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经典的改写与重述——论90年代以来的“故事新编”小说

时间:2020-06-01 06:24:01

相关推荐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经典的改写与重述——论90年代以来的“故事新编”小说 姓名:王伟玮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指导教师:何言宏 20100430 摘要 摘要 “故事新编”这一名词出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而所谓“故事新编”小 说,大致是指将古代历史文献、神话、传说、典籍、人物等作为前文本进行的有意识的改 编、重整抑或再写。新的作品,一方面注入了作家自身的创作理念和精神内核,另一方面 也唤醒了民众对神话、传说、古典小说的记忆,是对经典的重拾、改造和更新。 本文选取了90年代以来的“故事新编”小说作为研究对象。 首先通过对“故事新编”的相关概念的厘定,明确其作为创作手法和叙事策略的特征, 并且以鲁迅的《故事新编》作为范式,研究其创作在主题言说和艺术手法方面的特殊性, 为90年代以来类似小说的评判树立参照系。 其次,本文第二、三两章,将研究对象置放于纯文学和大众文学(报刊、网络)两个 看似矛盾实质相关的领域,选取李冯的戏仿小说、王小波重写唐传奇的《青铜时代》、“重 述神话系列”作品与“故事新编”小说专栏、网络大话、“新神话主义”小说等作品,将 其一起归于90年代以来“故事新编”小说麾下,从更广阔的视野范围内考察改写与重述 现象。 最后,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故事新编”小说的创作考察当代社会、文化语 境,并将其与经典的解构、重构话题相联系,对其创作价值进行定位。同时,寻找在全球 化语境下,“故事新编”小说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重新利用和挖掘的意义,以及探究“故 事新编“小说的创作前景。 关键词:“故事新编”小说,改写与重述,经典,创作反思 Abstract Abstract ’INewStories”ofthetermcomesfromLuXun’Sshort story collection’’New Stories”,whiletheso-called 。”New Stories”novel,generally referstotheancient historyliterature,myths,legends,books,charactersetc., asbeforethetextoftheconscious adaptation,restructuring rewriting.Newworks,Oiltheonehandjoined thewriter’sowncreativeideasandthe spirit thinking,italsoawokethe peoplememory myths,legends,classicnovels.Itisalsoaclassicrestore,reformandrenewal. This paper selectsthetwentieth centurysince the90’S’’NewStories”novelasa study. Firstof all,the first chapterthrough the”NewStories”inthedeterminationofrelated concepts,described asthe writingstyle andnarrative strategycharacteristics.TakeLuXun’S’’NewStories”astheaesthetic paradigm subjectandartistic works,in ordertoestablishabetterevaluationofthesimilarstories sincethe90s. Secondlyin thesecondandthird chapters,will pureliteratureandpopular literature(newspapers,network)related tOtwo seeminglycontradictory substantiveareas.The paper selectLi Feng’Sparodynovd,Wang Xiaobo’S“Bronze Age’’which isrewritten TangLegend.”mythRestatement ”seriesworksandthe”NewStOries”fiction column,the network lying,the”newmyth—ism”with thenovels sincethe age of90classifiedas”New Stories”novels.Try formabroader perspective withinthe study phenomenon. Finallybased onthe analysis inthe text,through the”New Stories”novels,examiningcontemporary socialandcultural context,and withtheclassic deconstruction,reconstruction tOpicsassociatedwith, recognized thevalueoftheir creativity.At thesametimeto explore thecontextof globalization,’’New Stories” novelsoftraditionalculturalresourcestore-useand miningsignificance andcreativeoutlook. Key words:’’New Stories”novel,rewriteandrestate,classic,creativereflection II 前言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文献记载等作为传统文化资源,流传千年、历史悠久,凝聚了祖先的才智与想象,甚至固化为诸多的象征符码。然而,这些经典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些“故事”对于“新编”者来说是一种可供再生产的宝贵资源和内 涵丰富的召唤结构,本身也有着较大的艺术阐释空间、高度的审美价值以及毋庸置疑的知 名度。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有后人对传统资源进行重新挖掘、叙述,创作出属于 自己的个性化文本。 90年代以来的文学创作中,有一种小说凭借其独特的姿态引起关注,其共同特点就是 选取先于它们而存在的经典文本进行改写与重述。作家们试图用现代精神审视前文本,借 “故事”的“新编”进行个人创作,从而实现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创造。 虽然“故事新编”一词到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才得以具体命名,但与其性 质相似的文学改编与重新整合却古已有之。诸多经典叙事作品往往并非作者原创,而是由 神话传说、典籍记载甚至是街谈巷议不断被整合、丰富而成,并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接受、 熟知。以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为例。鲁迅先生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西游 记传》,四卷四十一回,‘题齐云杨志和编,天水赵景真校’,叙孙悟空得道,唐太宗入冥, 玄奘应诏书求经,途中遇难,终达西土,得经东归者。”可能是最早记载西游故事的相关 典籍。此后《唐书》、《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唐三藏西天取经》等文本中载都有相关故事 情节。到吴承恩的《西游记》时基本定型,吴本可谓是集大成之作。虮睢杨志和本虽大体 己立.而文词荒率,仅能成书,吴则通才,敏慧淹雅,其所取材,颇极广泛,于《西游记》 中亦采《华光传》及《真武传》,于西游故事亦采《西游记杂剧》及《三藏取经诗话》(?), 翻案挪移则用庸人传奇(如《异闻集》、《酉阳杂组》等),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 张描写,几乎改观。’’1所谓“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笔者认为就是指具有改写与 重述性质的再创作。 此类创作发展到现代,除了鲁迅的《故事新编》小说集之外,大致还包括郭沫若的《豕 十一梦》等等。90年代以来,更是成果丰富,包括有李冯的《另一种声音》、《卖油郎独占花魁》、《牛郎》、《梁》、《祝》、刘震云的《故乡相处流传》、商略的《子贡出马》、王小波 的《万寿寺》、《红拂夜奔》、《寻找无双》、阎连科的《金莲,你好!》、雷立刚的《小倩》、 刘继明的《愚公移山》等,还包括“重述神话”系列作品。为笔者的论述提供了丰富的研 究对象。 而与作品的纷繁多样相比,学术界对与‘“故事新编”相近的改写、重述等创作方式的 已有研究并不多见,但也并非空白。例如黄大宏的《唐代小说重写研究》从创作论、接受 1鲁迅:《中固小说史略》,上海古籍iI;版社,2006年版,第98——102页。 前言论与传播论角度,探讨了古代文学史上重写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接受方式与传播手段 的理论内涵。书中是这样定义的:“所谓重写,指的是在各种动机作用下,作家使用各种 文体,以复述、变更原文本的题材、叙述模式、人物形象及其关系、意境、语辞等因素为 特征所进行的一种文学创作。重写具有集接受、创作、传播、阐释与投机于一体的复杂性 质,是文学文本生成、文学意义积累与引申,文学文体转化,以及形成文学传统的重要途 径与方式。”1在某种程度上与本文所要论述的内容有内在一致性。 西方学者佛克马也注意到文学创作罩的这种重写现象,并有《中国与欧洲传统中的重 写方式》一文中进行了详细论述。他指出:“所谓重写(rewriting)并不是什么新时尚。它 与一种技巧有关,这就是复述与变更。它复述早期的某个传统典型或者主题(或故事),那 都是以前的作家们处理过的题材,只不过其中也暗含着某些变化的因素一比如删削,添加, 变更一这是使得新文本之为独立的创作,并区别于“前文本”(pretext)或潜文本(hypotext) 的保证。”指出了重写的内涵。他还认为:“重写是一种技巧,它关注的是某个或几个特定 的潜文本,并由此确定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文本要表达什么,它将有预设的构架和头尾清 晰的布局。’’2肯定了这种写作方式的意义。 但就目前来讲,对当代“故事新编”小说的研究,似乎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已有的研 究成果往往还是集中在对问题某个侧面或某部作品的论述上,缺乏整体、系统的分析和探 究。本文就将“故事新编”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的手法和叙述策略来考察90年代以来“故 事新编’’小说的创作成果及其独特的价值。 首先,探讨“故事新编”小说自然离不开鲁迅的《故事新编》,作为现代文学的经典, 很多评论者都从各个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就近期来看,比较有突破性的是朱 崇科的《张力的狂欢》3。论著以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为支柱,在解读鲁迅《故事新编》 的基础上,又选择了一批“故事新编体小说”(施蛰存、刘以鬯、李碧华、西西/也斯、陶 然)进行个案的详细分析,并且从主体介入角度探讨故事新编小说的狂欢品格。为笔者研 究对象的选择和具体论述的展开提供了启示。而吴秀明、伊凡的两篇论文《“故事新编” 模式历史小说在当下的复活与发展》4和《“新故事新编”:当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另类写作》 5将“故事新编”作为一种文体,考察其在当代小说中的延续、变异,也与本文所要探究的 问题相关,值得借鉴。因此本文第一章在概念厘定和溯源之后,借助前人研究成果着重展 开对鲁迅《故事新编》小说主旨和艺术特色(“油滑”)的探讨,以期为后文的论述树立可 供参考的美学典范。 其次,本文第二、三章将研究对象置放于纯文学和大众文学(报刊、网络)两个看似 l黄人宏:《唐代文学蕈写研究》,重庆}{j版社,2004年版,第79页。 2佛克马:《中国与欧洲传统中的重写方式》,《文学评论》,1999年第6期。 3朱崇科:《张力的狂炊——论鲁迅及其米者之故事新编小说中的主体介入》,一J: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4吴秀明尹凡:《“故事新编”模式历史小说在当下的复活与发展》,《文艺:研究》,2003年第6期。 5吴秀明尹凡:《“新故事新编”:当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另类写作——兼谈“故事新编”义体的历史流变及e现代生成》, 《学习Jj探索》,2006年第6期。 前言矛盾实质相关的领域,将李冯的戏仿小说、王小波重写唐传奇的《青铜时代》、“神话重述 系列”作品与“故事新编”小说专栏、网络大话、“新神话主义”小说等一起归于90年代 以来“故事新编”小说麾下。从更广阔的视野范围内考察这一对前文本进行改写与重述的 创作现象。这一部分,有很多单篇的研究成果可供参考、借鉴,并且不少论文选取了与本 文相近的角度对此类小说展开研究。例如王爱松的《重写与戏仿:九十年代小说创作的新 趋势》就指出:“在九十年代文学创作中,有一种小说创作迄今尚未引起广泛注意。这类 作品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读者可以寻找到一个与之相关的、先于它们而存在的经典文本(我 们称之为前文本)。它们与这些前文本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同时又不是对前文本的 简单拷贝,而是对前文本的重写和戏仿。”1并以诸多小说为例详细分析了重写这一创作行 为,见解独到。 虽然本文以90年代以来“故事新编”小说为研究对象,但并不单纯停留于文本内容、 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而是试图通过“故事新编”与社会语境的考察,探究此类创作在 后现代文化、大众文化以及消费文化大潮涌动的90年代至今产生、繁荣的原因,并将其 与经典的解构与重构话题相联系,对其创作价值进行合理定位。最后,寻找在全球化语境 下,“故事新编”小说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重新利用和挖掘的意义,以及探究“故事新编” 小说未来的创作前景。 1王爱松:《重写.‘j戏仿:九rf.年代小说创作的新趋势》,《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1年第1期。 第一章“故事新编”小说相关概念厘定 第一章“故事新编”小说相关概念厘定 第一节“故事新编”小说基本定义及溯源 l、定义及名词出处 所谓“故事新编”小说,大致是指以小说的形式对古代历史文献、神话、传说、典籍、 人物等进行的有意识的改编、重整抑或再写。1 “故事新编”这一名词出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 1922年至1935年,鲁迅陆续创作了八篇风格相近的短篇小说,分别为《补天》(原名 《不周山》1922年11月)、《铸剑》(1926年10月)、《奔月》(1926年12月)、《非攻》(1934 年8月)、《理水》(1935年11月)、《采薇》、《出关》、《起死》(三篇均写于1935年12月), 结集为《故事新编》一书,并在自序中点明创作特性及意图:“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 之作’’,“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而且因为自己的对于古 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不免有时有油滑之处。”2所谓“随意点染”、“信口开河” 显然是鲁迅的自谦之词,事实上要这几点并不容易,包括诸多具体要求:“第一,主要人 物和事件需有‘旧书上的依据’,但选材要严,只取自己选定的‘因由’,即重点或侧面, 而不过于受史料的拘牵。第二,必须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予以灵活的艺术加工,即‘随意 点染’,其中包括作者的想象和虚构。第三,重要的是要塑造出生动的古代人物形象,使 之比历史记载更能给人以活生生的感觉,即‘不能将古人写的更死’。第四,要重视作品 的现实意义,但不是简单的比附或隐射。’’3 也就是说,鲁迅所谓“一点旧书上的根据”背后有着大量古籍和史料的积累,而“信 口开河”、“油滑”则具备了改写与重述的意义。因为“新编”绝对不是“言必有据”的历 史的简单复述,而是“随意点染”的“生发”,是一种主观的再创造,注入的是作者全新 的思考。例如《补天》原名《不周山》,“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 短篇小说,《不周山》便是取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动手试作的第一篇。首先是很 认真的,虽然也不过取了葬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不记得怎么一 来,中途停了笔,去看日报了,不幸正看见了谁——现在忘记了名字——的对于汪静之 君的《蕙的风》的批评,他说要含泪哀求,请青年不要再写这样的文字。这可怜的阴险使 我感到滑稽,当再写小说时,就无论如何,止不住有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娲的两腿 之间出现了。”4可见,随着具体创作的展开,鲁迅创作理念的转变将小说引向了与初衷相 l朱崇科:《张力的狂欢——论鲁迅及其来者之故事新编小说中的主体介入》,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l页。 2鲁迅:《鲁迅伞集(二)》,人民文学f}{版社,1981年版,第341页。 3t卜瑶:《<故事新编>散论》,《鲁迅作品论集》,人民文学iI;敝社,1984年版,第236页。 4鲁迅;《鲁迅全集(二)》,人民文学出版祉,1981年版,第341页。 第一章“故事新编”小说相关概念厘定迥异的故事结局。 有评论者指出:“《故事新编》的本事虽取材于神话、传说、寓言、历史一类典籍(惟 其如此,方为作者命名为一语双关的“故事”),但具体艺术描写则破天荒地采用古今杂 糅、幻实交混、喜剧性穿插以及滑稽戏拟等打破陈规的叙事方式。”1可以说,这J下是鲁迅 《故事新编》的独特之处。 2、“故事新编”小说溯源: 虽然鲁迅的《故事新编》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故事新编’’小说这一 形式却并非鲁迅独创。有研究者就指出,此类作品最早出现在晚清,被称为“故事新编体” 小说,是西方政治小说、科幻小说与中国传统的小说模式相结合形成的文体。例如吴趼人 的《新石头记》、大陆的《新封神传》、陆士谔的《新水浒》、《新三国》、《新野叟曝言》等 等。这些作品大多“从现实需要出发写人物的行为举止,让这些人物的形象与读者心目中 的既有模式形成反差,从而造成讽刺批判的效果。’’“它借一点历史的‘因由’,随意铺染, 古人与今人相杂,古事与今事相间。对读者来说,可以从作品人物的变迁之中得到新奇的 感觉,从而增加阅读的兴趣,对作者来说,根据现有的作品形式进行再创造,既有较大的 写作空间,又给情节的设计带来了便利。”2作者往往不直接针砭社会、批判现实,而是借 “故事新编”曲折地表现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创作理念,让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自然而 然地获得启示。 与之相比,鲁迅《故事新编》的创作并没有被削减影响力,而是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先 锋性和开创性。有评论者就概括了鲁迅《故事新编》超越同时代作品的三个方面。“第一, 从思维观来看,当其他小说家还专注于某一段历史事实,包括当时的社会形态、生活事件、 历史细节,当他们对历史采取一种段落式、断层式的具体展示时,鲁迅却用一种抽象、整 体、综合的眼光来审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这使他的作品有别于现实主义题材真实的再现, 也不同于浪漫主义构筑的激情澎湃的理想家园,而总体上呈现出一种理性、立体、充满哲 理概括和广义象征的现代风格。第二,一般的历史小说立足于对历史的认同而展开创作, 所以他们的作品呈现出连贯的逻辑性、合理性,读者用固有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解读。而鲁 迅则是立足于对历史、文化的批判来展开创作的,因此他笔下的画面多表现出怪诞、夸张、 荒谬、滑稽的特质。鲁迅以大方无隅、大象无形的艺术气度,巧妙地将直叙与反讽、写实 与夸张、严肃与油滑、最纯粹的历史生活与最不可思议的现实幻境融为一体。第三,就叙 述风格来看,《故事新编》弥散着充满‘鲁迅特色’的嬉笑怒骂,鞭辟入里、旁逸斜出的 可笑笔触俯拾皆是……”3 此后也有作家尝试“故事新编”小说的创作,但总是无法与鲁迅的《故事新编》相媲 1吴秀明尹凡:《“故事新编”模式历史小说——在当下的复活与发展》,《文艺研究》,2003年第6期。 2汤哲声:《<故事新编>’j“故事新编体”小说》,《常熟理T学院学撤》,2006年第3期。 尹凡:《“故事新编”模式历史小说——在当下的复活与发展》,《义艺研究》,2003年第6期。第一章“故事新编叫、说相关概念厘定 美。究其原因,或是过于写实,丧失了“新编”的灵动与自由。例如郭沫若创作的《豕蹄》 集,其中收入了作者二三十年代创作的《漆园吏游梁》、《柱下史入关》、《司马迁发愤》等 十篇小说。或是过于突显某一方面,缺乏鲁迅那样的批判意识和超越之境。例如施蛰存、 李拓之等将西方精神分析学说融入小说创作的部分作品。 到了20世纪四十年代,随着抗战的深入,民族矛盾、社会危机不断加深,“故事新编” 小说成为了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工具。建国之后由于多次政治运动,此类创作更是式微,即 便有一些对历史题材进行改编的小说,也已经失去了“故事新编”的基本要素。 20世纪90年代,此类创作逐渐复苏,有学者将其称之为“新故事新编”。“它们大都 均有基于元典的历史事实的支撑,但读者所需面对的是一番打破时空界限、忽略古今差异 的综合性空间。那种腾挪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创造了古今杂陈、幻实相映的‘幻象的真’ 正是不自觉地学习了鲁迅所创的历史小说文体学上的‘故事新编’形式。而这种新文体模 式小说在叙述上时空跨越和视角变换的娴熟技巧,热烈夸张而又不失敏感的语言风格,较 之鲁迅的早期实践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1观点将此类创作与鲁迅的《故事新编》相续接, 不能不说是考察此类小说的新视角。 这类作品的共同特点是“读者可以寻找到一个与之相关的、先于它们而存在的经典文 本(我们称之为前文本)。它们与这些前文本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同时又不是对前文 本的简单拷贝,而是对前文木的重写和戏仿。”2也许这些小说会给读者以似曾相似的感觉, 但却更具时代性和当下性。本文会在第二章重点讨论这些作品。 第二节关于“故事新编刀小说性质的论争 《故事新编》小说的独特性使得它在文学史上不乏争议。首先便是小说的文体之争。 鲁迅自己说它是“神话、传说和史实的演义”。 王瑶认为:“鲁迅所说的‘演义’既是继承了过去历史小说的传统,又是有所发扬、 赋予了新的诠释的。这就是作者必须依据历史事实和古代人物品德的实质,即‘义’;而 在构思和情节安排上又必须按照文艺创作的要求,加以一定的虚构或点染,即‘演”。3 不少学者与王瑶观点一致,认为《故事新编》属于历史小说范畴,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却不是最确切的定位。也有人认为,《故事新编》小说是寓言体小品或是“针对现实的 讽刺作品”,更有“新的历史小说”、“讽刺小说”、“怪诞小说”等说法,或者干脆以“故 事的新编、新编的故事”来命名。具体观点可以参考袁良骏的《当代鲁迅研究史》。4而当 代学者郑家建在专著中也提出了自己的大胆设想,即把故事新编作为一种独立于历史小说 的新的诗学类型加以确认。 l吴秀明尹凡:《“故事新编”模式历史小说——在当下的复活与发展》,《文艺研究》,2003年第6期。 2王爱松:《重写与戏仿:九rf.年代小说创作的新趋势》,《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1年第l期。 3Ii瑶:《<故事新编>散论》,《鲁迅作品论集》,人民文学}{{版社,1984年版,第235.236页。 4袁良骏:《当代鲁迅研究史》,陕两人民教育:乜版社,1992年版,第476-.477页。 第一章“故事新编”小说相关概念厘定笔者在此并不作定论,因为本文所研究的90年代以来的“故事新编”小说色彩斑驳、 风格特异,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大胆改写与重述的创作理念,一种独特的将古代典籍、文学 文本、历史事件、神话传说等进行改写与重述的叙述手法,并且更多地将研究对象由纯文 学领域延伸到大众文学领域。因为诸多网络写手们借用“故事新编”手法乐此不疲地展开 创作已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不管“故事新编”小说是否有资格自成一体,它所体现的自由奔放的历史想象方 式和干预社会现实的强烈愿望无疑是客观且独具魅力的。 其次从“故事新编”小说与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的比较来看。故事新编小说与历史 小说有交集,但也有很大区别。从书写的目的性来讲,历史小说更多指向“历史的真实”, 而新编小说更强调文本中作家主观情感、精神立场、价值取向的真实。“毋庸讳言,它可 以尊重‘历史的真实’,也可以阳奉阴违;可以初步消解,也可以彻底颠覆;可以修正, 也可以更大程度上地重构,等等。”1从作家主体想象发挥程度来看,历史小说更强调史实 的客观性,而新编小说却拥有更高的主观性和发挥空间。 与新历史小说相比,两者的叙述都有着充分的自由度,但又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别。一 方面新历史小说背后是新的历史意识,即对传统历史观念的质疑、背叛与结构,而“故事 新编”小说主体更加多元化。另一方面新历史小说可以不以“故事”为基础,直接对作者 选定的对象进行私人化的记叙,而“故事新编”小说背后有着明显的前文本的存在。并且 90年代以来的“故事新编”小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历史题材,而是扩展为对诸多经典文本 展开的改写与重述。 所以笔者试图打破对“故事新编“小说已有的局限评判,力求从更宏观的视角来考察 这~独具特色的文学创作现象。 第三节“故事”与“新编” “故事新编”小说中“故事”与“新编”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故事”确定了小说改写和重述的对象,也就是所谓的“前文本”。“故事’’对于“新 编”者来说是一种可供再生产的丰富资源和内涵丰富的召唤结构,本身也有着较大的艺术 阐释空间、高度的审美价值以及毋庸置疑的知名度,一方面给作家提供了再造新文本的机 缘,另一方面也影响着作家文本的建构,从而形成新旧文本问的言说张力。 这一点与经典再生产中的“本事迁移理论”有较多的相似性。“所谓本事迁移,指的 就是特定原发性事件被其他文本所引用、转换、扩充、改编、续写、改写、重写、戏仿、 拼贴等。本事迁移并非本事的照搬,也非阐释本事原型中为人所共知的主题或思想,而是 在处理、改造本事材料的基础上,利用本事原型所提供的相关材料与想象空间,来进行新 l朱崇科:《张力的狂欢——论鲁迅及je来者之故事新编小说中的土体介入》,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9页。 第一章“故事新编”小说相关概念厘定 的艺术世界的建构,来揭示本事或过往‘本事改写’中所未曾发现的本事意蕴与意向,进 而使‘本事的再生产’具有当下性。因此‘本事迁移’实质上是创作主体基于艺术想象的 建构机制及其能力而对原态性本事所作出的重构。本事迁移作为一种特定的叙事方式与文 本建构方式,使文学叙事具有了特定的连续性,同时也使对文学史的理解与解释具有了丰 富性、多层次性与复杂性。”1 总的来说,原有的文本在作家看来是一个充满了不确定的“召唤”结构,可以让创作 者们去不断地“填空”、“补白”,注入自己的言说。“这样,在一个新文本中就存在着几个 不同的旧文本的交叉、重叠、冲突,就在这文本的差异、重叠、磨合的过程中,新文本创 造了它的意义空间。”2 而“新编”从作家主体角度来看,是一种“捡拾民族渊源,并将其整合为文学创作的 资源……是继承基础上的再创造”(苏童语)的行为。在改写与重述的过程中,作者同时 兼具了前文本的读者与新文本的生产者的身份,在对“故事”进行重新考量、深度挖掘的 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再创作可谓是一种积极的冒险。作者并没有以新编文本置换、取代读者 心目中已有“故事”的野心,而是以自己的审美经验和艺术需求在自身的学识、思维模式、 文化背景和审美趣味的基础上更新、丰富前文本的意义,最终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新小说。 事实上,在既定的故事框架之外,作家拥有广阔的创作空间。借助改写与重述,作家 可以尽情驰骋思绪,将想象力畅快淋漓地发挥到极致。更进一步说来,只有通过对“故事” 原型的这种改写、重述和变异,才有可能超越原有故事已经“固化”的内涵,使得“故事” 能够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从读者接受角度来看,面对“新编”文本,难免会产生期待视野与具体文本间的落差。 所谓期待视野是指“读者接受文学作品的前提条件,如读者从已读过的作品中获得的经验、 知识,对不同文学形式和技巧的掌握程度,以及读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文化水平与欣赏趣 味等。”3对于读者而言,存在着作为先见的阅读期待和文学记忆,当面对具体文本时可以 用已知去填补新文本的潜在话语。一旦文本叙事与期待视野错位,就会因“陌生化”而产 生不同的阅读效果和审美感受,文本的意义也在阅读过程中被进一步丰富。这也是“新编” 得以实现的原因之一。“由于古典文学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情节和场景等等事实上已构 成读者文化背景的一部分,甚至是作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经典人物、情节存活于人们的生活 和语言之中,因此,对古典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的颠覆和改写,对读者的公共记忆和期望 视野必然是一种背叛和涂改,这堪称是对经典的一种不无亵渎意味的损耗和破坏。但从另 一个角度来看,这种背叛和涂改,同时又带给读者一种审美的震惊和新的阅读视野,这无 疑又是一种增殖。”4 简而言之,作者通过背叛和涂改前文本,创作出新的文本,带给读者新的阅读体验, l杨春忠:《本事迁移理论视界中的经典再生产》,《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l期。 2郑家建:《历史向自由的诗意敞开——<故事新编>》诗学研究》,三联…版社,2005年版,第59页。 31先霈〕i又平:《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高等教育…版社,2006年版,第495页。 4王爱松:《重写与戏仿:九-fJ年代小说创作的新趋势》,《首都师范人学学报(社科版)》, 2001年第l期 第一章“故事新编”小说相关概念厘定 这就是“故事新编”小说创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第四节美学典范:鲁迅《故事新编》 鲁迅的《故事新编》不论是在作家个人创作的历程中,还是在现代小说史上,都具有 毋庸置疑的重要地位。 茅盾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勉强能学到的,也还只有他的用现代眼光去解释古事这一 面,而他更深一层的用心——借古事的躯壳来激发现代人之应憎恨与应爱,乃至将古代与 现代错综交融,则我们虽能理会、能吟味,却未能学而几及。”1更是点出了鲁迅的不可超 当代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以说,正是鲁迅,把世界历史小说的创作正式提高到了现代主义的高度,古与今的杂糅,现代人与古代人的直接对话,现实性与历史性的 紧密结合,荒诞性和严肃性的高度统一,时间和空间的错综交织,使鲁迅的历史小说成了 世界历史小说中的一个新的品种,一个前所未有的范例。”2强调的也是《故事新编》这一 经典文本的开创性和典范性。 在这里,笔者主要从小说内涵和“油滑”这一艺术效果展开对《故事新编》的分析和 探讨。 1.《故事新编》的小说内涵 从最浅层的寓意来看,《故事新编》小说所言看似都是古人之事,却有着比较明显的 现实指向和反讽意味。鲁迅通过精巧的构思,采用并置与互渗将客观世界的种种现象植入 小说主体,以寄托作家自身在现实境遇中的心境与遭遇。例如《奔月》这部作品历来被评 论者认为是作者借助神话历史传说的自况,依据一是《故事新编 序言》以及1926年10 月28同和1927年1月11日写给许广平的两封信中提到的创作意图,二是据考证所得, 鲁迅将高长虹《走到出版界》一书的原话分别穿插在后羿与谩骂者(老婆子)、背叛者(嫦 娥)、无知者(女乙、女辛)的对话中,例如小说中“去年就有四十五岁了”、“若以老人自 居,是思想的堕落”等句的原话是“须知年龄尊卑,是乃祖乃父们的因袭思想,在新的时 代是最大的阻碍物。鲁迅去年不过四十五岁……如自谓老人,是精神的堕落。”均出自出 自高长虹的((1925北京出版界形势指掌图》一文。一方面表明了鲁迅与高长虹有过节这一 现实事件,另一方面表明鲁迅旨在借对逢蒙忘恩负义行径的批判暗含对高长虹之流的讽 但更重要的是鲁迅以自己的独特眼光,将对历史的反思与文化批判以及独特的人生体l茅盾:《玄武门之变 序》,《茅盾令集》(第2l卷),人民文学:l{版社,1991年版,第283页。 2:E富仁、柳风几主编:《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发展脉络(代序)》,《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人系》,河北人民fl;版社,1999年 第一章“故事新编”小说相关概念厘定验注入到了《故事新编》这部小说作品中。 克罗齐有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论断,是指任何对历史文本的书写都不过是现 代人的自我阐释。《故事新编》就是鲁迅对历史独特审视和反思的结果,同时又包含了传 统文化批判以及国民性批判的深刻内涵。 对于儒家思想,鲁迅所持的是积极批判的态度。《采薇》中的伯夷、叔齐笃信所谓的 “先王之道”,为了孝悌,放弃王位来到养老堂隐居,为了反对武王的军事行动“扣马而 谏”,最后为了抗议“武王改了文王的规矩”决定不食周粟,来到首阳山采薇为生。但在 鲁迅的笔下,看似忠诚的两个人却显得极其懦弱、迂腐,在“小穷奇”的淫威之下毫无反 抗之意,被阿金姐点出“薇也是周王之食”之后饿死山洞,毫无现实行动力;《出关》里 的孔子表面谦恭但内心阴暗桀骜,精明尖锐,逼得老子不得不出关避祸。 对于道家思想,鲁迅主要通过设置现实的境遇,显示出其精神的虚空。《出关》刻画了 老予这一人物形象,将其置于不谐调的环境中,当众讲学却是对牛弹琴,作为听众的账房、 书记、巡警等人实际只是慕其虚名而无法理解其思想。《起死》中精于论辩的庄子遇到了 五百年前早已化为骷髅的汉子,面对对方的追索,脱离实际,大谈相对主义:“衣服是可 有可无的,也许是有衣服的对,也许是没有衣服对……”而汉子却只认准一个现实:“我 弄得精赤条条的,活转来有什么用?叫我怎么去探亲?”并且一把抓住庄子:“不还我的东 西,我先揍死你!”哲学家的相对主义在乡下人的现实主义面前一筹莫展,只能仓皇逃走。 全篇充斥着“秀才遇到兵”的尴尬与无奈,也象征了庄子学说的虚妄与荒诞。正如杨义的 评价:“鲁迅加入了深刻的历史讽刺,他把古人拉到现代氛围里,让读者以现代的眼光透 视古人;又把某些现代的笑料放到古代的环境里,让读者进行古今的比较,从而得到一种 历史的理性的升华。”1 墨家的精神似乎是鲁迅所推崇的,《理水》中的大禹和《非攻》中墨子具都有作家所激 赏的实干精神。禹作为治水的英雄,其治水的方法来自于实地考察和百姓的需求,但其艰 苦卓绝的创业伟绩,在荒诞的说笑声中被无形淡化。而禹本人在小说结尾与之前相比“态 度已经变一点了:吃喝不讲究,但做起祭祀和法事来,是阔绰的;衣服很随便,但上朝和 拜客时候的穿着,是要漂亮的。”《非攻》中的墨子为求和平以一人之力展开对楚王和公输 班的斗争,但最终难逃令人失望的结局:“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到都城,又 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得到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 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这样一个积极奔走为宋国争得 和平的使者本应受到宋国的热情接待,但迎接他的却只有无礼的搜检和强制性的募捐。小 说似乎暗示了墨家精神在当时社会中无所立足甚至遭到腐化变异的境遇。 此外,鲁迅还在《故事新编》中继续着对国民性的反思和批判。《补天》中那个“古 衣冠的小丈夫’’出现在女娲两腿之问,还向女娲煞有介事地递上一条题有“裸捏淫佚,失 l杨义:《鲁迅小说综论》,陕西人民}l:版社,1984年版,第8l页。 10 第一章“故事新编”小说相关概念厘定 德蔑礼败度,禽兽行。国有常刑,惟禁!”的竹片,并且“呜呜咽咽”地哭出声来……一 面指责女娲伤风败俗,一面又忍不住偷看其裸体,十足卫道士形象。《采薇》中的小穷奇, 一面装作对伯夷、叔齐的身份肃然起敬,满口仁义道德,一面仍旧干着强盗的勾当。《铸 剑》里的民众把本应严肃庄重的出殡礼当成了“狂欢节”。“城里的人民,远处的人民”都 一起“奔来”,“天一亮,道上已经挤满了男男女女”,名为“瞻仰”,实为看“热闹”,与 鲁迅其他小说中塑造的“看客”形象如出一辙。还有“乱嚼VI舌无事生非的阿金与小丙君, 专会弄剪径的逢蒙,文化山上的无聊学者,蝇营狗苟的关尹喜与账房先生……从专制统治 者、鼓簧弄舌的读书人到庸俗愚昧的下层民众”等一系列卑微、委琐的“小东西”形象在 小说中不时出现,“他们将中国脊梁式的人物分割开来层层包围着,共同构成了消解、扼 杀英雄和哲人精神的恢恢天网;而他们自身又以顽强的生命力延存着,《故事新编》的每 一篇几乎都结束在‘小东西’们喧闹和卑琐的行为上。”1 如果说“故事”保留的是前文本的大体人物形象和情节,那么“新编”则是在细节的 空白处注入了属于鲁迅自己的思考。“小东西”们身上所寄予的正是鲁迅对传统文化和国 民性的批判与反思。 此外,《故事新编》的创作可以视作鲁迅晚年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文学要求的体现。“在 现实的种种境遇中,使得鲁迅感受到生存的荒诞,于是他试图通过写作的方式和一种价值 认同来排遣这种不可重负的感觉。”2 晚年的鲁迅借着小说创作试图从现实人生的困境中获得短暂的超脱,但痛苦的灵魂却 始终不能脱离现实进入纯精神的理想境界,炙热的情感往往在升腾的最终仍旧跌回到黑暗 的现实和繁杂的人事中。这一切真切体验都被鲁迅注入到了自己的创作中。 《奔月》不写羿当初射落九日、射杀封豕的壮举,转而续写羿射同之后于F1常琐碎生 活中的种种际遇。善射的羿已经英雄无用武之地,陷入了“无物之阵”的悲哀。英雄传奇 转变成了英雄末路的故事。学生逢蒙的背叛加上妻子嫦娥的遗弃,使羿不得不深深地陷入 孤寂、困顿的境地。在《奔月》这个文本中,羿作为古代英雄的精神终于被世俗性社会所 消解。鲁迅也像羿一样,多次清醒地品尝过孤独与绝望,从而看清了英雄在这样一个时代、 社会的必然命运,一方面是对世俗的反抗,另一方面却是无可奈何的认同。 《铸剑》中的黑衣人为他人复仇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把复仇变成了对统治者的反抗, 但同时其“以头相搏”换来的不过是王公大臣、王后妃子们的“辨头”闹剧,“大复仇” 演变成了“大出丧”,崇高悲壮被滑稽荒诞消解、置换。鲁迅怀着彻底的质疑精神,用复 仇者的命运告诉读者,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以最悲壮的方式死去,换取的不过是无意义、 无价值。 鲁迅的魂灵是那样沉重、忧伤,在无法挣脱的人生困境罩奋力突围,却始终未能获得 1姜振吕:《<故事新编>与中国新历史小说》,《中国礼会科学》,2001年第3期。 2郑家建:《历史向自由的诗意敞开——<故事新编>诗学研究》,上海三联il:版社,2005年版,第36页。 第一章“故事新编”小说相关概念厘定 圆满的结局。《故事新编》的小说无疑是鲁迅内心痛苦与希望交织的产物。 2.《故事新编》的艺术技巧(对于“油滑”的理解) 故事新编最大的艺术特色莫过于“油滑”。鲁迅自己说:“因为自己的对于古人不及对 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过了十三年,依然并无长路看起来真也是‘无 非《不周山》之流’;不过并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却也许暂时还有存在的余地的罢。”1 诚然,从《故事新编》诞生至今,一直存在关于“油滑”问题的争议。 一种是高度赞许派。认为“油滑”在《故事新编》中是“独创性的表现”,是“独特艺 术构思”。由于有了它,才形成了《故事新编》的独特风格,使文学领域出现了这一种新 创的文体。例如周凡英认为所谓“油滑之处”,完全不是游离于作品基本内容之外或任意 掺杂进去的,而是与人物的形象塑造,与主要人物形象及其环境关系的描写紧密联系着的。 一种是具体分据、有褒有贬派。比如,李正平认为:“油滑”是一种不正常的写作手段, 容易引起反感;即使出于鲁迅之手,运用极其巧妙,也还是有不可克服的毛病。但是,具 体到《故事新编》中,“油滑”之处还是运用得当、并且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的。因此, 绝对不可以给予随便抹杀。林非则认为:鲁迅这种让读者明显地感到诙谐或怪诞的油滑之 处,显示了在自己的主观意图上,并不是要一本正经地混淆古今,而是通过杂陈古今的手 法,起到衬托和对照的作用,引起读者广阔的联想。 还有一种是否定派。否定得最彻底的是童浩瑾:油滑绝不是这部小说的“独创性的表 现”,而是这部小说的不足之处,作为小说来讲,应当说是败笔。2 王瑶先生在《<故事新编>散论》3中提出了他关于“油滑”的看法,见解独到。他认为: “所谓油滑,主要是指在作品中那些穿插性‘随意点染’的人物身上添加现代性的词汇和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经典的改写与重述——论90年代以来的“故事新编”小说”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宋耀珍《奇枝怪叶:中国志怪故事集》:志异传统赓续中的经典重述

宋耀珍《奇枝怪叶:中国志怪故事集》:志异传统赓续中的经典重述

个体,文本,文学,重述,现代性,道德,世界,中国,新文学,理念,精神,新编,人性,作者,公德,品格,因果,文化,宋耀,生活,奇异世界,万物,传统,历史,故事,思维,民间,经典,生命,理性

2020-09-16

重述中国神话:既可崇高 也可浅白

重述中国神话:既可崇高 也可浅白

神话,诸神,学术,女性,故事,时代,中国神话,单元,女神,新编,中国故事,传统文化,中原,传统,原文,神话故事,书君,周作人,出处,希腊神话,民间,神祇,谱系,读者,路径,运动,革命,远古神话,下篇,主导

2019-05-22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鲁迅小说经典TXT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鲁迅小说经典TXT

鲁迅,作品,正传,狂人日记,革命,中国现代文学,故事新编,小说,民族,短篇小说,自序,史上第,孔乙己,小说创作,简介,喜剧,命运,导论,封建制度,小说集,思想,成绩,文学史,故乡,散文,时期,时代,狂人,深度,白光

2020-06-23

一本二三十年代的名著改编作品故事新编书评

一本二三十年代的名著改编作品故事新编书评

价值观,神话传说,是一本,皆宜,都会,语文,单行本,事情,人们,名著,当时人,心态,文章,性价比,装帧,纸张,特色,新编,鲁迅的文章,必然有,二三十年代,一本小说,中的故事,很简单,很开心,怎么说,改编作品,把大家,拉出来,是可以

20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