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教学

时间:2020-06-05

写童话故事的要素

提示:本文共有 1348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7 分钟。

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童话故事中丰富的想象已有初步的感受,对童话这一体裁也有一些感性认识。这次专门安排童话单元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童话故事中奇特的想象,感受童话中生动有趣的形象,激发学生持续阅读童话故事的兴趣。4 篇课文在课后题或课前学习提示中,都提出了感受童话丰富想象的具体要求,如分角色朗读感受、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对比阅读发现异同、体会人物心情以及发表对故事中角色的看法等。“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则从童话的基本特点、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以及阅读童话的好处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梳理总结。

本文就以统编版三上第三单元为例,谈谈关于童话教学方面的几点建议。

一、把握童话文本内涵,不过度解读

童话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意义,但童话毕竟是儿童文学,是专门写给儿童看的,应该让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而不能以教师自身的评判标准去过度挖掘,让道德说教充溢课堂。例如,《去年的树》一文,通过描写鸟儿和树相处时的快乐,寻找树时的执着,看着灯火唱起去年的歌时的感伤,塑造了信守诺言、忠于友谊的鸟儿形象。全文语言简洁凝练,字里行间饱含了鸟儿对树的真挚情谊。学生通过品读课文,不难感受到鸟儿与树之间的情谊,为树化作灯火而哀伤,为鸟儿的一诺千金而感动。但有的教师偏偏要从成人的角度挖掘树为了人类的光明牺牲自己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不仅仅是过度解读,而且是错误解读了。

同理,《那一定会很好》一文,讲述了一粒种子长成大树,变成手推车、椅子,最后变成木地板的一段生命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它不断转变,每一次转变都是一个愿望的开始,每一个愿望都在平和温馨中实现。种子有自己的愿望,有自己的主观努力,但它的每一段历程,都不是自己积极主动追求的结果,人为的、被动的因素很多。因此,面对现实,坦然接受,以平和乐观的心态应对生命历程中的变化,才是文章的主旨。

《一块奶酪》讲的是蚂蚁队长召集小蚂蚁们搬运奶酪时,不小心拽掉了奶酪的一角,最终蚂蚁队长战胜了自己想偷嘴的心理,命令最小的蚂蚁吃掉了奶酪渣。故事塑造了一个以身作则、爱护弱小的蚂蚁队长形象。阅读提示要求学生说说:你喜欢文中的蚂蚁队长吗?理由是什么?多数同学可能会说喜欢蚂蚁队长,因为他纪律严明,一视同仁;也有学生会说不喜欢,因为蚂蚁队长过于威严,不够亲切。此时,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聚焦单元语文要素,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童话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引领学生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内容,品味童话语言,体会童话特点,从而教出童话特有的味道。切不可脱离童话文体特征,把童话当作一般的记叙文来讲解分析。

1. 关注情节,展开想象。

在教学《那一定会很好》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故事的平和温馨,体会角色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

首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中描写“它”内心独白的语句,让学生自由想象“那一定会很好”是一幅幅怎样美好的画面,感受种子想要站起来,树想跑起来,手推车想坐下来,椅子想要躺下来的美好愿望。

然后,引导学生关注“它”在每一段历程中的行为、表现,再次展开想象,体会“它”享受生命中每一段历程的人生态度。第一次转变,引导学生想象被泥土紧紧包裹着的种子是怎样钻出泥土,努力生长的;第二次转变,引导学生从“这棵树的树叶向着农夫哗哗哗地拂动起来”,想象“它”会对农夫说些什么,从而体会“它”的主动;第三次转变,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想象手推车迎着风,在山路上跑来跑去时的心理活动,体会“它”实现奔跑愿望时的惬意心情;第四次转变,引导学生想象,当“它慢慢变老了,跑起来的时候,骨头会吱吱嘎嘎地响”时,挺直腰背的费力与辛苦;第五次转变,引导学生想象椅子变成木地板后,舒展着身子,躺在阳台上享受阳光时的感受和心理,体验“它”内心深处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2. 品读表演,感受想象。

《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中,故事情节随着红头和青头的对话推进。文中的对话大多单独成段,有丰富的提示语。这些提示语形象地描绘了红头的心情变化,使得整个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蹦、爬、喊、跳、蹭”等动词,生动地刻画出了青头的动作和神态,写出了青头急朋友所急,遇到危险时的沉着冷静。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充分理解对话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分角色朗读,想象当时情境,体会人物心情,读出相应的语气。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青头和红头的对话,分别做上相应的记号,并尝试分角色朗读。为了体会人物心情,可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拼命”“急忙”“哭起来”“悲哀”“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了”等,同时关注句中的“!”“……”等标点符号,练习朗读。

在练习朗读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来体会人物心情。如抓住“拼命”一词,想象红头当时的惊慌;抓住“大吃一惊”,结合青头的动作“蹦、爬、喊”等,想象青头当时着急的心情。

有了对青头和红头的语言、动作和细节的想象和体会,再通过分角色朗读与情境表演等方式,增加童话教学的趣味性,在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童话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想象能力。

3. 借助插图,丰富想象。

课文中的插图不仅富有美感,还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引导学生关注插图,可以丰富对童话情境的想象,加深对童话人物的感受,增进对童话内涵的理解。

例如,《去年的树》配有两幅插图。一幅是鸟儿站在枝头,扇动着翅膀,快乐地给树唱歌,树微笑地听着鸟儿歌唱。教学时,可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鸟儿和树的动作、神态等,想象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怎样的故事,从而更深入地体会它们之间的真挚友谊。另一幅是鸟儿若有所思地盯着灯火,安静而略带忧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鸟儿的表情、动作,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体会鸟儿的心情。

当读到“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下文“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一句,猜一猜:鸟儿盯着灯火看时在想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鸟儿想起了那段天天给树唱歌的美好时光;鸟儿想起了和树分别时彼此许下的承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睁大眼睛”“盯着”两个词想象说话,如:“ 树朋友, 我终于找到你了!”“树朋友,我来给你唱歌了,你开心吗?”

读到“唱完了歌,鸟儿又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时,可引导学生抓住“唱完了歌儿”“又盯着灯火看”“就飞走了”这些词句,想一想:鸟儿此时又在想些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说:“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承诺!”“树朋友,我唱的歌儿你听见了吗?”“再见了,树朋友!”

《一块奶酪》中的插图,对应的是第十二自然段的内容。站在奶酪右边发号施令的是蚂蚁队长,他正命令爬到奶酪左边的小蚂蚁执行命令,吃掉奶酪渣。而那只接到命令的小蚂蚁仰着头,瞪大眼睛看着面前的奶酪渣,一副不敢置信的模样。其他蚂蚁有的惊诧,有的羡慕,有的赞许,有的失落……神态各异,惟妙惟肖。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中蚂蚁队长的动作,小蚂蚁们各不相同的神态,思考:小蚂蚁们的表情不同,对应的心理活动也各不相同。它们心里会有怎样的想法呢?通过想象小蚂蚁们的内心活动,从侧面衬托出蚂蚁队长令人敬佩的行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故事的重要情节,体会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三、正确领会习作目标,不拔高要求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在习作中提出“编童话,写童话”的要求。在学完本单元4 篇童话故事后,安排学生写童话,由阅读到习作,体现了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同时,也为三年级学生起步作文激发习作兴趣,降低难度。“试着”一词,明确本次习作旨在激发学生编写童话的兴趣,未对编写作过高要求。

1. 依托教材提供的词语,打开习作思路。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较为丰富的童话阅读体验,但学习编童话写童话还是第一次,因而帮助学生打开习作思路尤为重要。教师可以依托教材提供的词语,在这方面作具体指导。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提供的词语,让学生自主发现3 组词语排列上的特点。从纵向看,3 组词语分别表示角色、时间、地点。角色的词语有指向人、动物、植物的;时间的词语有指向季节、某一天以及一天中的某个时间段的;地点的词语有指向家里、公共场所、大自然的。从横向看,每组的3 个词语刚好构成故事的三要素,教师适时点拨:本次习作可以围绕这3 个基本要素进行童话故事编写。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在选择三要素的时候,将这些词语自由交叉,形成多样的组合,如“国王、星期天、森林超市”“玫瑰花、冬天、小河边”。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选择多个角色,或添加自己喜欢的其他角色,如“国王、啄木鸟、星期天、森林超市”“玫瑰花、魔法师、冬天、小河边”。

2. 细化指导,把故事写清楚。

三年级正处于习作的起步阶段,虽然学生已经选好了故事的角色、时间、地点,要把故事写清楚,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细化指导。具体可以分3步展开。

让学生在选定角色、时间、地点之后,试着问自己3 个问题:故事中的角色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个故事为什么发生在这个时间?为什么发生在这个地点?学生通过这样的自问自答,为接下来编写童话做好铺垫。如,学生选定“国王、玫瑰花、冬天、小河边”这4 个词语,可能会有这样的思路:国王是一个善良的人;玫瑰花爱美,多愁善感;冬天,玫瑰花会凋谢,因此害怕;小河边是玫瑰花生长的地方,也是国王与她相遇的地方。

接下来,教师仍然可以用问题提示法,引导学生继续编童话:他们在那里做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如,上面的例子,学生可能会继续创编:有一年冬天,国王正在小河边散步。玫瑰花在哭泣,因为她害怕被冻死。国王帮助玫瑰花,把她移到了自己温暖的王宫里。

在学生初步搭建故事框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发挥想象,把故事情节展开,写得更清楚。可以提示学生试着写一写人物的对话、动作和心理活动等。如,上述故事中,国王看见哭泣的玫瑰花会怎么问?玫瑰花会怎么回答?国王为了把玫瑰花搬进王宫,是怎么做的?玫瑰花得到国王的帮助,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故事编写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乐于表达。至于故事是否合理、神奇,可以不作要求。

总之,教师应该遵循童话这一文体的特点和这一年段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不过度解读文本,不拔高学习要求,尽可能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走进童话的美妙情境,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外主动阅读更多的童话故事。

(作者单位:浙江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常山县钳口中心小学)

为想象“搭石”

——《去年的树》教学片断

唐湘飞

教学内容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 课

教学片段

(屏幕出示: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唱完了歌,鸟儿又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师:鸟儿有个细微的动作,在这两句话中反复出现,你发现了吗?

生:两句话都有“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师:请在书上把这两个“看”字圈起来。读一读最后四个自然段,你觉得鸟儿这两次“看”一样吗?

生:不一样。虽然都是看灯火,但第一次是鸟儿刚看到灯火时,“睁大眼睛”看,确认它是不是自己的树朋友;第二次“看”是在它唱完歌准备离开时“又”看一眼自己的朋友,说明它很舍不得。

生:我也觉得两次“看”不一样。第一次鸟儿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因为它找到了自己的朋友;第二次看完就飞走了,它觉得已经兑现了承诺,所以就飞走了。

师:是啊,虽然都是“看”,它们背后的含义却不同。这儿有一幅插图,请大家仔细观察,猜猜它画的是鸟儿的哪一次“看”。(出示插图)

生:我觉得是第一次。因为插图里的鸟儿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很惊讶的样子。

师:你观察到了它的眼睛,还注意到了它的眼神。

生: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觉得它画的是鸟儿的第二次“看”。你看,鸟儿一动也不动,眼睛里好像含着泪水,因为它唱完歌就要离开了,这是它和树最后一次相见,它非常恋恋不舍。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一幅插图,让你们读出了不同的内容;一幅插图,把鸟儿复杂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师:鸟儿历尽千辛,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却发现它早已变成了煤油灯里的一星灯火。看着这一星灯火,鸟儿会想些什么呢?

生:鸟儿会想起去年那段天天给树唱歌的美好时光。

生:鸟儿想起了去年和树分别时自己曾许下的承诺——“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

师:鸟儿心里一定有好多话想对它的好朋友说,你能说出它此时的心声吗?

生:树啊,我亲爱的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

生:树啊,你怎么变成这样了?你还记得我们曾经的美好时光吗?

生:树朋友,我回来给你唱歌了,你开心吗?

师:接着,鸟儿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这一次“看”,鸟儿又在想些什么呢?

生:树朋友,我唱的歌儿你听见了吗?你喜欢吗?

生:我答应树的事做到了,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承诺!

生:朋友,这是我最后一次为你唱歌了,这也是你最后一次听我唱歌了。再见了,我的朋友!

师:一声声,一句句,道出了鸟儿的心声,让我们感受到鸟儿对树的浓浓真情与不舍……

反思

《去年的树》是一篇老课文,在原人教版教材中出现在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而在新版教材中被提前到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全文语言简洁凝练,并没有对鸟儿的心理活动进行刻画描写,但字里行间却饱含了鸟儿对树的真挚情谊,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课后练习第二题出示了鸟儿两次看灯火的句子,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展开想象,试着走进鸟儿的内心世界,说说鸟儿在想些什么”。这是教材编者对本单元“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这一语文要素的一种具体落实。与人教版教材只用泡泡语呈现“这时候鸟儿会怎么想呢”这样一个单一的问题相比,这道题的设计指向性更加明确,训练点更加清晰。

两次动作虽然都是“看”,但鸟儿的内心活动却不一样。面对三年级的学生,教师在教学时,并不是抛出一个诸如“ 两次‘看’,鸟儿分别在想些什么”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想象,而是根据学情,精心铺设了三块“搭石”,帮助学生“过河”。

第一块搭石:聚焦“看”,提供想象依据。

想象说话应建立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文中的两次“看”是理解课文内容,走进鸟儿内心世界的关键。两次“看”虽然都是鸟儿看灯火,但发生的时间、情境以及鸟儿当时的内心活动是不同的。课标在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根据这一阅读目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抓住“睁大眼睛”“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又”“飞走了”等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在自读自悟、交流看法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看”似相同,其实不然,为体会鸟儿不同的内心活动做好铺垫,也为合理想象提供了依据。

第二块搭石:观察插图,创设想象情境。

“图画是鼓励学生说话的兴奋剂”。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其中一幅描绘的是鸟儿若有所思地盯着灯火,安静而略带忧伤。这幅图内涵丰富,可以开拓学生思维,启发想象。教师表面上是请学生判断插图画的是第几次“看”(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唯一,可多元解读),实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从鸟儿的表情、动作中感受它对大树留恋、不舍的复杂心情。在辨析的过程中,学生不自觉地走进故事情境,进入角色,真切感受鸟儿的心情,并娓娓道来。

第三块搭石:渲染情绪,助推想象表达。

有了前两块“搭石”做铺垫,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对鸟儿此刻的心情也感同身受。教师趁势添了把“柴”,承接着学生的回答进行了一番情绪渲染,来助推学生表达想象——“鸟儿历尽千辛,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却发现它早已变成了煤油灯里的一星灯火。看着这一星灯火,鸟儿会想些什么?”学生便如“竹筒倒豆子”般畅所欲言,不仅说出了鸟儿当时可能在回忆曾经的美好时光和彼此的约定,还道出了鸟儿的心声,可谓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想象说话”是三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表达的重要方式。童话本身就是充满想象的,而教师将童话中的“留白”作为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切入点,激发兴趣,铺设“搭石”,展开过程,细化指导,便可实现想象的合理化,避免脱离文本的过度发挥,也能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清晰、完整,甚至带上感情表达出来。

(作者单位:浙江衢州市柯城区尼山小学)

角色体验让想象飞起来

——《那一定会很好》教学片断

杨霞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 课《那一定会很好》,塑造了一粒种子在不同生命阶段的角色形象———大树、手推车、椅子和木地板。这些角色形象在平和美好的心境中,享受着生命中的每一个历程。故事想象丰富,意蕴深远。教学时,巧用角色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提升学生创新想象的能力,让想象“飞”起来。

一、角色“心理”体验

童话的魅力在于文字通俗易懂,简单的语言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体会角色的内心想法和变化中打开想象的通道,让想象“飞”起来。

师:接下来,请小朋友们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种子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呢?一边读一边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自己默读圈画)

师:谁来说一说,它都有些什么美好的愿望呢?

生:“这真难受。”种子想,“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板书:站)

生:“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树这么想着。(板书:跑)

生:“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手推车一边这么想着,一边费力地跑来跑去。(板书:停)

生:“我真是老了。”椅子想。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背坐着很吃力,“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板书:躺)

师:请大家再读读这四句话,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每一句话里都有“那一定会很好”。

师:每一次它在心里许下愿望时,心里都会想“那一定会很好”。想象一下,“那一定会很好”是一幅幅怎样美好的画面呢?它站起来会发生什么美好的事呢?

生:它站起来就能大口大口地呼吸新鲜空气了。

生:它站起来就能看到远处美丽的风景了,还有可能会看见城市。

生:它站起来,别人就能看见它了!

师:站得高,看得远!站起来真好,还能让别人看见它的挺拔身姿呢!当它跑起来时,又会有什么美好的事发生呢?

生:它如果跑起来就能到别的地方看风景,就能看见很多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生:我觉得它跑起来会非常自由自在,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师:是呀,自由是最快乐的事啦!那当它停下来的时候,它又能遇见哪些美好的事呢?

生:我觉得人年纪大了,最好是多休息,就不能太累!我奶奶就是这样,喜欢坐在公园里和其他人聊天。它停下来就能休息,就能跟别人聊聊天。

师:你不仅会想象,还能联系生活,真棒!那躺下来呢?躺下还能有什么美好的事呀?

生:可以做一个美梦!

生:躺下来也可以休息的。

生:它是躺在阳台上的,太阳晒着就很舒服。

师:你还能联系上下文来想象,这个方法也很好呢!

在人生不同的四个阶段,文中的“它”有四个美好的愿望。“那一定会很好”这句话隐含着“它”对愿望的畅想,凸显了“它”享受人生每个阶段的乐观态度,但这样的人生态度是学生很难领会到的。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想象“那一定会很好”的言外之意,他们才能深刻领悟“它”的内心世界:原来站起来可以这样美好,跑起来可以这样畅快,停下来也很不错,躺下去也是满满的幸福。通过这样的“心理”想象体验,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能感受到“它”内心的美好,并在情感意识中塑造出一个平和、乐观、内心充满希望的童话形象。

二、角色“换位”体验

童话的世界就是孩子们的世界,童话里有孩子们的影子,孩子们喜欢在童话里寻找最美的自己。通过和童话里的角色换位,体验童话角色的行为、想法,在与童话角色的共鸣中解开想象的密码,让想象“飞”起来。

师:太神奇了,每次我们的主角都能心想事成,是它有神奇的魔法吗?它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到描写“它”行为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学生自由默读并汇报)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准确地找出了描写“它”的行为的句子。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变成其中的角色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角色,想象一下,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它,你会想些什么呢?

师:你是谁呢?

生:我是种子。

师:你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地生长呀?

生:因为我想站在阳光下,不努力的话就长不出来了。

师:你呢?你是谁呀?

生:我是树!

师:你为什么要向着农夫哗哗哗地拂动啊?

生:这样我就能把农夫吸引过来啦!

师:哪位是手推车呢?你都这么想休息了,为什么还在费力地跑来跑去啊?

生:这是我应该做的,虽然我很想休息,但我毕竟还没有退休!

师:哈哈……多么尽职的手推车呀!椅子呢?

生:我也很尽职,我一直都挺直腰背!

师:(竖起大拇指)为你们点赞!尽职尽责,乐观向上,在每一个时期都能做最好的自己。

课文中的“它”态度乐观、踏实、努力,心态平和,心情温馨、愉悦。“它”享受着生命中的每一段美好。童话的魅力在于能寓人生的哲理于有趣的故事中。怎样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呢?只有当学生把自己融入童话角色中,通过角色换位体验,在角色中展现自我,童话的教育意义才能得到挖掘、展现并根植到学生的心里。

三、角色“畅想”体验

反复是这篇童话在结构上的一大特色。抓住结构的反复,启动想象的引擎,调动学生对未来角色的畅想,让想象“飞”起来。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故事结束了吗?

(出示课件:木地板一躺就是很多年,身体都发霉了。木地板想:“___,那一定会很好。”

木地板一边想一边___,___。)

师:你觉得木地板想变成什么呢?可以联系生活想一想。

生:我觉得它想要变成小孩子的玩具。

生:我觉得它想成为火柴。

生:我觉得它想变成牙签。

……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想到这么多的角色。它想变成什么呢?它会怎么做呢?结局如何呢?接下来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写一写。

故事中的“它”五种角色、四次变化,类似的结构、反复的语句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未来的“它”充满着神秘和情趣。在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的训练中,可以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无限的延伸,这样集体验、思考、表达为一体的想象教学才是充满智慧的。

(作者单位:浙江衢州市柯城区鹿鸣小学)

厘清脉络游戏促写

——《我来编童话》教学片断

舒笑笑

教学内容

统编版三上第三单元习作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编写童话。请问,你认为怎么样才算是一个完整的童话呢?

生:首先要有人物和故事。

师: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还要有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哪里发生的。

师:说得真好!老师把你说的整理一下,也就是说,一个完整的童话必须要有角色、时间和地点。

(出示教材中的三列词语)

国王黄昏厨房

啄木鸟冬天森林超市

玫瑰花星期天小河边

师:给这些词语分分类吧!

生:我发现这9 个词语,有的表示时间,有的表示地点,还有的表示人物(角色)。

师:你看得很准确。(板书:角色、时间、地点)

生:我还发现在表示角色的词语中,国王是人类,啄木鸟是动物,玫瑰花是植物。

师:你们真善于思考。联系我们刚学过的课文,哪位同学知道,童话故事里的角色为什么可以有这么多种类呢?

生:因为童话故事最大的特点是拟人,可以把任何东西都当作人来写。

师:你说得太好了!(板书:拟人)

师:请再次观察词语。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童话的角色、时间和地点组合的方式不是单一的,还可以交叉着组合呢!比如,可以将“国王”“冬天”“小河边”组合在一起。

生:我还发现一个秘密。我们可以把“国王”“啄木鸟”“玫瑰花”写在同一个故事里。

师小结:你们很爱动脑筋。其实,不管怎么组合,只要将角色、时间、地点搭配在一起,就能组成一个童话故事。

师:除了书上提供的这些词语,我们还可以选择更多的词语来编写童话,那样会使我们的故事更加有趣。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吧!

(游戏说明:三个箱子分别装着一些写着表示角色、时间、地点的纸条。学生从这三个箱子里分别抽取一个纸条,然后根据抽到的词语发挥想象,编一个简短的故事。)

角色:国王、啄木鸟、玫瑰花、小白兔、大黄狗、女巫、仙女、小猪

时间:黄昏、冬天、星期天、生日、深夜、春暖花开的季节、下雨天

地点:厨房、森林超市、小河边、草原、皇宫、天上、图书馆、雪地里

(出示关键词:组合、想象)

师:选定了角色、时间、地点之后,接下来,咱们再把故事想得具体些。

(出示提示1. 锦囊妙计之自问自答:

①你选中的角色有什么特点呢?

②这个故事为什么发生在这个时间?

③这个故事为什么发生在这个地点?)

师:请同学们根据提示想一想,时间3 分钟。

(举例)生:我选中的角色是国王,他是一个特别善良的人。里面还有一个角色是玫瑰花,它很娇嫩,也很多愁善感,很爱哭。地点是小河边,是国王和玫瑰花相遇的地方。时间是冬天。冬天玫瑰花会被冻死,所以它很害怕,一直在哭泣。

师:你的想象很合理,说得很有条理。让我们进入第二关吧!

(出示提示2. 锦囊妙计之再问再答:

①他们在那里干什么?

②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师:请同学们再次根据提示想一想,时间还是3 分钟。

(举例)生:冬天的黄昏,国王在小河边散步。玫瑰花在哭泣,因为它害怕自己会被冻死。国王知道后帮助玫瑰花,把它移到了温暖的皇宫里。

师:同学们,在前两关闯过之后,其实你们心里已经有了故事的大概内容。但这还不够,我们要尽可能地把故事写具体生动,这就需要打开第三个锦囊了。

(出示提示3. 锦囊妙计之三问三答:

①他们之间说了些什么?

②他们有哪些动作?

③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

(举例)在刚才的故事中,国王看见了哭泣的玫瑰花会怎么问?玫瑰花会怎么回答?国王听了玫瑰花的话,心里会怎么想?他为了把玫瑰花搬进皇宫,是怎么做的?玫瑰花得到了国王的帮助,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它会对国王说些什么?

师:得到了三个锦囊妙计,相信同学们更有信心把故事编好了。那么就让我们拿出纸和笔,一起来编写童话吧!

本单元的主题是“童话”,编排了《去年的树》《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4 篇课文。这些童话故事充满了想象,以动物或植物为主角,讲述了主人公奇妙或不可思议的经历,引人入胜,又发人深思。在学完这4 篇童话故事后,教材安排了本次习作“我来编童话”,要求学生“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虽然有了之前学习童话故事的精彩体验,也初步掌握了童话的特点,如“拟人”“反复”等,但这毕竟是本套教材第一次在习作中提出“编童话,写童话”的要求,而三上的学生正处于习作起步阶段,更是第一次尝试编写童话,所以打开写作思路和指导学生把故事写清楚是本次习作的关键。

一、依托教材,借助游戏,打开思路

打开思路第一步:依托教材提供的词语,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提供的词语,让学生自主发现这3 组词语排列上的特点。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思维也很活跃,利用这两点,引导他们发现:从纵向看,3 组词语分别表示角色、时间、地点。而从横向看,每组的3 个词语刚好构成故事的三要素。这样有助于学生围绕三要素进行童话故事的编写,梳理出故事梗概。学生通过再次观察和思考,发现词语之间还可以自由交叉组合,也能形成不同的三要素。这样在进一步巩固对故事要素的掌握的同时,又开发出了新的写作方向和思路。

打开思路第二步:借助游戏,添加词语,丰富写作素材。在教材所提供词语的基础上再添加其他的词语,通过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展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想象中融入更多的元素,拓宽了想象的空间,丰富了想象的内容。当孩子们在事先分好类的箱子里找到了新的三要素,游戏的刺激和得到新素材的欣喜再次提高了他们的习作趣味。此时,他们已在潜移默化中将“故事要有基本的三要素”这一概念印在脑海中,为之后的习作和阅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锦囊妙计,不断追问,细化指导

在学生已经选好了故事的角色、时间、地点的前提下,在游戏环节的刺激下,教师顺势再添了把“柴”,通过用“锦囊妙计”的形式引导学生将故事写清楚。当提示语被包装上了“锦囊妙计”的外壳,学生们特别容易接受。先让学生试着问自己3 个问题:故事中的角色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个故事为什么发生在这个时间?为什么发生在这个地点?等到学生通过这样的自问自答,将梳理出故事的三要素时,紧接着又用“锦囊妙计”提示法,引导学生继续编童话:他们在那里做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在学生通过这两次提问,将故事框架已初步搭建,使故事渐渐丰满起来,有些呼之欲出的意思时,教师趁热打铁,抛出第三个“锦囊”,引导学生试着在原有基础之上加入人物的对话、动作和心理,并结合三个“锦囊”将故事写下来,水到渠成。

(作者单位:浙江衢州市柯城区姜家山小学)

有趣有效

——《学习修改符号》教学片断

鲍丽丽

教学内容

统编版三上“语文园地三”

一、辨一辨,趣味盎然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三个陌生的符号朋友,一起来看看它们长什么样。

(出示三种符号图片)

师:你认识它们吗?

师:请你仔细地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得像什么呢?

生:①长得像眼镜。

生:②长得像天平。

生:我觉得②还长得像衣叉。

生:我感觉③长得像带藤的小西瓜呢!

……

师:小朋友们真会想象。你有好的方法记住它们吗?

(师适机板书,展示3 个修改符号的书写过程)

设计意图:修改符号在本套教材中是首次出现,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3 种符号的形状,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学生在有趣的猜测、丰富的想象和交流对话过程中自然识记了3 种符号。学生们有的说像放大镜,有的说像天平,还有的说像带藤的小西瓜。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拉近了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又与本单元教学主题相吻合,给足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二、认一认,知名知姓

师:小朋友,它们和我们一样,也有属于自己的名字。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

师:长得像眼镜的叫改正符号;长得像天平和衣叉的叫增补符号;长得像带藤的小西瓜的是删除符号。你们都记住它们的名字了吗?

(生打开书本记一记)

设计意图:人们常说,要了解它,首先要认识它;要学会运用它,首先要了解它。以上教学片断就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在原有感知外形的基础上知道它们的学术名,接下来就是期待学生运用的过程了。

三、用一用,学习修改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学习上什么时候要用到它们?

生:句子出现毛病的时候就要请它们帮忙啦!

师:对了。那它们分别去给哪些生病的句子帮忙呢?

(教师先在课件上出示课文中的3 个病句,让学生读一读)

师:同桌交流,看看这些句子的病因分别是什么。

(学生自由读句子,找出各句的病因)

生:我发现第一句话中有错别字。

生:我发现第二句话词语搭配不当。帽子不能说是穿着的,要闹笑话的。

生:我发现土豆、黄瓜和西红柿都是蔬菜,但西瓜不是,它是水果呀!

师:那怎么请出这3 个小伙伴来修改呢?

(师出示课文中修改的范例,用规范的符号引导学生一起改一改)

设计意图:同桌交流,发现问题;学生交流,教师参与;边找病因边逐步修改。有扶有放,半扶半放。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第1 句话有错别字,第2 句话搭配不当,第3句话事物归类不准确。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找到的病因在黑板上用规范的修改符号作示范修改,给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如何用规范的修改符号修改病句,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四、练一练,分层巩固

1.句中练

(师补充几个病句,让学生练习用3 种修改符号修改)

1 夜已经很深了,他还在写做业。

2“六一“联欢会上,我们听到悦耳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

3 校园里飘扬着五颜六色的红旗。

设计意图:学生掌握了3种基本修改符号的用法和意义,需要实践的不断强化和巩固。这个环节的设计既巩固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又进一步训练了学生们用规范的修改符号修改病句的熟练程度,帮助孩子们初步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

2.段中练

(师出示一篇学生习作片段)

师:请小朋友们读一读这篇习作,并思考:有哪些不通顺的地方需要修改?

(教师相机运用改正、增补、删除符号示范修改)

师:请小朋友们学着老师刚才的样子,再尝试修改自己的习作。一边读一边找出不通顺的地方,也用上3 种修改符号把自己的习作修改得更加通顺。修改一个片段即可。

设计意图:俗话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引导学生学习用学会的修改符号修改习作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先下水示范,带学生走一程。具体的做法如上,即把某个学生某篇习作的片段投影展示出来,教师用红笔作示范修改,并且简单又再次复现巩固了修改符号在句子中、片段中的修改方法。

3.篇中练

师:请小朋友当小老师,找一个最要好的小伙伴交换习作,互相修改习作吧!

设计意图:俗话说,旁观者清。修改习作亦然。让学生互相修改,教师把修改权还给了学生,学生感到很新鲜,他们怀着好奇心和主人翁的态度当起了小老师。这样既巩固了3 种修改符号的运用方法,又从习作初始阶段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作修改习惯,可谓一举两得。

(作者单位:浙江衢州市柯城区万田小学)

责任编辑: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教学”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教学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教学

童话,鸟儿,学生,故事,角色,引导学生,习作,教师,灯火,国王,时间,词语,符号,地点,玫瑰花,课文,教材,插图,童话故事,会很好,让学生,教学,小河边,动作,朋友,同学们,奶酪,蚂蚁,心情,丰富的想象

2020-07-30 #长篇故事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教学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教学

童话,鸟儿,学生,故事,角色,引导学生,习作,教师,灯火,国王,时间,词语,符号,地点,玫瑰花,童话故事,插图,课文,教材,会很好,让学生,教学,小河边,动作,朋友,同学们,奶酪,蚂蚁,心情,丰富的想象

2019-05-28 #小故事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教学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教学

鸟儿,学生,童话,故事,角色,国王,教师,符号,时间,习作,玫瑰花,灯火,地点,词语,会很好,引导学生,同学们,教材,课文,小河边,让学生,教学,句子,插图,童话故事,朋友,些什么,长得像,锦囊妙计,特点

2020-07-09 #故事阅读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教学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教学

鸟儿,学生,童话,故事,角色,国王,教师,符号,习作,时间,玫瑰花,灯火,地点,词语,会很好,引导学生,同学们,教材,课文,小河边,让学生,教学,句子,插图,童话故事,朋友,些什么,长得像,锦囊妙计,三要素

2013-03-08 #故事会在线阅读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教学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教学

鸟儿,学生,童话,角色,故事,符号,习作,时间,教师,灯火,地点,词语,国王,会很好,同学们,教材,课文,引导学生,让学生,教学,玫瑰花,童话故事,句子,插图,朋友,些什么,长得像,小河边,锦囊妙计,三要素

2007-05-30 #故事会在线阅读

统编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 四单元教学目标及各课文语文要素

统编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 四单元教学目标及各课文语文要素

课文,故事,教学目标,大意,生字,新词,童话故事,上下文,同学,词义,语文,条理,读音,交流,多音字,定音,本课,组词,要素,特点,个词语,习作,内容,名字,朗读课文,童话,读写,交流平台,教学,结局

2020-06-04 #短篇故事

统编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 四单元教学目标及各课文语文要素

统编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 四单元教学目标及各课文语文要素

课文,故事,教学目标,大意,生字,新词,童话故事,上下文,同学,词义,语文,条理,读音,交流,多音字,定音,本课,组词,要素,特点,个词语,习作,内容,名字,朗读课文,童话,读写,交流平台,教学,结局

2020-09-25 #经典故事

2019年秋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精品教学设计共56页

2019年秋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精品教学设计共56页

课文,桑娜,老汉,学生,人们,教学,渔夫,洪水,人物,品质,句子,西蒙,木桥,穷人,课件,语言,词语,引导学生,作者,孩子,故事,板书,老支书,丈夫,情节,作用,山洪,教师,党员,小伙子

2020-05-14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