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古代“十年寒窗”有多苦 古今课业孰轻孰重?细谈古人的读书苦旅

时间:2020-06-23

古代十年寒窗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378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古代“十年寒窗”有多苦,古今课业孰轻孰重?细谈古人的读书苦旅古代“十年寒窗”有多苦,古今课业孰轻孰重?细谈古人的读书苦旅

轻叶说

发布时间:04 0120:30优质原创作者

古代“十年寒窗”有多苦,古今课业孰轻孰重?细谈古人的读书苦旅

“读书” 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件关系到个人以及家国命运的大事。自古以来人们就对“读圣贤书”特别热衷。因为在古人的思想意识中,读书不仅可以长知识、明事理。而且“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古代先贤为了奉劝世人读书,还曾创作过很多“劝学”诗文。荀子曾作《劝学》篇,告诫世人“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汉乐府”诗歌中也曾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创作的《劝学诗》,历经1300多年的沧桑岁月,依然可以激励所有莘莘学子。“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一句句至理名言一声声来自古人的规劝,最终都汇成一句箴言“苦读书,勤学习”。

古人学习苦与现代孩子课业重之比较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孩子们,有学不完的习上不完的课外班。很多两三岁的幼儿,就已经开始担负较重的课业。

笔者认为这的确是一种不可取的做法。学习本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如果盲目地增加课业量,就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虽然古人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是这里面强调的“勤”与“苦”,其实指的是一种乐于学习的精神。

而不是一味的揠苗助长,因为在学习这件事上过犹不及,都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与效果,反之甚至会适得其反。

有很多家长在面对惰学的孩子时,经常会用古代人刻苦学习的例子去激励他们。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头悬梁”与“锥刺股”。 据《战国策·秦策一》记载:“(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而“头悬梁”则记载于《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笔者认为这两种古人刻苦学习的方法,并不适合生活于现代社会中的孩子。毕竟如此过激的刻苦精神只适合古代社会。

1.古代“科举取仕”制度影响下的“苦”学之风

古人之所以会拿出如此狠劲去学习,只要是因为古代“科举取仕”制度的影响。而在这种制度或思想的影响之下,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都多少带有一点功利性。毕竟一旦进士及第就会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典故的根源。

还有一点就是古代社会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读书机会。除了在“男尊女卑”思想影响之下的女性不能读书之外,如果家境过于贫寒也无力支撑读书所需要的费用。所以很多古代男性也因此而失去了读书取仕的机会。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但是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却并未达到如期效果。但是却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古代教育体系。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才是读书人应有的品质。

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才是一个读书人应该具有的学习态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对读书人的警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才是虚心向学的基本道德。

所以当他们有机会学习的时候,就会拿出“头悬梁”与“锥刺股”的精神,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而一旦进士及第之后就会摆脱贫困,同时个人以及家庭的社会地位也会火线上升。

当然笔者这样说并不是为了强调,所有古代读书人都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是想强调一下古代人之所以,拼了命的读书其中有一个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自己与家人的命运。这其实也是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实体现。

2.古人读书是一种阶级优越性的体现

古代人在封建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之下,会将读书当做人生第一要义去推崇。这其实也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源头。可以说上至统治者下至文化学者,都会不遗余力的鼓励人们读书。

比如,宋朝时期的第三位帝宋真宗赵恒,就曾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劝学诗》。其中有几句诗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也依然十分盛行。“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虽然这首《劝学诗》是以封建统治者的口吻创作的,并且也较为具有鲜明的功利倾向,但是却一语道破古代人勤奋学习的真实目的。虽然也有如范仲淹一样,忧国忧民的饱读之士,并且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但毕竟有这种思想的人少之又少。

古代读书人的“十年寒窗苦”

1.古代读书人的考试之殇

相信现代人根本无法体会古人所说的,十年寒窗苦读到底是一种什么感觉?在古代教育体系中,一个读书人从刚开始接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书籍之时,再到能够参加科举考试,这中间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

而且在古代人的观念里面,并不是每天学习或者读书,就可以被称之为“读书人”。

因为在古代科举考试流程中,只有通过“童生”考试的人,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否则只能称得上是读书爱好者。

在封建社会中科举考试,是一个既繁琐又森严的制度。毕竟是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所以没有人敢在这件事情上怠慢。根据规定童生考试三年两考,也就是说如果第一次没有考中,就需要再等一年半才能再次应考。

2.科目繁多层层选拔

通过“童生”考试的人被称为“生员”,但并不是所有“生员”都是“秀才”。只有“生员”中的前几名才能拥有“秀才”功名。然后还要继续参加县试、府试、院试,如果这“三科”考试全部通过,才有资格进行下一场的考试。

所以说古代科举考试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古代读书人之所以会对这种考试趋之若鹜,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考中之不仅可以光宗耀祖,而且还能成为封建统治秩序上游的参与者。这一刻“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皆收入囊中。

实际上有很多古代所谓的“读书人”, 基本上都是在“进士考试”这个环节止步不前。因为在进士考试之前必须要经过层层考试筛选,才能有资格参加进士考试。但是这种考试也并不是考一次。

古代近进士考试中的四大“难点”,即“会试、复试、殿试、朝考”。无论哪一项考试落榜,都需要再等三年才能参加下一轮考试。这其实才是古代人“十年寒窗”的真正由来,一旦在考进士的时候屡试不第,那就等于十年工夫皆白费。

封建继承者们的读书“苦”旅

笔者以清朝为例介绍一下,封建社会中“皇子”们的读书之苦。清朝入关之后统治者在汉臣们的建议下,开始学习汉族文化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对“皇子”们的教育,更是以“严苛”而闻名。

可能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皇子”们,应该都是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但是清朝的“皇子”相对来说却比较悲催。他们在汉族老师们的要求下,也开始实行“九年教育”,当然与现代的“九年义务教育”并不是一回事儿。

1.清代皇子的读书之“苦”

皇帝的儿子们年满六岁就要开始“上学”,一直到十五岁左右才能毕业。在这期间他们不仅要严格遵守上课纪律,而且还要随时接受皇帝老子的课业抽查。学习好的“皇子”可以得到封赏,反之就会受到相应的处罚,比如,降低或这减少他们的特殊待遇。

虽然按规定来讲他们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开始上课,但是却需要提前1 2个小时进入教室。第一节课上“外语”,主要包括满语、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最小六岁最大十几岁的孩子,就要承受如此之多的课业压力,是一件多么痛苦又无奈的事情。

每天七点他们要上“汉文课”,在这之前并未有早餐供应。“汉文课”主要将“四书五经”以及国家历史。大约九点左右才能休息一次然后吃第一顿饭。接下来就是“骑马,射箭”两门功课。最少需要3 4个小时,然后才能再休息一会。

2.古今读书“苦”之真实对比

笔者认为从这一点来看,古人的学习经历和课业负担,要比现代的孩子负担更重。因为无论是皇子还是普通人家,如果学习成绩不达标还会受到体罚。打手板只是最常规的体罚方法之一,罚站、罚跪甚至不给饭吃都是常有之事。

还有一点就是清朝“皇子”们并没有节假日,除了皇帝生日或自己生日,可以分别休息一天之外,就算是春节当天也只能是早放学一会。其他时间几乎都在不断循环这一学习方式。从这一点来看古人学习压力要明显比现代人更大。

所以说现代的孩子虽然压力也很大,但最起码还有休息时间。同时,读书也并不被当做人生唯一希望。而古代的读书人之所以会拼命读书,除了与古代社会必然的阶级局限性有关系之外,其实还与读书本该为“苦”事的思想息息相关。

结 语

“书”自从问世以来就被广大读书人当做一种“工具”。虽然笔者这样说未必确切,但是从古代的“唯有读书高”,以及“科举取仕”考试制度来看。“书”对于古人来说就是一块敲门砖,运用得到即可飞黄腾达,甚至还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而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品味与修养的象征。即使是对于正在上学的孩子们来说,“读书”也已经逐渐失去了功利味道。

因为对于孩子们来说,读书有的时候虽然很苦,但却是一种可以增长个人学识与见识的必然途径。

因为在科技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如果没有知识就很可能变成“文盲”。不仅无法融入社会甚至还会被时代遗忘。所以笔者认为古人读书虽刻苦,但却具有一定目的性;而生活于现代社会中的孩子们读书,其实只是增加个人“属性”或“附加值”。

参考文献

谷中《古代文人读书方法》

黎晔《中国古代名人读书诀窍》

曾好《读书的目的》

王磊《读书的现实趣味》

04 0120:3003 3118:4503 3115:31相关文章??Baidu京ICP证030173号返回顶部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古代“十年寒窗”有多苦 古今课业孰轻孰重?细谈古人的读书苦旅”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古代“十年寒窗”有多苦 古今课业孰轻孰重?细谈古人的读书苦旅

古代“十年寒窗”有多苦 古今课业孰轻孰重?细谈古人的读书苦旅

考试,古人,孩子,努力学习,现代社会,作者,读者,进士,古代人,学生,王子,目的,统治者,古代文人,人们,儿童,制度,学者,科举,科举考试,精神,影响,颜如玉,劝学诗,是一件,古代社会,生活在,许多人,十年寒窗,人和

2013-07-18 #短篇故事

一文看清职场中做人与做事孰轻孰重

一文看清职场中做人与做事孰轻孰重

做人与做事,个人,一生,事情,关系,职场,辩证关系,综合,在做,总和,两者之间,主题,为人处世,事业单位,事事,传谣,任务,全过程,党政机关,动态,内心,利益,同事,学会,好坏,大拇指,定论,定会,开拓创新,得失

2011-11-30 #故事会

一个“扶弟魔” 一个“扶姐狂”:亲情和婚姻究竟孰轻孰重?

一个“扶弟魔” 一个“扶姐狂”:亲情和婚姻究竟孰轻孰重?

姐姐,大哥,弟弟,亲人,大嫂,婚姻,小舅子,朋友,老公,时候,工作,丈夫,义务,娘家,结果,妻子,一家人,不争气,个体,事情,地步,男人,客观,小家,岳母,岳父,工资,故事,样子,花影

2020-10-02 #故事会在线阅读

在鸿门宴上 张良与樊哙的功劳孰轻孰重?

在鸿门宴上 张良与樊哙的功劳孰轻孰重?

刘邦,张良,项羽,范增,项伯,樊哙,时间,鸿门宴,内保,张良能,张良见,保镖,主角,人心,军帐,军事力量,军营,随从,后张,史记,发动战争,功臣,局势,太久,席间,气消,时候,性格,所想,战争

2014-07-16 #故事大全

“爱”和“钱”孰轻孰重?已婚女人给你最真实的答案

“爱”和“钱”孰轻孰重?已婚女人给你最真实的答案

生活,小白,感情,女人,现实,爱情,喜欢一个人,意义,东西,时候,内心,信用卡,大学,备用金,好友,家计,孩子,岁月,敢爱敢恨,支付宝,故事,痴情,花影,谈恋爱,青春年华,回家,一件事,两个人,你会发现,只喜欢

2014-03-29 #小故事

“我爱你 但我不愿花500块给你买衣服”:钱和爱 孰轻孰重?

“我爱你 但我不愿花500块给你买衣服”:钱和爱 孰轻孰重?

表姐,婚姻,金钱,男人,丈夫,名字,感情,真心,个人,妻子,男方,程度,张智霖,工资,真爱,经济,问题,程莉莎,袁咏仪,当一个,两个人,爱你的人,爱的,以利,房子,房产证,明星,现实,绝症,蜜糖

2013-06-17 #故事会在线阅读

《廊桥遗梦》:婚姻中的女人应当怎样权衡爱与责任 孰轻孰重?

《廊桥遗梦》:婚姻中的女人应当怎样权衡爱与责任 孰轻孰重?

弗朗西丝卡,罗伯特,弗朗西丝,罗伯,廊桥,伯特,丈夫,廊桥遗梦,儿女,西丝卡,有一种,这个故事,对方,责任,金凯德,和弗朗,对的人,住处,女人,婚外情,故事,母亲,时间,时候,爱情,衬衫,遗物,骨灰,在她,生活

2017-09-08 #长篇故事

古人诚信有无“边界”?流传的历史故事 或可架起古今相通的走廊

古人诚信有无“边界”?流传的历史故事 或可架起古今相通的走廊

古人,曾参,曹操,故事,父亲,意识,公沙穆,通鉴,讲故事,文章,事例,叔父,社会,问题,活动,古鉴今,石勒,裴松之,历史故事,古人在,这个故事,太尉,专题,价值,例子,内容,哪些方面,孩子,尾生抱柱,市中

2015-03-15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