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读书有什么用?马未都:如果不读书 你就是一个没用的人

时间:2020-05-29

经典谋略故事评书

提示:本文共有 692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4 分钟。

原标题:读书有什么用?马未都:如果不读书,你就是一个没用的人

本文摘自马未都《观复嘟嘟》,人民出版社出版,已获授权,转载请注明。

读书有什么用?

读书有什么用?各种答案语焉不详。只不过,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明白了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冬天,西风凛冽,天空阴沉,行人都急匆匆地奔走,洋洋洒洒地下起了雪,知道了什么是“晚来天欲雪” 。夏天,去湖里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秋天,凉风乍起,梧叶飘黄,知道了什么是“老树呈秋色”,什么是“苒苒物华休”。世界原本是扁平的,所有一切都是代号。可是当我们阅读,知道了这朵花背后的花海有着千年的历史,这滴水的背后凝聚着汪洋大海。海里有亿万无穷的游鱼和探险者的骸骨。这个世界将不再是冰冷的扁平的代号,它有了宽度,有了深度,有了温度,也有了表情。

如果我告诉你读书 80%是没有用的,最多只有 20%有用, 甚至只有 10%有用,那你还读书吗?现在问题是我读完这书, 却不知道哪 20%或者哪 10%是有用的,所以我们要读书。我们所学到的这个知识,就跟我们盖房子一样是一块砖一块砖地盖起来的,哪块砖都没用,但是哪块砖都有用,这房子少哪块砖都能盖起来,但是问题是没有砖是盖不起来的。宋真宗就这么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个价值观跟今天还是挺相同的。什么叫书中自有颜如玉,你学习好,考上了清华北大,你就容易找到一个漂亮的女孩,那也不一定,或者说你是一个漂亮的女孩,你考上了清华北大,那你自然就有人追了,那是肯定的。书中自有黄金屋,我们历史上肯定是这样,学而优则仕,有钱的人、有社会地位的人一定是读过书的人,今天虽然不是这样,我们今天有很多土豪、土财主,赶上时代变革,就凭一时兴起,发了大财,但是在未来的日子里,当社会进入正轨的时候,你一定要有知识,才可能获取更大的社会利益,所以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这道理跟今天也差不多。

我们读书实际上是读两类书,第一类叫教科书,教科书从某种意义上讲不算书,算课本,教科书都是教条,书上教给你的都是规定的。所以读书还有另外一类书就叫杂书,只要不是教科书一类的都叫杂书。我们学习实际上是在学习一种方法,并不是要你获取知识,只要你学会了方法,知识随时都可以获取。但我们今天的教育,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方法的传授,所以我们今天教育界、社会界有点怨声载道。我记得毛泽东主席写过一本书叫《反对本本主义》 ,说的就是不要太教条,那我们今天为什么还是依然要上学呢,我们的教育有三个体系。

第一个教育体系是家庭,你的父母是你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

第二个教育体系是学校,过去是私塾,很难进,需要有钱。今天是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你可以选择教育的途径,你可以读高中、读大学,甚至读硕士、博士、博士后。

第三个教育体系是社会,它是有价值观取向的,我们好多人觉得现在的价值观不好,好多人都奔着钱去,没有理想了。

在社会三大体系中,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赋其功能,学校担任最基础的教育,这个教育第一是科学的,不是人文的,比如数理化,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当中,不太注重数理化的教育,科学的精神不足,过去注重的是人文教育,注重读“四书五经”。我们今天的人文教育主要是语文、历史和政治,那么数理化的教育对你的好处是什么呢?是对你的逻辑思维的一种训练。人文的教育是对形象思维的一种训练,我们人一定要有形象思维,可以生发想象空间,而不囿于某一个范围之内,所以史书读得多,你的眼界就宽阔,文学书读得多,表达就顺畅。古人说读杂书,首先重视的是人文类,我们现在说的杂书,是今天这种教育体系以外的都视为杂书。古人认为“四书五经”都是正经的经典读物,我们今天读经典很难,我们跟那个文化距离比较远,真得潜下心来认真地读古代的人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它是先教你做人,后教你做事,先建立你的道德水准。

做人、做事、相处、学习是人成才的四个标准,做人就是道德水准,道德水准还跟你文化程度无关,过去有很多农妇不识字,但是有极高的道德标准,我们今天也是这样,不是因为你上了大学你道德水准就比别人高,所以今天的教育跟道德水准没有必然的关系。

读书人在过去是社会的上层,所以一定要让读书人建立最高的道德标准,我们知道的很多名家名流,都是那时候的道德最高标准。我们今天的教育把重点都搁在数理化上,忽略了道德的培养,所以我们今天的社会问题就变得非常严重,比如骗子非常多,多到什么程度呢,多到每个人都遇到过。我们小时候就没碰见过骗子,说句瞎话都得挨家长呲儿,今天你的手机一整天不收到诈骗信息就算你很幸运了。我们现在的人文教育中基本都是死记硬背,政治、历史 、地理,背下来就完了。人过去读经典也要求背,5 岁到 15 岁的时候就是诵读,背下来就为过关,所以古代凡是参加科举的人,“四书五经”都是倒背如流的。15 岁 到 25 岁的时候要求学贯,就是你这时候学习要学会贯通,不要读什么就是什么,要和旁边的学科想办法沟通。25 岁到 35 岁的时候是涉猎,就是要读更多的书,把眼界打宽。我们今天说要读史,必须具有史观,要不然读史是没有意思的,你记住它不重要,你跟人掰呼说这事我知道,人家说你对这事怎么看,说我没看法,那等于白学。你看毛泽东主席读了十七遍《资治通鉴》,还每次都做批注,每次都受益匪浅。

中国有两部书,《史记》《资治通鉴》都是充满了辩证法的智慧,写得非常的精准,给后人有很大的启发,尤其对统治者。所谓统治者不是说一国之君,包括你做一个企业、管一个地方,都应该更多地读一些这种史书。人得有史观。

我们今天说的全是科学的教育,这种科学的教育,学完了毕业没几年就彻底扔给学校。比如好多年前我碰见一有意思的事, 是有人要卖给我一根木头,这大木头长 27 米,大头 2.2 米,小 头 1.6 米,我得到这消息的时候正好赶上食堂吃饭,我就跟大家说谁能给我算算这体积是多少,如果中学生考这个题,我估计立马就算出来了,结果一屋子人没一个会算,其实这个把公式找来一套马上就知道了,那问题是为什么我们学的东西都扔给老师了。

台湾过去有一个娱乐节目,叫小学生考倒大学教授,就是出题的全是小学生,出题范围不出小学六年级的教育,上去应考的全是大学教授,大学教授的表现不能算丑态百出,基本上是妙趣横生,小学生出的各种题,甭管是科学题、算术题还是一般的文学题,大学教授都答不出来,为什么答不出来,这个东西用不着就答不出来。我看到今天很多家长辅导小学生做作业,都嘬牙花子,为什么?题太难,小时候好像学过,现在不知道怎么算。据说这个节目当时想引进大陆,不过夭折了,为什么呢?说我们的大学教授都怕丢丑,没有人敢上台。

今天说读书,更重要的是读杂书,你说我是医生,我除了医学书其他书都不看,你这不算读书,你说我是一个医生,我读的是史学书、哲学书、美学书、文学书,这叫读书,读书一定要杂。我小时候逮着什么读什么,比如我小时候在医院翻了一本书叫《内科学》,喜欢得不行,也不懂,也没有什么想法说以后想学医,拿来以后马上翻,先翻到妇科,就先读妇科。我对女性的了解,是从这本医学书开始的。再比如问你人有多少块骨头,这 事简单吧,书上一查、网上一搜,206 块,我们东亚人,包括中国人、日本人,有的人少 2 块,204 块,这都是在生物的角度上

讲。那我问下面一个问题,婴儿有多少块骨头,你一下就傻了,除了搞医的人能明白,人们都不明白,我那会儿看完这个都惊着 了,婴儿 305 块骨头,比大人差不多多 100 块,它边长边闭合。

我好多年前写过一篇博客叫《睾丸》,没错,就是男性有女性没有的睾丸。你看人都是对称的,两眼睛、两鼻孔、两耳朵、两手、两脚,可这睾丸不是对称的,这睾丸一高一低、一大一小,有的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自个儿睾丸一高一低、一大一小。但我去古希腊看到所有的雕塑,睾丸都是一高一低。艺术家就关注到了这一点。大部分人左边低,比右边低 1 厘米,九成人这样,跟左撇子一样。为什么人的左低右高,动物为什么都是平衡的,我想了好多年才想明白,是因为人站立起来,俩睾丸没地儿待,在两腿中间挤得慌,所以它就必须一高一低,那为什么左边低呢,是因为人平时左腿先迈,先把这地儿腾出来了,所以逐渐逐渐就进化成这样了。我到比利时最牛的订西装的店,给我量衣服的外国人,上来就问你左边右边,我听不懂,我问那翻译啥意思,什么叫左边右边,翻译说就是问你是左边低还是右边低,这裤子裁的有一丁点不同,这才叫专业,我们裁缝都没问过这话,就没有这事,你爱挤不挤。

我们今天读科学的书,好处是让你变得非常的理智,科学的知识你掌握越多,你判断事物越冷静和理智。比如说如果你是一个非常有科学精神的人,你会吃那增高药吗?你说我这身 高不高,才一米六几,我想长个 10 公分,有一个卖增高药的人来了,你看那人比你还高不了多少呢,再一看,人家还穿一个增高鞋,你说一穿增高鞋的人来卖增高药,你信这事吗,你不信可有人就信。今天为什么那么多人被骗呢,生活中碰到好多事你觉得特可笑,可有些人为什么信这事,就因为没有科学精神。生活中我们怎么去判断事物的对错利弊呢,就是靠你的科学精神,那读文学有啥用,没什么用,但是你可以变得多一份情感,让你的情感变得非常的细腻,文学不好的人词汇非常贫乏,就会说一个字,好,别的词说不出来,要不然就是大海真大、长城真长。比如过去我就看过一老专家,老专家就是小时

候没读过书,后来熬成专家了,人家看这个鼻烟壶,说这鼻烟壶好,真好,他不说怎么好,那我就得问,我说您说好怎么好,老头儿想半天没词,就说跟个小肉丸子似的,这就是词汇贫乏,所以多阅读文学书表达就不一样,表达不一样你吸引人的程度就不一样。我总说文学帮了我很多忙,我年轻的时候文学书甭管好赖,逮着就读,不读完不算完,世界名著乃至中国名著都 读过,又当了 10 年的文学编辑,所以我在表达文物故事的时候就觉得比较自如。读书的好处是慢慢慢慢显现的,你文学书只要读得多,比如诗词类的,曲赋类的,都会给你很多养分,让你语言变得非常的生动。文学书不仅仅让你的语言变得生动,还会让你感情更加丰富,比如有的人就多愁善感,读了《红楼

梦》不能自拔。过去说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什么意思呢?就是老了要读《三国演义》会显得非常世故、精于谋略,少年的时候读《水浒传》,全是行侠仗义、容易出事。但是文学书是你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份营养,年轻的时候读读文学书没什么坏处。

你没有史观就别读史学书,背它是没有意义的,我今天看很多人,上来就给你讲历史,其实都是背的,就是头天看的,第二天记性好给你说一遍,这没用,没有史观,没有判断。中国的重要的文学著作《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是章回体小说,都不是作家直接写的,过去全是评书人说出来的,经几百年评书的人,一次一次地演化才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

所以像《西游记》这种组合,包括情节的推进,几乎是无懈可击。

评书,就是边说边评,这故事底下的人都耳熟能详,为什么愿意听你去说呢?因为你能评论它,你评论的高度或角度跟别人不同,人愿意听。你怎么能评论它呢?你就要具备更多的知识,包括更多的观点。

哲学书读起来确实累得慌,但你生活中如果读两本哲学书,你再回过头,不管看经济问题,还是看其他的社会问题,相对来说都会变得清晰一点。比如我自个儿前两年写过两本书,本来想写三本,结果有一本拖到今天也没写成,就是《瓷之色》《瓷之纹》 《瓷之形》,这三本书都有从哲学高度的思考。比如说颜色,站在哲学的角度,为什么它出现这个颜色,站得越高说得就越透彻,包括纹饰,什么时代有什么样的纹饰,是什么样的社会左右了它出现,或者左右它不出现,从哲学的角度、从美学的角度、从文学的角度、从科学的角度都能从这本书中看出奥秘,我们所追求的创作一定要写成这样,叫深者看深、浅者看浅。你浅,你看它就看一个乐,你深,就能看出很多道理来,那就要求我们自己更深地去读一些书。读书一定要趁年轻,岁数大了不行,到我这岁数读不了书了,精力很难集中,而且眼力不够,我年轻的时候不懂,听岁数大的人说这书看不动了,我就听不明白,我说书有什么看不动的,我年轻的时候经常睡前捧一本书,等合上书的时候天就亮了,看书从来不会困,现在是打开书就困。

从宏观和微观之间很多人就不懂,比如鉴定这事最主要的是宏观的把握,其次才是微观,我开放鉴定日的时候,很多人来了就跟我探讨微观问题,老跟我上来就说你看这锡斑吧,你看这气泡吧,你看这个什么五色光吧,全都没用,单一个宏观出了框以后,微观已经变得毫无价值,他不一定懂,所以跟他说的时候说不通。科学的道理很容易讲,物理这个是可以再现的,比如明朝初年的青花,当时青花的钴料是从海外进来的,叫苏麻离青,也叫苏泥渤青,它呈现锡斑,深入胎骨,清代和民国的时候想仿制,仿制不出来,所以大家说只要出现锡斑就是真的。今天经过分析都知道含有各种元素,只要把元素配在一起一烧,它就会出现这个锡斑,科学就是这样,同一现象一定呈现同一结果。比如 我们的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100 摄氏度会开锅,谁烧都开锅,不是明朝人烧开锅,我们今天烧就不开锅,这就叫科学道理,但社会学不延续这个道理,社会学同一现象,不一定呈现同一个结果,社会学现象的成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复杂。你听人跟你白话股票,没有一个人能说准,要能说准他就不给你说了,他直接上股票市场买去了,股票市场是个社会学的现象,因为社会环境,每一分钟都会发生变化,相互之间都会有作用,它的结果就不是你原来的那个结果。

我觉得年轻人应少读一类书,就是成功学的书。成功者我认识多了,不管他是商业上的成功,还是事业上的成功,还是艺术上的成功,都不是读成功学读成功的、才成功的。我看到过一本书,这书名比较蛊惑人,叫《赚钱不难》,我说这作者肯定什么钱都没赚过,他就蒙你来买他的书,赚这一道钱,他赚你的钱,这确实叫赚钱不难。千万不要想象赚钱是个简单的事,你把别人的钱合理合法地掏到你自己兜,是天下第一难事儿。今天大家都认为成功的唯一标志是有钱,其实这是一个很狭隘的标志,我们今天成功的标准很多,比如家庭美满和睦、平平安安,就是个成功,不要一定非得说做企业上市才叫成功。

读书一定要读杂书,科学类的、文学类的、美学类的、哲学类的,各种史学类的书、社会学类的书,乃至玄学,都可以读,你要读一点你没兴趣的领域的书、跨领域的书,年轻的时候一定要读书够量,两个够量,第一个要多读,每天多读一小时书,我觉得不难做到,上床以后拿一本书看看,读一个小时以后再睡觉。第二个要多读一些其他门类的书,营养要均衡,比如你沉溺于某一类型的书,你可能就不能自拔,我见过读文学书读得如痴如醉,以为自个儿是林黛玉了,以为自个儿是贾宝玉了,这都不成。我觉得年轻人读书跟岁数大的读书有一点不同,年轻的时候,我们读一些书很容易进去,就是把自己认为是书中之人,但岁数大了,再看书就看得非常冷静,尤其我做过职业编辑,当职业编辑的时候,就必须冷静地去判断。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有非常沉重的、有非常俏皮的、有谐谑的,每个人的风格都不一样,对人生的态度也不一样,作为一个编辑,就需要甄别,需要把各种类型的作者挑出来,推荐给读者。有的稿子你一打开就能看出来不一样,有的稿子读了半天,你也不知道这人在写什么,写书和读书之间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但是没读书的人一定写不出书来,写作的人跟他读过的书理论上讲是成正比的,书读得越多写作就相对来说越容易。

读书有什么用呢?我可以告诉你读书有好多用,如果不读书,你就是一个没用的人,我们讲一个读书人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朱买臣,汉武帝时期的人,这个人家里特穷,但是他喜欢读书,就靠砍柴赚钱,这人读书有点意思,他经常一边挑着担子,一边大声诵读,他老婆认为这是很耻辱的事,说你这么穷了吧唧还读啥书,读书还弄这么个动静,就制止他,还羞辱他。 朱买臣岁数挺大了,他就跟他老婆说,我 50 岁时,一定能大富 大贵,说我现在都 40 多岁了,你跟我真的受了不少苦,你能不能等我富贵了,富贵了我一定报答你。他妻子根本就不信这事,说你少跟我来这套,像你这样最后一定得饿死。朱买臣就写了休书递到妻子手里,这个妻子也不留恋他,离家就走了。后来经同乡推荐,朱买臣得到了汉武帝的召见,朱买臣跟汉武帝谈《春秋》、讲 《楚辞》,这人本事大,书读得熟,汉武帝对他刮目相看,委以重任,让他做会稽郡的太守。然后回到家乡任职了,他离了婚的妻子又结了婚,前妻后夫在路上迎接衣锦还乡的朱买臣,朱买臣停下车载着他的前妻和他前妻后来的丈夫一块儿回到太守府中安置在后院,供给他们饮食。乡里乡亲的人就说他这前妻真是有眼无珠、嫌贫爱富,有的甚至说得更八卦,说她早早地就跟这个现任丈夫私通了,所以才离开了朱买臣,结果他的前妻受不了闲言碎语,最后羞愧难当就上吊了事,朱买臣把她厚葬了,又给她后来的这个丈夫一些钱。我们不去评价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就是举一个由读书改变自己境地的例子。

责任编辑: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读书有什么用?马未都:如果不读书 你就是一个没用的人”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马未都和他的博物馆有什么故事 如何评价马未都这个人呢?

马未都和他的博物馆有什么故事 如何评价马未都这个人呢?

马未都,老马,北京,博物馆,执着,瓷器,时间,事情,家具,见识,于谦,王朔,马先生,有一种,山水文园,上海,口才,前段时间,商店,学识,展区,展品,废墟,照片,知识,老猪,美术馆,访客,部分,门窗

2015-05-31 #故事大全

朋友请马未都看红釉器 之后又找别人看 马未都:你犯了大忌

朋友请马未都看红釉器 之后又找别人看 马未都:你犯了大忌

瓷器,马未都,朋友,红釉,我国,时候,元青花,工艺,宝物,炼制,鉴定,很多人,红釉瓷,这件事情,鉴定宝物,买那,朱元璋,好的,好朋友,大忌,历史,事情,唐三彩,器具,地方,年代,工匠,建议,忠告,成色

2018-03-13 #故事会

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的故事

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的故事

马未都,文学,精准,小说,王朔,顾城,一介,传奇,人生,代表,创作室,地摊,官窑,宝贝,慧眼,影视圈,时代,江湖,海马,盘子,编辑,草根,文化学者,腰缠万贯,刘震云,曾为,苏童,中青,文库,个性

2020-05-28 #经典故事

马未都揭秘王朔:王朔是如何成名的?

马未都揭秘王朔:王朔是如何成名的?

老梁,马未都,王朔,手机,什么是,扫一扫,妙招,张越,王自如,罗永浩,功能,一语中的,个人,下界,博客,历史,回复,年历,寄居蟹,太平间,坏处,大学,妖怪,家人,巅峰,小人,微信,建议,房子,文化

2009-08-31 #故事会

马未都揭秘王朔:王朔是如何成名的?

马未都揭秘王朔:王朔是如何成名的?

老梁,马未都,王朔,手机,什么是,扫一扫,妙招,张越,王自如,罗永浩,功能,一语中的,个人,下界,博客,历史,回复,年历,寄居蟹,太平间,坏处,大学,妖怪,家人,巅峰,小人,微信,建议,房子,文化

2012-12-17 #长篇故事

马未都讲述:相识相知 苦乐共行 受教了

马未都讲述:相识相知 苦乐共行 受教了

马未都,老梁,知识,王东岳,汉奸,老子,乾隆,中珍,孔子,岳飞,成光,李莲英,韩世忠,大宋,相知,乐趣,上集,世纪,先生,云南,令人深思,历史背景,发展史,回复,嘴脸,大金,文化,手艺,文物,文盲

2020-05-11 #经典故事

马未都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及感触

马未都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及感触

孔融,曹操,马未都,来让,孔融让梨,儿子,故事,感触,曹氏,董卓,二弟,丑闻,世界纪录,人品,原则,太丑,客人,弟弟,家具,悲剧,找死,视频,智商,美名,结局,经历,葡萄,遭人,发布时间,中国硬木

2019-08-03 #短篇故事

收藏马未都:细数那些美丽的元青花

收藏马未都:细数那些美丽的元青花

牡丹,青花,作品,荷花,莲池,上海博物馆,元青花,品质,大盘,莲花,题材,中国人,牡丹纹,丹纹,卡帕,宋金元,宋人周,富贵,托普,盖梅,高洁,中国发,景德镇陶瓷,一大,东洋,大军,之门,主题,人们,代表

2014-12-02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