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

时间:2020-05-21

乏味的童话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366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我们从小就喜欢听故事,也或多或少知道应该怎么讲故事,但轮到自己写故事的时候,拿起笔又不知道怎么办了。

一个看似矛盾的地方在于,在积累故事素材的时候,我们必须放弃一切控制,以开放的心态去吸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可是等到开始写作,又必须对所有素材进行控制,用精简又有条理的语言表述出来。

写作故事的技巧有很多,在此分享三个我认为非常重要的原则,也是初学写作者需要重点关注的。

近半个世纪之前,美国小说家菲利普·罗斯有过一番感慨:“我们现在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里,任何小说家的想象力,在次日早上的报纸面前都倍显无力。”

吊诡的是,现实生活越来越像一出出狗血剧,充满各种匪夷所思的荒诞剧情,而创意写作者却要绞尽脑汁,让笔下的虚构故事看起来更真实。

当传统纸媒从业者转战新媒体,新媒体作者开始学习用类似叙事的方式写故事,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已日渐模糊。对读者来说,只要报道还能秉持一贯的真实、客观、严肃,散见于网络媒体的大小故事,情节、细节等是否真实,或许已不是衡量文章价值的头等要素。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在写作故事时可以把真实性扔到一边,信口开河。而是指,我们在设计故事主题、构思故事框架、琢磨文字风格的时候,不妨把重心放在我们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上,围绕它去寻找、组织事实,以构建有感染力的故事。

跟事实相比,故事是复杂、多面的,能给人丰富的联想。哪怕是仅有一句话的短故事,也囊括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当它们被组装到一起,就具有了超越事实本身,乃至超越讲述者主观意图的生命力,能在读者的思想中发展并成长。每个人都会基于已有的经验判断,给出自己的解读,有时这种解读甚至会跟事实有出入。

所以你看,很多写故事的高手其实并非“破案”专家,而是心理学大师,他们深谙人性的痛点与弱点,努力在作品中追求“情感真实”,而非“事实真实”。读者一旦被戳中,就会被某种情绪引导着接受他们的叙事逻辑。有了这样的基础,事实是否真实,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对故事写作而言,比起事实真实,更重要的是情感真实。否则就很难解释,为何那些充满奇思妙想的童话寓言故事能够深入人心,传颂至今。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不管情节多曲折、荒诞,读起来却一气呵成,没有堵塞感。

要做到情感真实,首先要确保创作的故事内容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在作品人物身上倾注自己真实的情感,用严肃、诚恳的态度驾驭故事情节的发展,否则就像穿着不合身的衣服去跑步,自己不舒服,别人看着也很奇怪。

其次要注意区分“满怀情感的文字”与“刺激情感的文字”,二者不是一回事。就像你听别人讲故事,他声泪俱下,你却不一定感动得起来;可是当他平静地讲述一个悲伤的故事,你反而容易被勾出眼泪来。

所以你在写作时尽量不要把痛苦、快乐的情感直白地写出来,而是要用“第三方视角”冷静地思考,你的文字究竟能不能引发读者同样的情绪。如果把自己感动得稀里哗啦,读者却没感觉,多尴尬。

《纽约客》专栏作家苏珊·奥尔良说过这样一段话:

开始写作后不久,我就意识到自己是很狡猾的,会想出很多噱头让作品看起来花哨。当我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作者,并且更自信之后,我开始丢掉起先错以为是自己风格的部分,回归到更简单的风格。

这段话给所有的故事创作者提了个醒儿:不要为了展示你的才华和想象力,或仅仅是为了直抒胸臆,就把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堆砌在你的故事里。

那些“花哨”的内容,包括繁复的修辞、细腻的描写、冗长的对白(或内心独白)等,分散了读者的注意力,拖慢了阅读的节奏。而这些正是很多初学写作者容易犯的错误——觉得故事写作不受篇幅局限,有更多施展的空间,不妨敞开了写,把所有想表达的都“扔”到里面。

写故事要有服务意识,你如实表达自我,也要确保读者同样享受这个过程。据说现在即便是写长篇小说,也要在四五屏之内抓住读者,恨不得每两屏有一个转折。如果你不是在文字技巧上功力了得,故事又讲得拖沓乏味,谁还看呢?

故事写作,同样是有关“克制”的艺术。很多时候,难的不是素材不够、无话可说,而是如何对翻涌到脑海中的各种意向、思路做取舍。对此,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回忆最开始写小说的经历时,分享了一个奇特的思路。

因为是第一次写小说,完全不知道当下流行怎样的题材,也不知道从何写起,村上先生决定“彻底改变思维方式——暂且放弃稿纸和钢笔。”

只要把它们放在眼前,这一身架势就不由自主地变得“文学”起来。取而代之,我搬出了收在壁橱里的Olivetti英文打字机,试着用英文写起了小说的开篇……当然,我的英文能力不足挂齿,只能使用有限的单词,凭借有限的句法来写文章,句子当然也都是短句。不管脑袋里塞满多么复杂的念头,也无法原模原样地表达出来。只好改用尽量简单的语言讲述内容,将意图转换为浅显易懂的文字,把描写中多余的赘肉削除,使形态变得紧凑,以便纳入有限的容器里。

这种“用外语写作”的有趣实验,让村上先生对写作这件事茅塞顿开:

(我们的母语系统里满满当当充塞着各种词汇和表达。)想把心里的情感和情景转换为文章时,这些内容就会忙乱地来来回回,在系统内部引发冲撞。但如果用外语写文章,恰恰由于词汇和表达受限,反而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形……尽管词汇和表达的数量有限,但只要有限地进行搭配,也可以十分巧妙地传情达意。也就是说,“根本无须罗列浅深的词汇,不必非用感人肺腑的美妙表达不可”。

等到掌握了属于自己的写作节奏后,村上先生就把英文打字机收回壁橱,重新拿出纸和笔,把自己写下的英文段落“翻译”成日语。“说是翻译,倒也并非死板的直译,不如说更接近自由地‘移植’。”如此一来,竟也找到了自己独创的新文体和风格。

虽然剑走偏锋,但对初学者来说,用外语写作的确能剃除很多杂念的干扰,化繁为简地去整理思路。少即是多。你看那些高手、大师之作,一般都是理解成本很低,情感浓度很高,简洁有力,回味无穷。

所以,你在写作故事时也要学会做减法,不管是情节、人物,还是修辞、对话,都要为故事走向、主旨思想服务,宁缺毋滥,不断练习,找到自己的节奏,尽量用最少的词语传达最多的信息。

相信市场,而非灵感

之前我提到,写作时过于依赖灵感,会让你找不到状态,很可能什么都写不出来。而对故事写作来说,“跟着感觉走”的后果就更严重了。对此,好莱坞剧作家、著名的编剧教练罗伯特·麦基是这么说的:

经验丰富的作家绝不会相信所谓的灵感。灵感往往只是从你头顶上摘取的第一个想法,而在你头顶上趴着的是你所看过的每一部电影、读过的每一部小说,它们所提供的只是可供你满把抓捞的陈词滥调。

当你构思一个故事,为其设计人物形象、场景时,那些不费吹灰之力就出现在头脑中的东西,多半只是你看过的类似作品的一个倒影。它们也许很经典,让你印象深刻,但你再这么写,就陷入了同质化的漩涡,再精彩的设置也会显得平淡、乏味。

真正的灵感来自一个更深的源泉。需要发挥想象力,去寻找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它不一定是前所未闻的全新故事(这太难了),但你可以通过塑造多样化的角色、颠覆传统叙事结构等,来打破读者的固有认知,达到“和而不同”的目的。

为此,你需要大量阅读别人写的故事,以免除让你沾沾自喜的好创意其实别人早就写过很多次的尴尬。你还要拿起放大镜,以解剖学家的精神去研究那些好故事和不太好的故事,分析它们成功及失败的原因,这些都是你实现创新、超越前人的重要基础。

你还要深入生活,当“我们睁开眼睛,竖起耳朵,不再势利,见识到以前我们没听全的事,凭诚实的好奇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这时故事涌现了”(美国记者莱恩·德格雷戈里语)。

为了对你获取的素材、你的创意做验证,要多跟专家请教,和朋友或同行讨论,提前从读者和市场那儿搜集反馈,比你一厢情愿地闭门造车管用多了。

下面分享一个因重视市场反馈而创造奇迹的案例。

杰克·埃菲尔是畅销书《心灵鸡汤》系列的责任编辑之一,他在回顾该书的编纂过程时说:

当我们编辑第一本《心灵鸡汤》时,我们是想做这样一本书:它能用一些令人难忘的故事打动读者、启发读者。当时我们已经收集了很多故事,但我们想从中选出对读者最有价值的故事。要怎么选呢?通过读者反馈!

我们选出了一个40人的小组,让他们从7分到10分来给每个故事打分。10分是那种会让读者起鸡皮疙瘩的好故事;9分表示故事讲得很不错,能让读者开始思考很多事;8分是指故事还不错,但缺少情感上的冲击;7分表示效果平平。我们给每位试读的读者都写了一封信,向他们解释这个反馈流程,同时告诉他们,要由他们来决定最终的成书能否感动其他读者。我们还建了一个Excel表格对反馈进行平均值统计,它能反映出对于每个故事,读者会有怎样的感受。

我们用这种方式对250本《心灵鸡汤》进行了统计。如今,这个系列已经印刷超过了5亿册,我坚信如果没有读者的反馈,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无论是谁,要写什么,打算写给谁看,这都是相当重要的。

据说国内有一些出版社在推出比较重要的图书之前,也会制作一些试读本投放到市场中,接受媒体和读者检验。这对市场预热及试错很有好处。如果试读的人与你的潜在读者十分相似,那么经由他们的反馈而调整改进的内容,最终肯定能够打动你的读者。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引导孩子找到自我 是最好的投资

引导孩子找到自我 是最好的投资

孩子,小红伞,刘墉,内心,经历,父母,让孩子,作家,儿童,经验,魔法,寻找自我,成长过程,每个孩子,这本书,叛逆,剧团,小猴子,小蛇,尾巴,归宿,时间,故事,日本,松鼠,环境,线条,美育,色彩,贡献

2014-12-20 #长篇故事

《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没有天赋 没有灵感 如何写出好故事

《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没有天赋 没有灵感 如何写出好故事

故事,读者,灵感,情感,悬念,结尾,小说,是最好,自我投资,场景,开头,莉迪亚,好的,好故事,天赋,人物,技巧,文章,文字,氛围,阻力,设计,斯嘉丽,村上春树,吸引人,人生,好奇心,想象力,心理学,时候

2019-12-17 #故事阅读

《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没有天赋 没有灵感 如何写出好故事

《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没有天赋 没有灵感 如何写出好故事

读者,故事,情感,悬念,灵感,结尾,小说,场景,开头,莉迪亚,好的,好故事,人物,技巧,文章,文字,氛围,阻力,设计,斯嘉丽,村上春树,吸引人,是最好,自我投资,人生,好奇心,香港,想象力,心理学,时候

2012-06-12 #故事阅读

《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年入千万 我只用了两年的时间

《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年入千万 我只用了两年的时间

天赋,绘画,村上春树,事情,时间,副业,天才,想法,方式,潜能,潜意识,粉丝,眼界,稿纸,过程,创作,生活,所以说,岁的时候,才开始,是如此,有无限,每个人都有,自我投资,这本书,头条号,百家号,海塞,中提,安德斯

2010-12-23 #故事会

创投奇葩秀:投资机构自我兜底 投资人的“豪”原来是“童话”

创投奇葩秀:投资机构自我兜底 投资人的“豪”原来是“童话”

投资人,投资机构,项目,故事,独角兽,生活,投资圈,支出,时候,费用,融资,个人,土豪,朋友,基金,奇葩,孩子,工资,月光族,普通人,背景,投资,他居然,王海伦,咖啡厅,联合投资,象中,惊呆了,作者,个别人

2020-02-18 #长篇故事

地方国企“自我激活”混改模式开创者 北京外企人力公司案例剖析

地方国企“自我激活”混改模式开创者 北京外企人力公司案例剖析

企业,国企,股权,投资者,公司,投资方,投资人,方式,北京市,投资,天津,案例,国资,项目,国有,国发,改革,是一家,股权投资,人力资源,北京,模式,资本,集团,服务公司,持股比例,非公开,人力,一家,产业

2014-03-22 #故事会在线阅读

俞敏洪吐槽中小学老师不读书 三线穷人的娃 该如何自我投资?

俞敏洪吐槽中小学老师不读书 三线穷人的娃 该如何自我投资?

孩子,老师,家长,时候,俞敏洪,穷人,给孩子,让孩子,内容,历史,书籍,知识,中小学,三线,学区房,爱上,书房,小兔子,成就感,我家,收入,补习班,蜂蜜,铺垫,领域,诱惑,好习惯,小乌龟,很喜欢,该如何

2020-05-17 #经典故事

三个囚犯——一切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

三个囚犯——一切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

投资,风险,法国人,投资者,收益,人民币,年轻人,方式,犹太人,雪茄,美国人,品种,外界,外币,妻子,监狱长,情况,投资组合,走出来,劳施,莱斯,保持联络,里和,国籍,一家人,事业,中国,中年人,产品,光阴

2020-07-02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