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微课丨从小养成好习惯 孩子生活更高效!聪明的家长这样做

时间:2020-05-28

家庭是培养儿童能力和习惯的第一教室,父母是培养儿童能力和习惯的第一任老师

提示:本文共有 398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家庭是培养儿童能力和习惯的第一教室,父母是培养儿童能力和习惯的第一任老师。童年时期是各种能力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因此,父母应该及早重视孩子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和熏陶。本期邀请山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首席专家、主任医师何守森,他着眼于婴幼儿时期的教育,从睡眠习惯到阅读、绘画和探索学习能力等5个方面,为大家分享:婴幼儿时期,父母要培养孩子的5个能力习惯。

01

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睡眠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睡眠充足的孩子生长良好、精力充沛、情绪愉快、食欲旺盛,睡眠不足,孩子就会烦躁易怒,食欲减退、抵抗力低下。婴幼儿早期就要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需要注意以下3个方面。

了解婴儿的睡眠规律,不要过多干扰孩子睡眠过程。婴儿睡眠周期较短,夜间睡眠约由6~8个睡眠周期组成。上半夜深睡眠较多,后半夜浅睡眠时间比较多。浅睡眠时有睁眼、吸吮、翻身、哭啼,有的还会抬头张望,这是正常现象;尤其是夜间两个睡眠周期交替的时候,很容易醒来。如果家长把这类情况当作异常,一见孩子睁眼或动一动、翻个身什么的就不停拍觉、摇晃、喂奶,实际上是干扰了孩子的睡眠。长此以往,会造成孩子对干预的依赖,形成频繁夜醒、不干预不睡的毛病。因此,孩子哭闹时不要急于去安抚,可先耐心观察判明孩子的情况,如无特殊问题,给孩子自我平静、自我安慰的机会,逐步养成独自入睡能力和习惯。

建立一套睡前模式,引导孩子顺利入睡。婴儿一般3个月左右开始逐步形成昼夜节律,夜间睡眠时间明显增长。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设定一定的入睡程序,形成条件反射引导孩子入睡:例如,先给孩子洗澡,换上睡衣,然后喝奶,喝奶后最好适当活动20~30分钟再哄睡,说说话、唱1~2首儿歌、播放柔和的催眠曲都可以,关灯或改作很暗的灯光,让孩子形成自我安慰平静入睡的习惯。避免抱睡、摇睡、搂睡、陪睡、奶睡等容易干扰孩子睡眠的行为。

此外,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健康状况,鼻塞、皮肤瘙痒、肠胀气、腹痛、尿布皮炎等都会影响睡眠。睡衣不舒服、室温过热、吃得过饱或饥饿感等,也是引起睡眠不安的常见原因,应注意避免。

注意孩子的睡眠姿势、时长。1岁内的婴儿尤其是6个月前最好采用仰卧姿势睡眠(平睡),减少“婴儿猝死综合征”的风险;容易溢奶的婴儿可引导其将头转向一侧(注意两侧交替),但不提倡侧睡,侧睡中的婴儿很容易改变体位,增加“婴儿猝死综合征”风险。此外,避免将婴儿头部枕在特别松软的物体上。

婴儿4月龄后夜间睡眠趋长,多数孩子到6个月龄后逐步停止夜间哺乳。具体到各个孩子,睡眠节奏和时长个体之间差异很大,不能强求一律。一般来说,只要孩子睡眠较有规律,醒后精神饱满,食欲良好,生长发育正常,就不用担心。

02

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如果孩子早期的好奇心及探索行为能够不断得到满足和强化,就会内化为学习兴趣、探索性和自主性等个性心理品质。有些家长对此缺乏了解,有意无意剥夺了孩子探索的机会,就会妨碍孩子好奇心和探索性的发展。

常见错误行为有:

溺爱孩子,包办太多。有些家长会替孩子做一些类似捡皮球、开盒子之类的事,这些“越俎代庖”的行为,剥夺了孩子自己动手、自己体验的机会。

限制、约束太多。家长怕弄脏衣服、怕孩子触摸、品尝到不干净的东西,或怕孩子发生危险,对孩子严格限制,这就直接抑制了孩子的探索行为和积极性。

以恐吓的方式管理孩子的行为。每个孩子都对门、洞、神秘小屋等场所充满好奇,当家长为了所谓的“安全”用令人恐惧的意象如“大灰狼”“大老虎”等来吓阻孩子时,会让孩子形成退缩倾向。

可以这样引导孩子:

创设安全的探索环境。避免安全问题的正确做法是控制环境,而不是控制孩子。最大限度地消除孩子活动场所中不安全因素,将可能伤害孩子的电器插座、刀剪、热水瓶、药物等物品放在触摸不到的地方,把家具尖角用海绵保护起来,做好玩具的清洁、消毒工作等等。

用孩子的思维方式沟通。家长一定不能以成人的思维方式来束缚孩子的想象力。孩子愿意怎么涂画就怎么涂画,喜欢搭什么样的积木陪他搭什么样的积木,不要规定和教导孩子应该怎么玩。家长在儿童探索游戏中的角色是协助者、支持者,而不是教练和干涉者。

做“不知道”的家长。当孩子开始以“这是什么?”“为什么?”向家长提问时,如果急于给出所谓“标准答案”,等于省却了孩子自己探究的过程。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自己探究,锻炼孩子思考能力。

学会变通。探索中,孩子有时会出现危及自身、他人安全或损坏物品的“破坏”行为,家长可以通过引导,让孩子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有时也可以变通,把“破坏性”降到最低。比如孩子热衷画画,随处乱画让人头疼,家长可以准备能擦写的画板满足需要。有些比较危险或比较贵重的东西,可以找替代物给孩子玩耍。只要用心,总能找到适宜的管理方式。

03

培养早期阅读习惯

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其儿童早期(幼儿期)所受到的阅读训练和经历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图文并茂的阅读活动,有助于幼儿发展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但早期阅读不等于识字认单词,幼儿早期阅读的主要目标包括:

你可以为孩子这样选择图书:

7个月后,婴儿视觉才开始变得较为清晰,这个时期婴儿只是好奇把书当成玩具。家长可以选择外观设计独特、颜色鲜艳、每页只有1张图片的图画书籍,让孩子感受相对平面的物象符号。

1岁后的幼儿具备一定的认知和语言能力,应开始实操式阅读。家长可以选购内容简洁、容易翻动、部分内容可以操作的书,以满足孩子探索、操作的愿望。

2岁后的幼儿,处于学习说话的阶段,是语言敏感期,也是培养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选购的图书最好语言简单,内容贴近生活,部分语句反复出现,有一定故事性,插图简单、清晰、鲜艳,可加强视觉的刺激和趣味性。

你可以这样陪孩子一起读书:

首先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然后,可以采取一定策略,评估孩子的反应能力水平,按照看(接受)、指(理解)、说(表达)三个不同难度水平循序渐进地反复练习。

“看”:当孩子在看或听的时候,家长要指向图片并说出图片的名称。这种阅读基于“共同注意力”的原理。

“指”:孩子会通过某种肢体语言主要是手的动作来表达他的反应。在儿童学会用语言表达之前,可利用“看”和“指”这两个层次来响应他人。

“说”:家长可以说“这是什么”或“这个小朋友要做什么”来引出孩子这个层次的反应。对于能力稍强的孩子,可以指着刚读过的词,问“这个词念什么?”

与孩子保持互动,适当时候进行讨论。当孩子能够用语言表达的时候,可与孩子一起讨论读物的内容,适时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记得要不断激发孩子对读物的兴趣。

04

培养早期绘画能力

多数孩子在1~1.5岁进入无序涂鸦期,这一探索性的“乱画”,让孩子体验到动作带来的快乐;之后,孩子逐步学习控制手的动作及注意手眼协调,2岁的孩子开始进行有意义的涂鸦,会画有一定规则的线条和连续圆圈的螺旋形状(圆形物);2.5岁的孩子开始涂色;3岁的孩子已经可以有计划地画画。

引导孩子画画常见误区有:

过早让孩子使用涂色书。在既有框架里进行填色,想象力容易受到束缚。

让孩子按照范本画画。虽然可以让孩子暂时画出一幅“好的作品”,但也将孩子的理解固定在了这个所谓的“好作品”。

以专业方式“教”孩子画画。把成人绘画技能或临摹名师作品当作孩子学习绘画主要方式,不仅不能让孩子体验到表达自我的乐趣,还会因无法画出“好看”的作品逐渐失去兴趣。

以成人思维评判孩子作品。以“像不像”评价孩子的作品,甚至替孩子添画拔高作品,或错误认为孩子没有绘画“天赋”,都会早早扼杀孩子的绘画能力。

因卫生考虑限制孩子画画。

盲目与其他孩子比较。

你可以这样培养孩子的绘画能力:

创设良好的绘画环境。包括充足的绘画空间(绘画板、绘画墙、绘画服等),丰富的绘画材料(质量安全的彩笔,不同版型的纸等),展示作品的平台等等。

及时肯定孩子的作画行为,让孩子自由绘画。孩子早期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是把绘画当作一种游戏来对待的,家长不要在旁指指点点,而是对孩子的绘画行为、努力过程进行肯定和鼓励,让孩子尽情发挥内心感受和想象。

通过绘画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比如孩子要画鱼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观察“鱼”的造型,然后让孩子自主画画。先观察再表现,有助于提高孩子自觉观察生活的能力。

尊重并欣赏孩子的作品。孩子的绘画积极性一旦被挫伤,想再度培养起来会十分困难。

05

避免电子屏幕的消极影响

很多家长会在孩子闹情绪或者不吃饭的时候,下意识地将手机或平板电脑递过去,用声光画面吸引孩子,用游戏“稳住”孩子,这样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影响视力。孩子的眼睛在6、7岁前还没有发育完全,处于远视的状态。过早过多接触电子屏幕,强烈光线和不断的闪烁,有可能会形成孩子调节性近视,引发干眼症、慢性结膜炎等问题。

影响身体发育:长时间坐在屏幕前,会影响孩子脊柱的正常生长,容易造成脊柱侧弯或颈椎僵直。

引起睡眠障碍:入睡前玩太多的电子游戏,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容易引起入睡困难。

影响社交和语言能力:沉迷于虚拟世界,妨碍孩子社交能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缺乏,不利于孩子语言与思维的锻炼。

影响学习能力:动画片、电子游戏的色彩鲜艳、内容变化多样、感官刺激强烈且持久,孩子容易对普通的图书失去兴趣,出现注意力分散,想象力、创造力、好奇心都会削弱。

容易出现行为问题:有些负面信息没有经过家长把关,孩子如果接触到暴力行为、吸烟、酗酒等,容易模仿学习,导致情绪行为问题出现。

如何避免?

家长要认识到孩子长时间沉溺电子产品的危害,以身作则,适当限制自己的使用时间;同时对孩子进行合理的限制和指导。

2岁前的孩子,视力发育、认知能力还处在初级阶段,最好远离电子产品;3岁以上的孩子,每天在屏幕前的久坐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个小时。

事先要注意对电子产品的内容进行选择和过滤,让电子产品成为亲子互动的媒介而不是孩子的“玩具”。

引导孩子参加户外活动、阅读等,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微课丨从小养成好习惯 孩子生活更高效!聪明的家长这样做”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聪明的家长这样做:从小养成好习惯 孩子生活更高效!

聪明的家长这样做:从小养成好习惯 孩子生活更高效!

孩子,家长,绘画,能力,让孩子,婴儿,行为,作品,习惯,内容,幼儿,时候,影响,儿童,好奇心,想象力,电子产品,问题,都会,培养孩子,对孩子,婴幼儿,成人,父母,时期,时间,机会,玩具,过程,早期阅读

2009-08-20 #故事阅读

「网上家长学校」从小养成好习惯 聪明的家长这样做

「网上家长学校」从小养成好习惯 聪明的家长这样做

孩子,家长,绘画,能力,让孩子,婴儿,行为,作品,习惯,内容,幼儿,时候,影响,儿童,好奇心,想象力,电子产品,都会,培养孩子,对孩子,图书,婴幼儿,成人,父母,时期,时间,机会,玩具,过程,问题

2015-03-22 #故事阅读

幼儿情商与性格培养绘本第二辑 全10册 从小养成好习惯0

幼儿情商与性格培养绘本第二辑 全10册 从小养成好习惯0

孩子,家长,宝宝,好习惯,好的,方面,习惯,教育,性格,书籍,儿童,幼儿园,小班,年龄,故事,环境,父母,爸妈,从小养成好习惯,亲子共读,培养孩子,情商管理,最重要,让宝宝,不一样,位家,事情,好孩子,家庭,日常生活

2020-09-24 #小故事

为什么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一则小故事教育意义深刻 值得家长分享

为什么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一则小故事教育意义深刻 值得家长分享

习惯,家庭教育,行为,家长,孩子,影响,着我们,爸妈,教育,下一种,会形成,对我们,教育孩子,头条号,亚里士多德,威廉·詹姆士,出息,个人,举动,事儿,互联网,人格,共同努力,品质,命运,和服,家庭,成就,感想,心理学

2020-07-01 #小故事

宝宝不爱收拾玩具?要从小养成好习惯!

宝宝不爱收拾玩具?要从小养成好习惯!

宝宝,习惯,孩子,过程,事情,妈妈,家长,时刻,玩具,久而久之,于培,养宝宝,好的,还可以,都会,百分百,后果,力量,宠物,小目,意识,是非,方式,爸爸妈妈,榜样,父母,游戏,特点,玩兴,玩游戏

2020-07-27 #故事阅读

《宝宝第一套睡前故事》:好故事伴孩子入梦 从小养成阅读好习惯

《宝宝第一套睡前故事》:好故事伴孩子入梦 从小养成阅读好习惯

艾莎,孩子,瑞典,贝斯,经典,睡前故事,故事,现实,作品,套书,创作,作者,梦想,郑渊洁,想办法,绘本故事,给孩子,朋友,世界,人生,家长,宝宝,小店,形象,思维,种子,编辑,美的,角色,问题

2015-05-08 #故事会在线阅读

3本经典绘本推荐 让孩子从小养成刷牙 洗手的好习惯

3本经典绘本推荐 让孩子从小养成刷牙 洗手的好习惯

习惯,孩子,宝宝们,行为,鳄鱼,好的,故事,茧子,养成良好,让宝宝,上点,噼里啪啦,小女孩,怕怕,指头,时候,方式,牙医,行为习惯,职责,系列丛书,蛀牙,教育,生活,为人父母,写作业,让孩子,还不去,小一,专家

2020-04-19 #故事会在线阅读

3本经典绘本推荐 让孩子从小养成刷牙 洗手的好习惯

3本经典绘本推荐 让孩子从小养成刷牙 洗手的好习惯

习惯,孩子,宝宝们,行为,鳄鱼,好的,故事,茧子,养成良好,让宝宝,上点,噼里啪啦,小女孩,怕怕,指头,时候,方式,牙医,行为习惯,职责,系列丛书,蛀牙,教育,生活,为人父母,写作业,让孩子,还不去,小一,专家

2020-04-24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