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以讹传讹的民间故事

时间:2020-06-20

以讹传讹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211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民间故事,每有以讹传讹、胡编乱造之处。究其原因,或与某些讲故事的人信马由缰、随意夸大,只管嘴巴过瘾,罔顾基本常识有相当关系。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杨时的老师程颐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入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程门立雪由此而来,流传至今。 我猜想,因为杨时是福建人,其乡人因当地冬日温和,偶尔下雪,也不十分凛冽,因此才想象出杨时在雪地里侍立的奇谈。他们不清楚北方冬天的厉害,若杨时真在雪地里站那么长时间,绝不会仅仅是“冷得发抖”而已! 其实,立雪庭中,历史上倒还真有其人,但并非杨时,而是唐玄宗的朝臣韦斌。据《新唐书??韦斌传》:“斌天性质厚,每朝会,不敢离立笑言。尝大雪,在庭者皆振裾更立,斌不徙足,雪甚,几至靴,亦不失恭。” 韦斌所以如此,大概是受西汉霍光的影响,按照《汉书??霍光传》的记载,“光为人沉静详审,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韦斌有意仿效霍光的端庄,但未免太有些胶柱鼓瑟了。但即使如此,他在雪地里站立的时间也不会很长,等朝见完毕,自然很快就去找暖和地方了。 卧冰求鲤 卧冰求鲤,是二十四孝之一,此事的主人公是魏晋时期的大臣王祥。按照《搜神记》卷十一的记载:“王祥,字休征,琅邪人。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 《晋书??卷三十三??王祥传》收录了这个故事,其文字基本与《搜神记》一致:“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丹柰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 但无论《搜神记》还是《晋书》,都只讲王某来到河边,刚脱衣服打算破冰,冰就自己裂开,随即有双鲤跃出,哪里讲他曾卧在冰上求鱼了? 王祥虽是读书人,但他也知道想要在冰上抓鱼,就得先拿工具把冰面破开一个洞。如果妄想用自己体温来化冰,估计一定是脑子被冻住了。 民间故事就喜欢随意拔高这样的模范事迹来误人子弟。王祥的冬捕行为传来传去就被说成了“卧冰求鲤”,尤其是现在的某些儿童读物,可能是为避宣传迷信之嫌,甚至不惜将王祥讲成了一个十足的傻瓜超人:“一个寒冷的冬日,后母生了病,想吃活鱼,要王祥到河里捉鱼。天下着大雪,北风呼呼地吹着,河水早已结冰,哪有鱼呢?王祥想:我可以用体温使冰块溶化啊!他脱掉衣服,卧在冰上,刺骨的寒冰冷得他牙关打颤,全身颤抖,但他仍然强忍着、忍着……突然间,他身体下的冰块裂开了,两条鲤鱼跳了上来。王祥大喜,抱着鲤鱼飞奔回家,煮鱼汤给后母吃。” 按照故事的讲法,这傻孩子脱了衣服卧在冰上,还真能坚持到用体温把冰化开,而两条鲤鱼蹦出来后,这脱了衣服卧在冰上的孩子不仅没有冻僵,还能立即“抱着鲤鱼飞奔回家”,并马上“煮鱼汤给后母吃”。这样的强人,理应去挑战吉尼斯耐寒纪录啊。 “心灵的选择” 高考是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指挥棒,2002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目“心灵的选择”,也有些与杨时、王祥的故事类似: 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风雪,他深知如果找不到避风之处必死无疑。他走啊走,突然脚下碰到一个僵硬的东西,他扒开雪地一看,原来是一个冻僵的人,他心想:是救他呢还是继续前行?经过心灵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后,他决定救这个人。于是,他脱下手套,开始给那个冻僵的人全身按摩。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把他救醒了。于是,两人搀扶着走出雪地。 也许人人不一定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会作这样的选择? 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范围不要超出这个内容之外。 题目自然感人,但据有一点登雪山经验的人说,这故事实在有悖基本的生理科学。雪山之上,露天地里,靠脱下手套做全身按摩就能救活被冻僵的人吗?出题人异想天开,却未免太小看大家的智商了。 那些喜欢给小孩子讲这些胡编乱造的美德故事的人,我以为应考虑让他们自己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点先去身体力行一番。 (摘编自《博览群书》, 有较大删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 5816084.htm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以讹传讹的民间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民间鬼故事

民间鬼故事

鬼故事,民间,亲身经历,世间,客官,听起来,来听听,老人们,以讹传讹

2011-02-14 #长篇故事

有关黄河的民间故事 神话传说 历史人物故事

有关黄河的民间故事 神话传说 历史人物故事

黄河水,客观因素,比喻,主观意识,跳进黄河,姚雪垠,李自成,李瞎子,妹妹,东西,作用,关系,意思,嫌疑,抓去,早些时候,贼营,礼物,窝囊气,话语,词语,结果,凌驾在,我不是,本来是,跳进黄河洗不清,以讹传讹

2020-07-17 #故事会

《民间故事旧闻新知》 民间故事旧闻新知杂志订阅 杂志封面 精彩文章导读

《民间故事旧闻新知》 民间故事旧闻新知杂志订阅 杂志封面 精彩文章导读

...谜团,历史人物,前人以,历史读物,收藏价值,重大历史事件,以讹传讹,旧闻新知,鲜为人知,闻所未闻,弄清楚,看点,距离,定位,其中一个,到底是怎么回事,经历过,扑朔迷离

2020-05-04 #短篇故事

《民间故事旧闻新知》 民间故事旧闻新知杂志订阅 杂志封面 精彩文章导读

《民间故事旧闻新知》 民间故事旧闻新知杂志订阅 杂志封面 精彩文章导读

...谜团,历史人物,前人以,历史读物,收藏价值,重大历史事件,以讹传讹,旧闻新知,鲜为人知,闻所未闻,弄清楚,看点,距离,定位,其中一个,到底是怎么回事,经历过,扑朔迷离

2020-05-21 #故事会在线阅读

《民间故事旧闻新知》 民间故事旧闻新知杂志订阅 杂志封面 精彩文章导读

《民间故事旧闻新知》 民间故事旧闻新知杂志订阅 杂志封面 精彩文章导读

...谜团,历史人物,前人以,历史读物,收藏价值,重大历史事件,以讹传讹,旧闻新知,鲜为人知,闻所未闻,弄清楚,看点,距离,定位,其中一个,到底是怎么回事,经历过,扑朔迷离

2020-08-23 #故事大全

以讹传讹的例子 以讹传讹

以讹传讹的例子 以讹传讹

以讹传讹,俞琰,越传越,三人成虎,谬误,出处,例句,女娲补天,反义词,故名,定语,小道消息,是非,正音,消息,结构,用法,状语,经典,贬义,近义词,风气,传播,不正确,一篇关于,一个故事,本来就,作谓语,偏正式,喜欢听

2020-06-20 #小故事

以讹传讹的成语故事以讹传讹

以讹传讹的成语故事以讹传讹

孔子,这句话,庄子,王祥,郑三发子,男人,先生,个人,人民,文章,中国,后人,不公平,影响,相濡以沫,人家,卫国,天地,孩子,思想,思维,江湖,子曰,韦斌,小人,意思,时候,社会,一句话,什么意思

2020-06-20 #故事会在线阅读

以讹传讹的成语故事以讹传讹

以讹传讹的成语故事以讹传讹

孔子,这句话,庄子,王祥,郑三发子,男人,先生,个人,人民,文章,中国,后人,不公平,影响,相濡以沫,人家,卫国,天地,孩子,思想,思维,江湖,子曰,韦斌,小人,意思,时候,社会,一句话,什么意思

2020-06-19 #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