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 黄梅戏是从民间的采茶调发展成为如今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

时间:2020-05-21

我眼中的民间故事中的人物

提示:本文共有 255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①历史上,国人曾有谣谶之信。何谓谣谶?谣,是歌谣;谶,为预言。简单地说,谣谶就是以谣为谶,用歌谣的形式演绎对未来的预言。内容主要包括占验个人命运和历史事件两种。前者如以燕子为题,影射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人生经历。而历史事件最著者莫过于王朝更迭。这类谣谶有的是一语成谶式的简单判断,如“亡秦者,胡也”;也有的是对完整过程的叙述。一首普通的歌谣何以有着如此巨大的能量?答曰:信仰使然。

②古人认为,“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徒歌谓之谣”。也就是说,谣是没有音乐伴奏的歌唱形式。事实上,最有可能成为谶谣的不是成人谣而是童谣。古人认为:“童子歌曰童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童谣能成为谶谣,除了“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外,还有信仰上的因素。古人认为五星中的荧惑星(火星)降临大地化为儿童,歌谣嬉戏,而其所歌即是吉凶的预兆。

③《国语·郑语》记有周宣王时的一首童谣:“恹弧箕服,实亡周国。”(那卖桑弓、箭袋的人,就是使周灭亡的人啊!)历史应验了童谣之语,卖桑弓、箭袋的夫妇收养的弃婴,正是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之妃褒姒。《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其成书年代,或云春秋末期,或云战国初期。以最晚而论,应该说在战国初期人们已经有了谣谶的信仰。

④既为信仰之物,谣之所以成谶,源于两种基本的思维。一是相信语言的神秘力量。如古时候“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的农事咒语。二是相信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人们总是试图破译这种神秘联系,先民龟筮占卜就是这种文化尝试的结果。相信谣谶的预言和相信卜筮的占验应该说基于同样的思维,只不过是所凭借的手段不同罢了。

⑤上述信仰被战国邹衍和西汉董仲舒所利用,并进一步系统化。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根据西周以来解释自然现象的阴阳、五行,创立“阴阳消息”与“五德终始”学说,用天事解释人世治乱,以之恐吓当政者,使其不敢不注意人事。首将儒家与阴阳家两种学说融为一体的是西汉大儒董仲舒。他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人格神,皇帝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皇帝的作为可以与天感通,上天通过“祥瑞”与“灾异”表达对皇帝的嘉许与惩戒。邹衍、董仲舒的理论因此也成为了中国谶纬之学的渊薮。“纬”是指方士化的儒生编辑起来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

⑥今人看来,谣谶乃诳人之举,其人为因素昭然若揭。或人为作谣,以图成谶。如秦末篝火狐鸣中“大楚兴,陈胜王”的起义谣谶,元末韩山童、刘福通“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造势谣谶等等,皆属“当世有心人”之作,其目的无非是借谣谶以实现其政治企图。或穿凿附会,事后释谶。秦末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谣谶,关于这首谣谶的理解分歧不一,分歧的关键点是对句中“三户”一词的理解上。历史最终给人们留下了足够的附会空间,大泽乡起义的陈胜是楚人,亡秦主力西楚霸王项羽是楚人,建立大汉王朝的刘邦也是楚人。

⑦时至今日,谣仍在,人们仍会“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谶已无,以谣为谶的行为已难觅踪影。但如果就此说,相信占验、相信预言的谣谶式思维已从现代人的大脑中剔除干净却显武断。有人在观看了好莱坞惊悚片《2012》后,就把现实中的诸多灾害与片中玛雅人的预言相互联系。我们不敢确定这种疑虑是人们真实意图的流露抑或是茶余饭后的戏言,但我们倒是更愿意相信它是后者。

(节选自刘汉杰《历史上的“谣谶”》)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 黄梅戏是从民间的采茶调发展成为如今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 它的发展及艺术特点的形成是学习借鉴的结果。 黄梅戏原名“黄梅采茶调” 起源于唐初。清乾隆时期 湖北黄梅县一带大别山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 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 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 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 表演和剧目 开始演出“本戏”。但作为地方剧种 黄梅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念白及唱词 很多用的是地方语言 剧情反映的也是老百姓所熟悉的故事和人物。黄梅戏中经常演出的大本戏 只限于男女情爱 伦理道德等 很少演出反映重大历史题材及文学经典的剧目。黄梅戏长期以来局限在安庆地区以及安徽其他地区范围内演出 这也局限了眼界和视角。黄梅戏的传承者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作出了很多努力 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首先 在形体语言上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吴亚玲主演的《墙头马上》 就在形体语言上做了很大突破 这出戏把舞蹈和戏曲程式经过精心提炼 二者融成一体 戏中人物形象达到了现代古典艺术的审美高度。《墙头马上》的成功 使我们相信:形体语言的拓展与解放是可行的 甚至是必须的。当然 在借鉴的同时 也不能本末倒置 失去剧种本身的特点 而应当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所以 黄梅戏在继承的同时 需要学习借鉴 与时俱进 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点的 完善的艺术体系 从而向更高的艺术领域迈进。 其次 要创新运用声光电等新技术手段打造感观盛宴。近些年来 大量的高科技声光电产品运用到舞台上来 这奠定了灯光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地位 它不光把环境和人物照亮 更把人物立体化 背景生活化 为舞台美术增色添彩。舞台灯光在戏剧舞台中有了思想 起到了刻画人物 转换时空 渲染气氛的作用。新创作的3D版舞台剧《牛郎织女》正是一部集声光电于一体的视觉大餐 为黄梅戏舞台艺术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由此可见 积极研究与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将会越来越成为黄梅戏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最后 要处理好新剧目创作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如今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 如何处理好新剧目创作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平衡关系 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同时 这也是每一个文艺团体所面临的一个比较难的课题。黄梅戏剧团转企后 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 一个企业要生存下去 经济效益是第一关注点。没有了效益 企业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 艺术创作也就无从谈起了。但如果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 追求利润最大化 那么 就会忽视艺术创作 忽视生存的意义 最终也会因为没有好的艺术产品提供社会而退出市场舞台。所以 在两者之间如何权衡 如何博弈 成为了在市场经济下顺利发展黄梅戏艺术的最重要的课题 这一点对于其他艺术形式也同样适用。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 黄梅戏是从民间的采茶调发展成为如今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 黄梅戏是从民间的采茶调发展成为如今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 黄梅戏是从民间的采茶调发展成为如今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

黄梅戏,预言,信仰,童谣,历史,人们,歌谣,邹衍,人物,关系,剧目,古人,声光电,市场经济,思维,手段,皇帝,舞台,课题,采茶调,发展,桑弓,董仲舒,处理好,形体语言,企业,分歧,国语,墙头马上,形式

2020-05-22 #长篇故事

中国五大爱情故事

中国五大爱情故事

故事,白素贞,许仙,英台,白蛇传,七仙女,山伯,董永,孟姜女,天仙配,戏曲,法海,传说,黄梅戏,梁山伯,中国,杭州,织锦,张七姐,拉弥亚,秦崇德,是我国,祝员外,书生,人民,印度教,又名,名字,女儿,天庭

2020-05-07 #小故事

中国五大爱情故事

中国五大爱情故事

故事,白素贞,许仙,英台,白蛇传,七仙女,山伯,董永,孟姜女,天仙配,戏曲,法海,传说,黄梅戏,梁山伯,中国,杭州,织锦,张七姐,拉弥亚,秦崇德,是我国,祝员外,书生,人民,印度教,又名,名字,女儿,天庭

2020-09-15 #经典故事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谈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谈神

微信,传统工艺,孙悟空,清宫剧,原文,观众,发展,中国,内容,文章,历史,形象,特性,社会,病态,不正确,分析,生活,个人,人民,审美,文字,姓氏,人们,人性,作用,古人,工艺,涵养,称呼

2011-10-17 #经典故事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近年来 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中国故事的来源与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近年来 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中国故事的来源与

中国故事,文字,热门话题,来源,方式,民间故事,路径,资源,神话传说,成为一个,民间童话

2020-07-05 #短篇故事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近年来 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中国故事的来源与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近年来 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中国故事的来源与

中国故事,文字,热门话题,来源,方式,民间故事,路径,资源,神话传说,成为一个,民间童话

2020-09-14 #小故事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近年来 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中国故事的来源与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近年来 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中国故事的来源与

中国故事,文字,热门话题,来源,方式,民间故事,路径,资源,神话传说,成为一个,民间童话

2019-02-12 #长篇故事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近年来 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中国故事的来源与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近年来 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中国故事的来源与

民间故事,重述,元素,欧洲,中国故事,民间童话,价值,分析,叙事学,文章,样式,传播,儿童,原文,小题,我国,方式,神话传说,美国,读者,通俗文学,传统文化,语文教育,和家,和意,文字,中国,人们,儿童教育,公主

2020-04-19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