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古代时间的来历

时间:2020-06-09 11:36:01

相关推荐

自北宋始,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将十二个时辰为二十四部分。接下来给大家分别列出十二时称的对应时间表:

子时23:00 – 01:00子初23:00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子正00:00

丑时01:00 – 03:00丑初01:00鸡鸣又名荒鸡

丑正02:00

寅时03:00 – 05:00寅初03:00平旦

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夜与日

的交替之际

寅正04:00

卯时05:00 – 07:00卯初05:00日出

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

升起的时间

卯正06:00

辰时07:00 – 09:00辰初07:00食时

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即吃早饭时间

辰正08:00

巳时09:00 – 11:00巳初09:00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

巳正10:00

午时11:00 – 13:00午初11:00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午正12:00

未时13:00 – 15:00未初13:00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

未正14:00

申时15:00 – 17:00申初15:00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申正16:00

酉时17:00 – 19:00酉初17:00日入

又名日落、日沉、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酉正18:00

戌时19:00 – 21:00戌初19:00黄昏

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又称黄昏

戌正20:00

亥时21:00 – 23:00亥初21:00人定

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定即人静

亥正22:00

漏刻是古代最重要的计时工具。漏,指漏壶;刻,指箭刻,即由漏壶水面的高低,通过箭刻的标度米标来标示时间。

古代使用漏壶计时。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

漏刻的计时方法可分为两类:泄水型和受水型。漏刻是一种独立的计时系统,只借助水的运动。后来古人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时流水就慢,显然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于是在漏壶上再加一只漏壶,水从下面漏壶流出去的同时,上面漏壶的水即源源不断地补充给下面的漏壶,使下面漏壶内的水均匀地流入箭壶,从而取得比较精确的时刻。

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在漏壶箭杆上刻100格。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则1刻等于14分24秒。“百刻制”是我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

圭表是中国最古老、结构最简单的一种测量日影长度的仪器。

到了汉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时,又采用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太阳方位计时”法。

圭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圭表所测得的每一太阳方位,渐渐有了一个固定的名称,这就是时辰的来历。

到了隋唐,“太阳方位计时”正式演变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并用,使得我国古代的计时制趋于完善。

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晷面两面刻有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是一日24小时。

午时三刻

常常看电视剧里面经常说:午时三刻处斩。为什么呢?午时:按上文提到的,是十一点开始;一刻等于14分24秒,三刻就等于43分12秒。

午时三刻,按现在的计时方法,说的也就是11点43分左右。按阴阳家的说法,此时是一天之中阳气最盛之时。午时三刻开刀问斩,因阳气最盛,人死后的阴气会立刻消散,罪大恶极的犯人,被斩后“连鬼都不得做”。罪刑轻者,可在正午或其他时辰开刀行刑,让其有鬼做。

《晋书·天文志》记载东汉张衡公元78~139制造浑天仪,在密室中用漏水驱动,仪器指示的星辰出没时间与天文观察的结果相符。仪器上分别装有日、月两个轮环,用水轮驱动浑象。浑象每天转一周,日环转1/365周,仪器还装有两个木偶,分别击鼓报刻。

“更”按现在的说法,可以理解成夜班时间表。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也叫作五鼓或五夜。

三更半夜

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其对应如下:

一更天:戌时 19:00–21:00

二更天:亥时 21:00–23:00

三更天:子时 23:00–01:00

四更天:丑时 01:00–03:00

五更天:寅时 03:00–05:00

由于古代报更使用击鼓方式,故又以鼓指代更。

《孔雀东南飞》里面有:“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之句。不仅如此,我们电视里常常看到打更人拉着个嗓子喊“三更已到,小心火烛”;太监们常常跟皇帝老儿说:“已经三更天了,该歇息了,皇上。”说的便是这个。

上面说了,古代使用滴漏来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一更分为五点,这里的“点”和我们平常所说的八点钟、九点钟含义不同。“一更”是现在的2个小时,也就是古代的“五点”,所以,古代“一点”的时间长度合现在的24分钟。如《西游记》第九回里说:“早已至五鼓三点,太宗设朝,聚集两班文武官员。”,“五鼓三点”就是指凌晨04:12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古代时间的来历”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古代时间趣味数学故事:365天与历法——年的来历

古代时间趣味数学故事:365天与历法——年的来历

回复,教程,儿童英语,题库,记忆力,经典,英文,速算,小学奥数,快速高效,神秘礼物

2012-11-13

古代的计时方法 午时三刻的来历 先人的时间智慧

古代的计时方法 午时三刻的来历 先人的时间智慧

纪时,漏刻,午时三刻,方法,干支,甲乙,地支,三时,十二地支,古人,日晷,昼夜,中国古代,干支纪日,人们,丑时,十进位制,历法,历史,单位,后汉书,太阳,戌时,支干,时间,法相,白昼,申时,起源,辰时

2020-04-06

与时间有关的趣味数学故事:一刻钟的来历

与时间有关的趣味数学故事:一刻钟的来历

少儿,平台,时间,教程,编程学习,回复,一刻钟,故事,来历,X.E.S,同学们,刻度,趣味,有关,年级,方法,小故事,人们,漏壶,午时三刻,我国古代,趣味数学,一刻千金,剧里,代表,头脑,成语,数学,文章,来源

2008-01-25

美国时间与北京时间的来历 东八区与中美时间的算法 你们知道吗

美国时间与北京时间的来历 东八区与中美时间的算法 你们知道吗

时间,东八,北京时间,代表,时区,八区,北京,地区,城市,小时,区的,我国,旧金山,中美,中国,夏威夷,大国,天朝,差距,知识,标准,皇帝,美国,距离,一个时间,一个小时,以自己,都知道,美国时间,义一

2015-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