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让历史告诉未来

时间:2020-06-13 04:36:01

相关推荐

让历史告诉未来

第34 卷 第4 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 l. 34 No. 4 2013 年7 月Jou rn a l o f J i shou Un iv e r s i ty(So c i a l S c i en c e Ed i t ion)Ju l. 2013 DO I:10.3969/j.i s sn.1007-4074.2013.04.005让历史告诉未来: 孙中山的 军政、训政、宪政 三阶段方略及启示*彭 先兵(东莞理工学院 城市学院, 广东 东莞523419)摘 要: 孙中 山 提出 的 军政、训 政、宪政 三阶段思想, 是实 践 三民主义 和 五权分立 理论以 实 现近代中 国 资本主义宪政民主的 根本方略, 也是针对近代中 国 国 情提出 的 一个渐进式(量变) 与 激进式(质变) 相结 合的 宪政建设模式, 为 今天的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提供了 重要启 示: 必须 以 宪政民主为 目 标, 必须 有切实 可行的 路径模式, 必须 将世界潮 流与 中 国 国 情结合起来。 这样才 能让那些患了 宪政民主 饥渴 症 的 人增多 一 些理性认识和稳健意识, 让那些借口 国 情而在宪政民主方面患了 麻痹症 的 人增多 一些进取精神和忧患意识。关键词: 孙中 山 ; 军政; 训 政; 宪政; 宪政建设模式中图分类号:D 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074(2013)04-0035-06基金项目 : 国 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08BKS 024)作者简介: 彭 先兵, 男 , 东 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讲师 , 中 山 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党的十八大提出 ,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 规范化、 程序化。 孙中山 是民主革命和宪政民主的先行者。 我们认为, 他提出 的 军政、训政、宪政 三阶段思想, 是实践 三民主义 和 五权分立 理论以实现近代中国 资本主义宪政民主的根本方略, 该方略既 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 , 又 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 对今天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依然具有借鉴意义。一、 军政、 训 政、 宪政 三阶段方略的提出和发展早在1905 年, 孙中山在《 同盟会宣言》中提出 ,中国从封建专制 走向 宪政民主需要经 过 军法之治 、 约法之治 和 宪法之治 三个时期。 第一期为军政府督率国民扫除旧污之时代; 第二期为军政府授地方自 治权于人民而总揽国事之时代; 第三期为军政府解除权柄, 宪法上国家机关分掌国事之时代。 俾我国民循序以进, 养成自 由 平等之资格, 中华民国之根本, 胥于是乎在焉。 〔1〕2981906 年, 他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再次提出 : 由军法之治经约法之治达宪法之治, 将中国 建设为一个独立富强、自 由平等的现代国家〔1〕296-298。 辛亥革命后, 孙中山在1914 年《 中华革命总章》中正式提出 实现宪政民主须经历 军政、 训 政、 宪政 三个阶段。 因 为他开始到认识到辛亥革命之所以没有使中国 走向 民主共和的宪政道路, 却相反走向了封建割据式的军事强人政治的根本原因 在于: 由 军政时期一蹴而至宪政时期, 绝不予革命政府以训 练人民之时间, 又绝不予人民以 养成自 治能力 之时间, 于是第 一流弊, 在旧污未能荡涤, 新治无由进行。 第二流弊, 在粉饰旧污, 以为新治。 第三流弊, 在发扬旧 污, 压抑新治。 更端言之, 第一为民治不能实现, 第二为假民治之名, 行专制之实。 第三, 则 并民治之名 而去*收稿日 期:2013-06-06在线杂志:h t tp://skxb.jsu.edu.cn之也。 〔2〕62此后革命实践的艰难曲折更让孙中山 坚信 三阶段 方略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晚年的他还在一再重申 并做了 集中 的 阐 发。 1923 年1 月 , 他在《申 报》五十周 年纪念专刊 上发表的 《 中国 革命史》中特地重申 : 从事革命者, 于破坏敌人势力 之外,不能不兼注意于国民建设能力之养成, 此革命方略之所以必要也。 余之革命方略, 规定革命进行之时期为三: 第一为军政时期, 第二为训政时期, 第三为宪政时期。 〔2〕621924 年, 他在《 国 民政府建设大纲》中集中阐发了 军政、 训 政、 宪政 三阶段的 宪政建设思想, 强调只有走完这三步, 才能最终完成中 国革命的进程和实现中国的宪政民主。综观孙中山提出 的 军政、 训 政、 宪政 三阶段方略, 其内容既保持了 前后一贯性, 又具有随着时代前进的发展性。 先看 军政 , 这是 以党建国 的暴力革命时期, 早期是指在国 民党的 领导下, 以革命的手段推翻 清王朝 的 统治, 建立资产阶 级共和国, 后来指通过武装革命彻底打到 军阀, 实现国 家的统一和独立。 再看 训政 , 这是 以党治国 的威权统治时期。 孙中山深受西方宪政思想的熏陶, 但他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发现中国 两千多年的 封建专制使得中国 的民众 民智 未开 。 他痛心疾首地指出 : 中国四 万万之人民, 由 远祖初生以来, 素为专制君主 之 奴 隶, 向 来 不 识 为 主 人、 不 敢 为 主 人者。 〔3〕11因而以 军政 统一全国 后, 需要在国 民党的领导下, 以 训 政 来开启 民智, 培养民众的 民主意识。 届时要实行约法, 由 政府派出 经过训 练、 考试合格的人员, 到各县筹备地方自 治, 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 最后看 宪政 , 孙中山认为, 凡一省之内 全部的县已实行自 治, 就可结束训政, 开始宪政阶段。 宪政 是 还政于民 的宪政民主时期。 宪政的精髓是主权在民, 民众是宪政的主体力量。 孙中山 早期的宪政思想为西方的宪政理念所主宰。 他认为: 由平民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大总统由 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 构成之。 〔4〕6这里的 国 民 和 平民 是资产阶级人权理论中抽象的 民众。 随着革命实践的进展, 孙中山的宪政思想不断得到完善。1918 年, 他在《 建国 方略》中 指出 : 主权属 于国民全体, 是四万万人民即今之皇帝也。 国中之百官, 上而总统, 下而巡差, 皆人民之公仆也。 〔4〕157这里的 民众 是具体的, 即指中国四万万国民。 晚年的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宣言中批评了 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 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 〔5〕648, 把他的 宪政 总目 标发展为 人民要行使直接民权 的宪政民主体系。二、 军政、 训 政、 宪政 三阶段方略是一个宪政建设模式自 孙中山提出 军政、 训 政、 宪政 三阶段方略后的九十多年里, 人们对它的评述历来都是见仁见智、贬褒不一的。 笔者提出 , 这一方略也为近代中国提供了一个操作性很强的 宪政建设模式。 孙中山曾说: 余之谋中国 革命, 其所持主义, 有因 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 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 有吾所独见而所创 获者。 〔2〕60孙中山 所独见而所创 获者 主要是 三民主义 和 五权分立 的 理论。 然而, 任何理论在没有得到实践之前都只 能是假设,而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 必定运用 一定的方式方法, 其中通过反复探索得出的带规律性的方法就体现为一种模式。 孙中山的 三民主义 和 五权分立 理论也不例外, 它们不在近代中国 进行实践也只能是假设。 而一旦付诸实践, 就会在方式方法上逐步探索出 一定的 规律。 军政、 训 政、 宪政 三阶段的方略就是孙中山 经过辛亥革命及其前后一系列实践的试错后, 才得以比较完整地总结出 的带规律性的宪政建设方案。 它既借鉴了 世界资产阶级宪政建设的一般规律, 又结合了近代中国的国情和具体实践, 体现了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的特殊规律和特殊方法, 因而是近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政建设模式。将 军政、训政、 宪政 三阶段方略作为一种宪政建设模式具有重大的意义。 所谓模式, 是指运用理论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它 是从实践中重复出现的现象中抽象出 来的 带有规律性的 方式方法, 是理论转化为现实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 不借助模式, 理论就不能得到实践, 只 能沦为一种远离现实生活的 抽象思辨或玄思。 美国 学者亚历山大(C. A l ex and e r)对模式的理解可以加深我们对模式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他指出 , 模式描述了 一个在我们的环境中不断出 现的问题, 接着指明了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关键部分, 这样就可以重复使用 这个方案, 而不必另 起炉灶重新摸索〔6〕。 按照他的说法, 模式(或样式) 是由 三部分组成的一个规则, 这个规则描述了特定环境、问题和解决方案之间的关系。 作为世界中的一个要素, 每一模式是一定的情境! 此情境中不断重复发生的一定的作用 力系统,63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4 卷以及允许这些作用 力 自 身解决的 一定的 空间 图 式这三者之间 的 关系〔7〕。 可见, 模式包括三大要素:其一, 这个模式适用于什么环境条件; 其二, 这个模式能够解决什么 问题; 其三, 解决问 题的 方案是什么。 布希 曼(F r ank Bu s chm ann) 等人进一步 提出模式系统(P a t tem s y s t em s) 的概念, 认为模式系统中模式之间的联系要比模式目 录更加紧密, 它被设计作为 一系列模式的集合, 它包括模式实现、组合和实际使用 的 指南 〔8〕360。 质言之, 模式可成为记载 并 传达专 家 经 验的 行之有 效的 较为 固 定的 工具 无论哪个领域的 专家 经 验, 政 治 领 域也 不例外。依照亚历山 大的 模式理论来分析孙中山 的 宪政建设模式, 它描述了 一个在特定环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需要解决的 重大问题(建立宪政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然后描述了 该问题的 解决方案的核心 军政、训政、宪政 三阶段的方案。这是一种渐进式(量变) 与激进式(质变) 相结合的宪政建设模式, 量变表现为专制独裁的程度逐阶段减少, 宪政民主的程度逐阶段增加; 质变表现为每个阶段的量变积累 到一定程度都有相应的 质变来巩固其成果: 一省完全定底之日 即是 军政 转变为 训政 之日 , 一省全数之县完全自 治之日 即是 训政 转变为 宪政 之日 。 该模式既有总体目 标,即 五权分立 的 政体和 人民要行使直接民权 的宪政体系, 又有阶段目 标, 即军政时期 破坏敌人势力 , 训政时期 养成人民自 治能力 , 宪政时期 还政于民 。 该模式有着清晰的线路图、 明 确的 时间表和具体的建设内 容以及评估标准。 我们可以借用 连续统一体 的原理来图示(图1):图1 孙中山 的宪政建设模式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孙中山的宪政建设模式是一个强调量变和质变相结合, 或渐进与激进相结合的宪政建设模式, 它是对辛亥革命时期 由 军政时期一蹴而至宪政时期 的激进式做法的扬弃。 细细研读孙中山的 军政、训政、宪政 三阶段思想, 深刻把握其本质, 还可以把孙中山的宪政建设模式用 公式表示如下:上式中的 G 代表保证(Gu a r an t e e), 即 国 民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三个阶段目 标的 实现都离不开国民党领导, 即军政是 以党建国 的暴力革命时期, 训政是 以党治国 的威权统治时期, 宪政是党 还政于民 的 宪政民主时期;C 代表环境(Cond i-t ion), 即近代中 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国 情;P代表方案(P l an), 即分阶段、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宪政建设的规律性方法, 军政、训政、宪政 三阶段方略是其核心, 分别 用 P1、P2、P3表示。 O 代表目标问题(Ob je c t iv e), 即 建成 五 权分立 的 政体和 人民要行使直接民权 的 宪政民主的重大目 标问题。 简言之, 就是建成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它可分为三 个阶段性目 标:O1是军政时期的目 标, 即 以党建国 , 主要是打倒 敌人势力 (代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O2是训 政时期的目 标, 即 以党治国 , 主要指养成 人民自 治能力 , 主要是对人民进行思想启 蒙和训 练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 能力,O3是宪政时期 的 目 标, 即 党 还政于民 , 再由人民依法 授权民选政府 。三、 军政、 训 政、 宪政 三阶段方略的当代启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基本国 情和国内外反动势力 的 异常强大决定了 资本主义宪政建设在中 国 很难 行得通, 加之孙中 山 的 早 逝, 军政、训政、宪政 三阶段的宪政建设思想没来得及在73第4 期 彭先兵: 让历史告诉未来: 孙中山 的 军政、训政、宪政 三阶段方略及启示孙中山领导的实践下得到进一步的检验、校正和完善。 其后的蒋介石国 民党政权在实践中简单化乃至歪曲和背离了孙中山的宪政建设思想,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以至最终为人民抛弃。 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对比旧中国, 新中国宪政建设的成就不可谓不大, 但站在今天时代的高度会发现问题亦不少,《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也坦言: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也清醒地看到, 虽然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仍有许多需要克服和 解决的 问 题。 〔9〕反思孙中 山 军政、 训 政、 宪政 的宪政建设模式, 对今天的民主政治建设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 要重视民主政治建设指导思想的研究, 也要重视民主政治建设模式的构建孙中山领导的宪政建设是以 三民主义 和 五权分立 的理论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 军政、训政、宪政 三阶段思想是他为实践 三民主义 和 五权分立 的理论而提出 来的 操作模型 (模式) 和 方法论。 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和 议行合一 的理论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 其实践的方法不能说没有, 但要么 失之于宏大叙事,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就是方法论, 然而这是从最宏观的哲学层面讲的, 不是宪政民主建设的具体操作方法; 要么散见于经典作家、 革命领袖 及后续领导人的著作中, 没有归纳总结为操作模型。 这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长期不能进入正常轨道的 重要原因, 也是今天国内外不少人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多有诟病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 即便初步摸索了一些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式方法, 但没有用 法律的手段巩固下来, 反而以人治取代法治。 这个在毛泽东时代表现得十分突出 。 毛泽东带头起草和建设了新中国的第一步宪法, 他后来又带头破坏和践踏宪法和一切法治秩序。 从而给我们党、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十年动乱这样历史性的灾难。 质言之, 改革开放前, 我们在构建宪政民主的 意识十分淡薄, 更没有打造宪政建设模式的自 觉性。 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后, 才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逐步走上了法治的轨道。 邓小平曾 深刻地指出 : 为了 保障人民民主, 必须加强法制。 必须使民主制 度化、 法律化, 使这 些 制 度 和 法 律 不 因 领 导 人 的 改 变 而 改变。 〔10〕146他认为: 民主和 法制, 这两 个方 面都应该加强, 过去我们都不足。 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 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 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 〔10〕189总结历史可以得出 ,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问题,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 一个重要内 容。邓小平从我国 民主实践的 历史状况和现实需要出发, 创造性地提出 了 必须使民主制 度化、 法律化的伟大思想, 指导 着我国 民主与法制 建设工 作的 开展 〔11〕, 从而为今天能站在时代高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民主的建设模式奠定了基础。构建今天中国的宪政建设模式或方法论, 可以从孙中山 军政、 训 政、 宪政 三阶段的 宪政建设模式中借鉴的地方很多。 人们公认其或多 或少表现出来的优点有: 其一, 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 其二, 渐进(量变) 与激进(质变)相结合的建设方式; 其三, 融贯中西的 超越意识和与时俱进的开放体系; 其四, 有明 确的 总 体目 标和阶段目 标以及实现目 标的 路线图、 时间 表、 建设内容和评估标准等。 这些优点在今天的 民主政治建设中并 非 完 全 没 有, 但 有 些 方 面 我 们 做 得 还 很不够。( 二) 要全面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设计好民主政治建设的目 标体系孙中山的宪政建设模式是建立在对近代中 国国情和主要矛盾的初步认识基础上的, 尤其是对阻碍宪政建设的 旧 污 (封建主义) 和人民对民主政治的渴求的认识相当深刻。 今天我们党对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最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 落后的 社会生产力 之间的矛盾 的把握是准确的, 但对该阶段的主要矛盾的把握还应与时俱进地补充政治方面的 内 容。 因为人民对以宪政和法治为核心的民主政治的需要,与对经济文化的需要一样, 都是日 益增长的。 事实上, 我们党对此是有认识的, 只 不过还没有将其提高到主要矛盾的高度。 改革开放前, 我们曾 把政治突出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其实, 这是一种对政治的扭曲 , 不是人民的政治需要的正常增长。 改革开放后, 从1980 年邓小平在《 党 和 国 家 领导 制 度的 改革》中提出政治体制改革, 到 十三大的 基本路线把政治 民主 与经济 富强 和文化 文明 相并列 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 标, 到十六大报告提出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 标 , 到十七大报告提出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 标 。 再到83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4 卷十八大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 这些提法的背后都反映了 人民日 益增长的政治需要和不断提高的 政治参与积极性。 换言之, 这些提法也反映了人民对民主政治的需求与民主政治的发展现状之间 存在着矛盾。 尽管我们不赞同把 发展中的经济、社会、文化与落后的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 与 人民日 益增长的 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并列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两大主要矛盾〔12〕, 因 为社会主义初级段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要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 但正视这一矛盾既是当 前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 又是设计未来民主政治建设宏伟蓝图的客观依据, 事实上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 重头戏是规划目 标体系和建设进程。 虽然孙中山 提出 的 宪政建设模式在当时没行得通, 但它在目 标体系和建设进程的设计上是有优点的。 一方面, 它的总体目标明确, 即 建立融贯中 西的 五权分立 的 政体和 人民要行使直接民权 的宪政体系。 另 一方面, 它的建设进程(阶段性目 标) 也很明确, 军政时期是以党建国, 训政时期是以党治国, 宪政时期是还政于民。 综观国内 外对今天中国民主政治的不同贬褒,可以发现最大的分歧就在于对目 标体系和建设进程的理解不一。 最近, 贺卫方也指出 , 今天已经是特别不一样的时代了 , 这个时候如果再不把某些事情说得更明 确的 话, 它就会让人们无所适从,中国共产党的 战略方向 也会变得模糊不清。 在他看来, 改革开放也 存在的 一个与生俱来的 内 在缺陷, 多数情况下他偏重于经济体系, 但是政治方面非常保守。 这样导致一开始就没有从政治制 度上有助于减少社会中间某些弊端, 如 腐败、 权力 与资本的结合、贫富差距 〔13〕。 贺卫方还借用 吉田 茂的《 激荡的百年史》的言论指出 中国 的 问 题 这个国家过去曾经出 现非常伟大、 值得尊重的 文明, 但是它总是没有办法去追随世界上比较合理的 社会发展目 标, 总 在旧 有的 圈 圈 里打 转。 实 事求是地说, 这些观点并非完全出 于意识形态方面的 偏 见,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 我国 民主政治建设的 瑕疵所在。 那么, 我们应该怎样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设计一个既具有实质性内容, 又具有可操作性的目 标体系? 这里仅就设计的 根本原则 做些 探讨。根本原则应是 三个面向 , 即 邓小平提出 的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这一原则的实质是要求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 富于创造性。 正如孙中山 所言, 世界潮流, 浩浩荡荡, 顺之则昌, 逆之则亡 , 针对中国封建文化的根深蒂固 和现行政治体制存在着权力 的软约束、体制性腐败、 权大于法、 不尊重人权、 民主化程度低等弊病, 要用现代理念、世界眼光、未来意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出 能有效地限制 权力、 抑 制 腐败、奉行法治、保障人权、维护民主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总目 标。 简言之, 就是宪政民主体制 的 总 目 标。因为经过近代几百年的探索与实践, 宪政民主政体已经改进为 一种 高级形态的 政体, 它 将宪 政与 民主、共和相结合, 弥补了民主与共和的缺陷, 为民主与共和提供了 法制上的保障与实现手段。 当 今社会, 宪政已经成为法治和民主的代名 词, 它 意味着依据宪法来治理国家的民主政治是大势所趋。( 三) 要把握本国宪政建设的特殊规律, 走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道路孙中山在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 基础上投身革命生涯, 欧美民主政治对他的影响至为深远, 因 而成为他从事民主革命和宪政建设的 思想基础和模板。 孙中山提出的宪政建设模式也不例外, 吸收借鉴了西方先发国家宪政建设的思想和做法, 但他并不盲目 崇拜西方, 而是主张在借鉴的基础上进一步超越。 与 三民主义 和 五权分立 的理论一样, 他的 军政、训政、 宪政 三阶段思想也是结合了 中国的实际特别是辛亥革命的 经验而独创 出 来的。 这表明当时中国 先进分子已开始对西方宪政建设道路进行自 觉地扬弃, 力图寻求一条适合中国的宪政建设道路。 在中国特色被强调得无以复加的今天,掌握本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殊规律, 走适合中国特色的宪政建设道路, 似乎不应该是一个问题了 。 其实, 理论问题的解决并不代表实践没有问题。 换言之, 我们提出 中国 特色 , 并不等于我国 就完全解决了走中国自 己的特色道路的问题, 别的国家没提特色二字, 也并不等于别的国家没有他们自 己的特色。 比如日 本, 它学习 西方是最彻底的, 也是最好的, 但并没有失去自 己 的 特色。 认真反思 可以 发现, 邓小平大力 倡 导 中 国 特色 是有鲜明 针对性的, 那就是我们过去犯了严重 照搬 苏联模式的错误。 细察今天的民主政治建设实践, 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两种错误倾向: 其一, 借口国情, 忽视宪政建设的一般规律和普遍趋势, 动辄扣以 全盘西化 的帽子。 这种言论时下并不少见; 其二, 夸大中国93第4 期 彭先兵: 让历史告诉未来: 孙中山 的 军政、训政、宪政 三阶段方略及启示传统文化中阻碍民主政治发展的因素, 对西方的宪政民主模式顶礼膜拜。 这方面最典型的 要数刘 晓波的中国 需要300 年殖民地 的言论。最后, 我们还要看到孙中山的宪政建设模式的不足之处, 譬如, 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 ,但没有摆脱资产阶级 精英 模式论特别是国 民党 一党独优 论, 以致演变为国 民党的一党专政; 提出要结合国情, 但一些方面还是脱离了 国 情, 所谓的县自 治、省自 治就与国 情不符, 是照搬西方的 地方自 治; 要求三阶段循序渐进, 但没有讲清楚三阶段的内 容是彼此交融、 互为条件的, 只 存在重点和中心的不同, 不能搞单打 一的, 必 须统 筹 兼顾; 等等。 孙中山的宪政建设模式在中国 大陆没有成为现实, 不能不说与这些不足有关。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已走到了 关键时刻,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我们应该批判地吸收孙中山 的宪政建设模式, 因为在中国已不是要不要民主和宪政的问题了 , 而是完善宪政和民主的目 标体系以及用 什么样的操作模型(模式) 去实现这一目 标体系的问题了 。参考文献:〔1〕 孙 中 山. 孙 中 山 全 集: 第 1 卷 〔M〕. 北 京: 中 华 书局,1981.〔2〕 孙 中 山. 孙 中 山 全 集: 第 7 卷 〔M〕. 北 京: 中 华 书局,1985.〔3〕 孙 中 山. 建 国 方 略 〔M〕. 呼 和 浩 特: 内 蒙 古 人 民 出 版社,2005.〔4〕 孙中山. 孙中山 选集: 上卷〔M〕. 北京: 中华书局,2006.〔5〕 毛 泽 东. 毛 泽 东 选 集: 第2 卷 〔M〕. 北 京: 人 民 出 版社,1991.〔6〕 ALEXANDER,C.,ISH IKAW A,S. & S ILVERSTE IN,M. A P a t t e r n L a n g u a g e:T ow n s,B u i l d in g s,C on s t r u c t i on〔M〕. N ew Y o r k,NY:O x f o r d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977.〔7〕ALEXANDER,C. Th e T im e l e s s W ay o f Bu i ld in g〔M〕.N ew Y o rk,NY:Ox f o rd Un iv e r s i t y P r e s s,1979.〔8〕BUSCHMANN,F.,MEUN IER R.,ROHNERT,H.,SOMMERLAD,P. & STAL, M. P a t t e rn-O r i en t edso f tw a r e A r ch i t e c tu r e:A S y s t em o f P a t t e rn s〔M〕. Ch i-ch e s t e r,U. K.:John W i l ey & S on s,1996.〔9〕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 务院办公室. 中 国 的 民主政治建设〔EB/OL〕. 新华网 (2005-10-19) 〔2009-09-20〕.h t tp:n ew s.x inhu an e t.com/po l i t i c s/2005-10/19.〔10〕 邓 小 平. 邓 小 平 文 选: 第2 卷 〔M〕. 北 京: 人 民 出 版社,1994.〔11〕 刘 国 华. 论 毛 泽 东、 邓 小 平 社 会 主 义 民 主 政 治 思 想〔J〕. 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2).〔12〕 张祖桦. 中国政治改革的总体目 标 建立宪政民主体制〔J〕. 当 代中国研究,1999(3).〔13〕 周兆呈. 专稿: 对话贺 卫方谈中 国 宪政争议〔N〕. 联合早报(新加坡) ,2013-06-04.( 责任编辑: 彭介忠)On S un Y a t- s en s Th r e e- s tage S t r a t eg y and I t s En l igh t enm en tPENG X ian-b ing(Dongguan U n iv er s i ty of S c i en c e and T e chn o l ogy,Dongguan 523419,G uangdong Ch ina)Ab s t r a c t:Sun Y a t- sen s th r e e- s t ag e s t r a tegy to p r a c t i c e m i l i t a r y po l i t i c s,po l i t i c a l tu t e l ag e,and con s t i tu-t ion a l po l i t i c s i s a r evo lu t ion a r y p l an in c a r ry ing ou t Th r e e P r in c ip l e s o f th e P eop l e and th e th eo ry o f th e s ep a r a t ion o f f iv e pow e r s .I t i s a s t rong ly op e r an t pa t t e rn o f con s t i tu t ion a l con s t ru c t ion th a t com-b in e s in c r em en t a l i sm(qu an t i ta t iv e ch ang e)and r ad i c a l i sm (qu a l i t a t iv e ch ang e)a c co rd ing to th e a c tu a lcond i t ion s o f mod e rn Ch in e se h i s to ry.I t h a s en l igh t enm en t in tod ay s d emo c r a t i c and po l i t i c a l con s t ru c-t ion. G r e a t impo r t an c e shou ld be g iv en to con s t i tu t ion a l d emo c r a cy,and th e wo r ld t r end shou ld be com-b in ed w i th Ch in e s e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n th i s w ay,w e m ay be com e r a t ion a l in con s t ru c t ing con s t i tu t ion a l d e-mo c r a cy.K ey w o r d s:Sun Y a t- sen;m i l i t a ry po l i t i c s;po l i t i c a l tu t e l ag e;con s t i tu t ion a l po l i t i c s;pa t te rn o f con s t i tu t ion-a l po l i t i c s04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4 卷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让历史告诉未来”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守护历史展望未来的名人事例

守护历史展望未来的名人事例

历史,进程,和解,一门学科,历史事件,含义,来历,时候,时代,文化,沿革,用材,问题,一般指,人类社会,人类活动,作为一个,汉语词语,可能成为,就应该,文明的轨迹,是人类,过去的事,现实中,问题在于,仅仅只是

2020-06-25

学习历史 为的是面向未来

学习历史 为的是面向未来

四史,教育,上海,新时代,历史,使命,习近平,党课,初心,上海市委,主题,新中国史,红色资源,中心组,党史,内容,思想,学习会,宣讲团,课堂,记者,资源,示范,李白,中国共产党,领导小组,静安区,专题,人民,会址

2018-06-30

国产儿童电影的历史 现状与未来

国产儿童电影的历史 现状与未来

儿童电影,儿童,创作,电影,发展,影片,观众,导演,美育,动画电影,方面,中国电影,影视教育,作品,类型,编导,电影创作,中国儿童电影,中小学,电影教育,传统,充分发挥,国家,想象力,时期,特性,特点,艺术性,视野,道路

2011-05-16

讲述成都历史故事 未来“天府锦城”长啥样?

讲述成都历史故事 未来“天府锦城”长啥样?

成都,文殊坊,街区,十景,天府,片区,锦城,皇城,历史文化,体系,老成都,皇城坝,业态,两江,公馆,望江楼,城市,土地,文脉,建筑,文殊院,新场,街巷,青羊宫,遗址,遗迹,项目,文化艺术,能看见,刘存厚

2011-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