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一个音乐伟人的故事及其作品——巴赫其人其事

时间:2020-05-21

著名音乐家的名人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1632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3 分钟。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Bach,简称J.S.Bach 出生于1685年3月21日(与另一位大师亨德尔同年),德国中部图林根地区的爱森纳赫镇是他的故乡。巴赫出生在一个名副其实的音乐世家当中,因为从祖父辈开始,巴赫家族就开始在爱森纳赫从事音乐职业的。由于家庭环境的关系,巴赫从小便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父亲的指导下,他迅速熟练地掌握了小提琴演奏的技法,并成为学校唱诗班中的佼佼者。不幸的是在他十岁那年,父母双双过世,巴赫不得不离开故乡,去投奔身在奥尔德鲁夫的大哥。兄长约翰.克里斯多夫.巴赫是一名不错的管风琴琴师,曾经师从帕赫贝尔,小巴赫便继续跟随兄长学习键盘乐器的演奏。强烈求知欲加上刻苦的练习,让他进步神速,也为日后事业上的辉煌打下了坚固的根基。15岁那年,巴赫告别了兄长,独自前往吕内堡求学,拜访诸多名家、汲取精华养分,其间的磨练让他受益良多。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巴赫开始了以音乐作为自己职业的生涯。1700年,在当地教会附属的圣咏团中当歌童成为这名日后的音乐大师第一份工作。18岁的时候巴赫的才华被一些贵族所发掘,但在当时的“保护人”制度下,巴赫不得不成为这些贵族的音乐仆人。生活在保护人的施舍之下,虽然可以得到相对稳定的收入,但其中酸甜苦辣万般滋味,显然不是常人所能体会的。在1703年和1707年间,巴赫先后在阿恩施塔特和米尔豪森的教堂中担任管风琴师,并开始创作一些宗教音乐作品。巴赫出生的小楼 1708年巴赫在魏玛找到了管风琴师兼宫廷乐长的职务,在那里一住就是九年,这段日子后来被称为“魏玛时期”。此时他的物质生活趋于“小康”,同时其技巧的日臻完善以及艺术修养的成熟让他在这一时期成为器乐演奏领域的王者。在管风琴领域,他首创了五指并用的演奏技巧(此前的音乐家很少用拇指触键),并高度发展了运用踏板的技巧。1714年底,巴赫在访问卡塞尔城的演出中,亲自为弗里德里希亲王演奏,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无与伦比的指尖功夫与踏板技巧令人瞠目结舌。此外,巴赫即兴演奏的本领也令其他人望而兴叹,大脑中如泉涌的乐丝和韵律,顷刻间随着指尖流淌而出,几个小时都不会停歇,这是一种何等高超的艺术修为!事实上,巴赫许多知名的管风琴音乐也正是在魏玛时期完成的。而1717年9月的一段奇妙经历更让德国人看到了巴赫的古钢琴演奏实力,并开始越发重视这位不可多得音乐人才。这段故事也被广为传颂,成为巴赫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1717年9月的一天,德国中部的重镇德雷斯顿迎来了一位闻名遐迩的客人:法国著名的古钢琴演奏家马尔尚。那时,法国是欧洲的头等强国,各国宫廷无不向往听到来自凡尔赛宫的音乐。当时的德国分裂、贫弱,崇洋媚外的风气甚嚣尘上,对这位贵宾,更是前呼后拥。说起这个马尔尚,也真不是捧出来的,不然他也没法在云集了库普兰这样的高手的巴黎混。不过,巴黎的社交圈子把他宠坏了,他骄傲自负,还有打老婆的恶习。据说一次国王把他一半的薪水给了他的妻子作为抚恤,马尔尚就在给皇亲国戚们弹琴到一半时把琴一推说:“既然我的妻子得到我一半的薪水,就让她来弹另一半吧!”瞧,就是这个目中无人的主儿,到了落后的德国更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在一次音乐会上,马尔尚大出风头,他即兴弹奏了一首难度很高的幻想曲,博得观众热烈掌声。一会儿,演奏席上出现了一位陌生的年轻人,看样子不过三十出头。推荐他上台的人不知是什么居心,是想让他露脸呢,还是让他当陪衬出丑。这位年轻人弹起来了。出乎意料,他弹奏的技术也十分高超。啊,人们听出来了,他弹的就是刚才马尔尚的主题。这个主题经过12次新颖奇妙的变奏,又回到了原来的主题,仿佛由一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然后叶落归根。当最后一个音符从大厅里消失后,人们还没从刚才的陶醉中苏醒过来。突然,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淹没了一切。“他是谁?从哪里来?”人们切切私语。有几个知道底细的人说,他叫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就是那个有名的巴赫音乐家族的一员,现在是魏玛大公的宫廷乐长,正在陪同大公访问德雷斯顿。人们热烈的讨论著这个不速之客。站在一旁的马尔尚也在打量著这个夺走自己主角地位的年轻人。他也没想到在德国竟然有这样有实力向他挑战的演奏家,更想不到还这么年轻。巴赫走到马尔尚面前向这位前辈表示敬意。马尔尚有些不服气的回了礼。这时,有人提出,天色已晚,何不在明天让两人进行一次正式比赛呢?这个提议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只有马尔尚和他的跟屁虫们心里不乐意:让伟大的法国宫廷乐师跟这个无名之辈比试,胜之不荣,败亦有辱啊。可是在场的许多头面人物都希望看到这样一场比赛,马尔尚却之不恭,只好答应下来。巴赫在谦虚的礼节性推辞之后,也答应了。第二天,在约定的时间和地点,人们早早的等待著两位比赛者的到来,并为能见证这场不平凡的比赛而激动。巴赫按时出场了,可马尔尚久久不见踪影。这时,他的仆人赶来,告诉人们:马尔尚先生乘最早班的邮车回法国了。也就是说,他以缺席的方式认了输。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庆祝他们的德国也有了可资炫耀的大演奏家。大家心里都清楚,胜负其实在昨天晚上就分出来了。 但在这一年魏玛大公宫廷内部发生家庭纠纷,巴赫便不得已辞去了乐长的职务,转而在科藤雷奥博王子处出任宫廷乐长。由于雷奥博王子对音乐极为热爱,宫廷乐队的阵容也很强大,所以巴赫在科藤的岁月过得非常舒适。“科藤时期”也成为了他音乐创作生涯中的黄金时期,譬如后来流芳百世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以及《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等许多器乐作品正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美好的科藤时期结束于1723年,可能是因为巴赫的主人对音乐的热情已经淡漠。这一年作曲家迁往莱比锡居住,并在那里找到了圣托马斯教堂合唱长以及教堂学校音乐指导的职务,后人称之为“莱比锡时期”。相比较而言,在莱比锡的岁月是巴赫一生中最长的一段时间,长达27年之久。这一时期的巴赫在艺术上无疑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音乐创作则以宗教作品为主,包括许多清唱剧、圣咏曲、弥撒曲与受难曲。代表作包括《b小调弥撒》、《马太受难乐》等。另外,在这个时期他还完成了《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卷、体现他高深作曲造诣的《赋格的艺术》以及总结他作曲和演奏艺术的作品《音乐的奉献》。 无独有偶,与另一位巴洛克大师亨德尔一样,晚年的巴赫深受眼疾困挠,视力减退很厉害,最终因患白内障而完全失明。实际上巴赫的晚年过得并不平稳,对音乐的强烈热爱让他不知疲倦的坚持创作,即使在临去世前一年,已经完全失明的情况下,他仍用口授的方式坚持创作,这种精神体现出这位巴洛克时期最后的作曲大师极高的艺术情操。1750年7月28日夜,巴赫终于走完了其65岁的人生历程!对于其死因,有文献记载说是因为白内障手术失败从而导致的高烧、败血症。 巴赫的一生是崇高而伟大的,其性格中存在一种天生的平和与安详,或许这与他从小便深深烙印下的宗教情怀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他在某些方面却又具有不屈不挠、甚至火爆的的个性,对于自己钟情的音乐更是如此。巴赫是人,也是神!他是一位出色的器乐演奏家,同时也是一位无与伦比的作曲大师;他更是20个孩子的父亲,为了膝下众多子女的教育而操心,为了家中繁重的日用开销而斤斤计较收入的多寡…… 不过,像看纪录片一样过一遍巴赫一生的历程,对于了解其音乐的本质而言还是相当不够的,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会结合具体的作品来为大家解析这位大师的经典名作。 ——漫谈《勃兰登堡协奏曲》 要说J.S.巴赫最耳熟能详的普及作品应该是《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虽然不能算作曲家乐曲创作事业上的巅峰,但这些协奏曲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却是有目共睹、无可替代的。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已经为大家介绍过维瓦尔蒂、亨德尔、科雷利等人的协奏曲,而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无疑是这些巴洛克风格合奏协奏曲中最为出色的作品之一。本着引导初哥初妹入门的宗旨,巴赫系列首先为大家介绍的便是这六首优美动听的作品,其中并没有过多凝重的宗教色彩,也没有笨重、刻板的乐段,从中我们可以听到许多悠扬、舒心的旋律。 这六首协奏曲创作于1721年,当时的巴赫正处在自己一生中生活最安稳惬意的一段时期(科藤时期)。传说1719年时的一个偶然的机会,巴赫为勃兰登堡大公的儿子克利斯蒂安.路德维希演奏,这给侯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便请求巴赫为他的乐队写一些作品。两年后,巴赫送给他六首乐曲,便成就了这套传世之作。但是根据一位德国学者贝塞勒的研究,这种说法并不完整。贝塞勒认为真正要求巴赫创作这些作品的,其实是科藤的青年王子雷奥博。前文提到过,当时作曲家在科藤时正是投靠这位王子才得以获得较为安逸的物质生活,所以巴赫必须按照主人的要求创作一些音乐作品供王子欣赏,这些协奏曲便是很多作品中的一部分。而在1719至1720年间,巴赫去柏林演奏获得成功后,勃兰登堡大要求巴赫送给他一些礼物,作曲家便从自己在科藤创作的作品内选择了这六首曲子赠献给侯爵。这被认为是《勃兰登堡协奏曲》较为完整且可信的出处。而有趣是,这些作品的谱子在到了勃兰登堡大公手中后,却由于大公手下乐团的人手不够,竟然无法演奏,珍贵的乐谱不得不被束之高阁,尘封多年。幸而没有遗失,否则我们无法听到如此美妙的旋律,实在将是一大憾事。其实巴赫当时为这部作品定下的标题是《6首不同乐器的协奏曲》,直到作曲家去世后,第一个为巴赫编撰传记的德国音乐学者斯比塔才给这套作品定名为《勃兰登堡协奏曲》,便就此沿用至今。 这组作品是作曲家自由发挥其技能的最佳范例之一。巴赫遵循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创作理念,而创作这些作品的简单目的只是为了取悦宫廷王公贵族,所以他在这些作品中展开了超群的艺术感悟力和音乐表现技巧。无论从乐器配置、乐章结构还是旋律节奏等方面都显得与众不同。有些学者认为,《勃兰登堡协奏曲》初步具备了早期古典交响曲的因素,更接近室内交响曲的风格。 其实从这套作品的创作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出,《勃兰登堡协奏曲》与亨德尔为了生计而在短时间内集中创作的那些协奏曲不同,巴赫这六首协奏曲原本便不是一套,或者可以说在创作中并没有刻意的连贯性(据考证这些作品大概在3 4年内完成),所以造就了这套协奏曲中六首作品风格各有差异的特点。虽然与同时期的巴洛克协奏曲有类似的地方,但是巴赫还是显示出很多与众不同的地方,意在探讨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方式,以求获得更加丰富的音响效果,更充分地揭示音乐内涵。在作品中,巴赫几乎动员了当时所有可能的乐器编制,规模最小的第六号也有7件乐器(这就是为什么当时勃兰登堡大公的六人乐团无法演奏它的缘故)。其中某些作品中最为别出心裁的地方在于,巴赫并没有按照当时传统协奏曲的做法,将一组同类的独奏乐器作为中心,而是采用互不相同的独奏乐器。譬如其中的第二号是长笛、双簧管、小提琴和高音小号的四重协奏曲,第四号是小提琴和两支长笛的三重协奏曲,第五号是羽管键琴、小提琴和长笛的三重协奏曲。 在乐章结构上,这六首作品大多采用意大利式的快 慢 快三乐章的布局,但是第一号以及第三号是例外。第一号在快板乐章后面加上了一个小步舞曲乐章,而第三号则以两个柔板的和弦过度替代了慢板乐章。这两首作品在布局上虽有独特的变化,但依旧保留着三乐章的总体构架,可见巴赫求新求变的意识依然是建立在尊重传统基础上的。通常而言,三个乐章有如下的特征:第一乐章主题鲜明、发展有力;第二乐章简洁舒缓;第三乐章轻快自如、富有活力,每个乐章不同形象的对称构成了相互之间的呼应与关联,从而达到每首作品统一的风格和效果。下面我们一同来对这六首作品做逐一地分析。 第一号协奏曲,BWV1046,F大调,主奏乐器为两把圆号加三支单簧管。这首协奏曲是整套作品中气势较为宏伟的一首,因为除了弦乐队外,巴赫为它加入了为数不少的管乐器以及特殊的高音小提琴。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前面已经谈到过的第四乐章小步舞曲。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如果把小步舞曲前移到第三乐章的位置,那就和后来古典交响曲的典型乐章结构完全一致了!作品的第一乐章由全体合奏开始,展现出明亮、欢快的情调(所以很多人一听到《勃兰登堡协奏曲》的唱片就立刻被它吸引);第二柔板乐章则转向沉思、伤感的情绪;第三乐章则又重现欢腾、热闹的场景;随后的小步舞曲则带有回旋曲的形式,成为整部作品极富特色的尾声。据说巴赫自己对于这首第一号是非常钟情的,其中的素材曾多次被运用在他的合唱作品中。 第二号协奏曲,BWV1047,F大调,主奏乐器为小号一把、长笛一支、双簧管一支和小提琴一把。这首作品是整套作品中非常著名的,而其中的小号则是最大的亮点之一。据有关文献介绍,当时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巴赫特别为科藤宫廷乐团中技巧出众的一位小号演奏家,在曲目中添置了高音小号演奏部分。这种高音小号兼顾单簧管和双簧管的音色,而在某些高音区甚至可以高过长笛,所以效果非常特别。整首作品充满着欢快的感觉,就连慢板乐章力图体现的也是宁静、安详、清澈的场景,而非第一号中所展现出的忧郁气质,好似一幅景致优美、意境平和的画卷。第三乐章则以小号为主角,演奏出风俗性很强的民间舞曲主题,以赋格体结束。 第三号协奏曲,BWV1048,G大调。这首作品在乐团编制上没有出现独奏乐器组,除了弦乐组(三把小提琴、三把中提琴、三把大提琴以及一把低音大提琴)外,便只有一台羽管健琴(拨弦古钢琴)。11人的乐器编制竟被作曲家大胆地分为三个声部,从而以各个声部之间的竞奏演化成了独奏乐器对比的效果。这首作品在结构上也比较独特,只有两个乐章。而巴赫为这两个乐章设计了优美、质朴的主题,并用精巧的对位、发展手法将其联系在一起。整部作品用如此小巧的编制刻画出相对庞大的效果,实在不能不说是巴赫的独具匠心。 第四号协奏曲,BWV1049,G大调,主奏乐器为小提琴两把、长笛两支。这首作品也可视为小提琴协奏曲,因为小提琴声部在这首作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长笛则只是起到陪衬、伴奏的作用。纵览全套《勃兰登堡协奏曲》,这首第四号作品各个乐章之间的对比是最为鲜明的——第一乐章并没有其他作品那般灿烂明媚,反而显得相当含蓄、沉稳,这个行板乐章充满着安详、沉思的意境,发展部则具有相当大的规模;流畅而富于诗意的第二慢板乐章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作用;第三乐章终以强而有力、乐观向上的精神结束了整部作品。 第五号协奏曲,BWV1050,D大调,主奏乐器为长笛一支、小提琴一把以及一架羽管健琴。第五号应该是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中大家最熟悉也是普遍最受欢迎的一首,充分展现出独奏乐器组竞奏所带来的那种自由、宽广的效果。在这首作品中羽管健琴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尤其在音色丰富多彩的第一乐章,与其他独奏乐器相比更是占据了主导的地位。羽管健琴明亮、跳跃的音色以及巴赫采用独特的即兴曲创作手法为它写下的声部,让整个乐章在羽管健琴的带动下,听起来充满着兴高采烈的欢快气氛。第二乐章则一下子安静下来,充满了一丝伤感。但在接下来以赋格曲式写成的第三乐章中,富余民歌韵味的欢乐乐思让听众重新感受到了振奋和昂扬。 第六号协奏曲,BWV1051,降B大调,主奏乐器古中提琴、古大提琴(维奥尔琴)。根据一些专业音乐学者的分析,虽然这首作品编号最后,但创作时间很可能排在六首作品中最早。这首作品与第三号协奏曲有些类似,也是为弦乐器而作的,而且乐器编制更小,除了主奏乐器外只需要大提琴、低音大提琴以及羽管健琴各一,所以只需要7个人便可完成这首作品的演出,在形式上更接近于小型室内乐。整部作品充满着纯朴、平稳的特点,我们甚至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它所具备的深刻性和思考性。与其他五首作品相比在效果上虽要逊色一点,但是第六号的音乐设计却是别出心裁的,原因很简单——巴赫用了一个仅仅7人的编制就营造出了一个令人遐想、思考的旋律世界,因此这首作品成为巴赫在协奏曲创作领域天赋的最佳体现。 ——巴赫乐队组曲和G弦上的咏叹调 除了《勃兰登堡协奏曲》,J.S.巴赫在管弦乐作品创作上的另一个高峰便是四首《乐队组曲(Orchestral Suites)》,有时候它也被译为《管弦乐组曲》。这套作品在风格上乍听起来和《勃兰登堡协奏曲》有点相似,很多录音公司也乐于将这两部作品集在一套唱片中,但实际上它们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组曲是巴洛克时期流行的一种器乐演奏形式,一般由序曲以及库朗特、加伏特、布雷、吉格、帕斯帕尔德等,曾经流行于法、德、英等国的舞曲演化而成的其他乐章所组成。在不断的发展中,这些舞曲逐渐失去了舞蹈伴奏的功能,而成为一种纯粹的听觉艺术形式。因此相比之下,协奏曲各个乐章之间的关联要比组曲更紧密,组曲的风俗性以及娱乐性则更加突出。我们曾经为大家介绍过的亨德尔《水上音乐》以及《皇家焰火音乐》也属于这类乐队组曲的范畴。 巴赫的这套《乐队组曲》一共有四首,编号为BMV1066 BMV1069。作品创作于1717年至1723年之间,《音乐圣经》上认为“前三首创作于1723年巴赫迁居莱比锡前夕,第四首创作于作曲家定居莱比锡之后不久”。由此可以看出,《乐队组曲》和《勃兰登堡协奏曲》基本同属于巴赫“科藤时期”的重要作品。根据考证,巴赫所作的《乐队组曲》应该远不止这区区四部,可惜其他作品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失散。遗留下的这四首曲目则显示了当时流行于欧洲的法国式庄重、典雅的舞曲乐风,其中不少乐章后来广为流传。 巴赫本人有很深的宗教情结,但在这套作品中,他却完全走出了宗教世界,来到平凡躁动但生气蓬勃的尘世,似乎在音乐中的每个音符中,作曲家都倾注出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但旋律中又不乏西方宫廷独有的庄严气氛。下面我们就《第三组曲》为例,向大家详细介绍巴赫这套作品的特点。之所以着重介绍第三号,是因为它在四首组曲中地位最重要。其中的“咏叹调”乐章,后经19世纪德国小提琴家威廉密改编后,成就了流传后世的不朽名作——《G弦上的咏叹调》。 第三号组曲,BWV1068,D大调,乐团编制为三支双簧管、三支小号、定音鼓、数字低音以及弦乐组,全曲一共由五个乐章构成。全套四首组曲都是由法国式序曲作为开始的,第三号组曲自然也不例外。在巴洛克组曲这种形式中,序曲占有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从巴赫的这首作品我们就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序曲部分的结构最复杂,篇幅也最庞大。因此当时人们习惯把这种包括序曲的组曲,笼统地泛称为“序曲”。传说1830年,当时立志将巴赫音乐重新发扬光大的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曾为德国大诗人歌德在钢琴上演奏了第三号组曲的这首“序曲”。歌德听后赞叹道:“乐曲的开头部份实在太壮丽了,就好像有一大群富丽堂皇的人们正沿着宽大的台阶庄严地迈步而下”。歌德用非常形象的语言概括了这首序曲所营造的辉煌景象,进行曲式的旋律和节奏也为这个乐章频添了庄严的气象。有文字这样形容这首序曲,我觉得非常贴切——在一个由乐器、旋律以及节奏构成的漫长追循过程中,“灵巧的主题旋律穿上不同调性的外衣,踏着节奏不同的步伐,使人们本以为枯燥的复调形式,焕发出动人的情趣与美感。” 在其余三部组曲中,序曲之后的乐章全都有舞曲所构成,包括库朗舞曲、加沃特舞曲、福拉纳舞曲、小步舞曲、布列舞曲、巴瑟比埃舞曲、萨拉班德舞曲、波罗乃兹舞曲和吉格舞曲等。这些舞曲中蕴含的音乐元素大多来自法国,少部分来自英国、德国和意大利,其中充满了跳跃的节奏和欢快的旋律,时而优雅稳健、时而轻盈明快。不过在第三组曲中,巴赫却用了一个《咏叹调》来作第二乐章。“咏叹调”原是歌剧中一种抒发内心情感的独唱歌曲,巴赫在这里则将它运用到管弦乐作品中,从而创造出一个极富抒情色彩的独特乐章。“第一小提琴好像一位伤感的女高音,咏叹出一支缠绵排恻的旋律。最初是隐忍的怨诉;中途,音乐愈益激动,跳跃和漠进音调,将蕴积在主人公心内的热情与追求倾诉出来;最后又归回到富有感情的低吟之中。这段旋律在古钢琴和弦乐组的伴奏下由第一小提琴奏出。虽然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间或也加以呼应,但终究都是作为伴奏,为主旋律衬出美妙的背景”。 此后三个乐章都是舞曲,颇具民间韵味的加伏特舞曲多少有些过渡段落的意味,作曲家用它为《咏叹调》和后面两个更加热情澎湃的舞曲乐章搭起一座精巧的桥梁。第四乐章是布列舞曲,第五乐章则为吉格舞曲,在有些演绎和录音中将他们合并为一个欢乐热情的乐章。在这里作曲家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充满乡村气息和田园风情的画卷,处处溢着风俗化的生活情趣和淳朴的山野气息,剩下的便是欢腾不止、激情四溢的舞蹈场景了。 在巴赫的《乐队组曲第三号》诞生百余年后,十九世纪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对这首作品的第二乐章作了改编,将第一小提琴声部的曲调由D大调改为C大调,乐器上以小提琴独奏为主,辅以大健琴伴奏,同时又将旋律全部移至小提琴G弦上演奏,由此命名为《G弦上的咏叹调》。此曲一经上演便广受大众欢迎,成为流传广泛的不朽经典。然而追根溯源之后,人们才知道这原是巴赫的杰作。百余年来,这首《G弦上的咏叹调》以其纯朴典雅的旋律加上G弦特有的浑厚、丰满音色,使之倍受小提琴演奏家以及爱好者们钟爱的曲目。有意思的是,听过《G弦上的咏叹调》的听众远要比知道《巴赫乐队组曲第三号》的人多;而在如今大多数的唱片封面上,《G弦上的咏叹调》的作者栏上并没有“August Wilhelmj”,而肯定是“J.S.BACH”。 ——巴赫的三首小提琴协奏曲 谈完了J.S.Bach的两部大型器乐作品,我们再来看看巴赫的器乐协奏曲。在巴洛克时期,协奏曲往往是指“合奏协奏曲”,我们曾经为您介绍过的亨德尔、科雷利乃至维瓦尔蒂的许多协奏曲作品以及巴赫自己的《勃兰登堡协奏曲》都属于这种形式。甚至于维瓦尔蒂的《四季》虽然被称作“小提琴协奏曲”,但是听起来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的小提琴协奏曲依然有很大的区别,这主要是由于低音通奏在巴洛克协奏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到了巴赫手中,这位大作曲家改变了器乐协奏曲当中低音通奏的处理方法,使得自己创作的这些作品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在前文中我们曾经提到过,巴赫是当时最为著名的管风琴演奏大师,实际上对于小提琴,巴赫也有着相当高的技巧。据巴赫的后代描述——“自其青年直至暮年,他一直用一种清晰的、富穿透力的音调演奏小提琴。他甚至曾感觉自己演奏小提琴能比用键盘乐器更好的指挥乐队。”因此我们先从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说起。 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一共有三部,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却非常有名。与前面为大家重点介绍的两部大型作品一样,这三部协奏曲也写于巴赫在科藤的时期,大致创作于1717至1723年之间。a小调协奏曲编号BWV1041,通常被称为“第一小提琴协奏曲”;E大调协奏曲编号BWV1042,也被称为“第二小提琴协奏曲”;d小调则协奏曲则是为两把小提琴而作,被称为“二重协奏曲”,编号BWV1043。据说巴赫当年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至少应该有六首,但如今能够找到原谱的只有上面提到的三首,这得益于在巴赫有生之年,这三部作品的乐谱被反复转抄方才得以流传下来。就总整体风格而言,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所使用的乐队规模相当之小,伴奏主要由弦乐合奏、羽管键琴和数字低音所组成,所以听起来显得相当清秀、亮丽,犹如器乐重奏。然而巴赫却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赋予了这些作品以独有的新意,使得这些作品充满着戏剧性。 谈到巴赫的这三部作品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巴洛克前辈——维瓦尔蒂,巴赫一度对这位意大利人的作品相当着迷。早在魏玛时期,年轻的巴赫就已经开始对协奏曲这一形式产生浓厚的兴趣,热衷于演奏并改写维瓦尔蒂的一些作品。而后在逐渐有了属于自己的创作经验和积累后,巴赫方才写下了这三部小提琴协奏曲。在结构上,三首作品均采用“快、慢、快”三乐章构架,伴奏采用弦乐合奏与数字低音。许多评论家认为,在这些作品中既可以看出巴赫与众不同的创新,也能够发现一些模仿自维瓦尔蒂以、科雷利及其他前辈的痕迹。我们可以发现,在巴赫的这套协奏曲作品中,小提琴作为独奏乐器被更多地委以重任,在风格、手法上更接近于后来的独奏协奏曲。当然两者之间又有很多方面的区别,巴赫并不刻意强调独奏乐器的技巧表现,这符合巴洛克音乐向来强调独奏乐器与乐队之间整体和谐至上的传统。所以从这个层面来看,巴赫的这三首小提琴协奏曲在音乐发展史上是具有独特魅力的“过渡”作品。 第一协奏曲,a小调,BWV1041。第一乐章没有明确的速度标记,按照惯例大家总是用“Allegro(快板)”来演奏,全曲由强有力的合奏开始。紧接着独奏小提琴带出一个略显哀伤的主题,在整个呈示过程中,乐队则起到烘托、映衬的作用,时而紧随、时而应答,最后以合奏结束整个乐章。第二乐章由固定低音构成这个行板乐章的基础,而独奏小提琴则有一段极具歌唱性的主题,抒情而委婉,几经转调、扩展,将整个第二乐章演化成一首美妙的变奏曲。第三乐章则为速度较快的意大利舞曲,旋律轻盈欢快。 第二协奏曲,E大调,BWV1042,这是巴赫现存的这三首小提琴协奏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首。乐队配置为两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个一把以及古钢琴。第一乐章是快板,由十分热烈的全奏开始。这个三段体的乐章在结构上已经和现代奏鸣曲有很多相近之处,但并算十分完整,整体风格依然延续着巴洛克的传统。主题旋律加以变化后,独奏和竞奏交错进行是主要的表现手法。第二乐章的慢板为c小调,以固定的低音主题为基础写成,是一首极其优美的变奏曲,听起来好似一股清泉流出,却又饱含着火一般的热情。第三乐章则为“非常快的快板”,在这里我们可以听到十分鲜明的意大利回旋曲风格,虽然标注速度很快,但实际上听起来却是一种从容不迫的感觉。 二重协奏曲,d小调,BWV1043,其全称是“为两把小提琴而作的协奏曲”。据说这部作品是巴赫专为科藤王宫中十八人小乐队而作的。除了独奏小提琴,乐队部分则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以及低音声部乐器组合而成。现在在演奏这部作品的时候往往会加入大提琴、低音提琴以及钢琴等乐器。与传统巴洛克合奏协奏曲强调不同乐器与乐队之间的竞奏有所不同,巴赫的这首二重协奏曲强调的是两把独奏小提琴之间的竞奏,但是他们与乐队之间又有紧密地联系,所以听起来色彩相当浓郁、热烈。曲子的第一乐章就把这一特色表现得相当突出,两把独奏小提琴进行着各种各样形式的对话,真可谓“你问我答、你追我赶”,整个乐章在不断的变化和竞奏中进行着。第二乐章广板则要安静许多,旋律优雅而庄重,如同静静的流水一般。第三乐章重新恢复了活力,具有鲜明热烈的舞曲风格,在欢快的气氛中构成了厚重而绚丽的色彩,同时还体现了对位法的音乐写作技巧。 在当代小提琴名家中,比利时人格鲁米欧以及墨西哥籍波兰小提琴家谢霖是巴赫《三首小提琴协奏曲》公认的最佳演绎者,因此选择他们在飞利浦公司录制的该作品唱片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格鲁米欧那谦谦君子般的演奏风度将巴赫作品中蕴含的那种宗教情怀表现得淋漓精致;而谢霖演奏的版本更被认为是该作品的最佳版本,其整体风格与格鲁米欧相近,但多一份学者气质。另外还有奥斯特拉赫以及平诺克的古乐版,演绎同样也非常精彩。 ——细说巴赫的古钢琴协奏曲 上次和大家谈了J.S.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他的钢琴协奏曲。不过“钢琴协奏曲”这一称呼似乎“名不副实”,因为在属于巴赫的年代,真正意义上的钢琴还没有发展成型,当时只有钢琴的祖先——古钢琴。所以要介绍巴赫的这套作品,就必须先让大家了解古钢琴为何物。 古钢琴在英文中叫做“Harpsichord”,意大利文称为“Cembalo”,在德文中则是“Kielflugel”,虽然叫法不同,却是同一种乐器,它与“Clavichord”都是今日钢琴的前身。将之翻译为中文,叫法同样千奇百怪,譬如“古钢琴”、“大健琴”、“羽管健琴”以及“拨弦古钢琴”等,其实所指的也是同一类键盘乐器。我们只要知道其工作原理,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它会有那么多称呼——古钢琴是利用键盘的机械装置连接琴弦拨弦发声(而不是像后来真正的钢琴以琴捶敲击琴弦而发声)。在每个琴键末端,有一个木制的薄片上嵌有一个翎管制成的小弹片,演奏者按下琴键时薄片因拉力上升,弹片上的翎管便扣拨琴弦,放开琴键时薄片回到原位,同时薄片上附着的止音绒布会触到琴弦以停止发声。因此它的音色听起来纤细、轻盈,与现代的钢琴雄浑有力的风格有相当大的不同。最初古钢琴只有一排琴键,之后因为作曲者编曲上的要求,渐渐展到三组琴弦,达到音量音色变化上的需求。可见,它用键盘弹奏,所以称之为“大健琴”;它以拨弦方式发声,以至于被叫做“拨弦古钢琴”;又由于内部装有翎管,所以也被叫做“羽管健琴”,这下大家应该明白了吧。为了统一后面的措辞,后文一律将其称为“古钢琴”或者“拨弦古钢琴”。 拨弦古钢琴在巴洛克时期是非常重要的乐器,在亨德尔、巴赫、维瓦尔蒂等名家的协奏曲中可以听到它迷人的音色。虽然大多数时间内古钢琴只能作为一件陪衬(主要担任低音通奏的任务),而巴赫却史无前例地以它为乐器中心,写成一大批优秀作品,最为著名的便是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13首拨弦古钢琴协奏曲。在这其中,三首为两架古钢琴而作(BWV1060 1062),两首为三架古钢琴而作(BWV1063 1064),一首为四架古钢琴而作(BWV1065),其余七首为一架古钢琴而作(BWV1052 1058)。而目录中还有一首编号的BMV1059,由于乐谱残缺不全而无法演奏。 据传这些作品是巴赫到达莱比锡居住后不久创作而成的,时间大约在1730 1733年间。不过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这些古钢琴协奏曲并不是巴赫全新的创作,而是作曲家在其原先创作的一些其他器乐协奏曲的基础上改写而成。原作包括小提琴协奏曲以及为管乐器而作的部分协奏曲,甚至于BWV1065这首为四架古钢琴而作的协奏曲,是改编自维瓦尔蒂协奏曲集《和谐的灵感 Op.3》中的一首为四把小提琴而写的作品。唯一的例外是为两架古钢琴而作的BWV1062,属于新创作品。有趣的是,学者们在整理巴赫作品的时候,虽然可以找到这些协奏曲确属改编作品的推测证据,但大部分原作的总谱却已经遗失并无从查找,反而是改编后的古钢琴协奏曲被幸运地保留下来,流传至今。 在巴赫的七首为一架古钢琴而作的协奏曲中,第一号作品d小调,可能改编自一首已经失传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二号作品E大调,改编自巴赫早先的No.169、No.49康塔塔;第三号作品D大调,改编自著名的《E大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四号作品A大调,原曲已经无从考证,但根据一些资料推测可能来自一首带柔音的双簧管协奏曲;第五号作品f小调,改编自原曲已经不存在的《g小调双簧管协奏曲》;第六号作品F大调则改编自著名的《勃兰登堡协奏曲 第四号》;第七号作品g小调,改编自《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在三首为两架古钢琴而作的协奏曲中,第一号作品c小调,可能是根据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或者双簧管协奏曲改写的,原曲已经遗失;第二号作品C大调,原曲也已经失散;第三号作品c小调,改编的原型则是著名的《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在两首为三架古钢琴而作的协奏曲中,第一号作品d小调,据传是巴赫改编自同时期一作曲家的某首器乐协奏曲,但仅仅是推测,没有实际的详细资料可考证;第二号作品C大调,出处不详。唯一的一首为四架古钢琴而作的协奏曲为a小调,上面已经提到过——改编自维瓦尔蒂《和谐的灵感 Op.3》中的一首为四把小提琴而写的协奏曲。 实际上,在我们曾经为大家介绍过的《勃兰登堡协奏曲》中,其第五号作品就是一首古钢琴协奏曲。在文章中我就曾指出“在这首作品中羽管健琴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尤其在音色丰富多彩的第一乐章,与其他独奏乐器相比更是占据了主导的地位”。所以我们可以将之认作是古钢琴协奏曲这一形式的鼻祖,而巴赫此后花费很多精力,为古钢琴特别改写的这13首协奏曲,无疑成为其一生音乐创作历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与《勃兰登堡协奏曲》、《乐队组曲》以及《小提琴协奏曲》相比,《古钢琴协奏曲》并不是作曲家最为著名的器乐作品,但是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却可以体验到无与伦比的来自巴洛克艺术的欢乐与自由。 另外,由于这些古钢琴协奏曲在当初创作时的特殊渊源,所以不少当代音乐学者在想方设法,将这些被改编的作品还原回“本来面目”。譬如第一号古钢琴协奏曲,大多数学者根据一些资料,坚持认为其改编自巴赫已经失传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在前文中我就曾提到过,历史资料显示巴赫创作的小协至少有六首,但只有三首保存下了原谱),所以他们便开始尝试改写,将古钢琴的独奏乐段改为由小提琴担任。又譬如瑞士作曲家兼双簧管演奏家霍利戈尔曾经与布朗指挥的圣马丁室内乐团一起,在PHILIPS公司录制过一张《巴赫三首双簧管协奏曲》的唱片,其中三首作品也正是还原自巴赫的古钢琴协奏曲BWV1053、BWV1059以及BWV1055。从巴赫将自己的器乐作品改编为古钢琴协奏曲,再到当代西方音乐家热衷于将之进行再度还原,可见巴赫的独特魅力所在。 如今,对于这些古钢琴作品的演绎也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用真正的古钢琴或者用现代钢琴替代。如果要原汁原味的体验这些协奏曲,聆听古钢琴与古乐团的完全仿古版本,自然是最美妙的享受,这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平诺克的演绎。而如今用现代钢琴演奏巴赫这些古钢琴作品的唱片似乎更为常见,最受欢迎的当属佩拉西亚与古尔德分别在SONY发行的版本。虽然有不少人对于这种用现代乐器演奏巴洛克作品的做法显得不屑一顾。虽然古钢琴与现代钢琴在发声原理以及音色上有非常巨大的区别,但不可否认的是,用现代钢琴演奏这些作品依然有令人难以抵挡的魅力。 ——戈德堡变奏曲 巴赫的管弦乐协奏曲作品,充满着热情、幽默、睿智的旋律,可以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他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和艺术魅力。其实J.S.巴赫对于巴洛克音乐乃至整个西方古典音乐发展历史最大的贡献,更多来自于他所创作的那些为一件单独乐器而写的作品。说出它们的标题可谓大名鼎鼎:平均律钢琴曲集、戈德堡变奏曲、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与奏鸣曲,还有那些数量庞大的管风琴音乐以及宗教作品。 必须承认这些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对于入门听众而言,要融入其中显然是比较吃力的。初听这些作品,相对单调的音色、缺乏热闹的场景与丰富的色彩、浓重的宗教气息,这些可能会令有些朋友觉得乏味而无所适从。所以在介绍完巴赫的管弦乐作品之后,原本想“浅尝即止”,把这些数量庞大、内涵深邃的器乐独奏作品留待今后进阶讲座时再介绍给大家。不过转念间突然又觉得其中该有一个例外,那便是《戈德堡变奏曲(Goldberg Variations)》。 《戈德堡变奏曲》应该算是巴赫诸多钢琴独奏作品中流传最广的一部,编号为BWV988。名气与声望上可以与“平均律”相提并论,但由于其篇幅相对较小,因此更易被广大听众所接受。这是我们选择它进入“入门”范畴的一个理由,另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美感很容易引起听者的共鸣。当初巴赫在创作它的时候就对这部作品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一首为音乐爱好者消遣用的各种咏叹调以及变奏”。其实这部作品属于巴赫《键盘练习曲》的第四部分,写于1741 1742年间。当时巴赫身处莱比锡,五十多岁的他视力开始逐渐衰退,但艺术热情丝毫没有减退,创作风格越发纯熟。这部变奏曲问世之初巴赫为它定的标题是《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而后人根据其有趣的创作背景把这作品称为《戈德堡变奏曲》。 “戈德堡”这个名字源自巴赫的一位学生,其全名为Johann Theophil Goldberg。当初他是俄国一位外交使臣凯瑟琳伯爵手下的年轻演奏家,巴赫与这位俄国人也素有深厚。作曲家著名的《b小调弥撒》就是提献给凯瑟琳伯爵的,为此他还获得封赏。1741 1742年时,这个俄国人身居莱比锡期间便让手下的戈德堡去向巴赫学习键盘演奏技巧。当时凯瑟琳伯爵被许多疾病所困扰,晚上经常失眠,他便让戈德堡每天深夜在自己卧室隔壁的屋子里演奏一些轻柔的音乐,以此为消遣来度过漫漫长夜。 在一次与巴赫的交谈中,伯爵希望作曲家能够为他创作一些格调柔和却又略带欢快气息的键盘音乐,让自己在痛苦的失眠之夜能因为欣赏到这样的曲子而变得愉快。巴赫相信,凯瑟琳伯爵的这个愿望能够通过自己所创作的变奏曲来实现。作曲家便使用自己早先创作的一套小曲集中的萨拉班德德舞曲作为主题,并根据这一主题写了三十个变奏。有意思的是,这套小曲集原本是巴赫题献给自己贤内助Anna Magdalena(安娜.玛格达雷纳)的作品。安娜是巴赫的第二任妻子,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除了照料好一家人的衣食起居外,她还经常帮巴赫抄写谱子,而且水准一流。巴赫出于对安娜的感激和爱意,先后在1722和1725年创作出两卷曲集送给妻子。后来两卷曲子被合并,并且去处了其中的声乐演唱部分,成为了《为安娜.玛格达雷纳.巴赫而作的古钢琴小曲集》。小曲集一共有45首,其中第26首《G大调小步舞曲》日后成为了《戈德堡变奏曲》的主题。 这部佳作完成后,当时年仅14岁的学生戈德堡自然是这部作品的首演者,巴赫极富灵性的旋律加上戈德堡优秀流畅的演奏技巧,让凯瑟琳伯爵被这部优美的变奏曲深深打动。为此伯爵赠送给巴赫一个装了一百个古法兰西金币的金杯。后来才华横溢的演奏家戈德堡在自己29岁时英年早逝,而他的名字却因为巴赫的这部作品而被人们所牢记。 与前后两卷《平均律》相比,《戈德堡》的篇幅要小得多,但作为一首变奏曲而言,其规模却是史无前例的,因此它被誉为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有一段评论这样说——……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变奏的基础不是主题的旋律,而是主题的低音线,由这样一个狭窄的基础,巴赫构筑了一座精致而又宏伟的大厦,其间包括了巴洛克时期几乎所有的音乐风格样式:卡农、赋格、舞曲、咏叹调、沉思曲、序曲等等。后人对这一作品有种种解释,有人认为这三十个变奏表现了人类心灵的各种幽微之处,有人则把这三十个变奏想象为人生的各色场景,还有人将其解释为表现巴洛克宫廷的三十幅风俗画等等…… 如今市面上出售的《戈德堡变奏曲》录音唱片通常有32个音轨,前后两个主题加上30个变奏。但这并不表明作品共分为32个段落,实际上它们是一个完美的整体。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这部作品完善的乐句组织与和声结构、严谨而理性的音乐架构、和谐的比例以及多元化的音乐风格融合。整个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微妙建筑结构令所有后世学者叹为观止。 与巴赫其他的键盘作品一样,《戈德堡变奏曲》的录音唱片也分为用大健琴或现代钢琴演奏两种类型,而我们现在听得比较多的反而来自于现代钢琴演奏的版本。其代表人物有三位——古尔德、佩拉西亚以及图雷克。其中古尔德又是这部作品最有号召力的演奏家,他先后两次(1955年以及1981年)在录音棚中录制了《戈德堡变奏曲》,另外还有一张1959年的现场音乐会录音。尤其是1955年的那次录音,古尔德利用自己凌厉的技巧赋予了这部作品最为独特、迅捷的演奏风格,在当初是颠覆传统的!26年之后的1981年版,古尔德则适当放慢了演奏速度,以一种更加虔诚的心境演奏它,严肃而柔情,且更具有深层的感染力。当代钢琴演奏名家佩拉西亚虽然以演奏肖邦、莫扎特、舒曼而闻名,但近年来他在SONY所录制的巴赫键盘作品也广受好评。他演奏的《戈德堡变奏曲》清澈而透明,显得平和而宁静,是与古尔德不同的风格。1914年出生的女钢琴家图雷克前不久(2003年7月17日)刚刚去世,她是老一辈的巴赫键盘音乐演奏专家,其风格朴实无华,忠于作曲家原本的精神,可信度很高。DGG发行过图雷克演奏的一版《戈德堡变奏曲》片长90分钟,演奏家着重于对每一个音的处理,弹得字斟句酌,又不失韵味。对于用古大键盘来演奏这部作品的传统版本而言兰多夫斯卡、阿斯佩纶、平诺克、莱昂哈特等人的演奏都是十分原汁原味的。德国约翰 塞巴斯蒂安 巴赫纪念馆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一个音乐伟人的故事及其作品——巴赫其人其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一个音乐伟人的故事及其作品——巴赫其人其事

一个音乐伟人的故事及其作品——巴赫其人其事

巴赫,作品,协奏曲,古钢琴,乐器,乐章,小提琴,创作,音乐,组曲,戈德堡,J.S.,旋律,舞曲,小提琴协奏曲,大调,独奏,乐队,作曲家,变奏曲,马尔尚,勃兰登堡协奏曲,作品中,主题,器乐,小调,时期,管健琴,第三乐章,德国

2020-05-21 #小故事

一个音乐伟人的故事及其作品——巴赫其人其事

一个音乐伟人的故事及其作品——巴赫其人其事

巴赫,作品,协奏曲,古钢琴,乐器,乐章,小提琴,创作,音乐,组曲,戈德堡,J.S.,旋律,舞曲,小提琴协奏曲,大调,独奏,乐队,作曲家,变奏曲,马尔尚,勃兰登堡协奏曲,作品中,主题,器乐,小调,时期,管健琴,第三乐章,德国

2014-12-09 #长篇故事

每周只读一本书 · 用毕生经历讲述“一个人”的故事 他就是巴赫

每周只读一本书 · 用毕生经历讲述“一个人”的故事 他就是巴赫

巴赫,音乐,加德纳,雇主,天堂,城堡,传记,作者,教堂,中的音乐,音乐家,研究,约翰·艾略特·加德纳,小号手,一生,人格,伟人,作品,团体,学术,宫廷,思想,创作,发展,服务,这个人,这本书,曹欣,中采,亨德尔

2019-04-01 #故事大全

被大英百科全书收录的奇文:110字 全读1个音 讲的故事妙趣横生

被大英百科全书收录的奇文:110字 全读1个音 讲的故事妙趣横生

季姬,赵元任,狮子,石室,研究,奇文,施氏,古文,高分,大英百科全书,市场,字词,方面,普通话,汉语,语言,野鸡,施君,季姬击鸡记,现代汉语,中文,发音,故事,讲堂,文章,时候,框架,汉字,石头,读音

2020-07-10 #经典故事

音乐家巴赫的著名作品介绍

音乐家巴赫的著名作品介绍

巴赫,音乐,作品,作曲家,音乐家,安娜,妻子,故事,艺术,生活,他是一个,真的是,世人,思想,音乐作品,作品中,所以说,没有人,好的,个人,人性,哥哥,大部分,教师,父母,为我们,所熟知,代音,史中,巴赫特

2020-05-21 #故事大全

音乐家巴赫的著名作品介绍

音乐家巴赫的著名作品介绍

巴赫,音乐,作品,作曲家,音乐家,安娜,妻子,故事,艺术,生活,他是一个,真的是,世人,思想,音乐作品,作品中,所以说,没有人,好的,个人,人性,哥哥,大部分,教师,父母,为我们,所熟知,代音,史中,巴赫特

2020-08-25 #小故事

音乐家巴赫的著名作品介绍

音乐家巴赫的著名作品介绍

巴赫,音乐,作品,作曲家,音乐家,安娜,妻子,故事,艺术,生活,他是一个,真的是,世人,思想,音乐作品,作品中,所以说,没有人,好的,个人,人性,哥哥,大部分,教师,父母,为我们,所熟知,代音,史中,巴赫特

2020-08-25 #短篇故事

音乐家巴赫的著名作品介绍

音乐家巴赫的著名作品介绍

巴赫,音乐,作品,作曲家,音乐家,安娜,妻子,故事,艺术,生活,他是一个,真的是,世人,思想,音乐作品,作品中,所以说,没有人,好的,个人,人性,哥哥,大部分,教师,父母,为我们,所熟知,代音,史中,巴赫特

2020-08-25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