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精选十位名人的职业规划故事

时间:2020-06-13

每天坚持计划的名人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1824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7 分钟。

十位名人的职业规划故事 一、 施瓦辛格的职业规划 四十多年前, 一个十多岁的穷小子, 身体非常瘦弱, 却在日记里立志长大后做美国总统。如何能实现这样宏伟的抱负呢? 经过思索, 他拟定了一系列目标。 做美国总统首先要做美国州长--要竞选州长必须得到雄厚的财力后盾的支持--要获得财团的支持就一定得融入财团--要融入财团最好娶一位豪门千金--要娶一位豪门千金必须成为名人--成为名人的快速方法就是做电影明星--做电影明星前得练好身体,练出阳刚之气。 按照这样的思路, 他开始行动。 某日, 当他看到着名的体操运动主席库尔后, 他相信练健美是强身健体的好点子。 他开始刻苦而持之以恒地练习健美, 他渴望成为世界上最结实的壮汉。 三年后, 借着发达的肌肉, 一身似雕塑的体魄, 在以后的几年中, 他囊括了各种世界级的” 健美先生” 称号。 22 岁时, 他踏入了美国好莱坞。 在好莱坞, 他花费了十年时间, 利用自身优势, 刻意打造坚强不屈、 百折不挠的硬汉形象。 终于, 他在演艺界声名鹊起。 当他的电影事业如日中天时, 女友的家庭在他们相恋九年后, 也终于接纳了这位” 黑脸庄稼人” 。 他的女友就是赫赫有名的肯尼迪总统的侄女。 2003 年, 年逾五十七岁的他, 告老退出影坛, 转而从政, 成功竞选为美国加州州长。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美国总统。 他就是阿诺德·施瓦辛格。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 科学规划, 行动有力, 就能成功。 从这个职业规划案例可以看出: 职业规划制定的越早、 步骤越详细, 越能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不管这个目标多么艰难、 自己的现实和理想之间相差多远, 只要自己有恒心、 有切实可行细致的计划, 并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去完成, 就一定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二、 方文山的职业规划 方文山? 周杰伦的最佳拍档! 周杰伦说, ” 没有方文山, 我的歌不会这么成功” 。 方文山的歌词充满画面感, 文字剪接宛如电影场景般跳跃, 在传统歌词创作的领域中独树一帜。 方文山如今已经俨然是继林夕之后华语乐坛最优秀的词作人, 但从媒体上看, 如果不说话, 你会把他当做送外卖的, 实际上他曾经就是个送外卖的。 方文山是电子专业毕业, 为了圆梦而在台北苦苦打拼。 他做过防盗器材的推销员, 还曾帮别人送过外卖, 送过报纸, 做过中介、 安装管线工。 他原来的理想是做一位优秀的电影编剧, 进而成为合格的电影导演, 但当时台湾地区电影的整体滑坡让他望而却步, 只好退而求其次地拼命创作歌词。 方文山当时最喜欢的是电影, 只是觉得可以通过写歌词这个渠道, 可能能帮助他迂回进入电影圈。 方文山在做一名还算称职的管线工之余, 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创作歌词上, 直到可以选出 1 00 多首, 集成词册。 这时候, 方文山开始了他的求职之路。 他翻了半年内所有的C D 内页, 找最红的歌手和制作人, 把集成册子的歌词邮寄给他们, 一次寄 1 00 份。 为什么要寄这么多份? 方文山是做了计算的, 他估计经过前台小姐、 企宣、 制作人层层碾转, 大概只有五六份被目标人物收到。 实际上他估算的太乐观了, 这样持续的求职行为持续了一年多, 结果都是石沉大海, 直到有一天接到吴宗宪的电话, 同时吴宗宪还签下了一位会弹钢琴的小伙子, 他就是周杰伦。 被吴宗宪发掘并赏识, 方文山进入华语流行音乐界, 和周杰伦结成黄金搭档, 被广泛接受和认可, 真正的成为了” 华语乐坛回避不掉的人物” 。 看到以上方文山的成功之路, 每个有梦想的人可能都会兴奋不已, 好似都找到了可以成功的捷径。 实际上成功之路远没有那么简单, 也不是所有的途径可以被复制的。 别人能用这条路走通, 你则未必。 方文山的求职之路有否可以借鉴的地方呢? 那当然是有的。 一、 路径无法复制, 但可以复制精神 你如果能像方文山一样, 在卑微乏味的工作中, 喜欢自己, 不放弃自己的梦想, 在一年多无果的情况下仍然有拥抱梦想的力量, 你即使成不了方文山, 也能成方文海。 二、 求职是需要结果的 如果方文山寄出去的不是 1 00 多首的歌词集子而是一份求职简历, 简历上面仅仅是自我评价, 如” 将音乐视作生命、 团结同事、 刻苦耐劳” , 你觉得他会有机会吗? 仅仅有梦想是永远不够的, 关键你为梦想做了什么, 坚持了什么, 有什么样的结果? 三、 结果是要交换的 方文山那本歌词集的第一页是这样一封言辞恳切的信, ” 这是我去芜存菁后的作品……已经预埋了音乐韵脚, 而且充分考虑了流行音乐承转的节奏要求……” 求职信是给人看的,不是自我梦呓和陶醉, 要充分考虑对方的需求, 提供他人认可的价值。 四、 有些途径可以更好 方文山说, 进入圈子以后我才知道这个寄歌词的渠道有问题, 实际上这个圈子基本上是通过圈内的编曲老师推荐, 艺人的同学朋友推荐。 而我比较走运, 刚好赶上吴宗宪想组建音乐工作室。 方文山被吴宗宪相中有它的偶然性。 但如果方文山在作出求职行为之前更好的了解音乐圈的规则、 采用词曲的渠道, 而不是自我想象的话, 一定可以加速求职成功的路径。 求职之前要先尽量接触圈子, 尽量的获取信息, 尽量的认识人脉。 三、 郭晶晶: 做己所爱, 爱己所做 2008 年8 月 1 7 日, 2008 北京奥运会女子3 米跳板跳水决赛在国家游泳中心” 水立方” 进行。 ” 跳水皇后” 郭晶晶以总分 41 5.35 分的高分成功卫冕。 作为国内现役运动员的代表, 郭晶晶是跳水” 梦之队” 的领军人物, 曾多次获得世界冠军。 然而, 辉煌的背后是她一步步走过的荆棘之路。 5 岁练跳水, 1 5 岁首次参加奥运会一无所获, 1 998 年参加世锦赛, 仅获女子3 米跳板亚军, 在之后的几年赛事中, 她始终与奥运会冠军宝座失之交臂, 其中包括悉尼奥运会3 米跳板单人、 双人亚军。 巨大的压力, 残酷和现实, 并没有让她意志消沉、 打退堂鼓。 相反, 基于对跳水运动的喜爱, 她以坚韧的毅力和不服输的信心, 加之更为艰苦的训练坚持着。 2004 年, 她终于从雅典奥运会拿回2 枚金牌。 如今, 早可以光荣引退的她, 仍在向 2008 奥运冠军冲刺, 本届奥运会上她获得了2 枚沉甸甸的金牌, 演绎了一出完美的落幕。 作为一名老运动员, 郭晶晶承受着长年伤痛的困扰, 在一次次大型比赛中取得了如此辉煌的骄人战绩, 是什么让她征战赛场多年却依然保持着良好的业绩? 她成功的背后又有什么经历和特质? 是什么动力在一路支撑着自己? 郭晶晶说: ” 因为喜欢, 才会投入, 才会愿意付出。 ” 成功的背后是一路走过的荆棘之路, 我们寻找她动力的源泉, 可以看到, 对跳水的热爱是支持着她战胜种种艰辛、 勇往直前的中流砥柱。 郭晶晶在跳板上的成功, 是职业与兴趣结合的最佳体现。 她喜欢跳水这项运动, 为了实现那完美一跳而不停的去修正肢体、 动作, 不断地在重复练习中改进不足, 缔造完美。 用她的话说, ” 正因为喜欢, 才会投入、 才会愿意付出。 ” 由此可见, 兴趣是成功的奠基石, 兴趣对职业发展的影响是职业是否能走向真正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 对职业的兴趣能让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 不计较得失, 更能忍受成功前的寂寞, 加快职业生涯发展的步伐。 四、 张艺谋的职业生涯规划 经过奥运开闭幕式的洗礼, 张艺谋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 张艺谋导演拍摄的电影不仅好看, 他的职业发展历程也值得同学们借鉴。 解剖: 张艺谋的发展历程 ” 前半生” --从农民到摄影师和演员 1 968 年初中毕业后, 张艺谋在陕西乾县农村插队劳动, 后在陕西咸阳国棉八厂当工人。1 978 年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 1 982 年毕业后任广西电影制片厂摄影师。 1 984 年作为摄影师拍摄了影片《黄土地》 , 崭露头角。 1 987 年主演影片《老井》 , 颇受好评。 ” 后半生” --从《红高粱》 到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 1 987 年, 张艺谋导演的一部《红高粱》 , 以浓烈的色彩、 豪放的风格, 颂扬中华民族激扬昂奋的民族精神, 融叙事与抒情、 写实与写意于一炉, 发挥了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 广获赞誉。 正是这部电影, 让张艺谋成功地实现了从演员到导演的转型, 并以一个成功导演的角色进入公众视野, 奠定了张艺谋成功导演的地位。 从此, 张导便一发不可收拾, 在经过一段艺术片的成功后, 他又转向了商业大片, 《英雄》 、 《十面埋伏》 、 《满城尽带黄金甲》 等一部部商业大片的红火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并最终带他走到了中国电影旗帜的位置。 2008 年北京奥运会, 张艺谋又以其独特的大手笔, 面向全世界展示了一部绝对中国的完美” 大片” , 也使得张艺谋站上了生涯的巅峰。 揭秘: 张艺谋导演成功轨迹 插队劳动的农民-工人-学生-摄影师-演员-导演, 一次次巨大的职业跳跃和转型才最终造就了一个成功的导演。 让我们共同来探析张艺谋导演的职业规划过程。 o 职业准备期 特殊的历史环境, 使得年轻时的张艺谋未能上高中就插队当了农民和当工人, 很多人像他一样没有选择, 但能像他一样坚持自己梦想的却不多。 终于, 在 1 978 年。 张艺谋以 27岁的高龄去学习自己钟爱的摄影, 为自己未来的转型进行积累。 o 职业转型期 重新进入课堂学习后, 张艺谋老老实实的做起了摄影, 虽然他的志向是导演, 但他显然十分清楚自己要做什么。 这个时候的他仍在学习, 不是在课堂上, 而是在实践中学习。 o 职业冲刺期 在《黄土地》 获奖后, 张艺谋有两个选择: 继续作为一个已经很成功的摄影师或者转型开始做导演。 然而, 意料之外, 他却做了另外的选择--做一名演员! 并且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不过也可以说, 这实在是最明智的选择。 要做导演, 特别是要想成为较有建树的导演的话, 当然最好能亲身体验过做演员的感受, 才能在拍片的时候和演员们够契合。 o 职业发展期 《红高粱》 成功以后, 张艺谋拍了一段时间的文艺片, 在全国大众都熟悉了他的名字后,张艺谋敏锐地捕捉到了商业片的市场价值, 并与中国电影市场的需求相契合, 他开始转向了商业大片, 开始了自己的大片之旅, 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尤其是借助2 0 0 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无形宣传, 使得张艺谋导演蜚声海内外, 风头无人能及。 思考: 如何进行自我职业规划? 张艺谋导演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 清晰的职业规划是成功的保障。 同学们有更好的学习环境, 也有更好的成才条件, 应该抓住机遇, 合理规划职业发展, 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 五、 比尔o 拉福的故事 背景: 一个美国小伙子立志做一名优秀的商人。 中学毕业后考入麻省理工学院, 没有去读贸易专业, 而是选择了工科中最普通最基础的专业---机械专业。 大学毕业后, 这位小伙子没有马上投入商海, 而是考入芝加哥大学, 攻读为期三年的经济学硕士学位。 出人意料的是, 获得硕士学位后, 他还是没有从事商业活动, 而是考了公务员。 在政府部门工作了五年后, 他辞职下海经商。 又过了两年, 他开办了自己的商贸公司。20 年后, 他的公司资产从最初的 20 万美元发展到2 亿美元。 这位小伙子就是美国知名企业家比尔o 拉福。 1 994 年 1 0 月, 比尔·拉福率团来中国进行商业考察, 在北京长城饭店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 他谈到他的成功应感激他的父亲的指导, 他们共同制定了一个重要的生涯规划。 最终这个生涯设计方案使他功成名就。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成功的简图: 工科学习→工学学士→经济学学习→经济学硕士→政府部门工作→锻炼处世能力, 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大公司工作→熟悉商务环境→开公司→事业成功 第一阶段: 工科学习 选择: 中学时代, 比尔o 拉福就立志经商。 他的父亲是洛克菲勒集团的一名高级职员,他发现儿子有商业天赋, 机敏果断, 敢于创新, 但经历的磨难太少, 没有经验, 更缺乏必要的知识。 于是, 父子俩进行了一次长谈, 并描绘出职业生涯的蓝图。 因此升学时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直接去读贸易专业, 而是选择了工科中最基础最普通的机械制造专业。 评析: 做商贸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在商品贸易中, 工业品占绝对多数, 不了解产品的性能、 生产制造情况, 就很难保证在贸易中得到收益。 工科学习不仅是知识技能的培养,而且能帮助建立一套严谨求实的思维体系。 清楚的推理分析能力, 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 正是经商所需要的。 收获: 比尔·拉福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四年, 除了本专业, 还广泛接触了其他课程, 如化工、 建筑、 电子等, 这些知识在他后来的商业活动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阶段: 经济学学习 选择: 大学毕业后, 比尔·拉福没有立即进入商海而是考进芝加哥大学, 开始了为期三年的经济学硕士课程。 评析: 在市场经济下, 一切经济活动都通过商业活动来实现的, 不了解经济规律, 不学习经济学知识, 就很难在商场立足。 收获: 比尔·拉福掌握了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搞清了影响商业活动的众多因素, 还认真学习了有关法律和微观经济活动的管理知识。 几年下来, 他对会计、 财务管理也较为精通,在知识上已完全具备了经商的素质。 第三阶段: 政府部门工作 选择: 比尔·拉福拿到经济学硕士学位后考取了公务员, 在政府部门工作了五年。 评析: 经商必须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要想在商业上获得成功, 必须深知处世规则,善于与人交往, 建立诚信合作关系。 这种开拓人际关系的能力只有在社会工作中才能得到提高。 收获: 在环境的压迫下比尔·拉福养成了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由稚嫩的热血青年成长为一名老成、 处世不惊的公务员, 并结识了各界人士, 建立起一套关系网络, 为后来的发展提供大量的信息和便利条件。 第四阶段: 通用公司锻炼 选择: 五年的政府工作结束之后, 比尔·拉福完全具备了成功商人所需的各种素质, 于是辞职下海, 去了通用公司。 评价: 通过各种学习获得足够的知识, 但知识要通过实践的锻炼才能转化为技能。 收获: 在国际着名的通用公司进行锻炼, 比尔·拉福不仅为实践所学的理论找到了一个强大平台, 而且学习到了丰富的管理经验, 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 这也是大学生创业应该借鉴的地方, 除了激情还应该考虑到更多的现实。 第五阶段: 自创公司 选择: 大展拳脚两年后, 他已熟练掌握了商情与商务技巧, 便婉言谢绝了通用公司的高薪挽留, 开办了拉福商贸公司, 开始了梦寐已求的商人生涯, 实现多年前的计划。 点评: 比尔·拉福的准备工作, 几乎考虑到了每个细节。 拉福公司的成长速度出奇的快,二十年后, 拉福公司的资产从最初的 20 万美元发展为2 亿美元, 而比尔·拉福本人也成为一个奇迹。 比尔·拉福的生涯设计脉络清晰, 步骤合理, 充分考虑了个人兴趣、 个人素质, 并着重职业技能的培养, 这种生涯设计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 终于变为现实。 六、 周杰伦: 创业路上没有偶然 如果你从事教育工作, 你可以不喜欢周杰伦, 但是你却不能不知道周杰伦。 因为你的学生一定都知道他。 这个有点沉默、 家世平平的歌手, 用他的音乐席卷了整个华语地区, 成为流行乐坛巨星。 他的音乐风格灵动, 开拓了流行音乐新领域, 他在流行乐坛引领了” 中国风” ,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带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复兴。 ” 每个年轻人至少听过 1 0 首他的歌曲, 对于中国内地来说, 他应该是继邓丽君后普及率最高的歌手。 ” 在一次颁奖典礼上, 司仪如是说。 作为一个职业规划师, 穿过巨星耀眼的光环, 我看到一个职业发展优秀的人。 周杰伦的身上, 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 又有什么可以运用到我们自己的职业发展上? 职业培养期: 成绩平平的他, 专注自己的音乐天赋 周杰伦, 1 979 年1 月 1 8 日于台北出生。 爸爸是生物老师, 妈妈是美术老师。 从小,周杰伦对音乐就有着独特的敏感, 听到音乐就会随着节奏兴奋地摇晃, 有时候一边看电视,一边戴上墨镜学高凌风唱歌。 母亲见他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 毫不犹豫地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 给他买了一架钢琴。 这一年, 周杰伦才4 岁。 虽然是教师之子, 周杰伦的学习却不尽如人意。 小时候, 成绩栏上红颜色比蓝颜色多,数学考试成绩经常在 40 分左右, 只能用” 对音乐有天分的人, 好像数学都不太好” 来安慰自己。 英语老师甚至认为他有学习障碍。 高中联考时, 周杰伦的功课还是很差, 只考了 1 00多分。 当时淡江中学第一届音乐班招生, 周杰伦抱着试试的心理参加了考试, 竟然考上了。 在高中能学习音乐, 周杰伦幸福无比, 他的音乐天赋和才华在这里得到了认同。 他的高中同学回忆, 那个时候, 周杰伦弹钢琴唱歌和打篮球的样子迷倒了很多女孩子。 虽然父母亲在他 1 4 岁时离异, 但是躲在音乐世界的周杰伦却并没有受到大的冲击。 他回忆说: ” 1 2岁到 1 6 岁的日子是我最开心的日子, 音乐让我的心灵得到安慰。 ” 周杰伦的高中钢琴老师说, 周杰伦十多岁时已经培养出远远超越他实际年龄的即兴演奏能力--他将庄严肃穆的音乐变奏, 以一种很有意思的方式重新演绎, 听上去就像流行歌曲。 综观周杰伦的职业培养期--学生时代, 有两点特别引人注目。 首先是对自己音乐天赋的忠诚和投入。 音乐对于他而言, 与其说是一种兴趣, 不如说是另一个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音乐帮助他抵挡父母离异、 成绩不好等所有的青春期的常见烦恼, 让他自信健康成长。 一个人能够在自己天赋中自由舞蹈, 这无疑是一种幸福, 这能抵挡住一切成长的动荡。 爱因斯坦在这个年纪正幻想与光赛跑, 傅聪则生活在小提琴音符中间…… 其次是高中时代选择读音乐班,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职业规划。 高中时代是个人重要的职业培养和探索期, 这个时候, 孩子刚刚开始有社会意识, 如果天赋在自己的小群体里获得认同, 就会极大推动未来把这种天赋作用于社会的想法。 如果周杰伦上的是普通高中, 也许他的音乐才能只会变成一个差生聊以自慰的” 小把戏” 。 而音乐班的氛围, 让他的这种天赋很顺利地从个人兴趣发展成社会技能。 职业适应期: 在当餐厅侍应生的日子, 坚持音乐梦想 由于偏科严重, 还屡屡挂科, 周杰伦没有考上大学。 是先择业还是先就业? 这个问题被今天的大学毕业生千万次地问, 当年的周杰伦也面临这个走出校门后进入职业适应期的经典问题。 如果择业, 最吸引他的一定就是成为一名歌手, 但一个普普通通的1 7 岁的孩子, 如何成为歌手? 无奈的周杰伦几次碰壁以后, 选择了在一个餐厅做侍应生--先生存, 再谋发展。 在餐厅的工作其实很简单, 把厨师做出来的饭菜送给女侍应生, 再由女侍应生送给客人。即使是这样, 周杰伦也没有离开自己的音乐世界, 他带着一个随身听, 一边工作一边听歌。 机会终于来了。 老板为了提高餐厅档次, 决定在大堂放一部钢琴, 但连续尝试了几个琴师都不满意。 周杰伦在空闲的时候偷偷地试了试, 他的琴声震惊了不少同事, 包括他的老板。老板拍着周杰伦的后背说: 你可以在这两个小时不用干活了。 可以说, 选择先去餐厅打工, 是周杰伦的正确选择。 好的职业规划强调先生存再发展:其一, 完美的工作不是一下子就能获得的, 需要长期的技能和经验的积累。 这是一个漫长的时期, 如何度过? 先就业, 让自己生存下来是关键。 其二, 大部分学生毕业的时候, 最需要补的能力不是专业能力, 而是适应社会的心态。 这堂心态课程可以在任何工作里面学到, 往往比能力更加重要。 可以说, 毕业后最好的职业规划选择应该是: 找一份自己能做的工作,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心态。 同时, 注意培养进入理想工作的能力, 把完美工作作为长期目标来努力。 试想, 如果周杰伦坚持寻找自己喜欢的完美工作: 唱歌。 那么, 他的音乐之路能坚持多久? 没有经济支持, 没有能够证明自己的履历, 没有明确的方法和方向, 最大的可能就是一个音乐梦想随之破碎无可修复。 当前的大学毕业生中也有这样一些人: 我要做管理, 我要做导演, 我拒绝做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于是, 把自己塞进了现实与梦想的夹缝中间, 动弹不得。 他们忘记了, 完美的工作是从不完美处开始的。 职业发展期: 面对挫折不言败, 历经风雨终成功 在餐厅里打工和弹琴让周杰伦慢慢开始有公众演奏的机会, 也慢慢开始积累起自己的听众。 如果没有那个意外出现, 他也许会觉得, 这样的工作还挺好的。 但是, 机遇从不会忘记那些执着于梦想的人。 1 997 年 9 月, 周杰伦的表妹瞒着他, 偷偷给他报名参加了当时台湾着名娱乐主持人吴宗宪的娱乐节目《超猛新人王》 。 当时的周杰伦非常害羞, 他甚至不敢上台唱自己的歌, 只好找了一个朋友来唱, 自己用钢琴伴奏。 两个人的演出” 惨不忍睹” 。 但主持人吴宗宪路过钢琴的时候, 惊奇地发现这个一直连头也没敢抬的小伙子谱着一曲非常复杂的谱子, 而且抄写得工工整整! 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对音乐很认真的人。 节目结束以后, 他问周杰伦: 你有没有兴趣参加我的唱片公司, 任音乐制作助理? 很多人往往把这一瞬间定义为周杰伦生命的转折点。 因为他的过人天赋加上吴宗宪的慧眼识珠, 周杰伦终于成功啦! 笔者不以为然, 因为通过短短的几秒钟看乐谱根本无法判断某人是否具有音乐天赋, 真正让吴宗宪感动的是这个年轻人对自己乐谱的认真程度。 打动吴宗宪的, 与其说是才气, 不如说是认真。 很多时候, 不管能力有多大, 机会往往只选择那些认真对待自己工作的人, 这本身是一种最重要的能力。 作为唱片制作助理, 在负责唱片公司所有人的盒饭之余, 周杰伦在那间7 平方米的隔音间里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 半年下来, 他写出来的歌倒不少, 但曲风奇怪, 没有一个歌手愿意接受。 其中包括拒绝《眼泪不哭》 的刘德华和《双截棍》 的张惠妹。 当然, 两年后他们后悔不迭。 吴宗宪有些着急, 他决定给这个年轻人一些打击。 他让周杰伦来到自己的办公室, 告诉他写的歌曲很烂, 当面把乐谱揉成一团, 丢进废纸篓里。 这是周杰伦在音乐道路上遭受的重大打击。 然而, 吴宗宪第二天早上走进办公室的时候, 惊奇地看到这个年轻人的新谱子又放在了桌上, 第三天、 第四天……每一天吴宗宪都能在办公桌上看到周杰伦的新歌, 他彻底被这个沉默木讷的年轻人打动了。 1 992 年 1 2 月的一天, 吴宗宪把周杰伦叫到房间说, 如果你可以在 1 0 天之内拿出 50首新歌。 我就从里面挑出 1 0 首, 做成专辑--既然没有人喜欢唱你的歌, 你就自己唱吧。1 0 天之后, 周杰伦安安静静地拿出 50 首歌, 于是就有了周杰伦一举成名的专辑 《J AY》 。从这张专辑开始, 周杰伦一发而不可收拾。 周杰伦从此进入他职业的第三个时期: 职业发展期。 从很多成功人士的经历来看, 这个阶段的开始往往是由于链接到了业内的第一平台。周杰伦联系到当时的台湾娱乐界名人吴宗宪; 王宝强这个阶段开始拍《士兵突击》 ; 爱因斯坦在这个阶段联系上了科学伯乐奥斯特瓦尔德; 打工皇帝唐骏在这个时期写信联系到了比尔·盖茨; 而比尔·盖茨在这个阶段正磕磕巴巴地在I B M的董事会面前展示了他的 Windows1 .0。 几乎每一个成功人士背后都有一个登上行业第一平台的故事。 所以这也是职业规划的重要原则: 进入行业内的第一平台, 并展示自己。 周杰伦的职业经历说来传奇, 其实也普通。 每个人进入职场的时候, 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领导的批评, 不被人认同……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问题, 比问题本身更加重要。 没有被上司的讽刺打倒的周杰伦, 用更多的努力获得了认同。 胜利者不一定总是赢的人, 能够接受打击, 能够更加积极对待事业, 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综观周杰伦的职业发展, 经历了3 个时期: 在校学习期间的职业培养期, 餐厅打工的职业适应期和之后的职业发展期, 在每个时期, 他都做了很好的示范。 在职业培养期, 他选择了专注自己的天赋, 没有被” 大而全” 的教育模式平庸化。 在职业适应期, 他明智地选择了先就业再择业, 先养活自己, 慢慢培养自己的能力, 期待在最高平台展示的机会。 在职业发展期, 他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用认真、 踏实的精神和态度打动公司的同时, 也打动了所有的听众。 这些道理都很简单, 只是简单并不代表容易做。 周杰伦也许有一些你我没有的天赋,但是成功的路上绝对没有偶然。 七、 小沈阳: 个人职业规划 小沈阳成功原因概述 1 . 小沈阳不算是帅, 但是对待表演很认真; 2 . 小沈阳不算可爱, 但是每一个动作都很自然不做作; 3 . 小沈阳是三角眼, 但是眼神里满是对观众的期待; 4 . 小沈阳还很青涩, 但他对待粉丝却很用心; 5 . 小沈阳不是大众化的表演, 正因为独树一帜震撼了我们的表情肌; 6 . 小沈阳的表演不是我们一贯见到的完美包装过的演出, 但我们不得不佩服他过人的演技和勇气。 职业生涯是人的一生中最为关键的一段路程, 无论哪个行业、 哪个阶层的人们, 包括那些耀眼的明星。 提起明星的职业生涯, 我们就 2009 年最红火的小沈阳说起。 小沈阳的成功不是一帆风顺的, 执着与努力才使他获得最后的成功, 是位名副其实的” 职场精神领袖” 。 个人职业规划--需要修炼内功 让自己不断保持新鲜春晚之前, 小沈阳在沈阳已小有名气, 只不过还没有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 最初, 他的表演无新意可言, 都是别人的老套路、 旧包袱。 后来, 他借用男扮女装的创意, 开拓自己独有的风格, 这样的表演定位使他树立了自己特有的形象,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观众也赞誉他” 小沈阳一亮相, 众口不再难调” , 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小沈阳的成功, 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与坚持。 就像职场中的每一个人, 修炼好内功才是关键。 任何方式的成功, 都离不开自己不懈奋斗。 职场之道: 职场藏龙卧虎、 新人辈出, 必须时刻保持竞争的理念和竞争的态势, 以适应职场永远的变化。 保持年轻的心态。 改变心情不妨从改变形象开始, 这样看上去更有活力,更有竞争力。 个人职业规划--需要创造” 个人品牌” 春节晚会上节目众多, 但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却很少。 小沈阳之所以能一鸣惊人,是因为他处处都彰显核心竞争力, 在人们已经厌倦了那种单一” 表演” 的时候, 他的表演不是歌星的一首歌, 也不是小品的调侃, 而是艺术的” 集成” , 是一专多能。 职场之道: 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关键, 一旦形成, 很难受到挑战和竞争。 个人职业规划--需要外部提升 机遇青睐有准备的人小沈阳亮相春晚一波三折。 2008 年1 月有机会参加央视春晚的审查, 送选节目《我要当明星》 , 惟妙惟肖地表演, 震惊四座, 但最终被评价为与春晚主题不够相符未能演出; 2008 年2 月再次应央视春晚导演邀请参加元宵晚会的录制, 正式播放时因节目时间过长未播出; 2009 年参选春节联欢晚会, 从而一炮走红, 出场身价也由 500元飙升至 50 万元。 正如千里马需要伯乐的慧眼发掘一样, 成功需要个人的努力, 也需要机遇的青睐。 然而,机会不是静静等待而来的, 同样要靠自己的打拼获取。 职场之道: 把握每一次成功的机会。 每一次成功, 无论大小, 都是能力的象征与价值的肯定。 从小沈阳走红的案例中我们应该受到相关个人职业规划的启发: 小沈阳” 三进三出” 冲刺春晚未果, 依然积极面对, 最终” 苦尽甘来” , 获得成功一样, 我们也要用积极的心态迎接一切挑战, 职场打拼的秘诀无非如是。 八、 李开复: 做最好的自己 每次职业转身, 正因王牌在握, 李开复才能真正追随我心。 9 月初, 一年多以来的传闻终于落了地, 李开复亲口承认自己与 Google 缘分已尽, 挥手告别, 开始以创业者的身份面对大众。 21 年的职业生涯, 李开复走得相当顺利, 甚至可以用一帆风顺来形容。 尽管业界也有不和谐的声音, 例如媒体指责他过于做秀, 注重个人品牌胜过企业品牌; 指责他诚信不够,从互为竞争对手的微软跳入 Google……但却没有妨碍他在职业经理人的发展道路上越来越成功。 当摆脱职业经理人的身份之后, 去总结李开复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的构成基因--即李开复手中的职业” 王牌” , 对于正在打拼的职场人来说, 在观念上或许有非常深刻的启示作用。 王牌一: 不将” 路” 走到头 面对比上一份合同报酬更高的新合同, 为什么李开复却选择了不再续签? 包括 Google C E O 施密特在内, 各方面透露出的信息都是正面信息, Google 管理层还是希望李开复能够续签合同。 但真正决定性的因素不是老板们的态度, 而是取决于签下合同之后, 下一步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轨迹究竟如何。 李开复之所以选择离开 Google, 是因为他发现自己将进入个人发展的” 瓶颈” 阶段。这也是李开复职业生涯中最值得学习的一点--任何一个职业阶段, 不要让自己职业生涯的” 瓶颈” 产生恶果之后, 再去采取对策。 个人在企业中职业发展的高度取决于能够为企业带来价值的多少。 对现阶段的 Google而言, 李开复这位熟悉中国情况, 在中国公众中有着极高影响力的高管自然还有着必要的价值。 但 Google 对于李开复而言, 显然价值上不存在着对等性。 从职业生涯发展角度看,Google 对于李开复的价值定位已经被锁定在对中国市场的范畴之内, 李开复个人在Google 全球的发展空间其实并不大。 正如职业规划中的” 职业锚” 理论, 对某个职位越是精通、 高度专业化, 具有强烈的不可替代性, 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反倒会因此产生阻碍效应--李开复对中国越熟悉, 就会进一步被牢牢锁定在这一职位上。 另外, 从个人的能力角度, Google 未来4 年的主要目标是提升中国市场份额, 技术出身的李开复也清楚自己并不是此中的高手。 除去薪酬之外, Google 显然已经不能够给予李开复更多的价值。 在中国, 李开复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Google 平台对于李开复提升个人品牌已经不再具有更深层次的作用。 另外, Google 在中国的发展策略和 Google 的企业文化一直存在悖论, 正如许多业界评论家所说, 李开复在 Google 的4 年非常不容易, 沟通与妥协的难度不是一般人可以应付的。 回顾李开复的职业生涯: 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取得博士学位, 毕业后留校任教2年后, 他之所以投身产业, 显然是看到了自身特性与专业研究人员之间的不匹配性。 在教学期间, 他曾被学生评为” 最差的授课老师” , 因为缺乏互动性, 甚至学生把他的课叫做” 开复剧场” …… 继续翻看李开复在 Apple、 S GI 的任职经历, 就会发现他的每次离开都是面临着同样的” 职业瓶颈” 问题: 1 996 年离开苹果, 恰值苹果处于历史的最低潮时期, 整个苹果公司的市值只有 20 亿美元; 在S GI 则是他最狼狈的期间, 李开复甚至不得不亲自去谈出售公司; 微软期间, 李开复在被调回总部之后, 一直处于边缘状态, 这才有了跳槽 Google 的事件。 继续签下一个4 年合同, 李开复个人已经无法从中获得更多的价值回报。 在个人声誉达到顶点, 市场占有率由 2006 年的 1 6%回升到如今 30%的良好业绩背景下, 离职显然是一个最好的时机。 王牌二: 将个人价值最大化 个人职业价值在合适的时机主动寻求最大化的兑现, 这也是李开复另外一个职业生涯发展的原则。 个人拥有的职业价值是职场人在职业生涯能够取得成功的绝对值,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 在第一时间内, 主动寻求机会使自己职业价值最大化兑现, 却是个人职业生涯成功有效性的绝对值。 1 998 年李开复之所以能够加入微软, 负责在中国组建研究院, 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得到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根本上讲是自身的职业价值符合当时微软的需要: 微软已经决定要中国建设研究机构, 最棘手的问题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来领导并管理。 最优秀的人不了解中国的具体情况, 了解具体情况的人又并非足够优秀……而李开复的华人身份、 技术人员背景出身,又拥有知名企业的管理经验, 无疑成为了最合适的人选。 但很多人都忽视了李开复在这其中的主动性。 在进入微软的过程中, 李开复始终保持了主动的姿态, 通过在微软研究院工作的校友兼好友黄学东极力推荐自己。 之后引来官司的加盟 Google 事件上, 李开复更是延续了这样的思维: 承认自己主动发送了求职信, 并表示对设立中国办事处很感兴趣。 试想如果不是李开复主动推销自己, 即使拥有组建并管理微软中国研究院的经历, 也未必能够得到后来出任 Google 中国总裁的机会。 以这样的思路来观察李开复的离职, 就很容易理解其中的缘故。 现阶段, 李开复的职业核心价值是什么? 正是在中国青年群体中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以及跨国企业职业经理人的工作经历。 置 Google 千万美元的薪酬于不顾, 去创办一家以青年创业为主的风险投资平台, 恰恰使得他的职业核心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 兑现” 。 王牌三: 紧握业界的浪潮 李开复的职业生涯是从遇到几位大师级的人物开始的, 也正是受他们的影响, 李开复的思维对职业生涯发展的思考重点也大多放在大格局而非小技巧上, 否则就很难说明为什么在他的职业生涯中, 每一份新工作都能够站在I T 业界发展潮流的最前端。 从卡内基梅隆大学留校任教开始, 到如今与 Google 挥手作别, 21 年的职业生涯中,李开复一共换了5 份工作。 这一过程中, 在李开复成功地实现自己从学校研究者到跨国企业高管的个人职业生涯转变的同时, 其背后似乎也有着一脉相承的思维模式--通过变换工作的企业, 紧紧把握住业界发展的浪潮。 1 990 年, 李开复离开卡内基梅隆大学进入苹果公司, 此时正值P C(个人计算机) 在全球范围内普及化的高峰阶段, 作为当时P C 行业的领军企业, 苹果几乎控制着整个图形桌面操作系统的市场。 1 996 年, 李开复转投S GI 出任网络产品部全球副总裁, 此时互联网的热潮开始在美国兴起。 1 998 年李开复受命组建微软中国研究院, 此时微软凭借全新的产品 windows98 奠定了自己在业界的霸主地位。 2005 年, 李开复跳槽 Google, 搜索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空前的发展和重视。 而如今选择离开 Google, 去创办一家以青年创业为主的风险投资平台, 李开复显然也清楚地意识到了, 自己未来的事业已经无法离开中国这个大环境, 当下创业正是中国时下的另外一股热潮。 (来源: 新前程) 九、 奥巴马的职业生涯规划 奥巴马通过自己的职业规划, 一步步地问鼎总统宝座, 这对于那些处于寻找工作的人或者欲想对个人做一个职业规划的人来说, 应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试想, 是否有任何求职和职业规划的经验教训可以胜过奥巴马的历史性的胜利?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设定一个目标, 这个目标一定要适合你自己。 在奥巴马的眼中, 任何人都可以成长成为美国总统, 你可以做任何你想要做并喜欢的工作并为此设定目标。 通往成功的道路是漫长而艰难的。奥巴马并不是突然在某一天醒来后才决定去做美国总统的。 首先他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毕业后投入社会工作, 然后他竞选参议员, 参与民主党竞选总统的提名, 最后成为总统。 也许包括奥巴马本人也不能确切知道并描绘出他通向总统宝座的道路, 但可以确信的是他通过每天努力的工作向目标渐渐靠拢的。 建立有价值的人际网络。 奥巴马并不是靠自己一个人的努力取胜的, 在他的背后有着成千上万的人帮助他达到自己的目标。 由此, 想想你利用和发展好你的人际关系网络了吗? 利用互联网。 奥巴马不但上网浏览基本的信息, 他还广泛使用各种互联网工具, 例如博客、 视频、 讨论组、 电子商务和电子邮件。 通过互联网, 奥巴马用它来放大了自己的信息,并广泛接触到他的选民。 建立良好的个人形象。 良好的个人形象往往会给人们一个信息: 形象和行为的一致性。良好的形象不仅仅是外表, 还包含内在气质和文化修养。 而后者往往比前者更重要。 例如找工作, 首先展示的是外在形象, 衣着整洁、 端正大方, 这样你受关注的机会就比别人多了;其次, 在你的言谈举止中你将展示出你的内在气质和文化修养, 如果你的内在形象优秀, 就会增加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分量, 别人也会对你刮目相看, 受到重用的机会就比别人多了。 所以说一个人的形象是很重要的, 当你内外兼修的时候, 你会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已经高人一筹了。 奥巴马就是这样的人。 重视每次展示的机会。 对于重要性的采访, 每次奥巴马面对摄像头的时候, 他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流利回答了每一个问题。 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被采访, 假设奥巴马没有每天5 ~1 0 次的被采访, 他会做到如此之好吗? 这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吧。 赢得朋友和家人的支持。 通常情况下, 一个政* 治家的家庭往往被错误看做仅仅是一个道具, 在需要时才出现。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 公众人物也需要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 人际关系、 个人责任、 利益和要求。 而他们的家庭往往就是这一私人生活需求的基石, 并以此来支持他们在公众视线的成功。 所以当我们努力工作, 当我们取得成功的时候, 请别忘记在背后默默支持我们的家人和朋友, 因为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懂得感谢。 非常重要奥巴马的演讲既鼓舞人心又非常的谦虚。 他没有回避承认所有帮助他前进的每一个人。 在接下来的日子中, 这些人还将继续帮助他处理数千个 (或许是数百万)的电子邮件、 信件和电话。 通常在生活中, 说声谢谢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但有时我们往往太容易忘记做了。 适当的休息很重要。 奥巴马在 2008 年 1 1 月4 日当选, 但实际上他要等到 2009 年1月才宣誓就职。 毫无疑问, 他将利用这段时间组建他的团队, 他也可能需要几天的时间进行休息。 所以, 当你开始一项繁重的工作的时候, 选择适时的休息将有助于你注入新的活力。 不要惧怕前进道路上的失败。 虽然麦凯恩参议员和佩林州长失去了选举, 但他们有没有得到的东西呢? 答案是肯定的。 麦凯恩获得 46%的选票也并不是太寒酸, 他建立了一个团队并扩大了自己在党内的影响力; 佩林通过选举获得宝贵的经验, 以至有人猜测她会在201 2 年总统选举中卷土重来。 所以, 当你在找工作的时候, 即使你没有得到这份工作也不要沮丧, 因为事实上你还是收获了许多有用的东西, 比如面试的经验、 人际的网络, 往往这些东西具有更大的价值。 十、 杨澜: 人生需要规划 提起杨澜, 很多人都说她太幸运了。 从着名节目主持人到制片人, 从传媒界到商界, 她一次次成功实现了她人生的转型。 杨澜是幸运的, 但这种幸运, 并非是人人都有, 也不是人人都能驾御的。 它需要睿智的眼光、 独到的操控能力, 是职业经历累积到一定程度厚积薄发而来。 就像杨澜自己说的那样: ” 一次幸运并不可能带给一个人一辈子好运, 人生还需要你自己来规划。 ” 第一次转型: 央视节目主持人 在成为央视节目主持人以前, 杨澜是北京外语学院的一名大学生, 还是一个有些缺乏自信的女生, 甚至曾因为听力课听不懂而特别沮丧。 直到后来听力水平提高了, 才逐渐恢复了自信。 她说: ” 我经常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有才华和极端聪明的人。 ” 可这一切并没有影响到杨澜后来的成功。 勤勉努力的她, 不仅大胆直率, 看问题也通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1 990 年2 月, 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 节目在全国范围内招聘主持人。 杨澜以其自然清新的风格、 镇定大方的台风及出众的才气逐渐脱颖而出。 但是, 由于她长得不是太漂亮,在第六次试镜时还只是在” 被考虑范围之列” 。 杨澜知道后, 就反问导演: ” 为什么非得只找一个女主持人, 是不是一出场就是给男主持人做陪衬的? 其实女性也可以很有头脑, 所以如果能够有这个机会的话, 自己就希望做一个的聪明主持人。 ” ” 我不是很漂亮, 但我很有气质。 ” 就是因为杨澜这些话, 彻底打动了导演。 毕业后, 杨澜正式成为《正大综艺》 的节目主持人。 直到现在, 杨澜也一直坚持主持人不一定非得漂亮, 女人的头脑更重要。 四年央视主持人的职业生涯, 不仅开阔了杨澜的眼界, 更确立了她未来的发展方向: 做一名真正的传媒人。 第二次转型: 美国留学生 1 994 年, 当人们还惊叹于杨澜在主持方面的成就时, 她又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辞去央视的工作, 去美国留学。 在事业最明亮的时候选择激流勇退, 这就意味着她要放弃目前所拥有的一切, 包括触手可得的美好未来。 但资助她留学的正大集团总裁谢国民先生, 说了这样一句话: ” 我觉得一个节目没有一个人重要。 ” 这给杨澜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6 岁的时候, 杨澜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就读国际传媒专业。 有一次, 杨澜写论文写到半夜两点钟, 好不容易敲完了, 没有来得及存盘, 电脑就死机了。 杨澜当时就哭了, 觉得第二天肯定交不了了。 宿舍周围很安静, 除了自己的哭声, 只有宿舍管道里的老鼠在爬来爬去。 但最后, 她还是擦干眼泪, 把论文完成了。 谈起这段生活, 杨澜说: ” 有些人遇到的苦难可能比别人多一点儿, 但我遇到的困难并不比别人少, 因为没有一件事是轻而易举的,需要经历的磨难委屈, 一样儿也少不了” 。 业余时间, 她与上海东方电视台联合制作了《杨澜视线》 --一个关于美国政治、 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专题节目, 这是杨澜第一次以独立的眼光看世界。 她同时担当策划、 制片、 撰稿和主持的角色, 实现了自己从最底层” 垒砖头” 的想法。 40 集的《杨澜视线》 发行到国内 52 个省市电视台, 杨澜借此实现了从一个娱乐节目主持人向复合型传媒人才的过渡。 更重要的是, 在这期间, 她认识了先生吴征。 作为事业和生活上的伙伴, 在为她拓展人际关系网络和事业空间方面, 吴征可以说居功至伟。 他总是鼓励杨澜尝试新的东西: 宁可在尝试中失败, 也不能在保守中成功! 正是吴征的帮助, 使得杨澜未来的道路越走越宽。 第三次转型: 凤凰卫视主持人 1 997 年回国后, 杨澜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机会。 当时, 凤凰卫视中文台刚刚成立, 杨澜便加盟其中。 1 998 年1 月, 《杨澜工作室》 正式开播。 凤凰卫视的两年, 在杨澜的职业发展上起了重要作用。 她不仅积累了各方面的经验和资本, 也同时预留了未来的发展空间。 在凤凰卫视, 杨澜不只是主持人, 还是《杨澜工作室》 的当家人, 自己做选题, 自己负责预算, 组里所有的柴米油盐, 她都必须精打细算。 这种经济上的拮据, 对杨澜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 使她知道如何在最低的经费条件下, 把节目尽量完成到什么程度。 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 杨澜一共采访了 1 20 多位名人。 这些重量级的人物也构成了杨澜未来职业发展的一部分, 不少人在节目之后仍和她仍保持密切的联系。 这种联系除了会给杨澜带来一些具体的帮助之外, 精神上的获益也不可忽视。 同时, 与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嘉宾交流, 也让她的信息量获得极大的丰富。 两年后, 杨澜已经有了质的变化。 她拥有了世界级的知名度、 多年的传媒工作经验, 以及重量级的名人关系资源, 对于她而言, 进军商界显然所欠缺的只是资本而已。 而吴征, 正是深谙资本运作的高手。 第四次转型: 阳光卫视的当家人 1 999 年 1 0 月, 杨澜辞去了凤凰卫视的工作。 从凤凰卫视退出之后, 杨澜曾一度沉寂。2000 年3 月, 她突然之间收购了良记集团, 更名为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控股有限公司, 成功地借壳上市, 准备打造一个阳光文化的传媒帝国。 与大多数商人的低调不同, 杨澜选择了始终站在阳光卫视的前面。 在报刊杂志网站上,经常可以看到关于杨澜的报道。 她从一个做传媒出来的人变成了一个传媒名人。 这种对传媒资源运用的驾轻就熟, 使得她的阳光卫视一出生就有了许多优势。 但杨澜创业不久, 就遇到了全球经济不景气, 杨...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精选十位名人的职业规划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名人职业规划故事

名人职业规划故事

林清玄,作家,小阳,先生,工作,职业规划,大师,天才,瓶颈,职业生涯,遭遇,生涯,台湾,人生,成就,文字,经历,生活,东西,散文,时候,母亲,环境,目标,职业,越早,问题,影响,他的作品,成为一个

2020-08-31 #小故事

名人职业规划故事

名人职业规划故事

于谦,老师,相声,相声演员,职业规划,态度,观众,主线,初心,职业生涯,辈子,霹雳舞,郭德纲,生涯,包袱,人生,五官,吉他,捧哏,玩家,摇滚,曲艺团,极致,演员,票房,电影,黄金,行业,生活,表演

2020-05-24 #故事会在线阅读

名人职业规划故事

名人职业规划故事

于谦,老师,相声,相声演员,职业规划,态度,观众,主线,初心,职业生涯,辈子,霹雳舞,郭德纲,生涯,包袱,人生,五官,吉他,捧哏,玩家,摇滚,曲艺团,极致,演员,票房,电影,黄金,行业,生活,表演

2020-07-28 #长篇故事

名人职业规划故事

名人职业规划故事

于谦,老师,相声,相声演员,职业规划,态度,观众,主线,初心,职业生涯,辈子,霹雳舞,郭德纲,生涯,包袱,人生,五官,吉他,捧哏,玩家,摇滚,曲艺团,极致,演员,票房,电影,黄金,行业,生活,表演

2020-08-31 #短篇故事

名人职业规划故事

名人职业规划故事

贝聿铭,职业生涯,建筑,汉考克,大厦,肯尼迪,建筑师,设计,上海,兴趣,经历,建筑大师,职业规划,事业,苏州,影响,建筑系,华人,一生,事务所,作品,低成本,先生,宝贵财富,危机,夫人,委托方,影响力,父亲,波士顿

2020-08-30 #故事会在线阅读

名人职业规划故事

名人职业规划故事

褚时健,褚橙,职业生涯,事业,哀牢山,热忱,冰糖橙,成就,橙子,糖厂,美国,玉溪卷烟厂,烟厂,云南,中国,一行,专家,产量,年纪,卖相,口味,干事,时候,果园,生涯,烟农,目标,顶峰,领域,改革

2020-08-31 #故事会在线阅读

名人职业规划故事

名人职业规划故事

褚时健,褚橙,职业生涯,事业,哀牢山,热忱,冰糖橙,成就,橙子,糖厂,美国,玉溪卷烟厂,烟厂,云南,中国,一行,专家,产量,年纪,卖相,口味,干事,时候,果园,生涯,烟农,目标,顶峰,领域,改革

2009-03-31 #长篇故事

名人职业规划故事

名人职业规划故事

褚时健,褚橙,职业生涯,事业,哀牢山,热忱,冰糖橙,成就,橙子,糖厂,美国,玉溪卷烟厂,烟厂,云南,中国,一行,专家,产量,年纪,卖相,口味,干事,时候,果园,生涯,烟农,目标,顶峰,领域,改革

2017-05-04 #故事阅读

名人职业规划故事

名人职业规划故事

褚时健,褚橙,职业生涯,事业,哀牢山,热忱,冰糖橙,成就,橙子,糖厂,美国,新奇士,玉溪卷烟厂,烟厂,云南,中国,一行,专家,产量,年纪,卖相,口味,干事,时候,果园,烟农,目标,顶峰,领域,改革

2020-05-25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