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济南市长清区政府 长清史志 《长清县志》文物 民俗

时间:2020-05-22

民间故事白耗子第二季

提示:本文共有 2292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6 分钟。

浏览次数:次 字体:[ ]

第二十四篇 文 物

第一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辑 灵岩寺

灵岩寺座落在县城东南31.5公里(直线距离下同)处的灵岩山南坡上。灵岩山又名方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玉符山。系东岳泰山12支脉之一,在泰山主峰西北麓20公里处,海拔683.7米。[道光]《长清县志·灵岩志略》载:玉符山“苻秦时改名昆仑山金舆谷,盖重其人而神其地也”。灵岩名字的由来和朗公和尚的故事有关。《神僧传》云:“朗公和尚说法泰山北岩下,听者千人,石为之点头,众以告,公曰:‘此山灵也’,遂名灵岩。”灵岩寺因山而得名。

朗公创建的寺院,兴盛不到一百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七年(446年)造灭佛之劫,庙宇全部被毁。至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间(520—525年),法定禅师来此,重建寺院于方山之阴曰“神宝”(在小寺村南现仅存遗址),后又建寺于方山之阳曰“灵岩”(在今寺址东北甘露泉旁)。今灵岩寺是唐贞观年间(627—649年)慧崇高僧建造的,但经宋、元、明几代修葺,已非原建(多属宋代)。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年) 灵岩寺改称“敕赐景德灵岩禅寺”。宋仁宗景佑年间(1034—1038年)琼环长老(法号重净)拓广,重修五花殿(今已圮)。嘉佑六年(1061年),重修千佛殿时又此扩建。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又改称“敕赐崇善禅寺”,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年)复名灵岩寺,至此灵岩寺的规模已相当可观。

灵岩寺兴于北魏,盛于唐宋,最盛时殿阁40余处,禅房500多间,僧侣500余人。唐李吉甫在《十道图》中将它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同称“城中四绝”。经历代修葺增建,寺院布局恢弘,文物古迹丰富,主要建筑有千佛殿、大雄宝殿、御书阁、钟鼓楼、辟支塔等,还有积翠证明龛、墓塔林、五花殿石柱及唐代李邕书《灵岩寺颂碑》、元代日本僧人邵元撰书《息庵禅师道行碑》等唐宋以来碑碣,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寺周群山环抱,深奥幽邃。寺内外的汉柏、摩顶松、朗公石、可公床、一线天、对松桥以及“五步三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胜景,都别具情趣。明代学者王世贞有“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而不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据寺内现存金代明昌五年(1194年) 《十方灵岩禅寺田园记》碑及《灵岩志》载,灵岩寺区,东起棋子岭,西到鸡鸣山,南自明孔山,北至神宝寺遗址。东西长约10公里,南北宽5公里,从寺院到山颠,依山布置,有殿宇36处,亭阁18座。由于历代帝王利用佛教为其统治服务,对该寺的保护和税收均有敕赐,如宋代“免服差役,止纳税粮”。金元明各代均免税、粮米和徭役,明代明文规定:“寺产籽粒全为供奉香、烛之用,官定赡寺地三十五顷”。灵岩寺因拥有众多的田产,所以附近的六律庄、第四峪、小寺、野老庄、花岩寺的农家大多是寺院的佃户。

建国后,1956—1985年,共拨款299.5万元,10余次对灵岩寺主要建筑物进行全面维修,使其恢复原貌。

1982年3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胜景简介:

灵岩胜景坊 屹立在寺区的西端,为石坊。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灵岩胜境”4字为爱新觉罗·弘历皇帝亲笔题写。

通灵桥俗称大石桥,曾名崇兴桥、崇福桥,在灵岩胜景坊之东。为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灵岩寺住持僧仁钦修,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重修。桥西有宋碑(即“大观碑”),碑文是北宋末知名学者、画家郭思撰,思子郭升卿书石,行书,碑阴飞白大书“灵岩道场”4字,为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兵部郎中王临所书,立碑时补刻。

明空桥 也叫小石桥,在通灵桥东,明代重修,清乾隆间修葺,桥头古柏蓊郁,远望如搭的松门,故有“对松桥”之称,是僧侣迎客的地方。

滴水崖 又名雨花岩,在通灵桥南。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弘历皇帝游览至此,挥笔写下“雨花岩”3个大字,雨花岩石碑矗立在滴水崖旁。

灵岩寺颂碑 在灵岩寺鲁班洞中。是唐代大书法家李邕于天宝元年(742年)撰文并书写的。字体为行书共21行,满行41字。碑最早见于宋赵明诚《金石录》。清乾隆间,阮元撰《山左金石志》时,此碑已不详所在。咸丰六年(1856年)书法家何绍基来济南访得此碑,已断为二石,文字也有不少残缺。

十方灵岩禅寺田园记碑 在灵岩寺天王殿内,正面刻“十方灵岩禅寺田园记”由乡攻士周驰撰写碑文。碑阴为明昌五年上奏断定田园记碑阴界至图(简称界至图),图高2.5米,宽0.97米。该图碑被收入《中华古地图珍品选集》,是古地图中的珍品。

新石桥为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释圆桂建造。桥栏望柱上雕刻有形象逼真的石狮,桥头北面崖壁上嵌“十里松”大字石刻,是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户部主事刘亮彩所书。桥下为饮马沟,据传宋真宗游灵岩时,曾在此饮马而得名。

大灵岩寺碑原嵌于广场戏楼前,今位于灵岩寺山门西南处,成为迎接游客的标志。“大灵岩寺”4字为元至正三年(1343年)山东廉访副使文书讷书写。

金刚殿 也称一山门。清代,门外左右各一碑,书“千崖万壑”4个大字,为明嘉靖时(1522—1566年)张钦所书,门后也有2碑书“绝俗持戒”4字,为明隆庆中(1567—1572年)李复初所书。金刚是守护佛法的2位天神,置于山门左右,左为“密执金刚”,右称“那罗延金刚”。山门内有3座石桥,中为聚善桥,东为虎溪桥,西为接引桥,初建于宋,重修于明。

天王殿 也称二山门,建于明朝,单檐硬山顶,房梁为5架梁,两边以穿插坊连成一整体,柱头上有一斗三升斗拱,其柱础为复莲式,内壁左右嵌有唐、宋、金、元、明、清石碑17通,中立宋皇佑经幢1座,二山门东为钟楼,西为鼓楼。

大雄宝殿原为宋代的献殿,在千佛殿点偏东处。宋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年),住持僧仁钦创建,是寺僧诵经的地方。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鲁王捐塑佛像于其内后,更名大雄宝殿,面阔5间,进深6间,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是山顶,建造精巧,勾角铃珑,上施黑瓦,现存的殿是清朝中叶建造。

千佛殿位于寺内,是灵岩寺中保持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物。为唐高僧慧崇所近,宋代扩修,唐宋时为大雄宝殿,千佛殿一名始见于宋庆历年间(1042—10448年),张公亮《齐州景德灵岩禅寺记》:“千佛殿、般舟殿,辟支塔皆为古刹塔”。现存之殿为明嘉靖年间(1522—1156年) 重建,梁间有“时大明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九月初八日德府重修”的墨迹为记。

千佛殿屹立于踏步11级高约2米的石基之上,殿面阔7间,进深4间,单檐庑殿顶,上盖灰简瓦和绿琉璃瓦,前檐8根石柱,雕刻精丽华美,柱周雕深凹入直棂16条,至顶微微收分,檐下多棱石柱,彩绘斗拱,檐下出“铺作”斗拱3跳,使该殿出挑疏朗宏大。该殿虽经历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它仍保存着唐宋的风格。

千佛殿正中,置长方形石座,上有3尊大佛,中为毗卢遮那佛,传为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僧惠在钱塘制造运来,是藤胎髹漆塑造,端坐在莲花座上。东为药师佛,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西侧为阿弥陀佛,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这两座佛像均为铜铸。周壁有数以千计高30厘米同住或木质小佛(明代所置现存不足半数)。千佛殿由此得名。殿东西及后壁台座上有40尊罗汉泥塑,这些罗汉像是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宋齐古施舍的,原列于鲁班洞(在辟支塔东)上“十王殿”中,殿前有碑记之。清末移于千佛殿。每尊罗汉身高1—1.2米,泥塑罗汉身上的妆銮月朱砂红、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批紫等矿物质颜料涂饰,故永不退色。每个罗汉不同肤色、袈裟、袍袖、手帕、衣带、缨穗以及花边图案等,设色非常和谐精当,与身份神态十分协调。服饰的细微处也卓见天巧。每尊罗汉的神情状貌喜怒哀乐俱形于色,无一雷同,摆脱了一般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关于罗汉塑造年代,史料记载不详,只在《山东通志》上载:“宋灵岩寺施工五百罗汉记,宣和六年”。1982年,济南市文管会对其维修时,在泥塑腔体及殿壁上,发现有铜币78枚,其中“五铢”1枚,“开元通宝”16枚。余皆为宋代前三朝的铜币,共18种61枚,另有宋代亚形缠枝铜镜多面及宋治平三年(1066年)六月墨书题记等,根据以上实物资料,罗汉确系宋代塑造,距今已800余年,是中国泥塑依存的艺术瑰宝之一。“戊戌变法”领导者之一、清末学者梁启超,1922年7月来此游览,亲笔写下的“海内第一名塑”碑碣,立于千佛殿前。

辟支塔耸立在千佛殿西北百米处,是一座8角9层12檐的楼阁式建筑,底围48米,通高54米,通体呈灰白色,基座石砌,有阴曹地府酷刑场面浮雕(现埋于地下)。塔身为青砖砌筑,东西南北四面设门,底部3层为重檐,余皆单檐。塔檐由华拱两跳组成,朵数逐层变化,塔层高度与塔径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得体,挺拔雄伟。塔内地层有塔心柱,1—4层内设有登塔阶梯,第5层以上为实砌塔体,台阶设于塔身外檐,登塔时须沿檐平座绕行,可登塔顶。塔顶是铁制塔刹,由复钵、相轮、圆光、仰月、宝珠组成。另有8根铁链分别由9层塔檐的8尊金刚拽引加固。倘若登上9层塔顶,可以尽览灵岩风光。辟支塔的建筑年代说法不一。《泰山道里记》载:“唐天宝中建,北宋嘉祐年间重修,元明相继维修之”。现代人于中航、乔苏在《济南文物》中说:“辟支塔始建于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建成于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灵岩寺鲁班洞宋淳化间题记:“石作王万于淳化五年岁次甲午中秋月重回,塔基作八角……”。灵岩寺嘉祐二年、三年的十方刻石证明,辟支塔创建于宋淳化五年,建成于嘉祐二年,历时63年建成的说法是可信的。现代古建筑学家陈从周考证,辟支塔结构为“北宋通行砖塔”之一种,也证明此塔创建于宋代。

墓塔林位于千佛殿西南0.5公里,有唐宋至明清各代灵岩寺住持僧的墓塔167座(唐代1座、北宋6座、金代5座、清代3座,其余为元明遗物),志铭碑81通。这些墓塔和志铭,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雕刻特征,寺宇史实。墓塔的形制多样,造型古朴、雕工精细。一般墓塔均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塔座多呈方形或圆形,雕刻成莲瓣式金刚、力士顶托,多至数层,有的做成须弥座式。塔身一般较高大,有圆形、长方形、钟形等,每个上面皆刻师僧之名和年号。塔顶一般呈长方形,雕刻着莲华瓣的复钵和圆形相轮,上置宝瓶或相轮式宝尖。

在墓塔林历代墓志铭碑中,有日本和尚邵元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为灵岩寺第39代禅师息庵撰写的《息庵禅师道行碑记》,此碑高1.63米,宽0.74米,碑额刻篆书《息庵禅师道行碑记》。碑文共25行,满行49字。首行题“灵岩禅寺第三十九代息庵让公禅师道行之碑”,第二行题“日本国山阴道但州正法禅寺住持沙门邵元撰并书”。字体为行书,间有草字,潇洒有致,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邵元,姓源氏,号古源,日本国越前州人,生于1295年,1364年卒。1327年,邵元33岁时来中国求法,他遍访天台山、天目山、玉泉山、五台山等佛教胜地,虚心求教。他还到过镇江金山寺,参与国元朝在宫廷中转读大藏经的活动。业绩邵元宗教信仰的虔诚,精研佛典,同时又熟谙中国儒家经籍,赢得了中国僧众的尊敬。他曾先后在玉泉寺和河南少林寺任首座僧职,并在少林寺居住很久。这期间同该寺住持息庵禅师,朝夕相处,结下了很深的友谊。息庵禅师,俗姓李,名义让,真定人,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年)在少林寺去世。由于他生前曾在灵岩寺担任过住持,所以他的弟子又分灵骨重塔于灵岩,并请邵元撰写碑文,立碑于灵岩。

邵元在碑文中历述息庵生平成就,然后赞扬说:“息庵大师乃大宗匠,而道价超伦之人也”,“师之生世,幼而至于壮,壮而至于老,皆道丰时盛,而得遂其志,以至嫡嗣古岩大和尚,而天下禅老谁能出于其右乎?主于灵岩天下明刹,谁闻而不仰于其风欤?终于少林,天下宗风谁敢不偃于其学欤?”表现了他对息庵的钦佩。

慧崇塔 是墓塔林中的典型塔刹,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6年),是唐贞观中(627—649年)高僧慧崇的墓塔,为一重檐单层方石塔,全部石砌。塔底面为45.5平方米,通高5.3米,上雕狮头、飞天、伎乐、武士等图案。塔身的南面辟真门,东西两门雕凿成半掩式假门,内测身迈出1人做启门状,券门上火焰状半圆浮雕。塔顶为重檐,以石板叠涩挑出,又逐层内收,以露盘、仰莲、宝珠组成塔刹。此单层石塔古朴醇厚,颇盛唐风格。

积翠证盟殿亦称证明功德龛、方山证盟殿,位于千佛殿北、灵岩山颠南坡半腰,依山凿壁而成。古有“灵岩削出玉芙蓉,岚光秀色自重重”的诗句。龛中镌刻唐大中八年(854年)进士牟珰撰写的《修方山证明功德记》题刻,证明龛为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开凿,距今1300余年。龛平面呈椭圆形,殿楣上题“积翠证盟殿”5个大字。殿正中雕有一尊高约5米的释迦牟尼佛坐像,面部硕圆风韵,体态丰盈自然,身着袈裟,结袈趺坐,掌前伸。龛东西两壁各有菩萨1尊(原有4尊,2尊已佚),雕刻手法与释迦牟尼相同,皆为唐代造像。龛内有唐宋题记多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又在龛外增修方形石室,叠涩出檐一坡水顶,墙垩朱红色,故亦称红门。

御书阁 位于千佛殿东北面,是唐代住持僧慧崇和尚专为存放皇帝赐书建造的。现存建筑为明代遗物。原藏有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炅、仁宗赵祯等御书。金贞佑年间(1213—1217年),曾遭兵燹。珍藏御书尽毁,唯阁幸存。阁额为宋释仁钦篆书。阁前有宋人蔡卞所书圆通经碑,书体优美豪放,成为灵岩名笔。御书阁门楣的墙壁缝隙间长出一棵青檀,古枝纵横,盘根错节,状若云朵,称“云檀”或“银檀”,亦称“千岁檀”,视为一大奇胜。

五花殿位于大雄宝殿北邻,为宋嘉祐中(1056—1063年)僧琼环创建,明正统中(1436—1449年)僧志昂重建,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僧性端重修。据载,五花殿亦曰五花阁,阁架两层,上层祀“毗卢”、“药师”、“弥陀”3佛;下层祀“圆通菩萨”,龟首四出,回廊壮丽。可惜清末毁于大火,现仅存门前八棱石柱及复莲柱础。石柱上刻龙、儿童、牡丹花、宝相花、卷草等图案花纹,刻工精细。

卓锡泉位于汉柏东北,苍苔之崖,世传为佛图澄锡杖卓出者,又名锡杖泉。崖上镶乾隆题“卓锡泉”大字额碑及诗刻碑2通。

双鹤泉 在卓锡泉东,《齐乘》称“立鹤泉”,又名:“白鹤泉”,今已塞涸。金皇统七年(1147年)陈寿恺撰《灵岩祖师观音托相圣迹序》称:“昔法定建寺,患其无水,双鹤飞鸣,其下涓涓,果得2泉(指卓锡、双鹤泉)。”

表24 1 灵岩寺历次投资维修情况表(略)

年代

资金来源

拨款数

主持单位

维修项目

1956

1958年

省文化局

6万

县文化科

翻修千佛殿大顶,重新安脊、装饰琉璃瓦。

1966年

省文物局

0.8万

县文化馆

千佛殿顶扶境勾抹,千佛殿后铺石地面、修挡水墙。

1972年

省文物局

1.5万

县文化馆

翻修辟支塔顶,重装铁质塔刹,修补塔檐等。

1974年

省文物局

1.2万

县文化馆

修千佛殿防水坝。

1978年

省文化局

10万

县委

修整墓塔林,维修大雄宝殿、鼓楼、东老院,扶正石碑,拆除乱建建筑物,清理院落、修整地面等。

1979年

国家文物局

5万

县文管所

市派工程技术人员指导、翻修慧崇塔。

1981年

国家文物局

5万

县文化局

国家文物局派专家指导,对千佛殿40尊彩塑罗汉进行维修和化学加固。

1981年

济南市政府

15万

市、县文化局

重修、扩修石级盘山路。

1981年

县政府

13万

县文化局

建外宾接待室200多平方米。

1983

1984年

省文物局

22万

县文化局

市古建队施工,维修一、二山门、千佛殿,翻修鼓楼、大雄宝殿、御书阁。

1984

1985年

省、市政府

220万

县文化局

建檀园古建式1200平方米,改建宾馆、东老院、食堂餐厅1300平方米,建蓄水百立方的防火池1座。

第二辑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位于县城西南22公里孝里铺南孝堂山上。孝堂山原名龟山,春秋战国时期称巫山,山顶上建有一石屋,相传是汉代孝子郭巨的墓祠。孝堂山以此命名。此石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石祠始建年月不详,从石室内石梁上有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参观者的题记,证明石祠在前即存在,从石祠内壁画风格分析其年代当在东汉之初。

石祠坐北朝南,平面为长方形,室内东西长3.8米,南北进深2.13米。前正中用八角石柱分隔为2,在八角石柱与后墙之间置三角石梁,使祠成为两间。石室内的北墙下横列东西向的低矮石台1座,系作为供奉祭祀用的。前檐东、西角有小八角柱各一,并有后代所加石板,支撑着前部房檐。

石祠的墙壁均以石材砌成,厚0.2米左右,东西山墙上端作三角形的大石,顶端直抵前后坡屋顶交叉点上,以承托屋顶两边的重量。后墙为长方形石块,承受后半坡屋顶的重量。前面东西两檐角下,各有竖立石条1块,以支持前檐的重量。

前檐有3根八角形石柱,两端各1根,直径较小,中间1根较大,上下端各有1个大斗,斗高均为27厘米,八角柱高0.86米,下面的大斗斗口向下,起柱础的作用,上面的大斗斗口向上,因需承托巨大的三角石梁的缘故,比例非常之大。上下大斗与八角柱系用1块整石刻成,非常坚固,经两千年的沧桑变迁,石祠没有坍塌、变形,即与此支柱有关。而两旁的小八角柱,是后代人为了补充前檐的两端支撑力量添加的。东边石柱上,刻有“维大中五年(851年)九月十四日建”11个大字,西边石柱上,刻有“大宋崇宁五年(1106年)岁次丙戌七月庚寅朔初三日,郭华自备重添此柱,并垒外墙”字样,可知,唐宋时代,即曾先后有人对石祠采取维护加固措施。

石祠屋顶的重量约20吨,主要落在东、西、北3面石板墙壁和南面3根八角石柱上。同时,在正中八角柱与后墙之间,安置了一幅三角石梁,净跨2.03米,高0.78米,后山并有小出头,在前檐与三角石梁直角相交处,安设有石制陶檐枋1条,搁于八角柱和两端竖立的石条之上,以承托出挑之前檐。

石祠为两面坡的石板屋顶,雕刻出脊背、瓦垄、勾头、椽头、连檐等形状。屋顶单檐悬山卷棚式,在前后两坡相交的屋脊上,瓦垄作成卷背式,屋顶瓦垄用板瓦仰铺,筒瓦俯铺,檐头的结构是在挑檐枋之上出大连檐,刻出椽子出头,椽子头上承托小连檐,小连檐头上刻出仰置板瓦和瓦当,无飞檐。椽头与瓦当数目一致,但上下并不对其,板瓦没有滴水。檐头均刻出卷杀,在屋顶的两端,即悬出两山之上的部分,以5行横向的短瓦垄作成“排山”的形式,檐角的一垄作45度的斜出形状。

山东是汉画像石荟萃之地,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汉代画像是历代石学家、学者和美术家重视的艺术珍品,在宋代金石家赵明诚的《金石录》、清代金石家翁方纲的《两汉金石志》、阮元的《山左金石志》、王昶的《金石粹编》和冯云鹏、冯云鹓的《金石索》中均有论述。这些技艺高巧的汉代风俗画,以流畅洒脱的阴文线条,再现了两千年前山东地区的社会风貌和达官显贵的生活状况,是一幅珍贵而又生动的历史画卷。

石祠三面墙壁和三角石梁上,刻有精美的汉画,刻法是在平滑的石面上,用阴线刻出画像,部分采用凹入平面刻法。

北壁壁画正中,是3座高大的约2层殿堂,旁有亭阁式阙门,殿堂内各有朝拜参谒图像,楼上各坐一排人物。殿堂下方,有人物和车马行列,上列是孔子见老子的故事,下列是车骑队伍,计车9辆,乘骑6匹,躬身迎送者1人。左起第一辆车,上刻“二千石”3字。汉朝官员的等级,按俸米计算,地方最高长官是“二千石”,可见车内乘坐的是一位高级官员。殿堂高大,门前车骑如云,显示出死者生前社会地位的显赫。

殿堂上方的车骑巡行行列,与东西墙壁画同一水平线上的车骑图相互衔接,行进方向一致,实为一体,形成一幅横贯全室的庞大车骑巡行图。整个画面长达8米,计有各类人物117人,其中乘车者17人,御者8人,步卒17日,骑士60人,乘骆驼者2人,骑象者3人,迎宾者10人,车8辆,马74匹,骆驼和象各1头。其中北壁左端一辆华盖四马车,深放刻“大王车”字样,车前有鼓乐车导引,说明车中乘坐者是一位高贵的王者。东墙壁画右端,有两列人物共10人,面向车骑迎接,最前一人头上方有一“相”字。按汉朝制度,当时封在各地的诸侯王,不得过问政事,政事有中央派去的“相”负责处理。今济南地区,汉时曾设有济南国和济北国。济北国在长清、平阴一代,因此,据推测,石祠主人应是汉济北王中的一个。

东墙壁画上端的三角部分,蛇尾人身手中持矩的是伏羲,持弓坐于屋下的是东王公,周围还有乐人、鼓车、带镣的罪人等。下半部分,有历史故事、庖厨、乐舞、车猎、投谒等多种图像。庖厨图,有井有灶,牛、羊、犬、豕、鸡、鸭、鱼、兔俱全,厨夫忙碌操作,锥牛、宰羊,一片紧张准备景象。乐舞杂技,有建鼓舞、弄丸、高竿倒挂等演出节目。

西墙壁画上端的三角部分,是人首蛇尾的女娲,手中持规。西王母凭几端坐,近旁有手拿灵芝草的仙人、捣药的玉兔、三足鸟和九尾狐。下半部分,表现的是战争、献俘和围猎图景。战场上,胡汉两军对垒,张弓飞矢,人马奔驰,断头坠马,追王逐北,战斗十分激烈。围猎图中,狩猎者或荷筚(捕鸟兽的网具)而行,或驱遣鹰犬,或举矛刺兽。陷入重围的虎、豹、鹿、兔惊慌万状,四处奔窜,画面表现的是对功业、胜利的赞颂,是对自然征服者的赞歌。

三角石梁东壁画像,正中是升鼎的故事,据《金石志》引《南越书》云:“熙安县山下有神鼎,天晴水澄可见,刺史刘道锡使人系其耳牵之,耳脱而鼎乃沉,执靷者莫不疾耳,盖尉陀之鼎也”。此画是打捞尉陀鼎的情形。在河岸的人头兽、人头鸟,象是《山海经》里说的神奇禽兽,其引弓射鸟者正是象征后羿射日的故事。

三角石梁西壁,画的是在一座桥上发生了坠车的故事;石梁的底面是一幅星辰日月图。另外还有一块后补的画像石,上面画的是飞龙和类似猿的图像。

石祠西山墙外壁,刻有一篇北齐武平元年(570年)《垄东王感孝颂》。额题“垄东王感孝颂”为篆书两行,颂文为隶书。申嗣邕撰文,梁恭之书。文后又刻有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杨杰题记。陇东王是当时担任齐州刺史的胡长仁。石刻字迹工整,笔势开张,用笔近似楷书,这是北齐隶书的共同特征。

《感孝颂》认为,孝堂山石祠,是汉孝子郭巨墓前的石堂。但是宋代金石学家赵明诚,已对此说表示怀疑。他在《金石录》中说:“右北齐《垄东王感孝颂》,垄东王者,胡长仁也,武平中为齐州刺史,道经平阴有古冢寻访耆旧,以为郭巨之墓,遂命僚佐刻此颂焉。墓在今平阴县东北官道旁小山顶上,……冢上有石室,制造工巧,其内镌人物车马,似是后汉时人所为。余自青社如京师,往还过之,累登其上,按刘向《孝子图》云,郭巨河内温(今河南沁阳人),而郦道元《水经注》云,平阴东北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谓之孝子堂,亦不指言为何人之冢,不知长仁何所据,遂以为巨墓乎?”

郭巨是西汉时人,家居河南沁阳,距山东有千里之遥,显然不可能安葬于千里迢迢之外的异乡。而且壁画内容也完全与郭巨生平无关。目前考古学者,多认为石祠主人,应是汉代一个身份高贵的王者。

关于郭巨其人,清[道光]《长清县志》载:“郭巨,孝堂山下人,父早逝,事母至孝,家贫,甘旨苦不继。有子方三岁,虑其常分母食,因与妻谋曰:‘吾家财用寡乏,既不能致丰美以奉母,又分其半以饲子,是贻亲以饥馁也,思子可复得,而亲之年不可复得,不如陇此子并力以事母。’遂掘地狱埋之,至尺余,得金一釜,镌字十余曰:‘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其纯孝格天如此。迄今《二十四孝录》尤传其实。”陇东王写的《感孝颂》,内容也是如此。看来,早在1400余年前这个孝悌伦理的神话故事就已传开了,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为研究我国建筑学和绘画史及汉代社会生活提供了实物资料。

石祠外面原来曾有罩室,年久已废。建国后,为了保护好这一珍贵历史文物,于1953年重建罩室,并加筑了一道围墙。1953—1983年,国家先后拨款5.25万元,7次对孝堂山郭氏墓石祠进行全面维修。加上1964—1985年看管人员费用7920元,共计用款6.04万元。

石祠院东侧有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立的“汉孝子郭巨之墓”石碑。1961年国务院在此室前西旁立了“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大理石碑,列入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表24—2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历次投资维修情况表

年代

资金来源

拨款数

主持单位

维修项目

1953年

县政府

5000

县委

新建石墙及3间套室。

1963年

县文教局

5500

县文教局

立保护标志,加修院墙。

1975年

省文物局

16000

县文化馆

拆除旧套室,扩建大套室。

1977年

省文物局

6000

县文化馆

扩建大院墙。

1980年

省文物局

5000

县文化局

整修石祠地面,修看管室。

1983年

省文物局

15000

县文管所

翻修套室顶,石碑扶正等。

第二类 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辑 小屯遗址

小屯遗址位于县城南10.5公里,归德镇小屯水库北侧,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该遗址是1956年修建小屯水库时发现的。先是发现堆积的古代器皿、瓦砾等物,随后又相继发掘出土了140件古铜、陶器,其中青铜器99件,多数完整。经省文物管理局和有关考古部门鉴定是商、周时期的觚樽、鼎、爵、戈等,分别由中国历史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和县文化馆收藏,其中有两件文物出国巡展。该遗址经考古工作者多次考证认为是商周遗址。从小屯遗址出土的“祖辛”鼎和提梁卤等珍贵文物,不仅说明了我国的商代青铜铸造业已具有高超的技艺,同时也反映了挤满地区在3000年以前已具有了较高的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这些文物为研究济南地区商周时的族别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发展情况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1977年12月23日,山东省各个委员会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辑 莲花洞石窟造像

在五峰山西,聚仙峰西侧峭壁上,有莲花洞石窟造像,凿刻年代约在东魏至隋之间石窟广阔3.3米多,高3米,窟外另砌券拱门,门额置“天启六年五月圣佛莲花洞”刻石。窟内正壁雕佛1、僧2、菩萨2,四壁及拱门两侧雕小佛242尊,洞内外共有佛308个。窟顶藻井雕莲花30余朵。洞外东石壁雕小佛10余尊。洞内造像题字大半漫漶,尚可辩者右壁有石贵妃及卢意基为亡妻造像等20余处,还有洞左边东魏武定五年(547年)、北齐乾明元年(560年)的造像题名。1979年9月3日被济南市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辑 五峰山古建筑群遗址

五峰山属泰山支脉,主峰海拔395米,位于五峰山乡石窝村东侧,在县城东南20公里处。五峰山与泰岱相连,金元时建洞真观于此,后遂与泰山、灵验并称“三山”。

五峰山因有5个并列的秀丽山峰而得名。5座山峰呈半圆形,从西向东依次为:聚仙(一称迎仙)、望仙、会仙、志仙、群仙峰。五峰绵亘错列,云绕巅峰,泉出石罅,环保在绿树浓荫之中,宫、观、亭、台相互掩映风景绝佳。有山内八景和山外八景。山内八景是仙人台、七星泉、迎仙桥、更鸡桥、无影庙、青龙峪、白虎峪和清泠泉。山外八景是青崖积翠、润玉七峰、明泉早照、凤山烟雨、滚粟朝霞、鱼台钓月、杏堤春晓、薛岭牧樵。五峰山自南北朝以来,便有佛事活动,自金元以来,这儿辟为道观,成为道教圣地之一。自古是隐士幽居和人们游览的地方。

五峰山古建筑群遗址位于五峰山上,占地面积187万平方米。分南观、北观,庙宇多修在北观,后院向北有高达91级的石阶,上有月台。观内建筑有:碧霞宫、真武殿、三元殿、玉皇殿、龙神殿等,大部分在清代已倾圮。现存殿宇为林场占用。

1979年9月3日,经济南市革命委员会批准,五峰山古建筑群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胜景简介:

一天门 位于峪口处,这里有石砌盘路,盘路开始处,两崖并峙,形如关隘。明代万历年间,道士周云青的弟子史奇峰曾在这儿修建过“广生殿”、“伏魔宫”等殿宇,并用巨石筑门,称为“一天门”,门上修阁,为“迎恩阁”。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重修。今门尚在,但阁已不存。

洞真观一名神虚宫,北观,俗称大庵。坐落在五峰山山阳志仙峰下,是全山的主要建筑,建有三元殿、真武庙、玉皇殿、三清殿、九莲殿、吕祖庙等,是风光精华之所在。《五峰山志》记载,洞真观创建于金章宗泰和年间(1201—1208年),为全真教道士丘志所建,王志深、李志清等增修扩建,始有道院,金宣宗贞佑年间(1213—1217年)定名为“洞真观”。洞真观在元、明两代均有所扩建,元代又封为“护国神虚宫”。明万历年间,明神宗朱诩钧命黄冠周云清辟山重修,“创构宫宇,楼殿岿崇,金碧辉荧,号称极盛”。朱诩钧为供奉其母李太后,修建了1座豪华的九莲殿,封太后为九莲菩萨。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派遣全真道士周玄真(即周云清)在这里刻印了《道藏》全经480函。改洞真观为“保国龙寿宫”,并敕建隆寿石坊。望仙峰山腰上尚存“青帝宫”遗址。青帝是道教奉祀的神灵,为五天帝之一,居东方,主春,又称“苍帝”、“春帝”。此时,这里的道教活动空前兴旺,宫观殿宇富丽堂皇。观内古柏参天,青翠欲滴。有古银杏1株,腰围6.5米,高30米左右,当植于建观之初。

洞真观中有许多古碑,其中最早的碑刻是三元殿前金大定十年礼部牒碑,碑文记载金世宗完颜雍大定二年1162年礼部奉刺赐万寿院牒文。另外,玉皇殿前西壁有元定宗三年(1248年)元好问撰文、王万庆书石的 金洞虚宫记 石刻。元好问1190 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仕金,曾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诗文蔚为一代之宗。金亡后第二年1235年,他曾到济南游历, 撰《济南行记》,对济南山川多有题咏。

元都观又称南观、玄都观,址在洞真观正南,是明朝德王府的陵园德王府在今济南市珍珠泉大院。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元年(1457 年 封其二子朱见000为德王, 初国德州, 后改济南。宪宗成化三年1467年,朱见000到济南就藩,直至崇祯十二年1639年德王朱由枢被清兵俘虏,共历7代172年,其中六代德王德庄王、德懿玉、德怀王、德恭王、德定王、德端王的陵墓都在五峰山附近的青崖山南麓。民国初年,元都观内建筑己废圮,仅有的殿堂成了看林人的住所, 现仍存 八字墙 、墓门等。南观现为解放军某部驻地。

崔先生像赞碑洞真观内有明清碑数十块,以此碑最为珍贵,该碑立于玉皇殿前东侧。崔先生,名道演, 字玄甫,号真静,是金代道士,洞真观的修人。此人秉性善良,博览 三教 群书,融儒、道、佛三教为一炉,更精通医术,为穷人治病,不取分文,为穷人做过许多好事。他父母去世后,离家拜东海刘长生为师,在五峰山修炼得道。后人为纪念他,修了此碑。碑正面是沈士元刻画的崔先生肖像,另有元好问、刘祁、杜仁杰像赞各一,书体分籀、篆、隶3种;碑阴是杜仁杰写的《真静崔先生小传》。此碑书、画、刻俱佳,后世金石家多有著录。

清冷亭又称志仙亭,在志仙峰下,清冷泉边。亭为石筑,单檐四角攒尖顶,有4根石柱,亭柱上分别000刻英树琴和黄易二人的楹联。英联为 到此息尘虑,对之清客心 黄联为 露滴仙人掌,云流玉女盆 作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亭边泉水叮咚,昼夜不息,如琴弦筑击声,与山谷相回应,悦耳动听。

另外,在三元殿前,百丈石阶西侧,还有隐仙洞、栖真洞和崇元洞统称朝阳洞。聚仙峰西岩有莲花洞石窟造像第二节已专述。

五峰山东南0.5公里处,有一奇绝山峰一一青崖寨山,山势陡峭险峻,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金元时,东平路行军万户严实曾屯兵于此镇守。严实系长清人,死后被追封加溢为武惠鲁国公。明崇祯十三年(1640 年,以孙化亭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曾驻守于此,至今山上仍有半穴居式建筑、寨门、以及点将台、旗杆穴等遗址遗物。

1985 年3 6 月,由县及各乡镇投资140万元, 在五峰山建成别墅庭院11座,总名五峰仙庄。有8种建筑形式,设计新颖,别具一格。同年7 月交付使用,开始接待游人及各种会议。包括6 间会议、餐厅两用室,3 间小型会议室,5 间食堂伙房,共使用土地面积5357 平方米,建筑面积2131.40 平方米,修小拱桥1 座, 铺水泥路面500 米,1985 年底有经营人员25 人。这些别墅庭院的建成,为五峰山名胜增添了新的光彩。

第四辑大峰山革命遗志

大峰山位于县城西南38公里,在肥城、平阴、长清3县交界处,海拔376.2 米。山峦重叠,翠柏漫山,有璇玑洞、天麻峪、三教堂、簸箕掌4 景。山势险要,是屯兵的好地方。大峰山古建筑有道教峰云观遗址,坐北朝南,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创建于元明时期。现存建筑遗址有门楼、五小开间过道、道人住院、峰云观、奎文阁、金蝉洞、玉皇殿下有夹墙密室等,均有大字门额。除两座二层殿、过道屋、奎文阁顶外,其余所有木梁架的房顶及门窗全无,但整个建筑布局尚完整。1938年,魏金三等来此开辟了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给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打击。建国后,在此辟建了革命烈士公墓,安葬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牺牲的革命烈士。1979 年9月命名为大峰山革命遗址,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类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辑古遗址

烽火台遗址位于万德镇万德南村南104 国道京福公路东侧,齐长城北1.5 公里处。现有土层高20 米,长31米,宽16 米,燃火点基高4米、长11米、宽8米,周围有散存地面的灰陶、黑陶器碎片。此烽火台属春秋战国时遗物,为长清县境内仅有的1座。

张营遗址位于孝里镇张营村东南,是一段南北长360米,东西宽300米的高台地,1977年整修大寨田时被毁。在此先后出土的文物有商代铜爵杯、石斧、石刀、陶片等遗物,经考证,此处为商周遗址。

古卢城遗址即县城故城升城遗址,位于归德镇国庄一带,建国初期尚有土城垣断墙,夯土墙基宽约15 米,上端为10米,高约5米,四门为石拱券门。1958 1977年古城址整为平地,已无痕迹。经查遗址,长约2000米、宽约1200 米,总面积240万平方米,曾在此出土灰黑陶片、大筒瓦、石砖、铜铁器等遗物,从器物考证为西周遗址。

黄巢寨遗址位于万德镇石胡同村南2.5公里,海拔628米的黄山上,现存遗址有黄山主峰东北向寨门处高3.5米、宽2 米、长约50米断裂不等的寨墙1面。寨东面下坡处有用乱石垒砌的半穴式房基约20间,山南崖下亦有半穴石建房基6间。顶峰有一大旗杆穴,曾发现有金属兵器、碎陶瓷。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率部驻扎过的一个重要山寨。

唐王寨遗址位于崮山镇大崮山村东北2.5公里处,遗址南北长300米,宽80米,总面积2.4万平方米,有3.5米高、4米宽、连环成套的石屋112间,山上有寨墙、寨门、蓄水池等残迹、为古代驻兵和避难的场所。据传唐王李世民在统一大唐江山的征战中,遇隋兵围追,即登山筑寨避兵,此地由此而得名。山寨下的峪谷,名曰唐沟。

青崖寨遗址位于五峰山东南O.5公里、海拔552米的青崖山上,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现存半穴式古建筑群残迹约260间,有高1.53米,长300米断续的寨墙,寨东北2公里的黄山顶等处有残存建筑约160间,碑座基1座,青崖寨门面向西北,高3米、宽2米、长4.5米,有沿寨峰口曲径马道2条,哨位4处。寨内有用凿石制成的直径O.6米的对臼7个,直径10米、深1.5 米的饮马池1个,直径1.5米、深O.8 米的石瓮2个,长2米、宽1.2米的水槽1个,打兵器退火用的小方水槽2个,山寨下西北方向设有教场和讲台,还存有大量宋元时期陶瓷片。

姜女祠遗址位于万德镇长城村北首,原有姜女祠正殿5间,内有姜女及其夫塑像,正殿前为天王殿,还有东西厢房、钟鼓楼等。现仅存遗址及明嘉靖四年重修观音堂、姜女祠、玄帝阁的石碑1通,清雍正四年岁次丙午重修姜女祠圆头石碑1通,另有残碑数块。

灰山遗址位于城关镇窑头村西南300米平原洼地处,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00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出土大量陶片、石器、古兽骨,经确认为新石器至商周时期的遗址。

娄峪遗址位于张夏镇南丁庄村东北约1.5公里的山峪内,古代道教兴盛时,这里曾为道观。据遗址处碑文载道观经历了唐至清各代。现存莲台胜境坊、蓬莱观三元宫、张仙祠、玉皇殿等几幢古建筑。

齐长城遗址齐长城是春秋时齐国为防御楚赵等国骚扰而筑,全长500余公里,为山东古代规模最大的工程。齐长城西端起于孝里镇广里村北,向东经过孝里、双泉、马山、万德4个乡镇的黄崖山、梯子山、石小子山、满井峪南山、犁铧山、帽山、老庙山、黄山、北顶山、摩天岭等,向东延伸至泰安,横越长清县南部约70公里。长城在平原谷地用土筑成、遇山用石垒砌。现存土筑遗址宽约8米,长200米。石筑遗址石墙宽5米,高2米,长约400米。余多坍塌,但脉络尚清楚。

第二辑古建筑

北黄崖石佛堂位于孝里镇北黄崖村北800米的山脚下,石佛堂坐北朝南,为悬山式建筑,长1.8米、宽1.52米、高1.86米,全石砌成,内刻有大小石佛89尊,最高者O.6米,最低者O.12 米。石佛面部被毁,仅5尊较好,其刻纹尚清晰,题记两处,尚清楚。建筑年代为唐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现保存尚好。

真相院舍利塔地宫及舍利塔位于县城粮油加工厂院内,地宫平面呈方形,南北各有甬道贯通,砖券而成,上端有四角皆用砖叠涩抹角,共7层。上有普柏彷,转角铺作,斗拱土端收口成藻井,最后用石板覆盖,地宫结构完整,建于嘉00年间1056 1063年 。舍利塔地宫上曾建舍利塔,又名全阳塔,建于宋代元丰年间1078 1085年,为7级砖塔。宋元000二年1087年,苏轼为舍利塔撰写了《齐州长清县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并引,并出资购置棺00放置释迦舍利。民国间舍利塔被拆除上层,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舍利塔再次遭受日军和国民党军破坏。1964年被全部拆除。1965年在舍利塔地宫中发现《齐州长清县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并引》刻石,长83厘米,宽62.5厘米,厚13厘米。正书小字,22行。铭前有小引,记元丰八年1085年十二月,苏轼自登州赴京途中过真相院,见寺僧建塔,乃舍以其弟苏辙所藏舍利,后又施金为置棺000始末。书法极为工致,是苏轼书迹刻石中难得的精品,此碑现藏于县博物馆。

陈庄龙兴寺位于城关镇陈庄南端,坐北朝南。现只留覆盖丈九佛的佛殿。此殿平面呈方形,顶为灰顶,全部用石筑成,殿底下砌1米许,成为半穴式建筑,殿身上下各叠涩出挑2层,顶部轮廓线呈抛物状,上置石刹,顶垂直高度较身长,使整个建筑结构简洁,造型古朴。丈九佛立于庞大的复莲之上,整个身躯为一巨石凿成,莲花座用另一石雕刻,此像从上至下,共用两块庞石雕凿而成。仅两小臂另雕,安于佛身之上,现两臂不存,只露石卯。佛正面雕有衣纹,前面部分衣纹己毁,佛穿通肩式衣袖,内穿交领楠,面部扁平,鼻梁高隆直通额际,两脚肌肉丰满。明嘉靖《重修龙兴寺佛殿记》碑载 大唐时建造丈九佛一尊,罗卫诸佛立寺,名之曰龙兴,历代以僧行相继焚修……屡因荒歉,僧行流离,殿宇毁坏,遗址石佛存焉…

褚科真武庙位于马山乡东褚科村东首,现仅存正殿,保存尚好。殿面阔3间,进深3间,单檐硬山顶,正脊垂脊俱存。梁为四杉,上置平梁,中立蜀柱,两端再接月梁,诸擦下皆用椭模仿,下又撵间拉扯。在二者之间,用小隔架科各柱,蜀柱与擦交接处,皆雕刻华丽的雀替,雀替下有横向的斗拱承托,平梁两端下的蜀柱,两侧有角脊,柱础为古素镜。另有乾隆年间碑碣7通,嵌墙内残碑数块。该庙建筑年代为元末明初。

靳庄真武阁位于张夏镇靳庄村北首,置于高4.9米、宽9.11米、长8.44米的高台之上。台基下中部用石拱券成通道,南北贯通。阁为硬山顶、单檐,面阔3间,进深3间,并有迎壁,阁额为 齐川通鲁 。另有明正德年间1506 1521年创建真武阁碑喝7通。墙壁内有明嘉靖年间1522 1566年重修真武阁龙首碑1通,该村曾多次投资进行维修,保存尚好。

四禅寺原名永庆寺,位于张夏镇驻地东北2.5公里处。现存面阔3间、进深1间的大殿1 座,前有出厦,梁架为四杉袱,上置平梁,立爪柱,原有正脊,经改建成卷棚式,明代重修。另有高4米的宋代经幢1座,其上所刻佛经,字迹清晰可辨。寺北山腰300米处,有证明功德龛。内有浮雕像1佛2菩萨,呈禅定状。北有治平年间1064 1067年石像题记1块,有碑喝6通。该寺创建年代不详,从有唐碑看,建寺较早,到北宋已初具规模。宋代经幢对佛教史研究可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来佛山玉皇殿位于崮山镇前大彦村西南1公里的山上。南北长54.89米,东西宽15.5米,两端低,中间高,坐北朝南,为古建筑群。有较完整的影壁,残存的2层石筑阁楼,后为玉皇殿 即正殿,为无梁殿,皆用石建成,正殿前有云首碑、舍财碑共6通,其中两通保存完好,属明代建筑,历代重修。现玉皇殿、仙阁楼上顶楼板已不存,余均完整。

南坦神山玉皇庙位于归德镇驻地南9公里的神山之巅。长49.46米,宽34.15米,占地面积约1700平方米。自南至北有门楼、玉皇殿、十王殿、碧霞殿等建筑。建于金代,历代都进行过维修。现殿宇尚完整,石刻记载清楚,基本保持了原貌。

衔草寺位于崮山镇驻地东南4公里、关王村南山峪中。该寺创建于北魏,后荒废,到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由灵岩寺退堂方丈复公率徒浩公至此重修殿宇,开堂受徒极盛。明末衰,清复兴。现存元代石塔1座,内有木雕关公像、泥塑天王像、武士像、木刻佛像,另有墓塔1座,元代大德六年1302年浩公墓碑1通,建佛殿碑2通。存有寺鉴龙头杖1条,云板1件。

丰施侯庙位于马山乡驻地西2公里处的马山顶,长120米、宽300米的范围内。建筑群分3组,山门为石拱券成,前后贯通,面阔3间,有前檐立柱。西为丰施侯庙,两组建筑之后碧霞宫,中组为后土殿,现己成废墟,其布局尚清晰。今立有龟首蟠螭碑两通,残倒碑4通,为元明清遗物。丰施侯庙创建于元延000了元年1314年,保存至今的建筑遗迹多为明代重修。

双泉庵位于张夏镇张夏村东1公里的通明山半腰处,门朝西北,是四禅寺的下院,正殿前2 米并列双泉成两方池,故名双泉庵。该庵自西向东现存门楼、正殿、南配殿。门楼顶瓦不存,无门。正殿面阔3间,进深1间,硬山顶,前出厦,布瓦脊已毁。南配殿结构与正殿相同,院内有龙首碑、龟蚨碑及明至民国的碑喝共8通,碑刻记载较详。该庵创建年代不详,据碑载历史较早,明中叶为极盛期,明末遭兵000,庵堂荒废,清、民国又曾两兴,现保存尚好。

小寺玉皇庙位于张夏镇小寺村东北首,该村原建有神宝寺、玉皇庙等4大殿宇。玉皇庙建筑年代不详,明代重修过。现存玉皇庙,为面阔3间、进深8间的硬山式建筑,另有山门、东西道人住舍、残钟楼1座及悬挂的清代大钟1口,重500公斤。庙内碑喝近10通,刻文清晰。原神宝寺遗址及4方佛残像,均有研究保护价值。

石窝古建筑位于五峰山乡五峰山西麓山角下的石窝村,距县城20公里,在古石000邑旧址处。在村东山坡20米处,有一石窟,名曰 南海堂 ,并有 洛泉堂 题记,石窟平面为方形、顶部为叠涩复斗式,分前堂后室 ,文化大革命 时被毁,建筑年代为南北朝时期,窟门为后代重修。村内有位于一条纵轴线上的南北二皋,创建年代不详,现皋为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 重修。南泉东侧是三官庙,为硬山顶,面阔3间,进深2间,为明代建筑,清代维修,并有东西配房,墙上有两方线刻画石。北泉向北20米,有真武庙,现存碑文记载 庙始建于明,清重修 ,其建筑形式与三官庙同,室内四壁有画已无法辩认,店前立有明万历年间1573 1620年立碑两通,西壁有清代碑两通。南皋门墙右侧原嵌有北齐碑喝1通,现存于泰安岱庙。石窝古建筑现保存较好。

大圄山玉皇庙位于崮山镇大崮山村北山巅之上,坐北朝南,有玄武上帝庙、三官庙、半穴式殿堂,3 座墓室, 明至民国石碑7通,均置于长34米、宽18.6米的围墙之内,皆为明代所建。现除正殿只剩残墙断垣外,余尚完整。

龙居寺位于万德镇坡里庄村西300米处,寺建在高6.5米的台基之上,面阔3间、进深3间、单檐硬山顶,为灵岩寺下属。创建于元代,明代重修,现存大殿1间及明弘治、清乾隆重修碑各1通。龙居寺三面环山,清溪绕前,殿前有粗围茂盛的银杏树1棵,可谓古木参天,谷幽院静。现寺为坡里庄林场住用。

三皇庙位于万德镇史庄村西北首,为单檐硬山式建筑。面阔3间、进深1间、全灰布瓦盖顶, 内有宽9. 4 米、长5 米、高4.2 米的清代壁画, 艺术水平较高。另有明朝创建三皇庙题记1 方。该庙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 年 建造。现仍保持原貌, 壁画尚清晰, 有一定艺术价值。

柳御史洞位于万德镇西房村南首。窑洞为仿木结构砖券而成。面阔3 间, 中间正门, 两侧间开内门各成里间,外看为后高土层打的窑洞。从建筑形式看属明代所建,现保存完好。据当地人传说,明代后期,有个在京做官的柳御史被贬来此避难所建。

清真寺位于张夏镇青杨北村北首。主建筑礼拜堂,由3殿组成,后2殿为硬山式。3殿相互衔接,形成勾连搭。前院有南北讲堂配房,北讲堂东大门北侧有沐浴室。南北讲堂为硬山顶,进深1间,面阔3间。清真寺为清代所建,是长清县回民清真寺保存最完整的一处。

文庙位于县城文化馆院内,建于宋朝天禧二年(1018年,元明清各代屡有增修,院内建筑由南至北为:庙门、畔池、两石坊、棂星门、大成殿、明伦堂、横经阁等殿宇。现仅存1座完整的大成殿,面阔7间、进深3间、单檐庑殿顶,现作为博物馆文物库房和陈列室之用。

朱氏宅院位于万德镇西下峪村中部,是清末的地主四合宅院,南北长12.2米,东西宽4.6米,除西配房是平屋,余均为硬山式。正偏房皆为面阔3间,用砖瓦相砌成脊,脊两端用瓦相叠,翻翘作装饰。还有高大的门楼,镶嵌图案的影壁,现保存尚好。

第三辑石窟造像石刻

张夏王泉摩崖造像位于张夏镇王泉村东南800米处的山峪里,其造像分别开凿于北山腰之阳,南山腰之阴,均为自然岩洞略加工而成。朝阳洞主佛像高1.07米,迦叶、阿难佛高0.54米,53尊佛像群为小佛龛。背阴洞内刻有菩萨佛,并刻有人和动物、武士像。造像为隋唐遗物,现保存尚好。

石门摩崖造像位于归德镇土屋村南首云头山、赵化山的连接处,有一坐佛高1.3米刻在西崖峭壁上,为唐代遗物,并有明代造佛鑫题记,现保存完好。

圣佛洞石窟造像位于归德镇胡同店村东南1公里处的水母山上。洞为一自然洞穴略凿而成,洞门为石券门,造像均为高浮雕。洞北壁刻有1佛2菩萨2弟子,沿南壁刻有2尊菩萨,其中佛像最高者1.22米,尤菩萨像雕刻精细,居于长1.55米、宽1.45米的区域之间,其年代为唐宋时期所雕刻,现保存基本完好。

石麟山画像石刻位于县城东南1公里处的石麟山西北悬崖处,有道者模样的线刻影像,造形古朴,线条粗矿,下端有崇宁葵未岁1103年六月十六日的刻像题记。另有原后土殿龟肤3块,柱础5个,宣统年间1909 1911年重修后土殿碑2通,游人题诗多处,现保存元整。

金牛洞佛像位于平安店镇小范村南2公里处,因洞内有奇异怪石似牛状,故名。洞口呈圆形,直径15米,深25米,洞北壁刻有浮雕佛像,为1佛2菩萨;另有题记两处,为宋代造像,现皆保存完好。

大觉寺石碑位于归德镇大觉寺村西南首,大觉寺原址已平,此寺创建何时无考。村东北首观音堂旧址已建学校,此处砌墙内集中有碑喝24通,碑刻内容丰富,艺术水平较高,现保存尚好。

神宝寺碑原立于神宝寺遗址,1965年移岱庙炳灵门内,1983年移至岱庙碑廊。碑立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是口子寰书写的《重修神宝寺记》。碑高2.81米,宽1.30米,厚0.28 米,碑文隶书35行,每行54字,共1890字。碑额篆书《大唐齐州神宝寺记喝》。碑左侧刻《佛说密多心经299字,传为唐李000所书。碑文已残缺400余字。

第四辑古墓葬

战国墓位于县城东南32公里,张夏镇高庄村东首,原有7个土冢,分布在村周围,曾发现大量陶片,并有戈、刀币、舟、方宝古钱、剑等遗物,经考证确属战国墓群,现尚存完整的4座。

杜仁杰墓位于平安店镇王宿铺村西O.5公里处,1965年整地改土时墓被破坏,神道两侧石质文物被毁,埋于墓南嚎沟里。墓穴平面呈圆形,穹窿式顶,用砖垒砌而成。现存有石虎1躯,墓残碑两块,均由县博物馆收藏。地上遗物已无存。杜仁杰是金元时长清著名的诗人和散曲家。

五峰德王墓坐落在五峰山青崖寨南侧,原建有明德王的6座墓,有院墙两道,外院墙长280 米、厚1.5米、高7米,坐北朝南呈马蹄形,因屡次被盗已成空墓,现仅存两座。

李坚墓元陇西郡伯李坚墓位于平安店镇靳庄东首,墓穴处因长期取土已成积水深坑,向南数十米墓道压于民房之下。现仅存石羊、石虎各一,造型古朴,雕刻细致。

第五辑史元厚烈士纪念堂

坐落在马山乡潘庄村的史元厚烈士纪念堂,于1954年11月18日竣工,占地面积1.6亩,房屋17间,国家投资3万元。纪念堂为三合院,大门呈八字形、砖券门、青石墙基、玻璃门窗的现代瓦房,院内正房5间纪念堂。纪念堂正房迎壁悬挂着烈士遗像,两侧有原铁道部长滕代远题写的 罗盛教式的国际主义战士史元厚烈士永垂不朽! 巨幅挽联,被救儿童赵元弘的挽联是 史元厚烈士永垂不朽! 另外还有铁道部、上海铁路局、山东省政府等送的挽联。

第四类其他胜迹

第一辑娄敬山洞

委敬洞山位于县城东南25公里,南距灵岩寺15公里,西距五峰山5公里处。峪深3公里,面积2.1平方公里。传说是因汉代委敬在此隐居而得名。古代道教兴盛时,这里曾为道观,现在除少数道院建筑完好外,多数已倾坦,有的尚存遗址。据玉皇殿墙上的碑文记载,道观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代,极盛时 殿宇峻起,神像璀璨、金碧辉煌,山谷生色,到此者悦如人居天上,境入桃源…… 寺院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十二月被官府查抄封禁,没收田产200余亩,房屋75间,寺观树株尽被砍伐,道观逐渐衰败。 文化大革命 中,许多古建筑和文物惨遭破坏,有些己荡然无存。

委敬洞山道观现在幸存的有 莲台胜境 坊、蓬莱观、三元宫又名无梁殿、张仙祠、玉皇殿等几幢古建筑。特别是委敬洞山的岩洞尤多,呈现出喀斯特地貌特征。计其大者有委敬洞 又名白鹤灵芝洞 、青龙洞、王母洞、三清洞、八卦洞、风洞、云洞、仙姑洞、火龙洞又名玉皇洞 、朝阳洞等十几个。

莲台胜境 石坊位于山峪口处,东侧有洞虚观遗址,仅存石碑,碑文是元代诗人、散曲家杜仁杰撰写。再东侧为蓬莱观和无梁殿,观内有白鹤泉,院内有古碑3通,记述着寺观的沧桑。自蓬莱观沿盘路东行是张仙祠,祠有大厅3撞,已多处坍塌。传说汉留侯张良曾在此隐居。自张仙祠院北东行,过 渡仙桥 ,沿盘路而上便是吕祖祠,吕祖祠西侧是 清静别墅 院。由吕祖祠东行过盘路,在路西山半崖间,有一朝阳洞,洞分两层。吕祖祠东北是老君洞,洞在悬崖峭壁间,高数丈,砌有石阶盘道,可拾级而上到达洞口,洞内雕有老君像,刻工精细,可惜在 文化大革命 中被砸掉了头颅。

自老君洞往东是梯子崖,崖南有王母泉,前东山半腰处有一洞穴叫王母洞,洞口000有对联: 壶中灵药山中采;宴内蟠桃洞中寻 ,横联为 西望瑶池 。此洞有上下两层,登上洞顶可饱览山景。

梯子崖高数丈,巨石垒垒,沿石阶攀登而上, 最高处是天台庵玉皇殿。庵东北近处有八卦洞,洞内有玉皇大帝像。北面近处是火龙洞,洞内有石榻。西有仙姑洞,有盘路崎岖,迂回可通。山巅正中是主佛殿,内有两丈高自然石雕佛像,为山中最大的石佛,主佛殿建造精美,窗棂为整石镂, 殿旁有白鹤洞和三清洞。

主佛殿东,三峰山半腰峭壁上有全山最大的娄敬洞,洞穴贯穿大山东西相通 ,深约里许,宽一二丈,高十余丈 ,洞内阴森黑暗、曲折迂回,需借助灯光伛偻前进。《长清县志》载 烛其石纹,有如莲花者,如灵芝者,如玉如盖,即良工巧匠弗能状焉,洞之绝胜处尽此矣。

出类敬洞东南口,巨石如虎,路旁森列,石上凿神龛,祀娄敬、张良、范000,侧旁有少年 油博士 像,像前供桌石台刻有 大金国泰和四年造 8个字。

娄敬,即刘敬,号草衣子,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与张良一起建议刘邦入都长安有功,赐刘姓。他还建议与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把6 国豪强及各门望族后裔10万人迁到关中,以削弱6国豪强势力。这些建议都被刘邦采纳,被封为关中侯,张良被封为留侯,后来张良弃爵到历城县扶山山洞隐居扶山山洞后称张子房洞,娄敬亦来到莲台山后称委敬洞山隐居,与张良过从甚密,常在洞前下棋,至今石棋盘尚在。

第二辑黄崖寨

黄崖寨山,海拔426米,因山崖呈黄色而得名,古称黄崖山。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江苏仪征人张积中来此筑寨传教讲学,遂更名为黄崖寨。因所传 大成教 深得人心,远近投寨进山者达千户,近5000人,清政府视为邪教,指其谋反,于同治五年1866年调兵围寨剿杀,遇难者达2000 多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黄崖寨惨案。黄崖寨位于县城南偏西24公里,北距孝里铺4公里,北面是中黄崖,西连大峰山,南是五眼井,东接石小子寨。西、南、东北三面自山腰处向上,异峰突起,峭壁难攀,西北方有一崎岖山路,蜿蜒通向山顶。山顶有呈 丫 字形的古建筑群,全石结构,叠涩式房屋1200余间,总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

入山寨需顺山脊进一、二寨门,一寨门为一条东北、西南向的弓形城墙,瓮城式建筑,中间开西南门,里面又有向西北的二门,二门前面的墙上筑有排枪、箭孔,墙高4米,长500米,厚1.6米,全部青石砌成。二寨门距一寨门800米,门向西北开,两侧各建一座哨楼,迎门影壁横堵,寨墙高2.5米,长600米,厚1米,也是全部青石砌筑。过了二门向南,便到了 祭祀堂 ,祭祀堂为 凹 字形锁皮式厦厅,东西21.1米,南北阔13.2米,顶部己塌,仅存厦厅残壁3.5米,用精工细致的方块青石砌成,石灰抹缝。厅堂前有石阶25级,每级高25厘米。阶前有水池,搭桥其间,宛若泮池。西侧有与正厅相连的配房10间,前面各向东西开门,后面与厅堂相通两陪房,地下均有暗道。同治五年,为抗议清兵野蛮屠杀,张积中等200余人在此自焚,尸骨埋于泮池内。祭祀堂前有 观星台 遗。山梁最高处有旗杆窝数穴。

在山寨西南,距祭祀堂800米处,有院落1座,门朝南开,叫吴家宅院,是济南知府吴载勋的避兵休养所,共有房屋19间北6间、东5间,西、南各4间。现在, 仍存在4间完整的石室,每间4.3平方米,顶高4.5米。

黄崖寨遗址,脉络清晰,建筑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是国内罕见的高山建筑群。黄崖寨和黄崖惨案,为研究我国近代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引起国内外史学家的重视。

第三辑马山

.

马山原名隔马山,亦称格马山,在长清县城南21公里处的马山乡境内,主峰海拔512米,是仅次于灵岩、五峰山的一座名山。

马山古为道教盛地,也是风景优美的游览胜地,有 马山之胜在山顶 之说。马山西北隅有两个山门,东西开。这两个山门,是由山左和山右两条路登马山的必经之路。两个山门,孤悬天半,十分险绝。进了山门,便到达山顶。山顶青石上凿有两个水池,小的能盛水数十斗,大的能盛数百斗,系道士 凿岩蓄雨水以备饮者 。总计山顶地势宽不满17米,长不足500米。清代末,山顶自北向南尚有灵官庙、丰施侯庙、天王殿、钟楼、后土殿、碧霞元君殿等,不知始建于何年。现在山上建筑己成颓垣断壁,旧迹已不可寻,但风景依然优美多姿。

站在马山山脊凭高四望,见泰岱、灵岩、五峰诸山对峙于数十里之外。看山下,群峰错落,气象万千。清代邑人庸敬子游览马山之后,对马山风光赞叹不已,写诗赞道: 满路飞花满岭松,岩高削出玉芙蓉。鸟声清亮泉声雅,人立马山第一峰。

车辙峰下有通明洞,东西相通,长约1.5公里,崎岖难行。马山西侧弯处,通明洞北旧有马泉院,也叫马湾庙,曾是道士聚居的地方。抗日战争初期,长清县抗日游击队成立并驻扎于此,在这里得到了壮大,因此马山又是大峰山抗日游击队诞生地之一。马山不但是风景优美的游览胜地,也是值得人们怀念的革命纪念地。

第五类文物管理机构

第一辑灵岩寺文物管理所

1975年经泰安地区批准建立灵岩寺文管组,设干部1人,聘干、职工各1人,属文化馆领导。1979年2月,经省有关部门批准建立县文物管理所、灵岩寺文管所,负责全县文物保护管理旅游服务工作,配置干部3人,职工3人,属文化局直接领导。随着文物管理工作的加强和旅游事业的发展,1985年,干部职工增加到44人,设行政、文物、旅游服务3个组,后又分为行政、警卫、门票、导游、摄影、茶点6个组。1981年县文物管理所库存文物500件,灵岩寺全年接待游客8 万人次,其中外宾500人,全年开放收入6500元。1985年县文物管理所库存文物829种,灵岩寺全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其中外宾720人次,全年开放收入5万元。

第二辑长清县博物馆

1984年9月建立县博物馆,工作人员3人,1985 年底增至5人,共征集收藏文物1200件。其中铜器150件,陶器700件,石器50件,玉器20件,字画10件,石刻艺术品160余件,革命文物110余件,全县境内有唐至民国碑喝700余块,其中有保护价值的200块。

表24 3 县博物馆主要文物藏品表

器物名称

文化性质或时代

级别

组件

青铜鼎

西周

二级

1

青铜豆

战国

二级

1

青铜爵

商代

二级

1

青铜戈

战国

二级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济南市长清区政府 长清史志 《长清县志》文物 民俗”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济南市长清区政府 长清史志 《长清县志》文物 民俗

济南市长清区政府 长清史志 《长清县志》文物 民俗

遗址,灵岩寺,年间,建筑,五峰山,灵岩,千佛殿,马山,县城,山门,文物,进深,维修,年代,玉皇殿,造像,郭巨,公里处,石柱,碑文,石碑,长清县,遗物,罗汉,邵元,孝堂山,万县,东西,舍利塔,雕刻

2020-05-31 #经典故事

济南市长清区政府 长清史志 《长清县志》文物 民俗

济南市长清区政府 长清史志 《长清县志》文物 民俗

遗址,灵岩寺,年间,建筑,五峰山,灵岩,千佛殿,马山,县城,山门,文物,进深,维修,年代,玉皇殿,造像,郭巨,公里处,石柱,碑文,石碑,长清县,遗物,罗汉,邵元,孝堂山,万县,东西,舍利塔,雕刻

2020-07-16 #故事大全

济南市长清区政府 长清史志 《长清县志》文化 体育

济南市长清区政府 长清史志 《长清县志》文化 体育

长清县,长清,全县,创作,公社,表演,文艺,济南市,县城,会演,书院,小学,群众,乡镇,作者,广播站,文艺会演,节目,万德,张夏,大队,文化,干部,文化馆,曲艺,档案,流行于,文化站,书法,图书

2020-08-23 #长篇故事

济南市长清区政府 长清史志 《长清区志》八

济南市长清区政府 长清史志 《长清区志》八

长清,长清县,郭巨,长清区,灵岩寺,马山,全县,全区,山东省,济南市,灵岩,遗址,卫生院,技术人员,人员,五峰山,年年,乡镇,全国,五峰,工作,济南,传说,山东,一等奖,泰山,面积,大峰山,孝堂山,媳妇

2020-06-20 #短篇故事

济南市长清区政府 长清史志 《长清区志》八

济南市长清区政府 长清史志 《长清区志》八

长清,长清县,郭巨,长清区,灵岩寺,马山,全县,全区,山东省,济南市,灵岩,遗址,卫生院,技术人员,人员,五峰山,年年,乡镇,全国,五峰,工作,济南,传说,山东,一等奖,泰山,面积,大峰山,孝堂山,媳妇

2020-06-30 #小故事

济南市长清区政府 地名故事

济南市长清区政府 地名故事

长清,魅力,地名,故事,历史文化

2009-11-14 #小故事

「关爱」长清区妇联 “蒲公英慈善团”携手开展献爱心助学活动

「关爱」长清区妇联 “蒲公英慈善团”携手开展献爱心助学活动

蒲公英,助学金,社会,长清,爱心人士,成绩,妇联,刘晖,王慧玲,中心小学,体育局,翟庄小学,爱心捐赠,长清一中,仪式,代表,党和政府,作者,同学们,努力学习,合法权益,女性,声明,委办,学子,学生,小学生,对子,工会,成员

2015-09-13 #经典故事

书香长清·长图荐书|济南市长清区图书馆“六一儿童节”书单

书香长清·长图荐书|济南市长清区图书馆“六一儿童节”书单

...欢,分清楚,春风文艺出版社,动画,原始森林,图书馆,老师,长清区,一本书,佩里,埃克苏,安东尼,林海音,李维,王龙基,白冰,董宏猷,萧袤,金铃,中华少年,和家,大森林,武汉大学出版社

2020-04-09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