,北宋时的张三丰北赴汴京的一个晚上,梦见真武大帝降临,传授给他一套奇掌神拳。第二天早晨,正好有一群强盗打家劫舍,张三丰便用此拳掌打败了这伙强盗。此后,他来到武当山继续修炼拳法掌诀,并将所炼之术定为武当内家拳,不久便以此闻名于世。元明时张三丰改字曰君宝、君实,号玄子。传说他体姿丰伟,大耳圆目,龟形鹤背,须髯如戟。一年四季,只穿一件破衣,披一领蓑衣。一餐能食数米,或数月不食。能预知吉凶祸福,人以为神。终生浪游,行无定止。曾在宝鸡金台观死而复活,其徒称他“阳神出游”。多次来往于武当山中,结草为庐,修炼丹道,并预言此山日后必大胜,嘱咐弟子“善守香火”。后又入四川青城山和鹤鸣山中访真揽胜。不久便回到武当山,于明洪武(1368—1399年)十七年(1384年)撰《无根树丹词》,自题为“大元遗老张三丰自记于武当山天柱峰之草庐”,此草庐即今之武当玉虚宫,张三丰最终在此炼成九转还丹。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使者四处寻访他,始终不见其踪影。明成祖永乐 (1403—1424年)年间大修武当山,专门为张三丰修建“遇真宫”,并数次遣使觅访张三丰,均不曾遇见。后又修真仙殿,祀奉张三丰铜铸鎏金像,像为身穿道袍,头戴斗笠,脚穿草鞋,神态飘逸,一副仙风道骨的形象。明英宗天顺(1457—1465)三年(1459年),封其为“通微显化真人”。明世宗加封为“清虚玄妙真君”。张三丰平时虽专研于武术,但对道教思想亦有研究,其一生著作颇丰,清人李西月即编有《张三丰全集》,收入《正统道藏》。张三丰认为自古道流分正邪二教,而道、儒、释三教皆为正统,虽然创教者不同,但“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因此“牟尼、孔、老皆名曰道”。他在《大道论》中说:“儒也者行道济时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人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也。”他主张修道者就是修“阴、阳、性、命”之道,并称“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还认为: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这便是张三丰丹道秘诀的可贵之处。

文始派功法以虚无为本,以养性为宗,为丹法中最上乘。修炼下手即以最上一层炼神还虚做起,主张修一己真阳之炁,以接天地真阳之炁;盗天地虚无之机,以补我神炁之真机。教人无所有,无所为,无所执,虚之极而无之极,从而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内不见我,外不见人,一无所见,则我通天地,天地通我,我与天地,似契似离,同于大通,“浑入我,同天地”。这便是文始派丹法的最高境界,为出神入化,通向大道之仙径。因为此派专讲以神御炁,不讲炼精炼炁,也不讲火候药物,所以说是一种直指大道的顿修方法。

--------------------------------------------------------------------------------

少阳派

少阳派的创立人为王玄甫,道经中称之为“少阳帝君”。《金莲正宗记》称其为太上之传人 (太上—金母—白云—帝君),号东华子,称“东华帝君”或“紫府少阳君”,为道教北五祖之第一祖;又称之为汉代人,生而奇表,幼具玄风,白云上真喜而爱之,携入山中,以青符玉篆,金科灵文,大丹秘诀,周天火候,青龙剑龙法授之。后传道于正阳真人钟离权。而《金莲正宗仙源像传》则说帝君姓王,不知其名,世代地里皆不详。得太上之道后隐修于昆嵛山,号东华帝君;复居于五台山紫府洞天,故称“紫府少阳帝君”;后显灵于终南山凝阳洞,以道授钟离子。但《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叙述就比较详细,帝君不仅有名有姓,而且有诞辰日、成道日、籍贯、修炼思想等,文曰:“上仙姓王名玄甫,汉代东海(今江苏连云港西部)人,师白云上真,得道。一号华阳真人,六月十五降世,十月十六上升。”后传道于钟离觉,即正阳子钟离权。有诗一章载《混成集》,其诗曰:“华阳山里多芝田,华阳山叟复延年,青松岩畔离柯下,白云堆里饮飞泉,不寒不热神荡荡,东来西往气绵绵,三千功行好归去,休向人间说洞天。”

综上所述,东华帝君一般认为是经过:由人而神的过程,即先人后神的过程。但也有生而为仙者,据杜光庭《仙传拾遗》载:“帝君盖青阳之气,万神之先也。居太晨之宫。紫云为盖,青云为城,仙僚万亿,校录仙籍,以禀于老君,所谓王仙者,乃尊高贵上之称,非其氏族也,斯言盖得之欤 !”可见唐以后,东华帝君的地位十分显赫。

元世祖至元 (1264—1295年)六年(1269年)正月诏封其为“东华紫府少阳帝君”。后元武宗又加封为“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道帝君”。

就内丹修炼而言,少阳派为最大法派,后世的钟吕金丹派、南派、北派、三丰派、青城派、千峰派等内丹派均源于此派,这些派别皆尊他为开山祖师。此派不像文始派那样以虚无为宗,而属无上至真之妙道,顿超直入,修性而兼修命;而是主张性命双修,炼养阴阳,以有为法而至于无为法,便于入手,次第分明。

--------------------------------------------------------------------------------

正一派

正一派的创始人为张陵 (34—157年),字辅汉,号天师,道教尊称为张道陵。他于东汉末年创立五斗米道,后被道教奉为创教者,正一真人是太上老君授与他的封号。《清微仙谱》《历代神仙通鉴》和《列仙传》传其为汉留侯张良的八世孙,沛国(今江苏丰县)人。其父张翳,字太顺,曾客居于天目山。其母一夜梦见北斗魁星下降授以蘅薇香草,即有孕在身。回沛后,于建武(25—56年)甲午上元(五月十八日)生陵。生时黄云笼室,紫气盈庭,空中光如蛋。张道陵从小聪明颖慧,七岁时遇河上公,得授《道德真经》,通晓五千言精微义理。成年后相貌奇异,身长九尺二寸,“庞眉广颡,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三角”。通四书五经,晓天文地理、河洛图纬之书。曾入太学,博学诸经。年二十六“举贤良方正极谏科”。东汉明帝时(58—76年)曾为巴郡江洲(今重庆市)令。后遁隐于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 修长生不死之道。据传魏伯阳曾收其为徒,授其秘旨。朝廷征为博士,称病不赴。和帝(89—105年)征为太傅,封冀县侯,三诏不出。其志在精诚修炼,得黄帝九鼎丹法。后又携弟子住云锦山修玄玄之道,炼龙虎大丹。又居嵩山静心冥思,得《三皇内文》《九鼎太清丹经》,于是遍访名山,以寻道修真。顺帝时(126 —144年),一为四川朴素民风所吸引,二为蜀中峻峰秀岭、涧溪泉瀑所吸引,遂入四川,在鹤鸣山(一名鹊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县境内)烧炼九鼎神丹,历三年而丹成。服后返老还童,于是继续西行探访仙源,求得“五岳摄召万灵神龟秘文”,精思修炼以至法术无边,世莫能测。据《列仙全传》称,张陵擅用符水治病,功渎渐著。后得太上老君正一盟威秘 、三清众经、符丹灶秘诀印剑、法服等,奉治蜀地八部鬼神、六天魔王,命令五方八部六天鬼神会盟于青城山黄帝坛下,使人鬼分治,把鬼神的牢狱变成二十四福庭。即为二十四治,每治立阴官一人,仙官一人,分别掌管人事祸福。后到苍溪县云台山修九还九返之功,准备升天,但因其杀鬼太多,终未成功,太上老君又让他修行谢过,仍居留人间。于是返回鹤鸣山,著作道书二十四篇,创立五斗米道,后世又称天师道、正一道。后又度率弟子游历诸山,修行谢罪,大功告成,太上老君引领张陵升天,朝拜元始天尊,封为正一平气大法师,令其重返人间,劝化尚未悟道的人,遂降临人间演法,治鬼,成为驱鬼避邪的天师,一旦灵至神到,鬼怪立除。永寿(155 —158年)二年(157年),功成道著,天神来迎,白日升天。

此后,张陵的子孙世袭天师道法,历代皆受朝廷封号:唐天宝 (742—756年)六年(747年)册封天师为“太师”;唐僖宗封天师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理宗册封天师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静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加封天师为“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明洪武(1368—1355年)元年(1368年)改封天师为“真人”。同时元成宗还封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 ”,合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天心派、净明道、太一道等,成为道教大派。

天师之名,始见于《庄子·徐无鬼》,文曰:“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实指尊敬之辞,然天师之名即源于此。李膺《蜀记》称张陵入鹤鸣山,自称天师。北魏有寇天师 ( 谦之 ) ,刘宋有陆天师 ( 修静 ) ,唐有杜天师 ( 光庭 ) ,宋有萨天师 ( 守坚 ) 等等。“天师”之号始称张道陵的,最早见于《晋书·郝超传》,《传》云:“ 谙事天师道,而超奉佛。”即称张陵之道为天师道。虽然明代朝廷不用天师之号,但后世仍称天师,一直沿至今日。

--------------------------------------------------------------------------------

钟吕派

钟吕派以钟离权、吕洞宾为代表,是宋元内丹术的肇开者。钟离名权字云房,号正阳子,五代京兆咸阳 (今陕西咸阳)人,一云燕台(今北京)人。面容慈善,身材魁梧,贯文通武,长八尺七寸,须髯过腹,目含神光,仕汉为将军,出兵不利,隐遁终南山,得赤符玉篆,金科灵文,大丹秘诀,周天火候,青龙剑法于东华帝君。后又隐于晋州羊角山,与世隔绝,束发为双髻,采槲叶为衣,自称“天下都散汉钟离权”。道成,天真赐号太极太宫真人。神游人间,变化无常,世人往往遇之,有诗颂曰:“生我之门死我户,几个惺惺几个误,夜来铁汉细寻思,长生不死由人做。”作《破迷证道歌》《灵宝毕法》行于世。今终南山凝阳洞传道观即为其遇东华帝君处;咸阳周曲湾正阳宫即为其故居。

《白云仙表》称正阳帝君曾祖讳朴,祖讳守道,父讳源,当后汉末年皆据要津,有功于国。师少工文学,尤善草圣,身长八尺七寸。仕至佐谏议大夫,因表李坚边事不当,谪为南康知军,汉亡复仕于晋,与偏将军周处领兵,失利逃于乱山,得遇东华帝君,遂弃俗入道。

《宣和书谱》卷十九云:“神仙钟离先生名权,不知何时人,而间出接物。自谓生于汉,吕洞宾于先生执弟子礼。”

钟离权著《破迷证道歌》,认为修道应以先天一炁为本,“一炁循环无阻碍,散在万物与人身。”只有金木合交,铅汞交结,龙虎合欢,子母相会,神炁归根,合于混沌未分真,则金就丹成。这样就能产生仙胎,炼成纯阳之体,“聚则成形,散则成炁,返本还原太虚同”。强调内丹炼养,创内丹药物、采取、火候之理论,崛起内丹道之先声,故被全真教尊为北派第二祖。元世祖诏封其为“正阳开悟传道真君”,元武宗加封为“正阳开悟传道垂教帝君”。

吕洞宾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唐德宗贞元 (785—805年)丙子(796年)四月十四日生于山西蒲坂县(今山西济县)永乐镇招贤里,幻登仕途,屡考不第。后游沣水之上而遇正阳子,历经“十试” 后,始知“黄梁梦觉忘世上之功名”,遂入道,得金丹太乙之功于正阳子,后隐庐山修成仙道。常翱游人间自称回道士,时隐时现,变幻莫测。时有诗选曰:“捉得金精作命基,日魂东畔月华西,于中炼就长生药,服了还同天地齐。”曾在邯郸逆旋,授于卢生一枕,又于东邻沈氏家赋诗以榴皮书壁,其灵迹正籍野史中不可胜数。

《金莲正宗仙像传》称其生于唐贞元 (785—805年)丙子年(796年),咸通(860—874年)三年(862年),六十四岁,进士及第,游于长安酒肆(今西安东关八仙宫门前)遇钟离权,经十试皆无所折,遂得授大道天遁剑法,龙虎金丹秘文。其潜心修炼,百余岁而童颜,故《宋史·陈抟传》曰:“步履轻疾,倾刻数百里。”

《历代神仙通鉴》称其曾祖讳延之,终浙东廉使。祖讳渭,终礼部侍郎。父讳让,为太子右庶子,迁海州剌史。母王氏夫人,于贞观 (627—650年)丙午(646年)四月十四巳时,天乐浮空,一白鸿似鹤,自天入怀而生之。取名绍先,有黑子于左眉角。大如筋头,后变赤色,周岁即能诵读。五岁时,诸子之经无不皆通,二十岁时,娶刘校尉之女为妻,但终不肯近之。既长,身长八尺二寸,淡黄笑脸。稍麻,三髭须,头顶华阳巾,喜穿白騪衫,系大皂绦。貌似张子房,又类太史公状。举进士三次而不第。天授(690—692年)二年(691年)已四十六岁,受父母命赴试于长安,于酒肆中遇钟离权……后改名为岩,字洞宾。……遂游沣水之上,登庐山钟楼。祝融君遇见,知是仙宗,遂传天遁剑法,曰:“余火龙真君也。昔持此剑斩邪魔,今赠君家断烦恼。”洞宾得此剑,游于江淮间,以灵剑斩长蛟。游至洞庭湖,独酌于岳阳楼上,云房忽降,曰:“上帝命汝眷悉居荆山洞府。子之名祀注玉清籍中。”于是三月十八日,得见苦竹真君,授以日月交并之法。年五十三,归享庐山。年六十四,上朝元始、玉皇,赐号纯阳子。

钟吕派丹法以“炼心”为纲要,以“心息相依”为法门,认为心静念止即可以调动体内的精、炁、神,使之凝聚成“药物”,在体内炼成金丹,具体步骤为筑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粉碎虚空等几个阶段。

道教内丹炼养思想,经钟、吕后日臻完善。以慈悲度世为成道之途,改铅汞与黄白术为内丹修炼,易剑术为除贪嗔、爱欲和烦恼的智慧在社会上影响尤为显著。北宋宣和 (1119 — 1126 年 ) 元年 (1161 年 ) ,诏封为“妙通真人”。元世祖至元 (1264 — 1295 年 ) 六年 (1269 年 ) ,封为“纯阳演正警化真君”。至大 (1308 — 1312 年 ) 三年 (1310 年 ) 加封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

南派

南派亦称南宗,为道教内丹修炼的重要派别,创始人为北宋张伯端,因其流传于南方广大地区,故称“南派”。张伯端得道后一传石泰,石泰传薛道光,薛道光传陈楠,陈楠传白玉蟾,此为“南宗五祖”。二传刘永年,刘永年传翁葆光,翁葆光传若一子,再传陆墅、戴起宗、陈致虚,以至于明清的陆潜虚、彭好古、甄淑、陶素耜、仇兆鳌等。

张伯端,字平叔。后改名用成 (诚),号“紫阳山人”,故后世又称之张紫阳。生于宋太宗雍熙(984—988年)元年(984年),登仙于宋神宗元丰(1078—1086年)五年 (1082年)三月十五日,天台(今属浙江)人。自幼聪颖好学,经史百家无不涉读,通三教典籍及刑法、书算、医术、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后因株连被岭南充军。宋英宗治平(1064—1067年)中,陆诜帅桂林,召置帐下,掌管机要。后随诜转至成都。宋神宗熙宁(1068—1078年)二年 (1069年)遇刘海蟾授以“金液还丹火候之诀”,“指流知原,语一悟百”,乃改名用成(诚),字平叔,号紫阳。此后精诚至道,术业大成。伯端修道,力主内丹,认为“人人本有长生药”,“何须寻草学烧茅”,教化世人“休炼三黄及四神,若寻众草更非真”,要识真铅汞,丹砂非水银也。内丹修炼要“取将坎位心中实,点化离宫腹内阴”,即将坎中之阳气以点化离中之阴精,乃运行交会而复还其乾健纯阳之体。则人人修炼造化事毕。熙宁八年(1075年)著《悟真篇》宣扬道教、佛教、儒教“虽三分,道乃归一”的“三教一理”的思想。

相传张伯端曾遇一僧人,僧人专修戒、定、慧,自以为得最上乘禅旨,能入定出神,数百里间倾刻就到。二人雅志大发,相与契合,约定同游于扬州观赏琼花。二人共居一室,瞑目而坐,皆出神游扬州,伯端神至扬州时,僧已先到,伯端要求各折琼花一朵为记。结果,二神归,僧取不出琼花,伯端却取出琼花玩耍于手中。僧愧不明意,伯端告曰:“今世人学禅学仙,如吾二人者可问见矣。”二人遂为莫逆之交。随后弟子问曰:“彼禅师与吾师同此神游,何以有折花之异 ?”伯端答曰:“我金丹大道,性命兼修,是故聚则成形,散则成气,所至之地,真神见形,谓之阳神。彼之所修,欲速见攻,不复修命,直修性宗。故所至之地,人见无复形影,谓之阴神。”常说:“道教以命宗立教,故详言命而略言性。释氏以性宗立教,故详言性而略言命。”认为“性命本不相离,道释本无二致。彼释迦生于西土亦得金丹之道,性命兼修,是为最上乘法”。又谓:“老释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修积以逃生死。释氏以空寂为宗,若顿悟圆通,则直超彼岸;如有习漏未尽,则尚徇于有生。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枢要,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其次,《周易》有穷理尽性至命之解;《鲁语》有毋意、必、固、我之说,此又仲尼极臻于性命之奥也。”

张伯端极力主张以道教修炼性命之说来撮合三教,“先以神性命脉诱其修炼,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其知觉性遗其幻妄,而归于究竟空寂之本源”。将儒家“穷理尽性”,佛教“顿悟圆通”引入道教的内丹炼养,主张融合三教,以明大丹妙旨,反对三教“各自专门,互相非是”,“迷设邪歧,不能混一而同归”。张伯端大量吸收了佛教禅宗及儒家思想,认为“三界唯心妙理,万物非此非彼。无一物非我心,无一物是我己”。主张“欲体夫至道,莫若明乎本心”。释曰:“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现,无为之用自成,不假施功,顿超彼岸。”

陆公逝世于成都后,伯端转徒于秦陇之地,事扶风马默处厚于河东,处厚被召,临行,伯端以《悟真篇》授之,并曰:“平生所学尽在是矣,愿公流布于此书,当有因书而会意者。”后来处厚出任广南漕,伯端又从之。于元丰五年 (1082年)三月十五日坐化于天台山,世行九十九岁,留《尸解颂》云:“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圆通。”哲宗元 (1086—1094年)二年(1088年),刘奉真遇伯端于王屋山,留诗一章而去。徽宗政和(1111—1118年)中,伯端一日通名姓谒黄公冕仲尚书于延平。黄公素传容成之道且酷嗜炉火,年加耄矣,语不契而去。其后寄书黄公素,言甚异,其孙铨见其书,秘不尽言,书中说:伯端自称从前与黄公素都是紫微天宫中的神仙,号九皇真人。因犯校勘劫运书籍而误,于是被贬谪人间,现在垣中耀眼的只有六颗星,隐晦光明的有三颗星,他们是用成、冕仲及维扬于先生,用成为紫阳真人,冕仲曰紫元,于公曰紫华,三星神一同被贬官职,现均已复职于漕都。今用成又复仙品,独冕仲身化宦海,本应为人十世,而只九世,终使来世苟复迷妄合尘,别溺异趣,无升迁之期,于是紫阳力叙仙契,力欲推拔,指点迷津,而黄公素竟不合而殁,只有自号紫元翁而罢了。九皇不载于天宫,即微星也。伯端在人间所度弟子甚多,其中白龙洞刘道人(名奉真,亦称刘斗子),白日飞升,影响极大。

《神仙传》云:“紫阳自王屋九年功毕复返天台,于江陵遇董凝阳,知亦受道于刘师。及相访于太华,得遇海蟾,同拜钟、吕二师。谓曰:子本紫微天宫,号九皇真人,因校勘劫之籍不勤,遂与同事三人并谪人间,今垣中可见者六星,潜耀者三,子为紫阳真人,汝南黄仲尚书为紫元真人,维扬于敬伯为紫华真人,今子与于,及一时被遣官吏皆复归清都,惟冕仲沉沦宦海,子可往使觉悟,庶几返原。”

《历代神仙通鉴》云:张伯端字平叔,天台缨络街人,于己酉年 (994年)宿天回寺,感遇青城丈人刘师傅,传金丹药物火候之秘,乃改名用成,号紫阳,择兴安之汉阴山中修炼,即今之汉中紫阳洞,丹成遂返台州。复游于蜀,再遇青华真人,授以玉清金笥,长生金宝内丹之诀……。

《铸鼎余闻》卷一引方景濂《康熙台州府志》云:宋,张伯诚,临海人,原名伯端,字平叔。为吏,在府办事,家送膳至,众以其所食鱼戏匿之梁间。平叔疑其婢所窃,归扑其婢。婢自尽死。二日,虫至梁间下,验之,鱼烂虫出也。平叔乃喟然叹曰:“积犊盈籍,其中类窃鱼事不知凡几 !”因赋诗云:“乃笔随身四十年,是非非是万千千。一家温饱千家怨,半世功名半世愆。紫绶金章今已矣,芒鞋仃杖任悠然。有人问我蓬莱路,云在青山月在天。”赋完,将所署案卷纵火焚尽。以“火烧文书罪”被遣戍。

《天台山志》载:张伯端,天台人,尝入蓉遇刘真人刘海蟾,得金丹秘诀八十一首,号《悟真篇》。尽言其平生好学,年九十九坐化于天台山。

《悟真篇》主述《道德》之玄,《阴符》之机,阐发《参同契》之秘,在内丹修炼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与《同易参同契》同为“丹经之王”。因张伯端主张“性命双修”、“先命后性”的修炼方法,对后世道教影响甚大,成为全真南宗之代表,被尊奉为全真南宗五祖之首,号为“紫阳真人”。

石泰字得之,号杏林,又号翠玄子。宋真宗乾兴 (1022—1023年)元年(1022年)生于常州(今江苏常州)。石泰喜爱善行施化,利世助人,常以药济人,不惜酬谢,惟愿植一杏树,久则成林,世人故称之“石杏林”。杏子成熟时,任人摘取,自付其值于树下。杏林取之买米、布,冬天以之济贫。张伯端授之以金丹大道。著有《还元篇》(亦称《还源篇》)行世。

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九说,海蟾传道于张紫阳曰:“异日有为汝脱疆解锁者当以此道授之,余皆不许。”其后,紫阳真人三传非人,“三遭祸患”,发誓再不妄传。乃作《悟真篇》行于世。曰:“使宿有仙风道骨之人读之自悟,则是天之所授。”后因事冒犯凤州太守,被黥流放,途经邠州境,适逢大雪,遂与小吏俱饮酒肆中,逢杏林来。杏林拜而邀之同席。杏林音容笑貌,迎得众客欢心,遂聚众会饮。酒过数巡,林问其故,紫阳俱告之。杏林道曰:“邠洲守故人也,乐善忘势,不远千里能遇玉趾,有因缘可免此行。”紫阳恳请小吏,得到许诺,故相与于邠洲。杏林为人师表,一见获免。紫阳感恩不尽,曰:“此恩不极,岂人也哉 !吾平生学道,无所得闻,今将丹法传于子。”杏林遂拜,敬受嘱咐,勤心修炼,大道乃成,著《还源篇》行于世,主张以修炼内丹(亦称“修性命”)为主,积精化气,合先天真元之炁以成内丹。诗曰:“药取先天气,火寻太易精,能知药与火,定里见丹成。”强调“只寻身内药,不用检丹书”。后以“金液还丹诀”授与薛道光。于宋高宗绍兴(1131—1163年)二十八年(1158年)八月十五日尸解升仙。有诗颂曰:“雪破泥丸穴,真身驾火龙,不知谁下手,打破太虚空。”绍兴三十年(1160年)显真于广东罗浮山。

石泰的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被尊为道教全真派“南五祖”第二代,尊号“杏林真人”。薛式字太原,又名道原 (源)。南宋阆中(今四川阆中)人。一说为陕府鸡足人。宋神宗元丰(1078—1086年)元年(1078年)生。初为僧,法号紫贤,一号毗陵禅师。因雅好“金丹炼养”,遂入道,著《还丹复命篇》《丹髓歌》行世。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九云:尝为僧,法号紫贤,一号毗陵禅师。云游长安,留开福寺,参长老修严,严与道眼因缘:金鸡未鸣时如何得这音响。又参僧如环,得如何是超佛祖之淡糊饼圆陀陀地。因桔槔,顿有醒悟,有诗颂曰:“轧轧相从响发时,不从他得豁然知,桔槔说尽无生曲。井里泥蛇舞柘枝。”二老然之,自尔顿悟无上圆明真实法要,机锋迅捷,字说兼通,且复雅意金丹导养。宋徽宗崇宁 (1102—1107年)五年(1106年)冬,寓县之青镇,听讲佛寺,适逢凤翔府扶风县杏林驿道人石泰字得之,年八十五矣,发绿朱颜,神宇非凡,夜事缝纫。紫贤心异之,偶举张平叔(伯端)诗曲,石矍然曰:“识斯人乎?”吾师也。备言紫阳传道之由。紫贤乃稽首皈依,请受业,卒学还丹。传授口诀真要,且戒令往通邑大都,依有力者,即可图之。紫贤遂来京师,弃僧迦黎,幅巾缝掖,和光混俗,靑了此事。乃注作《悟真篇》,作《复命篇》及《丹髓歌》行世。以诗歌形式论述内丹之法。紫贤道成,于宋光宗绍熙(1190—1195年)二年(1191年)九月初九羽化登仙,行世一百一十四载,有诗颂曰:“铁马奔入海,泥蛇飞上天,蓬莱三岛路,元不在西边。”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现真于霍童山。

陈楠字楠木,号翠虚。南宋惠州博罗县 (广东惠阳东)白水岩人。曾以盘栊箍桶为业,后薛道光授以“太乙刀圭金丹法诀”,又黎姥山神人传与“景霄大雷琅书”,勤心修炼,道业大成。以济世教化利人为旨,常捻土为人治病,人称之为“陈泥丸”。宋徽宗政和(1111—1118年)中,擢道 院事。著有《翠虚篇》行世。宋宁宗嘉定(1208—1225年)六年(1213年),一云四年(1211年)四月十四日在漳州梁山水解飞升。

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陈楠惠州博罗县白水岩人,以盘栊箍桶为生,浮湛俗间,人无知者,作《盘栊箍桶颂》。《盘栊颂》云:“终日盘盘圆又圆,中间一位土为尊,磨来磨去知多少,个里全无斧凿痕。”《箍桶颂》云:“有漏教无漏,如何水泄通,既能圆密了,内外一真空。”后得“太乙刀圭金丹法诀”于毗陵禅师;得“景霄大雷琅书”于黎姥山神人。每人求得符水,翠虚捻土付之,病多辄愈,故人呼之为“陈泥丸”。宋徽宗政和 (1111—1118年)中,擢提举道院事,后归罗浮以道法行于世。所至与人治鬼。潮阳民家女,苦孤厌,狂易无度,翠虚用雷符熏狐魅杀之。时披发走,日行四五百里,鹑衣百结,尘垢满身,间食犬肉,终日烂醉,莫测所知,而济人利物效应有不可掩者。尝之苍悟,遇郡祷旱。人忧死。翠虚执铁鞭下渊潭驱龙起,须臾阴云四合,雷雨交作,境内沾足,遂为丰年。过三山太义渡,洪流湍悍,船不敢行,翠虚扶笠而济,行钦管道上,群盗拉杀瘗之,后三日盗散复苏。游长沙,冲帅节,执拘送邕州,去数夕又回长沙矣。中夜坐,或含水银,越宿吐视,已成白金。乞于其徒,不顾。常自言阅世四十三,然有四世见之者。潮广中人,常问翠虚觅诗,自口缕缕而出皆成文理,但不肯尊书。竟未解其故。有《翠虚妙悟全集》行世,即《罗浮翠虚吟》。以丹法授琼山白玉蟾。其出入玉蟾常侍左右,翠虚于宗嘉定(1208—1225年)六年(1213 年),一云四年(1211年)四月十四日在漳州赴鹤会罢。说与会主云:“我当来会里尸解。”会里不以为事,遂留四句,命玉蟾题之曰:“顶上雷声霹雳,混沌落地无纵,今朝符路便行,骑个无角火龙。”彼时玉蟾随侍。在漳州梁山,翠虚与一箍桶老者椅角入水而逝,其箍桶老者先有一斧在地,再寻其斧,斧亦不见。玉蟾叹曰:“此水解也。”当时有葛县厨在潮州宁乡县见之。翠虚与尉之父为之契,因寄一书使尉归潮达其父,后方知当日在此尸解,在彼见也。

今存陈楠《翠虚篇》,包括“紫庭经”、“罗浮翠虚吟”、“金丹诗诀”等,均论内丹炼精化气凝神之法,在全真道中影响很大,遂被尊为“南五祖”第四代,尊号为“翠虚真人”。

白玉蟾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因出继白氏,故又姓白,名玉蟾,又字白叟,号海琼子。宋理宗绍定(1228—1235年)二年(1229年)生于南海琼州(今海南省琼山)。自少聪颖,异于常人,十二岁举童子科,谙通诸经,兼擅诗赋书画。后因任挟杀人,亡于武夷改装道士,浪迹江东两湖、西蜀、闽广。曾赋诗自赞:“千古蓬头跣足,一生服气餐霞,笑指武夷山下,白云深处吾家。”嘉庆(1208—1224年)中诏征赴阙,对御称旨,命管太乙宫,一日不知所在,卒于盱江。著有《海琼问道集》《海琼白真人语录》《海琼先生文集》《玉隆集》《武夷集》《金华冲碧丹经秘旨》行世。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称:“先生世为闽人,以其祖任琼州之日,故生于海南。母以玉蟾名之,应梦也。字以阅众甫,一字如晦。自号海琼子,或号海南翁,或号琼山道人,或号武夷散人,或号神吏。幼举童子,长游方外,得翠虚陈泥丸先生之道,当时士大夫欲以异科荐之,弗就也,自得道之后,蔬肠绝粒凡九年,而四方学者如牛毛。其著书立言之异灵其之处,备见诸书。初先生事翠虚九年,始得其道,翠虚游方外,必与先生俱,逮翠虚解化于临漳,先生乃独往于罗浮、霍童、武夷、龙虎、天台、金华、九日诸山,蓬头跣足,一衲弊甚,而神清气爽,与弱少年无异。喜饮酒不见其醉,博洽儒书,究竟禅理,出言成章,文不加点,随身无片纸,落笔满四方,大字草书视之若龙蛇飞动,兼善篆 ,尤妙梅竹,而不轻作。间至写其容。数笔立就,工画者不能及。受上清,行诸阶法。于都天大雷最著,所用雷印,常配肘间,所至祈祷辄有异应。进言休咎,警动聋俗。姓名达于九重,养素之褒,笑而不受,有愿从之游者,莫得也,有持刃追胁者,先生叱之,其人不觉坠刃而走,先生召之曰:“尔来,勿惊。”遽以刃还之。后纵游名山,莫知所终,或云尸解于海丰县。以《太乙刀圭火符之传》《九鼎金铅沙汞之书》《紫霄啸命风庭之文》传其徒彭耜字季益,号鹤林子。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道教内丹修炼功法(上)”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道教内丹修炼的五个层次 修到最高层次可以粉碎虚空

道教内丹修炼的五个层次 修到最高层次可以粉碎虚空

境界,钟吕,神仙,阳神,丹道,天仙,道教,层次,内丹术,大道,神通,修真者,内丹修炼,小成,仙人,人间,佛教,全真教,内丹,功法,天书,方面,成就,普通人,灵异,肉身,说法,阴神,性命双修,如果在

2009-12-28 #故事大全

道教养生修炼之十大类方法是什么?

道教养生修炼之十大类方法是什么?

道教,方法,辟谷,内丹,作用,意念,资料,行气,源网络,功法,咒语,气功,香汤沐浴,掐诀,香汤,我国,清修,起居,丹法,南宗,吐纳,周天,柏叶,可分为,主张,佛教,做功,北宗,外气,情绪

2008-08-08 #长篇故事

道教内丹修炼需要四个条件 你知道都是哪些吗?

道教内丹修炼需要四个条件 你知道都是哪些吗?

内丹修炼,内丹,个条件,内丹术,道教,修炼者,火候,经典,好的,人体,关键,天地,情况,明师,生气,内丹家,周易参同契,悟真篇,丹法,中明言,其义,史有明,吕洞宾,张三丰,张伯,张天师,林茂,莫强,阳神,饶君

2015-08-15 #短篇故事

菩提祖师半夜传给悟空的口诀 实为道家的内丹修炼功法 口诀详解

菩提祖师半夜传给悟空的口诀 实为道家的内丹修炼功法 口诀详解

悟空,祖师,口诀,境界,仙家,心坚,樵夫,内丹修炼,内丹,典籍,圆通,性命,漏泄,真传,精气神,吴承恩,金丹大道,三教,光明,基础,走火入魔,多大,张三丰,菩提祖师,金丹,名师,脱胎换骨,寻仙,上品,作者

2008-02-01 #小故事

道教的生死观:炼丹服药长生不老 修炼内丹坐地飞仙

道教的生死观:炼丹服药长生不老 修炼内丹坐地飞仙

生命,长生不老,道教,理论,庄子,牛山,齐景公,生死观,人们,元气,内丹,抱朴,时间,方法,气功,老子,身体,内丹派,守道,徐福,杜牧,金丹,世界,丹药,情绪,根源,梦想,死者,现实,美酒

2009-04-27 #故事阅读

道教修炼之真髓

道教修炼之真髓

道教,生命,吐纳,魏晋,信仰,意念,方法,内丹,性命,环节,神仙,脏腑,草木,起居,金石,一个重要,内丹修炼,呼吸调节,气息调节,庄子,居摄,延年益,道合,在流行,养之道,并加,生活方式,中国,中医,主张

2014-04-01 #短篇故事

道教修炼中的筑基的含义 筑基真的有效果吗?

道教修炼中的筑基的含义 筑基真的有效果吗?

筑基,身体,作用,好的,元气,会导致,筑基期,内功,意志力,方式,玄幻,现象,真气,说法,道教,今天我们,天地之气,提高自己,于玄幻,在道,不合理,万事万物,不良习惯,之乐,二者之间,小说,人体,内丹,典籍,内容

2016-09-16 #故事阅读

中派 游走在道家修炼体系的边缘

中派 游走在道家修炼体系的边缘

中黄,功法,冲脉,闵氏,任督,道教,督脉,中派,闵小艮,主张,位置,小周天,著作,脊柱,阳气,中缝,先天,内丹,命门,境界,学者,子午,学说,正道,气功,泥丸,通任督,一法,先生,医家

2008-07-25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