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中国禅宗六祖 慧能 英国曾把孔子 老子和慧能 称为东方三圣人

时间:2020-06-12

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

提示:本文共有 456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惠能,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

他弘化于岭南,对边区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影响,王维《能禅师碑铭》谓其:“实助皇王之化”;同时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养,皇室屡次迎请惠能进宫,并为其建寺造塔。在滑台大云寺的无遮大会之后,通过对南北是非的辩论,奠定了曹溪禅在禅宗的地位。

在惠能入灭一百年后,禅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谈禅。柳宗元撰《赐谥大鉴禅师碑》说:“凡言禅,皆本曹溪。”武宗灭法之后,曹溪禅即位居中国佛教的主流地位。

少年时期:惠能俗姓卢,传说初生时有“二异僧”来取名“惠能”,是从小就叫惠能;按照佛门惯例,“惠能”是出家时的法名。父亲原在范阳(今北京附近的涿县)做官,后来被贬迁流放到新州(今广东新兴县)。惠能于贞观十二年在新州出生。幼年时父亲就去世了,后来母子移居南海(广州)。长大以卖柴维持生活。《曹溪大师别传》说他三岁父母就都去世了。

求法因缘:据《坛经》系所说,惠能某天听人诵《金刚经》而有所领悟。被告知黄梅凭墓山弘忍大师讲《金刚经》,于是决定去参礼。《坛经》炖煌本只简略说“辞亲”;后来惠昕本和《祖堂集》说,有客人鼓励他并出钱安顿老母。依《别传》,惠能参礼弘忍,与《金刚经》无关。《别传》说惠能先去曹溪,结拜兄弟刘志略的姑母“无尽藏”尼常诵《大涅槃经》,惠能不识字,郄能为他解说经义。在宝林寺住了一段时间,到乐昌依智远禅师坐禅,又受慧纪禅师的激发,才决定去黄梅参礼弘忍。

黄梅得法

依神会所传,大约经一个月时间,惠能到了黄梅(今湖北省黄梅县)的凭墓山。这里是唐初五十多年的禅学中心,传承了达摩禅的正统。惠能见到弘忍,自称“唯求法作佛”。因惠能答说:“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而受到弘忍的赏识。惠能被派在碓房里踏碓,一共八个多月。“愿竭其力,即安于井臼;素刳其心,获悟于稊稗”。劳作与修持相结合,虽是佛教所固有(如周梨盘陀迦因扫地而悟入),但成为此后曹溪禅的特色。

一天,弘忍集合门人,要大家作一首偈,察看各人的见地,以便付法。大家仰望着神秀,作为东山会下的教授师,神秀并没有自信,可又不能不作偈,于是将偈写在廊下的壁上。惠能知道了,以为神秀偈没有见性,也就作了一偈,请人写在壁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发现了惠能的见地,便在夜间唤他进房,为他说法,付法传衣,继承了祖位。弘忍为惠能说法,《坛经》炖煌本说:“说金刚经”;惠昕本等说: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言下大悟;《神会语录》等说:“忍大师就碓上密说直了见性。于夜间潜唤入房,三日三夜共语。”《别传》说:问答有关佛性的问题。印顺法师认为,付法是密授的,所以没有人会知道。惠能也许有提到过,但诸本的传说大都是禅师们所推测而表达的。

当天晚上,弘忍就送惠能去九江驿,回岭南。

南归隐遁

大庾岭夺法:惠能在黄梅得法,当夜就走了。过长江,到九江驿,然后直回岭南。东山门下,知道衣法付与惠能,有些人就向南追来。其中有名惠明的,一直到大庾岭上,追到了惠能。惠明曾任四品将军,有军人的气质。当时惠能将衣给惠明;惠明反而不知所措,表示“远来求法,不要其衣”。传衣虽表征了传法,但有衣并不代表有法。惠明要的是法,惠能便为惠明说法。说法的内容后来传说为:“不思善,不思恶,正与幺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惠能于是让他向北去化人,惠能这才平安回到岭南。 惠明本是弘忍弟子,因为听惠能说法,而作为惠能弟子。

五年法难:“三年(五年)勿弘此法”,《坛经》以来一致表明惠能曾有隐遁。 原本是五(三)年,为了符合弘忍(675)入灭,惠能(667)出家继承理想,才形成十六年隐遁说。这五(三)年(662──666)中,惠能所遇到的障碍,史料均没有确切说明。 弘忍付法时曾说:“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住此间,有人害汝。”禅者传法和弘法有难,禅史多有载录。如果是“当理与法”(指当时东山门下的秘授传法)的付法,得法的人多,便不会引起严重纷争。但一代一人的付嘱制(或继承一个寺院),在名位心未尽的,就不免引起纷争。惠能当时是24岁的在家行者,如果公开付法,则不可能不争不害。

付法而有争执的,在四祖道信将入灭时,弟子均争夺祖位。 道信在破头山建寺,而传法于弘忍,弘忍却在东面的凭墓山另建寺院,因为原住的僧众有部分不接受领导,所以不得不独自创建。弘法而有难,在《高僧传》和《续高僧传》中有诸多例子。菩提达摩传禅也“多生讥谤”;或说为人毒害。在佛教史上,弘法特别是弘阐禅法,超越时流,容易受讥谤诬控,受毒害驱摈。惠能以前诸祖,及惠能门下的神会,所遇的法难都很重。印顺法师认为:“这可见一种独到的法门的弘开,是太不容易了。惠能受法而有争、有难的传说,应有事实的成分。”

弘化时期

出家与受戒:惠能过了五年遁迹于劳苦的生活,终于因缘成熟而出家。乾封二年(667) [16] 正月初八日,惠能到了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印宗正在讲涅槃经,惠能在座下参听。“因论风幡语,而与宗法师说无上道”。印宗非常欣奇,问起来,才知东山大法流传岭南的,就是这一位。于是非常庆幸,正月十五日普集四众,由印宗亲为惠能落发。二月初八日为惠能授具足戒。此时惠能30岁。惠能弘法伊始,便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禅,为岭南佛教带来了一股清新气息,在当地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他作为五祖衣钵传人的身份,更使他受到了广州方面的敬重。

从广州到韶州:惠能受戒后,就在广州法性寺开单传宗旨。次年春,惠能去曹溪山宝林寺(今南华禅寺),“印宗法师与缁白送者千余人”。 曹溪属韶州,与广州相去七百多里。惠能得印宗赞扬且受广州方面的崇敬。《别传》说惠能去黄梅前曾在曹溪小住。从黄梅回来又到过曹溪。 从广州经大庾岭而到黄梅,必经韶州;惠能在往来时在曹溪小住,多少有相识的人。过去“虽犹为恶人所逐”,不能安定的住下来。现在出家受具足戒,得到广州的拥护,曹溪僧众也就表示欢迎。所以惠能回到曹溪而成为宝林寺的主导者。

住持曹溪:惠能住曹溪山的故宝林寺。 中宗复位时(705)敕于天下诸州立(或改名)中兴寺。后来称为中兴寺的故宝林寺,又赐名而改为法泉寺(707)。法泉寺以外,还有惠能住在广果寺的记载。 可见惠能的住处不止一处。依佛门一般情形,名山都有主体大寺;此外有茅蓬和别院属大寺所管辖。惠能在曹溪山不一定住在宝林寺;住过的地方皆成立别院。《坛经略序》说“兰若十三所”,所以《坛经》等只泛说曹溪山。而法泉寺与广果寺,应为规模大而居住时间多的两寺。

大梵寺说法:惠能到韶州大梵寺说法,是《坛经》所明记的。刺史韦据等到曹溪宝林寺,礼请惠能出山,在城内的大梵寺说法,听众一千余人,是当时的盛会。惠能“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授无相戒”。记录下来,就是《坛经》的主体部分。《坛经》后来经过不少的增损,但惠能顿教的内容、特色,及其渊源,仍可依此而有所了解。

德音远播

惠能四十多年的禅的弘化(667──713),引起了深远的影响。弟子们的旦夕请益,对顿教的未来开展,给予决定性的影响外,更影响到社会和皇室。据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并序》所述,惠能的德化,不但百越氏族(浙东、闽、粤、越南等),连印度,南洋群岛,都有远来礼敬请益的。惠能弘化于岭南,对边区文化的启迪,海国远人的向慕,都有所贡献。所以王维称誉为:“实助皇王之化。”

惠能在岭南弘化,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受到了皇室礼请及供养。长寿元年,武则天派遣“天冠郎中”张昌期,前往韶州曹溪“请能禅师”,惠能“托病不去”;到万岁通天元年,“再请能禅师”,惠能还是不去,于是便请袈裟入内道场供养。武则天晚年又再次派薛简迎请惠能;到中宗景龙元年十一月,此时武则天早已去世,皇帝又派薛简再请。《别传》所传神龙三年十一月十八日(九月改元景龙元年)诏修宝林寺等,应属同一时间的事。

另《别传》说:神龙三年(707)敕韶州百姓修中兴寺,赐额为法泉寺;惠能新州故宅建为国恩寺。鉴真在天宝九年(750)经过韶州,证实了法泉寺与唐室有关。武则天崇信佛法,中宗和睿宗都仰体母后德意而信佛护法;赐额法泉寺,即使武则天已去世,民间也视为武则天所造。王维《能禅师碑》所述,其后《历代法宝记》,《曹溪别传》等都有叙述。虽存在年月的纷乱,而对皇室礼请,敕建寺院,致送供养之事,并无实质的改变。

惠能恢复前代佛教僻居山林,抗迹尘外的宗尚。一生远遁岭南,应是考虑到北方特别是两京一带主要是神秀为代表的北宗势力范围,不愿涉足这一是非圈。当时南北二宗虽然没有后世禅籍渲染的那么尖锐对立,但多少存在着矛盾。同时也和惠能的个性有关,不愿交游权门,刻意与朝廷保持一定距离,仍保持了自达摩禅以来历代祖师山林佛教的特色。

入灭前后

最后的说法:惠能晚年的末后说法。 依《坛经》所传,有三部分:一、惠能教“十弟子”:为人说法,不能失去“三科法门”和“三十六对”的本宗:“吾教汝说法,不失本宗。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于性相。若有人问法,出语尽双,皆取法对,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印顺法师认为,“一切”无非是“相依相因”的对待法而不离文字,所以“三十六对法,解用通一切经”;但是今日的“禅师们”已经“好简成性”,甚至对于“三科三十六对”的教法基础,“也嫌他名数纷繁”而并不理会。

二、先天二年(713)七月八日,惠能与大众话别。大众都涕泪悲泣,惠能为大众说《真假动静偈》,直指“动上有不动”的离假即真。说完后“众僧既闻,识大师意,更不敢诤,依法修行,一时礼拜,即知大师不久住世”,于是“告别”。在告别而大众悲泣中,传说只有神会“不动亦不悲泣”。六祖便独赞他:“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 [34-35]惠能认为“吾灭后二十余年,邪法缭乱,惑我宗旨”,于是暗示神会在洛阳提倡南宗,“定佛教是非,竖立宗旨,即是我正法”。 [36] (疑伪)(开元二十年顷,神会在滑台大云寺,召开无遮大会,建立南宗宗旨。)

三、八月三日入灭当天,惠能食后又与大众话别。法海问起:“此顿教法传受,从上已来,至今几代?”这才有七佛以来四十世的叙述。 [37]法海又启请大师,留什么法令后代人见性?惠能更说《见真佛解脱颂》(“自性真佛解脱颂”)。然后要门人“莫作世情哭泣,而受人吊问,钱帛,着孝衣”,这都符合律制。最后的教诫是:“如吾在日一种,一时端坐。但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但能寂静,即是大道。”

入灭:先天二年(713)八月三日夜三更,惠能在新州国恩寺“奄然迁化”了。“端身不散,如入禅定”。据载,这几天曹溪有“异香氤氲,山崩地动,林木变白,日月无光,风云失色”等异征。 [38]早在先天元年(712),惠能归新州国恩寺,则命人在该寺造塔。 [39-40] 入灭后,当时广州、韶州和新州三方,为争奉遗体产生了一番辩论。据载,最后达成了焚香的协议,“香烟指处,师所归焉”。结果香烟指向韶州曹溪。十一月十三日,惠能的遗体从新州迎回曹溪安葬。惠能的塔院由弟子令滔管理;从上传来的袈裟也留在塔院供养。塔院并非本寺,而是附属于本寺的别院。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中国禅宗六祖 慧能 英国曾把孔子 老子和慧能 称为东方三圣人”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禅 六祖慧能 六祖坛经 坛经 慧能 禅宗

禅 六祖慧能 六祖坛经 坛经 慧能 禅宗

禅宗,佛教,慧能,禅定,思想,瑜伽,境界,宗教,理论,六祖坛经,传统,六祖,改造,污染,六祖慧能,意义上,中国,一物,东西,儒家,分途,婆罗门教,坛经,意境,文化,文字,方法,法门,目的,禅学

2018-11-11 #故事阅读

六祖坛经 六祖也相应作了答疑 禅宗 六祖慧能

六祖坛经 六祖也相应作了答疑 禅宗 六祖慧能

禅宗,六祖慧能,六祖,坛经,六祖坛经,信仰,系统,文字,佛法,般若,不生不灭,净土,功德,外道,宗派,大师,尘劳,波罗蜜,见性,邪见,曹溪,居士,力量,信心,佛教,三宝,不立文字,三昧,开悟,志诚

2007-02-12 #经典故事

佛教禅宗文化之六祖慧能

佛教禅宗文化之六祖慧能

慧能,禅宗,佛法,故事,弘忍,内心,图片,彩旗,来源,网络,六祖慧能,在动,感觉,神秀,佛道,曹溪,代表,佛教,坛经,禅学,教义,法会,结果,证道,诗句,风动,大字不识,弟子们,独立思考,一花

2017-03-18 #故事会

六祖慧能的一部《六祖坛经》 看完是否能从中获取到什么?

六祖慧能的一部《六祖坛经》 看完是否能从中获取到什么?

六祖坛经,六祖,万物,见性,修福,一物,大乘,自性,风动,归依,分享给大家,很有帮助,达摩,六祖慧能,曹溪,心益,可名,吾祖,得福,汝今,法中,王师,若明若,若之智,羊鹿,诸佛,诸法相,佛教,一世,世人

2018-11-01 #长篇故事

菩提无树 明镜非台——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菩提无树 明镜非台——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慧能,风动,禅宗,神秀,慧能大师,代表,仁者,佛性,作者,惠能,见性成佛,一首诗,弘化,南宗,六祖慧能,祖弘忍,法脉,东山,不分伯仲,万物,体会出,作用,北宗,僧众,典故,原因,参禅,史称,小卒,地位

2012-01-02 #故事会在线阅读

六祖慧能和卧轮禅师

六祖慧能和卧轮禅师

伎俩,百思,六祖,心数,菩提,日日,禅师,佛法,作用,听闻,功夫,方法,慧能,大石头,思想,法执,真义,种系,说法,一念不生,不增不减,又如何,就像我,菩提心,不生不灭

2020-08-03 #经典故事

从临时工到上位传奇:禅宗六祖慧能的故事

从临时工到上位传奇:禅宗六祖慧能的故事

慧能,禅宗,佛教,和尚,六祖慧能,传说,佛法,佛门,弘忍,临时工,佛性,故事,时候,神秀,传统,寺院,了禅,南宗,达摩,禅宗六祖,粗活,中国,传奇,人们,人生,僧人,内心,印度,北宗,大众

2024-02-20 #综合

关于禅宗六祖慧能的那些事(摘录)之一

关于禅宗六祖慧能的那些事(摘录)之一

佛教文化,中国,六祖,过程,有的人,禅宗文化,六祖慧能,修佛,多大,中不,世间,光辉,作用,人性,人人,人生,佛教,作者,禅宗,关系,六道轮回,字体,天地,天性,宇宙观,宏观,微观,形式,左右摇摆,弘法

2011-12-10 #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