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教学反思薛法根:好课不华丽 教学有正道——李华平《范仲淹的故事》教学实录评析

时间:2020-06-02

好的故事名师课堂实录

提示:本文共有 439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原标题:教学反思薛法根:好课不华丽 教学有正道——李华平《范仲淹的故事》教学实录评析

好课不华丽 教学有正道

——李华平《范仲淹的故事》教学实录评析

江苏省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 薛法根

看完李华平教授的课堂教学实录,更加确信“好课都是朴素的”。在李老师的语文课上,你看不到“声光影像”的频繁介入,也看不到“催泪煽情”的华丽辞藻,更看不到“矫揉造作”的课堂作秀。这是一堂纯正的、本色的语文课,就像拉萨的天空,像用水洗过一样,只有纯净的湛蓝,让人神往。摒弃教学的浮华,追求本真的课堂,所谓“大道至简”。李老师的语文课,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一、课文只是个例子

李老师的语文课,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检查朗读、理解词义、用词复述、概括故事、把握主旨、解读构思,这些教学活动不是指向课文的思想内容,而是指向学生的语文能力——朗读能力、解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写作能力等。课文是一个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载体和媒介,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是个例子”,不是语文教学的本体性“内容”。那些在课文思想内容上纠缠不清或者过度解读的教学,或多或少地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正道,滑向了内容所指的课程方向上去了,甚至干脆异化为其他的什么课。

当然,作为例子,并非就要回避课文的思想内容,而是要凭借课文的思想内容,着力于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王晓春先生有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两个人在谈论生意,经济学关注谈什么生意,而语文学关注怎么谈生意。“怎么谈”必然涉及“谈什么”,但不止步于此,而要再往前走一步,探讨“谈的方法与技巧”,即语言表达的艺术。因此,我非常赞同阅读教学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的观点。既能“进入”课文的思想内容深处,触摸到作者的思想脉络与情感脉搏,获得精神的成长和情感的陶冶,又能“跳出”课文的具体内容,反观作者的遣词造句与谋篇布局,获得语言的积累和表达的秘诀。出入自由,表明你对课文已经读得通透;读得通透,表明你对语文已经有所领悟。李老师深得“课文”与“语文”的分分合合,领着学生在《范仲淹的故事》里走了几个来回,最后一个“解读构思”便是领着学生“出来”,“看一看课文:四个故事能不能换一下顺序?能不能减掉一个?能不能增加一个?”。“换一换、减一减、加一加”,重要的不在于结论,而在于通过这样的“解构”,还原写作的构思:中心与选材、顺序与结构。

读写的方法与规律,往往隐藏在“课文”里面,需要语文教师从中发现并提炼出来。因此,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必备功课,练就一双透彻文本的“火眼金睛”是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范仲淹的故事》一文,就其课文内容而言,一读就懂,并非难事;难的是如何通过四个故事写一个人的构思技巧与表达艺术。而这,并不是所有人都“看得见”的。“换一换、减一减、加一加”,李老师所假设的三个问题,其实都是“无疑而问”。正是在无疑的地方,李老师“看见了”作者写作构思的秘密,才会在课堂上“明知故问”,以期引发学生对课文写作思路和选材要诀的思索。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就是“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而不是将课文内容“翻制”成一个个无须深入思考的问答题,如“范仲淹几岁的时候丧父?家境如何?为何要刻苦读书?哪一句话成为千古名句?”

简而言之,课文是个例子,关键是要用好这个例子,发挥这个例子的最大教学功能,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如此,语文教学才能实现华丽的转身。

二、学习要的是过程

李老师的语文课,不求热闹,也不刻意精彩,而是扎扎实实地让学生经历一个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我们从实录的师生对话中,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过程线,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学生获得了语文经验的生长。比如理解词语的意思,李老师并不满足于学生对词语字面上的理解,因为字面的一般意思可以通过查阅字典、词典就可以获得,这是查阅资料的能力,而非真正的理解力。于是,李老师将学生引入课文语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句中,联系上下文揣摩词语的具体所指。一个学生误将“粗茶淡饭”理解为“味道很淡的食品”,李老师机智地反问“难道我们要吃味道很重的食品?”于是,学生的思考就转向了,终于懂得了“饭菜简单粗糙”的基本意思。如果我们仅仅让学生查一下词典,读一下词典上的解释,然后记住了,学生就缺少了一个思考的过程,理解力就简化成了记忆力。语文教学最易犯的错误,就是将理解力的培养偷换成了记忆力的训练。

众所周知,真实的学习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复杂的,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差错。这些差错正是珍贵的教学资源,也是教学的极好契机,教在学的起点上,更要教在学的困惑处。比如学生在辨析“第三与第四自然段的两个故事可不可以换顺序”的问题上,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声音。一个是可以换,理由是都是讲“刻苦学习”的,一个是不能换,理由是“避免重复”。其实,两个理由都没有说到点子上,需要进一步的思考。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引导学生重读课文语段,细察每一个语段的内容异同,辨析两者的逻辑关系。第三段的故事其实讲的不仅仅是“划粥割齑”,还有“发愤苦读”,文中用了一个“然而”表明意思的“转折”;第四段的故事其实讲的只是“甘于清苦”,是对第三段第一个意思的具体补充。由此可以判断两个段落是“一般与特殊”、“普遍与个别”、“概述”与“特例”的关系。这样的辨析过程,锻炼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概括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力,以及段落结构的辨识力。

李老师的课堂实录中,呈现最多的不是教师的总结和答案,而是学生争辩、思索的过程性话语。尽管很多学生的发言尚走在思考的路上,并未找到最终的答案,但是这并不能否认讨论思考的过程价值。因为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找一个答案,而是为了养成一种思辨的习惯,提高言语思维能力。想到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李老师为何在教学中,当学生争论不休而无答案的时候,一直不直接出示自己的思考及最终的答案,而仅仅让学生表决了事。因为要继续探讨,或许就超越了该年段学生的思维阈限。我有“三个不讲”,其中一个便是“你讲了学生也不懂的,暂时不讲。”可以确定的是,李老师对争论的问题,并非不知道准确的答案,而是根据学生的思考力阈限,暂时搁置而已。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理智的选择,教学要适可而止,要有“度”的把握。过犹不及,在此处讲得过深,反而让学生陷入似懂非懂的焦虑状态。思考无限,教学有限。

三、教是为了帮助学

李老师的语文课,看起来不是大学教授在上课。课堂上几乎没有教师大段大段的讲解,反而是学生在七嘴八舌地复述、讨论甚至争辩。就这样一篇有点单薄的课文,李老师完全可以凭着丰厚的学识旁征博引,像“百家讲坛”一样,滔滔不绝地讲一个范仲淹系列故事也不是什么难事。然而,在教学实录中呈现的,绝不是教师的出彩,而是学生的言论,甚至是差错。我想,这正是李华平老师的教学姿态——将语文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陪伴者,而不是替代者。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实践场所,而非教师的展示舞台。说到底,教学首要的是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李老师就像一个大哥哥,始终和学生在商量,而不是用大学教授的权威教导学生。这一点,真的非常可贵。想想我们很多小学教师,肚子里没有多少墨水,而凭借着教参,让学生俯首听命,正所谓无知者无畏,实在有些汗颜。像李老师那样,知得越多越谦逊,才会将语文课堂让给学生,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而后才有适时地点拨和启发。这样的语文课堂,才真正具有人文的关怀,才真正具有温度。人文性不仅在课文里面,而且更多的是在课堂里面。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的文化修养,是比课文影响更深远的“无字之书”。优秀的语文教师,就是一本最好的语文教材。

我常常说:好的语文课,教着教着,教师不见了;差的语文课,教着教着,学生不见了。所谓语文教学的“正道”,其实就是回到语文本身,回到教学常识,回到学习规律上来。如此而已。

附:语文S版教材第10册

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著名的《岳阳楼记》就出自他的笔下,文章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后人广为传诵。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他曾一人离家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读书。 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zhōu)充饥。后来,为了进一步深造,他又只身远赴应天府书院求学。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书院,可以免费就学。这里既有名师指教,又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还可以与许多饱学之士切磋(cuō)学问。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这便是成语“划粥割齑(jī)”的由来。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生活毫不介意。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饭,一位好友来看望他,发现他的饮食如此之差,心中不忍,就送银子给范仲淹改善生活,但范仲淹委婉地谢绝了。好友见他不肯接受银两,第二天便送来许多美味佳肴(yáo)。范仲淹好意难却,只好接受了。可是,几天过去了,食品发霉变质了,也不见范仲淹吃一口。好友有些不高兴地说:“你也太清高了,一点儿吃的东西都不肯接受,岂(qǐ)不让朋友太伤心了!”范仲淹笑了笑说:“老兄误解了,我不是不想吃,而是不敢吃。我已经习惯食用粗茶淡饭,担心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再也咽不下去粥和咸菜了。你的好意我心领了,请你千万不要生气。”

公元1014年,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全城都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去看皇帝。书院的师生也都放下书本,跑去观看。可是,范仲淹却闭门不出,仍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一位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哪,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抬又继续读书。第二年,他取得了殿试的资格,到宫廷朝见皇帝,并参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有人曾经问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dài)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范仲淹从政以后,提出并实施了许多兴国利民的革新措施,以施展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后人曾用范仲淹为前贤题写的词句来赞颂他:“云山苍苍,江水泱(yānɡ)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编辑制作团队

策划:李华平 何 鑫

主编:正道语文微信编辑部

本期责编: 陈梦瑶

活动策划:曾巧

终审:雷雅洁 陈梦瑶

欢迎您

正道语文群是全国最大、最活跃的教育研究航母群,拥有10个区共20000多个成员,丰富多彩的研讨活动团结、凝聚了全国300多名特级教师、语文名师、教研员、大学教授,他们和广大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一道“探索语文正道,坚守正道语文”。

如何关注:

责任编辑: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教学反思薛法根:好课不华丽 教学有正道——李华平《范仲淹的故事》教学实录评析”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挑战薛法根——《天鹅的故事》课堂教学实录

挑战薛法根——《天鹅的故事》课堂教学实录

老天,天鹅,石头,冰面,翅膀,叫声,站起来,故事,生命,胸脯,勇士,命运,文章,我会想,激动地,这个词,同伴,壮歌,情况,情感,板书,相机,疼痛,精神,鸟儿,胜利,命运交响曲,干得,蒋婉,有感情

2020-02-08 #故事会在线阅读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的成长故事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的成长故事

学生,汤姆,素描,作文教学,作文,鲈鱼,放掉,特级教师,教学,时候,新竹,科研,学校,母亲,生活,个人,作文课,师范,教授,爸爸,竹篓,艺术,规定,语文,语文课,语言文字,研究,吴立岗,教育科研,有许多

2020-06-03 #故事大全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的成长故事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的成长故事

学生,汤姆,素描,作文教学,作文,鲈鱼,放掉,特级教师,教学,时候,新竹,科研,学校,母亲,生活,个人,作文课,师范,教授,爸爸,竹篓,艺术,规定,语文,语文课,语言文字,研究,吴立岗,教育科研,有许多

2020-06-13 #短篇故事

有正能量故事及感悟

有正能量故事及感悟

壁虎,孩子,观音,钓竿,故事,小孩,玻璃,老人,鲨鱼,上帝,大山,墙壁,服务生,实验人员,人生,尾巴,檐下,热带鱼,缺陷,钉子,我恨你,所感动,能量,回声,对面,声音,妈妈,对方,导游,影响力

2020-08-06 #小故事

有正能量故事及感悟

有正能量故事及感悟

壁虎,孩子,观音,钓竿,小孩,玻璃,老人,鲨鱼,故事,上帝,大山,墙壁,服务生,实验人员,人生,尾巴,檐下,热带鱼,缺陷,钉子,我恨你,所感动,回声,对面,声音,妈妈,对方,导游,影响力,意志力

2020-04-06 #小故事

励志有正能量的句子

励志有正能量的句子

人生,生活,时候,时间,都会,总会,东西,个人,岁月,烟花,生命,经历,记忆,一片天,不一样,正能量,世界,代价,句子,命运,学会,故事,日子,时光,现实,缘分,距离,辈子,微笑,过往

2018-10-13 #故事阅读

励志有正能量的句子

励志有正能量的句子

人生,生活,时候,时间,都会,总会,东西,个人,岁月,烟花,生命,经历,记忆,一片天,不一样,正能量,世界,代价,句子,命运,学会,故事,日子,时光,现实,缘分,距离,辈子,微笑,过往

2016-10-11 #长篇故事

励志有正能量的句子

励志有正能量的句子

人生,生活,时候,时间,都会,总会,东西,个人,岁月,烟花,生命,经历,记忆,一片天,不一样,正能量,世界,代价,句子,命运,学会,故事,日子,时光,现实,缘分,距离,辈子,微笑,过往

2012-05-22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