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中国秦朝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时间:2020-06-11

有关于名人的名字来历及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2620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3 分钟。

的名字。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怎么定的呢?周朝国号究竟是什么含义?《论语·子路》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名正方可言顺,确立了国号也就是名正了,一个新的国朝从此诞生。《史记五帝本纪》说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费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舜赐其嬴姓。秦穆公时,任贤使能,虚心纳谏,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国力日盛。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重用商鞅两次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秦王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前221年,秦王政称帝,史称“秦始皇”。

秦朝的国号来自于地名。据《史记》记载,秦之先祖为先贤皋陶、伯翳(伯益),本为古部落首领少昊后裔,为“嬴”姓。至周穆王,造父为周王御,千里平定徐国之乱,受封于赵城,其宗族乃为赵氏(先秦时代“姓”只是表示来源,多为祭祀所用,用于女子称谓,“氏”则表示家族分支,用于男子称谓),这种说法来源于《史记》,说周穆王时,秦的先祖造父为周王御,千里平定徐国之乱,受封于赵城,其宗族乃为赵氏。所以,“赵”也是秦的代名词。早期秦的先祖由于给周王养马养的好,被封在秦地。周幽王时犬戎攻入镐京,秦襄公因保卫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为诸侯国,秦成为国号。嬴姓又盛,故“赵”也是秦的代名词之一。早期的秦人由于给周王室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们的正式族称。而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只是一个诸侯国的称呼,统一以后由诸侯国名变为全中国的王朝称呼。由于统治者姓嬴,又有嬴秦之称。关于始皇帝皇帝建立的秦朝,其国号秦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传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统一文字过程中留下这样一个故事:秦朝国号刚定的时候用的是“琹音:秦”。“秦”字在秦朝以前写作“上边:两个王,下边:一个木”,秦始皇就用这个字作为国号。后来,他琢磨着:这个字拆开来就是一把椅子上坐着两个“王”,分明是二王平分天下的意思!他想,自己一个人坐天下男征北战,吃尽千辛万苦,岂能再让二王争霸。于是,决心再造一个同音的“秦”字代替。秦始皇招来史官,问道:“开天辟地以来,历朝帝王的功过是非见于哪部史籍?”答曰:“唐尧虞舜夏商周,功过是非见《春秋》”。于是,秦始皇一阵大笑,然后说:“孤王乃千古一帝,我要占它一半‘春秋’!”便提起笔,端端正正的写了一个“秦”字递给史官,说:“寡人取‘春秋’二字各半”,合而为‘秦’。自此以后,“秦国”便被沿用下来。 秦朝姓氏制度不只是一种名号规则,它与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关系、家族形态、社会心理、礼俗特征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发展演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性质的变革。出现比较著名的研究成果台《世本》《风俗通·姓氏》《潜夫论·志氏姓》《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辩证》《通志·氏族略》等一大批有关先秦姓氏制度研究的文献,同时也产生了应劭、王符、林宝、邓名世、郑樵等许多古代姓氏学研究“专家”。

秦国先人最早可以追溯到颛顼。大费很有才能,跟大禹一起治水。 治水成功以后,舜帝奖励大禹一块黑色的玉圭,大禹却说这个功劳不是他一个人的,因为有大费的辅助,治水才能成功。舜帝听后便赏赐给大费一个黑色的旌旗飘带,还给他娶了一个姚姓美女。从此,大费便留在舜帝的身边,为舜帝驯养和调教鸟兽。鸟兽大多驯服,舜帝赞赏大费的功劳,就赐姓为嬴,这就是嬴姓的由来。当时嬴这个姓是上古时代最有影响力的八个姓之一。姚、妊、姜、嬴、姬、姒、妘、妫。而其中的姜就是炎帝的姓氏,炎帝姓氏来源与黄帝相同,都是由于河流。嬴姓现如今演化了十四个姓,由于他被称为赵政,再加上他是秦国的皇帝,他的后人自称为秦姓也说的过去。另外十二个则是费、缪、廉、翟、谷、江、黄、徐、梁、葛、钟、马。先秦时期姓氏并未统一,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秦国为嬴姓,以国为氏是为秦氏。秦国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其国君当为少昊氏之后,传说周孝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分封在秦,作为周朝的附庸。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占领了被戎人和狄人占领的原周朝在陕西的领地。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西部,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秦人善战,但一直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因此它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在春秋时代早期它是一个不显眼的国家,直到秦穆公时代方参与中原争霸,成为仅次于晋国、楚国、齐国的二等强国。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46年秦王嬴政登基,前238年掌权,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的变法最为彻底。商鞅变法鼓励人口增殖,重农抑商,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户口,实行连坐之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中期以后最为强大的国家。

杨易程、伊万卡老师黄金剪纸《历代帝王像》

司马迁谈到秦始皇的姓氏,有以下几个:第一个姓嬴,见于《史记。秦本纪》。司马迁引用周孝王的话,说:“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 接着,司马迁又说:“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司马迁在《秦本纪》中叙述了秦的世系,包括秦始皇、二世和子婴之后,总结说:“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第二个姓赵,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综上所述,说秦始皇姓嬴,是论其总根;说秦始皇姓赵,是指其支系。这几种说法都出自太史公,都有充分根据,都是对的,不能说哪个是错误的。但是在《通志·氏族略》中却注视着先秦时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所以古时历史学家如司马迁、班固等著正史时,严格按照先秦时代(包括秦朝)的贵族姓氏制度,只称呼秦始皇为赵政,而无嬴政一说。

司马迁在《史记》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秦国和赵国王室同姓同氏。秦和赵源出于嬴姓同一祖先。远祖是女修(为嬴姓女祖先),近祖是蜚廉。“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后为秦。恶来弟曰季胜,其后为赵。”(《史记.赵世家》)。季胜的曾孙造父幸于周穆王。“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恶来的曾孙是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始皇纪》云 ‘姓赵氏’,此论又云秦为赵氏。夫后人追溯所出,秦、赵可以互称,若专言姓氏,岂容混冒妄载。《通志》云‘凡诸侯无氏,以国爵为氏’。秦自非子得邑则以秦邑为氏,及襄公得国则以秦国为氏,相传至于始皇。若赵氏者自造父获赵城为赵氏,其后微弱而邑于晋,则以赵邑为氏,及三分晋国则以赵国为氏。岂有秦国之君而以赵国为氏乎?”《史记志疑》卷四这个提问似乎挺有道理,但司马迁并非不知诸侯“以国爵为氏”。他在《史记?秦本纪》最后一段总结性地指出:“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他特别强调秦朝并非以国为姓(氏),虽然世有秦氏,但并非秦国王室这一支。

在先秦时期,奉行“同姓不婚”的原则。“姓”代表着血缘,是用来辨别婚姻的,而“氏”是用来别贵贱的。明末大儒顾炎武在《原姓》中写道:“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长期以来,人们把秦朝称为“嬴姓统治者”,称秦始皇为“赢政”。(韩厥)曰:“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中衍人面鸟口蜀,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候,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绝祀。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史记?赵世家》)赵简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惧。┄┄居二日半,简子寤。语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帝告我:‘晋国且世衰,七世而亡,嬴姓将大,败周人于范魁之西,而亦不能有也。’”(《史记?赵世家》)。前一段话中韩厥说赵盾家族是嬴姓在晋国的一支;后一段话中赵简子梦见上帝对他讲“嬴姓将大”,就是说赵氏将强大, 预言三家分晋。可见,秦、赵俱为“嬴姓统治者”,不得以嬴姓专指秦朝。认同秦国为嬴姓赵氏的,其主要理论依据乃“秦赵同祖”。按《史记》所述: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造父有功於周穆王被赐以赵城,由此为赵氏。而秦的先祖恶来乃是蜚廉的长子、季胜的长兄。“氏”通常都是直系往下传承的。至造父获赐赵城,据秦赵同祖已历六世,血脉早已疏远,没来由造父氏赵,其远房同宗也氏赵的道理。再则,秦的先祖虽然发迹比赵的这一支要稍晚一点,但可以说是后来居上。秦的先祖非子因善于养马,得到周孝王的赏识,获封秦邑,成为秦国始封君。到春秋时期的秦襄公在位期间,秦国被正式列为诸侯了,而赵的一支到战国时期才正式为诸侯。赵可以说远不及秦的荣耀,“氏”是家族社会地位的体现,家族地位提升,可以另立宗“氏”,也没有“氏”赵的道理。

先秦时期“姓”与“氏”有严格区别:姓表示血缘所出,氏则是以封地和官职等所获家族称号,实际上是姓的分支,等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姓”。先秦时期女子 “称姓不称氏”,且称姓时要放在名字之后。仅以秦国宗室女子为例,见于史籍者,如“缪嬴”(秦襄公的妹妹,为周丰王妻;另有一缪嬴为晋襄公夫人),“怀嬴”“文嬴”、“辰嬴”(秦穆公一次就送流亡的晋公子重耳五个宗室女子,文嬴是其中之一。怀嬴和辰嬴实为同一人,她最初嫁给在秦国为人质的晋太子子圉,子圉只身从秦国逃跑,回国即位,是为怀公。后来秦穆公又把子圉故妻送给重耳,改名辰嬴),“葛嬴”(齐桓公夫人),“秦嬴”(楚国司马子庚夫人)。而氏仅供男子使用,男子“称氏不称姓”,并且称氏时要放在名字之前。到了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从那以后,姓就是氏,氏就是姓,基本已没有区别。胡亥掌权后,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大肆屠杀。导致同族姓氏不断消失,想必其他同族兄妹的后代早已经被胡亥杀光。再者,项羽进咸阳以后,对秦始皇的族人又再次屠杀。基本上能存活下来的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姓赢了。自然改成他姓,历史上记载梁、江、廉、黄、秦、赵、马、钟、葛、徐、费、谭、谷、缪、瞿姓氏的汉族人都是赢姓的后人。

一、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1、为什么叫秦始皇?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服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闻太古有号勿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王政在他登上秦国王位的第二十六个年头,终于统一了中国。天下初定,秦王政第一件急着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给自己确定一个称号。春秋战国,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已经一统天下的秦王政,以为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他下令左右大臣们议帝号。

丞相王绾禀奏:“三皇五帝的名称,是天下共主,实际上本身所占有的领土,不过方圆千里,而自商周称王后,才真正拥有天下,而且周维持了八百年的朝代,所以臣认为王的称号最好。”秦王政不悦的说:“我不要商朝七百年或周朝八百年的天下,而是要万世永传的朝代。”

李斯上奏道:“陛下平定天下,如今海内都已成为郡县,法令由中央统一,这是自古以来从未有的事,所以陛下的功业为三皇五帝所不及。臣认为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尊贵,臣建议称泰皇。”

秦王政一听,高兴的说:“泰皇仍与以前分别不出来,我看,去「泰」留「皇」,采上古「帝」号,称「皇帝」。我称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另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确立了"皇帝"制度.详解:初并天下后,秦王赢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就令群臣商议名号.群臣提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最贵",应上尊号"泰皇".赢政并不以此为满足,决定从"三皇"中取一"皇"字,又取上古"五帝"中的帝字,合成"皇帝",他宣布:"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从此,"皇帝"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所沿用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就这样,赢政被称为“秦始皇帝”,通称“秦始皇”。

秦王想的是超越古代最尊贵的泰皇,想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泰皇虽最为尊贵,不还是有天皇、地皇和他形成大致的并列关系么?远古有“三皇五帝”,超越皇,又要超越帝,这样的头衔就只能是史无前例的“皇帝”。因为秦王是第一个皇帝,所以又自封为“始皇帝”。这个头衔可以分成两处说,往过去说,所有三皇五帝的功绩统统不算什么,因为秦王是集大成者;往以后说,所有的皇帝都得排在秦王后面,因为我是第一个。所以,从时空的角度来说,始皇帝这个名称占据了时空这座立体高峰的最高点。秦王政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他又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秦始皇梦想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下去,“传之无穷”

2、为什么叫千古一帝?千古一帝出自《藏书·世纪列传总目》,是李贽对秦始皇的评价,评曰:“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亦用于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评价,明王志坚《读史商语·卷三》:“三代以后,如文皇者,真千古一帝也!”

3、为什么叫嬴政?在中国古代,礼教和现在有所不同,那时候诸侯国的君主之前都被称呼为什么公子或者是公子加名的。所以在春秋时期,一国之主是不能直接被叫名字的,就是姓氏加上名字一起。而到了战国的时候,有一部分人就可以称呼成嬴政了。毕竟国家内外部环境都很混乱,谁还管你叫做什么呀!更何况还有历史资料记载呢,《战国策》中就记载了一个人叫做芈戎,这种就是姓氏加上名字的叫法。但是在现存的许多史料中,虽然“赢”姓氏周王室赐给秦国国主的姓氏,但是在战国时期并没有人给秦国的国主叫做赢什么的。最早叫秦始皇“嬴政”的是西汉末的《扬子法言》,为杨雄所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就是,在秦始皇那个年代应该还不曾有人称呼始皇为“嬴政”,这是后世人们对他的称呼。太史公司马迁所著的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中多次提到秦始皇的时候,都把秦始皇称呼为“赵政”,这又是为何呢?秦始皇怎么被冠以了赵姓?说他姓赢我们还可以理解,毕竟是周王室老大哥给他颁发的优秀荣誉奖,给秦国赐了一个“赢”姓,还给了他一块封地,这样秦国才开始成为一方的诸侯国。虽然刚开始的秦国很弱小,国力远远比不上像齐国、赵国和楚国这样的大国,但是经过多位秦国国主的励精图治,秦国一步步强大起来,最终才超过几个老牌的大国。

4、为什么叫赵政?《秦始皇本纪》中提到“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意思就是秦始皇姓赵名政,合起来就叫做赵政。当时的邯郸属于赵国,我们猜测是因为秦始皇降生在了赵国,所以才有了这一个姓氏的。再加上秦始皇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异人和秦始皇的母亲两人都在赵国邯郸,而且秦始皇当时只是一个两岁的小婴儿。时值秦国大力进攻赵国,赵国损失惨重,于是赵国君就打算杀了秦始皇父子以此作为报复,也是消气的行为。秦始皇的父亲异人在始皇外公也就是邯郸大富豪的帮助下逃走了,他的外公为了保护秦始皇这个小外孙,所以给他冠以“赵”姓以作掩护身份之用。历来的秦国国君都不是赵氏。很多人以为秦王王室就是氏赵,甚至认为秦和赵是一个祖先,那就是造父。造父当时被周王室封为赵城,后来就被人们称呼为了赵氏。他们认为秦国王室也是赵氏后人,所以也就应该属于赵氏。但是秦国和赵国两大王室的历史根源来看,他们都是飞廉的后代,赵氏祖先是飞廉的儿子季胜,而秦氏的祖先是飞廉的另一个儿子恶来。

5、为什么叫吕政?最后一种说法就是秦始皇其实叫做“吕政”,这个名字的由来也是很简单的,传说秦始皇是秦朝吕不韦的私生子。既然是私生子,记录的时候当然要称呼他真正的氏了,所以就叫他吕政,《史记·秦始皇本纪》的最后就有一段班固的话“秦直其位,吕政残虐”,讲的就是秦始皇是“吕政”。

6、为什么叫祖龙?因为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古代文言文里就这么称他了。如《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咏史》:“周鼎知移谁手中,横联纵合各争雄。楚王如取灵均策,会使函关锁祖龙。”

6、秦始皇就给中国取了什么名字?“中华”这个名字来源于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因为中华二字中的中字代表着正统的意思,而在古代的时候,中国当时还被称作是华夏,在那个时候中原是最富有的地方,作为这么一块肥地,当然会吸引很多人来争夺这个地方,所以才会发生之后的战争。而且古人在当时含有一种说法,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中心点才是最正统,适合人们长期生活,所以这才出现很多人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叫做中,如果没有这个关键的字,那这个地方就不会当作是蛮夷之地。而这两个字中的华字也不难理解,到现在仍有繁荣强大的意思,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初期就希望自己建立的王朝可以繁荣富强,所以就有了这个字的由来,同时这也代表是他心中的夙愿。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比较深厚的含义,华字的起源是华胥式,而在列子黄帝的记载中,女娲和伏羲便是由华胥氏生下的,少典又是女娲的子孙,这个瘦点更伟大,她诞下了炎帝和黄帝,所以推理之下,炎黄二帝的祖先便是华胥式,秦始皇以华的名字命名,就是告诉所有人自己是华胥后代,有炎黄子孙之意。

秦始皇(网络图)

二、子 婴

子婴(?-前206),即秦三世,嬴姓,名子婴或婴,秦朝最后一位统治者,在位46天。初称皇帝,后改称秦王,史称秦王子婴。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九月,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去秦帝号,立子婴为秦王。五天后,子婴诛杀赵高。十月,刘邦率兵入关,在位仅四十六天的子婴投降刘邦,秦朝灭亡。一个多月后,项羽率军进入咸阳,屠城纵火,杀害子婴。

子婴,自带亡国光环的名字?第一位是郑子婴,姬姓,郑氏,名婴,字子仪,是郑庄公之子,郑昭公、郑厉公和郑子亹的弟弟,继位前称公子婴。公元前680年,郑厉公策划,郑国大夫傅瑕一作甫假执行,郑国大乱中最后一个被杀的君主郑子婴和他的两个孩子一起殒命。第二位是下文介绍的广为人知的就是杀了赵高但终究回天乏术的秦三世子婴。第三位是汉孺子刘婴公元5年―公元25年,于公元6年至公元8年十一月在西汉皇太子位,没有当上皇帝,王莽呼之为“孺子”。他是汉宣帝的玄孙、楚孝王刘嚣的曾孙、广戚侯刘显的儿子。刘婴一生仅仅是做了三年皇太子,5岁被囚,又通令禁止任何人与他讲话。孺子婴长大后,六畜不识,话也说不清楚,成了一个傻子。公元25年2月,在临泾被李松杀死。从这三个“子婴”的命运来看,似乎“子婴”这个名字带着亡国光环。他们或碌碌无为,或英勇果决,或命运凄惨,终究落得一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古代诗词中子婴降一词有何典故?子婴,秦始皇长子 扶苏之子。二世三年,赵高杀二世, 去帝号,立子婴为王,凡在位四十六日。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刘 邦率兵攻破武关,驻军霸上,“使人约降子婴,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 车,奉天子玺符,降车道旁。”子婴“素车白马”投降沛公,标志着秦王 朝的最后灭亡。后世诗文常用此典比喻亡国。唐??邵谒《论政》:“子婴一失国,渭水东悠悠。”清??沈钦圻 《童奴石义托身于阮……因赠以 诗》“归来三月陪京亡,子婴奔窜绁于枳。”

子婴本该是三世皇帝,却为何改称“秦王”,谁让他改的,有何玄机?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雄霸天下的他,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称呼——皇帝。他认为他的功绩比上古的三皇五帝还牛,所以把两个名字合起来,叫做“皇帝”。不仅如此,秦始皇还自信地认为,他的江山将二世皇帝、三世皇帝,直到万世皇帝。“皇帝”之名才过了二世,就被一个大臣叫停,结果又回到了过去“秦王”的称呼。《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记载有:阎乐归报赵高,赵高乃悉召诸大臣公子,告以诛二世之状。曰:“秦故王国,始皇君天下,故称帝。今六国复自立,秦地益小,乃以空名为帝,不可。宜为王如故,便。”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在公元前207年的时候,赵高发起了望夷宫之变。赵高自从秦始皇死后,就开始谋划和进行夺取掌管秦朝大权的行动。赵高身为秦二世胡亥的老师,深知此子性格顽劣但是尤其相信自己,更加难得的是此子很受秦始皇的宠爱。这两个条件加起来,足够赵高选择胡亥来做下一任的秦朝皇帝。于是他和李斯一起制作了一份假的始皇遗诏,传位于胡亥,胡亥成为了秦二世。秦二世胡亥继位不会引起朝中大臣的怀疑,因为就算怀疑找来人来质疑也找不到疑点。传位胡亥的诏书上面的确盖有秦始皇的玉玺印章,而且还有秦始皇的两位股宏之臣都异口同声的说胡亥就是秦始皇生前确立的继承人。在朝堂上,果然就遭到了质疑,但是蒙恬的弟弟蒙毅都只能说始皇生前确实有过立胡亥为帝的想法。所以,胡亥以正统身份继位,大臣们想反对也没有办法。赵高在二世继位之后,蛊惑二世胡亥要及时行乐,好不容易坐上了皇帝。赵高以老师的口吻说,自己看在多年教导胡亥的份上,可以帮胡亥处理政事,胡亥就可以安安心心的玩。胡亥瞬间就被赵高给感动了,于是放心的叫国家交给赵高,对赵高的话更加相信。就算后来赵高指鹿为马,胡亥也深信不疑。也就是说在公元前207年的时候,赵高发起了望夷宫之变。赵高自从秦始皇死后,就开始谋划和进行夺取掌管秦朝大权的行动。赵高身为秦二世胡亥的老师,深知此子性格顽劣但是尤其相信自己,更加难得的是此子很受秦始皇的宠爱。这两个条件加起来,足够赵高选择胡亥来做下一任的秦朝皇帝。于是他和李斯一起制作了一份假的始皇遗诏,传位于胡亥,胡亥成为了秦二世。

赵高在二世继位之后,蛊惑二世胡亥要及时行乐,好不容易坐上了皇帝。赵高以老师的口吻说,自己看在多年教导胡亥的份上,可以帮胡亥处理政事,胡亥就可以安安心心的玩。胡亥瞬间就被赵高给感动了,于是放心的叫国家交给赵高,对赵高的话更加相信。就算后来赵高指鹿为马,胡亥也深信不疑。

秦二世死后,赵高召集大臣告知诛杀秦二世的情况,然而发现群臣和将领们都不支持他,不得不迎立子婴。但赵高也留了一手,声称六国故地相继起事,秦已失去对整个华夏大地的控制权。他说:“秦本来只是诸侯,始皇统一天下,所以称帝。六国各自独立,秦国地方更狭小,竟然以空名称帝,这样不行。应该像以前一样称王,才合适。”故而子婴不该再称“皇帝”,只适合当“王”,并让子婴斋戒,到宗庙参拜祖先,接受传国玺。赵高称子婴为“秦王”,其实是为了日后自己继续篡位做准备。

斋戒五天后,子婴和他的两个儿子以及宦官韩谈商量说:“丞相赵高在望夷宫杀害秦二世,害怕群臣诛杀他,便假装申张正义立我为王。我听说赵高竟与楚国相约,灭掉秦朝的宗族后在关中称王。如今让我斋戒朝见宗庙,这是想在宗庙趁机杀掉我。我装病不去,赵高必定亲自来请,赵高来后就杀死他。”于是,子婴便假托生病,不理朝政。赵高数次派人来请子婴,子婴不去,赵高果然亲自前往子婴所在的斋宫,说:“朝见宗庙有关国事,君王为什么不去?”趁此机会韩谈刺死赵高,并诛灭赵高三族,在咸阳城内示众。秦王子婴元年(前207年)十月,刘邦率大军攻破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攻下峣关(今陕西蓝田县东南),兵临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屯兵灞上(今陕西西安市东)时,派人劝子婴投降。此时,群臣百官也都背叛秦朝而投降刘邦。子婴眼看大势已去,便和妻子、儿子们用绳子绑缚自己,坐上由白马拉着的车,身着死者葬礼所穿的白色装束,并携带皇帝御用的玉玺、兵符等物,从轵道亲自到刘邦军前投降,秦朝灭亡。子婴共在位仅四十六天。

子婴投降后,樊哙提议杀死子婴,但刘邦没有同意,而是把他交给随行的吏员看管。一个多月后,项羽率领大军进入咸阳后,立刻杀死子婴,纵火焚烧秦宫室,并进行大屠杀,秦朝累代之积至此一炬而尽。

子婴(网络图)

三、李 斯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韩人间谍郑国入秦,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李斯——千古一相,“仓鼠”一生?李斯,真的有资格被称为“千古一相”吗? 李斯生于战国末年,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看到厕所里吃大便的老鼠,遇人或狗到厕所来,它们都赶快逃走;但在米仓看到的老鼠,一只只吃得又大又肥,悠哉游哉地在米堆中嬉戏交配,没有人或狗带来的威胁和惊恐。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他认为人无所谓能干不能干,聪明才智本来就差不多,富贵与贫贱,全看自己是否能抓住机会和选择环境。在战国时期人人争名逐利的情况下,李斯也是不甘寂寞,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荀卿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他是打着孔子的旗号讲学的,但是,他不像孟子那样墨守成规,而是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出发,对孔子的儒学进行了发挥和改造,因而很适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

李斯说:一个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社会地位的卑贱,最大的耻辱莫过于生活的困顿,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卑贱和困顿的状态就会产生愤世嫉俗的心理最后除了会发牢骚,什么也留不下。这就是古人说的: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荀子觉得李斯说的对。李斯到了咸阳就正好遇到秦庄襄王子楚(异人)驾崩(在位不到四年),此时王位由嬴政继承嬴政此时只有十三岁,朝中大权由吕不韦执掌。李斯拜见吕不韦一番议论,吕不韦心动就留下了李斯。后来推荐他做了个中层干部,当李斯见到嬴政时候。嬴政志向不小。李斯对嬴政讲一个人和一个国家都该抓住机遇。当年秦穆公霸西戎的时候最大的错误就在于没有向东方发展,所以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中没有秦穆公。但是那时候山东地区势力了得不向东发展就罢了,现在可不同了山东六国日薄西山,东周已经被秦昭襄王灭了现在没有任何障碍了。如那时候天赐大王这些土地,大王不取那就是逆天行事。

嬴政听得热血沸腾。给李斯升官,过了几天李斯又给嬴政说要广纳人才,要派间谍和刺客。嬴政又升李斯为客卿。李斯此时在秦国混的很好。韩国知道若秦国出兵,第一个完蛋的就是自己,韩国就想要让秦疲弱,韩就派了个著名的水利工程师郑国给秦国开个水渠灌溉秦。工程预算很高,郑国来了后逐渐间谍身份暴露,就被逮捕。逮捕后郑国就全招了说自己是韩国派来的间谍,修水渠的目的就是为了把你们的钱花光,这样就没精力打韩国了。这下秦国的大臣们都怒了,说不要外来户,把这些人都从咸阳赶走。秦王嬴政下令赶走客卿,李斯也在其中。李斯正在人生巅峰的时候受到此种打击,李斯便给嬴政写了千古名文:谏逐客书。内容阐述说明为君“有容乃大”的重要性,如此一来国家才能够富强。秦王读了李斯的上书,就废除了“逐客令”,命人追回李斯,并恢复其官职。嬴政任命李斯为廷尉,嬴政招揽各国人才。魏国人尉缭(中国古代十大兵书:尉缭子)和李斯一文一武辅佐嬴政,和李斯想法一样。

正当秦王下决心统一六国的时候,韩国怕被秦国灭掉,派水工郑国到秦鼓动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的东进。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这时,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对秦王说:“各国来秦国的人,大抵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工作的,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劝秦王不要逐客,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他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李斯的这封上书,不仅情词恳切,而且确实反映了秦国历史和现状的实际情况,代表了当时有识之士的见解。因此,这篇《谏逐客书》成为历史名作。

秦统一后,李斯升任丞相。他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李斯认为周统一以后,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后来一个个都疏远了,互相视为仇敌,经常发生战争,周天子也不能禁止。所以郡县,天下才得以安宁。所以他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又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之后又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废分封、行郡县,这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所以,这一制度在秦以后的帝制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李斯还建议在中国范围内统一货币,此举被后人认为是经济史上的一个创举。而当初他所主持铸造的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俗称秦半两)因其造型设计合理、使用携带方便,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

李斯为何被称“书法鼻祖”? 李斯认为上古至今传承的文字总体就是甲骨、金石。夏商周三代,似乎有统一的文字,都是顺延上古甲骨、金石体变化而来。一个字的多种形态和一个形态对应的多个字,说明它们并不是一个完全统一的文字体系。春秋战国以来,各国创造的文字繁杂,辨认困难,尤其是到了战国后期,各大国几乎都有了自己的文字系统,有的字尚能互辨互识,而很多字,已经风马牛不相及。李斯认为春秋战国的文字混乱,是造成天下大乱的根源,“器清则视明”,代表国家之器的文字,一定不能含混,上天已经将统一重任交给了秦帝国。天下一统,文字必须要统一,秦帝国有责任解决好天下同书的重任。李斯提出文字的书写还要有“艺”。秦小篆基本摆脱了象形的束缚,用理性的抽象力,推动了汉字从“类物”向“符号”转化的进程,最终推动了字形内生式的审美拓展。甲骨文中,象形类的与物相形甚多,所谓“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直到西周时期的铭文,才逐步抽象起来,开始规整成方字,有了装饰的需求,使得象形的成分明显减少。小篆基本上无法辨出原有的象形之形,只剩抽象的直与弧,以及这些笔画所分割出来的均等的空间。强化了笔画结构的审美形式感,有了轻重提按和规整的旁逸,强调了书写的节奏性和符号性,将“书写”转化为有艺术性的“书法”。客观上对字形的约束成功转化为字义对字形的暗示,字形能够自我生长和丰富起来,按照形式感的审美路径自我发展。随着秦亡汉起,小篆在汉代被再度改革,但并不能掩盖秦小篆在中国文字书写史上的重要地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命令这个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制作这种标准字样,这便是小篆。李斯的小篆写的比较好,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李斯亲作《仓颉篇》七章,每四字为句,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李斯的小篆字体出神入化,结构精妙。李斯留下的最著名的书法作品应该是《泰山石刻》《峄山碑》等。《峄山碑》首先,对称均衡,肃穆缜密,安稳端正,全篇几无表情变化,完全处于理性的控制之中。每个字都是中轴对称、美感匀整,左右笔画向中间靠拢以保持平衡。这种结构又给了欣赏者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无论一个字的笔画是多是少,都力求均匀整齐,笔画空间大致等距,反映了对于规则的严格遵守。因字制宜,或延长垂脚、重心上移,呈上密下疏之构,或上伸笔画、重心偏下,呈上疏下密之局。因此,笔画多者不嫌其密,笔画少不见其虚,显得造型隽美、井然有序。如果细分,只有横、竖、斜、弧四种笔画。由于笔画粗细几乎完全一致,横竖交织便过于呆板,因此,弧转的处理和斜线的穿插,赋予秦小篆独特的艺术魅力。鲁迅曾称赞李斯:“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然子文字,则有殊勋。”。他的书法“小篆入神,大篆入妙”,被后人称为书法鼻祖。

李斯亲作《仓颉篇》

四、吕不韦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扶植秦国质子异人进入秦国政治核心,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前249年以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去世后,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权倾天下。

1、吕不韦为何成为著作中署名的领军人物?如果常读古书的话,尤其是秦汉之前的书,你就会发现,大多数人是不署名字的。这是个非常奇特的现象,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人“知识产权”意识的淡薄,还反映了他们视学术为天下之公,非为一人之私有的态度。不署自己的名字也就罢了,后人还往往署上古代先贤的名字。这又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例如《黄帝内经》,虽然署名为黄帝,但却是成书于战国时代;还有《列子》,让人误以为是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作,其实并非如此,据现代学者考证,《列子》一书当为魏晋时期的作品。也就是说,这些书都是“伪书”。“伪书”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独特现象,所谓的“伪书”是指书的内容与作者及其生活的年代不符,除了这一点,其价值还是很大的。但是,《吕氏春秋》,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署有自己名字的著作,是中国历史上著作冠名的“第一次”。如学者陈静在《先秦至魏晋文人著述观念的变化》一文中写道:“吕不韦对著作的态度与前人不同,他以自己的姓氏命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与后世作者署名的作用是一样的。”这种看法认为吕不韦结束了不署名的历史,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2、吕不韦为何被称为商人丞相?他的一生可谓是一部传奇史,从卫国一个普通商贾到大秦帝国的丞相,从一介布衣到能够著书的文人,以商人的身份登上了秦国政坛。吕不韦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非常有头脑的商人,他本是一个家累千金的商人,但却不甘局限于此,想要做一番大事。终于成为了秦国丞相。《战国策》曾经记载了吕不韦与他父亲的对话。吕不韦问:“耕田之利几倍?”吕父回答:“十倍。”又问:“珠玉之赢几倍?”答:“百倍。”再问:“立国之赢几倍?”答:“无数。”吕不韦告诉父亲:“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吕不韦出身阳翟富商,经常往来于各地做买卖。一次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做买卖,遇到在赵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异人是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儿子,但是因为讨厌异人的母亲夏姬,因此异人被送到赵国当人质。赵国由于与秦国交战因此十分轻视异人。为此其处境有些困窘。吕不韦却从商人角度看到了他身上的价值。认为奇货可居,是值得投资的稀有“货物”,获取以便有朝一日赚取名利,也就是一个政治交易。于是决心进行政治投机,出谋出资支持异人取得王位继承权。异人自然非常高兴,并表示有朝一日成为国君,必将与吕不韦共享天下。于是,吕不韦立即带了大量财宝去到秦国求见太子安国君十分宠爱的华阳夫人。吕不韦竭尽全能说服没有儿子的她(生过一个,死掉了)认异人为自己亲生儿子,并通过她要求安国君派人将异人接回秦国,改名子楚。此后,安国君答应华阳夫人要求立子楚为太子。几年后,秦昭王去世,安国君做了国君,即秦孝文王。孝文王即位一年后死去,子楚如愿以偿,继任国君,称为秦庄襄王。异人当了秦庄襄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继承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的手中。

3、一字千金的来历?有一天,吕不韦召集门客进行商议,看看如何能提高他的威望。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大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他接着问其它:“还有其它的好办法吗?”

过了一会儿,有一位门客说:“我们大家都清楚,孔子是个大学问家,他著有《春秋》;孙子很会打仗,他写了《孙子兵法》。我想,如果我们也效仿前人,著书一部,既可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又可以为后人做些贡献。”

吕不韦听了很高兴,就立即组织他的门客开始这项工作。他再分门别类,编成“八览”、“六论”、“十二纪”三个部分,共计20多万字。吕不韦自以为这部书包罗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故得意地取名为《吕氏春秋》。

后来,吕不韦将《吕氏春秋》公布于咸阳的城门旁,并将千金悬挂于书的上面,广邀各诸侯国的游士宾客前来评阅。吕不韦许诺:如果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个字或减去一个字,就奖赏给他一千金。“一字千金”由此而来。

吕不韦(网络图)

五、白 起

白起(?—公元前257年),芈姓,白氏,名起,郿邑(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楚平王之孙白公胜后代。熟知兵法,善于用兵,交好秦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关系很好。辅佐秦昭王,屡立战功。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

白起是秦国王室后代为何会是白氏?战国四将之一的白起,可以说是四将之首,他被人们称作是“人屠”,杀人的机器,杀过的人不计其数。生活在战国这个时代,又作为一名将军,白起的一生都带着血腥味,他的那把剑上沾染过无数人的血。秦国将军白起,是嬴姓,白氏,名起。白起的祖先是秦国的公族,也就是秦国王室子孙,他也是王室的后裔,所以在《战国策》中,白起又被称为是“公孙起”。白起的那位是秦国王室的先祖是谁呢?他是秦国秦武公的嗣子公子白的后人。所谓嗣子,指的是有继承权的嫡长子,是可以继承秦武公的王位的继承人。但是这位公子白最后并没有称为秦王,因为秦王的位置被秦武公的同母弟弟给抢走了。这个抢走了秦王位置的人后来成为了秦德公,秦德公虽然抢走了王位,却并没有杀掉公子白,而是将公子白的父亲秦武公当初住过的平阳赐给了公子白。公子白死了以后,他的后人为了纪念他,从此就以白为氏。公子白是秦武公的长子,秦武公很看好公子白,所以给他取名为起,就是希望他能够像将军吴起那样优秀,成为文武全才。

为什么说白起就像他的名字“白手起家”?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则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兵家学习,是纯粹的“行伍出身”, 白起初为秦左庶长,由相国魏冉举荐,任主将攻韩、魏,旋升左更。周赧王二十二年(前 293 )伊阙之战,白起用避实击虚、先弱后强的战法,全歼韩、魏联军24万,因功晋升国尉。次年,再升大良造。此后30余载,屡战获胜,攻取70余城。三十六年,率军数万深入楚地,大破楚军,受封武安君。四十二年,赵、魏联军攻韩华阳(今河南新郑北),白起与客卿胡阳率军救韩,大败联军。斩魏兵13万,将赵军2 万驱入河中淹死。五十五年,秦、赵长平之战,白起针对赵军统帅赵括骄躁轻敌、缺乏实战经验的弱点,予以分割包围,待其饥疲交迫,一举歼灭,史传他坑杀降卒40万。后因触怒昭王,贬之士伍,五十八年十二月被迫自杀。白起戎马一生,勇谋兼备,长于野战进攻,料敌用兵,战必求歼,为秦国统一大业立下功勋。后世多称赞其巧妙用兵,而讥评其杀戮无度。因为白起不是武将世家,也没有官宦背景。从士卒做起,成为战无不胜的名将。却确实有“白手起家”、名如其行的意味。

作为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白起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名列武庙十哲。说起秦军大将白起,都会想起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军四十多万。确实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歼灭最彻底的一场大规模歼灭站。它为秦军扫除了统一道路上实力最强大的赵国军队,使赵国的实力大大降低。著名的“纸上谈兵”就是在这场战役之中产生的。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国力逐渐强盛,吸引了大批人才到秦国一展才华。同样赵国也通过“胡服骑射”军事改革之后,军事实力大幅度上涨,并有用廉颇、赵奢等军事名将。赵国可以说是秦国统一全中国路程中最强劲的对手,加之在地理位置上,赵国阻碍了秦国向东发展的道路,可以说秦国和赵国之间必有一战。

白起为何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白起一生领兵百战百胜,共歼灭六国军队一百余万。攻六国城池大小约九十余座(昭王十三年,新城之战得新城、秦昭王十四年,伊阙之战拔五城;十五年攻魏,取六十一城;十六年攻占垣城;二十一年,攻赵,得光狼城;二十八年,攻楚,拔鄢、邓五城、二十九年,再攻楚,占郢,平定巫、黔中郡,两郡至少应有十城;三十四年,攻魏,拔华阳;四十三年,攻韩陉城,拔五城,四十五年,拔野王。)何谓春秋战国,就是战争,政治等国家大事都发生在春季和秋季!白起在冬天奇袭魏国河内,开创冬战先例,在中国军事史上第一次运用步兵大规模攻城战。白起指挥长平之战,全歼赵军。杀赵军四十余万(又说共六十余万,坑杀降卒四十余万,长平之战既是中国走向统一,改写历史的关键战役,也是世界军事史上最残酷、最壮烈的重大战役,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是中国大规模地围歼战法先例。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则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兵家学习,是纯粹的“行伍出身”,从小兵开始,在杀戮与拼杀中凭借战功名留后世。 秦赵在战国中最血性好战,尤其是秦国,彻底执行商鞅建立的军功制度,以人头论功劳。所以大将都是在战争中诞生,即便是世家子弟,没有功劳,仍是老兵一个,不可封爵。在这种的环境下,才诞生了白起之类从基层将领一步一步凭战功走向辉煌的一代战神!

长平之战(网络图)

六、王 翦

王翦,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少时喜欢军事,随侍秦王嬴政。率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地区。统兵六十万大败项燕,消灭楚国。联同儿子王贲,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凭借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司马迁《史记》认为:王翦作为秦国将领,平定六国,功绩卓著,被秦始皇尊为太师。可惜,不能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巩固国家根基。和白起比较,可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世尊王翦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王翦为何被称“战国四大名将”? “战国时代”,持续两百年,秦楚齐赵燕魏韩七雄征战不休,在中国历史上,是很罕见的一段长期战乱。旷日持久的战争,给民众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同时也成为军事家们难得的舞台。一代代将领,站在成千上万士兵的尸体上,都去摘取名垂青史的桂冠。王翦成名很晚,不像白起总是以大战役闻名,王翦并没有十分出色的表现,只是他的战绩一直都比较稳定,他直到秦王嬴政那个时期,才开始崭露头角。公元前236年攻伐赵国的阀与之战,是王翦第一次在史书上与大家见面。王翦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又一位名将。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王翦少年时期就喜爱兵法,事奉秦始皇征战。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领兵攻破赵国阏与今山西和顺,拔九城,夺取赵漳水流域。十八年又攻打赵国,历时一年,攻陷赵都,虏赵王迁,赵王降,赵成了秦的一个郡。次年,燕王派荆轲刺杀秦王。秦王于是派王翦将兵攻打燕国,击破燕军主力于易水西,燕王逃到了辽东,王翦平定了燕蓟,得胜而归。秦使翦子王贲击楚,还击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秦国横扫六国,势如破竹,灭三晋,数破楚军,燕王逃亡。秦始皇欲灭楚,倾心于年少壮勇的秦将李信,认为他贤能果敢。李信曾领兵数千,追击燕太子丹至衍水,终破燕军虏获太子丹。秦始皇曾问李信欲破楚,须多少人马?李信表示二十万即可。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道:“非六十万不可。”始皇说:“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史记·王翦白起列传》于是派李信及蒙恬将兵二十万南伐楚。王翦因秦王不用其话,就托病辞官,归频阳养老。这时的秦军在李信的率领下攻平与今河南平与北,蒙恬攻寝丘今河南临泉,大破楚军。李信又乘胜攻鄢、郢,均破之。于是引兵向西与蒙恬军会师城父今河南平顶山市北。项燕率领的楚军乘机积蓄力量,尾随秦军三天三夜,终于大破李信军队,攻下两个营垒,杀死七名都尉,秦兵败逃。

秦始皇闻秦军失败,大怒。使他知道王翦确有远见,于是亲自到频阳向王翦谢罪,说:“我没有听从将军的话,李信终使秦军受辱,如今楚军逐日西进,将军虽有病在身,怎能忍心背弃寡人?”王翦辞谢说:“老臣疲弱多病,狂暴悖乱,希望大王另择良将。”始皇坚持要王翦领兵,王翦说:“若非要用老臣,必给我六十万大军。”始皇允诺。于是王翦率六十万秦军伐楚,始皇亲自送将军至灞上。王翦行前多求良田屋宅园地,始皇说:“将军既已出兵,何患贫穷?”王翦说:“为大王部将,虽立战功却终不得封侯,所以趁大王亲近臣下之时,多求良田屋宅园地,为子孙置业。”始皇大笑。王翦的军队行至关口后,又五度派使者回朝求良田。有人认为将军求赏太过份,王翦却说:“秦王粗暴又不信任人,如今倾尽全国兵力,交付给我,我只有以多请田宅作为子孙基业的方法来稳固自家,打消秦王对我的怀疑。”

王翦替代李信前来攻楚,楚军听说王翦集六十万大军前来,也尽发国中兵力以抗秦。王翦大军一至,立即坚壁而守,不肯出战。楚军屡次挑战,秦军始终不出。王翦每日要求士兵休息洗沐,安排美好饭食安抚他们,同时与士卒同饭同食,意在养精蓄锐,消耗敌军,以待最后殊死一战。不久,王翦打听士兵以什么来娱乐,有人回答说:“投掷石头,跳远比赛。”于是王翦发令出兵。楚军数次挑战而秦军不出,楚军引兵向东,王翦趁此遣兵击,大破楚军,追至蕲南今安徽宿州东南,斩杀将军项燕一说项燕自杀,楚兵败逃。秦借胜势,一年就平定了楚国城邑,俘虏楚王负刍,楚地终成秦的一个郡县。王翦于是又率兵南征百越,取得胜利。因功著而晋封武成侯。

王翦在嬴政成为太子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相当冷静的特征,这是一个大将应有的优良品质,并且有勇有谋,所以秦始皇多次夸赞过王翦说:“王翦当为吾师。”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中国,史书称“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史记·王翦白起列传》

王翦

七、蒙 恬

蒙恬?—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蒙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破齐国,拜为内史 ,深得秦始皇的尊宠,当时与其弟蒙毅号称“忠信”。秦统一后,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鄂尔多斯市一带),率军修了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克服了国内交通闭塞的困境。蒙恬曾驻守九郡十余年,威震匈奴,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传说他曾改良过毛笔,是祖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

蒙姓源源有三个,一是出自以山名、官名为氏;二是来源于高阳氏,以地名为姓;三是为他姓所改。人口主要分布在山东蒙山、广西平南、重庆,河北衡水饶阳县等地,历史名人有楚国大夫蒙觳、秦朝著名将领蒙恬、金代右副元帅蒙古纲。

1、蒙恬为何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 公元前221年,秦国北部边境传来了匈奴频繁骚扰并大举南侵的消息,蒙恬奉命率30 万大军北击匈奴,在随后的河套战场上,蒙恬出奇制胜、击败匈奴,让匈奴尝尽屡战屡败的滋味。经过这几次的战斗,蒙恬收复了河南地(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并在 榆中(今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以北)到阴山之间,设立了 34县。之后,他又率军渡过 黄河,占据阳山,迁徙人民充实边县,这给北方带来了十几年安定,并为河套地区的开发 创造了条件。其后,他又派人修筑了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省境内)的 万里长城,把原燕、赵、秦长城连为一体。后受遣为秦始皇巡游天下开直道,从九原郡(今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南)直达甘泉宫,截断山脉,填塞深谷,全长1800里。蒙氏家族世代为将,战功显赫,到了蒙恬这一代更是达到了事业的顶峰,他征战北疆10 多年,威震匈奴,受到秦始皇的推崇和信任,被封为内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其弟 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一个负责对外军事,一个谋划国内政事,有忠信为国的美名。

2、造笔传说。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兵在外作战,他都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始皇。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没写几下又要蘸。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

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试了几次,效果还是不行,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坑里。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他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

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兔尾竟变得非常“听话”,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传说这就是毛笔的来历。

事实上,出土的文物已证明,毛笔远在蒙恬造笔之前很久就有了。

3、、精修秦道。在蒙恬打败匈奴,拒敌千里之后,他带兵继续坚守边陲。蒙恬又根据“用险制塞”以城墙来制骑兵的战术,调动几十万军队和百姓筑长城,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防护城墙连接起来,并重新加以整修和加固。建起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达五千多公里的万里长城,用来保卫北方农业区域,免遭游牧匈奴骑兵的侵袭。蒙恬在修筑万里长城的壮举中,起了主要的作用,这延绵万余里的长城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文化瑰宝。其实,司马迁《史记》中蒙恬修筑长城的评价是片面的,他只看到修长城对人民的劳役,却没有看到修长城对中原地区的长久安定的重要意义。其次,蒙恬只是连接了秦、赵、燕三国的长城,工程量远没有司马迁所想的那么大。最后就是蒙恬和公子扶苏曾经多次上书秦始皇请求减免徭役,同时,和扶苏商议如何合理安排人力,来减轻徭役。

同时,蒙恬沿黄河河套一带设置了44个县,统属九原郡。还建立了一套治理边防的行政机构。又于公元前211年,发遣三万多名罪犯到兆河、榆中一带垦殖,发展经济,加强军事后备力量。这些措施对于边防的加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外,蒙恬又派人马,从秦国都城咸阳到九原,修筑了宽阔的直道,克服了九原交通闭塞的困境。这不但加强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更重要的是对于调动军队,运送粮草器械物资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蒙恬将军驻守九郡十余年,威震匈奴,受到始皇的推崇和信任。

蒙恬(网络图)

八、赵 高

赵高(?-前207年),嬴姓,赵氏。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

赵高名字的来历?《史记·蒙恬列传》中记载“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史学界有个别人通过“诸赵”及其他史料,认为赵高是赵国人。但事实上,“诸赵”指的是秦国皇室,因为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因此,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赵高出身卑贱且犯过死罪,最终不但死不了,还能官复原职,就是因为秦始皇跟他是亲戚。赵高从一名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故陆贾叹曰:“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指秦朝灭亡)”而《战国策》的编者刘向更是直言不讳:“秦信同姓(即宗室,这里指赵高)以王,至其衰也,非易同姓也,而身死国亡。故王者之治天下在于行法,不在于信同姓。”另外,赵高还是秦汉时期的书法大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赵高作《爰历篇》,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三朝书法家五十九人,中有赵高。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谓赵高“善大篆”。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大篆》日:“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书。”著有《爰历篇》六章。

提起赵高,很多人可能都会想起他的几项“杰作”,指鹿为马、篡改秦始皇遗诏、逼死扶苏等,秦朝之所以短命,与他也是脱不了关系的。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也并不是一生下来就如此歹毒险恶的,初时的赵高曾经也是很有才能的,否则他如何能成为秦始皇信任的人,只可惜没能看清他的变化,最终所托非人,葬送了一个帝国。赵高出身卑贱,尝遍世态炎凉,受尽屈辱挫折,所以从小很有志气。秦国是法治国家,自从商鞅变法后,以吏为师,学法律的人很吃香,秦始皇当了皇帝后加重了这一政策,所以赵高为了出人头地,刻苦攻读秦法,写了一本名叫《爰历》的法学专著。他的不懈的努力终于动达天听,得到了秦始皇的认可,提拔他为中车府令。中车府令相当于皇帝的侍从车马班长,负责皇帝的车马管理和出行随驾,甚至亲自为皇帝驾御,非皇帝绝对信任的腹心侧近不能担当。可见他和韩非李斯一样,都是靠法术上位的,一路人。秦始皇死后,赵高利用胡亥的权力,狐假虎威,杀蒙恬,杀李斯,杀胡亥,还要自己当皇帝,搞得天怒人怨。

“指鹿为马”的典故?《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译文:赵高想要谋反,恐怕群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计谋进行试验,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把鹿说成是马。”问身边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指鹿为马(网络图)

九、陈 胜

陈胜(?—前208),字涉,秦末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南,一说今河南省商水县西南)人,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他与吴广一同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南)率众起兵,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不久后在陈郡称王,建立张楚政权。后被秦将章邯所败,遭车夫刺杀而死,陈胜死后被辗转埋葬在芒砀山。刘邦称帝后,追封陈胜为“隐王”。

为何陈胜名气如此之大? 秦未社会有点儿乱,乱局的始作俑者就是陈胜。这位深厚的农人,在漫长的忧郁中忽然发力,惊醒了一个刁悍王朝的万世好梦,也让社会大病一场。《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馀,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由陈胜、吴广发动的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朝的黑暗统治。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显示了封建社会农民阶级的伟大力量。陈胜和吴广虽在起义不久即先后牺牲,但秦朝的灭亡是和他们首倡起义的功绩分不开的。

秦末农民起义

十、巴寡妇清

巴寡妇清,名清,巴是巴郡之意。战国时代大工商业主,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女企业家。传说中家财多达白银八亿万两、又赤金五百八十万两等。同时她也是秦始皇眼中的“一姐”,曾经斥巨资修长城,为秦始皇陵提供了大量的水银。晚年被接进宫,封为“贞妇” ,也是中国第一有名字记载的女商人。

巴寡妇清的名字见司马迁的《史记》“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即巴国有个名叫清的寡妇。司马迁所著《史记·货殖列传》,是中国最早的经济史著作,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一个富豪榜。巴寡妇清位列其中唯一的女企业家,也是秦汉女性工商业主成功者最典型的范例。《史记·货殖列传》:“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缯物,间献遗戎王。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而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夫倮鄙人牧长,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

大千世界,商机无限,能捕捉与把握商机,必须有开放的眼光和过人胆魄。巴寡妇清身处大山,却放眼天下,她看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寻求长生不老之药、炼丹原材料的丹砂将供不应求的商机,果断增大产量,打通水陆两条运输线,在咸阳、长安、中原地区广设经销网点。 后来,秦始皇修建皇陵地宫需要大量水银。消息传来,巴寡妇清快速抢得先机,最终因质优价廉,一举成为垄断该行业的国家供应商。 巴寡妇清成功的秘诀之三是“创新” 枳县四周是崇山峻岭,成品水银不宜搬运,往往是生产一斤漏掉八两。物流不畅一直是制约巴国丹砂业发展的“老大难”。一日,巴寡妇清登上高山远眺,几艘忙着装卸货的小渔船让她灵感一动。“何不将采集与冶炼分开进行,缩短水银的运输半径、降低成本”她将冶炼点搬到东西南北的临江高地,冶炼地与丹穴间采取原料供给,冶炼好的水银顺江而下往东供给长江下游市场,或行至巫山罗门峡口,再北上出川进入秦岭古道。

春秋战国时期最有影响的企业家只有范蠡、子贡、白圭、猗顿、郭纵、乌氏倮、巴寡妇清七人,财富不訾,名显天下。巴寡妇清以女子之身跻身战国七大富豪之一,足以令人称奇。据《史记》记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这段文字,基本上交代了巴寡妇清的身世。巴寡妇清可谓很不幸,刚出嫁没几年,不仅公公去世,丈夫也不幸早早离世。只不过,祸福难料,祸兮福之所倚,由此也开启了巴寡妇清的传奇人生。当家作主的巴寡妇清,为了继续壮大夫家家族产业,让丹砂矿生意做大做强,她招兵买马,组建了一支上万人的私人武装,一举在那个乱世奠定了自己不可撼动的生意规模。其家族从事的是丹穴业,也就是采炼丹砂,因掌握了独特的开采和冶炼技术,所以传及数代而不坠,垄断丹砂开采的生意,积聚了数不清的资财。其家财之多约合白银八亿万两,又赤金五百八十万两,到她掌管经营家业后,更至僮仆千人,依附者上万,私家保镖两千余人,凭借雄厚的财力而保一方平安。

宋仁宗时的中书令夏竦按照封建妇道,就指责秦始皇表彰巴清是“妇非所表而表之,表贪竞也;台非所筑而筑之,筑祸乱也。”连王安石都说“兼并乃奸回,奸回法有诛,势亦无自来,后世始倒持,黔首遂难裁,秦王不知此,更筑怀清台。”所以说,作为载入《史记》的富婆,巴寡妇清真正做到了前无古人,后亦无来者。

责任编辑: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中国秦朝十大名人姓名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中国秦朝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中国秦朝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秦始皇,赵高,李斯,秦国,王翦,吕不韦,白起,蒙恬,皇帝,秦王,子婴,史记,赵氏,始皇,造父,统一,赵国,中国,天下,嬴政,司马迁,姓氏,秦二世,秦王政,陈胜,丞相,异人,时候,诸侯,李信

2020-05-26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中国秦朝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中国秦朝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秦始皇,赵高,李斯,秦国,王翦,吕不韦,白起,蒙恬,皇帝,秦王,子婴,史记,始皇,赵氏,统一,赵国,天下,嬴政,司马迁,造父,中国,姓氏,秦二世,陈胜,丞相,异人,时候,诸侯,李信,秦王政

2020-05-26 #短篇故事

中国秦朝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中国秦朝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秦始皇,赵高,李斯,秦国,王翦,吕不韦,白起,蒙恬,皇帝,秦王,子婴,史记,赵氏,始皇,造父,统一,赵国,中国,天下,嬴政,司马迁,姓氏,秦二世,秦王政,陈胜,丞相,异人,时候,诸侯,李信

2020-05-27 #经典故事

中国秦朝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中国秦朝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秦始皇,赵高,李斯,秦国,王翦,吕不韦,白起,蒙恬,皇帝,秦王,子婴,史记,始皇,赵氏,统一,赵国,天下,嬴政,司马迁,造父,中国,姓氏,秦二世,陈胜,丞相,异人,时候,诸侯,李信,秦王政

2020-05-28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中国秦朝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中国秦朝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秦始皇,赵高,李斯,秦国,王翦,吕不韦,白起,蒙恬,皇帝,秦王,子婴,史记,赵氏,始皇,造父,统一,赵国,天下,嬴政,司马迁,中国,姓氏,秦二世,秦王政,陈胜,丞相,异人,时候,诸侯,李信

2020-05-29 #故事会在线阅读

中国秦朝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中国秦朝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秦始皇,赵高,李斯,秦国,王翦,吕不韦,白起,蒙恬,皇帝,秦王,子婴,史记,赵氏,始皇,造父,统一,赵国,中国,天下,嬴政,司马迁,姓氏,秦二世,秦王政,陈胜,丞相,异人,时候,诸侯,李信

2020-09-04 #故事阅读

中国秦朝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中国秦朝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秦始皇,赵高,李斯,秦国,王翦,吕不韦,白起,蒙恬,皇帝,秦王,子婴,史记,赵氏,始皇,造父,统一,赵国,天下,嬴政,司马迁,中国,姓氏,秦二世,陈胜,丞相,异人,时候,诸侯,李信,秦王政

2020-09-04 #故事会

中国秦朝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中国秦朝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秦始皇,赵高,李斯,秦国,王翦,吕不韦,白起,蒙恬,皇帝,秦王,子婴,史记,赵氏,始皇,造父,统一,赵国,天下,嬴政,司马迁,中国,姓氏,秦二世,陈胜,丞相,异人,时候,诸侯,李信,秦王政

2020-09-06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