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黄帝时期的发明创造

时间:2020-05-27

黄帝时期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772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6 分钟。

共鼓造船的故事

黄帝手下有很多名臣和能人,他们每人都有发明创造。其中有一个名叫共鼓和一个名叫狄货的人,教民造屋,制造生产工具,很受黄帝赏识。有一年,祸从天降,山洪突然暴发。洪水像一头猛兽,横冲直撞,滚滚而下,把半山坡上群民的房屋、生产工具和食物冲得一干二净,连正在山上伐木造房的共鼓和狄货,也被洪水卷走了。臣民们失声痛哭。黄帝也十分悲痛,命大家分头去寻找。

却说共鼓和狄货被洪水一直冲下山,卷进一条大河里。他们两人抓住漂浮在水面上的一棵大树,始终没有放开。当他两缓过气来发现洪水不论怎样上涨,这棵大树始终浮在水面上沉不下去。这时他两也顾不上弄清是啥道理,只知道紧紧抓住大树不放,任凭洪水推着前进。忽然一个浪头打来,把大树带人全部打翻在水里。共鼓和狄货奋力从水里钻出来,又扒上这棵大树。原来,这棵大树半面子都是空的。大浪击来,只把大树翻个过,仍照样地浮在水面上,始终没沉下水去。共鼓和狄货坐在空心树的两端,把树身稳住,就这样听天由命地漂呀,漂呀,不知漂了几天几夜,也不知漂到了什么地方。由于没有东西吃,他两饿得昏了过去。当他们苏醒过来时,洪水不知啥时候已经退了,他们乘坐的大树已被夹在河边一块巨石缝里,他两又饥饿又疲劳,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这时幸亏有一个部落打猎的队伍经过这里把他两救了出来,当听说他两是黄帝身边人时,对他两格外热情和照顾,把随身带来的肉食分给他两吃,使他两很快恢复了健康。共鼓和狄货问当地的群民:“这是什么地方?距离桥国有多远?”当地群民告诉他们:“这里是黄河东岸,离桥国很远很远。走旱路得半年时间,走水路得等到冬天封冻后才能过去。”听他们这么一说,共鼓和狄货的心 都凉了。他两望着眼前滔滔黄河水,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沉默了很长一段 时间,共鼓突然对狄货说:“咱两既然能扒着大树漂流到这里,难道就不能扒着这棵树再漂到黄河西岸?”狄货觉得他说的话很有道理。于是,他两便动手把夹在石缝里的大树使劲拖出来,又用树皮拧了一条长绳,先把大树一头拴住,然后把大树使劲拖出来,又用树皮拧了一条长绳,先把大树一头拴住,然后把大树推进河里,共鼓牵着绳子的另一头往前走,大树也顺水移动,共鼓又让狄货坐上去,自己牵着绳子走了一段路,同样证明大树在水里不会沉下去。两人这才借来了刀、斧等工具,把大树两头修理了一番,又从当地群民那里讨了一些吃的东西带在身边。一切准备停当,他们便告别了当地群民,冒着生命危险,登上了这棵空心大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经历千辛万苦,终于横渡黄河,到达西岸,回到了桥国。

黄帝和桥国臣民听说共鼓和狄货安然回来了,都赶来问长问短。共鼓和狄货向大家讲述了他们的遭遇,大家都很敬仰和佩服。黄帝专门为共鼓和狄货举行了一次庆祝宴会。在宴会上,共鼓对黄帝说:“我们两人虽然遭受了这次灾难,但在灾难中又发现了水上的交通工具!”接着,他两便把“凿木为舟”,打通水路的设想,详细地向黄帝作了汇报。黄帝听了觉得很有道理,连说了三个“好”,并对大臣们说:“看来,世上有很多事物,都是从艰险中创造出来的。也有一些东西是无意中发现的。我们作大臣的,今后做事都应该处处留心,多动脑子。”大臣们都很同意黄帝的看法。从此“凿木为舟”的这一设想终于实现了。它开拓了水上的交通,现代各种船只也许就都是从共鼓、狄货乘坐空心树这个原理上发展起来的。 宁封制陶的故事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陶瓷制品,就是养一盆花,也需要有一个陶制的花盆。那么,第一个发明制陶的人是谁呢?据古籍载,他名叫宁封子,是黄帝身边一个能工巧匠。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制陶的故事。

传说黄帝时期,人们虽已懂得用火烧熟食物吃,但却没有锅、盆、碗、罐等,只能把猎获的食物用明火烧熟后双手抓着吃。口渴了,就到河边爬下用双手掬水喝。这对老年人和小孩特别不方便。有一次,宁封子从河里捕回很多尖尾鱼放在火堆上烤,结果全烧焦了,宁封子一气之下,把剩下的几条尖尾鱼用泥封住,放进火堆里。就在这时,黄帝派宁封子出外办事,他一走就是三天。回来后,有人问起烧鱼的事,宁封子这才想起他临走时放进火堆里的尖尾鱼,急忙跑到火堆去刨。谁知,刨出来一看,鱼早已没有了,只剩下一个泥外壳,能看不能吃;再用手一敲,还发出当当响声。周围看的人都笑了,有人挖苦他说:“宁封子本事大,把软鱼烧成硬鱼了。”宁封子毫不在意,只把烧过的泥壳拿在手里,左看右看,然后对大伙说:“你们别笑,鱼虽没吃上,可烧出了一个有用的东西。”说着,他把泥壳拿到河边,盛满水后,详细地观察了很久,发现装进泥壳里的水点滴不漏。宁封子很喜欢用脑子,他想,假若把泥封在其它东西上,用火烧后,会是什么样子呢?他看到河滩上有些被砍过的树墩,灵机一动,就把河边的泥沙用手刨出来,糊在一个树墩上,然后架起大火一连烧了三天四夜。等火熄后,他刨开火灰一看;眼前已不是泥湖的半截树墩了,而是一个土红色的硬泥筒。宁封子用兽皮袋把河里的水灌进硬泥筒里,直到灌满为止,也没有发现有漏水现象。

宁封子高兴得忘记了一切,想把硬泥筒连水一起抱回去向大家报喜。谁知用力过猛却把泥筒弄破了。水流得满地都是。宁封子并不气馁。他坐在地上一直在想,泥土经过火烧,能变成硬壳,既能装水,又能盛食物,为什么不多烧一些呢?可是,到底怎么烧制,他还是心中无数。他把两次试烧的情况和自己的想法向黄帝作了汇报,又把打碎的泥壳请黄帝看。黄帝看后非常高兴,认为这项发明太有用了,于是就任命宁封子为桥国的“陶正”官员。不知又经过多少次的实验和失败,中华民族的第一批陶器终于烧制成功了。陶器的出现,解决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一大困难。考古工作者多年来从西安半坡,黄陵的桥山,河南的仰韶、龙山等地发现的大量彩陶如尖底瓶、陶罐、陶碗、陶盆等,都充分证明制陶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而制陶 最早的发明者 宁封子,传说在一次烧陶时,不慎失足掉进炉里,不幸被烧死了。人们为了纪念宁封子,把他称为“仙人”。

帽子和鞋的来历

一顶帽子,一双鞋,在现代人看来,是极普通的日用品。可是在远古时代,人类哪里懂得穿鞋戴帽,更谈不上制作了。黄帝带领他的群民,在长期的劳动中获得了不少经验,有过很多发明创造,解决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难题,如帽子和鞋的发明就是其中一例。 有一年冬天,黄帝打算举行一次庆功大会,事前派胡巢和于则两人进山打猎。胡巢和于则准备好工具,挑选好人员,便兵分两路进山了。这年冬天,气候特别严寒,这些狩猎的人个个腰缠兽皮,赤脚露头,每天在山林里和野兽搏斗,获得了大量猎物。当他们准备返回的时候,气候突然变得更加寒冷起来,尽管他们燃起熊熊篝火,但仍然抵当不住严寒的袭击。胡巢带领的50多名打猎的人,一夜之间,就有20多人把耳朵冻掉。于则带领30多人,有一半人把双脚 冻烂,无法行动。在一望无际的深山野林里,怎样才能避免更多人被冻伤呢?胡巢正为此着急时,发现眼前的一片树林里,树杈上架着不少鸟窝,冬天来临后,他们又飞到温暖的地方去了,现在树杈上的鸟窝都是空的。胡巢随手拿起一块石头,看准树上的一个鸟窝用力甩去,一下子就把鸟窝打下来了。他拾起来仔细看了看,又用手在鸟窝里外摸了摸,发现鸟窝虽然是用柴草垒成的,但却又软、又绵、又暖。他随手就给身边一个冻掉耳朵的人戴在头上。周围其他人看到后也纷纷上树去摘鸟窝,不大工夫,人人头上都戴上了鸟窝,再也不怕掉耳朵了。

于则带领的另一路打猎队伍,遇到了大风雪。他们光着脚板站在深雪里,已经冻得麻木,不能继续前进。于则坐在一棵大树下,心急如火,他自己两只脚也冻得快要失去了知觉。为了活动取暖,于则两只脚不停地向一棵大树上蹬进,蹬呀,蹬呀。不知蹬了多长时间,他感到自己的脚似乎蹬进树身里,开始,他还不相信,人的脚怎么能蹬进树身里呢?但他仔细一看,用手摸了摸 ,原来这棵树的木质是软性的。于则灵机一动,马上动员大家一齐手,把这种软木树砍倒,截成二尺长的短节,每人根据自己脚的大小,用刀将木节掏空,再往里边塞些干草,穿在脚上,既松软,又暖和。走起路来虽然有些不便,但毕竟比光着脚在雪里行走要好多了。不到半天时间,30多名打猎人脚上都穿上了这种用软木做的木屐。他们再也不怕在冰天雪地里冻坏双脚了。

当胡巢和于则带领的两支打猎队伍,抬着大批的猎物,胜利回到桥国的时候,黄帝亲自带领臣民远道迎接。当人们发现打猎回来的人,有的头戴鸟窝,有的脚穿木屐,腰缠兽皮,显得格外威武时,连黄帝也觉得很奇怪。胡巢和于则便把他们进山的经过一一向黄帝作了汇报。黄帝听后,大加赞扬,立即把嫘祖、嫫母、风后、仓颉、常先等大臣召来,决定给胡巢和于则各记一功,又叫仓颉刻字留名。从此以后,人们就把头上戴的鸟窝叫帽子,把木屐叫鞋。黄帝对嫘祖说:“我希望桥国臣民在大庆的日子里,人人头上都有帽子戴,个个脚上都有鞋穿。”人类穿鞋戴帽也就从这时开始流传下来。

隶首创造算盘的故事

黄帝时代有没有算帐先生,或者说,有没有能打会算的“会计”?当今人不得知晓。

传说,算盘和算数是黄帝手下一名叫隶首的人发明创造的。至今在农村还流传着隶首当初算账时,发明的中国式的“阿拉伯”字母。80岁以上的年老人还会写、会用。这十个字母的写法:|、‖、、×、、、、、夕、十。比如三斤八两的写法“”二斗四升写法是“‖×”十八丈布写法“十”;三尺四寸木材写法“×”。

黄帝统一部落后,先民们整天打鱼狩猎,制衣冠 ,造舟车,生产蒸蒸日上。物质越来越多,算帐、管帐成为每家每户每个人经常碰到的事。开始,只好用结绳记事,刻木为号的办法,处理日常算帐问题。有一次,狩猎能手于则,交回7只山羊,保管猎物的石头只承认交回1只,于则一查实物,正好还是7只。为啥只记1只呢?原来石头把七听成1,在草绳上只打了一个结。又有一次,黄帝的孙女黑英替嫘祖领到9张虎皮,石头在草绳上只打了6个结,短少了3张。所以出出进进的实物数目越来越乱,虚报冒领的事也经常发生。黄帝为此事大为恼火。

有一天,黄帝宫里的隶首上山采野果,发现一树熟透的山桃。他爬上树边摘边吃,不知吃了多少,只觉得口流酸水,肚内发胀,再没敢多吃,跳下树来,坐在地上休息。

突然发现扔在地上的山桃核非常好看。他一个一个从地上拣起来,一数个,正好20个。他想:这十个桃核好比10张虎皮,另十个好比10只山羊皮。今后,谁交回多少猎物,就发给他们多少山桃核。谁领走多少猎物,就给谁记几个山桃核。这样谁也别想赖帐。隶首回到黄帝宫里,把他的想法告诉给黄帝。黄帝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就命隶首管理宫里的一切财物帐目。隶首担任了黄帝宫里总“会计”后,他命人采集了各种野果,分开类别。比如,山渣果代表山羊;栗子果代表野猪;山桃果代表飞禽;木瓜果代表老虎、豹子……不论哪个狩猎队捕回什么猎物,隶首都按不同野果记下帐。谁料,好景不长。各种野果存放时间一长,全都变色腐烂了,一时分不清各种野果颜色,帐目全混乱了。为这事隶首气的直跺脚。最后,他终于想出一种办法。他到河滩拣回很多不同颜色的石头片,分别放进陶瓷盘子里。这下记帐再也不怕变色腐烂了。由于隶首一时高兴没有严格保管。有一天,他出外有事,他的孩子引来一群玩童,一见隶首家放着很多盘盘,里边放着不同颜色的美丽石片,孩子们觉得好奇,你争我看一不小心,盘子掉地打碎,石头片全散了。隶首的帐目又乱了。他一人蹲在地上只得一个个往回拾。隶首妻子花女走过来,用指头把隶首头一指说:“好笨蛋哩!你给石片上穿一个眼,用绳子串起来多保险!”聪明人就怕人点窍。隶首顿时茅塞大开,他给每块不同颜色石片都打上眼,用细绳逐个穿起来。每穿够 十个数或100个数,中间穿一个不同颜色的石片。这样清算起来就省事多了。隶首自己也经常心中有 数。从此,宫里宫外,上上下下,再没有发生虚报冒领的事了。随着生产不断向前发展,获得的各种猎物、皮张、数字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多,不能老用穿石片来记帐目。隶首好像再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了。有一次,他上山寻孩子,发现满山遍野成熟红欧粟子。每株上边只结十颗,全部鲜红色的,非常好看。他顺手折了几枝,拿在手里左看右看;又想利用红欧粟子作算帐的工具,但又一想,不行,过去已经失败过。隶首独自一人坐在地上,越想越没主意了。这时,岐伯、风后、力牧三个人上山采草药,发现隶首手里几串红欧粟子。人坐在地上发呆。风后问隶首在想什么?隶首扭头一看,原是三位老臣,赶忙站起来,把刚才记帐,算帐的想法告诉了三位老臣。风后是指南车创始人之一。他听了隶首的想法,接过隶首的话说:“我看今后记帐,算帐不再用那么多的石片。只用100个石片,就可顶十万八千数。”隶首忙问:“怎么个顶法?”风后叫隶首把红欧粟全摘下来,又折回下十根细竹棒,每根棒上穿上十颗,一连穿了十串,一并插在地上。风后说:“比如,今天猎队交回5只鹿,你就从竹棒上往上推5颗红欧粟子。明天再交回6只鹿,你就再往上推6颗。”隶首说:“那不行!一根棒上只穿十颗,已经推上去5颗,再要往上推6个,那就没有红欧粟子可推了。”风后说:“我问你,5个加6个是多少?”隶首说:“当然是11个!”风后说:“对呀!你就该向前进一位。从颗数上看,只有两个。实际上是11个数。再有,如果猎队交回九只鹿,那你怎么记算?再进一位;9个加11个是多少?当然是20个。从竹棒上的颗数看;只有两颗红欧粟子,实际上顶20个数。就是说,每够十个数,每够100个数,都要向前进一位。比如,再有猎队交回80只鹿,那么怎么记算法?20加80,整100数,再进位,竹棒子颗数就成为一个红欧粟子。实际上它顶100个数。”隶首又问:“进位后,怎么能记得下!”力牧接着说:“这好办,进位后,应划个记号。比如,十个数后边划个圈10;100个数后边划两个圈100;1000个数后边划三个圈1000;10000个数后边划四个圈10000。这就叫个、十、百、千、万。隶首明白了进位道理后,信心百倍增加。回家作了一个大泥盘子,把人们从龟肚子挖出来白色珍珠拣回来,给每颗上边打成眼。每10颗一穿,穿成100个数的“算盘”。然后在上边写清位数;如十位、百位、千位、万位。从此,记数、算帐再也用不着那么多的石片了。算盘,中华民族当代“计算机”前身,5000年前就这样诞生了。随着时代不断前进,算盘不断得到改进,成为今天的“珠算”。特别是民间,当初认字人不多,但是,只要懂得了算盘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规程,人人都会应用。

所以,算盘在古老中国民间很快广泛流传和被应用。尽管西洋人的“电子计算机”已普及世界,但它在中国的“算盘”面前,仍然显得逊色,并不敢趾高气扬。因为在国际比赛中,西方电子计算机的速度,仍然没有超过东方人的算盘。那么,在我国殷商时代,算盘为什么又遭到禁止呢?因为自从伏羲氏发明了“八卦”,即宇宙的基本点 太极。周文王被殷纣王押了禁闭,文王闲下没事,从太极研究起发现太极生两异,两异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然后,他又把“八卦”演变出八八六十四卦,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周易”。因为八卦处处离不开算数,“算盘”就成为八卦的有力助手。殷商统治者害怕八卦也像算盘那样迅速流传民间,曾一度把算盘当作妖魔鬼怪,在全国禁止使用。但算盘这一算帐工具,早已流传到民间,根深蒂固,并得到了发展,结果起到“禁而未止”的作用。“易经八卦”由于没有来得及流传和普及到民间,被当时统治者严格控制在宫廷,或者少数有钱有权势人的手中,使“八卦”这门科学,成为一些人愚弄群民,骗人钱财一种工具。所以,八卦中一些“迷”,至今未被人们解开。有的可能失传。唯有算盘牢固地扎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

伯益挖井的故事

打一眼水井在现代人眼里是件普通的事。但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挖一眼水井比现代打一口石油井要难得多。水是一切生命的源 泉。整个地球分配比例是:三山六水一分田。看来水占了地球主要面积。

传说,黄帝定居陕西以北黄土高原后, 连年五谷丰登,丰衣 足食,吃水用水却成了头等大事,开始人们都用雨水,遇到天旱,群民因吃不到水,只好又迁回离河水较近的半坡山川居住。不长时间,定居在黄土高原的群民几乎纷纷走散,各奔东西。黄帝为吃水问题,常常发愁,有一天,他找来懂地质的伯益,询问如何解决高原吃水用水问题。伯益说:“ 过去咱们的群民都在半山坡居住,前有河水,背靠树林,如今定居在黄土高原什么都好,就是无水可取。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好在平地挖水窖,把雨水盛起来供群民用水”。黄帝沉思了半天,说:“这倒是个办法,不妨先试一试。”伯益动员凡五户人家挖一个水窖。不多久,群民都挖成了水窖。由于不懂如何处理水窖内渗水技术,每盛满窖水,很快就全渗完了。等到人们用水时,个个成了干窖。 所以,打成的水窖等于无用。

有一天,伯益一个人去深沟底担水,看见绿汪汪的泉水,独一个蹲在泉水旁边上下观察。他想,如果从高原上挖一个深洞,一直挖到沟底,通到有水的地方。人们用水时,再用绳子往上吊,需用多少吊多少,再也不愁无水可用了。

伯益的想法得到黄帝支持。他积极组织人力,选好地形,整天带领群民挖井。一直挖到底,果然出水了,伯益高兴向黄帝报喜,群民们到处欢腾,到处高喊;“伯益把水挖出来 了!”井挖成了,水也出来了,就是吊不上来。人们干着急,没办法。原因是伯益挖井时,只顾往下挖土,没注意井身的端正。几十丈深的井洞,歪歪扭扭。当人们用绳子系着尖底瓶从井口放下去,还没放到井底,就被歪扭的井洞把陶制尖底瓶碰破打碎。后来,有人又采用木桶吊水,木桶虽然一下子碰不破,但盛满的水被歪扭的井洞一碰,水就全洒了。人们爬在井沿上,一眼就可望见井底的水波,可就是吊不上来。群民都埋怨伯益是劳民伤财,远水解不了近渴。

有一天,黄帝突然召集全体群民,开‘庆功大会’,人们纷纷走来,相互询问:黄帝为谁开庆功会!大家都不知道,等人们到齐后,黄帝站起来向群民宣告:“今天召集大家来,专门庆贺伯益在黄土高原上打井成功,作出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没等黄帝说完,群民们就纷纷议论说:挖了口歪歪扭扭的黑窟窿,只能照见水,就是用不上水,这能算作功劳,有啥可庆贺的?……黄帝听到这些议论,接着又说:“开天辟地以来,高原上能挖出深井水,这本身就是了不起一件大事,这就奠定了我们能不能在黄土高原上定居下来,生存下去。至于井身洞挖歪了,一时吊不上来水,这是小事,咱们挖它十口八口,把井身洞挖端正,问题不就解决了吧?”黄帝讲完,亲手奖给伯益两张虎皮,一件鹿皮挂。接着又把伯益挖井的地方命名为“井儿村”此村现在陕西宝鸡蟠溪乡。

从这以后,挖井又重新开始了。由于吸取了第一口井教训,第二、第三口井相继挖成功了。很顺利地把水吊上来。井水不仅清凉,又特别干净,人们食用后,疾病也大大减少。黄土高原就成为人们唯一生存源泉。早先因高原无水被迫迁走的群民,都纷纷迁返回到黄土高原定居。几年来,迁居的群民越来越多,为了便于管理,黄帝命伯益、常先、大鸿等大臣以井划分区域,因而就出现了:“八家为井,井井四道;而分八宅,同井而饮。存亡更守,井为一邻,邻为三朋,朋三为里。里为五邑,邑十为都,都十为师,井井有序。”黄帝政治经济从此走向正规轨道。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黄帝时期的发明创造”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黄帝时期的发明创造

黄帝时期的发明创造

黄帝,大树,宁封子,人们,算盘,伯益,个数,胡巢,风后,鸟窝,八卦,石片,猎物,粟子,黄土高原,洪水,故事,制陶,大臣,山桃,帽子,想法,挖井,民间,水窖,石头,有一天,人类,传说,代表

2020-05-26 #经典故事

炎帝 黄帝创造发明的传说

炎帝 黄帝创造发明的传说

黄帝,炎帝,神话,神农氏,中华,文明,中华民族,距今,传说,始祖,古书,文字,神农,考古,传说中,人们,人民,古史,我国,文明史,水井,禽兽,伶伦,传说故事,功劳,医药,学者,故事,民间,白虎通

2020-09-03 #故事会

黄帝:神话与历史的双重建构

黄帝:神话与历史的双重建构

黄帝,时代,传说,文化,天命,蚩尤,绝地天通,祖先,人们,历史,宗教,神性,神话传说,颛顼,上帝,中华民族,中国,先民,关系,发明创造,史料,天地人,思想,意义,文字,政治,时期,礼记,社会秩序,神话

2016-12-08 #故事大全

炎帝黄帝造字的故事

炎帝黄帝造字的故事

仓颉,老人,黄帝,符号,文字,绳子,事情,代表,数目,牲口,贝壳,部落,食物,四条腿,手下,东西,人们,出远门,发明创造,天下,狩猎,错误,野兽,鸟兽,创造出,各种符号,来表示,老人说,仓颉造,年年

2020-09-04 #小故事

黄帝传说故事

黄帝传说故事

黄帝,传说故事,传说,黄陵,人们,特征,黄帝传说故事,民众,神话,精神,故事,桥山,中华民族,文化,黄帝陵,代一,功德,原始社会,民间,臣子,传说中,性特征,部落联盟,人文精神,力量,发明创造,品德,宫室,少典,战争

2020-05-05 #小故事

黄帝的故事

黄帝的故事

黄帝,传说,蚩尤,天下,炎帝,神话,桥山,共主,臣子,黄帝陵,天子,人们,力量,发明创造,地位,天帝,故事,民间,诸侯,部落,传说中,民间俗信,黄陵,仓颉,力牧,土德,司马迁,宁封子,祖灵,阪泉

2020-05-22 #故事阅读

黄帝的故事

黄帝的故事

黄帝,传说,蚩尤,天下,炎帝,神话,桥山,共主,臣子,黄帝陵,天子,人们,力量,发明创造,地位,天帝,故事,民间,诸侯,部落,传说中,民间俗信,黄陵,仓颉,力牧,土德,司马迁,宁封子,祖灵,阪泉

2020-05-26 #故事会在线阅读

黄帝的故事

黄帝的故事

黄帝,传说,蚩尤,天下,炎帝,神话,桥山,共主,臣子,黄帝陵,天子,人们,力量,发明创造,地位,天帝,故事,民间,诸侯,部落,传说中,民间俗信,黄陵,仓颉,力牧,土德,司马迁,宁封子,祖灵,阪泉

2020-05-26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