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权利的游戏”——餐厅开张运营记第三届常青藤学术节

时间:2020-05-13

餐厅同事之间感人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1893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8 分钟。

“权利的游戏”——餐厅开张运营记

我们的老师是如何“跌落神坛”的?也许正是从真正追随儿童,融入儿童的生活,成为儿童的学生开始的吧!生活是人存在与发展的方式,对于儿童而言,生活则是一种游戏。儿童在自己的游戏世界里嬉戏玩耍,五彩缤纷的想象世界与真实的探索充斥着儿童的生活,在持续不断的儿童生活过程中,教育无时无刻不融合其中。

随着我们在实践常青藤过程中逐步调整儿童观与教育观,老师们也真正开始把权利交还给儿童,从儿童那里取经,从儿童那里学会如何成为一名好教师。本次的餐厅小组虽然只有图图一位小朋友和老师在参与,但是她这种独挑大梁的认真劲儿和对细节的全方位把握,可是令人大开眼界哦!

我要开餐厅——撬动“教”与“学”本质转变的小组活动

一、 前言

大家好,我是马倩云,非常荣幸今晚在这里和大家分享“绿藤”的故事。“绿藤”是一所非传统的小微精品园,课程模式也彻底的颠覆传统,完全摒弃集中教学的形式,以自主探索和小组活动为主要的活动方式。把生活和学习的主导权最大化地交给孩子,让孩子真正成为自己成长的主人,享受主人的权利,同时承担主人的责任。

今天要分享的“餐厅小组”成员仅两人—— 一位是4岁半的图图,另一位就是我。这是因为我们2019年9月份才正式开办,孩子数量不多,是混龄模式,4岁龄的孩子暂时只有图图一个人,因此图图的小组活动大部分都是和老师组队进行的。但这并不影响小组活动的曲折和精彩。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追随小组的脚步,感受“教”和“学”的别样魅力。

二、 餐厅小组

(一)起因和成立

在一次自主游戏中,图图在娃娃家玩起了餐厅游戏,招待客人、点餐、做饭、收钱、外卖……游戏的情节非常丰富,还有很多有趣的细节体现了孩子对“餐厅”的经验和兴趣。于是当天的反思讨论会上,我们提出来:“大家是否觉得我们的教室里需要有一个餐厅呢?”图图非常积极踊跃地进行回应,并且热情洋溢地提出更多想法,比如餐厅需要有招牌、收银机等等……

于是,第二天,我和图图两人的餐厅小组就成立了,并且开始第一步的工作——装修餐厅。

在我们的两人小组里,图图是意见领袖,她的想法主导着整个活动的进行,我忠实地追随并且支持她的想法。孩子花了很多心思想要把餐厅装饰得很漂亮,搜罗了很多精巧的装饰品摆放在娃娃家的柜子上。

我:我们是来吃饭的,为什么要让餐厅很漂亮呢?东西做好吃就行了啊。

图图:客人首先看见餐厅很漂亮,就进来了。

人们对美的需求,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中。孩子感受着,并在自己的游戏中呈现出来。

制作招牌也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让我们看看当时的视频(招牌视频)

尽管“识字和写字”是幼儿园小学化的“标志”之一,但我们也不能忽略掉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对于文字自然而然的兴趣和需求。例如,在餐厅小组的活动中,类似的使用文字的机会比比皆是:装修餐厅时制作警示牌、撰写菜单等等。每次我都尽可能让孩子亲自动笔书写。这样做的意图并不是让孩子学习识写,而是让孩子发展识写的兴趣,熟悉书写的“动作”,让孩子把识写与自己的生活和游戏更为密切地联系起来,成为生活和游戏的一部分。

知识和技能对孩子发展的利弊,取决于我们对待它们的态度。假如仅仅把知识和技能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那必然会限制孩子的多元发展;然而如果我们彻底转换角度,把知识和技能作为“工具”,在适当的时候介绍给孩子,它们对孩子探索事物、建构认知就会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

那么,孩子发起的小组活动就不仅仅是满足他们的兴趣那么简单,还蕴含着各种各样的机会——学习知识练习技能的机会、体会社会情感的机会、感受和表现艺术的机会、探索科学现象的机会……游戏、探索、学习的界限彻底模糊和淡化了,真正水乳交融地糅合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

我想,这应该就是小组活动让孩子、让老师都欲罢不能的魅力所在吧。让我们在餐厅小组后续的活动中,慢慢去品味和感受。

在餐厅小组中我们也看到了小朋友在过程中学习识字、获取知识,但却也不是传统课堂中那样直接灌输说教的,这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地方。建构主义教育的一大主张就是知识与经验需要在社会与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而进行自我建构的,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情景式学习/教学”。

而在社会建构主义教学中会更加强调其中的“社会性”,首先,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来源于社会性建构。知识以语言、约定和规则为基础,而语言、约定和规则是社会建构的结果。个人的主观知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协商,转化为使他人有可能接受的客观知识。

因此,个人的主观知识是在社会性互动过程中,内化的、再建构的客观知识。其次,个人认为学习与发展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在社会性互动中,个体之间以语言为中介进行有意义的社会协商,个人建构的、独有的主观意义与社会相适应时,才可能得到发展。再次,强调文化和社会情景在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文化为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了中介与工具,如语言、社会文化历史等,工具的类型与性质直接影响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方式和速度;而社会情景则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资源。

了解了社会建构主义的一些理念再结合我们的餐厅小组案例,我们在这里可以总结出一个教学原则:在小组活动中融入各种结合实际生活与当时具体情形的识字算数元素,让儿童能够进行自我发现,自我创造。

(二)真正的难题——制作收银机

餐厅需要有个收银机。图图很执着地要求收银机必须是“自动”的,钱放进去以后,就会自己滑进钱箱。

她画了一张设计图——非常简单实用的“斜坡结构”。然后动手操作了。

把想法变成现实,是一个困难重重的过程,问题一个接一个的出现:用什么材料?怎样让收银机立着不倒?怎样把这些材料组装起来等等等等。不管遇到任何问题,孩子都积极而迅速地寻找途径解决,充分展现出一种锲而不舍的品质。

问题和困难就是一次次绝佳的学习机会。

让我们看一段图图工作的视频:

收银机做好了,是不是非常有个性!它到底能不能顺利使用呢?图图想要制作一些纸币用来交易。

孩子在网络上搜索人民币的图片,打印出来,一张张剪开。电脑、网络、打印机等工具自然而然地为孩子所用,为探索服务。

见证成果的时候到了——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把纸币放在辛辛苦苦组装起来的收银机上,它却不能自动进入钱箱里。新问题引发了孩子对于管道材料的一次大探索,不只是图图,餐厅小组以外、两岁半的弟弟妹妹们也被吸引而临时地加入了收银机的制作和管道的探索。他们把材料库里各种各样的管道都试了个遍——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当时的情景吧。

(观看视频片段)

这里孩子们的探索和思考非常令人赞叹,他们先用黑色软轨道尝试,发现钱币可以滑下来,但是会从软轨道两边飞出去;于是把软轨道穿到透明软管里再次试验,但是钱币停在中间无法取出……经过反复的尝试,最后终于找到了能够让纸币顺利滑下来的管道。这次探索让孩子们对已经熟知的各种管道材料重新进行了一次感知和了解,在自己的知识库里又增加了新的经验。

老师在其中的“脚手架搭建者”的角色十分突出,本来指的是建筑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即教师帮助儿童从现有能力提高一步的支持的形式。这种脚手架搭建可以有不同形式呈现,可以是言语的,也可以是非语言的。

“最近发展区”的存在为教学提供了可能,但是教学必须从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出发,逐渐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这也就要求教师找出一个适宜的挑战,问出一个合适的好问题或提供一些材料,来不断地为儿童搭建支架,引导儿童从一个水平向另一个更高水平发展。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搭支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进入情境――将儿童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探索――让儿童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那么回过头来看常青藤理念中的小组活动,就特别能够体现这一种支架式教学的过程。

(三)场地使用权之争

收银机做好之后,图图的餐厅也正式开始营业了。我们看到,图图的餐厅是开在教室的娃娃家里的,很快矛盾就发生了。小柠檬像往常一样走进娃娃家照顾宝宝,给宝宝做饭。但是图图觉得受到了侵犯,因为她认为这里已经变成了餐厅,而且她是餐厅的主人,别人不能随便进去做饭、做菜。两个孩子因此争执起来。

其实,当图图决定在娃娃家开餐厅的时候,我们就预见到了这样的冲突会出现。大家对于如何使用共有的区域都有自己的理解,每个人都优先考虑满足自己的需要,然而当不同人的需求出现对立的时候,该怎样去解决呢?在集体生活中,这样的矛盾常常会出现,因此学会如何去应对和处理这样的问题,对每个孩子而言都格外重要。

我们总是很留意想法的碰撞与冲突,这些都是挑战孩子们去考虑其他的观点并在需要时调整或修复自己理论的绝佳机会。

此时,机会终于自己出现了。当天,这个问题就在反思讨论会上被提出来——这里是娃娃家,以前谁都可以进去玩。图图想在这里开一个餐厅,并且做了收银机,写了菜单,她认为这里就是一个餐厅了,其他人就不可以随便进去做菜、做饭、动这些盘子了;但小柠檬还是觉得这里就是娃娃家,我们还是可以像以前一样在那里玩。大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反思讨论会在常青藤理念中是一项日常且至关重要的练习,为的是通过对想法、理论和疑惑的深入讨论来推进孩子们的工作。我们将反思讨论会看作是一个运作良好的参与式民主制缩影,不同的想法被分享、辩论和尊重。这是孩子们自己的会议,教师则始终意识到我们的作用是促进公开讨论,而不是在以头脑中已经存在的明确目标来领导会议。大多数时候,孩子们会讨论自己工作上的一些特定方面 通常是当天上午某个小组一直在努力解决的认知问题。这些讨论给了孩子们思量不同想法和角度的机会,而这些想法和角度在个人或小组内是无法考虑周全的。通常这些想法能影响工作,并带来思考问题的新方法以及实施计划。

孩子们提出了一个解决思路:

图图:我觉得又是娃娃家又是餐厅,这样子如果我们大家想去玩娃娃家的话就去那里玩娃娃家,如果想玩餐厅就去玩餐厅,这样子就可以了。

义博:我觉得不需要有餐厅。

图图:义博,你和小柠檬不是有一天也开餐厅吗?我也是呀。你们开餐厅就开一会,我开餐厅很久了。

义博:图图姐姐,我觉得需要。

图图:又是娃娃家又是餐厅可以不?

义博:可以。

包括小柠檬在内,所有人都同意了图图的提议。这样是不是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呢?看看下面这段视频。

大家最终约定,娃娃家和餐厅可以同时存在,共用一个厨房操作区;建筑区也可以同时进行搭建和用餐。之后的区域游戏时间,孩子们都按照这样的约定游戏,画面非常和谐,看来目前这个规则是适用的。以后或许还会有新的问题出现。那时,又将是孩子们进一步对场地使用权进行探讨和协商的时机,我们仍旧只需静静等待这样的机会到来就好啦。

(四)支付方式的升级版——二维码支付系统

手机扫描二维码进行支付,是我们生活中的常态了。餐厅游戏中也出现了这样的情节。某一次,客人用完餐后,图图告诉客人可以扫二维码付款,这样她的钱箱就收到钱了。

这个情节来自于孩子对生活的观察,但只是表面现象,孩子对于现象背后会怎样理解呢?基于好奇,我问:“手机扫一下二维码,为什么钱就到老板的钱箱里面了呢?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于是图图开始进行更认真的思考,在充满相信与质疑风格的对话过程中,不断调整并建构出一个完整的二维码支付系统。

这是图图的示意图: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她的设计思路,在二维码的后面隐藏着一根管道,管道前端有一个制作钱的装置,里面有一根“帮帮忙手臂”。手机扫描二维码之后,钱的金额就传到了这个制作钱的装置里,帮帮忙手臂会做出相应数额的钱币。做好的钱顺着管道到了中间的扫描箱子里,扫描箱顶上有一个洞,还有一个平板显示仪。如果做出来的是好钱,就会继续顺着管道到达老板的钱箱;如果是坏钱,就会从顶上的洞洞里飞出去,飞到一个小垃圾场;以后会有车直接把垃圾运到大垃圾场。对于这套系统,孩子的爸爸评价说:这个都有点编程的思维了。

此时,二维码支付的“事实”是什么根本不重要了,孩子借助这个现象去整合自己的经验,创造逻辑清晰的“新事实”,反而更加意义非凡。

构建这个支付系统的过程非常有趣,但是今天我想分享的是另一个片段。那周五正好是我们的家长活动日,当妈妈们来到绿藤的时候,我们把孩子设计的图纸给家长进行了展示和讲解,然后交给家长一项工作——试着按照这张设计图纸动手制作出这个系统。因为这是接下来孩子即将要做的事情,我们希望家长们通过身体力行的操作,去感受和体会孩子们在小组活动中的状态。

妈妈们首先想要攻克的是“坏钱自动飞出来”的难题。她们选择了用“风筒”来进行尝试。

让我们看看妈妈们认真思考和操作的片段吧。

妈妈们专注到忘我的程度,我连续叫停了三次,她们竟然都没有听到;当一个问题得以解决,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吸引着家长们持续地思索和操作。当活动结束以后,每位家长对“小组活动”这种学习模式及其价值,都有了非常清晰的了解和极其深刻的感受;在自己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真实而具体的任务中,孩子们的专注力、思维活跃度都达到了非同一般的程度。共同的问题让孩子们的协商合作变得必不可少,而不需要成人刻意去帮助和引导;每位成员在为小组贡献个人经验的同时,也从同伴那里获得新的信息,拓展自己的经验;不同成员的视角和想法,不断为问题的复杂度加码,让挑战不断升级。

这种全身心投入的学习状态,这种思考和探索的深度,是由成人主导的集中教学活动无法激发出来的。我们也因此深深体会到,孩子实际上比我们成人更加懂得如何发现和使用经验、更善于应对问题和挑战、更勇于创造新“知识”,他们毫无疑问是最优秀的学习者!

三、 反思和感悟

餐厅小组活动历时两个多月仍未结束,过程中还有很多精彩的探索时刻,因时间关系,无法一一详尽介绍,仅摘取了以上几个片段和大家分享,借此交流一下我对“教”与“学”的感触和反思。

成人主导的教学,其本质是以结果为重要目的,为“学习”描上了一层难以抹灭的功利色彩;而由孩子主导的小组活动,让我们对教学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组活动的“主题”犹如一根线,在慢慢展开的过程中编织起一张网,把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现象串联起来;与我们熟知的“主题网络教学”不同的是,这张网的编织者是孩子,他们不受“常识”和“经验”的过多的束缚,因此“网”的连接方式更加具有开放性和意外性,孩子体验和探索的层面、内容和机会因此而更加丰富;在小组活动中,孩子们感知的是一个更为立体的世界,建构着更为真实和完整的认知。

没有成人预定的教学目标,孩子们的学习机会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反而无时无处不在进行。小组活动不是预设好的课程,而是孩子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或者说是游戏的高级形态。“学”的极致莫过于此了吧——生活即学习、游戏即学习;充分地感受生活和游戏的乐趣,则切实地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而教的极致则是“不教”。教师作为推动者站在孩子身后,比作为引导者站在孩子前面于孩子的发展更有价值。尽管不去有计划地、刻意地教,但时时刻刻抓住生活和游戏中的契机,推动孩子的学。追随儿童的脚步,同时激发孩子探索和发掘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未知,这便是教师更高级别的教学方式。

常青藤理念下小组活动的实施和研究,让我们对“教”与“学”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以儿童为主体,不断推动小组活动的实践,必将撬动“教学”的本质转变,让教育真正回归儿童。

感谢马倩云园长提供原稿,中幼常青实践组吴志燕老师做批注,乔凤萍园长、马倩云园长补充和延伸。

拉到结尾处点击原文,回看马倩云老师《我要开餐厅——撬动“教”与“学”本质转变的小组活动》全程视频

来自马倩云老师的个人反思

反思是实践的密友

乔园长提到关于实践与反思结合的问题,我的体会其实很简单,就是一边实践,一边反思。在实践常青藤教育理念的初期,我们最需要时刻反思的,我认为是教师个人的经验、理解和兴趣是否不知不觉给孩子的活动带来干扰。

我在自己参与的小组活动中,就随时防备着自己踩这样的“坑”。

例如在“招牌制作”的环节,我们一起做好招牌以后,图图想要在招牌上装饰一些彩灯。

她把招牌摆在地上,取了几个彩色发光蜡烛,放在招牌的四个角上,满意地说:“做好了”。我下意识地问:“招牌不是要挂起来吗?这样怎么挂呢?一拿起来灯就都掉下来了。”

但我立刻反应过来,“招牌需要挂起来”是我自己的经验,却不一定是图图的。于是我马上换了一种方式问:“你觉得招牌要怎么放?”

果然,图图决定把招牌摆在娃娃家地面的一角,非常精心的摆上了发光蜡烛,丝毫没有想要把招牌挂起来的意思。

受常识和经验的影响,我忍不住又问:“招牌放这里,别人能看到吗?”

但图图并不在意别人是否能看到招牌,她兴冲冲地忙起了餐厅的其他事情。

于是我意识到,把它当作问题的人是我,而不是图图。假如我继续和图图纠结于招牌如何摆放会更合理,只不过是在满足自己的兴趣,而孩子真正的关心的事儿没有机会得到关注和支持,或许开餐厅的动力也就慢慢削弱了,一如其他那些无疾而终的小组活动。

因此我选择放下这个问题,继续追随孩子的脚步,并发现小组活动后续的发展妙趣横生,教育价值层出不穷。孩子就是最棒的意义发现者和制造者。

由此我切身感受到,如果不真正追随孩子的兴趣,小组活动的推动只会步履维艰;而抓准了兴趣,则像乘上加满油的快艇一样顺畅,并且沿途都是奇丽的风景和美妙的经历。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把“反思”看作是“实践”最亲密的朋友,时时刻刻相伴,迈上知行合一之路。

来自中幼常青先锋组

——鄂尔多斯东胜区金融广场幼儿园 乔凤萍园长

真教育在习以为常中

倩云老师轻言细语孩子们的日常,而我却激动到难以平复,我理解的常青藤应该是这样,或者说我的理解是想象的,倩云老师却将其真实呈现出来了。

三年前,大家在学习的同时也迫不及待地进入了实践,似乎有了理论,有了实例,再加上热情的我们,一切就顺理成章了。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发现关于“儿童形象”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否做到真的看到儿童、看懂儿童,你要放下自己曾经的态度和观点,一直做到你真的相信儿童,如此,才有静下心倾听,才有一直澄清直到听明白孩子本来的意思。孩子的理论,不是你判断的结果,而是通过澄清从孩子的逻辑中找出来的。其实,澄清,就是支持儿童把自己的理论解释清楚的过程,也是教师准确解读发现矛盾点的过程,你的好问题,就藏在你意识到孩子的矛盾时,当然,也是支持儿童进入反思讨论的开始。在倩云老师的分享中,以下三点体会尤其深刻:

一是澄清是教师的硬功夫。能发现孩子有新的概念、行为、观点出现,还能不带个人主观提出问题,想办法让孩子把自己表达出来,这时你是“学生”,孩子是“教授”。与图图的小组活动,倩云老师将图图定位为“意见领袖”,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角色,有时候提问:“喂你吃饭?为什么是‘喂呢?’”图图说:“不是这个‘喂’,是,是给你‘分享’的意思”,老师理解了,是“为”,并写下了“为你吃饭”。老师是真的没听懂,此刻她是请教者;有时候提出解决办法,写招牌的分工,自己写难的,支持图图写简单的,此刻,她是一起合作的伙伴。不同的角色,转换真的很流畅,非常自然而没有痕迹。其实我们知道,只要教师在态度、语气中摆不正自己的角色,总是记着自己是老师,总是不自觉地自以为是,“意见领袖”的地位就会动摇,教育开始有了痕迹。

二是小组活动不是目的,是支持儿童在聚焦中深入,有机会面对并思考相互关联、发生改变的事物,最重要的是在小组活动推进的过程中,孩子的认知在建构、思维在深入、能力在提升。老师是在整个过程中巧妙的渗透者,比如汉字的识学读写,是与具体场景的相互关联,孩子在练习中会产生学习的“意义”;亲自动手制作,是获得实践经验,将问题发生、尝试解决、失败挫折、改变继续、体验成功相互关联,由单一走向复杂,而他们的技能学习自在其中;一起反思讨论,则是感受每个人的观点,体会观点的差异,在相信与质疑中,又出现经过修复的新观点,图图就在反思讨论会中修正了餐厅位置,这是思维发展的关联,在深入中孩子体会到内在的成长与兴奋。就如倩云老师说的,“游戏、探索、学习的界限彻底模糊和淡化了,真正水乳交融地糅合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不是为了小组活动而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Alise老师开发出来的一个有效的工具,能不能把这个工具用好,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反复练习,在连续反思中修正认知、行为、方法,最终实现熟能生巧。

三是生活是儿童学习实践的基础。儿童是从自己的生活开始并出发的,这是他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基点,他们的想法、思维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在生活实践中生长出来的。儿童还有一个非常高级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游戏。生活与游戏,就是儿童最重要的主题。倩云老师跟孩子过着丰富而充实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孩子是这个生活的主人,虽然老师给予了最重要的环境、材料、秩序的支持,但这一点都不影响孩子们主人的心理感受。他们很有序地做着自己的事情,自在地调整着做事的方式,将生活中获得的经验编织在有趣的游戏中,认知就这样一点一点建构。倩云老师在自己的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学习的极致是生活。生活即学习,游戏即学习,感受生活、游戏的乐趣,就是感受学习的乐趣。”

我记得实验园刚开始做小组活动普遍遇到一个问题,即陷入到一次一次的反思讨论中,反思无法回到有效的实践,实践与反思无法相互支持,最终反思走不下去了。回看图图的生活片段,我们看到她的实践一直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她的问题也是其中自然生发的问题,反思讨论也立足于孩子当下的困扰。其实,能够意识到孩子困扰的价值,并深入研究其背后的意义、可能性的是老师,在研究中老师意识到孩子那些看似平凡、普通甚至常见的行为中,竟然蕴藏着人类认知、发展的本质。小组活动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脱离了生活再造出的一个项目,它们来源于儿童的生活,也在儿童的生活中发展,就存在于习以为常中。教师于理性中再次回到孩子的生活,那些个“习以为常”,在教师的眼里,就会成为意义非凡的重要时刻。

我们并非是去孩子那里猎奇,也并非去发掘什么宝藏,而是读懂习以为常中的价值,让普通生活中的普通行为,成为儿童自我建构的根基。那里是一个宏大的微观世界,建构是一个非常精细的过程。陶行知说:“教育,蕴藏在每一个生活的细节中。”在实践常青藤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意识到,教育的理念,必须是在每一个细节中立得住的存在。聆听中,同伴们也在交流,共同的体会:常青藤就是真教育的试金石!只有保持自我态度的真诚坦率,保持探索支持中的谦和谨慎,保持每一次实践中的反思精进,做到对孩子百分之百尊重、百分之百相信,才能走向真教育。

来自中幼常青共同体

中幼常青共同体第一发起人鲍敬东老师

常青藤学术节第八轮主持人汤海珍老师

中幼常青的传奇人物:马倩云园长

鲍敬东 20200313

今天要介绍的是我们的幕后人马倩云老师,和常青藤创始园长Alise老师一样,也是具有传奇色彩的。

2016年7月9日我们星晨教育在上海的首届亚太幼教峰会,在重庆的马老师没能来现场,但邮购了一套视频。通过观摩视频,超级认可Alise园长,并因此与常青藤结下不解之缘。后通过西南医院幼儿园曾园长的推荐,我们加了微信,偶尔有些交流。

2017年3月27日常青藤师资一期班A级在武汉的安吉拉幼儿园启航,马老师因为还在职(新到一家民办园),也没能到现场学习。6月份我到成都参加“西部幼教论坛”的发表会,约了马老师。这样,我们在网络交流了快一年后,网友终于第一次见面了。

那个时候,才了解到马老师又辞职了。之前,她从公办园离职是为了教育理想,但新的地方似乎离梦想还是有距离。我非常佩服这样的勇气,很像当年朱德军长为了追求真理而离开了旧军队。所以,我马上邀请马老师到山东,我说那里是中幼常青共同体发起的新幼教的“革命中心”。

马老师只用了一天准备,就飞济南,先到淄博,后到青岛,再到泰安,后面还到南京、上海、武汉、临沂…Alise园长到哪里讲课,马老师就到哪里学习;常青藤老师在哪个园指导,马老师就在哪个园跟岗。一直在外飘泊了一年多,才于2018年秋季回到重庆,开始着手创办自己的儿童研究中心。

通过半年的物色场所、精心设计、实施和布置,绿藤自然禀赋儿童研究中心终于在2019年了春季开张了。马老师的教育梦想,有了一个全新的施展舞台。同时,马老师还担任着我们中幼常青实践组执行组长的要职。

汤海珍 20200329

接下来的分享者是来自中幼常青实践组的执行组长,也是本次学术节的指导者马倩云老师。刚才我说了她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我觉得她像一匹奔跑的马,在她的职业生涯中有两次离职,只为心中的教育追求。

当她遇到了Alise老师和常青藤的时候,她便一个猛子扎了进去,Alise老师在中国的哪里出现,倩云就一定是在那里,她一路追随,只为了学习;她像一朵云,中幼常青的实践园在哪里,倩云就一定在那里,跟岗、入园指导、全国教研和分享,她努力地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只为着传播。

她是一根绿藤,2019年的春季,她在雾都重庆亲手创办了绿藤自然禀赋儿童研究中心,她开张了,她在这里辛勤耕耘,只为实现那个教育梦想。相信大家也会跟我一样,感受到我的语言当中传递出的欣喜与激动,那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跟随着她,走进她和她的孩子们的餐厅小组,来听一听她是如何去撬动“教”与“学”本质转变的,有请马倩云老师。

来自中幼常青发展共同体

——执笔 于景军园长

站在云端

在云麻麻创办的“绿藤自然禀赋儿童研究中心”公众号的简介里,有这样一句话:“儿童探索世界,我们探索儿童”。我想没有比这句话更能准确诠释学前教育工作者角色定位的了。

在相当长的时期,我们对教育的理解,都停留在单向的影响输出层面,“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者也。”成为我们深信不疑的“至理名言”,可以说直到现在还在禁锢着教育的发展和创新。“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其实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大声疾呼并力图从顶层开始的“素质教育改革”经历了这么多年,收获的也只不过是几篮子精心制作的“美味”而已。不关注儿童的灵魂和内心,再好的教学都只能算背景变换的话剧罢了。

成人的生活是由一个个问题推动的,儿童也不应该例外,但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有些问题他们还不能准确表达,需要我们去印证,有些问题他们还不能区分归纳,需要我们去理解,当然必要的时候,我们还要不断为他们巧妙地制造问题,引发矛盾,并追着他们要解决的办法。

马老师的分享为我们展现一个“教”与“学”量子纠缠并不断深入的教育片段,它看上去如此自然而普通,却无比清澈和通透。其实最有效的教育不正是在平凡处显智慧,在细微处绽芳华吗?

当然对于教育主导权的问题,我个人提倡“平衡”,这里所说的平衡是建立在儿童观和教育观纯粹的基础上,不是中庸而是辩证,因为所有的矛盾都是对立和统一的。

两千多年前,希腊哲人在爱琴海边上思考着人与物的关系,印度哲人在恒河边上思考着人与神的关系,而中国哲人则在黄河边上思考着人与人的关系。时至今日苏格拉底、释迦摩尼和孔子仍在深深影响着我们,无论技术层面多么发达,都无法跳出理性思考的光环,人类发展如此,教育更是如此,站在云端,我们才能更真切体会到芸芸众生的渺小,也才能仰望更遥远的星空,去欣赏和追随那道思想的光。

来自中幼常青实践组

——荣国红园长、马倩云园长

反思型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2篇)

第1篇来自常青藤高级师资班一期优秀学员、中幼常青实践组核心成员、山东青蓝果幼教集团荣国红园长20170901《如何成为反思型教师》

随着入园指导的进行,对于反思型教师的理解也逐渐深入:

1.观察记录:描述要聚焦到瞬间,看到孩子积极向上的方面,记录孩子的客观行为,揣测他们的想法,不带主观思想,进入孩子的逻辑轨道。棱镜视角的自由写作,是非常好的记录方式。

2.有效支架:教师的帮助,是为了以后的不帮。如当孩子情绪不稳定时,教师的陪伴是帮助孩子与环境建立联系;当孩子不知道如何开展活动时,教师可进行框架搭建,作为提示;当孩子进入环境后,教师要适时抽身出来。

3.顺势而为:课程的推进,源于对幼儿敏锐的观察。孩子用肩带动画圆、在户外跑圆圈,老师有了“用身体表现线条”的课程预设;孩子无意间在黏土上抠洞、埋手指的动作,引发了用工具挖洞、埋石头挖宝藏的活动。

4.研究型问题:问题的提出,基于儿童观,对儿童发展的高度关注。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都会有研究型问题提出。如班级出现混乱时,我们认为要进行班级管理,而Nicole老师把它称之为“如何提升孩子们在环境中的群体认知?”

5.经验梳理:观察幼儿行为,思考他们行为背后的想法,做出多种可能性的支持。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也在思考实践中梳理,归结出问题不同情境下的多种解决办法。

6.教学原则:把教师个人的工作经验,整理成教学原则,可在同事间推广。

第2篇来自常青藤高级师资班一期优秀学员、中幼常青实践组执行组长、重庆绿藤自然禀赋儿童研究中心创始人马倩云老师20170901《反思型教师的蜕变之路》

从中立的角度观察孩子,并透视孩子行为背后的想法,真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情!今天任务写作环节里,同一个事件、两篇记录,令人更直观地看到不同视角下产生的不同思考和结论;一篇的焦点在对孩子内在情感建构过程以及环境的“催化”作用的关注,另一篇则着眼于孩子在自发游戏中建构框架、推动游戏进行的现象。

从王兢兢老师和Nicole老师书写的两篇记录中,我们开心地看到学习组每一个人都发生着变化,在向“反思型教师”的角色蜕变;同时也更加感受到Nicole老师“透视”的广度和深度。在Nicole老师全面而具体的指导下,我们已经是站在一个很高的起点迅速地成长着,但是实施常青藤教育的核心——对儿童行为的透视和恰到好处的支持,则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积累足够多的直接经验才能够真正做到,这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的!

回顾这一周我们的进阶之路:“研究者”的概念引入——“目标”指导下的材料分析——研究性问题的引入和练习——积极观察和深度分析——“透镜”式的记录书写;可以清楚地感受到Nicole老师正在一步步把我们带上“研究者”之路。

越往后就越吃力、越困难,但我们已经确确实实地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已经看到了黑暗中的灯塔所指的方向!之后要做的只是持之以恒地走下去,无论过程多么曲折,最终所达之处必定充满光亮!

东方备注:2017年8月28日~9月8日有一批常青藤师资班一期的学员和中幼常青实践组的老师,在青岛天启星幼儿园跟岗美国常青藤首席Nicole老师二周,而且是在新小班,在第5天的笔记中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对“反思型教师”的理解。

来自全国的幼儿园园长老师们的反思

青岛星晨东方幼儿园

1.孙娟娟

一直很期待着马老师的分享,在常青藤实践的路上,马老师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她对待工作学习认真的态度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在这场分享中最大的感受就是体验到了作为一名孩子真正的幸福感。虽然这个餐厅小组只有两个人参与,但老师做到了一个很好的伙伴,观察者,倾听者,助推者。提出矛盾点更多的是激发孩子们的想法。教师的极致不是教,时时刻刻抓住生活和游戏中的契机,推动孩子的学。

在家园共育方面,邀请家长走进来,亲身体验小组活动的魅力,这比老师口头讲一万倍都强,感知体验孩子参与的过程,这其中的思考,让家长充分了解并支持老师后续的工作。

转换角度,把知识和技能作为工具,在适当的时候介绍给孩子,它们对孩子探索事物,建构认知就会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

2.王沛沛

听了马老师的分享之后,真的像最后评论区说的那句“马老师有Alise的影子”那样,非常的敬佩。

在马老师和图图小朋友组成的小组活动中,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马老师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马老师仿佛也像一位小朋友一样,和图图一起探讨着。在餐厅的门牌的研究中,可以看出,马老师充分的遵从孩子的意见,真正的把孩子当成了合伙开餐厅的小伙伴。

最令我敬佩的是在后续餐厅的设施材料制作当中,图图的惊人探索能力,以及马老师的准确引导,孩子不断的遇到问题,但所有的问题都在引导中自主的解决掉了。从收银机的制作视频中,可以看到孩子最后在自己的努力下成功后的激动与兴奋,作为老师来说,看到这一幕,是多么的骄傲和欣喜。在支付系统的建造中,老师邀请了家长参与,充分的让家长理解了常青藤理念和小组活动的意义。

最后,还是回归到马老师分享中最关键的部分——“教”与“学”,正如马老师所说,老师教的极致就是“不教”,不是一五一十的全部教授给孩子,而是放手,做好引导者的角色,抓住教育的契机,推动孩子的“学”,让孩子真正意义上的做到自我生发与建构。

3.马琳

今天聆听了马倩云老师的《撬动“教”与“学”本质转变的小组活动》,首先马老师的这个小组是师幼一对一的小组,小组成员有两个人,老师和孩子的角色定位也是拿捏的很准确,孩子是领袖是领导者,老师是追随者和支持者,从餐厅的装修、制作招牌、收音机的设计与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新问题,幼儿也会跟着新问题进一步的探索,从简单的收音机制作,幼儿就从设计草图,寻找材料,然后探寻管道,最后餐厅开张,关于“侵犯”领地的问题出现了矛盾点,餐厅和娃娃家如何并存?围绕着这个问题,开始了反思讨论会,幼儿开始建构自己的理论,马老师会适当的进行质疑,孩子在质疑中不停的修复自己的理论。

这个小组活动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尊重与互助,在建立餐厅的时候,老师知识默默的配合和支持,而孩子在建构的过程中也不只是老师和孩子两个人,在制作自动收音机时就会有好几个小朋友尽心帮忙与配合,老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提出问题,让孩子更深度的思考,不会给孩子答案~~

这个小组活动,老师参与到其中,没有直接跳出来,而是和孩子一起参与到小组活动,自己成为了活动中的一员,在活动中与幼儿一起讨论问题,提出问题引发幼儿更好的思考,让思考更有意义,也让孩子在表达想法中不停建立的自己的理论,相处更好的办法,这样的小组活动不仅能让孩子更好的建构自己,也让老师更好的进行思考呢?也许这就是常青藤的魅力,没有“教”与“学”,只有思考!就像参加常青藤的培训一样,每天都是头脑风暴,只要出现问题就会有讨论,而不是导师讲解理论,学员记笔记的“一言堂”。

4.高国珍

今天听了马青云老师分享的(我要开餐厅)小组活动让我认识到 “教”与“学”本质身后的意义。马老师和图图在进行小组活动时,图图需要给餐厅挂上牌子用到“餐厅管为你吃饭”几个字,马老师有意识的让图图自己进行书写,这样不仅让孩子对数字有清晰的认识,也增加了孩子对书写的兴趣。这样既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让孩子对学产生兴趣。通过布置餐厅及餐厅所需要的东西,孩子们都在一步步的探究着、思考着,通过探究操作孩子们认识到管道的类型、滑度,空间的管理、关系的处置等知识。

所以常青藤教育区别传统教育的经典就在这里,不是老师预设的教给孩子什么知识,而是孩子在自己和小组活动中自己研究讨论和小朋友之间碰撞出来的知识。传统的教育理念老师站在前面把知识灌输给孩子,这是老师在教、孩子在学;常青藤教育理念下的“教”与“学”是孩子在前创造,老师在孩子身后推动孩子们思考。

5.王凤

聆听了马倩云老师的《撬动“教”与“学”本质转变的小组活动》,发现在小朋友的思维和想法非常多和灵动。在开小餐厅以及餐厅设施管理中,图图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和主意,而老师作为活动的助推者,以孩子为主,让孩子自主调动思维去尝试和探索。

其中在餐馆招牌设计中孩子要求的的是享受的“为”而不是喂饭的“喂”,体现孩子有明确的目标和想法,老师教学孩子认字识字的过程也发展孩子对于识写的兴趣。小组活动蕴含着学习知识练习技能,体会社会情感,感受和表现艺术以及探索科学现象的机会,这些潜能力都融合在小组活动中,在小组活动中孩子们建构着更为真实和完整的认知。

孩子们在对所有管道材料的探索和升级支付系统中,不受常识和经验的束缚,思维更具开放性和意外性。老师作为推动者站在孩子们身后,时刻抓住教育的契机,推动孩子们的学。

杨玲老师 晋中力豆幼儿园

听了马老师的分享,觉得眼前一亮,尤其在讲她带的小组活动中,有三句话是特别感触深的:

第一、“小组活动的主题犹如一根线,孩子在慢慢展开的过程中编织起一张网,把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现象串联起来。”这个字面很好理解,但是他有特别深的含义,小组活动是一根线,就和穿着针的一根线一样串来串去,它没有固定的方向,但是能把生活中所见的各种的事物,还有孩子感兴趣的东西都串联起来,然后在这条没有终点的轨道上可以走得更高,走得更远。

第二、“孩子不受常识经验的过多的束缚,因此网的链接方式更加具有开放性和意外性。”这个和第一个有不谋而合的契机,每个孩子的生活经验和见识是不同的,他们在相互的交流和共识中,让这个网从不同的方向去编织,最后这个网会特别大和特别广的。

第三、“在小组活动中,孩子们感知的是一个更为立体的世界,建构着更为真实和完整的认知。”这句话不难理解,就是孩子是通过自己的自主建构去完成对世界的认知,也就是把他看到的,用自己的行动去构建,他的思维行动都是一体的,他会感知到的一个东西是比较全面的,而不是片段的、表面性的,必定是具有深度的东西。

支付方式的升级版那个二维码支付系统,让家长来参与,把孩子的设计图最大化的实现,这是特别有意义的。也给了我一个提醒的点,本学期如果有家长活动的话可以以这个来做,相信家长的亲身感知会对幼儿园小组活动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西安长庆幼儿园

1.刘畅

今天分享的《我要开餐厅 撬动“教”与“学”本质转变》的小组活动中,起因是在自主游戏中,图图在娃娃家玩起餐厅游戏,她招待客人点餐,做饭,收钱,送外卖......于是反思讨论会中,关于教室里是否需要有一个餐厅的想法,被图图迅速接纳。她表现出极大地兴趣,并提出许多想法:设计招牌、收银机的功能要求等等。

在活动中,图图提出要装修餐厅,这样才会吸引人们来。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对于生活中点滴细节的美的感知,并在自己的游戏中呈现出来。

招牌的设计中,图图提出了:写上“为你吃饭”来帮助客人了解餐厅的作用,并用自己的理解解释“为”的含义。

在使用共有区域时图图和同伴发生了争执,反思讨论会上,他们对于场地使用权的问题进行讨论,孩子们互相表达自己的想法,直到达成共识。

在整个活动中,图图作为意见领袖,总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对产生的问题想办法解决;老师的角色是追随与支持者,对于图图的的活动不进行干涉,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提出疑问,适当给予帮助,推动活动进行。

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真实而具体的任务中,他们十分专注;思维活跃;让我们惊讶、赞叹不已的想法一个接一个;共同问题则进一步刺激孩子们的协商合作......

这些都是我们在常规教学中看不到的,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我来问,你来答”这种模式,不仅仅在对孩子们强调课堂中老师的重要性,更限制了孩子们的思维与创造力,我们错过了无数孩子思想的火花。

而孩子们自发的多元的小组活动,则彻底“释放”孩子,他们不用被“正确答案”、“常识”、“经验”所束缚,可以让他们真正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物、现象,去探究、建构、完善自己的理论。

就像视频中说到的:学习的极致是生活。生活即学习,游戏即学习;感受生活、游戏的乐趣,则是体会学习的乐趣。

就让我们真正去做一名学生,跟着孩子这位老师,一同成长。

2.杨迪

在马倩云老师主讲的《“教”与“学”本质转变的的小组活动》。她说教的极致是“不教”。教师作为推动者站在孩子身后,比作为引导者站在孩子前面更有价值,尽管不去有计划、刻意地教、但时时刻刻抓住生活和游戏中的契机,推动孩子的学。

在《餐厅馆》的小组活动中仅仅只有一名4岁的小女孩参加,在云妈妈的是追随和支持下,小女孩的若干个想法都能不断尝试反思并运用。在写招牌的视频当中,我看到小女孩对招牌赋予自己的想法,更完善的表达自己的意思,马老师不断反问中尝试了解小女孩要想表达的意思,这一点值得我去学习,马老师并没有质疑小女孩完全相信孩子的想法并且不紧不慢去支持小女孩。还有一点马老师说小朋友能在自然活动的过程当中熟悉书写的方法,后来也引起混龄班其他小朋友的关注,同时就产生许多矛盾,小女孩在这些矛盾当中不慌不忙的讲述自己想法及安排,这一点充分发挥了孩子在活动中的学习主动性。

常青藤理念中提到教学大部分时间是倾听,而学习大部分时间是自己去说。回想我又是如何了解班里的某一位小朋友的?都通过哪些方式去了解他?也许我会仔细观察这位小朋友的日常行为表现,了解基本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技能。其次秉持尊重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不去评价与改变,用平等的伙伴式的语言和他进行日常交流熟悉这位小朋友感兴趣的事物。但是,通过马老师与一名小女孩的小组活动中,了解这位小朋友得到启发,与他共同参与或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在过程中身体力行、精神面貌、语气语态更深层的了解幼儿情感与态度。

3.马华

常青藤理念下的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中,老师是和孩子一起探索的学生,一起产生好奇的学习,老师不再是所有知识的拥有者,老师的角色也不再是把知识传授给孩子,相反,老师的角色就是鼓励孩子们去建构理论。在马老师的分享的小组活动中我看到了这一理念的体现,小组成员哪怕只有一师一生,却丝毫不影响活动的深入,老师的角色定位是追随者和支持者,孩子则是意见领袖。在装修参观时,孩子的理论是“客人首先看见餐厅很漂亮,就会进来了”,于是就有了“书写”。可能在当今我们杜绝小学化的趋势中,听到书写就会感觉触碰了底线,但我认为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概而论的,小组活动进行到这里是从孩子的切身需求出发的,这只是小组活动带给孩子学习技能的一个机会。如果孩子的思考是一个骨架,那么知识和技能是填充孩子探索事物、建构认知的“血”和“肉”,让孩子的理论更丰满。其实学习应该是整合的,学习应该是无界限的。

小组活动通过了一个又一个问题的出现和解决一直延续,对场地使用权产生矛盾时,孩子在反思讨论会上一步一步建构自己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认知,用讨论的方式达成共识。而对于支付方式的升级有了家长的参与更是锦上添花,在视频中看到家长也像孩子一般的投入,说明孩子的想法是新鲜的、足够吸引关注的。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孩子,孩子没有我们的常识和经验,却更具开放性。马老师在活动中一直都是在孩子的推动者,孩子在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学习的过程,我们也应该不去计划、不刻意教孩子,但我们却时刻伺机而动,抓住生活中的契机抛给孩子,我们追随孩子,发现孩子,一起享受这个过程带来的乐趣,一起撬动未知世界。

4.董森

今天看到了一场特别的小组活动,由一个女生和老师组成。那就是马倩云老师分享的《撬动“教”与“学”本质转变的小组活动》。这个餐厅小组活动让我眼前一亮,混龄班级开出了别样的花朵。马老师的分享让我再一次诠释了常青藤小组活动的魅力,对这条最前沿的教育理念更加充满信心,也愿意为之努力。

餐厅小组中,图图是这间餐厅的老板,是意见领袖,她的想法和行动主导着整个活动。马老师是图图的忠实追随者,支持着她的所有想法和行动。例如在装修餐厅中,要制作餐厅牌,警示牌,菜单等,都要用到汉字,但图图不会写字,老师并没有全部包办,而是将一些简单的字让图图模仿去写。当图图要给餐厅牌旁边加一句话时,马老师并没有否定这样不行,而是耐心的询问原因,并支持了这样的行为。她的耐心与对孩子完全的支持让我信服。书写,一般情况下老师都会敏感,应不应该去涉及汉字?是否具有小学化倾向?马老师的解释让我思路重新定格,她认为这并不是学习书写,而是发展孩子对书写的兴趣,熟悉书写的动作,把书写与生化中的游戏更为紧密的联系起来,成为生活和游戏的一部分。我们对书写过于敏感,没有更好的将其变通,让它几乎远离孩子的生活。其实这都取决于我们对它的认知和态度。如果当这种知识和技能作为工具,在适当的时候介绍给孩子,它们对孩子探索事物、建构认知就会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

在图图遇到纸币无法自助进入钱箱时,她的想法与思路,以及对周围材料的反复探究,引起了其他小朋友的共鸣,也参与到实践当中。他们不断地尝试,调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反复的失败中,总结经验。老师在整个过程中一直在追随,并且观察,用简单的话语将问题抛给图图,再次引起图图的思考。她在实践中不断地建构理论,修复自己的理论,并且其他小朋友的合作与帮助,一直陪伴与参与,让她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虽然经历很多次的失败,但在自己永不放弃的学习品质下,图图最终取得了成功,开心的跳了起来。那种开心是一种自信,是一种成长,是她对自己的一种认可。孩子在好奇心和兴趣的驱动下,不断地去尝试认知周围的材料,对它们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丰富自己记忆库的内容,让材料经验的储备更加富足。

小组活动犹如大树的主干,孩子在慢慢展开的过程中,就会生发出更多的枝,每根枝再生发出小枝,长出茂密的树叶。树冠会在光合作用下,也就是老师的支持与追随中,不断地扩张生长,变得更加的茂密,让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各种现象都连接在一起,成为一株参天大树。这棵树更加的立体,多元,从不同角度去看,都会有不同的感觉,不一样的美。老师就是欣赏大树,在树下纳凉的人。

马老师说:“学习的极致是生活,教的极致是不教”,让人深思。我们要以“儿童为中心”,让幼儿更好的回归本真。老师要作为推动者站在孩子身后,在反思中理解孩子行为,让反思回归到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当中。我们相信,“实践”永远是推动思考和发展的有效途径。让孩子和老师共同走在成长的道路上,一同去欣赏这条路上别样的风景。

5.伍婷婷

通过今天马老师带来的第二场直播分享《我要开餐厅》,以两个人为中心的小组活动,也能开展的很丰富,活动中以教室里需要餐厅引起有价值的兴趣点,图图在思考后说出了很多餐厅里需要准备的东西,并且自己动手做装饰,而且还想出了一个特别有创意的餐厅名字。

小活动就这样开始了,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难题——制作收银机,考虑使用什么材料等,图图自己动手找材料,并尝试制作收银机,这个活动引起了其他小朋友的注意,也来参与其中,孩子们经过探索、思考、协商、反复尝试让纸币自动进入收音机的钱箱,最终实验成功找到了方法。

孩子们通过来自于生活中的经验分享二维码支付系统,并画出了示意图来表示系统的过程,请来了家长们先尝试搭建,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们通过思考、协商、合作完成搭建。家长们也很投入的参与到孩子们的想法中。

在这次活动分享中让我感受很深,我认为之前的教学会以传统教学为方式,老师在上面讲,抛出具体的问题,让孩子回答,没有给孩子一定的思考能力,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发散思维能力,这样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权利的游戏”——餐厅开张运营记第三届常青藤学术节”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柚子还是文化使者? —— — 部儿童观启示录 第三届常青藤学术节

柚子还是文化使者? —— — 部儿童观启示录 第三届常青藤学术节

孩子,老师,儿童,能力,孩子们,教师,幼儿,方老,活动,不一样,问题,想法,成人,游戏,教育,过程,让孩子,兴趣,常青藤,环境,方玉,时间,规则,话题,挑战,安吉拉,在实践中,家长,给孩子,幼儿园

2020-09-26 #经典故事

从手机到时光机——日常生活中的无限可能第三届常青藤学术节

从手机到时光机——日常生活中的无限可能第三届常青藤学术节

孩子们,孩子,手机,老师,幼儿,能力,教师,问题,过程,主人,活动,儿童,惊天,兴趣,杨老师,活动中,让孩子,部手机,理论,线索,材料,杨文涛,小组,分析,幼儿园,爷爷,想法,教授,常青藤,小朋友

2020-05-17 #故事会在线阅读

从手机到时光机——日常生活中的无限可能第三届常青藤学术节

从手机到时光机——日常生活中的无限可能第三届常青藤学术节

孩子们,孩子,手机,老师,幼儿,能力,教师,问题,过程,主人,活动,儿童,惊天,兴趣,杨老师,活动中,让孩子,部手机,理论,线索,材料,杨文涛,小组,分析,幼儿园,爷爷,想法,教授,常青藤,小朋友

2020-09-26 #故事大全

NSDA英文创意写作与演讲营开始报名:美国常青藤教师团队空降中国

NSDA英文创意写作与演讲营开始报名:美国常青藤教师团队空降中国

老师,故事,创意写作,专业,美国,训练,教师,学生,形式,积分,营地,作品,孩子,开营,能力,课程,仪式,人物,全球,内容,创始人,华尔街日报,口音,发音,同学,学术,学员,小组,工作坊,年级

2012-02-29 #短篇故事

长葛常青藤教育贾怡雯:我和常青藤的故事

长葛常青藤教育贾怡雯:我和常青藤的故事

常青藤,老师,镜头,地图,学习成绩,数学,英语,班里,音标,快乐的事,贾怡,习音,杨宇,蚂蚁搬家,好呀,世界,列车,亲身经历,同学,博物馆,动物园,家庭,实感,星星,思维,怎样才能,故事,数学课,时代,文化

2007-11-16 #短篇故事

长葛常青藤教育井楚明:我和常青藤的故事

长葛常青藤教育井楚明:我和常青藤的故事

常青藤,张校,镜头,这样做,大地,声音,作文,友谊,墨水,孩子,成绩,时候,报纸,知识,老师,英语,我的梦想,给我们,空有梦,常青,诗中,好的,十分高兴,下课时,上课时,一步一个脚印,举动,人生,人民日报,克服困难

2011-05-30 #小故事

常青藤绘本馆

常青藤绘本馆

家伙,扎西,我的爱,人类,仇敌,动物,命运,孩子,家庭,牧民,生命,青藏高原,夏勒,好的,太太,坏天气,兔子,位置,博士,土地,坏消息,学家,学会,山雀,小朋友,房间,敌人,毒药,灭杀,狐狸

2020-07-11 #短篇故事

常青藤绘本·大师名作

常青藤绘本·大师名作

全球,形象,小朋友,经典,斯图尔特,插画家,卡皮,小泰迪,特罗特,小公主,世界,以色列,小熊维尼,宝宝,大肚子,巴西,德国,河马,日本,澳大利亚,法国,绅士,猫咪,美国,销量,韩国,创作,卡通形象,动物朋友,小河马

2019-10-13 #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