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民间文学中的红色记忆——以河南南阳桐柏县为例

时间:2020-05-23

关于南阳的民间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836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7 分钟。

532013 年第 6 期总第 223 期No.6,2013Serial No 223Forum on Folk Culture民间文学中的红色记忆 以河南南阳桐柏县为例张晓冲[摘要] 河南南阳桐柏,是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战争年代的经 历滋养了一大批红色文化,有传说、歌谣、故事等,从经历到回忆,再到传承,桐柏人民不断地以 自己的方式记忆着那段岁月。不同时期的红色歌谣和故事传达出人们不同的红色记忆。[关键词] 桐柏;歌谣;红色文化;社会记忆[中图分类号] I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008 7214(2013)06 0056 06 山里柴禾崩崩干,沤成烂泥没人管。自从来了新五师,干柴一燃火冲天,彤红彤红的桐柏山。 这是一首流传在桐柏山区的红色歌谣,自从来了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桐柏人民的革命热情像干柴碰到火苗般,瞬间被点燃,红色铺遍整个桐柏山。这红色既是火红的革命热情,又象征共产党人所进行的红色革命。桐柏县的革命传统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的反帝反封建战争,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又是战争的重要根据地之一。在这里,很多的红色歌谣、故事被创造出来,表述着人们的感情,记忆着这段历史。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位于巍巍桐柏山区腹地的小县城,安静而美丽。秀丽的桐柏山给养了县城丰厚的文化底蕴,使它怀抱着厚重的盘古文化和淮源文化,并滋养出了壮丽的红色文化,它曾是 二战 时期的苏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革命根据地,刘少奇、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和工作过,留下了无数革命战争年代的深刻记忆。1919 年,有志青年们回到桐柏集会游行,声援北京 五四 运动;1925 年,上海 五卅 惨案发生后,桐柏的青年学生金浮光、桂仲锦等回到家乡,发表演说,游行示威,7 月建立中共桐柏支部。人们开始跟着共产党干革命,满怀革命豪情的桐柏人民,不畏流血牺牲,积极拼搏战斗,使桐柏在 20 世纪 20 年代成为以四望山a为中心的豫南[ 收稿日期 ] 2013 07 26[作者简介 ] 张晓冲,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 2012 级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100081。[基金项目 ] 该文为 2012 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中国民间文学与民族历史记忆研究 (项目编号:12AZD088)阶段性成果。a 四望山,位于信阳市浉河区浉河港乡西部豫鄂两省边陲的桐柏山、大别山之间,距信阳市中心 40 公里,为桐柏山脉进入信阳的第一高峰。登峰顶可望河南省的信阳、桐柏和湖北省的随州、应山四个县(市),故名四望山。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成为豫南地区的根据地,在这里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54民间文化论坛 2013 年第 6 期苏区的组成部分;二战初期,成为豫鄂边(襄枣宜)苏区的组成部分;后并成为巩固的根据地;抗日战争前期属于以竹沟为中心的桐柏抗日根据地,后期属于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1945 年日本投降后,桐柏一度成为中原解放区的首府所在地,1947 年桐柏人民得到彻底解放,成为解放战争时期的根据地之一。(中共桐柏县委党史资料征编委员会,1986:2)总之,桐柏是块革命沃土,在战争年代,无论在党组织的发展、农民运动、武装斗争、创建苏区、抗日反顽斗争和建立革命政权等方面,均为河南省较早地区之一。这些经历深深影响着当时的人们,也激励着后代的人,那传唱的红色歌谣 延安宝塔吐霞光,全国人民有方向。桐柏山下红旗展,来了咱抗日独立团 (中共桐柏县委党史资料征编委员会,1986:88) 保卫桐柏!保卫桐柏!桐柏是我们的抗日根据地,如今已是抗日最前线 a ,那被多次讲述的红色故事《三月三庙会夺枪》《三大主力军会师桐柏城》等无不深深的留在当地人民的心里,是他们对那个年代最深刻而简练的记忆。一、翻身做主的岁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7 1937.7)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 年 四 一二 事件后,国民党加紧镇压共产党,企图统一全国,致使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大革命的失败后,深刻思考自身建设和发展,在八七会议后摸索出一条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革命道路,各地的农民协会春笋般的涌现。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也成立了多个农民协会,其中一个当地人称为 光蛋(旦)会 。光蛋会,就是好,专打官府和土豪。救济贫苦老百姓,当年的闯王回来了b光蛋(旦)指的是那些房子、财产、土地都被当地官府和豪绅剥削掉的、一无所有的农民。 光蛋(旦)会 成立以后,协会组织大家起来打击地方财主和豪门劣绅、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这对长期深受剥削之苦、无财无田的农民来说,是一件多么不可能的事情!穷苦老百姓内心无比感激,把他们看作大恩人,与当年的 闯王 李自成相比较, 闯王来了不纳粮 是农民深处的愿望。某个事件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引起的情感越强烈,则会更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光蛋会和这个组织所进行的活动给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回忆,当地人们感同身受,热烈的感情和当地悠久的歌唱传统相结合,就诞生了这些带有时代印记的歌谣。而我们今天从这些歌谣中亦可窥探出当年革命的热烈以及带给人民的极大震撼。阿莱达 阿斯曼说过: 凡是曾有回忆的地方,就该有集体记忆。 (阿莱达 阿斯曼,2007:69)集体记忆是那些存在于集体意识中的对它而言活跃并能够存续的东西,它在一定的群体内流传,不超出这个界限。(莫里斯 哈布瓦赫,2012:87)所以集体记忆是属于某个群体的,是能够不断存留延续下去的。歌谣是 时代 的歌谣。在光蛋(旦)会歌谣和《翻身才过好时光》(中国歌谣集成 河南卷,2003:120)中, 专打官府和土豪,救济贫苦老百姓 和 农友们,快起来,拿起刀枪干一场;打倒恶霸和豪绅,翻身才过好时光 可以看出:这些记忆的拥有者多是贫苦的老百姓群体。 一年四季苦黄连,穷人好似上刀山 在这种形势下,跟随共产党领导是正确的选择,能分得期望了上千年的土地,能翻身当家作主,这激发了人们极大的革命热情。 干柴一燃火冲天,彤红彤红的桐柏山 革命热情似火一般,燎遍整个桐柏山地区。关于土地革命年代的记忆,在桐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是偶尔被提及的,但这偶尔的提及形成了重复的记忆,每提及一次,记忆便加深一次,完善一次,在人们的记忆里存续下去。回忆是人们生活a 桐柏县 革命英雄纪念馆 内陈列墙上的抗日民歌。b 桐柏县 革命英雄纪念馆 内陈列墙上的民歌。55的一部分,人们需要这样一种方式,通过重复回忆来构想过去,来完整现在。当他们不断地讲给别人听或和别人交流时,大脑会唤起个人的有关于此的更多记忆,这些相关的情景画面在脑子里聚集在一起,并经过不断的重复、讲述、交流而愈来愈清楚而深刻地留在人们的印象里,红色记忆就这样不断地被记住,并一直存续下去。二、抗日年代的记忆1937 年 7 月,日本袭击卢沟桥,制造 七七事变 ,开始全面侵略中国,国共合作起来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顽强地进行了八年的抗日战争,并取得最后的胜利。随着全国抗战形势的发展,桐柏地区积极相应,1938 年 1 月,鄂豫边省委将红军游击队改编为 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 ,后又被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第八团队赴皖中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1939 年中原局在桐柏成立,刘少奇任书记,他在这里指挥着中原人民的抗日斗争,取得极大的胜利。《十绣调》里详细地唱出了这段历史。一绣芦沟桥,桥有八尺高。日本鬼子不讲理,向我开了炮!(中国歌谣集成 河南卷,2003:120 121)这第一绣,恨恨地道出了对日本鬼子的愤怒, 不讲理 三个字,直接、简单地唱出对日本鬼子的愤怒。二绣我人民,英勇打日本。保祖国,卫家乡,参战都光荣!三绣八路军,英勇杀敌人。赶走了日本鬼,全国得太平!(中国歌谣集成 河南卷,2003:120 121)一首歌谣,将中国人民的抗战故事简单完整地表达了出来,简练易传唱的特点让它一直流传在人们的记忆里。这 三绣 的内容从三方面来描述那段过去,日本鬼子的可恶、保家卫国的人们、英勇的八路军,最后赞扬八路军领导人们赶走鬼子,守护住了家园。在抗战中,我人民团结一致, 大家齐抗战,看他该如何 (中国歌谣集成 河南卷,2003:122 124) 有力出力无力出钱,大家来抗战,不分男和女 ,这些都是民众当时心态最清楚的表达,共同抗战,誓抗争到底,保卫自己的家园,男女齐上阵,出钱出力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些化作歌谣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所谓 无风不起浪 ,正是全民的积极抗日风,才有了这诸多的抗日歌谣,民歌往往是和民众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是人民生活的直接反映。民歌的音乐形式简明朴实、生动灵活、短小精悍,又有着易于上口的旋律感,因而易学易记,而正是通过歌唱的记忆方式,民众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记忆有着自己独特的保存。前方是轰轰烈烈的战场,后方是民众对战士的深切爱戴之情。1938 年,在新四军第八团队开赴抗日前线后,留在竹沟的机关称为新四军第八团队留守处,留守处在桐柏县回龙寺的龙窝创建留守处医院和伤病休养所。在这里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姑嫂相约洗军衣》:龙窝溪畔野花美,姑嫂相约洗军衣。嫂透花影问小妹, 为何脸儿泪珠滴? 妹妹停手语音悲,迟迟不忍落棒槌; 新四军抗日多英雄,军装斑斑尽血渍,生怕染红这花溪水,实在把我心痛碎! 嫂嫂欲语声先咽,和妹默默相吟泣。水里小鱼吻军衣,红唇噙着泪珠去,条条红鳞红鱼尾。(王定恩,2005)这是一首经过当地文人改编的民歌,但歌谣内含的情感是不变的。美丽的溪畔风景下,姑嫂二人看着那浸满血迹的军服,想到战士们为了国家解放和自由而英勇斗争,流血牺牲,不禁伤感、流起泪来。情感的存在是民歌创作最基本的动力,新四军的到来、在龙窝创建留守处医院和伤病休养所与当地群众的互动交流,这些素材的具备以及衍生出的人民感情和桐柏当地歌唱传统,构成了民间文学作品集体创作的内容和流传的空间。对新四军战士们的情感、对八路军的感情是歌谣的核心,由此也表达出 军民亲如一家 的和谐关系。物质性的东西被留存下来,情感性的东西被记忆下去。我们的大部分记忆都处在休眠状态,一旦碰到外因就会被唤醒,回忆成为有意识的了,它们会获得一种感性存在。(阿莱达 民间文学中的红色记忆56民间文化论坛 2013 年第 6 期阿斯曼,2007:58)红色记忆留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未被唤醒,就像这些歌谣,几十年过去了,虽然有所模糊,但一经唤醒,便全部苏醒,有关与此的回忆都复苏。所以,每当那个年代的经历者讲起那些事情的时候,往往是一个接一个,一串一串的记忆从脑海里涌现出来,并激动不已,每每都有着深深的感触。那些获得感性存在的记忆还能被表述为话语并成为可支配的待用储备,记忆在发展的过程中,新的景象不断地进行着填充并使原来的记忆得到了更清晰的意义。(莫里斯 哈布瓦赫,2012:85)三、解放的鼓声已响起1945 年 10 月,王震、王首道率领的三五九旅、王树声、戴季英率领的河南军区部队与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五师在桐柏胜利会师。李先念、王树声、王首道代表三军讲话,晚上举行联欢晚会,庆祝三军胜利会师。这些被群众记住,并记载在史的大事件给了当地人民骄傲、自豪的资本,是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由于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心智结构,所拥有的社会经历和教育经历也不同,他们每个人对同一大事件保持着不太相同的记忆,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体验也是迥然不同的。(梁银湘,2010,3)不同的讲述侧重点表现出重大事件对每个个体自身产生着不同的影响。亲身经历者和道听途说者,这两类人会有着不同的讲述重点或感情程度,民间文学的魅力正在于此,它让我们进入到活态的生活中,见识历史记忆的曾经。《李先念送医》(中国民间故事集成,2011:87 88)的故事是杨传华老太太的亲身经历。1945 年 10 月,李先念率领新四军解放桐柏。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区司令部驻在城南叶家大庄。李先念没顾得休息,便开始访贫问苦,到农民聂新志家的时候,他说自己的女人得了不清楚的传染病,怕传染给他们,不让他们进屋。李先念开始关心他女人的病情,并叫医生过来看看,聂新志说: 同志,你要真能治好她的病,我们全家一辈子也忘不了您的大恩大德呀!你知道我们这个家没有她,就散了啊! 说到这里,伤心地落下了眼泪。过了不大一会儿,李先念领来了军医,给她看病开药方。聂新志去抓药的时候,军医还叮嘱说: 抓药时,叫每样药都单包着,回来我检查了再服,千万马虎不得。 到县城抓药时,药房的人很不乐意,但听说是新四军的医生让这么做的,便作罢。回家军医检查后,才熬了第一剂药。第二天李先念来看望杨传华时,她已经能坐起来喝汤了,三剂药吃完,她的病全好了。聂新志握着李先念和军医的手,说: 是您救了她,也暖了俺全家的心呀!俺们夫妇永远忘不了您的大恩大德。 说到这儿,他指着屋里说: 你们那么多人住在前院太挤了,我把这两间房已打扫干净了,请你们来这儿住吧。 从此,这屋子就成了李先念同志工作和经常开会的地方了。后来,聂新志夫妇在发动群众拥军支前中做了很多工作。这是 1985 年 6 月在桐柏县城郊乡,从杨传华老太太那里采访到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代是刚解放初,那时候她还是个新媳妇,得了传染病,要不是李先念师长安排军医及时地看病,她的病不会好那么快。这样新四军关心群众的名声就慢慢传开了。人们也通过这个故事了解到新四军爱民如子的好品德,并积极响应参军号召。新中国成立后,杨传华老太太经常向人们讲述这件事,现在,能讲这个故事的,已不只是她自己了。本属于她一个人的故事,被扩散到一小群人的范围,因为这个群体的人对这个故事也都有着类似的情感,相似的情感让他们乐意传播、并愿意继续把这个故事传承下去。在回忆过程中通常同时具备三个维度:神经结构、社会作用和符号媒介。(阿莱达 阿斯曼,2012:43)神经结构是人们都具备的,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是集体的记忆构成了对个人记忆的社会作用,而那些仍存在的物件、遗址则是事件凝练出的符号,通过这些来影响着人们,不断作用于人们的记忆。李先念曾在自己家中住过,还救过自己的性命,这些事件是杨传华老太太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在以后的生活中她不断地宣传此事,这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回忆,永驻在她心里。此外,57桐柏对红色文化的重视,在叶家大庄遗址基础上建造的革命英雄纪念馆和 1985 年建立的桐柏英雄纪念碑,这些文化符号,时时刻刻在无声地提醒着人们的回忆,维持并延续着这些记忆。简单的歌谣传达着深深的情感,一首《送哥参军上前线》(中国歌谣集成,2003:117)直接而深情地表达出当地人们支持革命解放事的热情和决心。送哥哥参军上前线,去找那师长李先念。后方的工作妹来承担,家中事你不要管,打不垮蒋匪你别回还,喂!千层层底子万针线,做一双跨鞋给哥穿。抓绒手巾头上裹,红绫子把刀把儿缠,去找那红军可莫延迟,喂 ! 新四军的好名声在当地打响后,人们纷纷相互鼓励去参加革命队伍,这一首《送哥参军找师长》完整地表达出了人们渴望参加红军的急切心理。 千层层底子万针线 ,唱出了后方妇女群众对即将参军的战士的关怀,也暗含着对无数的红军战士的关怀。歌谣唱的是情,随歌谣流传的也是情,情感相合,歌谣越传越远,越传越久。笔者曾走访过桐柏县刘家小庄一位 82 岁的刘龙义爷爷,新四军队伍也曾在他家里住过一段时间。进入他家里,正屋迎面而来就是一副巨大的毛主席像,年代久远的画像却干净无尘,似新买的那般,可见刘爷爷对它的珍爱。刘爷爷笑说, 我从他那得住享福,信服他了,所以我供着他 a 。那关于红色的记忆是一种信仰,画像的存在和展示不断地呼唤着他的回忆,这些回忆又经由自己的讲述传承、记忆下去。四、桐柏红色记忆的特征通过对桐柏红色记忆的分析,桐柏红色记忆具有地方性、持续性、整体性的特点。地方性是最为显著的特点,歌谣中提到的山名、方言是地方性最明显的体现,像 彤红彤红的桐柏山 光蛋会 龙窝溪畔 等等。一个地区的传统背景文化必定会对红色文化产生影响。桐柏民歌的悠久传统对桐柏红色记忆的保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很多的红色记忆是依托民歌而存在、发展的,《翻身才过好时光》《送哥参军找师长》《自从来了新五师》《十二月抗日战歌》等等都是以歌谣来记忆历史的歌曲。红色记忆印在歌谣里,印在民间文学里。从 1919 年有志青年回桐柏宣传革命思想开始,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再到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几十年的战争历程中,桐柏的人们一直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着情感,记忆着红色历史,这是桐柏红色记忆持续性的体现。土地革命年代的《翻身才过好时光》,抗日战争年代的《十绣调》《姑嫂相约洗军衣》,解放战争时流传的歌颂新四军爱民如子的故事等,从这些歌谣、故事中,能大致了解到不间断的革命斗争史。a 访谈对象:刘龙义,访谈人:张晓冲、周晓雯,访谈时间:2013 年 2 月 20 日下午,访谈地点:河南省桐柏县刘家小庄刘龙义家。民间文学中的红色记忆58民间文化论坛 2013 年第 6 期桐柏红色记忆的整体性主要指的是桐柏县的物化建筑和无形的民间文学相互促进、影响的一体性。桐柏英雄纪念碑高高矗立在翠屏山麓,英雄纪念馆建在叶家大庄对面,这两个标志性建筑的存在无形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外加之红色歌谣、故事的流传,一个物质一个精神,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挥红色记忆的影响力和她所具有的推动力与激发力。五、小 结 托马斯 布朗爵士(17 世纪中叶英国医生)评价人类的回忆能力: 时光流逝中日夜交替,遗忘和回忆一样,也在我们的生活中占着重大成分。我们对自己的幸福只保留了肤浅的印象;即便是那些最疼痛的伤痕也会很快结疤。我们的感觉承受不了最极端的东西,痛苦不是摧毁我们就是摧毁它自己。 (阿莱达 阿斯曼,2007:57)。关于革命年代的记忆,遗忘和回忆同样发生,但痛苦摧毁的是它自己,民间文学中那朵朵盛开的故事、歌谣之花是民众乐观向上精神的最好证明,那保留下来的红色记忆仍在流传,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奋发向上。分析民间文学中的红色记忆,让我们在思想里重回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清楚地了解那段集体记忆,也更清楚地记录下那个时代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基本活动。桐柏是一个富有革命传统的地区,从清代末期到解放战争时期,桐柏人民一直进行着不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为了争取国家的解放和自身的自由,从不曾松懈过。从清末民初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到近代的解放斗争,这些曾发生的事情除了被文字记载外,还有活生生的历史,这就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人们群众的集体记忆。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 光蛋会,就是好,专打官府和土豪 和 翻身才过好时光 ,民众期盼着从封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十二月抗日战歌》《十绣调》,曲曲唱出人们的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和团结一致抗争的感情;再到解放战争时的《送哥参军找师长》,人们积极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参加革命,为民主自由而斗争。这些歌谣活在人们口头上的记忆,也活在人们心里。 民间文学中的红色记忆在曾发生回忆的地方都存在着,不管是显现的还是隐藏的,而这些也构成了我们历史的一部分。正是这些不断流传的歌谣、故事使得桐柏的红色记忆一直保持着,并在新时期生产出新的动力。参考文献:中共桐柏县委党史资料征编委员会 . 中共桐柏党史大事记(修订本)[Z],1986.[ 德 ] 阿莱达 阿斯曼 . 回忆有多真实? [A]. 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 [C].[ 德 ] 哈拉尔德 韦尔策编,季斌、王立君、白锡堃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法 ] 莫里斯 哈布瓦赫 . 集体记忆与历史记忆 [A]. 丁佳宁译,文化记忆理论读本 [C]. 冯亚琳、[ 德 ] 阿斯特莉特 埃尔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中国歌谣集成河南卷编辑委员会 . 中国歌谣集成 河南卷 [Z].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王定恩 . 桐柏英雄淮源春 [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梁银湘 . 红色记忆与国家认同 [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3(5).白庚胜,杨相生,李书斌 .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河南卷 [Z].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德]阿莱达 阿斯曼. 记忆的三个维度:神经维度、社会维度、文化维度[A].文化记忆理论读本[C].冯亚琳、[德]阿斯特莉特 埃尔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特约编辑 : 张礼敏)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民间文学中的红色记忆——以河南南阳桐柏县为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盘古的传说——盘古开天河南桐柏县民间传说

盘古的传说——盘古开天河南桐柏县民间传说

盘古,兄妹,妹妹,石狮子,石狮,石磨,个儿子,乌龟,乌龟壳,夫妻,泥人,石头,小牛,斧子,日子,梨树,灵魂,狮子,老天,老虎,野兽,一个大,很伤心,泥巴人,子山,山下,得让,在身,都护,山顶上

2020-08-28 #短篇故事

盘古的传说——盘古开天河南桐柏县民间传说

盘古的传说——盘古开天河南桐柏县民间传说

盘古,兄妹,妹妹,石狮子,石狮,石磨,个儿子,乌龟,乌龟壳,夫妻,泥人,石头,小牛,斧子,日子,梨树,灵魂,狮子,老天,老虎,野兽,一个大,很伤心,泥巴人,子山,山下,得让,在身,都护,山顶上

2020-08-29 #故事大全

桐柏县平氏镇:“棕子哥”郭纪成的脱贫故事

桐柏县平氏镇:“棕子哥”郭纪成的脱贫故事

贫困户,北西,政策,粽子,刘振伟,子哥,平氏镇,徐宁,李彦,保洁员,越来越好,桐柏县,平氏,区市,三轮车,党和国家,信心,勤劳致富,客人,危房改造,厨房,厕所,厨具,子叶,大会,家庭,小喇叭,成都,打扫卫生,故事

2010-03-19 #故事会

桐柏县淮源镇道德模范之“孝老爱亲”郭可玲

桐柏县淮源镇道德模范之“孝老爱亲”郭可玲

婆婆,郭可,老人,好媳妇,丈夫,媳妇,农村妇女,一面,孝道,婆媳关系,重担,外出务工,是这样,精心照顾,中不,好一,这个村,美丽形象,汉族,桐柏县,彭庄村,彭庄,传统美德,一家,事迹,举动,住院治疗,农村,儿子,全家人

2010-07-02 #故事会在线阅读

桐柏县磨沟村:讲好革命老区贫困山村脱贫攻坚的红色故事

桐柏县磨沟村:讲好革命老区贫困山村脱贫攻坚的红色故事

群众,红色,发展,乡村,攻坚,产业,桐柏县,磨沟,投资,红色文化,切入点,南阳市,村里,南阳,扶贫,美丽乡村,农村,展览馆,桐柏,民宿,特色,生态,粮食,红军,绿色,设施,长征,建设,统一,红军战士

2016-03-11 #小故事

桐柏县磨沟村:讲好革命老区贫困山村脱贫攻坚的红色故事

桐柏县磨沟村:讲好革命老区贫困山村脱贫攻坚的红色故事

群众,红色,发展,乡村,攻坚,产业,桐柏县,磨沟,投资,红色文化,切入点,南阳市,村里,南阳,扶贫,美丽乡村,农村,展览馆,桐柏,民宿,特色,生态,粮食,红军,绿色,设施,长征,建设,统一,红军战士

2020-04-02 #长篇故事

桐柏县黄岗镇杨金昌:身残志不残 脱贫路上勇向前

桐柏县黄岗镇杨金昌:身残志不残 脱贫路上勇向前

杨金,干部,老母亲,村民,驻村,小工,昌家,女儿,增加收入,村里,身体,门路,工作,河南经济报,我没有,万玲,杨庄组,得干,方介,杨军,王祥林,赵显,保洁员,第一书记,了房,下雨天,产业,个人,任务,作者

2012-08-07 #小故事

新闻后续:《桐柏县一个18岁妈妈经历了什么?》引起多方面重视

新闻后续:《桐柏县一个18岁妈妈经历了什么?》引起多方面重视

桐柏县,赖家,律师,公平正义,抚养权,妇联,子鉴,解罗,责任编辑,援助中心,法律援助中心,河南,妈妈,为题,丈夫,事件,县法院,做亲,供述,人品,司法,发函,少女,妻子,孩子,婚姻,委托合同,岳父母,悲戚,当事人

2020-03-27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