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中国历史传奇故事:宋代科举

时间:2020-05-29

编一个历史故事宋代

宋代的科举考试在唐代基础上又有进一步发展。总的来说,宋代的制度更趋于严密和健全。 首先是考试方法的改进。唐初科举考试由于处在初创阶段,制度并不健全。那时,应考者与考官取士,也不全凭试卷,而是兼采士人的社会声誉和门第。当时社会盛行着多种走门路的办法,其中最主要的有“行卷”和“通榜”。“行卷”即士人把平时所写的诗赋文章的卷子,送给在中央任职、有学问有名气的先辈大官看看,借以博得他们的赏识与推荐。如果一次未能自达,就再次送上,称为“温卷”。“通榜”即是上述先辈把自己所赏识的士人列上名单,向主考官推荐。主考官在发榜前,也常根据他们的品评,决定某人是否录取。所以唐代考官拥有很大的权力,可以事先决定谁取谁不取,有时还可以不必看应举人的试卷,单凭谁是通榜者、谁是社会知名之士、谁门第出身高贵,就可以预先定好录取名单。本来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为国家选拔人才,唐代考试既看卷子,也看重平时才气,又吸取通榜人的意见,把社会舆论与考试结合起来,这在识别人才上,比之于单凭一纸试卷,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也易使人钻空子,产生种种营私舞弊的毛病。其中请托权贵,买通关节,对社会影响极大。即便是有些名人,也不免染上此种浮华不实的拉关系的作风。例如大画家、大诗人王维应试不第,经人介绍,得到当朝公主的赏识,替他向主考官说情,由此获得了高第。更典型的例子还有应举人裴思谦把关节打通到宫廷里,得到大宦官仇士良的书信推荐,硬逼着主考官送给他头名状元的怪事。在这种社会情况下,考试当然不会公平合理,一些权门子弟恃仗父兄权势,常能捷足先登,获取科第;而多数寒门俊士,怀才不遇,失意科场,则又成为常事。唐末黄巢屡试进士不第,愤激之下,参加了农民起义,这不是没有缘故的。 宋代有鉴于唐的考试流弊,在制度上加以改革,使之严密化,于是遂有“锁院”、“糊名”和“誊录”等办法的产生。 锁院,即在考试期间封闭贡院考场,以防范有关人员串通作弊。开始时,政府规定各路考场,在限定时间内,一律锁闭院门,防止考生冒名再去他处参加考试,后来,在举行礼部试时,也实行锁院,以杜绝内外交通,防止泄密,这样连考试官也在防范之列。 “糊名”又称“弥封”,即密封考生试卷上所写的姓名,使考试官无法知道这本卷子是谁写的。但是仅此一端,若要舞弊,仍有办法。只要考官熟悉考生笔迹或者考生在试卷上做了约定暗记,考官仍能认出卷子,卖情录取,因此又有“誊录”之法,即另派抄书手将考生的试卷誊清一遍。这样,经“誊录”后试卷的笔迹全出一手,考官也就无法辨认。“誊录”制度自宋代实行后,直至明清,都相沿下来。凡誊清的卷子,一律用朱笔写,称为“朱卷”,原卷则称为“墨卷”,保存备查。 其次是考试期限的变化和录取名额的扩大。唐代科举考试,基本上每年举行一次。宋初仍承唐制,但到了宋神宗时,根据《周礼》“三年大比”的说法,确定每隔三年贡举一次。此法一直沿袭到明清。又唐代入仕有多种途径,科举只是其中一途,而进士科又只是科举中的一种,其录取的名额大体上每科约在二三十人之间,多时亦不及40人。宋进士科受到重视,其他各科一律取消,士人经考试做官全集中在进士一科,这样录取名额就相应扩大。以北宋太宗时期为例,每种录取的平均人数大约在200人以上,多时且达500余人。太宗时,还确定了进士的等级:一二等称“及第”,三等称“出身”,四五等称“同进士出身”。其第一、二、三名,又有状元、榜眼、探花之称。这些后来也大体上为明清所沿袭。 再次是录取对象的身份和地位的变化。唐代名门阀阅在社会上仍有很大的势力。一些显宦子弟,在家有家教,学问有世传,平时对朝政和掌故就已耳濡目染,应考时又有父兄的奔走嘱请,所以录取的机会比一般士人为多。到了宋代,应考人的身份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的庶族子弟和寒门孤秀通过科举入仕的人数大大增加。这固然与考试的制度、方法的改善有关,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书籍的大量刊布流行,也在客观上给他们提供了条件。 最后是皇帝亲自实行殿试以加强中央集权。殿试起于唐代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亲自策问贡士于洛城殿,以后不常进行。 宋太祖赵匡胤诏令恢复唐代的殿试。自此之后,历代遵奉不辍,成为常制。殿试是封建君主把用人之权直接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它表明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以及对新进士的重视,同时也寓有复核考试真伪、防止主考官营私舞弊的用意。故新进士被称为“天子门生”。它对于加强中央集权起着一定的作用,也可以说是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宋代在科举制度上的反映。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应试的新进士从考场里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有人据以把科举考试制度说成是封建专制主义束缚人才的愚民政策。这种说法忘记了历史的辩证法。因为一种制度的产生,绝不是一二个少数君主所能左右的,科举制度在封建社会内能够维持达千余年之久而不废,就是由于它适应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封建统治的需要。实际上,科举制度的产生,是为了克服九品中正以门第取人的弊病,把选用人才之权集中到中央,并使之制度化和合理化,让读书受教育的士人都能参加考试而入仕,使整个地主阶级中的人才,都能在公开的竞争中涌现出来,发扬各自的才能为国家所用。 由隋唐产生的科举制度到宋代已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实习编辑:张健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中国历史传奇故事:宋代科举”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中国历史传奇故事:宋代科举

中国历史传奇故事:宋代科举

考试,试卷,制度,主考官,卷子,考官,考生,科举考试,人才,士人,科举,新进,入仕,子弟,社会,科举制度,考场,进士,变化,加强中央集权,先辈,人数,办法,参加考试,君主,方法,应举,录取名额,的士,权力

2020-05-27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中国历史传奇故事:宋代科举

中国历史传奇故事:宋代科举

考试,试卷,制度,主考官,卷子,考官,考生,科举考试,人才,士人,科举,新进,入仕,子弟,社会,科举制度,考场,进士,变化,加强中央集权,先辈,人数,办法,参加考试,君主,方法,应举,录取名额,的士,权力

2020-05-27 #故事阅读

李白 杜甫和孟浩然如果在宋代参加科举 那肯定是中举!

李白 杜甫和孟浩然如果在宋代参加科举 那肯定是中举!

李白,科举,考试,名额,考生,杜甫,世家子弟,落第,世家,做法,公元,商人,官职,进士,孟浩然,县尉,知州,家世,子弟,规定,改革,宋仁宗,孟郊,宋太祖,宋太宗,曾巩,李商隐,陶谷,科考,这个问题

2015-04-17 #经典故事

张山人传奇宋代故事

张山人传奇宋代故事

府尹,张山人,浑话,刀鞘,开封府,段子,皇上,人家,官员,新郎,朝廷,百姓,牛二,霍四究,兄弟,案子,宰相,山人,打油诗,新娘,绕口令,通判,乞丐,书场,凶器,太宗,听众,大人,媳妇,好心

2020-05-13 #故事会在线阅读

宋代传奇中的因果报应故事 近代因果报应实录100例

宋代传奇中的因果报应故事 近代因果报应实录100例

故事,宋人,宋传奇,因果报应,桑维翰,地狱,王实,陈叔文,李剑国,李元,观念,崔兰英,白起,小说,渔人,兄弟,刑罚,幽冥,时候,瓦砾,罪过,道学,唐传奇,奇中,孙立,宋代传奇,先生,传奇,宗教,盗贼

2020-06-06 #故事阅读

唐代传奇故事 秀才不顾科举追求农家女 最终成为神仙眷侣

唐代传奇故事 秀才不顾科举追求农家女 最终成为神仙眷侣

裴航,樊夫人,玉杵臼,老妇人,少妇,蓝桥,云英,科举,百家号,作者,故事,女子,意思,苇箔,裴秀才,裴郎,仙女,天仙,秀才,罐子,茅屋,郎君,青年,上玉清,玄霜,唐代传奇,这首诗,农家女,世俗,京城

2020-09-08 #故事阅读

唐代传奇故事 秀才不顾科举追求农家女 最终成为神仙眷侣

唐代传奇故事 秀才不顾科举追求农家女 最终成为神仙眷侣

裴航,樊夫人,玉杵臼,老妇人,少妇,蓝桥,云英,女子,意思,苇箔,裴秀才,裴郎,仙女,天仙,科举,罐子,茅屋,郎君,青年,上玉清,玄霜,这首诗,世俗,京城,仙人,厚礼,同船,国色,婢女,夫人

2015-03-22 #小故事

图片宋代人物故事镜广东联合共鉴吧

图片宋代人物故事镜广东联合共鉴吧

山坡上,图案,王质观,观弈,河岸上,疑似,故事,一面,参天大树,传奇色彩,回复,山坡,手法,枝叶,树干,爱好者,珍品,系统,直径,菱花,背景,铜镜,高浮雕,违规,立体感强,边走边,专心致志,不可多得,指手画脚

2020-05-27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