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率真的苏轼150字

时间:2020-06-16

苏轼有哪些有趣的故事150字

提示:本文共有 1413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9 分钟。

这是苏轼最早的诗作,作于嘉佑四年(1059年)。其时苏 轼、苏辙已中举,奔母丧返四川眉山后随父再赴京都。父子 三人取岷江水路,经嘉州、犍为,出蜀出峡,直下江陵。苏 轼时年二十四,尽览山川形胜,“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 叹”。父子三人趁“舟中无事,博奕饮酒”,你唱我和,写下 百余首诗篇,结集谓之《南行集》。《初发嘉州》便作于这年 冬天,由嘉州出发之际。其时,苏氏父子已名动京师,文章 播于天下。 青年苏轼正英姿勃发,“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奋励有当世志”,磨拳擦掌,渴望为国效力,一展抱负。然而, 慈母新亡,一旦要离别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苏轼又不可 抑制地流露出对家乡的无比眷恋之情。早晨开船的鼓声咚 咚,西风猎猎,旗幡飘飘,禁不住心旌摇摇。回道望去,故 乡的岷江水渐去渐远,如一线蜿蜒;青衣江、大渡河清洌澄 澈,那么秀美可爱。合流的三江水奔腾浩荡,从乐山凌云大 佛脚下一掠而过,一下子就进入了空阔坦荡的一马平川。一草一木而寄意,一山一水而动情,“凡耳目之所接者”,无不 撩动诗人依依惜别的情思。诗人情感的流露妙在不直抒胸 臆,而是诉诸形象,寄情画外,写得含蓄隽永。 苏轼诗文,多率性挥洒,“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姿态横生。诗人笔峰一转,忽又联想到曾与同乡僧人宗一, 相约在钓鱼台话别。宗一和尚大约早已在那里等候了吧,久 久伫立,期待着友人的到来,却只见雾霭沉沉,但闻水声潺 潺。末四句颇有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的意味,进一步强化了对家乡的依恋不舍之情。诗人就想象 中友人久候难耐之景寓自己急切之情,就友人相约话别寓自 己难舍难分之意,恋乡情结,何以言之! 纵观全诗,诗人 以白描和联想想象的艺术手段铺陈,抒写了自己质朴真率的 浓浓乡情,这种真挚的情绪贯穿了他终身的诗文,即使宦海 浮沉,流离辗转,未尝一刻淡忘。然而,“故乡飘已远,往 意浩无边。”此时的苏轼正踌躇满志,志在高远,“往意”坚 决,他仍然昂首远去。 作为苏轼早期的作品,这首诗在朴 拙中似乎还显出几分幼稚,但诗中蕴含的真性情却令人倍感 珍贵。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 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文如其人,一个没有旷达胸襟的人很难想像可以写出如此旷达的作品。中国历代都有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但是在失意 中还能写出如此大量名垂千古的旷达之作的,东坡是第一 人。本文拟从苏轼的作品来分析 苏轼面对逆境时超然自适、 旷放豁达的人生态度。 处于政治夹缝中的苏轼总是被打击的对象,一贬再贬。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轼性格中耿直刚毅的一面。 一腔忠君爱国之心,却被见疑流放。在黄州的这段时间,成了苏轼最失意的日子,也是一段生活上穷困潦倒的时光, 但是虽然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他却依然保持着旷达的心胸, 傲岸的心性,从容面对,淡然处之。正像他在黄州所写的《定 风波》那样: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然而厄运没有到此为 止,59 时苏轼又受到了政治迫害,被流放到时为瘴疠之地的 岭南(广东惠州),三年后,再贬到荒僻异常的海南(海南 儋州)。直到65 岁才遇赦北归,此时的苏轼已经是饱经忧患 的垂暮之年,长期的流放生涯,恶劣的生存环境,使苏轼在 一年后就病逝了。 综观苏轼的一生,正像他自嘲的那样:“心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问汝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 画像》),虽然在政治上苏轼空有满腔抱负无法施展,但是在 逆境中苏轼却创作了大量名震文坛的盖世华章。从他的作品 中,让我们来细细体会这位坎坷一生的大文豪面对逆境时人 生态度吧。 古人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苏轼一生光明磊落,为人正直率真,从不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明知与当权者相 左,仍保持独立见解,不阿附权贵,不投机取巧。“一肚子 不合时宜”。当风雨袭来的时候,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 有惊惶失措,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他相信风雨 总会过去,太阳总会出来。就像普希金的诗中所写的那样: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因此他履险如夷,泰然自 若。“乌台诗案”使苏轼受尽凌辱和折磨,尝尽世态炎凉,身 心受到重大打击,从监狱出来后,来到黄州,在这最落魄的 日子里,“回首向来萧瑟处”在他看来却已是“也无风雨也无 晴”。晚年他被放逐到更为荒远的岭南,由于荒山路远,生 活条件艰苦,许多人把岭南当作是不归之路。然而苏轼来到 了惠州却吟道:“报道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悠然 自得地酣然入梦,结果后来他又被迫渡海,离别亲人,白首 投荒来到海南。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他依然满不在乎: 我认为,这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正是苏轼独立不倚的政治操守的象征,他自甘孤寂,不随俗俯仰,这是多么 高洁的品性。 孔子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信念在苏轼的身上始终执着坚定。苏辙在 《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这样评价他:“其于人,见善称之, 如恐不及;见恶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身 害。用此数困于数,然终不以恨。”苏轼自己也知道这一点, “乌台诗案”就是以文字获罪的,但是他仍然不改其志,在屡 遭贬谪的晚年,写下了批判现实的力作《荔枝叹》,怀着“至 今欲食林甫肉”的极大愤慨,在厄运面前,他从不屈服,而 是坦然面对,恪守道义,讲究风节。 苏轼有兼济天下之志,也有经世报国之才。《宋史》(《东坡先生本传》)中记载:“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 吾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 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当时的考官,文坛领袖欧阳修也 很赏识他的才华,曾兴奋地对梅圣俞说:“老夫当避此人, 放出一头地”。不仅如此,“其为文章,才落笔四海已皆传诵。 下至闾巷田里,外及夷狄,莫不知名。其盛盖当时所未有。” 《重刊苏文忠公全集序》(明李绍)苏轼在文坛中的声望, 达到了“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的地步,可谓是当朝第一名士,而且也曾经位极人臣, 显赫风光。然而,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苏轼一次又一次地抛 上抛下。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很容易使人产生愤世 嫉俗,悲观厌世的念头,苏轼没有。 他嘲笑自己“老来事业转荒唐”,从现实局促的功利之心的束缚之中解脱出来,去欣赏当地的鱼肥水美、竹茂笋香。在 逆境中他抱着“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的态 度随缘自适。 夜不寐,前尘恍惚如隔世,悄然谢幕。情难绝,泪眸问花花不语,独对空闺,花残无人叹。孤枕邀落寞之怨,彼岸 是谁频频呼唤,令我难眠。 小荷作文网ww 沧桑的岁月,魂无处归,离人泪,不忘黯然。炊烟升腾,撩起难言的心事。痴情如此,无情亦如此,谁怜我? 挣断琴弦,离别的回眸,成了清灰色的恨。记忆寻旧人踪迹,不知何方。柔情满腹,芳草荒芜,思情乱纷飞。敞心扉, 惘然若梦,落红飘飘,谁与我共婵娟?过客挽不住,往事烟 消云未散。寄予笔端一腔感伤,幽怨自我,垂柳听风弄舞。 心乱如麻,乱花沉醉,红霞描梦似千百年。 愁肠心间,眼帘低垂,雨中潮湿了伤痕。点点忧伤,乱了心绪,过眼烟云,尘埃飞扬,呓语断续,不堪回首,相思淡淡 亦浓浓,眉梢情字陷沉思。十指相扣,愁绪同落花。 梦中依稀相随,醒时才知空幻一场。花开一季,灿烂一生,却是独掩于心底。说不眷恋,是真是假,唯我知。飞花皆落 泪,长恨离别愁滋味,如今又是重蹈覆辙。别有一番味道, 多情客与无情人。细雨丝愁,杜鹃蹄命,我却听寂寞哀号。 幽怀梦里,碎语呢喃,花谢花开,各自为安,相见不曾相识,祭奠已逝的华丽。跌落了荒凉的天地,回梦后深邃的眼 眸,远远相望,醉意朦胧。心碎了,风花雪月的爱恋,缥缈 的美,寻不着最初的笑意。 别亦难,思无尽,离愁绕。强颜欢笑,凄然的落寂,茫茫沧海,自倾自品。你拂袖而去,梦里的记忆烙我心。 倩影迷离,皓月当空,朝朝暮暮,一笔一字总关爱恨情愁。祭暗香,葬笑颜,掬泪花,漫遐思,听雨声声,篇篇哀字。 梦如蝶舞之艳美,奢华的帷幕,寂寥寥,倦叶悲哀,潇潇冷 月。流星滑过,许个愿。岸边,花儿静默。 轻纱遮掩憔悴的心,曼妙的身子只为曾经曼舞。望不穿,柔碎了宁静。眉心若冰,倦意袭来。 角吹寒,空窥春意,波心荡漾,念往昔寒烟衰草赋凄词。我犹恋,沉吟至今悲寂寥。欢惨离愁浸凉风,忘了过客不返, 独守孤枕等候,欲语迟迟不开口。千呼万唤,始终不见人影,低眉手挽两鬓发,心中无限心事声声思。远处宛若琴声三两 声,幽咽花语自凋零。曲调有情,人绝情,别有幽愁当诗意。 曲未终,人已散,各自天涯悄无言。 暮去朝来,晓梦蝴蝶,双飞燕。长亭外,虚景虚情,许多哀愁言尽意未止。一抹斜阳伴伤字,风雨都曾来过,如今已 平静。冷漠灼伤了心儿,尘灰沾染,凝眸望去却如若昨日。 苏轼是率真,孤傲,豁达,洒脱,有理想有抱负的一个 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宋代重要 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 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 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 传》、《东坡乐府》等。 他一生屡遭贬斥,坎多艰。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 向了旷达清放。 黄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 洪州分宁人。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教授北京国子监。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 久无此作”,由是声明始震。知太和县,改鄂州。旋贬涪州 苏轼:率真孤傲,豁达超脱黄庭坚:豁达,悠闲的心情佛印:爽快 犀利 潇洒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些描述中 可以看出,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 烦恼,而陶醉在画卷的美好意境里,这是何等豁达、放旷的胸 襟!至于佛印的“矫首昂视”,则又给人一种洒脱不群的感觉.这 就自然成为苏、黄二人神情的陪衬,使画面显得不单调 1.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 ”一个动作和“ ”的神态看出来。 2.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 的性格特点。 4.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 , ”(从第一 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5.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1.左手扶鲁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5.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 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 人的情态的描述。 高考作文:经典历史人物素材(苏轼)2009 10 30 19:56 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上书反对变法。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 11 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这 期间,他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对邑政进行 了某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 苏轼不满意变法,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不敢默视,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王安石罢相后,何正臣等 新进官僚却从苏轼诗文中搜纳,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指斥乘 舆、包藏祸心,因于元丰二年1079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 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这就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 台诗案。经过几个月的折磨,苏轼侥幸被释,谪贬黄州。在 元丰时期的贬斥生活中,他虽被迫表示要闭门思过,但并未 缄口搁笔,他仍然关心现实,同情人民,写了不少有价值的 作品。元丰七年,苏轼改贬汝州,离黄州北上时,路经金陵, 曾拜会退休宰相王安石。两人政治见解虽有分歧,但还保持 了私交,共游蒋山,互相唱和。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旧臣,苏轼又成为这些新贵打击的对象,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 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尽管当时饮食不具, 药石无有,条件极为艰苦,苏轼却能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 并对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流露了深厚的同情。直到元符三年 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 死于常州。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12 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 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 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 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 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 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 一定道理的。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 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 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 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 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苏轼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 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前人有无意不可入,无事 不可言之评。 苏轼生活在北宋中期,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积贫13 积弱,内忧外患。为了富国强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 法。但是新法的实行抑制了一部分人的特权,损害了他们的 利益,因此遭到了强烈反对。朝野之中,一时分成两派:一 派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一派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 派。苏轼既反对因循守旧,又不支持王安石激进的改革措施。 但是并不是说在这场党派之争中,苏轼是个折中主义者,或 者说他毫无主见;实际上,他一向立场鲜明,敢于坚持自己 的主张。 当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大刀阔斧的进行变法时,他不顾自身安危,屡次上书,反对骤变,认为欲速则不达,尤其当 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将耳闻目睹的民生疾苦反映出 来,直言无讳地指斥政治弊端,抨击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然而这一切却遭来了新进官僚的攻击和诬谄,苏轼以诽谤朝 廷的罪名被投进了监狱。在这场牢狱之灾中,苏轼九死一生, 历经磨难,经过四个月的审讯和折磨后,侥幸获释,谪贬黄 州。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一腔忠君爱国之 心,却被见疑流放。在黄州的这段时间,是苏轼最失意的日 子,也是一段生活上穷困潦倒的时光。但是,黄州时期作为 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潮,同时却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 期。虽然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他却保持着旷达的心胸,傲岸 的心性,从容面对,淡然处之。正像他在黄州所写的《定风 波》那样: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4 政治上的风雨也往往是变化无常的。元佑年间,旧党得势,朝廷起用司马光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委以重任。但是苏 轼在地方官任上,发现王安石的新法有一部分是行之有效 的,他没有顾虑自己的名望和地位而隐瞒自己的看法,而是 承认新法中的可取之处,不同意一概废除,这就引起了旧派 疑忌,受到他们的排挤。在绍圣年间,哲宗亲政,重新起用 新党,屡受旧党排斥的苏轼被作为旧党要员受到二度迫害, 流放到时为瘴疠之地的岭南,三年后,再贬到荒僻异常的海 南。直到 65 岁才遇赦北归,此时的苏轼已经是饱经忧患的 垂暮之年,长期的流放生涯,恶劣的生存环境,使苏轼在一 年后就病逝了。 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他始终保持着自己坚定的政治操守,不受现实因素的干扰,独立不倚,正直不屈。 古人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苏轼一生光明磊落,为人正直率真。明知政见与当权者相左,仍保持独立见解, 不阿附权贵,不投机取巧。“一肚子不合时宜”。当风雨袭来 的时候,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惶失措,而是以一颗 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他相信风雨总会过去,太阳总会出来。 就像普希金的诗中所写的那样:“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 去”,因此他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乌台诗案”使苏轼受尽 15 凌辱和折磨,尝尽世态炎凉,身心受到重大打击,从监狱出 来后,来到黄州,在这最落魄的日子里,“回首向来萧瑟处” 在他看来却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晚年他被放逐到更为荒 远的岭南,由于荒山路远,生活条件艰苦,许多人把岭南当 作是不归之路。韩愈贬潮洲时,曾凄凉地对前来送行 的侄子说:“知汝前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左迁蓝关示侄孙湘》),然而苏轼来到了惠州却吟道:“报道先生春 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悠然自得地酣然入梦,结果后来 他又被迫渡海,离别亲人,白首投荒来到海南。面对这种不 公平的待遇,他依然满不在乎:“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 里真吾乡”。的确,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横跨了大半个中 国,足迹何止万里?但是,无论处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 远,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渝,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九死 不悔。换句话说,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感,对理 想、对抱负的追求成为他一生的精神支柱。正因为如此,他 从不趋炎附势,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气节。孔说:“知其 不可为而为之”,“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关心国家前途命 运的信念在苏轼的身上始终执着坚定。 苏轼有兼济天下之志,也有经世报国之才。《宋史》中记载:“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吾今日为子孙得两 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 16 奇才”;当时的考官,文坛领袖欧阳修也很赏识他的才华, 曾兴奋地对梅圣俞说:“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苏轼 在文坛中的声望,曾经位极人臣,显赫风光。然而,突如其 来的暴风雨将苏轼一次又一次地抛上抛下。面对理想和现实 的巨大落差,很容易使人产生愤世嫉俗,苏轼没有。他积极 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环境的变迁。 提起苏轼,我们最先想到的词应该会是东坡。东坡其实就是黄州的一个小山坡,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他在黄州有《东 坡》一诗:“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 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走在这个荒凉偏僻的小山坡上, 苏轼没有发出行路难的感叹,而是悠然自得地欣赏着自己的 竹杖敲击山路的声音。 一代文学巨匠,默默无闻地田间劳作而能自得其乐,是因为他超越了物质的追求:“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淡泊名利,随遇而安无论身在何方,总能随缘自适,自得其 乐。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在他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也有着 微妙诠释: 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此时在黄州已经闲置达四年之久了,笼罩全篇的不是17 哀怨,而是如月光般的恬静澄澈,“何夜无月?何处无松 柏?”只要拥有宁静平和的心态,人世间到处都能发现美好 的事物。这与他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是分不开的。 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他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 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 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 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一开始就从宏大的时空环境中展开,写得雄浑豪放,气势磅礴。面对奔腾不息的长江水,诗人心潮澎湃:遥 想当年,雄姿英发的周瑜在这里谈笑间歼灭了强大的敌军, 何等的风神潇洒,何等的豪气冲天!作者自己也不禁欣然神 想象他那样开创一番事业。可是想想自己空有满腔抱负,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直落得“早生华发”,又不禁茫然。但是 作者并没有沉湎于此,而是跳出了个人狭小的圈子,超脱地 看待这一切: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又何必在意一时的荣辱 18 得失,是非成败呢? 然而生命毕竟是短暂的,即使象曹操、周瑜那样一世称雄的人物,如今也早已灰飞烟灭了,何况是年岁渐老,事业无 成的自己呢?身处逆境中,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人生的价 值又在哪里呢?苏轼在问着自己。看到面前的江水、明月、 清风,他释然了。 在这篇千古传诵的《前赤壁赋》中,作者运用了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政治失意和人生无常的苦闷,从而消解内心的痛 苦。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不必强求尘世间的 功名利禄,只要精神上充分理解大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 寻求心灵的自由,那么美好的东西就会长期属于超脱的灵 魂。因此,人生的根本意义不在于世俗的荣辱毁誉、成败得 失,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对生命的彻底把握。作者辩证 地看待自己所处的逆境,采用了变通的态度排解理想与现实 的矛盾,从困厄中解脱出来。就像他写的《题西林壁》中悟 解的那样: 同一件事情,当你采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态度去看待它,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当你跳出自己的处境,从高远处观照, 就会发现:逆境可以使人一蹶不振,也可以使人更加坚强。 孟子不是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19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顿心 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遇到一点挫折怎么就能想到逃避呢? 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有的人选择自沉江河,有的人选择归隐山林,有的郁郁终生也不肯同流合污,这些做法固 然令人钦佩,但是我更欣赏苏轼的人生态度。他是一个政治 上的牺牲品,但是他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即使身处逆境, 人们想到他时,也总会流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他热爱生活, 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他总能保持乐观的心 态,笑对人生。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雪剑严相逼”的艰 难岁月中,他仍能体会到生活的甘美,处处发现美好的事物: 有“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欣慰;有“日啖 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洒脱;有“忽然浪起,掀舞 一叶白头翁”的优游;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潇 洒。在凄凉孤独的晚年,他仍乐观地吟出了“谁道人生无再 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等的豪迈, 哪里象是出自一个逆境中的老人之口? 苏轼也曾想过要抛开一切,“驾一叶之扁舟,凌万项之茫然”。然而他终究没有成为隐士,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人 生的眷恋,使他直面逆境,善处人生。苏轼的《水调歌头》 对这种人生态度有着精彩的诠释: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20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 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官场上几经浮沉,历经磨难的苏轼自己也不知道,他也想乘风归去,不问世事,然而对于人间的热爱,使他不能独善 其身,纵然人间有那么多缺憾,亦无须伤感,因为“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大自然的规律,既然认识到“此 事古难全”,所以更“不应有恨”,又何必对月伤怀呢?诗人由超尘思想转化成了热爱人间,并许下了美好的祝愿:“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正是因为对生活的热爱,苏轼总是充满信心和希望,没有被困难打倒,没有丧失生活的勇气。如果不是被流放到这罕 无人至的蛮荒之地,我又怎么能看到如此雄伟壮丽的景色 呢?这份气度,这份胸襟,“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对自己 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的最好注脚。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人们的心态变得越来越浮躁,也越来越脆弱。当你失意 彷徨的时候,当你忧愁烦闷的时候,请你走近苏轼,静静聆 听这位先哲在坎坷动荡的一生中留下的文学精品,你会不禁 被他天下为怀、无私无畏、随缘放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所感染,你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美好,而眼前的困难和挫 21 折又是如此微不足道,只要跨过去了,前面依然是灿烂的阳 1.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 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 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 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 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千岁月,无人见得了。 而歌。“你在照了哪面镜子之后,才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 上向天一指,“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 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苏轼以明月 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来?懊悔之际,苏轼兀自 在身旁说下去:“曾几何时,以为身沉宦海;与月对饮,方 知我心必依旧。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 景,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高歌‘大江东去?’” 22 3.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艰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 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 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 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 开朗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 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的长河。 4.很多人在困难面前抬不起头来,更谈不上有快乐可言。他们不会笑对人生,只有自暴自弃,快乐离他们很远。让我 们看看苏轼,仕途的坎坷,造就这位 要:苏轼是我国北宋著名的词人,现当代学者对他的词进行了较为充分地研究,但对其诗却缺乏研究,尤其是对苏 轼的黄州诗的研究却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23 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苏 是苏洵的次子,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与父 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为人宽大 如海。苏轼中进士时二十一岁,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 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1080 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哲宗即位后, 日生于眉州眉山。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 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 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 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 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 日后的文学成就。1056 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 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 《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 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 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 24 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 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 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 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 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 “平和世界”。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 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 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 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 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 赫,深得民心。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 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 文章。1079 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 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 “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 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 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 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 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 25 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 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 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 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作品通过对赤壁宏伟瑰丽景色的描绘和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表达了作者济世报国建功立 业的豪情,同时也流露出壮志难酬的忧郁心境。这首词奠定 了苏轼为“豪放派”的地位,在词的发展史上举足轻重。宋人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东坡‘大江东去’赤壁词,词 意高妙。真古今绝唱。”今人黄海鹏《烟雨任平生》云:“《念 奴娇?赤壁怀古》词气势磅礴,格调豪迈雄浑,其境界之宏 26 大,是前所未有的。作者运用了多种建造艺术的手段,使景 观美、气势美、情真美、音韵美熔于一炉。它第一次以空前 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姿勃发、年轻得志的人物形 象,使作者壮志难酬,奋励当世的感慨有了景物之载体,又 有了人物之载体,开用词体塑造豪杰人物,表达重大社会题 材之先河。”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出现使中国词坛面 貌一新。苏轼的黄州诗是他的著作,也是他流芳百世的最佳 证明。以前的研究者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读到激昂、慷慨、 旷达。但是,我认为还有一点也是值得我们却去研究,即他 在黄州的生活的写照。 对苏轼黄州诗“豪放”的理解和阐释,一直是东坡黄州诗美学风格研究的焦点。近年来研究者们摒弃了以往多把东坡词 “粗犷”“豪迈”的一面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旧观念,开始采用 一种开放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东坡词的美学内涵进行了重 新把握和诠释,并且逐步达成一种共识,认为东坡词的“豪 放”是相对于当时的“婉约”而言的,东坡词风是“放”,是“清 旷”“旷达”,而非“豪”。如刘勤慧《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兼 谈苏轼词风为“旷达”而非“豪放”》(《晋阳学刊》1998 期)、赵俊成《此“豪放”非彼“豪放”:苏轼词风格探微》(《文史知识》1997 期)等文章都进行了这方面的探讨。《念奴娇》中的周瑜形象为何与《三国演义》中的大不相同?这 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为了美化诸葛亮而贬低丑化周 27 瑜严重扭曲历史造成的。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 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 胆略非凡,气概豪迈正史上的周瑜意气风发,胸襟广阔,年 少有为,是苏轼心中十分仰慕的英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 周瑜,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周瑜。在苏轼被贬黄州之后,他关 注的不仅是政治,他还在闲暇时间了解了古代的历史文化, 这也是大多数文人对苏轼黄州诗的了解,但是,笔者认为, 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后开始的是另一段生活:这就是笔者在研 究苏轼黄州诗的另一个发现,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隐逸”生 元丰二年发生的“乌台诗案”,一下子把苏轼推到生死交关的境地,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死亡的考验使他体会到外间 世界和生存环境的严酷,导致他对个体内在生命价值的重视 和珍惜,促成了其人生思想的成熟和创作态度的转变。到达 黄州贬所后,世事的忧患,人情的炎凉,把他一步步推向空 门。他在黄州自号“东坡居士”,以期达到性自清净的禅悦境 界。以解嘲来摆脱困苦,以轻松来化解悲哀,随遇而安、乐 天知命,从而能反客为主,以随缘自适的心态,主动融于当 地社会,直面不能还乡的现实,超越个人的困境,从而达到 一种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以旷达之精神游于世外,达到精神 上的归隐。苏轼正是在以一颗“平常心”超越生命的得失利害 之后,才充分体验到了生命的美好。正是这旷达的一面影响 28 了一代又一代士人的审美心态和人生选择。如“乌台诗案”后 被贬至黄州时写的《初到黄州》: 诗人虽是被责罚在身,内心满怀哀怨,但我们从诗中却看到诗人以诙谐自嘲的笔调直抒内心对被 贬的感受,欣赏自然之美来聊以自慰,随缘自适的洒脱溢于 ,在陶公面前终是小巫见大巫。”论家不大都认为苏的和 陶诗明显不如陶诗 ,原因何在 想必苏轼在追和时也是用了百分之百心力的然一代文豪在追和自己推崇备至的前辈 诗人时 ,笔力却为何显得如此笨拙 说苏轼才疏学浅或陶渊明难以企及都很难令人信服。当然 ,苏轼作为宋代最优秀 的文学家其成就并不在和陶诗 ,但他苦心写出的诗作却没有 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 ,不能不让人三思。看来我们还应把目 光投向二人生活的时代 ,或许能窥知一二。陶渊明和苏轼都 向往归隐 ,也都在诗文中抒发归田的心愿 ,但二人毕竟生活 在不同的时代 ,其间相差 500 多年。尽管华夏文化相沿承 渊明所处的晋宋时期与苏轼生活的北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又是两个各具特点的时代。是生活环境、时代背景的不同 29造成了他们的人生态度、生活目的的不同 ,从而引起创作心 态的差异。 以上为苏轼黄州诗分析得出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期的创作风格与个人生活习惯的改变,为了更好的了解苏轼的黄州诗, 笔者认为苏轼在黄州诗的创作特点也值得探究。苏轼黄州诗 的研究,历代文学家和史学家都极为重视,黄州之贬是苏轼 官宦生涯之痛的开始 ,对他后世的人生观产生极大影响。 他的弟弟子由说过:“轼兄谪居黄州 ,杜门深居,骋翰墨其 文一变,如川之方至。搜集整理苏轼黄州文献的目的,旨在 充分发挥文献资源服务于社会的作用通过深层次的开发利 用实现文献的价值。苏轼的美好人格 、科学思想、乐观的 精神 。仍是我们今天两个文明建设可资借鉴的宝贵遗产。 苏轼在文、诗词 、书画等方面都达到 了极高的造 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 。后代文人争相从苏轼的作品 中汲取营养 。苏轼不但影响 宋一代的诗歌,其影响一直波 及清代陈维崧等人 苏轼黄州诗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实用 价值 ,同时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不可替代性。 苏轼的黄州诗诗人们历史文化的瑰宝,但是笔者认为,我30 们不能单单停留在欣赏的角度上,我们更应该在欣赏苏轼为 我们留下瑰宝的基础上去学习苏轼在逆境中的自我调节,从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率真的苏轼150字”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离经叛道的魏晋名士 还有率真的一面

离经叛道的魏晋名士 还有率真的一面

妻子,王述,荀奉倩,情感,真性情,身子,镜子,问题,魏晋名士,李贽,曾强,魏晋风度,尚书令,院子里,人性,世说新语,人世,举止,人们,人世间,冻得,儒家,内心,哲人,印象,惯性,夫妻之情,境界,常理,形象

2013-03-25 #长篇故事

20条特迷人的快手说说带图片 句句率真洒脱!

20条特迷人的快手说说带图片 句句率真洒脱!

个人,没有人,头发,好一,单身,事情,样子,生活,不要在,喜欢你,给自己,都不会,那个人,于心,爱买,谢别,在那,吃好喝好,好的,晴雨,能强,还可以,早餐,万丈光芒,世界,东西,习惯,体重,修养,共同点

2020-07-29 #故事会

冬奥会英雄语录:王濛率真谢队员 申赵想要孩子

冬奥会英雄语录:王濛率真谢队员 申赵想要孩子

金牌,冬奥会,中国,周洋,李妮娜,女子,王北星,赵宏博,项目,申雪,中国队,选手,庞清,郭心心,短道速滑,成绩,刘忠庆,决赛,接力,实力,佟健,李琰,温哥华,花样滑冰,赛场,比赛,韩国队,冬奥,中国代表团,冠军

2008-10-25 #故事会

黄子韬 一个耿直率真又可爱的大眼boy 就是眼眶太浅了

黄子韬 一个耿直率真又可爱的大眼boy 就是眼眶太浅了

都会,战队,地保,新一,笑容,男孩子,一笑倾城,外漏,偶像,作品,习惯,初心,时尚,态度,女孩,导师,家伙,当面,心意,感官,泪水,白马王子,神经,霸气,经历,表演,90后,喜欢他,因为他,大男孩

2019-11-25 #故事会在线阅读

清新明快 率真自然 江湖诗人的江湖与你眼中的江湖有何区别?

清新明快 率真自然 江湖诗人的江湖与你眼中的江湖有何区别?

江湖,诗人,社会,诗歌,境遇,情怀,作品,处境,指斥,朝政,朝廷,生活,研究,国之思,诗中,坛上,决定了,表现了,对象,下江,官僚,名仕,仕途,事件,丑行,个人,人民,作者,农民,十分关心

2017-04-05 #故事阅读

4大星座率真随和 怕麻烦 懒得跟你计较 际上脾气超硬

4大星座率真随和 怕麻烦 懒得跟你计较 际上脾气超硬

天秤座,水瓶座,巨蟹座,马上会,脾气,点儿,看法,总是会,做人的底线,做人做事,太喜欢,都不会,那么你,都知道,容心,地保,好朋友,事情,不合理,下定,严肃认真,为人处事,事儿,太过火,人们,亲戚朋友,内心,压根,决心,大星

2016-02-06 #小故事

只有天性浪漫的人 才能写出率真 绮丽的文字吧佩尔尼克故事集书评

只有天性浪漫的人 才能写出率真 绮丽的文字吧佩尔尼克故事集书评

伊蒂,莫娃,佩尔尼克,小说,母亲,父亲,故事集,保加利亚,中国,女士,作家,故事,文字,小说集,德拉夫,世界,保加利亚语,先生,医生,文学奖,英语,短篇小说,诗意,生活,图马,斯图,汪剑钊,马河,是一位,好的

2020-06-20 #故事会在线阅读

只有天性浪漫的人 才能写出率真 绮丽的文字吧佩尔尼克故事集书评

只有天性浪漫的人 才能写出率真 绮丽的文字吧佩尔尼克故事集书评

伊蒂,莫娃,佩尔尼克,小说,母亲,父亲,故事集,保加利亚,中国,女士,作家,故事,文字,小说集,德拉夫,世界,保加利亚语,先生,医生,文学奖,英语,短篇小说,诗意,生活,图马,斯图,汪剑钊,马河,是一位,好的

2009-03-10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