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时间:2020-05-13 03:00:01

相关推荐

1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 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 他的口才很好, 也很会说话。 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 来规劝君主, 使君王不但不生气, 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 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 但是, 在他即位以后, 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 每日只知饮酒作乐, 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 自己则不闻不问。 因 此, 政治不上轨道, 官吏们贪污失职, 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 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 虽然, 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 但是, 却都因为畏惧齐王, 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 来表现自己的智慧, 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 他还是会接受的。 淳于髡知道这点后, 便想了一个计策, 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 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 就对他说: 大王, 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 其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 已经整整三年了, 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 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 大王您猜, 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 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 向那只大鸟一样, 身为一国之尊, 却毫无作为, 只知道享乐。 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 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 振作起来, 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 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 这一只大鸟, 你不知道, 它不飞则已, 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 它不鸣则已, 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 而开始整顿国正。 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 尽忠负责 的, 就给予奖励; 而那些腐败无能的, 则加以惩罚。 结果全国上下, 很快就振作起来, 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 强大武力, 奠定国家的威望。 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 不但不敢再来侵犯, 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 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 真可谓是 一鸣惊人 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 一鸣惊人 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 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 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战国时代, 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 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 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奚恤, 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 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 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 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2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 因为肚子饿了, 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 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 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于 是, 便一跃身扑过去, 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 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 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 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 便敢将我吞食掉; 你要知道, 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 王, 无论谁吃了我, 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 老虎听了狐狸的话, 半信半疑, 可是, 当它斜过头去, 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 心里不觉一惊。 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 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 大半。 虽然如此, 他心中仍然在想: 我因为是百兽之王, 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 而他, 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 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 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 , 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 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 怎么, 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 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 走在我后面, 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 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 抱头鼠窜。 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 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 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 他们走没多 久, 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 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 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 面的老虎时, 不禁大惊失色, 狂奔四散。 这时, 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 老虎目睹这种情形, 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 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 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 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 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 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 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 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 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 那也就是 说, 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 我们可以知道, 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 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 作威作福的, 都可以用 狐假虎威 来形容。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 楚国出兵侵略郑国。 以当时楚国那么强大, 弱小的郑国, 实在没 有能力抵抗的, 结果, 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 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 战事结束 后, 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 想冒认俘获郑颉的功劳, 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 于是穿封戌 和公子围二人便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 一时没有办法解决得来。 后来, 他们便请伯犁 作公正人, 判定这是谁的功劳。 伯州犁的解纷办法本是很公正的, 他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 最好是问问被俘的郑 王。 于是命人带了郑王颉来, 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 接着手伸二指, 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 公子围, 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 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 郑王颉因被穿封戌俘虏, 很是 恨他, 便指着上手指, 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 于是, 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 上下其手 这句成语便是出于这个故事; 是表示玩法作弊, 颠倒是非的意思。 在现在的社会中, 这种情形是常常会发生的: 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 知道罪有应 3得, 难逃被惩处的厄运; 于是暗地里进行贿赂, 或请托亲友奔走求情, 求予包庇, 结果大事 化小, 小事化无, 仍得消遥法外。 像这种参与其事的人, 从中枉法舞弊, 便可以说是: 上 下其手 了。 这故事出自 战国策 。 战国时代, 楚国有一个大臣, 名叫庄辛, 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 左边是州侯, 右边是夏侯; 出去的时候, 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 你。 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 不管国家大事, 郢(楚都, 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 一 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 很不高与, 气骂道: 你老糊涂了吗? 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 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 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 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 楚国一定要灭亡的。 你既然不信我的话, 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 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 秦国果然派兵侵楚, 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 。 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 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 问他有什么办法; 庄辛很诚恳地说: 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 这还不晚; 羊跑掉了才补羊圈, 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 只知道享乐, 不知道如何做事, 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 这句成语, 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 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 如果赶紧去挽救, 还不为迟的意思。 例如一个事业家, 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 轻举冒 进, 陷入失败的境地。 但他并不气馁, 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 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训, 认为 亡羊补牢 , 从头做起, 还不算晚呢! 战国时代, 百家争鸣, 游说之风, 十分盛行。 一般游说之士, 不但有高深的学问、 丰富的知识, 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 来讽劝执政者, 最为凸出。 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 在 孟子 的 告子 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 作事没有坚持性、 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 便不客气的对他说: 王也太不明智了, 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 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 一天, 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 它十天, 它那里还活着成呢! 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 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 可是我一离开你, 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 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 叫我怎么办呢? 按着, 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 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 也同样学不好, 下不赢, 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 他教了两个徒弟, 其中一个专心致志, 处处听奕秋的指导; 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 准备用箭射鹅。 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 一起学的, 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 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 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 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 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 做好一件事情, 是非专心致志、 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 把它丢下了 , 隔天十天再去做, 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 求学、 做事的能否成功, 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 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 一日暴之, 十日寒之 精简成 一暴十寒 一句成语, 4用来比喻修学、 做事没有恒心, 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 例如一位同学, 对于求学很是随便, 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 我们便说: 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 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战国时代, 互相攻伐, 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 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 战国策 : 魏策 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 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 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 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 我不相信。 庞葱说: 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 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 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 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 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 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 街市上不会有老虎, 这是很明显的事, 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 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 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 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 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 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 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 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 当然不会有老虎。 说市上有虎, 显然是造谣、 欺骗, 但许多人这样说了, 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 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 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 三人成虎 这句成语, 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 例如: 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 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 春秋时期, 晋国内乱, 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 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 重耳退避三舍, 诱敌深入而大胜。 春秋时期, 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 受尽折磨, 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 任用有贤能的人, 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 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5春秋时期, 齐桓公应燕国请求, 带兵打败了 山戎国的侵犯; 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 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 因假向导引入迷谷, 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战国时, 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 因蔺相如多次立功, 赵王封他为相国, 廉颇不服气, 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 国家, 对廉颇多次避让, 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 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 从此两人和好, 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战国时, 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 能健谈用兵之道, 连父亲也难不倒他, 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 赵括顶替廉颇带兵, 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 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 40 万 孙武流寓于吴, 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 就将 180 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 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 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 口令之后击鼓传令, 宫女们一阵哄笑, 队伍乱成一片。 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 宫女们只觉得好玩, 根本不听命令。 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 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 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 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 然后, 孙武重新操练宫女, 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战国时, 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命田忌为将, 孙膑为军师, 出兵救赵。 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 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 魏必回兵自救, 这样, 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 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 引兵直奔大梁。 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 星夜回军援救大梁。 走到桂陵, 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 魏军大败, 几乎全军覆没 战国时, 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 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 身着窄袖短褂便服, 骑着战马, 边跑边射箭, 行动迅疾, 十分灵活, 便决定向胡人学习, 改革士兵服装, 发展骑兵。 不到一年功夫, 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 经过南征北战, 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6战国时, 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 赵国向魏国求救, 魏国派兵前去救赵。 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 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 魏王屈服于秦国, 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 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 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 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 从而夺取了兵权, 率领几万精兵, 奔赴邯郸, 打败了秦军, 解了邯郸之围。 据《战国策 赵策一》 记载, 春秋末年, 晋国的大权落到智、 赵、 魏、 韩四卿手中, 晋定公实际上成了傀儡(kuǐ lěi) 。 公元前 458 年(已进战国时期) , 晋定公派使者去请求齐、 鲁两国出兵讨伐四卿。 四卿得到消息后, 联合出兵攻打晋定公。 定公无力抵抗, 只好被迫出逃, 结果病死在路上。 定公死后, 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 史称晋哀公。 智卿智伯独揽了朝政大权, 成为晋国最大的卿。 其他三卿赵襄子、 魏桓子和韩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 智伯分别向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了土地。 当他要求赵襄子割地时,遭到了严厉拒绝。 智伯非常恼怒, 立即派人传令给魏桓子和韩康子, 要他们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赵襄子。 赵襄子估计智伯会攻打他, 忙找谋臣张孟谈商量。 张孟谈建议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 去抵抗。 到了晋阳, 赵襄子发现能够打仗的武器很少。 张孟谈劝道: 这里的围墙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 ) 木做的, 殿柱是用铜铸的, 这些都是制造武器的好材料。 智伯率魏、 韩两家攻打晋阳, 由于魏、 韩不愿为智伯卖命,智伯无法取胜。 晋阳被被智伯水淹, 围困了整整三年, 由于地面积水, 老百姓都在树上搭起棚子来居住, 城里粮食也快要吃完, 很多人冻饿成病, 军心也开始动摇了 。 一天, 张孟谈面见赵襄子, 说: 魏、 韩两家是被迫的, 我准备去向他们说明利害, 动员他们反戈联赵, 共同消灭智伯。 赵襄子听了非常高兴, 连连拱手表示感谢。 当天夜晚, 张孟谈潜入魏、 韩营中, 说服了 魏桓子和韩康子, 决定三家联合起来消灭智伯, 事成之后平分智氏之领地。 到了约定的那一天, 赵、 魏、 韩三家联合进攻, 杀得智军四散逃窜, 智伯被擒。 从此, 晋国成了赵、 魏、 韩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 张孟谈向赵襄子告别。 赵襄子急忙挽留。 张孟谈说: 你想的是报答我的功劳, 我想的是治国的道理, 正因为我的功劳大, 名声甚至还会超过你, 所以才决心离开。 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君臣权势相同而永远和好相处的。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请你让我走吧。 赵襄子只好惋惜地答应了。 张孟谈辞去官职, 退还封地, 隐居到负亲丘去, 在那里平安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后人将 前事之不忘, 后事之师 改为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作成语, 提醒人们记住过去的教训, 以作后来的借鉴。 在战国的时候, 有权有钱的人很喜欢供养一些有才能的人, 以增强自己的势力, 在有事、 需要有人出意见的时候, 就让他们策划谋略, 替自己解决问题。 这样的人被称做食客, 也叫门下客。 赵国的宰相平原君势力庞大, 家中养了几千名食客。 其中有位叫毛遂的食客, 待了 三年, 都没有什么别的贡献, 平原君虽然觉得很奇怪, 却也没有埋怨, 任由他在家中吃住。 后来, 赵国的国都邯郸被秦军包围, 情势非常危急。 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 劝说楚王和赵国合作, 共 7同出兵对抗秦国。 平原君回家后, 准备从食客中选出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一同前往, 可是选来选去只有十九人合格, 还差一个人。 平原君正伤脑筋, 毛遂突然走上前对平原君说: 我是最适合的人选, 愿意跟从公子前往。 平原君说: 有才能的人在人群中, 就好象一把锋利的锥子放在袋子里, 立刻就会穿破袋子,显露锋芒。 而你在我这三年, 却没有杰出的表现, 我看你还是留下吧! 毛遂回答: 我是现在才要进入袋子里, 不然我这把锥子早就穿破袋子, 显露出它的锋利, 而且连锥柄都要穿出袋子了。 平原君心想,反正一时之间也找不到适合的人选, 于是平原君就带着毛遂等二十人赶往楚国。 见到楚王, 平原君说明了局势和利害得失, 费尽口舌, 却都无法说服楚王, 同行的十九名食客也没有办法、想不出好点子。 正当大家不知到该怎么办才好, 毛遂这时候手按宝剑, 走到楚王前面说: 大王的性命现在掌握在我的手中! 楚国有几百万精兵, 然而在上次的战役中却被秦国几万人的军队打败, 夺去了许多城池与土地, 连我们赵国都替你们感到羞愤。 赵国提议两国联合抗秦, 是在替你们楚国报仇。 楚王听了觉得毛遂说得有理, 再加上毛遂拿着宝剑威胁, 就同意结盟, 订下和约。 并立刻发兵支持赵国, 解了邯郸之围。 从此, 平原君不敢再小看毛遂, 而把他当作上宾招持。 春秋时候, 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 擅长相马, 无论什么样的马, 他一眼就能分出优劣。 他常常被人请去识马、 选马, 人们都称他为伯乐( 伯乐 本是天上的星名, 据说负责管理天马) 。 有一次, 孙阳路过一个地方, 忽见一匹拖着盐车的老马冲他叫个不停, 走近一看, 原来是匹千里马, 只是年龄稍大了点。 老马拉着车艰难地走着, 孙阳觉得太委屈了这匹千里马, 它本是可以奔跑于疆场,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宝马良驹, 现在却默默无闻地拖着盐车, 慢慢地消耗着它的锐气和体力, 实在可惜!孙阳想到这里, 难过得落下泪来。 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 使千里马不再被埋没, 也为了自己一身绝技不至于失传, 孙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 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 书名叫《相马经》 。 孙阳有个儿子, 看了 父亲写的《相马经》 , 以为相马很容易, 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 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 一无所获。 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 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 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 对父亲说: 爸爸, 我找到一匹千里马, 只是蹄子稍差些。 父亲一看, 哭笑不得, 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 便幽默地说: 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 不能用来拉车。 接着感叹道: 所谓按图索骥也。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 。 成语 按图索骥 , 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 不知变通; 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采石江边一堆土, 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 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一个诗人《题李白墓》 。 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 死后名传千古。 多少文人墨客经过 8李白墓前, 都想停留片刻, 吟诗抒发内心感受。 而他们这种行为只能是附庸风雅, 鲁班门前班门弄斧 ,太不自量力了。 .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 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 人们叫他 巧人 , 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 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 也就是说, 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 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 就叫做 鲁班门前弄大斧 , 简称 班门弄斧 。 这和俗语所说的 关公面前耍大刀 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 班门弄斧 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 。 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 操斧于班郢之门, 斯颜耳! 意思是说, 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 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 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在人间, 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 他是春秋时代的人。 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 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 干脆称他为伯乐, 一直到现在。 一次, 伯乐受楚王的委托, 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 伯乐向楚王说明, 千里马少有, 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 请楚王不必着急, 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 好几个国家, 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 辛苦倍至, 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 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 在路上, 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 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 马累得呼呼喘气, 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 伯乐对马向来亲近, 不由走到跟前。 马见伯乐走近, 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 大声嘶鸣, 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 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 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 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 任何马都比不过它; 但用来拉车, 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 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 拉车没气力, 吃得太多, 又骨瘦如柴, 于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伯乐牵走千里马, 直奔楚国。 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 拍拍马的脖颈说: 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 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 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 引颈长嘶, 声音洪亮, 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 楚王听到马嘶声, 走出宫外。 伯乐指着马说: 大王, 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 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 认为伯乐愚弄他, 有点不高兴, 说: 我相信你会看马, 才让你买马, 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 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 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 这确实是匹千里马, 不过拉了一段车, 又喂养不精心, 所以看起来很瘦。 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 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 有点将信将疑, 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 果然, 马变得精壮神骏。 楚王跨马扬鞭, 但觉两耳生风, 喘息的功夫, 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 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了。 9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 而且善于治理国事。 后来, 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 周厉王飞横跋扈, 枉法断事。 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 列数朝政弊端, 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 从此, 奸臣出入宫廷, 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 写了一首诗, 后来收入《诗经》 。 诗中抨击奸臣说: 作恶多端, 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 : 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春秋时, 有一天, 晋平公问祁黄羊: 南阳县官缺额, 你看派谁去最合适? 祁黄羊想了 想, 说: 派解狐去最合适! 晋平公觉得很奇怪: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 你为什么要推荐他? 祁黄羊答道: 你只问我什么人最适合这个职位, 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晋平公采纳了祁黄羊的意见, 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 果然, 解狐很有作为, 为当地百姓办了不少好事, 受到人们的称颂。 有一天, 晋平公又问祁黄羊: 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位法官, 你看谁能胜任? 祁黄羊回答: 祁午最能胜任! 晋平公说: 祁午是你的儿子, 你推荐自己的儿子, 不怕人家讲你吗?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谁可胜任法官, 并没有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祁午当了法官后, 非常称职, 深受人民的爱戴。 孔子十分称赞祁黄羊, 说他是个公正严明的人, 称得上是 大公无私 。 成语 大公无私 形容一心为公, 没有私心。 也指处理事情公正, 不偏向任何一方。 春秋时期, 卫国的州吁杀死哥哥卫桓公, 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去打仗, 激起人民不满。 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 就与心腹臣石厚商量办法。 石厚就去问的父亲 卫国的大臣石碏(que) , 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 石碏对儿子说: 诸侯即位, 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 他的地位就能巩固。 石厚说: 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 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 石碏说: 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 陈卫又是友好邻邦。 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 抢着说: 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 石碏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 却被陈桓公扣留了。 原来, 这是石碏的安排。 卫国派人去陈国, 把州吁处死。 卫国的大臣们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 应该从宽。 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 把石厚杀了。 史官认为石碏杀了儿子是 大义灭亲 。 战国时候, 有个大商人吕不韦到赵国的京城邯郸做生意。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 在路上他发现一个气度不凡的年轻人。 有人告诉他说: 这个年轻人是秦昭王的孙子, 太子安国君的儿子, 名叫异人, 正在赵国当人质。 当时, 秦赵两国经常交战, 赵国有意降低异人的生活标准, 弄得他非常贫苦, 甚至天冷时连御寒的衣 10服都没有。 吕不韦知道这个情况, 立刻想到, 在异人的身上投资会换来难以计算的利润。 他不禁自言自语说: 此奇货可居也。 意思是把异人当作珍奇的物品贮藏起来, 等候机会, 卖个大价钱。 吕不韦回到寓所, 问他父亲: 种地能获多少利? 他父亲回答说: 十倍。 吕不韦又问: 贩运珠宝呢? 他父亲又答说: 百倍。 吕不韦接着问: 那么把一个失意的人扶植成国君, 掌管天下钱财, 会获利多少呢? 他父亲吃惊地摇摇头, 说: 那可没办法计算了。 吕不韦听了他父亲的话, 决定做这笔大生意。 他首先拿出一大笔钱, 买通监视异人的赵国官员, 结识了异人。 他对异人说: 我想办法, 让秦国把你赎回去, 然后立为太子, 那么, 你就是未来的秦国国君。你意下如何? 异人又惊又喜地说: 那是我求之不得的好事, 真有那一天, 我一定重重报答你。 吕不韦立即到秦国, 用重金贿赂安国君左右的亲信, 把异人赎回秦国。 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 但他最宠爱的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 吕不韦给华阳夫人送去大量奇珍异宝,让华阳夫人收异人为嗣子。 秦昭王死后, 安国君即位, 史称孝文王, 立异人为太子。 孝文王在位不久即死去, 太子异人即位为王,即庄襄王。 庄襄王非常感激吕不韦拥立之恩, 拜吕不韦为丞相, 封文信侯, 并把河南洛阳一代的十二个县作为封地, 以十万户的租税作为俸禄。 庄襄王死后, 太子政即位, 即秦始皇, 称吕不韦为仲父。 吕不韦权倾天下。 春秋时代末期, 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 鲁国和齐国, 雄心勃勃, 又继续向西北进军, 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 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 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 , 又派人马占据淮河, 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 他非常震惊, 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 大家说, 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头打了败仗, 还会两头挨打; 如果能打败晋国, 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 霸主, 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经拿定, 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 考虑再三, 决定出奇制胜。 一天傍晚, 吴王下达了命令。 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 马也喂足了草料。 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 共摆三个方阵。 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 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 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 由一个大夫负责。 每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 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 白衣服, 白旗帜,白弓箭, 由吴王自己掌握, 称为中军; 左边的方阵, 红盔红甲、 红衣服; 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 半夜出发, 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 天色刚刚显出亮色, 吴军鼓声大作, 欢呼之声震天动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 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 简直都惊呆了: 那白色方阵, 望之如荼 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 那红色方阵, 望之如火 如熊熊燃烧的火焰; 而那黑色的方阵, 简直就像深不可 11测的大海。 故事出自《国语 吴语》 。 成语 如火如荼 , 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 气势之盛。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 梁惠王上》 : 仲尼(孔子) 曰: 始作俑者, 其无后乎!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 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 孟子问梁惠王: 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 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 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 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 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 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 马厩里有的是壮马, 可老百姓面有饥色, 野外躺着饿死的人。 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 大王想想, 野兽相食, 尚且使人厌恶, 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 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孔子曾经说过, 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 他是断子绝孙、 没有后代的吧! 您看, 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 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 始作俑者, 其无后乎 这句话, 后人将 始作俑者 引为成语, 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公元前 518 年夏、 郑、 晋、 宋、 卫、 曹、 邾、 腾等诸侯国的大夫在黄文聚会。 这些大夫们在商量如何安定周朝王室。 会议期间, 大夫们又互相拜访, 请教。 一天, 郑国的子大叔去会见晋国的赵简子。 赵简子就向子大叔请教什么叫 礼 的问题。 子大叔就介绍了先大夫子产的学说。 子产早就说过: 礼, 是上天的规范, 天地的准则, 百姓行动的依据。 子大叔说: 我认为礼, 是上下的纲纪、 天地的准则, 是老百姓生存的依据。 赵简子极为赞赏他的见解。 许多诸侯国的大夫都来请教子大叔了。 子大叔对大夫们又说: 先五都推崇 礼 , 所以我们要终生记住, 一辈子奉行。 成语 天经地义 从 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 演化而来, 是指不可改变的真理或理所当然的意思。 这个成语是从《孟子 尽心下》 记载的一段故事中引申出来的: 脍炙, 所同也; 羊枣, 所独也。 春秋时的曾参是个孝子。 他的父亲曾晰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小柿子, 俗名牛奶柿) 。 曾晰死后, 曾参竟不忍心再吃羊枣。 此事被儒家传为美谈。 有一次, 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就这件事向孟子提问: 脍炙(精美的肉食) 和羊枣哪样东西好吃? 孟子说: 当然是脍炙好吃。 公孙丑说: 那么曾参父子一定都爱吃脍炙了, 可为什么父亲死后, 曾参只戒羊枣, 不戒脍炙呢? 12 孟子回答说: 脍炙, 是大家都爱吃的; 羊枣却是曾晰的特殊嗜好, 所以他死后, 曾参会继续吃脍炙而不吃羊枣。 根据以上记载, 后人引申出 脍炙人口 这句成语, 比喻人人赞美和传诵(多指诗文) 。 战国末期, 秦国有一个大商人, 名叫吕不韦, 他因在赵国经商时, 曾资助过秦庄襄王 (名子楚, 当时在赵国做质子■抵押品) 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 待子楚接王位后, 便被封为文信侯, 官居相国。 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 , 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 接王位, 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 尊吕不韦为仲父, 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 手中。 当时养士之风甚盛, 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 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 作为他的智囊, 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 这些门客, 三教九流的人, 应有尽有, 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 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 汇集起来, 成了 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着, 提名 吕氏春秋 。 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 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 悬了 赏格, 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 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 这段记载, 见 史记 : 吕不韦传 。 后来的人, 根据这个故事, 引申成 一字千 金 一句成语, 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 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 字字 珠矶, 不可多得。 例如我们读到一位名学者的新作, 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 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业程度和品质, 还能相应增加教师本身的进修, 对这样的一篇价值极高的文章, : 我们便可说它 一字千金 了。 在近代的社会中, 样样都成了商品, 文章也不列外, 那么我 们说, 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 稿费价格之高, 相当于 一字千金 。 不过, 通常我们还是用 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比较妥当。 晋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是两兄弟。 夷吾得秦国和齐国的帮忙, 登上国位, 就是晋惠公。 可是惠公的大臣分作两派, 拥护惠公的一派以却茅和吕省为首。 暗里拥重耳的一派以里克和丕郑为首。 可是这班人对晋惠公个人来说都是有功的。 当丕郑到秦国去公干的时候, 惠公藉故杀了里克。 丕郑回来后,心里很恐惧, 深怕自己也给惠公杀掉。 可是事情倒没什么对他不利的, 他就安心下来。 当然, 他心里很恨惠公, 便暗地召集同党, 商量赶走夷吾, 迎公子重耳登位。 有一天, 屠岸夷要来见丕郑。 他从午间等到深夜, 才见着丕郑。 丕郑问他有什么事情, 屠岸夷告诉他, 惠公要杀他, 所以请丕郑相救。 丕郑说: 你去叫吕省救你吧! 屠岸夷说: 吕省不是好人, 我正要喝他们的血, 吃他们的内呢! 丕郑不大相信。 屠岸夷还献议了怎样怎样推翻惠公的办法。 丕郑听了, 大声喝道: 是谁教你来说的! 屠岸夷见他不信, 只好咬破了指头, 鲜血之流, 对天发誓说: 天老爷在上, 我如有三心两意, 叫我全家都死光。 这么一来, 丕郑就相信了, 跟着丕郑这一伙人密谋了。 他们写了一封信给重耳, 请他准备回来。丕郑、 共华、 屠岸夷等十位大臣都签了字。 13 屠岸夷把信贴胸的带走了 。 第二天, 他们上朝, 惠公问丕郑说: 你们为什么要迎公子重耳? 丕郑这一班人都吃了一惊, 心知不妙, 都给缚去软了头。 这九位反对夷吾的大臣全 都一网打尽了。 晏婴是战国时齐景公的宰相, 躯体不甚高大, 据云长不满六尺(相当现在四尺三寸) 但他很有才干, 名闻诸侯, 有一天晏婴出门, 坐看车子, 由他的御者(马车夫) 驾车。 那位御者的妻子很贤淑, 当御者驾看车子, 经过自己家的门口时, 他的妻子在门缝里偷看, 看见她丈夫挥看马鞭, 现出洋洋得意的样子。 当天晚上她丈夫回家时, 她就责他道: 晏婴身长不满六尺, 当了齐国的宰相, 而且名闻天下, 各国诸侯都知道他, 敬仰他。 我看他的态度, 还是很谦虚, 一点也没有自满的意思; 你身长八尺, 外表比他雄伟得多, 只做了他的驾车人, 还洋洋得意, 显得很睛傲的样子, 所以你不会发达, 只能做些低贱的职务,我实在替你觉得难为情啊! 御者自从听了他妻子的话后, 态度逐渐转变了, 处处显得谦虚和蔼, 晏婴看见御者突然谦和起来, 觉得很奇怪, 问他的原因; 御者就把妻子所说的一番话老老实实地告诉晏婴。 晏 婴为他听到谏劝, 能够马上改过, 是一个值得提拔的人, 于是推荐他当了大夫的官。 由这内助之贤的故事, 后人把它引伸拙来, 恭维人家有贤淑的妻子。 今日一般人对妻子能够帮助丈夫, 使丈夫的事业、 学业、 品格方面都有了进展, 增加丈夫在社会上的地位, 就 称他有内助之贤。 晋国时, 有范氏和中行氏两个集团的人, 准备起兵攻打晋定公; 当时有人指出战事成功和失败的关键, 要看民众是否支持, 假如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便将失败无疑。 范氏 和中行氏起兵攻打晋定公是一种反叛行为, 民众自将不会支持也们的。 何况晋定公自己曾经 伐君失败, 落得流居异国的田地, 可以说是经历过失败的过来人。 正如一个经过三次折伤手臂的人, 虽经医疗后获得痊愈, 但他已尝透了折臂的滋味; 在几次三番的折臂和治疗的经历中, 他已了解到折臂的原因,和治疗的经过与方法, 换句话说, 他已是个中的老手了。 所以 三折其肱 这句成语的含义, 是颇为深刻的。 不论何人, 只要他是经过多次挫折, 从艰苦中奋斗而得到成功的, 我们都可以说地是与 困境奋斗过的 三折其肱 的人。 世界上的伟大人物, 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他一定是经历了 14 不少挫折, 却仍不断地奋斗, 结果才得成功。 失败是成功之母, 我们正可以借用伟人们的 三折其肱 来勉人自勉。 春秋时, 齐景公自从宰相晏婴死了之后, 一直没有人当面指谪他的过失, 因此心中感到很苦闷。 有一天, 齐景公欢宴文武百官, 席散似后, 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 每当齐景公射一支 箭, 即使没有射中箭鹊的中心, 文武百官都是高声喝彩: 好呀! 妙呀! 真是箭法如神, 举世无双。 事后, 齐景公把这件事情对地的臣子弦章说了一番。 弦章对景公说: 这件事情不能全 怪那些臣子, 古人有话说: 上行而后下效。 国王喜欢吃什么, 群臣也就喜欢吃什么; 国 王喜欢穿什么, 群臣也就喜欢穿什么; 国王喜欢人家奉承, 自然, 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 景公听了弦章的话, 认为弦章的话很有道理, 就派侍从赏给弦章许多珍贵的东西。 弦章看了摇摇头,说: 那些奉承大王的人, 正是为了要多得一点赏赐, 如果我受了这些赏赐, 岂不是也成了 卑鄙的小人了! 他说什么也不接受这些珍贵的东西。 后人便把 上行下效 来形容上面的人喜欢怎么做, 下面的人便也跟着怎么做。 在我们的现实社会里不是正多看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吗? 例如一家公司的主持人经常在外吃喝玩 乐, 不理业务, 他的下属也跟着不务正事, 这便是 上行下效 。 这成语约含义是否定的, 所以它形容的也一定是不好的事情了。 出处《老子》 甘美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释义 表示生活美满、 安定。 故事 春秋时, 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 他姓李, 名耳, 字 聃。 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 就是一个白头发。 白胡子的小老头儿; 所以人们称他 老子 ; 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 所以姓李; 又 因为他耳朵长得特别大, 所以名 耳 。 其实, 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 称。 老于对当时的现实不满, 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头路。 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 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 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 给人们带来了 痛苦, 所以渴望出现 小国寡 民 的理想社会。 老于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 小国寡民 社会的: 国家很小, 人民稀少。 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 也不去使用它 们。 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 也不向远处迁移, 即使有车辆和船 只, 也无人去乘坐它们, 即使有兵器装备, 也无处去使 15用它们。 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 吃得很香甜, 穿得很舒服, 住得 很安适, 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 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 鸡鸣狗叫互 相听得见, 但是人们直到老死, 也不互相往来。 出处: 《孟子 梁惠王上》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 支! 不远千里而来,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释义: 不远千里 又称: 不远千里而来 , 表示不以千里为远来到 某地, 比喻不畏路途遥远。 故事: 梁惠王见了孟子, 热情地说: 先生, 您不以千里为远来到我们魏国, 一定是给我的国家带来利益了吧? 孟子回答说: 大王您何必一开口就讲利? 有仁义就行了。 如果君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 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地, 士和老百姓说怎样有利于自身, 这样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 那么就危险了。 接着孟子说道: 在能出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 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 在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二等国家, 谋杀他们国君的, 必定是能出动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 大国的大夫能从万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千辆, 二等国家的大夫能从千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百辆。 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说不多了, 但是, 他仍永远不会满足。 所以您不能再宣扬私利了。 梁惠王听了很受触动, 焦急地问: 那先生以为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 从来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他的双亲, 也没有讲义的人会不尊重他的君主。 所以, 大王您只要讲仁义就够了, 何必再讲利呢? 春秋时代, 孔子被人们尊为 圣人 , 他有弟子二千, 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 他的《论语》 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学问渊博, 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 有一次, 他到太庙去祭祖。 他一进太庙, 就觉得新奇, 向别人问这问那。 有人笑道: 孔子学问出众, 为什么还要问? 孔子听了说: 每事必问, 有什么不好? 他的弟子问他: 孔圉死后, 为什么叫他孔文子? 孔子道: 聪明好学, 不耻下问, 才配叫 文 。 弟子们想: 老师常向别人求教, 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 肯向一切人, 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 叫 不耻下问 。 战国时, 秦国起兵攻打赵国。 赵国调集兵力迎战, 结果秦军迫使赵国屈从求和。 赵国决定派身份最高的使者郑朱去谈判。 大臣虞卿不主张让郑朱去秦国。 认为这样做, 反而抬高了 秦国, 疏远了其他邻国。 赵王没采纳这个意见, 仍派郑朱前往, 结果秦国更加猖狂。 秦国围困赵国国都邯郸, 逼迫赵国割让六座城市。虞卿问赵王: 陛下, 你听说秦军撤退时的军容么? 赵王说: 他们攻时不遗余力, 退时却疲劳不堪! 虞卿说: 对呀! 这样我们就不要轻易割让城市了。 遗: 留。 余力: 剩余的力量。 不遗余力 就是把所有的力量都使出来, 一点也不保留的意思。 16故事发生在春秋时代。 那时, 郑国和息国睦邻相处。 一年, 息国为了一件小事, 和郑国闹翻。 息国国王要讨伐郑国, 就召集大臣来商议。 有的说: 陛下和郑国国王同姓, 不要轻易动武。 有的说: 我们的威望是不是比郑国高? 还有的说: 我们的力量是不是比郑国强? 息国国王对这些劝说一点也听不进。他下令要全体兵向郑国发起袭击。 郑国立刻出兵迎战。 最后, 息国兵被打得丢盔弃甲, 狼狈不堪。 不自量力 就是不衡量自己的实力而轻举妄动。 息国正是犯了这个错误而遭失败。 郑国是春秋时的小国。 它为了 防御楚国, 和晋国签订了盟约。 结盟的第二年, 楚国即发兵进犯郑国。 晋军有约在先, 便派兵救援, 路上与楚军相遇, 楚军不战而退。 晋将赵同等人主张乘机攻占楚国的蔡地。 他们催请栾书元帅下令行动, 但 中军佐 知庄子不让栾书元帅发兵, 说: 楚军已撤, 郑国转危为安, 我们就不该进攻楚国。 栾书元帅觉得有理, 毅然命令大军撤回晋国。 对此, 《左传》 称赞栾书的举动是 从善如流宜哉 ! 从善如流 指听从好的、 正确的意见, 就像流水向下那样迅速、 自然 春秋时代, 有个叫俞伯牙的人, 精通音律, 琴艺高超, 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 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 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 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伯牙举目眺望, 只见波浪汹涌, 浪花激溅; 海鸟翻飞, 鸣声入耳; 山林树木, 郁郁葱葱, 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 音随意转, 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全

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全

西施,吴王,吴国,楚国,郑勤,使臣,医生,越国,历史故事,郑刚,娘娘,越王,伍子胥,春秋时期,楚王,越王勾践,吉利,大王,宝剑,将军,勾践,小人,越王剑,春秋战国时期,地图,楚军,臣妾,范蠡,亡父,侄女

2020-06-29

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全

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全

西施,吴王,吴国,楚国,郑勤,使臣,医生,越国,历史故事,郑刚,娘娘,越王,伍子胥,春秋时期,楚王,越王勾践,吉利,大王,宝剑,将军,勾践,小人,越王剑,春秋战国时期,地图,楚军,臣妾,范蠡,亡父,侄女

2020-06-29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故事

孙武,赵国,廉颇,战国,蔺相如,邯郸,魏军,魏国,魏王,孙膑,田忌,赵奢,赵括,春秋时期,信陵君,大梁,宫女,晋国,秦国,重耳,向魏国,如姬,庄王,山戎国,管仲,胡人,齐威王,齐军,齐桓公,宫女们

2020-06-30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晋国,重耳,楚国,退避三舍,晋献公,晋楚,楚成王,楚庄王,秦穆公,春秋时期,内乱,儿子,战争,宋国,晋军,一鸣惊人

2020-05-13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故事

孟子,戴不胜,宋国,大夫,宋王,春秋时期,小国,国事,国君,恭敬地,怎样才能,河南省,朝政,告诉我,很关心,很佩服,比较开明,有见识,有一次,有学问,该怎样,接待了

2020-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