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转载十二 东晋时期的成语故事

时间:2020-05-26

东晋西晋的成语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2139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3 分钟。

原文地址:作者:

东晋(317~420)

公元317年(晋王司马睿建武元年) 成语 金貂换酒 316年,前赵政权,即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第二年,晋王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历史上称为“东晋”。司马睿立长子司马绍为太子,次子司马裒为琅琊王。《晋书 阮孚传》:阮孚之父阮咸,“竹林七贤”之一。阮咸与姑母的胡婢相好。胡婢随姑母回家时,阮咸正在会客,他骑着客人的马追上胡婢,并骑而归。阮孚(278~326)即胡婢所生,长大后喜欢喝酒。阮孚被聘为琅琊王府长史,晋王告诫他要节制饮酒,不听。后来升迁为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阮孚曾经用象征身份的金貂冠饰换取美酒,遭到管理机关的举报,晋王原谅了他。参见《晋书 元帝纪》、《元四王传》。 成语“金貂换酒”,旧指名士耽酒不拘礼法,旷达傲世。原文是“尝以金貂换酒,复为所司弹劾,帝宥之。”金貂:汉以后皇帝左右侍臣的冠饰。

成语阮囊羞涩 宋 阴时夫《韵府群玉 一钱囊》:阮孚持一皂囊,游会稽。客问:“囊中何物?”阮孚曰:“但有一钱看囊,恐其羞涩。”皂:黑色。 成语“阮囊羞涩”,表示经济困难。

公元318年(晋元帝大兴元年) 成语 悲喜交集 西晋末代皇帝晋愍帝在平阳被前赵政权杀害,晋王司马睿在建康正式称帝。《晋书 王廙传》:王廙,字世将,东晋开国丞相王导的堂弟,晋元帝司马睿的姨弟。司马睿镇守江东时,王廙弃官前来投奔,深得器重。司马睿即位,就是晋元帝,王廙时任荆州刺史,未能参加登基大典,作《中兴赋》以表忠诚,说:“天诱其愿,遇陛下中兴,当大明之盛,而守局遐外,不得奉瞻大礼,闻问之日,悲喜交集。”大意是说,如此隆重光耀的盛典,因守土远方不能亲临,听到这个消息,心中充满喜悦又感到遗憾。 成语“悲喜交集”,悲伤和喜悦交织在一起。

公元320年(晋元帝大兴三年) 成语 普天同庆 晋元帝共有六个皇子,最小的两个都是郑夫人所生,琅琊悼王司马焕生于晋王建武元年,两岁去世;简文帝司马昱生于大兴三年,是元帝唯一在称帝后生的皇子(参见《晋书 元四王传》、《晋书 简文帝纪》)。《世说新语 排调》:元帝生皇子,普赐群臣。殷洪乔谢恩说:“皇子诞生,天下的人都在庆祝。我没有什么功劳在里面,却不好意思接受了丰厚的赏赐。”元帝笑着说:“这件事怎么能让你有功劳呢?”殷羡,字洪乔,东晋名士殷浩之父,历任长史、豫章太守。参见《晋书 陶侃传》、《晋书 殷浩传》。 成语“普天同庆”,天下的人都在庆祝。原文是“皇子诞育,普天同庆,臣无勋焉,而猥颁厚赉”。

公元321年(晋元帝大兴四年,后赵石勒三年) 成语 饱以老拳 石勒(274~333),字世龙,上党武乡人,羯族。本是以耕田、沤麻为生的奴隶,被卖到中原后,以“十八骑”起家,投靠前赵政权,侵略晋地,立下战功无数。319年背叛前赵,在襄国建立后赵政权。《晋书 石勒载记》:石勒把武乡的父老召到襄国,欢宴叙旧。早年,石勒与李阳是邻居,每年为了争夺沤麻的池子互相斗殴。现在,石勒说:“李阳,是壮士,为什么不来?沤麻之争是平民的恩怨,寡人正要兼并天下,怎么会怀恨一个平民呢?”于是急速召李阳前来宴饮。来了以后,石勒挽着李阳的胳膊,说:“寡人过去受够了你的老拳,你也饱尝我的毒手。”石勒拜李阳为参军都尉。石勒把武乡,比作汉皇室的故地丰沛。参见《资治通鉴》。 成语“饱以老拳”,拿拳头饱打他一顿。原文是“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

公元322年(晋元帝永昌元年) 成语 城狐社鼠 王导、王敦兄弟,是晋元帝建立东晋王朝的有功之臣,分别担任丞相和大将军。后来,晋元帝不喜欢王敦居功自傲,便宠信刘隗等人来抑制王敦。《晋书 谢鲲传》:王敦对属下长史谢鲲说:“刘隗奸邪,将危及社稷,我欲清除君侧之恶,如何?”谢鲲说:“刘隗固然是祸乱之源,但他是藏身于城墙的狐狸,土地庙中的老鼠,有皇帝的庇护,无从下手。”王敦发怒,说:“你是庸才,哪里懂得大局!” 成语“城狐社鼠”,城上的狐狸,土地庙的老鼠。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胡作非为的坏人。原文是“隗诚始祸,然城狐社鼠也”。

成语摧枯拉朽 《晋书 甘卓传》:梁州刺史甘卓是三国名将甘宁的后代,当初假装答应王敦一起举兵谋反。等到王敦进兵京城,有人建议讨伐王敦,也有人建议静观其变,以收渔人之利,甘卓犹豫不决。湘州刺史司马承传檄讨伐王敦,派主簿邓骞前来游说甘卓,说:“王敦留守武昌的兵力不过五千,将军您的部众超过其一倍,以将军的威名,率精锐之师,高举朝廷的符节,哪里是武昌守军所能抗拒的!王敦如果逆流而上,势必救助不及。将军攻下武昌,就好比摧枯拉朽,还有什么可顾虑的呢!”甘卓于是起兵进攻武昌,可是到了猪口,又驻兵不前,坐失攻克王敦巢穴的良机。 成语“摧枯拉朽”,形容极容易摧毁。原文是“将军之举武昌,若摧枯拉朽,何所顾虑乎”。

成语声色俱厉 晋元帝亲率六军征讨王敦,均被王敦打败。王敦进据石头城。《晋书 明帝纪》:太子司马绍听说六军战败,坐上军车要与敌人决战,中庶子温峤全力谏劝,拔剑斩断马的鞅带,太子方才罢休。王敦控制朝廷后,因为太子有勇有谋,想用不孝的罪名加以废除。王敦大会百官,问温峤说:“皇太子以何德著称?”问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一定要温峤对皇太子有所否定。温峤答道:“阐述深奥的道理,不是浅薄的我所能做到的。根据礼仪来看,可以说是做到了孝。”众人以为的确如此,王敦的阴谋只好中止。 成语“声色俱厉”,说话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原文是“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

成语图谋不轨 晋元帝大赦天下,任命王敦为丞相,王敦不肯接受,也不去朝见晋元帝。王敦忌恨晋元帝身边周顗、戴渊的才华,逮捕杀害了他们两人。《晋书 王廙传》:王廙在晋元帝即位时作《中兴赋》,王敦作乱时却投靠了王敦。王廙的弟弟王彬,奉诏去慰问王敦,却先去吊唁了周顗。王敦发怒说:“周伯仁自找刑戮,再说他一直把你当普通人,你为什么还要去吊唁他?”王彬说:“周伯仁是长者,也是你的亲友。他在朝廷虽然算不上正直,但从不结党营私,大赦之后竟遭遇极刑,我因此伤痛惋惜。”接着,王彬发怒,数落王敦说:“兄长抗命犯上,杀戮忠良,图谋不轨,必定会祸及家族。”言辞激昂慷慨,声泪俱下。王敦要杀王彬,当时在座的王导连忙让王彬起身谢罪,王彬却说自己的脚痛不能跪拜。 成语“图谋不轨”,谋划越出常规、法度之事。原文是“因勃然数敦曰,兄抗旌犯顺,杀戮忠良,谋图不轨,祸及门户。言辞慷慨,声泪俱下”。 成语“声泪俱下”,边诉说,边哭泣。形容极其悲恸。

成语空洞无物 周顗(269~322),字伯仁,东晋世家子弟,有才华但嗜酒如命,原与丞相王导(276~339)相友善。王导因弟弟王敦作乱,拜托周顗在皇上面前美言几句,以保住王氏宗族,周顗傲然不睬。王导心存怨恨,所以当王敦要捕杀周顗时,坐在旁边默不作声。等到看见周顗担保王氏宗族的奏章,王导禁不住痛哭流涕,说:“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世说新语 排调》:丞相王导曾经枕着周伯仁的膝盖,用手指着他的肚子说:“你这里有什么东西?”周伯仁回答说:“这里空空洞洞,没有东西,可是能容纳下几百个像你这样的人。”王导并不责备他的无礼。参见《晋书 周顗传》。 成语“空洞无物”,空虚,没有内容。原文是“此中空洞无物,然容卿辈数百人”。

成语志大才疏 周顗的母亲李络秀,是安东将军周浚的小妾,生有三子,周顗、周嵩和周谟。《世说新语 识鉴》:周母在冬至家宴上赐酒给三个儿子,说:“我本来担心避难过江后没有立足之地,好在你们家有福气,你们几个都在我眼前,我还担心什么呢?”次子周嵩离开座位,跪在母亲面前,流泪说:“事情并不像母亲说的那样啊。大哥伯仁为人志向很大而才能不足,名气很大而见识肤浅,喜欢利用别人的毛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不是保全自己的做法。我本性乖戾,也不会受到世人的宽容。只有小弟阿奴,碌碌无为,是能够一直在母亲眼前的。”阿奴,是周谟的小名。后来发生的事情,果然如周嵩所言。周嵩在周顗遇害两年后,也因得罪王敦而被杀。参见《晋书 列女传》。 成语“志大才疏”,志向很大而能力薄弱。原文是“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好乘人之弊,此非自全之道”。

成语唐突西施 周顗还与东宫侍讲的庾亮交好。庾亮(289~340),字元规,他的妹妹是皇太子司马绍的妃子。《世说新语 轻诋》:庾元规告诉周伯仁:“大家都拿你和乐氏并列。”周伯仁问道:“哪个乐氏?是指战国时候的乐毅吗?”庾元规说:“不是这个乐氏,是尚书令乐广啊!”周伯仁说:“为什么要这样美化无盐,而来亵渎西施呢?”乐广(?~304),字彦辅,有贤名,但出身寒微,而周顗袭父爵,门第高贵,所以轻视乐广。参见《晋书 周顗传》。 成语“刻画无盐”,精细地描绘无盐。比喻拿丑的来比譬美的,比拟不伦。原文是“何乃刻画无盐以唐突西子也”。无盐:传说中齐宣王的妻子,丑女;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 成语“唐突西施”,比喻为了突出丑的,因而贬低了美的。

公元324年(晋明帝太宁二年) 成语 明目张胆 王敦叛乱,晋元帝忧愤去世,儿子晋明帝嗣位。这年六月,丞相王敦病重,听说朝廷要讨伐自己,就先发制人,以兄长王含、亲信钱凤为元帅,率兵五万向京师建康进发。《晋书 王敦传》:叛军至江宁,司徒王导出任大都督,抵御叛军,他送信给兄长王含,备述犯上作乱对王氏宗族的危害,说:“王导一门老小蒙受国家厚恩,兄弟显宠,可以说到了极点。我虽然不才,却立志要安宁社稷。今日之事,我明目张胆地出任六军统帅,宁肯作为忠臣战死,也不愿做无赖苟活。”王含没有答复。 成语“明目张胆”,原来是指有胆识,敢作敢为。现在形容公开地、大胆地做坏事,毫无顾忌。原文是“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

成语势不可当 《晋书 郗鉴传》:郗鉴(269~339),字道微,在王含、钱凤叛军进逼京都时,奉诏都督从驾军事。当时有人认为,叛军的人数和战斗力都要强出百倍,应当乘敌人军势未成,皇上大驾亲自出城抗敌。郗鉴反对,说:“乱党来势凶猛,势不可当,只能智取,难以力敌。只要利用好顺逆的情势,何愁不能打败敌人。以弱小的力量与强敌抗衡,如果想一朝决定胜败,万一有闪失,后果无法补救。”晋明帝听从了郗鉴的意见,终于打败王含。王敦闻讯,在武昌去世。 成语“势不可当”,来势猛烈,不可抵挡。原文是“群逆纵逸,其势不可当,可以算屈,难以力竞。”

公元327年(晋成帝咸和二年) 成语 不能越雷池一步 晋明帝去世,中书令庾亮和妹妹庾太后辅立年仅五岁的晋成帝。《晋书 庾亮传》:庾亮执掌朝政,听说历阳太守苏峻接纳亡命之徒,终究会造成祸乱,便征召他为大司农,想以此削夺他的兵权。苏峻不肯,于是举兵谋反。温峤时任江州刺史,镇守西部边境,闻此消息,立即整顿军队,要进军建康保卫京都。庾亮不准,写信给温峤,说:“我对西陲安危的忧虑,要超过对历阳苏峻的忧虑,请你留在原地,不要越雷池一步。”雷池:今安徽望江县东南。雷水自湖北黄梅流经此地,积水而成了一个湖,名为雷池。温峤只好按兵不动。 成语“不能越雷池一步”,后来比喻一步也不能越过界限。原文是“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公元328年(晋成帝咸和三年) 成语 骑虎难下 中书令庾亮轻视苏峻叛军,京都建康被攻陷。苏峻控制晋成帝,庾太后忧愤而死。《晋书 温峤传》:庾亮逃奔温峤,两人联合荆州刺史陶侃,进兵京都讨伐苏峻。两军战于石头城,温峤义军屡战屡败,陶侃想退兵回驻地。温峤说:“今日之事,已经义无反顾,犹如骑在猛虎身上,不把老虎打死,怎么能中途跳下呢!你如果中途退出,人心必定沮丧,讨逆必定失败,到时候义军的大旗就回过头来指向你了。”陶侃听了以后不敢轻举妄动,义军一鼓作气攻杀了苏峻。 成语“骑虎难下”,比喻做事遇到困难,但中途停顿又会造成重大损失,因而不得不干下去。原文是“今之事势,义无旋踵,骑猛兽,安可中下哉!”《资治通鉴》作“譬如骑虎,安可中下哉!”原话如此,唐人避讳,改“虎”为“兽”。

成语坦腹东床 郗鉴在太宁三年任车骑将军(《晋书 明帝纪》),咸和元年领徐州刺史(《晋书 成帝纪》),先镇广陵,苏峻之乱平定后,自广陵还镇京口(《晋书 地理志下》)。《世说新语 雅量》:太傅郗鉴在京口,派门生送信给丞相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挑选女婿。王导对送信人说:“你到东厢房去,随意挑选吧。”这个门生回去,禀告郗鉴说:“王家的那些公子都还值得夸奖,听说来挑女婿,就都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公子在东边床上,袒胸露腹地躺着,好像没有听见一样。”郗鉴说:“正是这个好。”一查访,原来是王导的侄儿王羲之,郗鉴便把女儿嫁给他。王羲之(303~361),字逸少,晋代著名书法家,当年26岁,后来与妻子郗璇共生有七个儿子,其中,小儿子王献之最为有名。 成语“坦腹东床”,或“东床快婿”,代称女婿或别人的女婿。原文是:“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正此好。”《晋书 王羲之传》作“正此佳婿邪。”

公元332年(晋成帝咸和七年,后赵石勒建平三年) 成语 鹿死谁手 后赵主石勒在329年消灭了前赵政权刘氏,自号大赵天王,登基称帝。《晋书 石勒载记》:石勒大宴群臣,对徐光说:“朕可以和古代哪一等君主相比?”徐光答道:“陛下的神威谋略超过汉高祖,后世没有可以相比的。”石勒笑道:“人哪有不知道自己的,你的话太过了。朕如果遇到汉高祖,应当向他北面称臣,与韩信、彭越并肩奋战;如果遇到光武帝,将会与他共同逐鹿中原,不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应当光明磊落,总不能像曹操、司马懿那样,欺负别人的孤儿寡妇,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天下。”群臣顿首,欢呼万岁。 成语“鹿死谁手”,意思是不知政权落在谁的手里。后亦指不知谁取得最后胜利。原文是:“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鹿:原比喻政权,后来也比喻争逐的对象。

公元338年(晋成帝咸康四年) 成语 标新立异 晋代高僧支遁(314~366),字道林,是中国佛学界“六家七宗”中即色派的代表人物。25岁出家,曾经到过白马寺,与当世名士谢安、王羲之等过往甚密。支道林喜欢老庄,且站在佛学立场上,对老庄有不同于玄学的独特见解。《世说新语 文学》:《庄子 逍遥游》一篇,历来是个难点,名士们都喜欢钻研,可是对它的阐述却不能超出郭象和向秀。有一次支道林在白马寺,与太常冯怀谈论时提到《逍遥游》。支道林在郭、向两家的见解之外,卓越地揭示新颖的义理,提出与众位名士不同的见解,这都是名士们在探求、玩味中没有能得到的。后来的人解释《逍遥游》,便采用支道林阐明的义理。参见南朝 梁慧皎《高僧传》卷四《支遁传》。 成语“标新立异”,原来是说特创新意,立论与人不同。后表示为了显示自己,故意另搞一套。原文是“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

公元342年(晋成帝咸康八年) 成语 入木三分 王羲之七岁开始练习书法。他“立志专精”,勤学苦练,走路、休息的时候,都在琢磨字体的结构、架势和笔法。唐张怀瓘《书断 王羲之》:王羲之12岁,在父亲枕头中发现前代《笔说》,偷而读之。父亲问:“你为何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父亲见他还小,恐不能守住秘密,说:“待你成人,我传授于你。”王羲之拜请道:“现在就给我用吧。如果等到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听了很高兴,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王羲之的书法便大有长进,他的老师卫夫人见了,对太常王策说:“这孩子一定是看了《笔说》,近来的书法已有了老成智慧。”卫夫人流泪说:“这孩子将来的名声一定会盖住我。”晋帝后来祭祀北郊,更换祝版时,让工人削去原来王羲之写在祝版上的字,发现墨迹已经渗透进木板,有三分 之深。 成语“入木三分”,原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比喻见解、议论的深刻。原文是:“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按:东晋本无北郊(《资治通鉴》319年)。晋明帝在太宁三年(325)下诏建北郊,未及建而帝崩;晋成帝在咸和八年(333)实施先帝遗愿,建北郊(《晋书 礼志上》)。晋康帝即位(342),祭祀南北郊,躬亲行礼(《晋书 顾和传》)。这一年,王羲之40岁。

公元343年(晋康帝建元元年) 成语 束之高阁 庾翼305~345,庾亮之弟,晋成帝、晋康帝的舅舅,时任安西将军。他不顾皇上及朝中诸臣的劝阻,率师北伐,欲建立功名。《晋书 庾翼传》:庾翼与琅琊内史桓温友善,曾多次在成帝面前举荐,此次北伐用为前锋小督。当时,京兆杜义、陈郡殷浩的才气名声冠绝当代,唯独庾翼轻视他们,经常对人说:“这种人应当放在一边,等天下太平后,再商议他们的职务。”杜义,西晋名将杜预的孙子,晋成帝皇后的父亲;殷浩,豫章太守殷羡的儿子,曾经公开拒绝庾翼辟他为安西军司的建议。 成语“束之高阁”,把东西捆好,放在高阁上。比喻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原文是“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存疑:杜义其人,应当已经早就去世。据《晋书 外戚传》、《后妃传》:成恭杜皇后(321~341)出生不久,父杜义去世。其时,庾翼不过17岁。

公元344年(晋康帝建元二年) 成语 皮里春秋 晋穆帝即位时只有两岁,他的母亲褚太后(324~384)抱着他上朝。褚太后的父亲褚裒(303~349),字季野,时任兖州刺史,议加不臣之礼,即上朝的时候不需要行臣子之礼。《晋书 褚裒传》:褚裒13岁的时候,庾亮请郭璞为他卜卦,卦象出来,郭璞骇然。庾亮问:“有不祥之兆吗?”郭璞说:“此非人臣之卦。不知此位少年何以有此吉兆?20年之后,我的话会得到验证。”果然在29年后,褚太后临朝摄政,加褚裒以不臣之礼。褚裒年轻时不公开评论人的好坏,谯国人桓彝见到他后,说:“季野有皮里春秋。”意思是,褚裒虽然口头不评论别人的好坏,肚里却自有一部《春秋》,对人还是有所褒贬的。《世说新语 赏誉》:桓茂伦云:“褚季野皮里阳秋。”谓其裁中也。意思是他心中有裁决。这是因为东晋简文帝的皇后名春,著书的人避讳,就改“春”为“阳”。 成语“皮里春秋”,或“皮里阳秋”,形容表面上不批评别人,而心中自有褒贬。 按:桓彝(276~328),字茂伦,东晋名将桓温之父,死于苏峻之乱,当时褚裒26岁。《资治通鉴》记桓彝之语在咸和九年(334),亦非确年。

公元347年(晋穆帝永和三年) 成语 肝肠寸断 荆州刺史桓温(312~373),字元子,其父桓彝死于苏峻之乱,其妻南康公主是晋明帝的女儿。桓温少年时即有声望,长大后取代庾翼执掌晋朝兵权。他趁成汉政权内部不稳,出兵一举灭蜀,在朝中威名大振。《世说新语 黜免》:桓温进兵蜀地,船至三峡,部队中有人捕得一小猿,母猿沿着江岸哀号,随船前行一百余里不肯离去,终于跳上船,一上船立即气绝。剖开母猿的肚子看,肠子皆一寸一寸地断开了。桓温听说此事大怒,下令革除了那个捕猿的人。 成语“肝肠寸断”,形容悲伤到极点。原文是“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

公元349年(晋穆帝永和五年,后赵石虎太宁元年) 成语 自相残杀 石虎,字季龙,后赵政权创建者石勒的养弟,自幼残忍,勇猛多功,在石勒去世后,杀死石勒的儿子而自立。《晋书 石季龙载记》:石虎生前,太子石宣谋杀宠弟石韬,被石虎绞杀。石虎死,儿子石世继位。彭城王石遵杀石世自立。太保石冲不服,起兵讨石遵,兵败被杀。辅国大将军冉闵是石虎的养孙,杀石遵,立义阳王石鉴。不久,冉闵又杀死石鉴,自立为帝,建立冉魏政权。新兴王石祗在襄国称帝,两年后被冉魏攻灭,后赵灭亡。“季龙十三子,五人为冉闵所杀,八人自相残害。” 成语“自相残杀”,自己人互相杀害。

公元350年(晋穆帝永和六年) 成语 管中窥豹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是王羲之七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献之七岁开始学习书法,王羲之曾经偷偷地从背后夺他手里的笔,竟然夺不下来,不由得叹道:“这孩子以后会有大出息。”《世说新语 方正》:王献之只有几岁的时候,曾经观看众门客赌博,看见分出胜负,就说:“南风不竞。”意思是坐在南边的要输。门客轻视他是小孩,就说:“这位小官人虽然不全懂,却也懂一点,好比从管子里看豹,有时也能看见一个斑纹。”王献之感到受了欺负,瞪着眼睛说:“我远的愧对荀奉倩,近的愧对刘真长。”随即拂衣而去。荀粲,字奉倩,刘惔,字真长,两人都严于择交,不畜门客,即使有门客,亦不与门客交洽。小献之自愧观看门客赌博,且轻易发言,故有此语。参见《晋书 王献之传》、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 成语“管中窥豹”,从管子里看豹。比喻看到的不是全部或整体。有时同“可见一斑”连用,比喻从观察到的一部分,可以推测全貌。原文是“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成语“拂袖而去”,把袖子一甩就走了。形容很生气地走了。

公元353年(晋穆帝永和九年) 成语 放浪形骸 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书圣”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办风雅集会。名士谢安、高僧支道林和王家子侄等四十二人参加这次兰亭雅集,他们在举行袯祭仪式之后,列坐在溪水两旁,任斟酒的羽觞顺流而下,停滞在谁面前谁就得赋诗,无诗者罚酒三杯。兰亭会上,有11人各成诗两首,15人各成诗一首,16人无诗被罚酒。会后,众人共推王羲之作序,记录这次雅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羲之在序文中感慨说:“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将自己的抱负在屋里向人倾吐;有的人则喜欢将自己的志向寄托于身外之物,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喜事,得意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的将要到来。” 成语“崇山峻岭”,高大的山。 成语“放浪形骸”,行动没有拘检。旧指不受礼法的束缚。原文是“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公元354年(晋穆帝永和十年) 成语 咄咄怪事 殷浩,字深源,年轻时与桓温齐名,但相互不服气。桓温自从灭蜀之后,声威大震,朝廷为此担忧,因此重用殷浩与桓温抗衡。永和九年,殷浩以中军将军北伐前秦,因部属叛变而大败。十年,桓温趁机上疏指责殷浩,朝廷不得已废其为庶人。从此,朝廷大权悉归桓温。《世说新语 黜免》:中军将军殷浩被免官,住在信安,一天到晚在半空中虚写字形。扬州吏民沿着他的笔顺跟着他写,暗中察看,总是在写“咄咄怪事”四个字。参见《晋书 殷浩传》。 成语“咄咄怪事”,形容使人惊讶的怪事。原文是:“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成语拾人牙慧 韩伯,字康伯,殷浩的外甥。韩伯很小的时候,家中贫穷,直到大寒季节,母亲才为他做棉袄。母亲让他拿着烫斗,说:“先穿棉袄,过几天帮你做棉裤。”韩伯说:“棉裤就不要做了。”母亲问其故,韩伯答道:“火在烫斗中,而柄尚热,今穿棉袄,下身亦当暖。”母亲觉得这孩子不同寻常。《世说新语 文学》:殷浩很喜欢外甥韩康伯。殷浩流放到信阳的时候,康伯送舅舅到流放地,整年以后才回京城。康伯与人侃侃而语,殷浩不以为然,说:“康伯还没有学到我牙缝里的一点聪明。”两年后,殷浩死于流放之地。参见《晋书 韩伯传》。 成语“拾人牙慧”,比喻袭取、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原文是“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公元359年(晋穆帝升平三年) 成语 东山再起 《晋书 谢安传》:谢安(320~385),字安石,出身于世代为官的名门大族,少年时代就享誉朝野。谢安成人后,担任过扬州刺史庾冰的僚属,只一个月便辞职回家,寓居在会稽的东山,经常与王羲之、支道林等名士游山玩水、吟诗咏文,曾经参加名流千古的兰亭聚会。谢安屡次拒绝朝廷的征召,他的堂兄谢尚、哥哥谢奕、弟弟谢万相继出任豫州刺史,满门富贵,只有谢安一人隐退东山。妻子开玩笑说:“大丈夫难道不应该像他们那样吗?”谢安摁着鼻子说:“恐怕免不了也要那样啊。”等到弟弟谢万讨伐前燕,兵败被革职,谢氏兄弟再无人担任高官。谢安为了避免门户中衰,毅然决定走出东山,出任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司马。桓温得到这样有才能的人做僚属,十分高兴。 成语“东山再起”,指再度任职。也比喻失败后,恢复力量再干。

公元362年(晋哀帝隆和元年) 楚楚可怜 晋穆帝去世,堂兄晋哀帝继位。大将军桓温北伐告捷,占领洛阳,上疏请求迁都洛阳。朝廷虽然不愿意,但无人敢说,只有著作郎孙绰上表反对。孙绰(314~371),字兴公,当代名士,曾参加王羲之召集的兰亭聚会。《世说新语 言语》:孙绰作《遂初赋》,在畎川筑室居住,自称已经深明安分守己之道。书房前种一棵松树,他经常亲自培土灌溉。孙绰有邻居高柔,字世远,孙绰的兄长孙统曾为他的文集作序。高世远对孙绰说:“小松树不是不茂盛可爱,只是永远不能做栋梁啊。”孙绰回答说:“枫树、柳树虽然粗得合抱,又能派什么用场呢?” 成语“楚楚可怜”,原形容幼松整齐、纤细可爱。后多形容女子娇丽柔弱之态。原文是:“松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永无栋梁用耳。”楚楚:植物茂盛的样子。

成语掷地有声 《世说新语 文学》:孙绰作《天台赋》,拿给范荣期看,说:“你试试把它扔在地上,定会发出金石般的声音。”范荣期说:“恐怕你这个金石声,不会合上宫商的节奏。”可是读下去,每当看到佳句,总是说:“这正是我辈中人的语言。”范启,字荣期,名士范汪之侄,在朝中累居显职。参见《晋书 范汪传》。 成语“掷地有声”,指作者才华出众,作品语言铿锵有力。也形容出语豪迈,不同凡响。原文是“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

公元364年(晋哀帝兴宁二年) 成语 乘兴而来 王徽之(338~386),字子猷,王羲之的第五子,这一年担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桓温之弟桓冲问他居何职,他答道:“好像是马曹。”《世说新语 任诞》:王徽之住在山阴,某夜大雪,他醒来,酤酒眺望远方,忽然想起放逐在会稽剡县的戴逵,当夜就乘着小船去拜访。船行一夜到剡县,王徽之到了戴家门口,却没有进去就原路返回。别人问他为什么,王徽之答道:“我本来就是趁着兴致去的,兴致没有了就回来,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逵呢?”戴逵(?~396),字安道,因不愿为武陵王司马晞鼓琴,被放逐在会稽剡县。参见《晋书 王徽之传》、《戴逵传》。 成语“乘兴而来”,原来是说趁当时的高兴来的。现在多指高高兴兴地来到。原文是:“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公元369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 成语 倚马可待 晋哀帝去世,弟弟琅琊王继位(后被桓温废为海西公)。朝廷给予桓温特殊的礼遇,位在诸侯王之上。《世说新语 文学》:这一年桓温北伐前燕政权,袁宏随军出征,因言语上得罪桓温,被免去官职。军中急需写一篇告捷公文,桓温让袁宏起草,袁宏靠在马背上,手不停挥,一会儿就写了七张纸,写得很好。当时,东亭侯王地在旁边,极力赞叹他的才华,袁宏说:“虽然罢了官,总该让我在唇齿之间得点好处。”袁宏,字彦伯,小名虎,桓温府上记室参军,著有《后汉记》。参见《晋书 袁宏传》。 成语“倚马可待”,站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着完稿。比喻文思敏捷。原文是:“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

公元371年(晋海西公太和六年,前秦苻坚建元七年) 成语 乐而忘返 四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晋书 苻坚载记》:苻坚到邺城,在西山打猎十多天,乐而忘返。乐官王洛勒住马头,劝谏说:“陛下是百姓的依托,如今久猎不归,一旦出现意外,让太后和天下人怎么办呢?”苻坚于是停止打猎回到王宫。参见《资治通鉴》。 成语“乐而忘返”,快乐得忘记了返回。形容为某件事所陶醉。原文是“坚尝如邺,狩于西山,旬余,乐而忘返”。

成语遗臭万年 东晋大司马桓温依仗自己的谋略和声望,暗生取代王室之心。《世说新语 尤悔》:桓温躺在床上,对他的亲信说:“一生这样默默无闻,将会被文帝(司马昭)和景帝(司马师)耻笑。”接着,他一下子坐起来说:“既然不能流芳百世,难道也不值得遗臭万年吗!”《晋书 桓温传》:当时,一个有道术的比丘尼从远方来,桓温偷看他洗澡。比丘尼裸体,先用刀自破其腹,接着又斩断两脚。洗澡以后出来,桓温占问吉凶,比丘尼说:“你如果做天子,结果也是如此。”桓温凭借威势,废晋帝为东海王,立晋元帝的小儿子、当时的丞相司马昱为帝,即晋简文帝。不久,又废东海王为海西县公。参见《资治通鉴》。 成语“流芳百世”,好名誉永远流传于后世。原文是“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成语“遗臭万年”,臭名一直流传,永远受人唾骂。

公元372年(晋简文帝咸安二年) 成语 蒲柳之姿 简文帝司马昱(320~372),享年五十三。晋代著名画家顾恺之的父亲顾悦之,字君叔,时任尚书右丞。《世说新语 言语》:顾悦之和简文帝同岁,可是头发早已白了。简文帝问他:“你为什么头发比我先白呢?”顾悦之回答说:“蒲柳的资质差,一到秋天就凋零了;松柏质地坚实,经历过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简文帝听了很高兴。顾悦之是扬州刺史殷浩的僚属,殷浩死后,顾悦之不避风险,呼吁为殷浩平反,受到时人称颂。 成语“蒲柳之姿”,蒲柳那样的资质。比喻人体质衰弱。原文是“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成语“望秋先零”,望见秋天来了就先凋零了。原来比喻身体衰弱。后也比喻经不起考验。《晋书 顾悦之传》:“松柏之姿,经霜犹茂;蒲柳常质,望秋先零。”

公元373年(晋孝武帝宁康元年) 成语 入幕之宾 桓温指望晋简文帝临终会禅位于他,结果不是这样,他认定是吏部尚书谢安和侍中王坦之在阻挠。桓温朝见晋孝武帝,百官以为他要大开杀戒,全都惊慌不知所措。王坦之汗流浃背,连手板都拿倒了。只有谢安从容镇定,对桓温说:“诸侯有道,守卫四疆,哪里用得到在壁后布置甲兵呀!”桓温笑道:“不得已才这样做的。”与谢安笑谈良久。《晋 书 郗超传》:郗超,字嘉宾,故太尉郗鉴的孙子,是桓温篡位野心的主要谋士。谢安和王坦之来拜见的时候,桓温让郗超藏在帐幕中偷听他们的谈话。风吹开了帐幕,郗超被发现,谢安嘲笑他说:“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因为郗超字嘉宾,所以谢安的玩笑是一语双关。同年七月,桓温病故,所属兵众悉归其弟桓冲统领。参见《世说新语 雅量》、《资治通鉴》。 成语“入幕之宾”,原指参与机要者。后泛指幕僚。

公元377年(晋孝武帝太元二年) 成语 豁然开朗 陶渊明《桃花源记》:太元年间,武陵有个捕鱼人,沿着溪流划船前行迷了路,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走到那里便发现有一座山。山有一个小洞,洞口好像有亮光,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刚进去时洞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朝前走了几十米,突然开阔明亮起来。渔人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 成语“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原文是“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成语世外桃源 《桃花源记》:渔人看到一幅没有战乱、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幼怡然自得的图景:土地平坦,屋舍整齐,有良田碧池,有桑树翠竹。人们见到渔人,都很惊异,问他从哪里来?他们请渔人去家里做客,杀鸡备酒热情款待。他们告诉渔人,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小和同乡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没有再出去过。说到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朝和晋朝了。住了几天,渔人要告辞回去,桃花源中的人对他说:“这里的事情不必对外人讲起。” 成语“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的境地。

成语无人问津 《桃花源记》:渔人出来以后,沿着老路回去,一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武陵,就去和太守说了自己的经历。太守派人跟着渔人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然迷失方向找不到原来的道路。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隐士,听到这件事情,高兴地准备去探访。可惜他还没有实施就病死了,以后再也没有人去寻找过那个地方。 成语“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原文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卒,后遂无问津者。” 按:这是陶渊明一篇寄托社会理想的虚构作品,但作品中提到的刘子骥确有其人。据《晋书 桓冲传》、《刘〖XCD8.TIF〗之传》、《邓粲传》,南阳人刘〖XCD8.TIF〗之,字子骥,与长沙人邓粲同为隐士。太元二年,桓温之弟桓冲出任荆州刺史,招贤纳士,刘子骥固辞不受,邓粲受聘为别驾。邓粲长于史学,著有《晋纪》一书。因刘子骥生卒无考,暂系于此。

公元382年(晋孝武帝太元七年,前秦苻坚建元十八年) 成语 投鞭断流 前秦丞相王猛临终,告诫苻坚不要轻易进攻东晋。《晋书 苻坚载记》:淝水之战前,多数大臣反对攻晋。但苻坚自恃兵多势强,一意孤行。他吹嘘自己有百万大军,只要把马鞭投入江中,就足以阻断江水。他说:“从前吴王夫差和吴帝孙皓全都据守长江,最后都不能免于灭亡。虽有长江,其能固乎!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成语“投鞭断流”,把所有的马鞭丢在江里,就可以截断水流。后用以形容兵士众多或兵力强大。

公元383年(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前秦苻坚建元十九年) 成语 草木皆兵 《晋书 苻坚载记》:苻坚征集了80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秦军前锋与东晋军队八万人隔淝水对峙。战争开始不久,苻坚望见晋军阵容严整,又把远处八公山(在今安徽寿县)上摇动的草木,误认为都是晋军,不由得心虚胆怯。苻坚回头对苻融说:“此亦劲敌,何谓弱也!”脸色茫然而有惧色。 成语“草木皆兵”,一草一木都像是兵一样。形容人在极度惊恐时,神经过敏,发生错觉,稍有一点动静,就非常紧张。原文是“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资治通鉴》记作“皆以为晋兵”。

成语风声鹤唳 《晋书 谢玄传》:东晋将领要求秦军稍向后退,以便晋军渡河与秦军决战。苻坚想趁东晋军队渡河时予以打击,同意后退。秦军中的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就溃不成军。晋军趁机发起进攻,大败前秦。秦军溃败以后,一路上听到刮风的声音和鹤的叫声,都以为是晋军追来,更是胆战心惊。他们草行路宿,饥寒交迫,十成死了七八成。淝水之战以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苻坚在与后秦政权作战时被俘杀。 成语“风声鹤唳”,听到刮风的声音和鹤的叫声,都以为是敌人追兵。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原文是:“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路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成语“草行路宿”,在草野中走路,在露天里睡觉。形容行旅艰苦,也形容行旅的急迫。

成语一往情深 《晋书 桓宣传》:东晋名将桓伊,字叔夏,小名子野,与谢石、谢玄一起参加淝水之战,因军功封为右军将军。桓伊还是一个音乐家,擅长吹笛,号称“江左第一”,后世琴曲《梅花三弄》即据其笛曲改编而来。晋孝武帝因小人挑拨,曾对位高权重的谢安产生疑忌,桓伊在宫廷宴会上高歌《怨诗》,以周公旦作譬喻,为谢安鸣不平。声音慷慨,俯仰可观,令晋孝武帝十分惭愧。《世说新语 任诞》:桓伊每逢听到别人不加伴奏的清歌,总是帮腔呼喊:“奈何!”谢安听见了,说:“桓伊可以说是对音乐一往情深的了。”《古今音乐》:“奈何,曲调之遗音也。”即一人唱,众人唤“奈何”帮腔相和。 成语“一往情深”,指对人或事物具有深厚的感情,向往得不能克制。原文是“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公元385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年) 成语 始终不渝 《晋书 谢安传》:淝水之战的胜利,使宰相谢安以及谢氏家族的政治地位达到了顶峰。一心想兴复皇权的晋孝武帝对谢安渐生猜忌,重用同母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谢安的女婿王国宝竭尽挑拨离间之能事。为了避嫌,谢安在广陵修了一座新城。谢安虽负朝廷重任,但隐居东山的念头一直没有改变,经常在言语神态中流露出来。谢安全家搬去新城,准备等国家稍稍安定,就辞官从水路去会稽东山。可惜,他的愿望还未实现,便生病去世了,享年66岁。晋朝权柄落入昏庸王爷司马道子手中。就在谢安去世四天以后,被俘的前秦王苻坚被后秦王姚苌杀害。东晋时代最有影响力的两个人物同时离开人间,这是历史的巧合。 成语“始终不渝”,从始至终一直不变。原文是“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公元386年(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 成语 人琴俱亡 王徽之字子猷,王献之字子敬,分别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五子和第七子,兄弟情谊相笃。《世说新语 伤逝》:王徽之和王献之都病得很重,王献之先去世。王徽之问左右:“为什么一点没有子敬的消息?一定是去世了。”语调毫不悲伤。王徽之坐车去奔丧,一声不哭。王献之平时喜欢弹琴,王徽之坐在灵床上,拿过弟弟的琴来弹,琴弦怎么也调不好。王徽之就把琴扔到地上,说:“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意思是人和琴都不在了,说完就悲痛得昏了过去,很久才醒过来。过了一个多月,王徽之也死了。 成语“人琴俱亡”,表示看到遗物,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公元388年(晋孝武帝太元十三年) 成语 功败垂成 谢玄(343~388),字幼度,东晋名臣谢安的侄子,淝水之战的前锋都督。《晋书 谢玄传》:淝水之战后,谢玄因军功封为康乐县公,继而乘胜北伐,收复中原领土,至第二年,收复了今河南、山东、陕西南部等地区。会稽王司马道子借口出征时候太久,要他把军队撤回。谢玄眼看即将实现的统一大业又付诸东流,悲愤交加,在南下途中忧郁成疾,一年后去世,英年46岁。《晋书》作者惋惜道:“康乐……庙算有遗,良图不果,降龄何促,功败垂成。”意思是,老天给他的年龄为何如此短促,以致他统一北方的事业在接近成功时又遭到失败。 成语“功败垂成”,事情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

公元389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 成语 后起之秀 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揽朝政,谢安的女婿王国宝谄媚奉迎,深得司马道子宠信。《资治通鉴》:这年七月,王国宝的弟弟王忱出任荆州刺史;十一月,王国宝的舅舅范宁因痛恨国宝的德行,出任豫章太守。范宁不久被罢官,王忱在三年后死于任上。《世说新语 赏誉》:豫章太守范宁对荆州刺史王忱说:“你很风雅,声望过人,真是后起之秀。”王忱说:“如果没有这样的舅舅,哪里会有这样的外甥!”范宁,名士范汪之子。 成语“后起之秀”,后辈中的优秀人物。原文是“范豫章谓王荆州,卿风流俊望,真后来之秀”。

公元392年(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 成语 千岩万壑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有较大的发展,著名画家很多,以东晋的顾恺之(348~409)最为出色。他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佛教故事、历史题材、人物山水、飞禽走兽无所不画。顾恺之早年在大司马桓温处担任参军。桓温死后,顾恺之投奔晋陵太守殷仲堪(?~399)。殷仲堪刚担任荆州刺史时,顾恺之请假回会稽老家,殷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在破冢那个地方遇到大风,船也翻了。顾恺之写信给殷仲堪,说:“地名破冢,真是破冢而出。幸好行人安稳,布帆无恙。”《世说新语 言语》:顾恺之从会稽回来,人们问他那边山川的秀丽情状,顾恺之形容说:“那里千峰竞相比高,万壑争先奔流,茂密的草木笼罩其上,有如彩云涌动,霞光灿烂。” 成语“千岩万壑”,形容重山迭岭。原文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成语“云兴霞蔚”,形容绚丽灿烂。今多作“云蒸霞蔚”。

成语盲人瞎马 桓温的儿子桓玄(369~404),在桓温死后袭爵为南郡公,23岁开始担任太子洗马,后来递补为义兴太守,自认为怀才不遇而辞官归国,在荆州深得殷仲堪和士民的敬畏。桓玄和顾恺之当时一起在殷仲堪处坐着。《世说新语 排调》:三个人一起说表达一切终结的句子。顾恺之说:“火烧平原无余烬。”桓玄说:“白布缠棺竖招幡。”殷仲堪说:“投鱼深渊放飞鸟。”三个人接着又说处于险境的句子。桓玄说:“矛头淘米剑头煮。”殷仲堪说:“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恺之说:“井上辘轳卧婴儿。”殷仲堪有一个参军也在座,说:“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殷仲堪听了很不高兴,说:“咄咄逼人。”这是因为殷仲堪瞎了一只眼睛的缘故。参见《晋书 顾恺之传》、《殷仲堪传》、《桓玄传》和《资治通鉴》。 成语“盲人瞎马”,瞎子骑着瞎马。比喻乱闯瞎撞,非常危险。 成语“咄咄逼人”,原来形容说话伤害人,令人难受。也形容后辈超越前人,令人赞叹。现在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很快,促使人努力赶上。

成语渐入佳境 《世说新语 排调》:顾恺之吃甘蔗,先从甘蔗梢子吃起。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说:“渐至佳境。”《晋书 顾恺之传》作“渐入佳境”。意思是,逐渐进入美妙的境界。这是因为甘蔗的根部比梢部甜,由梢及根,越吃越甜。 成语“渐入佳境”,比喻兴味逐渐浓厚或境况逐渐好转。

圣经附录罗马帝国宣布基督教为国教。自君士坦丁大帝之后,罗马帝国对于基督教,从排挤、打击转为保护、利用,基督教的传播和发展更加如火如荼。狄奥多西一世(346~395),在公元379年因军功卓著被皇帝任命为共治皇帝,在公元392年统治整个罗马帝国。他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国教,下令废除一切旧有的宗教,关闭一切氏族宗庙,禁止一切异教活动,只有基督教才是唯一合法的宗教。因为这项命令,起源于公元前776年的古代奥林匹亚赛会,被认为是异教活动而遭到废止。

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 成语 不求甚解 陶潜,又名陶渊明(365~427),字加亮,晋成帝时大司马陶侃的后代。陶渊明八岁丧父,与母亲、妹妹相依为命。29岁出任江州祭酒,因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久便辞职回家。陶渊明撰《五柳先生传》作为自我写照:他的住宅旁边植有五棵柳树,因此就用“五柳先生”作为别号。五柳先生安闲沉静,不好言谈,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但不执著于对一字一句的琐细解释;每当读书有所领悟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生性嗜好喝酒,因贫困不能经常得到,亲戚邀请他去喝酒,总是一醉方休。住室破敝,衣食简陋,他却能安然自得,写诗作文抒发自己的志趣。 成语“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原文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按:参见白寿彝《中国通史 陶潜传》、王遥辑《陶渊明集》。王遥认为,此文作于诗人出任江州祭酒之前。

公元395年(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圣经附录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狄奥多西一世,是统一的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位统治者。他在临终前,把帝国一分为二,东部帝国由长子阿卡迪乌斯统治,西部帝国由幼子霍诺里乌斯统治。东罗马定都君士坦丁堡,即原希腊古城拜占庭,所以又称为拜占庭帝国;西罗马定都罗马城。罗马基督教会教宗(后世称为“教皇”),是耶稣十二宗徒之首、罗马教会第一任主教彼得的继承人,其地位在其他主教之上。由于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后的发展势头迅猛,教宗在西方教会中的地位,仅次于罗马皇帝。

公元396年(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 成语 如椽大笔 《晋书 王珣传》:王珣(350~401),字元琳,晋元帝朝权臣王导的孙子。王珣兄弟俩都是谢氏家族的女婿,因两族猜疑又都离婚,王珣因此被出为豫章太守,他没有去赴任。直到谢安去世,王珣才重新得到晋孝武帝的重用。有一天,王珣梦见有人将椽子一样大的笔送给他,醒来后,他对家里人说:“看来要有大手笔的事情需要我做。”一会儿传来消息,晋孝武帝驾崩。朝廷把哀策、讣告和谥仪等,全部交给王珣起草。王珣是王羲之的堂侄,书法也很有造诣,传世真迹有《伯远 帖》。 成语“如椽大笔”,像椽子那样大的笔。原比喻记载大事之手笔。后比喻笔力雄健或鸿篇巨制的文辞。原文是“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

公元398年(晋安帝隆安二年) 成语 别无长物 王恭是晋孝武帝皇后的哥哥,时任兖州刺史。会稽王司马道子宠用亲信,包揽朝政。这一年王恭举兵讨伐司马道子,因部属出卖,被俘虏至京都建康斩首。王恭为人严峻,生活简朴。《世说新语 德行》:王恭从会稽回京,他的同族叔父辈王忱去看望他,看见他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便说:“你从东边来,自然会有这种东西,可以送一张给我。”王恭当时没说什么。王忱走后,王恭将所坐的那张竹席送去,自己就坐在草席上。王忱听说此事后非常吃惊,对王恭说:“我以为你有多余,才向你要的呢。”王恭回答说:“你不了解我。我为人处世,没有多余的东西。”参见《晋书 王恭传》、《王忱传》。 成语“别无长物”,再没有别的东西。形容除此之外空无所有。原文是“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公元399年(晋安帝隆安三年) 成语 德高望重 司马元显(382~402),会稽王司马道子的儿子,16岁就担任侍中,因讨伐王恭有功,升散骑常侍。司马元显眼见父亲在朝中失去众望,劝晋安帝将其解职。《晋书 简文三子传》:晋安帝任命司马元显录尚书事。时人称司马道子为东录,司马元显为西录。西录府前车马盈门,东录府却门可罗雀。司马元显没有一个正派的老师或朋友,身边都是阿谀奉迎之徒,有的说他是举世无双的英杰,有的说他是风流潇洒的名士,元显自己也以为无敌于天下,骄奢之气日盛。元显授意礼官提议,说因为他品德崇高,深孚众望,既然已经统领百官,百官都应该对他表示敬意。从此,公卿以下的所有官员,见到司马元显都实行跪拜之礼。当时攻战频繁,国库空虚,司徒以下的官员,每天只能领取七升粮食,而元显大肆敛财,竟然比帝室还要富有。参见《资治通鉴》。 成语“德隆望重”,后常作“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声望很高。现指道德高尚,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声望(多用于称颂老年人)。原文是“元显因讽礼官下议,称己德隆望重,既录百揆,内外群僚皆应尽敬”。

公元400年(晋安帝隆安四年) 成语 囊萤照读 车胤,字武子,隆安初年出任吏部尚书,因见司马元显骄奢太过,向其父司马道子请求稍加制约。司马元显知道后,派人去斥责车胤。车胤非常害怕,自杀身亡。车胤自幼童起,就以勤奋好学知名于世。《艺文类聚》卷九七引《续晋阳秋》:车胤学习而不知疲倦,因家庭贫困,不能正常提供灯油,夏天就用白色的纱囊装了几十只萤火虫,夜里照明读书,继续白天的功课。参见《晋书 车胤传》、《资治通鉴》。 成语“囊萤照读”,用口袋装萤火虫,照着读书。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原文是“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

公元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 成语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家境贫困,孩子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叔父推荐他担任彭泽县令,以维持生计。陶渊明想彭泽县离开家乡只有100多里路,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就答应下来。当时战乱不息,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讨伐七州都督桓玄,兵败被杀;桓玄受禅称帝,被中兵参军刘裕起兵攻灭;刘裕扶持晋安帝复位,在东晋朝野声望骤增。陶渊明生性豁达,受不了乱世官场的拘束。《晋书 陶潜传》:陶渊明从秋八月到冬季,做了80多天的县令,郡里派督邮到县里,县吏们告诉他应当穿上官服,束上大带去参见。陶渊明叹息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正巧,他嫁给武昌程家的妹妹去世,陶渊明以吊唁妹妹为由,赋《归去来兮》弃官而去。 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为微薄的官俸而向上司拜揖。旧指清高,有骨气。

成语今是昨非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首先就是抒写了诗人连夜离开彭泽县的决心:归去吧!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既然曾经让心志受形体所役使,为什么还要伤感而独自悲哀呢?我觉悟到过去做错的已经无法挽回,而知道未来的却还来得及弥补。虽然走入迷途但还不是太远,现在已经明白了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船在水中轻快地飘荡而进,微风吹动着我的衣裳。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程,只恨晨光朦胧,还不十分明亮。 成语“今是昨非”,现在是对的,过去是错了。含有悔悟的意思。原文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成语欣欣向荣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洋溢着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我从此断绝与世俗的交游。与乡亲谈心让我心情愉快,读书弹琴使我消除忧愁。农人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耕种。有时乘了有篷帘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有时经过蜿蜒曲折的小沟,有时经过高低不平的山丘,看到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流淌,我心里真羡慕自然界万物正生机勃勃,感叹自己生命的即将终止。陶渊明这一年41岁。 成语“欣欣向荣”,原来指草木茂盛,现在比喻事业蓬勃发展,繁荣兴旺。原文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按:《晋书 陶潜传》记陶渊明解印去县,在“义熙二年”;陶渊明《归去来兮》序自述在“乙巳岁十一月也。”兹从后者。

公元408年晋安帝义熙四年 成语 势均力敌 刘穆之(360~417),字道和,是助刘裕成大事业的主要谋士。《宋书 刘穆之传》:兖州刺史刘裕当年和刘毅、孟昶等人一起起兵讨伐篡权称帝的桓玄,大家推举刘裕为盟主。等到桓玄被攻灭,晋朝得以恢复,刘毅等人不希望刘裕进入朝廷中枢。正值扬州刺史空缺,刘毅提出两个方案,一是由自己的心腹出任扬州刺史;二是由刘裕兼任扬州刺史,朝政付与孟昶。刘毅派人带着两个方案去征求刘裕的意见。刘穆之对刘裕说:“以今日形势,您不能再谦虚退让。刘毅、孟昶等人当初与您共举大义,因为起兵有先有后,所以推举您担任盟主,而不是对您心悦诚服,确定了君臣的名分。一旦他们的力量与您相当,地位也差不多的时候,终究会互相吞并、排挤的。扬州是国家的根本所在,辅佐君王的宰相职位也至关重要,千万不能拱手让给别人。”于是刘裕前往京城,安帝以刘裕录尚书事、兼扬州刺史,统揽了东晋朝政。参见《南史 刘穆之传》、《资治通鉴》。 成语“势均力敌”,双方力量相等。原文是“力敌势均,终相吞咀”。

公元412年(晋安帝义熙八年,西秦乞伏炽盘永康元年) 成语 叱咤风云 在东晋王朝风雨飘摇之际,周边的十六国割据政权攻战不息,有九国已灭亡。其中,除了成汉、南燕政权分别为东晋的桓温、刘裕所灭外,其余七国均是割据政权之间自相攻灭。《晋书 乞伏炽盘载记》:西秦国,由鲜卑族乞伏氏建于385年,在400年被后秦国姚兴打败,成为后秦的附属。乞伏乾归、乞伏炽盘父子忍辱负重,积蓄力量,终于在409年重新建国称王。乞伏炽盘继位后,数年之间将父业发扬光大,413年在浇河重创胡夏国的军队,俘虏胡夏国大将;414年乘虚袭击南凉国的都城乐都,灭南凉。西秦政权一直延续到南北朝的公元431年。《晋书》的作者评价乞伏炽盘,说:“炽盘叱咤风云,见机而动,牢笼俊杰,决胜多奇,故能命将掩浇河之酋,临戎袭乐都之地,不盈数载,遂隆伪业。览其遗迹,盗亦有道乎!” 成语“叱咤风云”,一声吆喝,就使风云变色。形容声势威力极大。

公元417年(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北魏明元帝太常二年) 成语 腹背受敌 四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个分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北魏依靠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长驱直入中原,迅速吞并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东晋太傅刘裕趁后秦内乱而举兵伐之,向魏国借道。《魏书 崔浩传》:东晋刘裕向魏国借道,后秦也向魏国求援。北魏明元帝拓跋嗣让群臣讨论对策。公卿都说刘裕其实是要北上攻魏,不应当借道给他。时任魏国博士祭酒的崔浩(381~450)认为,后秦内乱衰弱,刘裕志在必得,不如放晋军西行,再切断它的退路,坐观两国相争,以收卞庄之利。大臣们坚持说:“刘裕如果向西进入函谷关,则进退的道路都被切断,腹背会同时遭到攻击;而刘裕如果登上北岸攻击我们,他知道秦国姚氏必定不敢出关帮助我们。这样看来,刘裕声称西行,其实北上,是必然之势啊。”明元帝于是派兵抗拒晋军,结果被打得大败,死伤甚多。 成语“腹背受敌”,前后都受到敌人的攻击。原文是“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

成语嗜痂成癖 刘穆之是刘裕建立帝业的主要谋士,大军西征时在建康留守。十二月,刘穆之病逝,刘裕非常痛惜,说:“从此,别人可以藐视我了。”刘裕登基称帝后,追封刘穆之为南康郡公。《宋 书 刘穆之传》:刘穆之的孙子刘邕,继承祖父的封爵,他平常最喜欢吃疮痂,认为味道像鲍鱼一样鲜美。刘邕曾经去拜访孟昶的儿子孟灵休,孟灵休正在请医生灸治疮口,有疮痂落在床上,刘邕捡起来就吃。孟灵休大惊,刘邕答道:“生来就好这一口。”孟灵休将身上尚未脱落的疮痂全都揭下来,送给他吃。孟灵休写信给朋友,说:“刘邕曾来看望我,我被他大吃一顿,遍体流血。”南康郡内官吏200余人,刘邕不问有罪没罪,令他们相互鞭打,让鞭疮结痂,以满足自己的嗜好。参见《南 史 刘穆之传》。 成语“嗜痂成癖”,喜欢食用疮痂以致成了习惯。形容有些人的怪癖嗜好。原文是“邕所至嗜食疮痂,以为味似鳆鱼”。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转载十二 东晋时期的成语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十二 东晋时期的成语故事

十二 东晋时期的成语故事

苻坚,晋军,秦军,草木皆兵,成语,大将,弟弟,敌人,秦王,苻融,谢石,谢玄,风声鹤唳,兵力,士气,士兵,将领,晋书,晋国,的士,载记,鸟儿,一草一木,损失惨重,万大,同晋军,强秦,寿春城,谢玄领,连晋军

2020-05-26 #故事会

十二 东晋时期的成语故事

十二 东晋时期的成语故事

苻坚,晋军,秦军,草木皆兵,成语,大将,弟弟,敌人,秦王,苻融,谢石,谢玄,风声鹤唳,兵力,士气,士兵,将领,晋书,晋国,的士,载记,鸟儿,一草一木,损失惨重,万大,同晋军,强秦,寿春城,谢玄领,连晋军

2020-05-29 #故事会在线阅读

十二 东晋时期的成语故事

十二 东晋时期的成语故事

苻坚,晋军,秦军,草木皆兵,成语,大将,弟弟,敌人,秦王,苻融,谢石,谢玄,风声鹤唳,兵力,士气,士兵,将领,晋书,晋国,的士,载记,鸟儿,一草一木,损失惨重,万大,同晋军,强秦,寿春城,谢玄领,连晋军

2020-06-01 #小故事

转载十二 东晋时期的成语故事

转载十二 东晋时期的成语故事

成语,晋书,原文,公元,王敦,谢安,桓温,刘裕,世说新语,比喻,王羲之,苻坚,晋元帝,殷浩,石勒,陶渊明,晋孝武帝,司马道子,晋成帝,殷仲堪,顾恺之,庾亮,晋安帝,温峤,王徽之,王恭,郗鉴,太元,资治通鉴,政权

2020-05-28 #短篇故事

找出秦朝 汉朝 三国 东晋时期有关成语故事典故各一

找出秦朝 汉朝 三国 东晋时期有关成语故事典故各一

赵高,谢安,刘备,刘表,秦二世,后世,比喻,髀肉复生,枚乘,大臣,东山,大腿,辞官,指鹿为马,东山再起,安如泰山,司马,吴王欲,大都督,曹操,来比,桓温死,谢石,谢玄,大破,丞相,兴致,光阴,作官,原因

2020-05-26 #短篇故事

找出秦朝 汉朝 三国 东晋时期有关成语故事典故各一

找出秦朝 汉朝 三国 东晋时期有关成语故事典故各一

赵高,谢安,刘备,刘表,秦二世,后世,比喻,髀肉复生,枚乘,大臣,东山,大腿,辞官,指鹿为马,东山再起,安如泰山,司马,吴王欲,大都督,曹操,来比,桓温死,谢石,谢玄,大破,丞相,兴致,光阴,作官,原因

2020-05-28 #短篇故事

有关东晋十六国的成语故事

有关东晋十六国的成语故事

王敦,成语故事,晋书,公元,王导,比喻,刘裕,苏峻,北伐,石勒,建康,政权,鲜卑,起兵,刘渊,庾亮,桓玄,温峤,谢玄,时期,朝廷,统一,意思是,匈奴,士族,将领,故事,为帝,司马睿,司马元显

2020-05-26 #故事会

有关东晋十六国的成语故事

有关东晋十六国的成语故事

王敦,成语故事,晋书,公元,王导,比喻,刘裕,苏峻,北伐,石勒,建康,政权,鲜卑,起兵,刘渊,庾亮,桓玄,温峤,谢玄,时期,朝廷,统一,意思是,匈奴,士族,将领,故事,为帝,司马睿,司马元显

2020-05-26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