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搜故事 > 小故事 > 正文

成就孩子一生的教育下

时间:2020-06-19 09:24:01

相关推荐

成就孩子一生的教育下

德育教育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净化。

家庭、幼儿园、社会教育要有一致性。观今社会,作为成年人,要注重社会的价值取向,不要只是一味的物质化、理性化。使幼儿在这个真实的生活中,引起他们行为和认知上的冲突。如: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等幼儿在耳闻目睹,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变得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小朋友摔倒了,没有人去扶他,玩具扔了一地,没有人主动拣起来等等行为。如果幼儿园中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而社会则相反,孩子就会迷失方向,无法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可见,道德教育的根本策略就是为幼儿提供一些真实的生活背景,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去活动、去亲近,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良好的行为模式。

孔子曰:“少成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行为习惯、品格的形成应从小培养和纠正,使幼儿从小积累经验,形成一种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只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的良好道德修养,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国家未来人才。作为幼儿园、家庭、社会各方面要步调一致,使祖国的新一代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下茁壮成长。祖国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我国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害。”

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成才的最重要的条件,也是人的良好素质的最朴素的反映和最自然的表现。

愿每一个做父母的都能积极进取,做孩子的好榜样,让孩子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能力,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13.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

带孩子到实践中去,就是让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会生活处理,参与家务劳动;带他们去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了解社会生活。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就是带孩子出去游览、旅行,扩大孩子的生活视野,使他感到世界如此之大,可以从中引出问题,启发他们思考,这是增长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开发智力必不可少的一环。

历史上不少科学家正是因为他们从小参加生活实践,对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由此培养出勤奋和探索精神,长大后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这些事例都值得家长很好地效仿和学习的。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家长在感到他们认识得越来越多的同时,也发现他们越来越对周围事物的好奇,他们会对成人习以为常的现象提出种种疑问。问多了,一些家长也许会说:“你还小,等你长大后就知道了。”可当一个小孩长到足够大的时候还那么好奇,还老是有那么多的问题的话,可能会换来这样的呵斥:“怎么这么大了还问这样的问题?!”

在这里要说的是,家长要尽量回答孩子的问题。当然,有些问题可能你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答案,无法及时回答。但当孩子再次提出时,应尽量给予答复。有一点十分重要,那就是要让孩子知道提问题没有错,但有些问题需要到合适的时候才能找到答案。孩子爱问“如果?怎么样?”和“为什么?”等问题。你可尝试着用一些建议去回答这些问题,并看看接下来孩子会怎么做。这将有助于培养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并自己去寻找答案。让孩子自己去实践,比让他看你做更有意义。

动手制作是孩子们认识自然、探索科学的重要方式,例如根据科技资料介绍的原理,制作一些有趣的科技试验,或者进行科学观察和研究等,这不仅可使孩子们从小学到很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可能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种下未来从事相关研究的种子!孩子天生就具有学习的本能,他们会在日常的探索中学习许多本领,但是许多家长往往剥夺了孩子探索和学习的机会,当孩子在想要学习的时候总是遭到拒绝,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再主动学习,而变成被动接受了。

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有些孩子喜欢拆这拆那,碰到这种情况,父母不能立即加以制止,这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愿望,父母要加以引导,要向孩子说明哪些东西可以拆,哪些东西不能拆。同时要给孩子提供一些可拆装的东西,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引导他思考为什么,进一步激发他的学习兴趣。这些活动对孩子的学习是大有收益的。多实践是自理能力、生存能力的锻炼,更是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让孩子多动手,包含了给孩子锻炼的机会,鼓励孩子建立必胜的信心,让孩子体味成功的乐趣。据心理学家们研究证实,手和眼的动作和思维活动有直接联系。人在操作时,动手是动脑的外现,动手又能支持脑的积极活动,“手巧”与“心灵”相互起作用。可以说手是头的一部分,手的神经与大脑中枢神经直接相连,孩子手的活动越灵活,其头脑的活动越灵活,对手的刺激就是对头脑的刺激。

有的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可是他们不明白孩子的生活本应是丰富多彩的,学习书本知识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回到家里,孩子应该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总怕孩子会越帮越忙,从来都是让孩子离的越远越好。所以就不难想象为什么很多孩子面对圆白菜、洋葱,豌豆而不知从何下手的现象了。所以,做父母的决不能厌烦和限制孩子动这动那,以免堵塞孩子的心灵发展,而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因势诱导,鼓励孩子动手动脑,尽快“开窍”。

在这里,郑板桥教子的例子最为典型。郑板桥老来得子,视其为掌上明珠,即便这样,但他从不骄宠孩子。他认为:“读书做官是小事,重要的是要使孩子明理,要让孩子多实践,做个好人。”为此,不顾别人的不解,竟在自己病危时要孩子亲手做馒头。儿子当然不会做了,便央求他,叫他请教厨师,他揣着自己用意坚持让儿子做。最后,儿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馒头做成。就在这时,郑板桥却断了气。儿子发现桌子上有张纸条,上面写道:“淌自己开,吃自己饭,自己事业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儿子这才恍然大悟。多实践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是孩子手脑结合,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如果您真正爱孩子,就要创造条件满足孩子“想自己做事”的需要,多给孩子动手做事的机会,不要用您的过度好心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有一句关于实践的谚语是这样说的:“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无论孩子学习何种专业、何种课程,如果能在学习中努力实践,做到融会贯通,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体系,可以牢牢地记住学过的知识。现在孩子处处都在父母的关心保护下,甚至孩子生活的一切都是父母代办的,孩子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殊不知,孩子终究要长大,要离开父母走上社会,现在作为他们的父母应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理能力,放手让孩子参与社会实践,凡孩子能做的事尽量让孩子做,以免让孩子长大以后无所适从。实际证明,积极参加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强,有较强的责任心,学习也相当优秀。在孩子实践过程中体验到生活的艰辛和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他们会理解人、珍惜他人的劳动,这样提高了孩子解决困难的能力。

纵观欧美国家的家庭教育,可以发现虽然各国的家教方法不同,但是却有一点家教理念是相同的,就是家长多让孩子自己去实践。

许多教育学者认为,家长包办孩子的一切是对孩子的极度不信任,会使孩子失去很多锻炼的机会,这就等于告诉孩子,我们不相信你的能力,对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大的打击,对孩子今后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

最近,台湾地区出现一个新名词"啃老族",是指一些有能力去工作的年轻人不愿意去工作,他们宁可待在家里或是学校里,由父母养着,不用担心生存的压力。这些啃老一族很多从小生活在富裕的家庭,衣食无忧,父母从小就非常娇宠,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谁知道爱孩子反而害了他,让他失去了锻炼的机会,终日蜷缩在父母温暖的怀抱中,不经风雨,没有任何的抵抗力。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草原举行的"国际草原探险夏令营"有中、日、韩三国90名青少年参加,在5天的时间里,每天徒步30公里,全部是野外宿营。我们中国孩子的体质和意志都不如日本和韩国的孩子,显得脆弱不堪。

让孩子们在自己不断的尝试、失败、思考、再尝试中将知识和技能结合。在实践中习得直接的经验,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当孩子在实践活动中遇到挫折时,父母应给予鼓励和帮助。因此,父母应该学习会引导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带孩子到实践中去,人的能力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实践活动不断向孩子提出要求,促使孩子主动去克服困难,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劳动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品质,孩子生活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环境里,不利于他们的成长。通过必要的劳动实践可以让他们体味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财富的创造凝聚着汗水。这样,就可以逐渐养成他们节约、吃苦的品德,对于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人格、意志品质大有益处。

父母应该多给孩子创造一些实践的机会,让孩子充分体验生活的艰辛和快乐,"没有不一样的孩子,只有不一样的家长",衷心希望每一位家长都来关注家庭教育,成功培养出优秀的下一代。

14.教育孩子正确的读书方法

寒门书生死学问,举债度日众人嫌。一遭病重直等死,今后何人还读书。这是描述古时死读书书生的悲残生活。

现在的孩子不会学习,不爱学习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家长和学生处于无尽的烦恼之中。学生的死读书,读死书,已经是中国教育的一颗拦脚石。这样一个问题的产生,从小学就已经形成,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样的口号喊了又喊,但“题海战术”仍是当前教育中一个最常用的方法,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被这一份份的考卷所“折服”。进入中学,这样的势头不是减弱了,而是加强了,看看各种补习班,各种培训班,学生没有一点自己的空间可言。这造就了学生的“高分低能”,考个高分很容易,但真要实践起来,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只能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学习能力的源泉,是影响孩子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的直接因。

实践证明:孩子在学习活动中兴趣浓厚,注意力就高度集中,其求知欲越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就道出了兴趣与学习的关系。当孩子充满乐趣地学习时,无论环境多么困难艰苦,他都会感到快乐。

孩子越来越厌倦学习,既使学习也是死学,家长们可一定要注意了。

学龄前家长放纵孩子,没有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上学后,家长一反常态,整天督促加压。想想看,孩子还会有学习热情吗?“学习”从家长的嘴里出来,在孩子心里变成了巨大的包袱,学习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于是,孩子开始厌学,认为学习就是给家长学的,敷衍了事。所以家长应该注意让孩子放下思想包袱,给孩子一定的自由,为孩子创造一个心情舒畅的环境,恢复、保持和提高学习兴趣。

准确判断孩子不喜欢学习的原因,并帮助解决。孩子不喜欢学习的原因非常复杂。如果加以探讨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孩子不喜欢读书,而是某种因素导致的,如上学被老师批评了,读错了字遭同学的讥笑,想看电视却被迫写作业等等。这些原因逐渐在内心堆积起来后,渐渐地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灌输责任意识。要让孩子明白,学习知识,是为了将来在社会上更好的生存,现在认真学习是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一些家长滥用"物质刺激"。对孩子学习习惯上的培养未必是好事。如果孩子只是做了一些分内的事情就要给出奖励的话,孩子很快就会学会讨价还价。

培养时间观念。给孩子限定时间可以帮助他们专心的做事,提高效率。所以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但这要注意张弛有度,不可事事都限时。比如用餐,沐浴,就不宜限定时间。让孩子明白工作的时候要讲效率,是目的,生活的乐趣却不能因此而被磨灭。

营造学习氛围。对于不爱读书的孩子,家长晚饭后把电视关掉,一家人各人读各人的书。在读书看报过程中,不断把新的信息传达给家人,有时要谈自己的认识。长久的熏陶,孩子也会喜欢读书看报。当生活中有些知识不明白,应该查资料,获得正确答案。家长跟孩子一起做这些事情,有利于孩子增长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如果家长再教给孩子一些阅读方法,效果会更好。有的家长在读书看报过程中,划重点,剪贴感兴趣的文章,记读书笔记,孩子就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做。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就会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磨练孩子意志。磨练孩子意志可以从练字开始。具体的做法是让他们把手洗干净,书桌上的东西清理干净,让孩子端端正正,一笔一划的写上20分钟。日子长了,你就会惊喜地发现,孩子忍耐力会有所提升。

试着让孩子创造问题,增强子女的求知欲。孩子是学习的当事人,被迫学习,被迫考试,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时间久了,孩子对学习生厌是可以理解的。家长指导孩子学习时,可以换一种方法,不是经常让孩子去解答问题,而是采取让孩子创造问题的学习方法。这不仅会改变孩子的学习态度,而且会激发讨厌学习孩子的学习兴趣。

试着让孩子创造问题.孩子会考虑什么地方是要点,父母也可以在指导孩子学习时以此为中心。另外,孩子一般会对自己理解非常充分或自觉得意的地方提出问题,这对父母来说,就很容易掌握孩子在哪些方面比较擅长,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如果坚持这种学习方法,孩子就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准确地抓住学习的要求和问题所在。此外,这还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满足孩子的自尊心,学习自然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揠苗助长不可取,一味读死书不可能成为栋梁之才,这个孩子读书可以考高分,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是个考不及格的孩子,对于这样的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严重关注,也许,这就是我们国家教育要改革的关键部位。

15.帮孩子克服胆怯心理

孩子渐渐长大,环境中许多因素会引起他们产生恐惧的感觉,而且每个年龄层的宝宝的恐惧对象也是不同的。四岁宝宝更多害怕动物、昆虫,害怕黑暗的房间。

有一个小女孩子,和大多数的孩子一样,爱看童话等等儿童故事书,在这些书里,往往都会把虫子描绘成非常可爱,于在,在这小女孩子的概念里,虫子就是非常可爱的。有一天,她和姐姐出去玩,在一台阶上,她看到现实中的虫子,她这才发现现实中的虫子根本没有书中所描得那么可爱,相反长得挺难看得。正在她看得那会,姐姐叫她别看了,太恶心了,小心虫子爬到她身上等等之类的话,这可把小女孩子吓到了,再接着,到了姐姐同学家里,她们又非常夸大的描述虫子的可怕,从此,小女孩就开始怕虫子了,就算眼前没有虫子,有时也会的去想像虫子的可怕,到了十几岁了,这种害怕程度已经非常严重,估计就算米粒大的虫子,对于她来讲其害怕程度不亚于大多数人对蛇的恐惧!后来心理专家教她的办法就是,大声的说:“我害怕你!”一直喊到心理不怕!效果有没,至少,在现场女孩子面对一条被放在玻璃罐里的虫子不怕了。

这世间很多所谓恐惧,很大程度是受外界刻意渲染、夸大所致!而父母又不去很正面的去对待,于是原本也许根本不可怕的东西也就真得成了可怕得了!

孩子的心灵,就像一颗小树苗,如果你不断给它施压,小树苗又怎能健康自然的生长?有些事情,作为父母来讲,不要无故的去夸大它,而是应该从正面去描述给孩子听,如实的去告诉孩子,尽量用你的心,用合适的方法去说!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虽然害怕情绪时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但并不是说家长可以对此视而不见,相反,对于这种现象爸妈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孩子尚处于心理的发育期,过多、过强的害怕情绪会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以致日后出现软弱、缺乏自信,过度依赖大人等。所以,爸爸妈妈要通过适当的方法,帮孩子战胜恐惧。

建立和谐安全的家庭心理气氛

建立和谐、安全的家庭心理气氛对克服孩子恐惧心理非常重要。孩子恐惧心理来自他们对外界的一种不安全感,让孩子感觉到安全,多给他们一些关爱,让他们明白有爸爸妈妈在什么都不用害怕,就会减轻孩子害怕的情绪。

对孩子的恐惧恰当地做出反应

对孩子的恐惧既不能满不在乎,也不能大惊小怪。当孩子感到害怕的时候,切勿责备、嘲笑或愚弄孩子。如果用指责、批评、生气来对待孩子的胆小,只能让孩子的焦虑情绪恶化。如孩子开始惧怕黑夜,骂孩子是胆小鬼,吓唬他不许哭,绝不是好办法。当孩子听到雷声感到害怕时也不能说:"雷声有啥害怕?别像个小孩子一样长不大。"越是这样,孩子就越惊恐不安。当然也不能孩子一害怕,父母也跟着害怕,这时父母的心态要自然平和,可以和孩子说,爸爸、妈妈小时候也像你一样害怕这些,长大了才不怕的。

多与孩子沟通,讲明事情真相

经常给孩子讲些常识是帮助他克服恐惧感的最有效的方法。孩子惧怕某事物,常常是因为无知。一旦明白真相,其恐惧心理便会自然消除。如孩子恐惧雷电,教师、父母可向孩子说明雷电产生的简单道理,让孩子明白雷声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从而消除他对雷电的恐惧。除了用语言给孩子讲道理外,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去实际观察。如对一个害怕黑暗的孩子,你可以让孩子听听风吹树叶发出的响声,告诉他白天、晚上树叶发出的响声是一样的,孩子亲自看到、听到,也就不会有奇怪的想法了。

用行为法改变孩子的恐惧心理

要经常、及时地赞赏孩子好的表现。当孩子去接近曾经害怕的小兔子时,大人要及时鼓励孩子的勇敢。孩子敢独自睡觉了,要及时给予表扬。在孩子害怕时也可用转移注意法,即当儿童看到、听到惧怕的事物时,用玩具或语言来分散他的注意力,使其注意力从惧怕对象上转移,忘掉恐惧。孩子已经对某一事物比较害怕时,也可以使用系统脱敏法 当孩子惧怕无须恐惧的事物时,成人可诱导他接近所怕事物,久而久之,他便会见怪不怪。

用榜样示范法改变孩子的恐惧心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绝不能用魔鬼、妖怪、毒蛇、老虎等恐吓类的话语刺激孩子;另一方面,要以坚毅勇敢的行为影响孩子,还可以多树立一些身边的榜样,如当身边有孩子表现出勇敢、坚强的行为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当然也可以借助影片、故事、图书,对孩子进行各种示范,从而克服孩子的恐惧心理,培养其勇敢、乐观的个性。

避免对孩子说“不要害怕”

最好不要对孩子说“不要害怕”之类的话,因为这些话不仅不能安慰他,还会影响他们的真实感觉,应该让孩子知道恐惧是正常的,有时甚至是有益的,爸妈会理解并帮助他们。

倾听孩子诉说

孩子恐惧时,爸爸妈妈要少说多听,鼓励孩子诉说,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知道他们究竟需要什么帮助。如果父母总是用忠告来代替倾听,孩子就会闭口不说,致使你的帮助无从着手。

给孩子情感支持

当孩子在生活中因遭受挫折而抱怨时,家长要予以足够的重视,为孩子提供感情上的支持。家长不要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有的甚至讽刺孩子,这不利于宝宝形成勇敢自信的人格。

帮助孩子适应环境

帮助孩子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特别是在逆境中的生存能力。如孩子要上幼儿园了,爸妈可以先主动带他到幼儿园去看看,和老师谈谈,或与小朋友们熟悉熟悉,做做游戏,为正式入园作好心理准备。

家长不要对孩子过度地同情、关照

比如,孩子第一次看到狗时,可能会害怕,这时家长不要过分地保护孩子,而要对孩子说:"别害怕,它不会咬你的。"等等,这样就会减轻孩子的恐惧感。

家长要帮助孩子掌握克服恐惧的技巧。

(1)采用对抗疗法帮助孩子克服恐惧。这种方法是通过把愉快的活动和引起恐惧情绪反应的刺激放在一起,从而以积极的情绪去克服恐惧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例如:孩子怕打针,家长可以在打针时给他讲他喜欢听的故事或给他听他喜欢的食物,这样做可以分散孩子对恐惧对象的注意力,从而让他逐渐适应恐惧对象,消除恐惧心理。

(2)采用系统脱敏法逐步减轻孩子对某个东西的恐惧。例如,针对孩子怕猫,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先给孩子看猫的照片,让孩子熟悉猫的形状,最好让他对猫逐渐产生兴趣。然后叫孩子听猫叫的声音,由远到近,慢慢适应。最后在很远的地方让孩子看猫,慢慢靠近,一次不行,可以等下一次,每次到孩子不能忍受为止。逐渐提高孩子的耐受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孩子就可以用手摸猫,与猫一起玩耍等。

(3)用游戏的方法帮助孩子克服怕黑、怕水、怕独处等。有的孩子晚上不敢关着灯睡觉,家长可以用捉迷藏的游戏来锻炼孩子的胆量,一开始可以在亮着灯的大屋子里玩,让孩子躲起来的时间逐渐延长。慢慢地可以锻炼孩子躲在另一间屋子里。再以后,可以在关着灯的屋子里玩,让孩子在游戏中逐渐消除黑暗带给他的不安。

16.教育孩子为人处事

有时候小朋友会因害羞而不懂得与别人相处,但小孩子基本上喜欢与人玩耍,所以你不妨安排儿子经常与一些固定的小朋友或亲戚会面,让他在小组中学习与人相处,进而改善其社交技巧,扩阔朋友圈子。此外,小朋友容易对父母要照顾弟妹感到不愉快,认为父母偏心,而父母对自己的爱、关怀、注意、以至自己的玩具,均被弟妹夺去。因此,你要留意儿子是否感到被忽略,并抽时间和他单独相处;让他感到你对他同样爱护有加。

社交能力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能力,不仅能给人带来快乐,而且能助人走向成功。心理学家莱金·菲利普斯说:“许多人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和谐相处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儿童时期没有学会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所以家长要及早帮助孩子学会如何与人和谐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怎样帮助孩子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呢?

乐于分享

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

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不会“分享”,只会“独享”。长大后性格缺陷明显,严重的会导致无法与人正常交往。所以家长首先要教孩子学会分享。

所谓分享,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物质上有好东西大家一起吃、一起看、一起玩,精神上哪怕是妈妈讲的一个故事,都可以鼓励孩子讲给别人听。从一点一滴入手,培养孩子乐于与人分享的意识和习惯。

孩子将要踏入的社会不仅强调竞争,更强调合作,要合作,首先要学会分享。不会分享的孩子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所到之处皆是敌意的冷漠和阻挠。乐于和别人分享的孩子会在一个和谐的环境里。分享的作用就有这么神奇,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神奇的爱,使数学法则失去了平衡,两个人分担一个痛苦,只有半个痛苦;而两个人共享一个幸福,却有两个幸福。”懂得与人分享的人,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和喜爱。

对人宽容

打开广阔天地的钥匙

人际交往离不开合作,而合作的基础就是宽容。

教孩子学会宽容,对人对事保持平和的心态。每当孩子和人发生不愉快时,不应一味地呵护孩子,要让孩子首先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错,同时要孩子多体谅别人,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一想。告诉孩子与人相处不能斤斤计较,如果别人犯了错误,要善于原谅。当然,真正要想让孩子具有宽容的精神,父母在生活中要以身作则,身教的力量远远大于言传。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现代社会充满着激烈竞争,磕磕碰碰的事经常发生。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宽容。宽容不仅仅包含着对别人的理解和原谅,更显示出自己的气度和胸襟,坚强和力量。所以,父母一定要教孩子学会宽容待人。

勇于自嘲

保护良好心态的良药

古代有个文人叫梁灏,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中,受尽讥笑。梁灏不仅不生气,反而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就离成功近了一步。良好的心态使梁灏不仅能正确面对挫折,最终考中状元,而且使那些曾经嘲笑他的人渐渐改变了对他的态度,无不欣赏他乐观、坚强的个性,对他充满尊重、敬仰之情。

嘲笑别人是愚蠢的,嘲笑自己却是聪明的。敢于自嘲的人必定十分自信,而这种人格光辉会让他在人群中得到尊重。自嘲和嘲笑他人虽然长着相似的面孔,却是截然相反的两种行为,并会取得截然相反的两种效果。懂得自嘲的孩子能乐观看待学习生活中一些不如意的事情,能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别人的嘲笑,最终赢得更多的尊重和朋友。

敢于拒绝

坚持原则的有力武器

对成年人来说,拒绝别人都是很困难的事情,何况孩子。但是,有些事情却是必须说“不”的,身为父母,应该早早教会孩子怎样拒绝。

首先教会孩子哪些事情要拒绝,比如,违背原则的事情;自己不愿干且无意义的事情;仅仅为了维护友情,对自己有害的事情。不要担心这样做会得罪人,真正的朋友会因此更尊重和喜欢你。告诉孩子,违背做人原则的事情坚决不做,不用担心别人说你不给“面子”。朋友应该互相理解、互相尊重,而不是一方完全放弃自己的追求,一味去迎合另一方的好恶。所以,学会拒绝,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它帮助你鉴别真正的朋友,保持友谊的本色,维持社交圈子的纯洁性。当然,教孩子拒绝的态度要温和而坚决,既不像枪一样生硬,又不给对方企图说服你的幻想。可以很耐心地告诉他们:“对不起,我有作业,不能去。”“对不起,我还小,不想交男朋友。”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摧毁一个人。融洽、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滋润生命健康成长,可以引导个人潜能的发展,可以帮助人拥有美好生活。相反,对抗、恶劣的人际关系会戕害生命,压制个人潜能的发展,令人痛苦不堪,境遇不顺。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教育孩子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刻不容缓。

17.多给孩子点赞美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时做父母的最先想到的是批评孩子或是惩罚孩子,最后搞的父母孩子不欢而散,时间一长许多父母就会说“为什么我的孩子总是做错事”、或者说“为什么我的孩子这么不听话”。其实当父母的不要只盯着孩子的缺点和错误不放,也要多想想孩子的优点,多给你的孩子一些鼓励与赞美,这时你会发现情况完全不同了,你会发现孩子乖巧了许多,听话了许多,同时也会发现自己也不像以前那样爱生孩子的气了。而这些都源于你对孩子不经意间的赞美。

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温馨、友善的环境。孩子成长中少不了赞美和鼓励,以此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同样一个人的成功,也离不开鼓励和赞美。每个人都喜欢听赞美的话。一个人被欣赏和赞美时,他会表现出有自信、有能力、有智慧、有创意、心情好,潜能会得到很好开发。人人都需要赞美,如同万物生长需要阳光的温暖一样。尤其是孩子,你夸他一句,他甚至会在心里美上三天。没有鼓励和赞美,孩子会在精神上有失落感。适时适度的给予孩子鼓励和赞美,能使孩子获得力量和希望。

一项医学试验已经证明:人在得到别人赞美的时候,脑内会分泌出一种叫做脑内吗啡物质,这种物质能让人心情愉快,使脑细胞变得年轻,人体免疫能力增强。人在受到批评时,体内分泌出一种有害激素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激素会引起血管收缩,血流不畅并产生活性氧,对身体健康不利。因此,当孩子遭到批评和否定时,会表现自卑、压抑、萎靡、迟钝,潜能被封闭,各方面表现会很糟糕。因此,常常受到父母责备和的孩子,常会产生不自信及自暴自弃的倾向;常常受到父母鼓励、赞美的孩子,常会表心出自信及积极参与的行为。孩子像是一棵植物的根,多给予水和阳光,植物就会长的又快又好,同样的,多给孩子鼓励及赞美,他们就会表现得更出色。

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鼓励和赞美孩子,几乎已经成了教师和父母必修的一门课。当父母换了一种心态,以欣赏的目光激励孩子,孩子们就会有令人惊喜的变化。但是鼓励和赞美也是一种艺术,有时候也需要讲究分寸和技巧。

第一,赞美要具体、细致而周到。

强调孩子令人满意的行为时,表扬的越具体,学生对哪些是好行为就越清楚,并且下次也就会做得更好。有时候老师会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某个学生成绩非常优秀,当老师夸奖他爱学习、聪明的时候,他并不感到高兴,甚至会嗤之以鼻,但当老师在夸他某次作业做得很认真的时候,他会显得特别高兴。在这些孩子的想法中,因为自己的成绩优异,老师、家长、同学都这样夸奖他,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夸奖,认为这样的夸奖过于表面化,只是在应付他而已,并不是真心的在夸奖他,甚至因此会对赞美他的人失去信赖甚至产生厌恶。而当你对他的具体行为给出细致而周到的评价时,他会认为你确实在关注他,所以,会对你产生信任感,当然也就增加了赞美的力度。例如:学生在完成一幅画时,老师或父母就要从立意、着色、构思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并以鼓励为主,这样学生就会有满足感,并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让孩子明了因为什么而受到表扬。

第二,孩子不同的年龄段,心智发展也不同,鼓励和赞美的方式也要有区别。

由于孩子的年龄不同,其心理特征的发展也不一样,所以对他们的表扬方式也应该有所区别。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父母应给予多次鼓励,适时赞美,并且要将鼓励的原因和具体行为做得好告诉他们。当你发现今天孩子某件事情做得不错时,不能笼统地说:“你歌唱得真好呀!或是这件事情你做的对”,而要让他知道因为他的什么行为,所以才受到表扬。由于孩子较小缺少判断是非的能力,所以要不断的给予赞美,但是不能盲目,使孩子产生“这样做才是好孩子”的意识,进而才能渐渐的朝着这些好的行为方向去发展。

对于年龄较大,已经上小学或中学的青少年,由于这些孩子已形成一些个性的思维,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他们大多思想丰富而敏锐,是非观念清晰而明确。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大多数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所以比较希望父母以对待成人的方式对待他们,这时父母要以含蓄的信任和幽默表达为主,他们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鼓励。

另外,还要注意奖励的方向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方法,从而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例如,对于孩子助人为乐的行为进行奖励,通过奖励要让孩子知道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奖励的教育性是通过奖励使孩子有自豪的感受,有幸福的体验,从而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三,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及时的表扬。

每个孩子都是天真活泼的,他们都有自己可爱的一面,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但父母或是老师往往偏爱那些听话,学习好,懂礼貌的好孩子,在他们的身上总能很容易的找到闪光点,也总是把自己的赞美更多的给了他们而忽视了其他的孩子。其实那些调皮捣乱的孩子也并是没有一点优点,只要家长老师们细心观察,全面客观的去看待他们,就会发现他们也有闪光的一面。要全面了解一个孩子,就要看他是不是团结同学,热爱班级,上课认真听讲,讲文明懂礼貌,爱劳动等等,只要你想找,总能找到孩子的闪光点。例如:有一个孩子是班里出了名的打架大王,总是爱打架,不认真听课,学习也差,同学们都不喜欢他,也不和他玩,可是越是这样,他就越和同学打架。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的循环。老师发现后,就细心地观察他,发现他在劳动时表现特别好,打水、拖地,连拧拖布这样的脏活他都抢着干。于是这位老师就利用他这个优点,及时地表扬他,同学们对他的看法也慢慢地转变了,和同学关系融洽了,之后老师又找他谈心,教他如何与同学相处,最后他终于很少打架了,并能和同学一起做游戏。孩子能有这样的转变,仅仅是因为受到了表扬。

当孩子做出了一些好的行为时,做家长的要及时的做出表扬,孩子受到表扬,心里自然开心,为了再得到表扬,他会继续把这种好的行为做下去,时间长了,说不定孩子某些平时很难改掉的坏习惯都改掉了,这就是赞美的力量。哪怕孩子再小的一点进步,只要家长发现了,都要给孩子的这些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这将会给他更大前进动力。

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都离不开一个温馨、友善的良好的环境。孩子成长中不能没有赞美和鼓励,家长们可以多说一些鼓励孩子的话,以此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这个道理,做家长的都懂,但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这种强烈愿望的催化下,一旦孩子做的不好,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就是一个又急又气,恨铁不成钢,原本是想好好教育,结果一生气就口不遮拦了,贬低、讽刺、挖苦的话就像蹦豆似的砸向孩子,结果适得其反。因此做父母的要学会正面的赞美孩子,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赏识。即使要批评孩子,之前也要先千方百计地肯定他的成绩,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点,有勇气、有自信改正自己的缺点。对孩子的表现,给予一声赞美,一点鼓励,对父母而言,是一件轻而易举、平平常常的事情。但对孩子来说,来自父母的赞美和鼓励,却是最珍贵的礼物和最好的奖赏,是对孩子最好的肯定,这些话常常能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激发孩子的潜能,使孩子更加充满自信,从而创造出连他自己都无法相信的奇迹。做父母的请给孩子多一点赞美,多一点鼓励吧!孩子的出色表现,会让你觉得,你的慷慨,并没有让你失去什么,反而使你收获了一个你意想不到的优秀孩子!

18.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得既轻松愉快,又能取得好成绩。但往往很多时候不尽人意。有家长说孩子很聪明却不爱学习;有的说孩子无法集中精力,懒得学习;还有的说孩子宁可看课外书、漫画书也不去学习;还有的孩子一讲到学习就头痛,他们怕读书,怕做作业,更怕写作文。遇到这些情况,不少家长都束手无策,无可奈何,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厌学呢?其实主要就是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没有被激发出来。兴趣是人们注意与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积极态度与倾向,它是发挥人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最直接的因素。对孩子来说,有了稳定的学习兴趣,就获得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学习兴趣的推动下,孩子会表现出刻苦好学的精神,以愉快的心情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因此,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很重要。

孩子兴趣的产生往往是在小时候。不同的年龄段,由于各自不同的素质,孩子的兴趣往往有自己的独特性。孩子兴趣的发展和表现,往往是他天赋和素质的先兆。家长要经常问一问孩子的兴趣是什么,要引导孩子不断发展兴趣。有位学者曾把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向上的积极性比作父母撒在孩子心田里的一粒小小的火种。当父母将这粒火种在孩子心中点燃的时候,就像面对需要点燃的一堆柴草,小小的火种落在上面,风大了就会吹灭,风小了燃不起来,柴草太紧了不透风,太松了又聚不起火,柴草潮湿了还不行,这时候,你要小心呵护这小小的火苗,要“哄”着它一点点燃起来,旺起来,最后成为熊熊烈火。那么,父母该如何去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呢?

兴趣带动法

优秀家长的经验也证明:学习目的的教育应该联系孩子的思想和实际,坚持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这样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孩子对背外语单词不感兴趣,但对学好外语后可以用外语交流,参加各项外语活动等结果感兴趣,这种兴趣可以促使孩子去从事背单词的活动。所以家长们既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直接兴趣,激发其勤奋学习,更要通过学习目的教育来提高孩子的间接兴趣。兴趣在活动中的动力作用,已为不少心理学家所承认。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兴趣说成是“能量的调节者”。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就可以激起他对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学习兴趣是推动孩子学习地一种最实际地动力,它能够促使孩子自觉地去学。一般来说,孩子地学习兴趣与他们地学习成绩、学习信心是相辅相成的。孩子对某门功课有兴趣,学习成绩就会好,学习信心就会足。这就要求家长注意观察在平时的学习中孩子所感兴趣的成绩又很不错的科目。作为家长要鼓励孩子在这些感兴趣的科目中取得的成绩,帮助孩子总结自己喜欢这个科目的原因和能够学好这一科目所用的方法,然后把这种方法活学活用到其他学科中,很多学科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这样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实际上是让家长引导孩子,让孩子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上来。比如,有一个孩子对“玩”电脑特别有兴趣,但对学习就觉得它是老师和家长强加给他的“任务”,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好好学习。而这时,他的父母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让他参加学校和市里的电脑培训班,还鼓励他参加各种有关电脑知识的比赛,引导他在“玩”的过程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让他明白了课内的学习是发展课外兴趣的基础的道理,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在让孩子产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家长也应注意每次持续时间不宜过长,防止大脑皮质产生保护性抑制,从而降低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即使对于同一内容的重复学习,父母也要每次变化方法,最好与游戏结合起来,学学玩玩,动静交替,以免孩子产生厌倦感。年龄稍大的孩子可适当地组织竞争性的活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一旦孩子对某事物产生了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进一步促使孩子主动地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进行积极的强化

当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或一次竞赛获得成功时,家长应及时地给孩子肯定评表扬和鼓励,让孩子真正体会到这次进步和成功带来的愉快。一般来说,任何使人感到愉快的事物或活动,其事物或活动本身也将变成有趣。所以老师或家长的一句表扬,都有可能成为孩子提高学习兴趣的转机。每当孩子取得一个小小的进步时,父母应不失时机地予以鼓励和表扬,使孩子坚信自己有能力,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如果说孩子的一点点成绩和努力是幼苗,夸奖就是肥沃的土壤,幼苗依赖土壤茁壮成长。从小到大,每个孩子都需要源源不断的鼓励,父母的热情夸奖可以帮助孩子掌握更多的技能,提升智商和情商,并逐步培养起自信。而且,被高涨的情绪拥着,他们可能会自觉自愿地让自己来个“三级跳”,把眼前的事做得更好,似乎用事实告诉你"好孩子多半是夸出来的"论断一点没错。

当孩子向你展示他那一点点在成人看来纯属微不足道的成绩或进步时,你是趁热打铁夸奖一番,或吝啬于对孩子的表扬,还是视而不见、非要等到孩子做出某些"壮举"来才"惜墨如金"、轻描淡写般地夸赞两句?千万别小看你无意中对孩子做出的只言片语的评价,还有你的表情、语气和目光,它将成为孩子再上台阶的动力或阻力,因为他们脆弱的内心需要得到他人、尤其是父母的肯定。你的表扬很重要。

当然对于孩子在学习上的失败,适当的批评也是必要的,但决不能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勉励他们不断努力。

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

面对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有的家长会显得不耐烦。这样非常不妥,孩子爱提问是求知欲强的表现,家长应该耐心面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其解释。如果是家长也解释不清楚的问题,可以对孩子说:"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去翻翻书,查一查资料。"这样不但满足了孩子的求知欲,还告诉了孩子一个信息:翻书查找资料能学到知识。同样,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所以家长且勿急于求成。不能强迫孩子学习,逼得太紧的话,孩子会变得焦虑、不耐烦,使他感到学习是件“苦差事”,潜意识中产生反抗的情绪,因此变得善忘,一下子就会把刚学过的全部遗忘。如果家长再加以训斥、打骂,“火上加油”,就会大大打击孩子的学习情绪,乃至对整个学习生活失去兴趣,其后果不堪设想。做父母的责任,应敏感地发现孩子的兴趣,让兴趣进一步发展,则成为终身为之奋斗的志向。在具体的过程中,家长可提一些有益的建议启发孩子去思考,鼓励他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同时家长还应从孩子本身的爱好出发,并按照孩子自身学习兴趣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地加以培养。当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成绩不好时,想方设法给以鼓励、引导,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便可使孩子随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19.培养孩子乐观的精神

乐观是人永远携带的加油站。然而孩子并不能因父母的期望他们快乐就自然而然地体验快乐。同时,孩子的快乐也不一定是由物质的东西引发的。乐观需要父母的培养和精神上的支持。

从心理学角度讲,乐观的情绪,能够提高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使体内各器官的活动协调一致,从而有助于充分发挥整个机能的潜能,有益于健康和工作效率的提高。相反,悲观的情绪可能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对人的身心健康都可能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少年儿童正处在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重视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人格、豁达宽广的积极人生态度。

让孩子从小懂得爱,爱伟大的祖国,爱自己的家乡,更爱自己怕亲人和朋友。家长要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每次活动的教育时机。例如,家长每当带孩子外出旅游时,目睹了祖国的江河山川,浏览了当地古代文化遗址,及时让孩子谈感受或写日记,使孩子感受到家乡可爱、祖国美好,热爱之情便会油然而升。又如:家长可借助电视报刊等宣传工具对孩子及时教育。听到广播**地区发生水灾,那里的孩子失去了家园,失去了校园。如果孩子提出捐款捐物,家长应该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

培养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理想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家长可以打破一般的说教方法,寓理想教育于故事读书中,通过书中的人物故事,激励孩子的想象力,启发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家长还可以结合时事政治,结合现代化建设的蓝图,深入浅出地向孩子进行理想教育,逐渐培养他们树立为振兴中华学习的理想。

家庭中的歌声和欢乐,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良好的性格能使孩子有坚强的毅力和奋发向上的精神,能使孩子经常保持乐观、开朗、活泼的情绪。否则,总是多愁善感,易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家长可带孩子多听听音乐。平时让歌声充满家庭。

要培养出孩子的乐观精神,父母应重视家庭中宽松的氛围,在父母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尽可能给孩子更多的选择,而不应事事以自己的喜恶去强求一致。尽管有时孩子的选择是痛苦的,但他们可从中“悟”出点道理。每一个父母都应清醒地认识到他们不可能一辈子呵护孩子,孩子最终要到社会上摔打,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子女与父母的人际关系以及父母与他人交往的基础上的。热情好客、待人诚恳宽容的父母对孩子有很好的影响。

在一些富裕国家,人们已深刻认识到物质条件的优厚并不是与孩子的幸福感觉成正比。在适当的物质生活保证下,要教会孩子除了物质以外,如何在内心创造一种快活的情绪。西方流行一句话叫“幸福的人过着一种平衡的生活。”许多教育家强调在“挫折教育”中应培养孩子从多方面获得幸福的能力。只把幸福寄托在一种追求上,最终往往是痛苦的。

“挫折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孩子对受挫的恢复力。乐观的孩子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很快从痛苦中解脱,重新振奋。父母和家长应认真培养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信心和技巧。

快乐的父母,也会感染孩子。儿童从成人那里得到的快乐,使她相信成人。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不断充实与学习的过程。父母不仅要尽量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乐观,营造快乐的气氛。更重要的是要真正拥有一颗乐观的心。父母乐观处事的实例是孩子最好的教科书。

要培养孩子乐观的品质,父母首先必须有乐观的思维方式:1.父母在处理自身问题和家庭问题时的乐观态度,对孩子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孩子通过观察和模仿逐渐养成乐观品质;当孩子遇到不利事情而悲观时,父母应带领孩子对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和衡量,朝积极的方面考虑,并让孩子明白她的思想中存在的逻辑错误。2.父母对孩子的批评应该给恰如其分,不应把几次错误夸大成永久性的过失。父母应该具体指出孩子的错误及犯错误的原因,使孩子明白自己所犯错误是可以改变的,并知道从何处着手改变。只有让孩子坚信父母喜欢他,这个孩子才会有很强的自信心。3.对孩子不要感情冷淡从小无感情体验和感情依恋的孩子长大后不会对他人施以爱和同情,他们将生长成冷漠无情的性格,很少体验快乐,难以与人相处,当然也就不会具有乐观精神。不论父母的工作有多繁忙,都要尽量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不要依赖于孩子的祖父母,甚至保姆。也不能把所有教育孩子的责任都推卸给老师。4.保有一颗平常心乐观的人可以坦然地面对一切,成功和失败,痛苦与幸福。现在的孩子多是在温室中长大的。经历的风雨不多,意识不到艰难的存在,更别说怎么去面对了。让孩子接触各类事物,接触的事情多了,见多识广,心胸自然就开阔,悲观思想便不容易产生了。用平静的心态去对待,并不是消极地面对世界。要让孩子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开始时,可以暗示孩子主动提问主动要求、主动学习。紧接着,当孩子主动行动了,父母要用表扬、奖励等方法强化孩子的自主观念。孩子主动去做了,不一定成功。父母要激励孩子,告诉孩子: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入九。失败了一次不要紧,失败是成功之母。

乐观的性格是成功的催化剂,培养孩子的乐观精神就是在点燃孩子对未来、对成功的希望之火。

20.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是指对幼儿对安全知识的掌握及保证自身安全的基本行为认识。安全意识是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近来,幼儿意外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就尤为重要。

(一)常规教育中安全自护意识的渗透

培养幼儿的安全自护意识应从培养其良好的常规习惯开始。首先要让幼儿明确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和各项活动的具体要求,知道怎样做才对,怎样做不对。

幼儿年龄小,自觉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而习惯的养成又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因此,家长除了提出要求和教给幼儿方法外,还应注意督促和检查,经常提醒,使幼儿良好的习惯不断得到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动。例如,给幼儿观看动画片《小明跟谁走了》,让幼儿知道回家要等父母来接,决不跟陌生人走,也不吃陌生人给的任何东西。利用踏春或秋游,有意识地教育幼儿乘车时不要把头、手伸出窗外,不要在车行驶时吃棒棒糖和乱跑,同时,告诉幼儿在野外不乱采食花草、种子,强化幼儿的安全自护意识。

另外,对于运动规则、生活制度、集体纪律等,幼儿园也应利用适当的机会加以引导教育,使幼儿从中学会正确分析情况,避免伤害,遇到紧急情况时会躲闪、让开,或喊叫求援,以保护自己的安全。

(二)、运用有效的“危险后果”教育法

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位旅游者租了一辆马车,行至盘山路时,旅游者对马车夫说:“您让马向路里边走走,马车要跌到山谷里去了。”马车夫说:“马是很聪明的,它也知道跌下去的后果。”我对马车夫的话感触很深。

作为成人,我们经常认为孩子年龄小,阅历浅,什么也不懂。在教育他们时避开一切反面事物,生怕造成负面影响。特别是家长,生怕孩子受到伤害。每次送孩子只是反复叮嘱,不能干这个不能干那个,不能吃这个不能吃那个,恨不能将孩子装进一个铜墙铁壁的堡垒里,使之不受任何伤害。老师也是如此,孩子一有出格的行为就非常担心。但是,简单说教并不能引起孩子的足够重视,而且反复叮嘱还会引起孩子的厌恶。此外,孩子整天关在教室或家里,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一旦放出他们就像久困的鸟儿出笼一般,什么都想去尝试,这样一来谁能保证不出危险呢?

(三)游戏活动中安全自护意识的培养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但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较低,行为缺乏理智,易受情绪的影响,若不经常进行教育,并利用游戏规则约束,则可能造成意外事故。针对这种情况,家长通过游戏《找娃娃》、《我家住在哪儿》等活动,教育幼儿不要随便离开集体,要和大家在一起。如果万一走失,要胆大、心细,记住父母的姓名、工作单位、电话号码、家庭住址及周围明显的建筑特征。激发幼儿脱险自救的情绪,促使幼儿想出一些脱险自救的具体方法。利用表演游戏《乘公共汽车》,使幼儿懂得"上下车不拥挤,不把头、手伸出窗外,不在车内乱跑"等乘车常识;利用角色游戏《红绿灯》让幼儿了解交通规则,外出要跟随大人,不能在马路上玩耍,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四)家、园对安全自护教育的一致性

在培养幼儿安全自护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应要求老师配合进行一致性的教育。因为,相当一部分"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存在于幼儿园中。提高家长自身的安全意识,让幼儿在父母的帮助下,掌握在家中的一些安全自护知识。在家中有许多的危险物品象炉子、热水瓶等,不能因为危险就设置各种禁区,应注意对孩子独立行为能力的培养,如使用家庭中常用器具的能力、盛、倒开水的能力、摔伤或砸伤后不能乱揉的知识及用手紧压伤口的止血能力;父母出门在外,幼儿独处在家中时,千万不要给陌生人开门;有紧急情况时,孩子请可靠的邻居帮忙等常识。幼儿家庭与幼儿园密切配合,对幼儿实施安全自护的家园同步教育,是幼儿健康、安全成长的必要保证。

现在的家庭教育存在一种弊端:父母总是习惯于担负起幼儿安全的责任,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幼儿:"当心,这样太危险,不能做。"而孩子本身很少关心自己的安全问题。如果孩子不能区分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那么父母、教师再严密的保护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家长既不可能时时刻刻地跟在幼儿身边,也不能因为怕出事故而束缚孩子的手脚,限制他们的行为。因此家长应把安全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上

要让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安全技巧。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安全的责任要逐步从大人手中转交到孩子自己手中,我们再细心也无法预见到孩子可能面临的危险,而且即使预见到危险,也并不意味着能代替孩子避开危险,所以安全教育中最好的办法是让幼儿掌握一些避开、应对危险的技巧和方法。如生活中的火和电,是我们每天打交道的危险品,对幼儿来说是永远的诱惑。如果费很大力气让幼儿远离它们,不如在适当的时候让幼儿学会正确的操作来控制和利用它们。

总之,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每个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平安。因此,每个保教工作者及家长都应防患于未然,去除一切可能发生在幼儿身边的危险因素,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第四章孩子心理学教育

1.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你了解你的孩子吗?只要你针对他的特点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精力过剩的孩子: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爱玩,爱闹,爱打架,难以管教,但他们较聪明好动,反应快,接受能力强。

首先,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们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这样他们容易在心理上接受教育和指导。

其次,要适当放手,管教适度。管教若太严,与他们性格不对劲,就会适得其反。要给他一定自由,一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耐心教导:即耐心教育与疏导,通过讲道理,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一些"主见"并不那么好,并不那么符合社会道德与规范,从而自愿放弃自己的"主见",克服自己的毛病,逐步走向成长之路。父母要训练让孩子听一遍就马上做到.在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听话能力,如安排三、四件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家长观察孩子是否如此.家长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孩子讲话,一定要让孩子看着你的脸听.家长还可以告诉孩子一些生活中的小窍门.

追求金钱与物质享受的孩子: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穿要名牌,吃要精品,"讲究吃穿。

首先,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告诉他们自己孩子时代的生活经历和故事。

其次,家长要把家庭收支计划告诉孩子,并适当征求孩子的意见.有效地教育孩子计划用钱,并用典型事例来教育孩子。

对长辈教育抱无所谓态度的孩子:此类孩子对父母教育,充耳不闻,当耳边风。

首先要让孩子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理解父母、师长的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是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其次,要在感情融洽的气氛中进行教育,消除他们的"敌意",使他们愿意听从教导.要给孩子以说话的权利,让他说原因,说理由,哪怕是不正确或不真实。要多一点宽容,教育之后,还会做错事,要给予改正的机会,要耐心,要等待。教育孩子的语气要坚定,父母两人说话口径要一致,有的父母嘻嘻哈哈,有的漫不经心,有的轻描淡写,有的各唱各的调,这都不利于教育。

具有严重惰性的孩子: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被动,生活散漫。

首先要以平时的家务事开始训练,不要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其次是帮助孩子制定计划,并加强督促检查。父母要以身作则,事事起表率作用。要从孩子力所能及的日常小事上培养勤劳的习惯,并持之以恒,坚持训练。

总之,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只要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原则,在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讲究家教方法,就一定能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下一代做出应有的贡献。

2.“小霸王”

有的孩子在与小伙伴交往中,喜欢称王称霸,干什么事都爱当领头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主意识强:有的孩子自主意识很强,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自己动手做,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性。这类孩子大多积极主动,好胜心强,充满自信,在集体中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使小伙伴服从自己。

2.自以为是:受自家长中心的心理支配,处处要别人听他的。有的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习惯了事事以自家长为中心,养成了任性、霸道、独占的习惯,所以他在集体中也要小伙伴都听他的,甚至常欺侮别人。

3.受环境影响:有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缺乏温暖,家长常使用强制手段来教育孩子;或者父母缺乏民主作风,孩子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可能在集体中把受压抑的情绪发泄到同伴身上或模仿父母的行为,凭借自己个高力大或家庭条件较别人优越就盛气凌人,强迫小伙伴按自己的意图行事。

4.受错误认识的影响:有的孩子可能从小经常受人欺侮,一旦他采取对抗行动而获胜后,就错误地认为武力可以征服一切,于是常使用武力来欺负其他孩子。

那么,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应该如何克服孩子的这种毛病呢?

一、对自主意识强的孩子,家长应注意:

1.鼓励孩子参加伙伴群体中的活动,积极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及领导组织能力。

2.让孩子进入一个年龄稍大的群体去体验,从而培养孩子与小伙伴友好合作的意识,教育孩子虚心学习伙伴的长处,尊重别人的意见,珍惜与小伙伴之间的友谊,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

3.提醒孩子不要有点成绩就骄傲或沾沾自喜。

二、对自家长中心意识严重的孩子,家长应注意:

1.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态度、方法,不要过分溺爱纵容孩子,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坚决拒绝。

2.创造环境和机会让孩子多与伙伴交往,这样逐渐使孩子了解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了解除了自己的立场外,还有与自己不同的立场,从中体会到友好相处、共同游戏带来的愉悦情绪,逐渐消除自家长中心的心理。

3.多给孩子提供自家长服务及为别人服务的机会,学习分享,增强孩子的他人意识。

4.换个位置,让孩子感受别人称王称霸时自己的消极情绪。

三、对于环境因素造成的问题,家长应注意:

1.多给孩子温暖关怀,停止体罚的教育方式,改变专制态度,耐心地教育和帮助孩子,给他一定的自主权,创设一种民主、温馨、宽容平等的家庭氛围。

2.成人的榜样作用。家长首先不要因某方面的优势而沾沾自喜,防止孩子模仿成人举止,更不应用武力去强迫别人,或因某种优越欺侮别人。

3.培养孩子同情弱者、乐于助人的品质。要引导孩子在游戏中学习与同伴友相处,共享欢乐。平时还可引导孩子多为别人做事,提高他人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4.经常给孩子讲社会各行各业中的先进人物的事迹,让孩子明白他们都为家长们的生活做出了贡献,家长们应该尊重他们,从而培养孩子平等的意识,分享的意愿。

四、如果是孩子存在错误意识的原因,家长应让孩子明白:受人欺侮时反抗是正确的,但自己决不能使用武力去对付其他孩子。另外应教给孩子与同伴友好相处的方法,使孩子感受合作的乐趣,从而用积极的方法去达到目的。

3.孩子贪玩怎么办

儿童天性好动,大部分健康的孩子都存在贪玩的毛病。对孩子的贪玩家长不要过分心急,当孩子贪玩影响了正常生活时,家长则需要进行干预。

一般引起贪玩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1.儿童多动症

这种孩子表现为整天动个不停,但兴趣爱好不持久,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久,行动没有计划性和目的性,做事有头无尾,不能有效地约束和控制自己。"孩子多动症"应由专业医生认定,家长不要轻易下结论。

2.教育不当

家长由于工作、生活等原因,平时对孩子教育不够,孩子整日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无人加以约束和引导,使得孩子沉溺于玩耍。学龄儿童贪玩则与多种原因有关,例如有的孩子缺乏学习兴趣,也有的因视力或听力等问题,因为看不清,听不懂导致上课做小动作和调皮捣蛋等,这些也往往被家长及家长认为他们是贪玩。

3.饮食因素

医学研究发现,饮食与行为之间也存在着某种关系。有的孩子身上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气,这可能与孩子平时多食鱼、肉、蛋等高脂肪、高蛋白饮食有关;另外常喝含兴奋性成分的饮料以及多吃人工合成色素类食物及挑食、偏食引起缺铁性贫血等也可以引起儿童多动。

应该认识到,玩不是坏事,孩子能在玩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因此,家长对孩子的玩不应该一律加以强硬的干涉,而应该区别对待,正确引导,要根据孩子贪玩的原因,对症下药。

一、对于多动的儿童,家长应请专业医生加以鉴定,治疗多动症也是以行为训练和教育为主,而药物仅起辅助治疗作用。对于缺铁性贫血引起多动的孩子应在医生指导下给孩子补铁。平时应注意给孩子合理的饮食,注意各类营养素的平衡。

二、对于疾病以外因素引起的贪玩,家长应注意正确教育和引导。

1.家长应让孩子少和那些贪玩的孩子在一起,但不要强令禁止,以免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家长应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玩,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孩子玩,同样的游戏和玩具要能玩出多种不同的花样,这样能使孩子在玩中增长知识和才干。同时注意通过玩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寓教于乐,使孩子从单纯的贪玩转入对知识的渴求之中。

2.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一些较为安静的游戏,如下棋、绘画、做手工等,这些活动可以改变孩子好动的性格,同时又能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和锻炼孩子的毅力和耐挫力。此外,又能使孩子的注意力集中。

4.孩子动作缓慢如何纠正

许多父母都有着与这位母亲同样的苦恼:孩子动作太慢,做起事情磨磨蹭蹭,慢条斯理,消耗不必要的时间,降低,做事的效率,尤其是穿衣服和吃饭等生活自理方面,显得极为磨蹭。

当自己的孩子跟同龄人相比显得动作缓慢,班上的家长也有这样的反映时,家长就应该加以重视了。因为孩子期是动作发展的重要时期,动作缓慢的儿童往往容易出现不灵活、不协调的行为表现,影响今后的身体和智力发展。上学之后,如果做作业的速度太慢,就会影响学习、休息和正常的娱乐活动;考试的时候动作太慢,往往还没有做完就到了家长收卷的时间,导致成绩下降;运动的时候动作太慢,就往往不能战胜对手,让别人领先,这些都会使孩子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动作缓慢孩子的神经类型往往属于相对安静而缓慢型,这是孩子一生都不能改变的先天气质,父母对于孩子的气质只能接受并因势利导;再有,有的孩子天生大气,较为成熟,三思而后行,做事的过程中想法很多,所以也会因慎重仔细而动作缓慢,这样的效率反倒会非常高。对此,家长需要仔细分辨判断后再对孩子的慢性子进行调理。

从孩子来说动作不熟练是动作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孩子小的时候,神经肌肉的活动还不协调,所以做事的时候要非常缓慢才能做得好,把持得住。作为家长,有必要帮助孩子经常创设锻炼动作的情境,以便于孩子的神经肌肉得到及时的协调发展。

没有时间紧迫感是动作缓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孩子并不知道如果他把一件事件尽快做完之后会有什么更好的结果,他只是在延续着从前的习惯而已,他不认为自己慢有什么不好的,那么,就要为孩子多设置奖励情境,让孩子感受到高效率地做事能得到很好的回报。

对于家长来说面对几岁的孩子,年轻的妈妈常常感到与其让他自己来做事情,比如吃饭、洗脚,还不如成人喂他吃、帮他洗来得快些,而且更省心,更省事,但这种包办代替恰恰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并且,孩子也会因此惰性越来越强,没有自理的愿望,对自己没有责任心。

再者,动作缓慢一般是相对而言的,有时孩子处理事物的速度显得比一般人慢,通常是因为达不到成人期望的速度,有时也是因为对成人的要求没有做出足够的反应,成人就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太磨蹭,但孩子也许表现很不错了。有的妈妈们是个急性子,她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和丈夫都符合自己的做事速度才会感到满意,否则就会抱怨,这也是不现实的。

然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做事磨磨蹭蹭,往会浪费掉许多宝贵的时间。在现代社会中,对人的技能的日益高要求,使得人们必须有紧迫的时间感,做事抓紧时间,提高效率。

孩子动作慢,可以通过游戏来加以改变。父母可以经常与孩子玩一些小的竞技游戏,使孩子在游戏中提高自己动作的敏捷程度。例如,比赛看谁吃饭快,比赛看谁穿衣服快等,这些游戏能激发孩子进取心。孩子喜欢玩,但是,玩多了孩子可能就会觉得没趣,这时,要给予适当的奖励来鼓励孩子的"胜利"。

孩子可以与自己比赛。父母帮孩子设计一张"比赛"成绩表,记下最初的时间,然后,每天记录实际完成的时间,如果比以前有进步,就给予奖励,如果没有进步,保持原状,或者退步,就不给予奖励。父母可以让孩子先从简单容易的做起,逐渐向比较困难的任务进发,一直到达合适的时间为止。这种方法,目的在于缩短完成每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是克服动作慢的直接办法。在此期间,家长要对孩子进行解释分数的意义,激发孩子进步的渴望。

父母还可以采用记数法来督促孩子抓紧时间完成某件事情。记数法很简单,随时可用,父母可以与孩子事先讲明白,看数到第几声的时候孩子可以做完某件事情。然后父母让孩子准备好,说声"开始",就开始计时了。"1、2、3、4、5......",一边数,一边看孩子,孩子为了完成任务,就会尽量抓紧时间将事情做完。如果在计数开始的时候,孩子动作依然很慢,父母就故意数快一点,让孩子感觉到时间就快要到了。如果在快要结尾的时候,孩子还差得较远,就放慢记数的速度。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如果快一点做事,就数慢一点,让孩子有尽快完成的希望。如果家长总是很巧妙地常常使孩子在快接近尾声的时候可以把事情做完,就能使孩子获得成功的感觉,孩子完成了任务,就表扬孩子"真不错"、"又长大了"等。

如果给孩子表扬的方法没有效果,就可以使用硬性规定的办法来达到改变动作慢的目的。父母首先估计出孩子尽最大能力能够完成某项事情的时间,然后规定孩子在这个时间内完成这项事情,否则就不让他继续做下去。时间一到就要停止。比如吃饭,到时间就把饭菜收起来,并且对孩子说:"家长很失望,家长希望你下次能按时把饭吃完。"

还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时间的办法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在日常活动中,父母要教会孩子如何利用做事的先后来提高效率,使同样的时间,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或者同样的事情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如起床大小便之后就不能再回被窝耍赖了,要直接穿好衣服去洗漱,然后等待和家长一起去上孩子园;再如,吃饭之前不能再看第二张动画片的盘了,否则时间又被拖延过去了。

在孩子效率提高的同时,父母也要告诉孩子动作快不等于做事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而是要把事情做好,如果再快一点就更好了。

5.倔强期的孩子怎么引导

"故意忽视"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可避免家长由于无意中所给予的注意,而加重了孩子的印象,间接地助长了孩子的不良行为。“故意忽视”方式对于减少学前儿童任性的行为尤其有效。孩子无理取闹时,若是加以责备或给予注意,反而可能在无意中奖励了不良行为。

假如孩子发脾气时,你可采用故意忽视来纠正这种行为。此时,如果孩子是在安全的地方,那么你就可以离开去另一个房间,直到他停止发脾气你再回来。或者你转过身,假装在做其他事情。当他的不良行为终止时,再给予他充分的关注。切记一定不要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妥协而给予任何形式的奖励。

"故意忽视"的要点是:转移对孩子的所有注意力;拒绝争辩、责备或交谈;将头转开并避免目光接触;不要表现出生气的样子;假装专注于其他事情或离开房间;保证使孩子的不良行为得不到任何形式的奖励;当孩子的不良行为终止时,给予极大的关注。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两个"倔强期":第一个是从3岁至5岁;第二个则是12岁至15岁。可见,孩子的倔强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然阶段,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实现"自家长寻找"的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孩子遇到挫折、感到失望时的正常表现。那么,父母在孩子的"倔强期"应该如何做呢?

帮控情绪: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努力控制住这种不良情绪,对孩子的无理行为不可视而不见,但要等孩子气消之后再进行批评,因为在感情冲动时,一切理智的论证都是无效的。

消灭萌芽:父母应注意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要让孩子形成与父母争吵的恶习。

避免暴力:不要让孩子学会欺侮别人。

留有余地:父母对孩子不要在每一件琐事上都发命令,要明确主要目的。提出要求时,要留有时间余地。

用语肯定:在生活中多使用肯定语,少用否定语。比如说"把房子收拾干净"要比说"不许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好得多。

严守规则:家庭应建立固定的习惯和秩序。一般不必多,但父母必须严格遵守规定,为孩子树立榜样。同时,还要选择一个固定时间与孩子进行感情交流。在与孩子交谈时,父母要认真听取孩子的想法,并注意孩子的情绪。

6.孩子怕等待

为什么对幼小的孩子来说,等待这么困难?为什么当家长们在打电话、在超市购物排队或为客人准备饭菜时,他们总是失去耐性呢?

正如你已经注意到的,忍耐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东西。必须一刻一刻地、一天一天地、一年一年地教给他,他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来学习。为使你的孩子学会忍耐,他必须获得两种重要的智力技能:估量、理解时间的能力和领会因果的能力。他还需要两种关键的情绪技能:忍受挫折的能力和延迟满足的能力。这些技能是相互依存的。例如,你的孩子只有在忍受一些挫折之后,才能做到延迟满足。同样,因果思维依赖于时间如何流逝和事件如何彼此衔接的一些知识。下面让家长们看看你的孩子的忍耐力是如何伴随他的成长而发展的。

孩子开始只有很小的忍耐力,这对他们的生存来说不仅正常而且必要。一个孩子的全部需要食物、温暖和保护,必须由他身边的成人给以满足,哭是孩子寻求帮助的一种必要信号。但是即使是新生孩子有时也必须让他学会等待一会儿,鼓励孩子忍耐是从简单地告诉他开始的。当他听到你的说话声,他就会开始考虑下面将出现什么。当几个月的孩子听到你的说话声,他就会停止烦躁,以此表明他已经懂得你的说话声,并且是他得到满足的一种前兆。因为语言联系着因果思维,所以它帮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

妈妈要记住:对一个孩子来说,忍耐意味着只能等待两三分钟。如果不及时地满足他的需要,他的哭声就会逐渐升级,同时他已经学到的所有关于忍耐的要求会被忘记得一干二净。如果你的反应迅速而且具有一致性,那你就是在教你的孩子相信他的需要会得到满足。这就使他信任你,并鼓励他下次能等待更长时间。

1."吃苹果"的等待

当他提出想去楼下散步时,妈妈可以拿出一个苹果说:"请等一下,等妈妈吃完半个苹果再下去散步。"然后邀请孩子也吃一小片苹果,同时对孩子亲切地说话,说说即将下楼见到哪些小朋友或是小动物、小食品等感兴趣的话题,会使孩子感受到等待中的小小乐趣。

对当他想去动物园时,妈妈可以告诉他:"这儿有4个苹果,家长们每天吃一个,吃完了就到星期六了,爸爸妈妈就可以带你去动物园了。"

这是利用视觉辅助,帮助孩子理解时间的概念。

2."听歌曲"的等待

对于半岁的孩子,当他想妈妈抱的时候,妈妈不急着伸手抱他,先微笑地看着孩子,念一首孩子熟悉的童谣,然后伸手抱起他,让他感受到短暂的等待中,爱一直陪伴着自己。

你可以对他说:"家长们得在汽车里听完这盘磁带里所有的歌曲,然后才下车到姥姥家去。"

这是利用听觉上的辅助,帮助孩子理解时间概念,并给他一种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完成选择,而不是发脾气。

这时的孩子已经会用语言向你倾诉他的要求,但他还不大懂得通过许多能力来调整自己,而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急切愿望,迫切希望得到他需要的东西,从而常常显得毫不讲理。

孩子的大量需要是指向你的 你的照顾、情感和赞许等等。他不理解为什么你在被召唤的瞬间,不马上过来或立即听从他的命令。

妈妈要记住:孩子是非常以自家长为中心的,这是这个年龄段发展的一个健康、正常的特点。缺乏忍耐力和有限的忍受挫折的能力是因为他仍习惯于把他自己的需要放在首位。

3."宝贝,请你等一等。"

当孩子向你提出要求时,微笑着对他说:"给妈妈念一首小蜗牛的儿歌,你念完小蜗牛,妈妈就过来了。"或"妈妈在喝咖啡,你给妈妈唱首歌,然后家长们出去买牙刷。"

你也可以使用帮助孩子判断时间推移的装置,比如说指着汉堡造型的计时器告诉孩子:"看,等计时器的铃响,妈妈就要开始给蛋糕点一枝蜡烛啦!"

你还可以用积木来教孩子计算天数,让他学会等待。

4."妈妈,你好了没有啊?"

和你的孩子玩一玩角色互换的游戏。比如,由你来扮演没有耐心的孩子,让孩子来扮演爸爸或妈妈。然后,在"爸爸"或"妈妈"在为你做事时,夸张地模仿孩子平日不愿意等待的焦急,比如大叫"爸爸或妈妈,你好了没有啊?家长要吃蛋糕,家长不要等!家长现在就要吃!"让孩子体会到模仿的幽默,并领悟到不愿等待的滑稽。

你还可以给孩子选择一些主题关于期望、忍耐和最终满足的故事书。这些都可以逐步帮助你的孩子明白:有些事情是值得等待的。每个人都需要学会如何变得有耐心。

7.孩子脾气大怎么办

孩子近来脾气很大,逆反心理特别强。你让他往东他偏偏往西,叫他坐下吃饭他还爬到凳子上把勺子举得老高。玩具乱扔、吃饭睡觉不乖,还喜欢打人、咬人。天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许多爸爸妈妈都为如何应对孩子的小牛脾气,伤透了脑筋。和他好好讲道理吧,他似乎不懂。用"武力"强行禁止吧,又怕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可这坏脾气到底是从哪儿来?又如何可以消除呢?本期家长们专门邀请了熟谙孩子心理的专家来解读孩子的坏脾气,指导爸爸妈妈正确引导孩子面对成长的烦恼。

孩子为什么脾气大?

◆脾气大是源于正常的情绪反应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发脾气是种心理需求的表现。婴孩子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的认识,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进行理性的分析再做出行动的决定,都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尽管这些事物往往是对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因此,当孩子遇到挫折或是不舒服的时候,很自然的就通过发脾气来表达,比如摔东西或是拉妈妈的头发。但是这样的行为只能是偶尔出现的情况,并不能作为孩子惯有的一种习惯。

◆2岁、7岁、青春期前这三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脾气大

两周岁左右的孩子普遍存在一个心理成长过程,其表现为以自家长为中心、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发脾气、摔玩具,和小朋友闹别扭就挥起小拳头。其实这些都是正常的,因为这是孩子在心理上的第一个反抗期,是几乎所有的孩子在两周岁左右都会必经的一个成长过程。只是有些孩子表现的明显,有些不明显而已。

随着孩子的成长,受挫的次数增多,当到了五六岁左右时孩子胡乱发脾气的现象会逐渐得到改善。俗话说"七八岁讨狗嫌",在孩子长到七八岁时,爸爸妈妈又会发现这坏脾气抬头了。其实孩子七八岁的时候是好奇心最强的阶段,他喜欢拆闹钟,近乎偏执地刨根问底,只是源于他内心强烈的求知欲。青春期前的孩子,女孩在10~12岁左右,男孩在14~15岁左右,情绪波动也很大,往往会表现出易怒、抑郁、焦虑。

◆缺少爱的孩子脾气也大

孩子的成长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家长,爸爸妈妈的性格较暴躁、易怒,经常发生家庭战争,这些会给孩子的心灵上造成伤害,也会使孩子因为没有榜样作用而感到苦恼,在潜移默化中也会像爸爸妈妈一样在遇到困难、处理问题时采用简单暴力的方法。

在情感上感到饥饿的孩子,与他人沟通的能力都比较弱。明明是想和小朋友表示友好,却不知怎么表达。有的孩子为了引起爸爸妈妈和其他小朋友的注意,会故意做出一些表现异常现象,像咬人、打人、撒谎、哭闹等行为。有攻击力倾向的孩子并不一定都是个性强悍的,反而是因为内心比较脆弱,用武力来保护自己罢了。

如何应对孩子的小牛脾气?

◆安抚情绪后再对症下"药"

面对孩子的小牛脾气,爸爸妈妈首先要尽量理解他们,然后再了解孩子的想法,着手分析孩子为什么会发脾气,对症下"药"。

孩子发脾气时最需要的是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包容。爸爸妈妈应该先安抚孩子的心灵,让他(她)冷静下来,听听孩子的想法,找出发脾气的原因。把事情的本质找出来,然后再耐心地教他怎么做,分析不对的地方。在孩子的情绪得到了安慰后讲道理,比一遇到问题就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

一、移情教育。所谓的移情教育就是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要做好典范作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比如让孩子体验小朋友拿到最小苹果时的心情。移情教育能让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变得更友好,更谦让。

二、阳性强化法。阳性强化法认为在一种行为之后马上给予奖赏强化,这种行为就会增强。当孩子关心别人做出谦让的时候,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认同孩子的表现。采取多赞扬的方法,让他体验其中的快乐。

三、消退法。消退法是对某些强化不良行为的因素予以消除,以达到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当爸爸妈妈发现孩子脾气暴躁时,要多和孩子园的家长沟通,以便找出孩子叛逆举动的原因,尽早消除。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要及时提出批评,并可以采取措施,教育孩子学会如何处理矛盾的方法。

◆用冷处理让孩子学会自家长控制

当孩子首次出现无理行为时,爸爸妈妈就不应妥协,更不要一出现问题就用买玩具或买吃的东西来买"和平"。孩子从无知到有知,到完全认识,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爸爸妈妈应该保持一种明理是非的态度去教育,让孩子逐渐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哪些事情必须由家长来决定,哪些事情可以由自己决定,哪些事情可以和家长共同协商决定。

当孩子无理取闹时,可以采用冷处理的方法。适当强制性地让他休息片刻、换种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给予一个轻柔的暗示、暂时的冷落,可能会产生效果。久而久之,孩子就知道发脾气的方法没有效果了,就会停止用该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之后在爸爸妈妈的耐心教导下,再慢慢地学会自家长控制情绪。

8.孩子模仿父母

实际上,从孩子降生的第一天起,他就开始模仿你了。孩子的模仿能力与他的生长发育和认知能力有很大关系。而你所要做的是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模仿环境",并且做他模仿的"好榜样。"

聪聪是一个只有15个月大的男孩,有一天他拿起妈妈的梳子,一下一下地梳理着自己的头发。他的妈妈看到这个举动吓了一跳:"家长从来没有给家长儿子梳过头。他的头发又细又直,即便不梳理也很整齐。当家长看到他拿着家长的梳子熟练地梳理头发的时候,家长感到很吃惊,看起来他好像天生就会梳头。家长也很纳闷,他是怎么学会的呢?"

当然,聪聪不是生下来就会梳头的,他很有可能是观察妈妈的一举一动而学会的。对于1岁的孩子来说,模仿是他们学习各种技能和语言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也是孩子们逐渐产生自家长意识的一个途径。

孩子首先是模仿你们的面部表情和发音,然后是身体运动和话语的模仿。到2岁以后,大部分孩子开始对成年人如何使用物品有很大的兴趣,比如,他想学习爸爸妈妈是如何使用电话、钥匙、瓶瓶罐罐和电视遥控器的。这些动作的模仿表明孩子的认知能力已经有了一个重大的跳跃,也就是说,孩子能够意识到他所模仿的动作是带有一定意义的。

模仿表明了孩子和周围人的一种关联

孩子非常渴望自己能够像他所爱的人,因而在这种渴望的驱动之下,他会喜欢拿着你的皮包或者戴着爸爸的运动帽在家里走来走去,无论什么时候他戴着父母的饰物,他都会感觉到与父母之间有种直接的关联。

其实,你1岁的宝宝正在测试他与周围的人们是个什么样的关系:他是怎么样与其他人相象,其他人又是怎么与他相象的。当他把自己和其他人进行对比的时候,任何事情都变成他可以进行模仿的机会了。

当你的孩子模仿大孩子行为的时候,如果你每次都以微笑和赞扬的话对待他,那么他就会因为得到了你的鼓励而继续努力做得更好。另外,如果你和孩子一起唱歌跳舞和做游戏,那么你和你的宝宝之间就可以相互模仿了。事实上,模仿是表扬和认可你的孩子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当你模仿你的孩子的时候,他将感到自己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孩子长到1岁半以后,他不仅模仿与他亲近的父母或爷爷奶奶,而且还模仿其他的小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倾向于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动作而去迎合周围其他小朋友的行为了,所以,这时候,孩子一对一的游戏方式就能够使他们有更多的模仿机会,也就是说,一个孩子喜欢和另一个站在他旁边的小朋友一起玩,而不是一群孩子们相互之间一起玩。没过不久,你又会发现你的孩子甚至开始模仿陌生人、电视里的人物,或者他在动物园看到的动物了。

父母是孩子的直接模仿对象,所以一定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

孩子的模仿能力和他的生长发育及认知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通常比较好动,手和眼睛能够协调动作,逐渐开始学会用词了,而且,记忆力也更强了。一般14个月大的孩子就能够回忆起几周前或者几个月前他们看到的一些行为,并且自己模仿这些行为。也就是说,孩子正在密切地观察和模仿父母,以他们的行为举止为榜样,所以父母一定要把自己最好的行为展现在孩子的面前。

也许有一天你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而顺口说了句不文明用语,过几天你可能会猛然听见孩子也轻轻地这样说。因为无论是词汇、基础语法,还是脏话,语言都是通过模仿而学会的。当孩子开始学说话的时候,他肯定模仿你的发音,你的用词和你常说的口头禅。

因此,父母需要格外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够总是把"谢谢"和"请"挂在嘴边,那么你必须自己先这样做,自己经常说这些礼貌用语才行。另外,孩子们对待周围人们的方式也是通过效仿父母而学到的,所以,必须让孩子们亲眼看到父母的友善、慷慨和富有同情心,而且,一旦孩子有了这些好的行为,父母一定要给予鼓励。

要鼓励和帮助孩子模仿,因为这是他迈向独立的中间站

最终,你的孩子不仅仅是模仿了,他也会出于自己的愿望而这样或那样去做。他通过每天看见你刷牙和穿上外衣而逐渐学习这些技能。一旦他意识到"家长自己能做!让家长再试一次!",那么他就逐渐变得独立起来了。确切地说,模仿成为了迈向独立的中间站。

这个时候,父母需要提供给孩子一些他自己能够使用的物品,充分满足孩子的这种"自己做"的强烈愿望,比如,小孩子专用的小碗,小孩子自己可以倒水的小杯子,一个小凳子使孩子能够自己在洗手池洗手等等。如果给孩子准备了玩具电话,模拟厨房和用具,那么就能够鼓励孩子模仿大人的动作,自己玩过家家的游戏了。

不过,孩子的一些模仿会超出他的能力,因此,父母需要警惕孩子的安全问题。如果不存在危险的因素,那么就等孩子要求帮助的时候再帮他一把。失败是孩子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父母要时常鼓励孩子自己再去尝试。那么,孩子才会在第一次失败之后再去效仿别人的成功做法,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直到自己成功。

9.孩子莽撞怎么办

莽撞,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行为,家长如果对他们的莽撞行为长期不予理睬,也会使他们在种种莽撞行为的重复中,形成坏的性格、习惯。孩子莽撞行为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生理和心理因素。三至五岁的孩子,目测力差,空间知觉不准确,大脑操纵小肌肉群的能力很差,本想把物品放到桌上,结果事与愿违,失手打翻在地上了。五至七岁儿童往往好动、好斗,对运动表现出永不满足的欲望,因此常常出现头上撞出个包,衣服撕破了的现象。

知识经验缺乏。有的孩子经常爬上墙头、砖堆往下跳,不是腿青了,就是脚扭了;有的孩子玩带尖的用具被戳伤,等等。这是由于他们缺乏知识经验,不能预见行为的后果造成的。

不良教育的影响。由于成人过于娇惯,稍不如意孩子就大发脾气,乱摔东西;有的孩子遭成人的打骂,就以打同伴,撞同伴出气,逐渐形成莽撞的不良行为习惯。

孩子出现莽撞行为不能轻率地、粗暴地责骂孩子,而是要认真仔细地分析原因,针对实际施教与矫正。

如果是生理、心理因素造成的莽撞行为,家长应以正面教育为主,亲切地告诉孩子做事要细心、认真,把东西损坏了很可惜,同时,肯定、表扬他爱做事的好品格,并积极为孩子创设良好环境,让他们在耐心、细致、认真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

如果是缺乏经验或对行为准则不理解而造成的,成人应帮助孩子广泛接触事物,积累经验,认识行为准则的意义。同时,借助莽撞霆为的后果,让孩子接受教训,使他们懂得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孩子因为玩刀、玩水、玩火而被刀割伤,被水烫伤,被火烧伤,就应该让他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自觉注意和养成良好的行为,减少莽撞行为。

如果是不良教育而造成的,家长应检点自己的言行,改进教育方式。要防止对孩子娇纵、溺爱或随意打骂。同时注意帮助孩子学会自家长控制,避免莽撞行为的发生。

10.孩子要适量的运动

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小朋友的体质;还能为消极情绪提供发泄口,尤其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能被升华或转移,能让积极情绪得到延续;体育运动能锻炼小朋友吃苦耐劳的品质,培养个人毅力;体育运动使小朋友学会承受挫折,体验失败;体育运动能使帮助小朋友处理人际关系,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所以,让孩子参与体育运动,是对孩子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

如果您的孩子性格较内向,不大合群,也不习惯与朋友交往,可以让孩子多选择一些群体性的体育运动,如足球、篮球、排球运动,也可以参与接力跑、拔河等活动,进行这些体育运动,可以帮助孩子逐渐融入群体生活,改善人际关系,学会与人交往。

如果您的孩子胆子较小,信心不足,那么可以进行游泳、滑冰、摔跤、跳马等体育运动,这些运动需要参加者不断克服各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迎接挑战,战胜困难。

如果您的孩子对事情的把握老犹豫不决,缺乏果断的判断能力,那么可以参加乒乓球、羽毛球、跳高、跳远、击剑等体育运动,这些运动需要及时判断,果断回击,可以帮助孩子养成果断的性格。

如果您的孩子遇事不够冷静,性急气躁,可以进行棋类、太极拳等活动,这些活动能帮助孩子调节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增强自家长控制能力,使急躁冲动的弱点得到改进。

孩子精力充沛,乐于玩耍,通过玩耍运动,能更多地了解他们自己以及他们身体的能力。开始,他们评定自己的行为总是两个极端,不是过高,就是太低。这是因为他们的自家长中心不允许他们对缺点和错误做出客观的评价,有时又由于这种自家长的限制而不能充分掌握动作的要领。他们在评定时,只能做出"好"或"坏","正确"或"错误"的结论。他们实践的成功与失败对于确立稳定的自家长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假如一个孩子不能在儿童早期完善基础动作的技能,在实际活动中总是重复其错误,那么,他就会在确定适当的自家长概念时发生困难。因此父母或家长应在孩子运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选择简单易学、有积极意义的体育活动让孩子练习。同时尽量避免发生误导,在评定动作时多用积极的语言肯定,比如孩子在学拍皮球时,开始时只要能掌握把球抛出在身体旁边,并能接着去用手拍打球,就要给予"对了"、"很好"等肯定的评价,而不要过于强调手型、手拍球的击球点、身体的姿势等其他动作细节。在这里,快乐应该是第一位的。

运动实践要求孩子不断进行探索,并随时努力解决在运动中出现的问题,他们还可以借此来掌握自己的运动能力。运动实践中还有一种带有冒险性的活动,如允许孩子爬树、攀梯子,在离地很高的"秋千"上平衡等。进行这些活动都能帮助孩子克服自身恐惧,完成这些活动的兴奋感和自家长安全感能使儿童形成"家长能做"的决心,更能为其提供充分了解和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

11.孩子的性格

国科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即使在孩子身上,也存在着一些偏差的性格特征。由于孩子年龄尚小,许多父母并不在意这些偏差,但也正因为他年龄小,如果家长能及早发现他的偏差性格,及早采取相应的调教方式,将会有效地帮助他减少或克服那些不利于他健康成长的因素。

1.过于敏感与胆小型

这种类型的孩子对周围的环境往往表现出异常的敏感,外界稍有变化就会使他感到紧张、不安。如果发现孩子性格属于这种类型,家长非但不能苛责他,相反,必须多花些力气与心思,给他以尽可能多的抚慰与关爱,避免让他感到不安或是受到伤害。同时,家长还要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一些适当的机会,温和但又必须坚决地对他敏感、胆小的性格做出一些挑战。比如坚持让孩子独立做某些他能够胜任的事情。只有既给予他充分细致的关爱与保护,又注意增强他抗伤害能力的教育方式,才能有效地帮他获得自信与勇敢。

2.冒险型

这种类型的孩子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状态,习惯性地不断碰这、摸那,一刻也不肯安静下来。更糟糕的是,在他的意识中,似乎没有任何惧怕与担忧,只顾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从不考虑后果。这种类型的孩子在2岁左右会明显地表现出喜欢攻击、侵犯他人的倾向。家长要采取的对待方式是:先从外部控制他冲动的情绪,再渐渐让他学会自家长控制。要达到这种效果,最为有效的办法是和他一同玩那些规则性强的游戏,借此培养他遵守规则的意识与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3.冷漠型

这种类型的孩子的典型特点是,对外界环境极少表现出普通孩子的兴趣,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情,开心的还是难过的、对别人的还是对自己的,在他那里似乎都没有什么明显的反应。对待这种类型的孩子,家长应该特别注意两个方面:其一,如果他和其他的孩子发生冲突,应该多去其他孩子那里寻找冲突的原因,因为这种孩子很少会主动和别人闹别扭,也很少会去诉说他人的不是。其二,为了避免他过度关注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家长不仅要与他多说话,多陪他玩,还要尽可能为他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

4.注意力涣散型

这种类型的孩子经常表现出神情恍惚、无所事事的样子,很难将精力集中起来专注于某件事情当中。他会对某件事情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但是过不了一会儿就似乎忘记了。对这样的孩子,家长需要动脑筋激发并保持他的兴趣。选择一些对他的能力来说具有难度的游戏项目,并配合相应的强化措施:完成游戏的第一步可以得到一种奖励,完成第二步则可以得到另一种奖励等。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倾听他人的指导,进而增强他做事的连续性能力,延长他保持注意力的时间。

5.执拗呆板型

这种类型的孩子,最大的特点是总想按照他自己的理解去控制周围的世界,很难听取不同意见。他的行为中特别缺少灵活性,一旦认准了一条路,决不会轻易改变。对这样的孩子,许多家长会采取强硬的方式,让他服从家长的安排。但是研究表明,强行命令只能收到短暂的效果,真正能帮助孩子纠正这种性格偏差的办法是同他进行协商,共同商讨出彼此都能接受的结果,并且,一旦商讨出结果,双方就要坚决执行。久而久之,使之与家长协商成为他的一种习惯,执拗的小暴君也就会自然消失。

12.要养成好习惯

儿童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从始至终都要保持一致,不要有例外。父母往往给孩子提出了某些要求以后,当孩子以哭闹来威胁父母,或者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就容易对孩子的行为给予例外。

这样,刚刚开始培养的好习惯很容易丢掉。父母应该做到的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可以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姑息迁就,否则,言行不一致的父母无法在孩子面前建立威信,孩子也无法养成好的习惯。

小杰克6岁了,由于平时爱吃糖,已经长了好几颗蛀牙,于是爸爸妈妈就刻意把奶糖藏起来,小杰克找不到奶糖也没办法。经过这样一段时间,他已经对奶糖不像以前那么依赖了。

有一次,罗伯特夫妇约了朋友见面,双方都说好不带小孩子好好玩一次。可是小杰克吵着要跟去,无论如何就是不肯跟保姆留在家里,为此,甚至不惜哭哭啼啼,在地上打滚,弄脏自己最喜欢的衣服。

夫妇俩想到儿子最喜欢吃奶糖,虽然为了防止他长蛀牙,已经很久没让他吃了。但这次为了让儿子早点停止吵闹哭泣,罗伯特先生给杰克找出了一包奶糖,并许诺回来的时候给他买礼物。

事实上,罗伯特先生的举动打破了小杰克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不贪嗜奶糖的好习惯,也无意中鼓励了小杰克以哭闹来达到目的。如果下一次小杰克想吃奶糖的话,他一定会想到用哭闹可以达到目的。

很多父母会教育孩子不要乱买东西,不要吃零食,但是如果孩子因为不小心摔了一跤而大哭时,妈妈可能会说:"别哭了,宝贝,妈妈给你买好吃的!""别乱泼水,要是你听话,家长给你买巧克力。"也许当时很有效,孩子马上不哭不闹了。但是,事实上,父母的这种"例外"削弱了之前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也给了孩子一种错觉,以为在"规则"中是可以有"例外"的。这无疑又增加了培养习惯的难度。

比方家长们要小孩子养成做作业专心的好习惯。家长们第一天规定他坐在书桌前,半个小时把作业做好,不许走开,不许有小动作。第一天,他坚持下来了。第二天仍然监督他这样做。

第三天、第四天他都坚持下来了。但是第五天晚上做作业时,家里突然来了客人,而且是妈妈久违的老朋友。于是,父母离开孩子的身边,赶紧出去招呼客人,并在客厅里谈笑风生。说到高兴处,还把孩子叫了出去,情不自禁地夸奖半天。也许母亲在高兴之时忘记了培养孩子专心学习的好习惯的原则,但是她这种行为无疑为孩子在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制造了一个例外。也许孩子就会觉得,学习时也没有必要绝对专心,而且这位母亲以后再要求孩子培养这个习惯,恐怕就会困难好多了。

不仅如此,即使某些习惯已经养成了,父母也要特别注意,不要轻易允诺孩子做改变习惯的事情。一旦有了例外,已经养成的好习惯也有可能丢掉,而不良习惯反而容易迅速形成。

因此,父母们应该谨记:不但在习惯未养成之时不应有例外,就是在习惯已养成之后,也不应发生与习惯相冲突的事情。在培养习惯时,前后要求必须一致,不要因为自己的心情很好或者很糟,就对孩子有了例外。

13.儿童睡眠不足的原因

"睡眠对儿童的健康和整体发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美国睡眠基金会首席执行官Richardl Gehula说,"家长们新的调查发现许多儿童并没有获得足够的睡眠,许多儿童存在着睡眠问题。而令人担忧的是这些问题从婴儿时期就开始了。"另一位专家则指出:"最常见的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夜间惊醒,打鼾,拒绝上床,呼吸困难和睡眠时呼吸沉重。另外,30%的儿童至少每晚醒一次。大约14%的儿童在睡觉时经常入睡困难。

儿童白天的行为通常和他们的睡眠习惯有关。根据调查发现大约四分之一的婴儿、学步期孩子和学龄前儿童在白天有困倦或者劳累的表现,而将近30%的学龄儿童有早晨觉醒困难。摄食咖啡因和在卧室内看电视是影响儿童睡眠的主要因素。根据美国睡眠调查,26%的3岁及其以上的儿童每天至少喝一次含咖啡因的饮料,喝含咖啡因饮料的儿童的平均睡眠时间少于不喝含咖啡因饮料的儿童,平均每周少睡3.5小时。调查还发现,近三分之一的学龄前儿童,20%的婴儿与学步期孩子和43%的学龄期儿童喜欢在卧室看电视,他们的入睡时间要比其他儿童晚20分钟,睡眠的时间也短,平均每周要少睡两个多小时。同时大约四分之一的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在周末比平时睡得更少。

那么孩子究竟需要多少睡眠时间呢?专家推荐每日最低的睡眠量:婴儿期3~11个月,14~15小时;学步期12~35个月,12~14小时;学龄期3~6岁,11~14小时;学龄期1~5年级,10~11小时。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的专家建议,家长应拿出更多的时间来关心自己孩子的睡眠问题,除了引导他们少看电视,尽量少喝含咖啡因饮料以外,关键的是要保证孩子们充足的睡眠时间,否则家长将会为孩子不良的睡眠习惯付出代价。

14.孩子偏食怎么办

孩子出现的某些异常情绪或行为,除了疾病方面的原因外,还可能与挑食、偏食等不良习惯密切相关。

偏食可致儿童多动症:主要发生在5~7岁的男孩,以任性、好动、语言过多、注意力分散、好胜甚至打架、骂人等为特点。

进食过多含有酪氨酸、水杨酸盐的食物以及进食大量调味品、人工色素和受铅污染的食物,可使具有多动症遗传素质的儿童发生多动症,或使该病患儿的症状加重。

只要限制这类食物,症状可明显好转,其疗效高达93%。因此,多动症患儿应忌食含有酪氨酸的挂面、糕点及乳制品,不吃含有甲基水杨酸盐较多的西红柿、苹果、橘子、杏等。

患儿的食物不要加辛辣调味品,也不宜多食贝类、大红虾、向日葵等含有铝成分及受铅污染的食品,平时可多吃含锌、铁较多的食物。

荤食为主暴躁易怒:游牧民族比较好斗,实与其生活饮食习惯有关,他们以肉类食物为主食,以至血中儿茶酚胺水平升高,会使脾气暴躁。

相反,出家人多性格温良,少思寡怒,与世无争,这虽与其身心修养有关,但亦与长期素食有关。长期吃素可导致血中5 羟色胺水平升高,使人心境平和,性格温顺。由此可见,偏食肉类的儿童同样会产生暴躁易怒,喜动好斗,不听劝阻等不良表现。

甜食过多脾气乖戾:一些孩子喜欢闹脾气,除了家长的娇惯、溺爱和教育方法不当外,还与平时吃甜食过多有关。大量的糖在体内代谢,需要消耗大量的维生素B1。

体内一旦缺乏维生素B1,会使丙酮酸、乳酸等代谢产物蓄积,特别在脑组织内蓄积过多时,就会出现情绪不稳、爱激动,好哭闹、多躁动等莫名其妙的脾气乖戾的现象。

此外,偏食挑食常致体内某些营养素的缺乏而影响心理行为。例如缺乏维生素E,会引起各种类型的智能障碍或行为异常;缺乏维生素C,可致性格孤僻、郁郁寡欢、反应迟钝、表情麻木;缺乏锌,会产生嗜食媒渣、泥土、纸屑、头发等异食癖现象;缺乏钙,常夜间手脚抽筋等。

因此,家长要重视纠正孩子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科学地安排日常饮食,作到"食物多样,荤素兼吃,粗细搭配,酸碱平衡,三餐合理",以利于孩子健康的身心发育。

责任编辑: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成就孩子一生的教育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故事光儿童早教投影仪成就孩子优良一生的教育系统

故事光儿童早教投影仪成就孩子优良一生的教育系统

孩子,故事,早教,性格,早教产品,产品,动画,小鸟,教材,流明,眼睛,亮度,科学,教育,儿童,全球,权威,父母,记者,音乐,韩国,内置,家长们,故事机,世界,体系,健康成长,内容,婴幼儿,外国

2020-06-06

故事光儿童早教投影仪成就孩子优良一生的教育系统

故事光儿童早教投影仪成就孩子优良一生的教育系统

孩子,故事,早教,性格,早教产品,产品,动画,小鸟,教材,流明,眼睛,亮度,科学,教育,儿童,全球,权威,父母,记者,音乐,韩国,内置,家长们,故事机,世界,体系,健康成长,内容,婴幼儿,外国

2020-06-07

故事光儿童早教投影仪成就孩子优良一生的教育系统

故事光儿童早教投影仪成就孩子优良一生的教育系统

孩子,故事,早教,性格,早教产品,产品,动画,小鸟,教材,流明,眼睛,亮度,科学,教育,儿童,全球,权威,父母,记者,音乐,韩国,内置,家长们,故事机,世界,体系,健康成长,内容,婴幼儿,外国

2020-08-20

故事光儿童早教投影仪成就孩子优良一生的教育系统

故事光儿童早教投影仪成就孩子优良一生的教育系统

孩子,故事,早教,性格,早教产品,产品,动画,小鸟,教材,流明,眼睛,亮度,科学,教育,儿童,全球,权威,父母,记者,音乐,韩国,内置,家长们,故事机,世界,体系,健康成长,内容,婴幼儿,外国

20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