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50个延安相关的故事详解

时间:2020-05-18

50个感人延安红色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1587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2 分钟。

《延安故事》五十篇目录 1、热爱 2、一条毛毯 3、伏击日军战地观光团 4、毛泽东与党外人士 5、小小油灯 6、大生产的那些事 7、窑洞 8、延安五老 9、红星照耀中国 10、《游击队歌》背后的故事 11、毛泽东挨骂 12、诺尔曼.白求恩 13、小毛驴和汽车 14、说丁玲 15、穿草鞋跳交谊舞 16、领袖与农民 17、只见公仆不见官 18、小苏云的故事 19、规定 20、延安的送行会 21、回延安与实话 22、兄妹开荒 23、习仲勋在陕北 24、李富春与大生产 25、战士和开荒歌 26、从瓦窑堡到延安 27、陈云遇险 28、徐特立延安轶事 29、忠孝朱德 30、延安时期的邓小平 31、大脚陈少敏 32、为人民服务 33、刘少奇同志 34、彭德怀二三事 35、陕北出了个刘志丹 36、陈学昭去延安 37、说“二流子” 38、孟于 39、推心置腹 40、任弼时与一个县委书记的一次长谈 41、秧歌 42、长宁空运 43、送子上大学 44、蒋介石取经 45、富农吴满有 46、到延安打工 47、陈嘉庚访问延安 48、延安的虱子 49、国际友人与延安 50、首长们的坐骑 热爱从上海到延安有多远?不坐动车,不坐飞机,你是否能够用脚步走这么远的距离,现在 我们在地图上用尺一量,大概估算得到是多少公里,如果你有勇气了,那么再在你和目的地 之间,布置30 万重兵,设置5 道封锁线,一道封锁线布下6300 个碉堡,随便一个哨卡怀疑 你是奔赴延安的革命青年,你就会身陷囫囵,想要奔赴延安就是这样难,是我们知道的、美 髯公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的那种难,但是难不住一种信念,那时的万水千山,是千难万难,难 不住千千万万的奔赴延安的热血青年。 1939 年底,一位大学生,从上海出发,当他终于走到延安南郊,当哨兵告诉他这脚下 的土地就是延安时,他跪在地上,噙着泪水,抓一捧黄土,紧贴脸庞,动情地喊道:祖国呵, 就剩下你这一片神圣的净土了。这一个场景让我想到了著名诗人艾青的一句诗,为什么我的 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弹指一挥间,时间流转,延安不再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却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它就在那里,曾经贫瘠的土地,和沿海、和大城市,有着不可同日而语的差距,那么你是否 愿意舍弃优厚舒适的生活,到这片热血的土地浇灌家园,这同样需要勇气,需要理想主义的 光辉和苦干实干的精神。 在延安南郊柳林镇一带,流传着两个大学生投奔延安的故事。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物, 却诠释了同样的感召力量。 第二个故事是这样的平实:2008 月,已在广西理工学院任教的大学生叶伟强辞掉工作,来到延安市柳林镇后孔家沟村,当上了村委会主任助理,带领农民搞养殖、建果 还有一个故事是,枣园乡乡长杨成福、儿子杨民一家四代,情系枣园,奉献老区。得知政府号召大学生到村任职,杨民与西北大学外语系毕业的孙女杨蕾促膝谈心:你是枣园的女 儿,曾祖父、祖父、父亲,都在延安工作、奋斗,你也要回到延安、回到枣园。2008 月,杨蕾通过组织的选拔,就任枣园村村委会主任助理。这里面肯定有一种精神,因为我们的根就在这里。 感言:革命战争年代,延安是战斗的土地;和平建设时期,延安是奉献的热土。新中国 成立以来,多少共产党员、干部群众、知识青年,在延安精神的感召下,在这里梦想飞扬, 在这里艰苦奋斗。 一条毛毯这是一条极普通的毛毯,破旧,缝缝补补的,有火烧和刀砍的印迹,在地摊上随便买一 条,都比它艳丽比它暖和比它好看。多少年了,它仍旧在延安凤凰山革命旧址朱德总司令的 卧室里,方方正正地折叠着,静静的。 它不起眼,当年却是朱德司令的宝贝,董掁堂将军是何时赠给朱老总的,我们不知道, 只知道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然后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不论是 风餐露宿,还是在延安窑洞,它都陪伴着朱老总戎马岁月,贴心体已,知冷知热。 这其间还有一个故事,就是西安事变时,西安正是下着鹅毛大雪,中华民族更是到了一 个最紧要的关口,前路漫漫,周恩来副主席准备远赴西安的前夕,朱老总前来送行,将毛毯 硬塞给周副主席。1937 月,周副主席从延安赶赴西安,刚出延安地界,在劳山突然遭到匪徒偷袭,周副主席跳下汽车,沉着指挥随行人员边打边撤,幸好脱险,毛毯却落在打坏 的汽车里,匪徒们诡计未成,火冒三丈,气急败坏,穷凶极恶地在毛毯上砍了十几刀,当闻 讯赶来的红军战士击溃悍匪,毛毯又失而复得。当年9 月,朱总司令将率八路军赴山西太行 山抗日前线,天渐蓝渐高,天气也渐渐凉了下来,周副主席又将邓颖超精心缝补的毛毯回赠 给朱老总。后来朱德总司令写下二行诗: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想必当时毛毯派上大用 一条毛毯,在物质溃乏的战争年代尤其珍贵,更为珍贵的是,其中彰显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间的那种高尚情谊。他们也送礼,礼物表达的却不是金钱、利益,而是真正的关 心与温暖。 感言:伟人不仅是有金戈铁马的一面,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我们可以看他们的一些细 节,比如一条毛毯所含蕴的历史信息。 伏击日军战地观光团 前几年,电视连续剧《亮剑》,火吧?许多人都看过,都喜欢李幼斌演的李云龙,演活 了,又狡诘又亲切,又真实又霸气。打了那么多仗,打成精了。有一场,打得特解气,出其 不意,三下五除二,一个伏击,就报销了日军的一个战地观光团。 这是真事。李云龙的原型是叫作王疯子的战将王近山,当时是386 旅旅长,打伏击战的 是386 旅16 团,团长是黄陂人袁学凯。 那时1943 年,鬼子集结重兵对我华北解放区密集扫荡,蒋介石又在我陕甘宁边区周围 云集大军,大有黑云压城之势,形势严峻。16 团奉命从太岳作战区开赴延安,保卫延安。 敌人的据点星罗密布,部队就象泥鳅一样在其中穿行。 1943 年10 月22 日,来到了山西洪洞县的韩略村,当地武委会的同志讲,在临(汾) 屯(留)公路上,鬼子的汽车来往频繁,袁学凯灵机一动,何不打日军一个措手不及,搞一 把就走。向旅长王近山汇报,王近山一拍大腿:行。 这一带袁学凯熟,韩略村西南公路两侧七八米的高地,伏击点就选那里。九连一个排控制敌人附近炮楼,两个排在村头打敌人的头,四、五两连在公路两侧砍敌人的腰,六连堵住 敌人的尾。 23 日清晨,太阳慢慢爬上山坡,草丛中部队早埋伏好了,远处传来汽车的马达声,好 家伙,一下子十多辆车,尘土飞扬地就过来了。 日军选这么一条旅游线路,也是精心勘探过的,他们以为没有大股抗日部队,所以在车 上叽哩呱啦,说说笑笑,全然就没有想到一下子就钻进了“口袋”。 两颗红色的信号弹起来,手榴弹往敌人的车队后尾砸下去,车队的最后两辆车火冒三丈, 但是趴着不能动,后路堵住了,先头的车只能往前冲,机枪和手榴弹迎头拦住,日军乱了, 跳下车,端起刺刀就向公路两侧冲,冲锋号一吹,战士们跃出阵地,跟日本鬼子刺刀见红, 日军也经打,三个小时,180 多个日军才报销,就像你拿一叠发票,碰上一个磨磨叽叽的会 计,他一张张的发票看,认真得不行,这一张是个少将旅团长,报销吧。这一张是六名联队 长,报销吧,再一张是170 多名大队长中队长,报销吧。缴获重机枪轻机枪步枪,入帐吧。 增援的日军来得也快,但是连八路军的影子也没见到一个,见到的只是报销了的日军尸 体,横七竖八的,和报销了的车队,散落在荒野。 这一仗,用李云龙的话说就是发财了,机会来了,门板都挡不住,整个抗日战争,也没 有击毙几个日军将军,没有想到一个埋伏就击毙了那么多的将佐。 感言:回头看延安那时的外部环境,整个中国的环境,就是生死存亡,日军的铁蹄践踏 你,蒋介石又虎视眈眈,抗日图存,保卫延安,从那么远的地方调部队回来保卫延安,为什 么?是生存需要的大智慧,需要行动,抗日是主题,打伏击战的初衷可能是想从敌人那里解 决一部分给养,但是,在行动中机会来了,然后抓住了。 就象现在创业,再难,不会比当时延安难吧,学习延安精神,学习在困难中奋斗的精神, 在行动中创造机会,亮剑,你就会拥有把握机会的能力。 毛泽东与党外人士 1956 年夏初,全国文联组织作家参访延安,张恨水是成员。张恨水嘛,文人都知道, 写鸳鸯蝴蝶的那个,他的小说,抗战那些年在全国报刊连载,反正是和我们前些年在电视上 看到的琼瑶剧一样火。在枣园,见到几位在地头休息的庄稼汉,张恨水随口问:“你们见过 毛主席吗?”“以前常见哩。”头上扎白毛巾的汉子眉头一扬,“他老人家就是好,和我们话过 家常,谈过收成,过年的时候,还和其他中央首长分头给附近农民拜年。” 这是张恨水第一次访问延安,1944 年那会儿,毛主席托赵超构带过口信,希望张恨水 能来延安看看,当时他在重庆,没机会,想去去不了。 1944年夏,中外记者代表团访问延安,《新民报》主笔赵超构采访毛主席时曾问:“我 们报馆的张恨水先生前几年写了一部《水浒新传》,这本书延安翻印过,毛主席怎么评价这 部小说?”主席答:“《水浒新传》写得好,梁山泊英雄抗金,等于宣传我们八路军抗日!” 张恨水没能去成延安,倒是毛主席到重庆谈判时,特意约请张恨水到红岩村作客,谈了两个 小时,临别送给张恨水一包陕北红枣,一包小米,和一段延安呢料。 毛主席问张:“张先生生活一向可好?”张答:“还可以,谢谢。毛先生大智大勇,以民 族大业为重,不计前嫌,置个人安危不顾,亲临重庆,和平有望,国家有望啊。”毛主席说: “不敢当,我们共产党人,一向是主张和平的。多少年来,战火频仍,哀鸿遍野,黎民菜色, 人民无一日不期望和平哇!”。毛泽东还称赞了张恨水的记者手笔,有责任感,是爱国 作家。面对赞赏,张惭愧起来:“自己的小说脂粉气太浓了些,毛先生才是雄才大略,大笔 如橼….”关于脂粉气,毛泽东的看法又与众不同:“脂粉气也未必有什么不好,我看曹雪芹 的脂粉气比先生要浓得多,但《红楼梦》不也一样令我们叹为观止嘛!我以为,文艺作品的 好与坏,不能在题材上作统而言之,关键在于我们的作品,能否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刻画了 社会的人和社会的事,反映出社会的矛盾斗争。” 当年未能接受毛泽东的邀请访问延安,一直是张恨水心中的憾事。好在晚年总算能访问 延安,也算是弥补。解放后,张恨水用毛泽东送的延安呢缝建了一件中山装,他身穿这套服 装参加过许多重要的活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1956 月,他在列席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之间,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接见,当毛泽东的大手和他相握在一起时,张便启齿道: 主席,还认识我吗?毛主席笑了,说,还记得还记得,你的身体好了,又出山了。 感言:延安时期,党中央毛主席对民主人士非常重视,这不仅是统战的需要,而是真心 去交朋友,不是高高在上,而是礼贤下士,尊重人才,虚心和民主人士一起探讨国是。我们 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如何展开?需要同样的合力,俗话说,兄弟同心,土变金,团结一 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和谐社会,和谐人民群众的各种关系,形成一种更大的向心力。 小小油灯 小时候的乡下,夏夜里,我们一群小伙伴玩捉迷藏、玩打仗的游戏,玩累了,便歇在稻 场边的条石上,对着月亮,一首首地唱儿歌,这声音可以在平原上传得很远,甚至现在我还 仿佛清楚地记得几句: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青油灯用的油,就是菜油, 看来老鼠不光爱吃大米,也爱吃油。去年回老家祭祖,有一个仪式,用一个瓷碗,倒上小半 碗油,青灯如豆,如梦似幻,让人禁不住想起父母健在的那些岁月。 除了青油灯,上小学的时候,我们也用过煤油灯,是有玻璃罩的那种,能挡风,有个机 关,可以调节灯芯的长度,调亮调暗,我记忆中,一家人常常是这样的:我伏在煤油灯下写 作业,母亲在一边纳着鞋底,父亲在门口不声不响地收拾农具,煤油灯向上总连着一股子黑烟,屋顶被熏成油腻腻的一块块的黑,小屋更显得逼仄和暗,但是那灯光,现在看来,有一 种遥远的温暖。 听到过延安的朋友讲,革命纪念馆的展柜中,也陈列着一盏小小的煤油灯,铁皮做的, 表面涂着一层褐红的防锈漆,放的油不多,绵线的灯芯从煤油里浮出一小截,这煤油灯太矮, 伏案写字的时候,需要在油灯下垫一个10 厘米高的圆柱木头。它太普通了,延安时期,干 部学生群众都用它,但是它又不普通,在这样一盏油灯的微弱灯光下,毛主席写了那么多光 辉的篇章,比如《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等,《毛泽东选集》 一至四卷收录的159 篇著作,有112 篇写作于延安时期,其中就有40 多篇在小煤油灯下写 成的,可以说,在这样一盏普通的又不普通的灯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点亮了中华民族 的希望,指引了中国革命的航程。 当年,美国记者斯特朗访问延安时,看到了一个细节,就是共产党的领导在思考问题时, 把灯光捻小,挥笔写作时,才将灯光捻大,所以他在《北行漫记》里讲:“共产党的负责干 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着微弱的灯光,长时间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 受,但却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感言:一盏青油灯照亮我的童年,一盏家乡的煤油灯照亮我的乡愁,从小家想到国家, 想到延安的一盏小小的煤油灯,它既普通又非凡,呈现出一种艰苦朴素的精神,延安的一盏 小小的煤油灯,它照亮了整个中国,并且精神的光将永远照耀下去。 大生产的那些事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这歌的旋律熟吧,有些年纪的人都会 唱,唱着唱着,南泥湾的小江南景象就在眼前,稻浪滚滚,牛羊成群。 其实1941 年到1942 年是最难的,日本人对根据地大扫荡,“抢光”,“烧光”,“杀光”, 国民党怕延安壮大了,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华北地区又连年受灾……。不当家,不知道当 家有多么难。毛泽东后来讲“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莱。战士没 有鞋袜,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盖”的境地。当时中央领导都穿补丁衣,吃黑豆,秕糠,野菜, 大批战士饿得患上了夜盲症,冰天雪地,依旧穿着夹衣,打赤脚。二年间,八路军从40 人到30万人,新四军也减少了二三万,解放区人口少了一半。 大生产动员大会上,毛泽东说:“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结论当然是“自己动 手、丰衣足食”。 南泥湾又叫烂泥湾,都是荒山、野草和烂泥,方圆 lOO 平方公里,是延安的南大门。 359 旅屯垦也加强了南线的防御,部队开进南泥湾时,他们什么都没有,就是在深山密林安 家,向荒山野岭要粮。他们没有镢头,到处找废铁,把破坏敌人的钢轨锯成小段,用毛驴驮回来,自己造农具。没房子,就地搭窝棚、挖窑洞。粮不够吃,挖野菜,采野果,打猎。多 数战士只一套衣服,换洗就蹲在河里,躲在被窝里,衣服干了再穿。被褥薄,冻醒了,就烧 起篝火,围着火堆唱歌跳舞。唱:“野火照人歌且舞,闯过今年和明年”。 王震是旅长,双手打满血泡,始终与战士一起开荒,8 团团长陈宗尧在山上开荒,政委 左齐没有左臂,不能拿镢头,就给战士们做饭烧水,挑送上山。天麻麻亮,许多战士早就上 山了,黑咕哝咚了,都不肯收工下山,领导急了,规定“生产时不得早到和迟退”。 干部战士们开荒,家属纺线织布。王震把各个团的木工招集在一起,突击一周,制造纺 车1000 多辆,大人小孩都来纺线。资金,原料,技术什么都缺,又硬是创办了许多小工厂, 有纺织厂、制革厂、肥皂厂,自给自足还有多的。 第一年,开荒种植粮食、棉花、蔬菜达 1.1 万多亩,相当于每人平均 1944年,全旅种地达26 万多亩,收获粮食3.6 万石,除全旅食用外,上缴公粮1 万石,并做到 了全旅每人养一只羊,两人一头猪,10 套单衣,1套棉衣,2 双袜子,1 双棉鞋,2 双单鞋。有的还可以领到一件毛衣或羊毛背心。 全旅兵强马壮,衣食住行样样齐备。 中央领导和大家一样,也亲自参加劳动。毛泽东,朱德开荒种地,周恩来、任弼时、董 必武纺线捻纱。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把生产节约的计划公布在报纸上,让大家监督,看是不 是空炮。陈云当年是中央组织部长,组织大家担粪积肥,几个年轻人嫌大粪臭不愿挑,他就 挑起担子说:“大粪不臭,是香的。”听的人都笑,陈云说:“大粪不是香的?用它去肥田,长 出的新鲜蔬菜和瓜果不就变成香的了?” 感言:大生产运动的发展,密切了军民、军政关系。在大生产运动中,人人都以普通劳 动者的身份出现,首长和士兵、领导和群众,汗流在一起,大家情同手足,亲如兄弟。更重 要的是,通过大生产运动培育出了闻名于世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这一精神成 为我党、我军、我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巨大力量和传家宝。 窑洞 杨家岭的早晨,阳光在延水河中闪烁,不远处的半山腰上,一孔孔安静的窑洞,每一孔 窑洞很小,却都是历史的鸿篇巨制。 走进毛主席住过的窑洞,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张旧木床、一条桌案、四壁黄土、一盏油灯。 1937 月中共中央自保安迁到延安,毛主席就在这里,面壁黄土,胸怀天下,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著作, 在这里,毛泽东思想得以发展成熟,不断完善,形成体系。这里最单调,却有世界上最传奇的色彩。这里是全世界最小的指挥所,却指挥了世界上 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杨家岭窑洞前的有一方小桌边,毛泽东会见过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关于窑洞, 斯特朗后来在《北行漫记》里这样写:“党的负责干部,住在寒冷的窑洞,凭借微弱的灯光, 长时间地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有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 有世界眼光的人。” 陕北窑洞和中国革命的结合,充满戏剧性的偶然,更有某种必然。窑洞就是母亲。陕北 窑洞以其特有的宽厚、敦实,接纳包容了这支队伍,同时也用温暖的黄土和小米汤滋养了这 支英雄的队伍,孕育了伟大的思想,实现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理论和实践的初步结合。物质的 匮乏并不能消磨共产党人的斗志,反倒能激起最大的热情、最强的理性。 抗战时期,华侨领袖陈嘉庚从访问重庆到造访延安,对比重庆的奢华铺张和窑洞的简朴 活泼气象后,心里便清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的确如陈嘉庚所预言,延安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更成为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 感言:陕北窑洞,作为过去岁月的陈迹,已经成为红色文化的一个符号,一个载体,它和延河水,宝塔山,杨家岭,领袖和人民一起构成丰富瑰丽的延安精神的象征,它对我们仍 旧并用永远有一种朴素的神启般的意义。 延安五老 党史上,有著名的“延安五老”。之所以叫“延安五老”,开始是因为朱德写了一首诗,题 目叫作《游南泥湾》,这诗起句很朴素,口语化,大家都听得懂,诗是这样的:纪念七七了, 诸老各相邀,战局虽紧张,休养不可少,轻车出延安,共载有五老…….。这五个人是董必 武、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再加上朱德自己。这首诗传开了,后来因为朱德还是没有林 伯渠的年龄大,所以五老中,林伯渠算一个,朱德就不算了。 给老同志祝寿,是个传统。1938 年12 月30 日是吴玉章六十岁生日,那时他在重庆忙 于出席国民参政会。次年11 月才回延安。回来,毛主席就提议吴老六十大寿得补做一个。 1940 15日,在延安中央大礼堂祝寿会上,毛主席即兴讲话:“今天大家欢聚一堂, 为吴老祝寿。想起我在三年前为徐老祝寿时的感想,我那时就说过,我们替他祝寿,不是无 原因的。记得我在小的时候,很不欢喜老人,因为他们是会欺负青年人的,青年人谁没点错 误呢?但是你错不得,他们对你是很凶的。一切事情,小孩子和青年人是没有发言权的。中 国的青年人受封建家庭封建社会的苦太大了。但是现在世界是变了,青年人欢喜老年人,就 像我们的吴老、林老、徐老、董老、谢老,都是很受青年们欢迎的。为什么有这个转变呢? 因为这些老同志不但不欺负青年,而且非常热心地帮助青年,他们的行为足为青年模范,所以青年都十分热爱他们。党外也有很多受青年尊敬的老人,例如马相伯就是一个,他做寿时 我们共产党还打了贺电去,因为他主张抗日与民主政治。人总是要老的,老人为什么可贵呢? 如果老就可贵,那么可贵的人太多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标准。就是说,可贵的是他一 辈子总是做好事,不做坏事,做有益于人类的事,不做害人的事。如果开头做点好事,后来 又做坏事,这就叫做没有坚持性。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 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 毛主席讲话后,“延安五老”的说法就叫开了,“五老”中以徐老最为年长,吴老比他小一岁, 谢老比徐特立小七岁,董老和林老同庚,比徐特立小九岁。其实当年这五位老同志也不过五六 十岁,但论资格就称“老”了。 “五老”都有海外学习的经历。吴玉章于 1903 年东渡日本入东京成城学校学习。林伯渠 于1904 年春,经师范学校选拔考试,被选送到日本东京弘文学校公费留学。徐特立于1910 年往日本考察教育,43 岁(虚岁)时赴法国勤工俭学,并考察了比利时和德国的教育。董 必武于1914 年考入日本东京弘立日本大学法律系,1918 年毕业。 他们都是早期的革命者。吴玉章1905 年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 年归国后回到四 川,领导了保路运动。林伯渠1905 月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1920年出任孙中山大元 帅府参议。董必武1911 年辛亥革命时在湖北武汉加入中国同盟会。徐特立1911 年在湖南长 沙参加辛亥革命,曾当选为湖南临时议会副议长。 董必武1920 年秋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21 月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吴玉章192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谢觉哉1919 年参加五四运动,后加入毛 泽东组织的新民学会,192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徐特立1927 年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 的白色恐怖中,毅然参加中国共产党。 1927 月,徐特立、吴玉章、林伯渠都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早在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时,“五老”就分别担任党和苏区政府的领导工作。1934 10月,除了吴玉章被党组织派遣到国外工作外,董、林、徐、谢四老都参加了长征,历经艰险。 1935 年10 月长征到达陕北后,“五老”都在边区政府服务。 最后说一下,董老是我们湖北红安人。 感言:延安五老的人格精神是值得推崇的,毛主席对他们的评价很高,他们也可以当作 我们现在的一面镜子,我们如何才能够做到,一辈子总是做好事,不做坏事,做有益于人类 的事。我们的干部如何才能够做到,受群众欢迎,赢得群众的尊敬,为群众真心实意地办实 红星照耀中国《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书的名字,一个美国记者写的,作者叫埃德加??斯诺。 这个人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了, 1970 年,尼克松访华前,他就和毛主席、周总理, 还有希哈努克亲王等一起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挥手,城楼下是红卫兵的海洋。中美之间紧闭的 门要打开了,不管埃德加??斯诺在西方世界中是否有足够的影响力,作为一个暗示:红色中 国和美国人民是朋友,在中国共产党看来,埃德加??斯诺可以象征美国人民,他是第一个把 红色中国报道给世界的人,70 年代他也可以向世界传递某种政治信息。 曾经,他让世界发现了另一个中国,他是第一个冲破国民党封锁进入红色区域的美 国记者,那是1936 年,中央红军刚刚在陕北站住脚跟,在此之前,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已经 15 年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几乎一无所知,国民党诬蔑共产党是“赤匪”,也没有一个 西方观察家走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 那时,中国共产党急需宣传自己并希望拥有话语权,想让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中共中央密电上海的地下党,邀请一位诚挚的西方记者和医生到苏区访 问,通过宋庆龄介绍了埃德加??斯诺,当时斯诺年届而立,并且在中国当了 年记者,对中国的状况有客观深刻的洞悉,是合适的人选。埃德加??斯诺被称作是冒险家和梦想家,冒险 是因为红色区域是一个未知区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结果可能有两种,要么大有收获, 要么脑袋搬家,斯诺在书中说:为了要探明事情的真相,难道不值得用一位外国人的脑袋去 1936年在保安的斯诺几乎每晚都去毛泽东的住处谈话,他亲历苏区的斗争、生产和生 活,他发现人民的力量,实地采访报道红军及其将领的情况,拍纪录片,客观公正地传达了 红色中国的声音。 回到北平,他为英美报刊写通讯,轰动一时,1937 年,汇编成书《红星照耀中国》成 为永远的经典,第二年又被翻译回来,成为中文,当时在上海出版,那个环境,《红星照耀 中国》这个名字不能用,太打眼了,就叫《西行漫记》。 斯诺后来说:“毕竟我是一种媒介,他通过我,第一次得到了向世界发表谈话、更重要 的是向全中国发表谈话的机会。他被剥夺了合法地向中国报界发表意见的可能,但是,他知 道,他的看法一旦用英语发表出去,尽管国民党实行检查,也会传回到大多数中国知识 分子的耳朵里。” 1972 年斯诺在瑞士逝世,他骨灰的一部分埋在了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他说:“我爱中 国,我的一部分在那里…” 宋庆龄在《纪念埃德加??斯诺》一文中写道:“太平洋两岸的子孙后代将受斯诺之惠,因 为他留下的遗产将有助于他们研究中国的历史。” 感言:埃德加??斯诺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第一个客观地把中国红色的声音传播出去,让世界知道另一个“活的中国”,提供一个角度研究中国的历史,40 年代初,他也访问过延 安,使我们对延安精神的形成、发展有具体的了解,用一种历史的、世界的眼光去看它。 《游击队歌》背后的故事 1937 年“八??一三”事变之后,上海文艺界组织抗日救亡演剧队,奔赴祖国各地,以文艺 的形式宣传抗日。10 绿汀等一批著名文艺家,组成了抗日救亡第一演剧队。他们由上海出发,走一站,演一站,号召全民抗战。年底,演剧一队到达八路军总部的驻地山西临汾,和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 务团会合。尽管一路上忙忙碌碌,贺绿汀一直没有忘记寻找创作素材,他一有空就与八路军 战士泡在一起,搜集有关八路军游击战的资料。 贺绿汀不久就听到了一场关于游击战术的报告,是时任国民革命军18 集团军少将参谋 长兼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彭雪枫的演讲,他绘声绘色的描述:密林里、高岗上;青纱帐、 绿水旁……,将贺绿汀带进了一个游击健儿英勇杀敌的战场,激动不已,想到从上海到临汾 来的路上,在防空洞里听到的高射机枪的声音“哒哒哒……哒哒哒”,由此触发了他的灵感, 创作出了《游击队歌》欢快的前奏。虽然正值寒冬的夜晚,贺绿汀一夜无眠,一首经典的抗 战歌曲在他手中诞生了,“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自此《游击队歌》 风靡全国,成为抗战时期的“流行曲”,成为20 世纪中国最经典的合唱单曲之一。 转眼间到了1938 年的春节,在山西洪洞县高庄正在举行八路军高级干部会议,中央特 地为这次会议准备了一台晚会。朱德、任弼时、刘伯承、徐向前、贺龙等八路军高级将领们 都在现场,当《游击队歌》一曲终了,全场沸腾了,掌声经久不息。朱德更是掏出身上的小 本子抄下这首歌,并说这是战士需要的歌。 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也是非常喜欢这首歌,行军途中总是哼唱不停。 周总理在1964 年担任大型歌舞《东方红》的总导演,就特意将这首歌收录进去。并说: “这首歌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情绪,好听,群众爱唱,当时对动员学生参加革命起了很好的 作用,是人民批准的作品。有的时候需要雄壮的东西,有的时候也需要轻松的东西,有统一 也要有变化,革命是广阔的,革命的感情也应该是丰富的。” 《游击队歌》的传唱,迅速红遍全国城乡,甚至在敌占区,人们也常常听到这首歌,一 群群热血青年到了八路军办事处,听了这首歌后又背着背包唱着歌奔赴延安。 感言:一首歌,在枪声中诞生,它又化作无数的枪声,抗击着敌人,战士爱唱,群众欢 迎,它是流行曲,更是时代的声音,它是青春,更是一种精神,我们的民族曾在枪林弹雨中 前进,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同样需要热血沸腾。 毛泽东挨骂红军到陕北初期,不象长征时那样难,但是陕北连年大旱,一下子几万红军来了,要张 口吃饭,加上鬼子在根据地扫荡,国民党对苏区封锁,所以粮食是个大问题。 有一个小村,几十户人家,在延安城北,村里有个女人叫伍兰花,男人是个傻子,全家 六口全靠她一人,她无力交公粮,实在没办法,村干部就把期限推到下一年,第二年收成又 不好,公粮还是交不上,村长也急,来催粮的时候,伍兰花正坐在门坎上纳鞋底,村长要公 粮,她说没有,村长一把夺过鞋底,伍兰花就从门洞里提出一个小口袋,气咻咻地,扔到门 外,狠狠地说:“ 拿去吧,这是我们一年的口粮,你们要拿,就把我家六口人的命都拿去”。 村长真去拿粮食,她边哭边骂。“你敢骂共产党?”村长这么一激,女人干脆放起泼来:“我 不但要骂共产党,还骂毛主席,前两天打雷,咋不把他打死呢?” 前二天确实打了个炸雷,当时边区政府在开县长联席会,讨论的也是粮食问题,毛主席 也在座,天上下着雷阵雨,突然一个炸雷打下来,击中了礼堂的一根柱子,延川县的县长李 彩云也触电身亡,还有7 个人受伤。 伍兰花这一骂,就被抓了起来,反对共产党反对毛主席,真是无法无天,不想活了,毛 主席知道这事,就把伍兰花叫来了解情况,他说:“我这个脑袋值钱哩,国民党要它,用枪 用炮,你倒好,要用雷打,要我死,你总得说出个道理嘛?”伍兰花就竹筒倒豆子,把缴不 上公粮,气急了骂毛主席的情况一五一十地都说了,还说村子里百姓负担太重了。 毛泽东听罢,沉思良久,他跟秘书说:马上送伍兰花回去,她讲真话,是给我们提意见 的好同志,请你告诉地方政府,在生活上要照顾她。 粮食问题,看来不光是头痛,更是火烧眉毛,非立即解决不可。中央经过反思,调查研 究决定,抓两件事:一个是生产,中央领导带头开荒,军队屯田自给,移民开荒,减租减息, 劳动竞赛,大生产运动轰轰烈烈。再一个是精兵简政,党外人士李鼎铭提出来的,毛泽东认 为“这个办法很好”,在党、政、军机关全面实行,裁减了大量财政供养人员。到1942 年底, 最困难的时期度过了,农民负担轻了,党群、干群及军地关系也更密切了。 后来,毛泽东专门谈到这次“雷击事件”:“一九四一年边区要老百姓出二十万担公粮, 还要运输公盐,负担很重,他们哇哇地叫。那年边区政府开会时打雷,垮塌一声把李县长打 死了,有人就说,哎呀,雷公为什么没有把毛泽东打死呢?我调查了一番,其原因只有一个, 就是征公粮太多,有些老百姓不高兴。那时确实征公粮太多。要不要反省一下研究研究政策 呢?要!从1921 年共产党产生,到1942 年陕甘宁边区开高干会,我们还没有学会搞经济工 作。没有学会,要学一下吧!不然雷公要打死人。” 感言:实事求是,是需要实实在在的替群众着想,为人民办事,你必须了解实际情况, 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切实解决问题,各个时期有各个时期的问题和困难,但是相同的是, 要有为民之心,要有勇气。 诺尔曼.白求恩诺尔曼.白求恩,中国亿万家庭都知道这个名字,上了年纪的人都会背老三篇,其中就 有《纪念白求恩》: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 是共产主义精神...... 摸着脑袋想一下,上世纪30 年代末,全球大都在二战的腥风血雨中,加拿大的国土上 没打仗,西方物质条件也好,一个加拿大人,从地球的那边跑到战火纷飞的中国,带着数千 美金的医疗设备支援延安的抗战,那时候,数千美金可不是一笔小的数目,他为了什么?图 的什么?这个答案就在他最后的遗言里。1939 11月10 日,当白求恩病危,他用颤抖的 手写下:“亲爱的聂(荣臻)司令员,我今天觉得非常不好,也许就要和你们永别了,请转 答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我在这里十分愉快,我惟一的希望是能多有贡献。” 战场最需要的是白求恩这样的人才,那时医药奇缺,高明的医生更少,一个高明的医生 能够抢多少生命?能够让多少受伤的战士尽快康复?我们现在引进人才首先谈条件,待遇如 何,象一句老话说的:条斧开出来。而且现在一些医生拿工资也拿红包。在延安,毛主席会 见白求恩,毛主席的意思是,让他留在延安主持边区医院的工作,但白求恩说:“我要到抗 日前线去”。这个回答放到现在就是:我不留北京,要去西藏,那里更需要我。他到晋察冀 军区,作军医的卫生顾问,工资是每月100 银元,这太高了,他不要,他说我来是支援抗战 的,要钱干什么,要吃好穿好,就在加拿大,不来了。 一件小事是,伤员被子湿了,没换的,他把自己的被子盖在伤员身上,自己休息只盖一 件大衣,天冷,他想的是伤员多痛,而自己是个健康人,能扛得住。在冀中平原,10 一天,白求恩和医生们在战地做手术,敌人扑过来了,已经和警卫分队交上火,在场的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命令他转移,但是白求恩象没听见,继续做手术,到最后一个伤员时,已经十 分危险了,伤员大声说,你们走吧,我不能连累你们。给我一颗手榴弹,我和鬼子拚了,白 求恩一边给他解绷带,一边说,孩子,现在给我几分钟,以后我还可以治好你,不然,你的 这条腿就完了,就是这次手术,他的左手指被碎骨刺破,当时也没在意,四天后,前线来了 名伤员,有传染病,他去做这个手术,传染了,不几天,病情恶化了,还在大雪中奔走几十 里,为二百多伤员做了检查,为几十名伤员做了手术,到1939 年11 月12 日,白求恩永远 地离开了我们,他把一颗心献给中国,把精神留给我们。 感言:拿手术刀的人,用自己的几分钟,就能够挽救一个战士的健康和生命,所以,他 透支自己的生命,去挽救许许多多战士的生命,舍生忘死忘我无我地工作,一个人生命的价 值就是这样,象最美的诗篇,是用无限的爱与整个的生命抒写的。 小毛驴和汽车1943 年秋天,一头小毛驴驮着几袋沉甸甸的粮食往延安城里赶,这路它太熟了,就象 拉磨,闭着眼睛也能走,它知道,转过前面的杨树崖,太阳升起的地方,便是延安城了。 这时候,出现了意外,一辆汽车在前面拖着一条烟尘的黄龙就逼过来了,它当然没见过 这钢铁的怪物,所以第一个感觉就是恐惧和惊讶,第一个反应就是,三十六计走为上,把粮 食七颠八颠地甩了下来,跑了。 赶驴的是个中年人,乐呵呵的,嘴里哼着信天游,就象阿宝唱的那个:山丹丹开花,红 艳艳。这两年大生产运动,军民共建,边区的生活好了,丰收了,粮食足,所以起了个大早, 到城里交公粮,假如有点时间,也想逛一下延安城,前面汽车来的时候,他本能地往旁边让, 但是驴子犟起来,脾气上来了,八匹马也拉不回。所以他看着散落在地的粮食,路上又没人, 一个人也没有分身术,去追驴子也不是,照看粮食也不是。 开车的周希林,是个老师傅,本来可以开慢一些,但是这个会很重要,前面的山崖将视 线挡住了,所以过了山崖,在看到那个老乡牵着一头驴时,他本能地按喇叭,请老乡让路, 谁知道老乡听懂了,驴没懂,老乡让开一条路,所以他就准备绕过地上的粮食,一路风驰电 挚地过去,但是车内一个声音说:老周,你停一下。 说这话的是毛泽东,车停好,他便走到老乡身边,表示谦意,一问知道老乡是去交公粮 的,交公粮不就是支援革命,支援抗战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支援革命的铁杆粉丝,所以 毛主席就和老乡商量:“老乡,这样好不好?你稍等一会儿,回头让汽车帮你把粮食送到粮 站去,牲口受惊了,它自己会跑回去的。” 老乡知道是毛主席要用汽车为自己送粮,一激动,就不会说话了,也不知道怎么回绝, 毛主席跟他说:“咱们说好,请你稍等一下。”说完边上车,边向他挥手。 车一到枣园,毛主席就让老周掉转车头去给老乡运粮。 这事干完,老周心里还有点想不通,不敢说,心想,芝麻大的事,还值得用主席的车? 晚上,毛主席把周希林叫到办公室,说:“白天的事,是咱们不对。(毛主席没说你不对, 说咱们不对。)见毛驴就该减速停车,不按喇叭,毛驴就不会受惊,咱们的车惹的祸,回头 再帮老乡,本来就是应该的,所以要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才能真正的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感言:前段时间网上有个官二代撞死人了,结果他爸出名了,想一想,这种漠视生命的 特权思想,和延安时期的群众路线的精神是如何的背道而驰。 说丁玲这篇小文要从一首《临江仙》词牌的词开头:“壁上红旗落照,西风漫卷孤城,延安人 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这首词是毛主席写给丁玲女士的,毛主席给作家写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唯一的一 首给了丁玲。 1936 年12 月30 日,毛主席写好了这首词,很高兴,用电报的形式发到前线聂荣臻司 令部,嘱转给丁玲,这个时间距离11 月23 日毛主席批准丁玲上前线只有1 个多月,由于工 作调动,当时她没有收到,后来见到主席,主席挥笔亲自写给了她,她泪水就流下来了,真 的受宠若惊。 词的前面几句回忆丁玲投奔延安时,中央在窑洞为她举行欢迎宴会的情形,当时出席宴 会的有毛主席、周恩来、博古、张闻天,半个政治局来了,规格太高了,毛主席说延安人物 一时新,是说延安领导层崭新的精神风貌,或者是不是也把丁玲当作延安人物了,不得而知。 出牢人是指丁玲,1933 年丁玲在上海遭国民党反动派的秘密逮捕,关进了监狱,直到1936 年秋天,中共党组织的多方营救她才自由,投奔延安。 毛泽东是久闻丁玲大名的,她的《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都很著名,而且曾经她和 杨开慧是同窗好友,杨大她3 岁,常以姐妹相称。毛主席本身是个伟大的诗人,大诗人见到 大作家再加上又是同乡又是小妹,所以为她写首词,说她一枝笔抵得上三千精兵,看重她也 不奇怪。 1937 月31日,为徐特立贺六十大寿,丁玲和徐梦秋、周小舟三个年轻人买了一块 红缎子,拟凑一首打油诗相赠。前两句写长征,后两句写祝福,刚写好,毛主席来了,他就 用湖南话念:“衣服自己缝,马儿跟着跑,青山与绿水,徐老永不老。”念完,毛泽东说:“写 得很实际,了解一个人很不容易,有时要几年,几十年,有些人你一生也了解不透。”大家 一起感慨,话题又说到林伯渠,丁玲随口说:林老管经济好,是个称职的财政大臣,这话明 显错了,丁玲说完就后悔,因为这话把毛主席比作了皇帝,但是主席没有批评她。 1941 月,《解放日报》创刊,毛主席题报头,丁玲负责文艺专栏,专栏也发过一些批评文章,被批评的人不舒服,所以后来丁玲就请教毛主席:“主席,您在文章中批评了人 家,人家服气,而我写的文章,人家为何总有反感呢?”毛泽东望着丁玲:“批评人家要事实 求是,讲点辩证法。先把人家的长处说一说,并且要说透,然后再对人家的错误或缺点进行 批评,他就服气了。” 1942 月21日,党中央在延安杨家岭召开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毛泽东首次提出文艺 为工农兵服务,会上还特地提到丁玲。1948 年,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问 世,它映现出中国农村伟大历史变革生活画面,是“史诗似的作品”,并荣获 1951 年度斯大 林文学奖二等奖。 “莎菲女士”,到44岁时的“桑干河上”,从表现追求个性解放到投身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50个延安相关的故事详解”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延安记忆》:讲好延安故事 重现圣地红色精神 延安记忆

《延安记忆》:讲好延安故事 重现圣地红色精神 延安记忆

延安,记忆,仪式,中国,故事,陕甘宁边区,任静,冯振东,水之滨,毛主席,市委宣传部,新中国,世界,人们,宝塔山,年纪,延安市,计划,管理局,大型文献纪录片,延安革命纪念地,策划实施,于鹏,习近平,何文,刘亚,刘志丹,姚文,杨霄,薛保勤

2020-08-12 #故事大全

弘扬延安精神 讲好延安故事

弘扬延安精神 讲好延安故事

弹幕,倍速,高清,循环,全屏,字号,区间,洗脑,播放器,语言,类型,行数,连播,速度,直播,不透明度,自动跳过,默认设置

2020-08-11 #长篇故事

红色延安的故事 延安红色故事

红色延安的故事 延安红色故事

毛岸英,毛泽东,岸英,延安,苏联,劳动大学,儿子,标准,老茧,工作,毛主席,习惯,交际处,农民,刨根,父子,负责人,血泡,种地,什么是,杨开慧,吴家,李纳,李敏,贺龙,不一样,母亲,弟弟,上海,人力车

2010-10-01 #故事大全

弘扬延安精神 讲好延安故事

弘扬延安精神 讲好延安故事

群众,延安,报纸,故事,优良传统,中心,工作者,延安市,编辑,发展,融媒体,陕西日报,新时代,字字句句,优良作风,党报,光荣传统,前身,基因,力量,思想,宗旨,平台,心声,总书记,洗礼,日报,方式,时代,深入群众

2020-08-12 #故事阅读

弘揚延安精神講好延安故事

弘揚延安精神講好延安故事

延安,故事,延安市,文朗,青少年,延安精神,保育院,全民,征文,形式,文化,胡秦,柯昌,汪泉,中心,主旋律,佳音,名家,典故,初心,北京,香港,散文,童星,盛宴,核心,精神,生活,表演,又一代

2020-08-11 #短篇故事

弘揚延安精神講好延安故事

弘揚延安精神講好延安故事

延安,故事,延安市,文朗,青少年,延安精神,保育院,全民,征文,形式,文化,胡秦,柯昌,汪泉,中心,主旋律,佳音,名家,典故,初心,北京,香港,散文,童星,盛宴,核心,精神,生活,表演,又一代

2012-09-23 #短篇故事

陕西延安:讲好红色故事 传承延安精神

陕西延安:讲好红色故事 传承延安精神

活动,延安,延安精神,希望小学,力量,党史,故事,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留守儿童,革命精神,团市委,健康成长,信念,企业,单位,延安市,学校,基层,山丹丹,小品,管理局,情怀,政府网,方式,机关,爱家乡,社会各界,真理

2020-08-11 #长篇故事

陕西延安:讲好红色故事 传承延安精神

陕西延安:讲好红色故事 传承延安精神

活动,延安,延安精神,希望小学,力量,党史,故事,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留守儿童,革命精神,团市委,健康成长,信念,企业,单位,延安市,学校,基层,山丹丹,小品,管理局,情怀,政府网,方式,机关,爱家乡,社会各界,真理

2020-08-11 #短篇故事

孙业礼:讲好延安故事 弘扬延安精神

孙业礼:讲好延安故事 弘扬延安精神

人情,同志,故事,朱德,毛泽东同志,延安精神,延安,问题,领导干部,亲情,待遇,来信,老一辈,革命家,革命,不应当,人民利益,如何处理,习近平,多来,方和,许明,中国共产党,上自,一大,一律平等,一文钱,个人,专题,亲属

2020-08-12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