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搜故事 > 故事会 > 正文

韦编三绝故事50字

时间:2020-06-23 12:12:03

相关推荐

韦编三绝故事50字

韦编三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年喜欢研究周 易,读周易比较痴迷,多的边数比较多,以至于联缀竹简的 牛皮绳断开了多次。后来用来比喻读书勤奋,以至于把书本 都读坏了。 羊角挂书没有听说过,只记得有牛角挂书的故事。隋代的李密在少年时发奋学习,上进心很强,他打听到缑(gou 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 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 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果然,李密后来成了隋末农民起义队伍 瓦岗军的首领。 出自《新唐书 李密传》 王冕小的时候,他父亲让他去放牛,头却偷偷跑到学校,听学生们读书,听过了就默默记下来。天黑了要回家了,他 却把牛给忘在了田野。有人牵牛来他家找,说是牛踩坏了人 家的庄稼,他父亲很生气,就打了他。但是王冕还是一如既 往的好学。他娘说孩子喜欢读书,就让他去读吧,于是王冕 就到寺庙读书,天天晚上读书读到很晚,那些庙里的佛像很 恐怖,但是王冕一点也不在意,不害怕。安阳有个叫韩性的 人,听说之后,认为在孩子不一般,就收王冕为学生,于是 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 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 学问的人。 中国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孔融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 筐梨,他和几个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一个。有人问“你 怎么不拿大的?”他说“哥哥年纪大,应该吃大的。”孔融这 么小年纪已知道传统美德。 有一天,孟轲读书厌倦了,跑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十分生气,就把梭子折断,在了地上。孟轲很奇怪,问母亲为 什么发火。孟母说》“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织,你的学 习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夜才能有所成就。如今你学业未 成就厌倦了,就像折断的梭子一样,还能织布吗?”孟轲听 孟轲是战国时期的着名思想家,很早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但母亲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他们最初住在坟 地旁,孟轲就模仿做丧事。孟母很担心,就搬到集市上,与 一家屠夫为邻,孟轲又模仿起杀牛羊来了。为此孟母又把家 搬到一座学校附近,从此孟轲就跟着专心学习礼议。孟轲从 小受到教育,最终成为着名思想家。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 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 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 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经常逃学。有一次,他又逃学去玩,在河边看到一位老奶奶专心致志地磨一根铁 棒。他奇怪地问这是干什么,老奶奶说要把铁棒磨成针。他 不理解,这么大的铁棒要磨到什么时候?可老奶奶说》“只 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他深受启发,从此发愤学习,终 于成为天下最着名的诗人。 窦禹钧是五代后晋人,年轻时人品极差,家里本来已经很有钱,还贪得无厌,盘剥穷人。他妻妾成群却没有儿子。 一次他做梦,梦见父亲对他说,如果再心术不正,上天会惩 罚他。醒后他十分害怕,再也不敢作坏事了,并开始帮助穷 人。后来有梦见父亲对他说,他将会有五个儿子,还能长寿。 果然他生了五个儿子。他记住自己的教训,对儿子严加管教, 后来五个儿子,都当了大官,这就是五子登科。 秦末,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其手下告诉项羽说,刘邦有野心,项羽听后很害怕欲杀刘邦,即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 席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后来 在刘邦护卫的斥责下,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战国军事家吴起,其妻子是齐国宗室的女儿,他们住在鲁国。不久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有人推荐吴起率兵抵抗,鲁 穆公因吴妻是齐国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吴知道后,为了 功名,居然杀了妻子取得信任,最后打败了齐军。吴虽成名, 但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鄙视。 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王说“为国尽忠,死 而无怨。”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临刑前,王苦着 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 的孝。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 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 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 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 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 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 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 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 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 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 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 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 的好学之人。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 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 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 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 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 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 mdash; mdash;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 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 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 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 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 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 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着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 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孔融文又见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 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苏洵1009 mdash; mdash;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着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 告下,27 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 大进。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 22 篇文章谒 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 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 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 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着有《嘉佑集》十五卷。 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王说:为国尽忠,死 而无怨。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临刑前,王苦着对 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 儿子而自豪。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 孝。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 后入学。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 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 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 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 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 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 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 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 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 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 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 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 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 mdash; mdash; 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 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 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 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 辉煌的政治生涯。 古时候,有一位姓李名白的小男童,他天资聪明,看到不懂得事情,总喜欢问为什么?李白每天去学堂上学,因为 他天资聪明,教书先生不但很喜欢他,还常常夸奖他。渐渐 地李白骄傲了。曾有一段时间,他时常逃学。 有一天,他逃学在外面,一边走一边玩。突然,他看到前边有一位老婆婆蹲在一块大石头旁,在石头上正磨一根铁 11 棒。李白非常好奇,就走上前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的 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温和的告诉他:我正在磨一根绣花针。 李白惊讶的问:这么粗的一根铁棒,怎么可能磨成很细的绣 花针呢?老婆婆又和蔼地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 要你专心致 志,铁棒必能磨成针。并以此教育李白,只要持之以恒,必会成功的道理。李白听后很受启发。 从此以后,李白刻苦用功的学习,终于,成为着名的诗人,一代大师,留名万古。 战国军事家吴起,其妻子是齐国宗室的女儿,他们住在鲁国。不久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有人推荐吴起率兵抵抗,鲁 穆公因吴妻是齐国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吴知道后,为了 功名,居然杀了妻子取得信任,最后打败了齐军。吴虽成名, 但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鄙视。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 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 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 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14、《卧薪尝胆》12 春秋时期,一次吴国将越王勾践包围,勾践只好求和,但发誓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耻辱,他床上铺刺人的柴草, 并悬挂一个苦胆,每天睡柴草尝苦胆,以此激励自己,使越 国实力不断增强,最终灭了吴国。 孙康是晋朝时期的大学学问家,小时家里很穷,连灯油也买不起,但他还是想尽办法读书,一个雪夜,他拿着书在 月光下读,由于看不清两眼发麻,他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 雪象一面镜子,把书上的字照得很清晰,他惊喜万分直到这 次读完。长大后凭着苦读学到的知识,成了一名大学问家。 事无成。看到许多同龄人都考中了秀才。举人,才猛然醒悟,下决心迎头赶上。他以一改往日习惯,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 习,学问大展,并带动儿子都刻苦读书。后来他同儿子苏轼。 苏辙一起进京赶考,相继金榜题名,声震京城。 隋朝李密,生性好学,走到哪里都把书带在身边,有一次上街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被宰相杨素看到,杨素见他如此 好学,顿生好感。通过交流,杨素发现他有举一反三的独到 见解,就叫儿子杨玄向他学习,隋朝末年,杨玄起兵反隋, 他做军师。后来为推翻隋炀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3 35岁那年,参加了朝廷考试,不料名落孙山, 他没有因此气馁,更加发愤学习。谁知命运偏偏与他作对, 政权换了几代还是没考中。宋朝建立后,82 岁的他考中了头 等状元。他的好学不倦,坚忍不拔精神一直被后人传诵。 秦末,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其手下告诉项羽说,刘邦有野心,项羽听后很害怕欲杀刘邦,即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 席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后来 在刘邦护卫的斥责下,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 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 问的人。 贾岛是唐朝诗人,写诗十分认真,被称为苦吟诗人,一次他来了灵感,写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 始他对句中的敲字,想用推字,可又拿不定主意,于是不断 地用手做着推敲的动作,以致于得意忘形撞到了京城最高长 14 官韩愈的轿子。韩愈被他执着的精神所感动,非但不责怪他, 他俩还成了好朋友。现在,人们把推敲作为学习认真的代名 范缜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唯物主义者,南朝时期佛教盛行,全国上下沉迷其中,他对此深恶痛绝,写了一本神灭论 的书,对这种社会风气进行批驳。他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 统一的,互相依存的。当时的宰相肖子良用高官厚禄引诱他 放弃自己的观点,他却不为所动。最后被横加罪名流放到岭 南,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观点。 中国的历法是全世界最早的,既科学又实用,是在黄帝时期发明的。黄帝手下有两个大臣,叫羲和及常仪,他俩对 天象都感兴趣,黄帝叫羲和研究太阳运行规律,叫常仪研究 月亮和星辰的变化规律。经过努力他俩终于研究出这套历 法,并一直沿用到现在。这就是黄历。 传说很久以前,天和地连在一起,象个大鸡蛋,里面漆黑混沌。一个巨人叫盘古在里面睡了一万八千年,感到很憋 气,便用斧头把鸡蛋剖开,里面清净的阳气变成了天,浑浊 的阴气形成了地。此后盘古每天长一丈,过了一万八千年, 天地终被固定下来,人和动物就生活 15 中国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孔融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 他和几个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一个。有人问你怎么不 拿大的?他说哥哥年纪大,应该吃大的。孔融这么小年纪已 知道传统美德。 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王说为国尽忠,死而 无怨。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临刑前,王苦着对母 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 子而自豪。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 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有一天,孟轲读书厌倦了,跑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十分生气,就把梭子折断,在了地上。孟轲很奇怪,问母亲为 什么发火。孟母说》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织,你的学习 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夜才能有所成就。如今你学业未成 就厌倦了,就像折断的梭子一样,还能织布吗?孟轲听后恍 然大悟,从此学习更用功,终究成为着名思想家。 16 窦禹钧是五代后晋人,年轻时人品极差,家里本来已经很有钱,还贪得无厌,盘剥穷人。他妻妾成群却没有儿子。 一次他做梦,梦见父亲对他说,如果再心术不正,上天会惩 罚他。醒后他十分害怕,再也不敢作坏事了,并开始帮助穷 人。后来有梦见父亲对他说,他将会有五个儿子,还能长寿。 果然他生了五个儿子。他记住自己的教训,对儿子严加管教, 后来五个儿子,都当了大官,这就是五子登科。 孟轲是战国时期的着名思想家,很早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但母亲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他们最初住在坟 地旁,孟轲就模仿做丧事。孟母很担心,就搬到集市上,与 一家屠夫为邻,孟轲又模仿起杀牛羊来了。为此孟母又把家 搬到一座学校附近,从此孟轲就跟着专心学习礼议。孟轲从 小受到教育,最终成为着名思想家。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经常逃学。有一次,他又逃学去玩,在河边看到一位老奶奶专心致志地磨一 根铁棒。他奇怪地问这是干什么,老奶奶说要把铁棒磨成针。 他不理解,这么大的铁棒要磨到什么时候?可老奶奶说》只 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他深受启发,从此发愤学习,终于 成为天下最着名的诗人。 17 秦末,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其手下告诉项羽说,刘邦有野心,项羽听后很害怕欲杀刘邦,即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席 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后来在 刘邦护卫的斥责下,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 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 问的人。 战国军事家吴起,其妻子是齐国宗室的女儿,他们住在鲁国。不久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有人推荐吴起率兵抵抗,鲁 穆公因吴妻是齐国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吴知道后,为了 功名,居然杀了妻子取得信任,最后打败了齐军。吴虽成名, 但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鄙视。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 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 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 18 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嗜好读书。读书时间长了,免不了会瞌睡。为了不影响读书,孙敬想了个办法》他在梁上系 根绳子绑住头发,这样打瞌睡时一点头,疼痛就赶走睡魔。 最终他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苏秦是战国时期着名纵横战略家,开始时随鬼谷子学来自:www.zaidian.cOm 网:韦编三绝故事50 字纵横 术,学成后变卖家产四处游说,。几年后,没有一官半职, 钱也花光了,只好回家。父母。妻子。兄嫂都认为他没本事 没出息,都不理他。于是,他开始发愤读书,困了就用锥子 刺大腿来提神。最后终于学成,提出了六国联合对付秦国的 合纵术,成了天下名人。 春秋时期,一次吴国将越王勾践包围,勾践只好求和,但发誓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耻辱,他床上铺刺人的柴草, 并悬挂一个苦胆,每天睡柴草尝苦胆,以此激励自己,使越 国实力不断增强,最终灭了吴国。 孙康是晋朝时期的大学学问家,小时家里很穷,连灯油也买不起,但他还是想尽办法读书,一个雪夜,他拿着书在 19 月光下读,由于看不清两眼发麻,他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 雪象一面镜子,把书上的字照得很清晰,他惊喜万分直到这 次读完。长大后凭着苦读学到的知识,成了一名大学问家。 车胤是晋朝人,非常喜欢读书,但家里穷得连灯油也买不起,他十分苦恼。有一天晚上,他在野外散步,看到许多 飞舞的萤火虫,顿时有了好主意。他用纱绢作成一个袋子, 抓了一 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的微弱的光来读书。后来他做了大官,仍坚持勤苦学习。 事无成。看到许多同龄人都考中了秀才。举人,才猛然醒悟,下决心迎头赶上。他以一改往日习惯,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 习,学问大展,并带动儿子都刻苦读书。后来他同儿子苏轼。 苏辙一起进京赶考,相继金榜题名,声震京城。 隋朝李密,生性好学,走到哪里都把书带在身边,有一次上街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被宰相杨素看到,杨素见他如此 好学,顿生好感。通过交流,杨素发现他有举一反三的独到 见解,就叫儿子杨玄向他学习,隋朝末年,杨玄起兵反隋, 他做军师。后来为推翻隋炀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0 北朝后魏时期的祖萤,父亲当过太守,家里又很多藏书。他从小爱读书,小小年纪就出了名,8 岁时就能写诗,12 当了中书舍人的官,被称为世圣小儿。他说写诗要出自内心,要有自己的见解和风格。他长大后当了大官。 上古时候,水神共公不服皇帝统治,就与他打起来。战争异常激烈,从天上打到人间,最后打到西方不周山下。战 局僵持不下,共工脾气暴躁,一头撞向不周山。结果,灾祸 发生了。因不周山是支撑天的柱子,天柱一倒,天倾西北地 陷东南,造成洪水泛滥。女娲为了拯救人类,采来五色石, 用天火敖成膏,把天补上。但倾斜的天,凹陷的地,再难恢 复。至今,日落西山水流东南。 这是封建社会人们的行为规范,简称五常。仁者,对人宽厚有爱心;义者,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礼者,行为端庄, 彬彬有礼;智者,处事果断周密;信者,诚实稳重讲信誉。 这些做到了,就是正人君子;反之,就是遭人唾骂的坏人。 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曹操挥兵南下后,因北方士兵水土不服,为了适应水战便把战船的首尾用铁索相连。周瑜采用了部将黄盖诈降的计 21 策,使用火攻。一天夜里,当黄盖的小船驶近曹操的船队时, 趁着东南风,放火烧船,曹操的船队顿时变成火海。 贾岛是唐朝诗人,写诗十分认真,被称为苦吟诗人,一次他来了灵感,写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 始他对句中的敲字,想用推字,可又拿不定主意,于是不断 地用手做着推敲的动作,以致于得意忘形撞到了京城最高长 官韩愈的轿子。韩愈被他执着的精神所感动,非但不责怪他, 他俩还成了好朋友。现在,人们把推敲作为学习认真的代名 范缜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唯物主义者,南朝时期佛教盛行,全国上下沉迷其中,他对此 深恶痛绝,写了一本神灭论的书,对这种社会风气进行批驳。他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的。当时的 宰相肖子良用高官厚禄引诱他放弃自己的观点,他却不为所 动。最后被横加罪名流放到岭南,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观点。 中国的历法是全世界最早的,既科学又实用,是在黄帝时期发明的。黄帝手下有两个大臣,叫羲和及常仪,他俩对 天象都感兴趣,黄帝叫羲和研究太阳运行规律,叫常仪研究 月亮和星辰的变化规律。经过努力他俩终于研究出这套历 22 法,并一直沿用到现在。这就是黄历。 传说很久以前,天和地连在一起,象个大鸡蛋,里面漆黑混沌。一个巨人叫盘古在里面睡了一万八千年,感到很憋 气,便用斧头把鸡蛋剖开,里面清净的阳气变成了天,浑浊 的阴气形成了地。此后盘古每天长一丈,过了一万八千年, 天地终被固定下来,人和动物就生活在这里。这就叫盘古开 天地。它反映了我们祖先与大自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蔡文姬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才女,她父亲蔡邕也是东汉着名的大学者。一次,蔡邕正在弹琴,忽然家中的猫抓到一 只老鼠,但还未能制服老鼠,蔡邕不知不觉受到感染,此情 绪贯入到琴的旋律中。在后房听琴的蔡文姬忽然说》猫鼠斗 快结束了吧。蔡邕很惊奇,连声称赞。可是战乱时代才女被 匈奴掳去,20 年后被曹操用重金赎回。蔡文姬归汉后,整理 了许多父亲失散的书稿,为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作出了贡 谢道韫是东晋女文学家,自幼好学,聪明而有才辨。一年冬天下大雪,伯父谢安与人在后院赏雪,谢安一时高兴, 出了一句大雪纷纷何所似来考晚辈们,大家抢着回答都不如 意,此时道韫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了非常高兴。因 23 此,后人称之为柳絮才,后来嫁给了大书法家王羲之子,被 当时人们称为气质高雅超凡脱俗的女子。 35岁那年,参加了朝廷考试,不料名落孙山, 他没有因此气馁,更加发愤学习。谁知命运偏偏与他作对, 政权换了几代还是没考中。宋朝建立后,82 岁的他考中了头 等状元。他的好学不倦,坚忍不拔精神一直被后人传诵。 我妈妈年近花甲,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她有一本《金刚经》手抄本,是她自己从别人那里抄来的(她上过初中,能认得 字)。字写得歪歪扭扭,有些生涩;至于本子,则是中学生 们常用的那种软面数学练习簿。她每天早晚都要翻开手抄本 念一遍《金刚经》,久而久之,这手抄本就被她翻得蓬松发 毛,白纸变污,有几页甚至还破了,被用透明胶带粘补着; 同时,手抄本的脊背也用透明胶带紧固住以防掉页。去年春 节,我特地买了一本装帧精美、纸质硬朗的《金刚经》送给 妈妈,建议她把那个破旧手抄本仍掉,用这本新的。妈妈虽 然高兴地接受了我买的新《金刚经》,但却一直让它在抽屉 24 里放着,平时依然还是用那个手抄本。我颇有些不解,于是 有一次当她拿出手抄本准备念经时就好奇地问她为什么有 新的不用,反而要用那旧的破的,她掂着手抄本笑着说:“这 个用惯了,念起来顺口也顺心。”这时,我恍然大悟,所谓“顺 心也顺口”,其实就是一种宗教感情。应该是一种纯洁而专 注的宗教感情使妈妈不愿舍弃破旧的手抄本;就是那样一种 纯洁而专注的宗教感情驱使着妈妈日复一日地翻念手抄本, 并使手抄本越来越破旧。然而,手抄本越是破旧,就越能满 足妈妈的宗教感情,从而也就使她越加爱惜手抄本。我敢断 言,即使将来有一天,手抄本破得不能再用了,妈妈还是不 会把它仍掉,相反,而是会把它作为圣物收藏起来,甚至供 奉起来。总之,破旧的手抄本负载着妈妈无限的宗教感情, 满足了她那纯真的宗教诉求。相比之下,我虽然是研究佛教 的,也有《金刚经》文本(比妈妈的《金刚经》手抄本在外 观上要好得多),但是,由于我不是佛教徒而只是个研究佛 教的学者,所以我对《金刚经》就只有学术上的诉求而没有 宗教上的诉求。我不会象妈妈那样每天按时地去翻念《金刚 经》,而且,如果有一天我所使用的《金刚经》文本旧了破 了,我可能就会毫不犹豫地把它扔进废纸篓里而去买本新 妈妈那本破旧的《金刚经》手抄本时常浮现在我眼前,并且有一天终于向我显示出了其非凡的意义,因为它使我联 想起了孔子的“韦编三绝”。我认为,孔子晚年“韦编三绝”地 25 读《易经》就象我年老的妈妈天天翻念破旧的《金刚经》手 抄本一样,是一种宗教行为;或者说,“韦编三绝”体现了孔 子晚年深刻的宗教诉求。然而,我担心我的这个观点太过突 兀,可能会不得人心甚至触犯众怒,至少有人会笑话我如此 心中没数,怎么可以将自己的妈妈与圣人孔子相提并论呢? 不过,敬请读者稍安勿躁,我会为这个观点举证并文责自负 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书是用牛皮绳(“韦”)编连起来的竹简,《易经》就刻写在这样的竹简上。“韦编三绝”说的 是,孔子晚年读《易经》,多次翻断了牛皮绳(“三”概指次 数多,不一定是实指)。我们都知道,牛皮绳——哪怕是很 细的牛皮绳——都是很坚韧的,一般不容易断。当时人们之 所以想到要用牛皮绳而不用其他的材料(比如麻绳)来编连 竹简, 可能就是因为看到了牛皮绳具有无比坚韧的特征。孔子多次翻断了用来编连竹简的牛皮绳,可以想见孔子肯定是天天 读《易经》且不知读了多少遍,否则绝不可能出现“韦编三 26 绝”的现象。 “韦编三绝”这个故事本身很平常,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问题是如何解读它,如果我要把“韦编三绝”与宗教联系 起来,说“韦编三绝”体现了孔子晚年的宗教诉求,那我就不 得不面对来自与此有关的已有学术见解的挑战和相应学术 氛围的压力,如下: (一)《易经》从来就没有被学界认为是一部象《金刚经》那样宗教经典,既然《易经》不是宗教经典,那么孔子“韦 编三绝”地读《易经》又何以能体现其宗教诉求呢? (二)“韦编三绝”从来都是在学术的意义上而不是在宗教的意义上被诠释的,比如匡亚明说:“《史记孔子世家》记 载,‘孔子晚年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可见他 曾进行深入的研究。孔子曾吸取书中朴素的辨证法思想来教 育弟子。”(第 293 页)金池说:“孔子学习《易经》‘韦编 三绝’。意思是说,孔子学《易》,把连贯《易经》竹简的熟 牛皮绳都翻断了多次。此时的孔子已经接近七十岁了,他那 种勤奋学习和认真研究的精神实在可嘉。”(第 205 为源自典故的一个成语,“韦编三绝”在词典中被作了这样的解释:“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 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后来 用‘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勤奋。”(第1307 页)凡此种种, 皆是明言“韦编三绝”体现了孔子晚年对《易经》深刻与勤奋 27 的学术关怀(具体表述略有不同)——这是到目前为止对“韦 编三绝”的唯一理解和主宰话语,而我居然要给“韦编三绝” 赋以宗教意义,这岂不是冒了天下之大不违? (三)对于孔子这个人究竟有没有宗教关怀,学界基本上有一个共识,即根据《论语》中所说的“敬鬼神而远之”(《雍 也》),“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未知生,焉知死” (《先进》),“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等来断定 孔子是一个缺乏宗教关怀和没有什么宗教情感的人,这样的 观点显然不支持我赋予“韦编三绝”以宗教的意义。不过,对 我更为不利的是,我国学界似乎存在着一个大家心照不宣的 学术禁忌,即对于中国的历史名人总是讳言其与宗教的关系 (哪怕他是一个宗教徒),唯恐宗教沾辱了他的一世英明, 比如,谭嗣同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的著作(如《仁学》) 中也充满了佛学的元素,但是历来研究谭嗣同者都只谈其作 为维新变法勇士的一面,而不谈其作为佛教徒的一面。试想, 在这样一种学术氛围中,如果我从“韦编三绝”中读解出了孔 子晚年的宗教诉求,岂不是坏了孔子作为中国最著名历史人 物的形象? 总之,以上三方面所构成的学术背景十分不利于我将“韦编三绝”与孔子晚年的宗教诉求联系起来,但是,“不利”并 不就等于“不能”,“不利”并不能阻止我对“韦编三绝”进行宗 教解读。窃以为,“韦编三绝”只有从宗教的向度去考察才能 28 “得其所哉”。不过,在进入这个主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明 确孔子究竟是如何看待《易经》的,因为,孔子之所以要“韦 编三绝”地读《易经》,这与他如何看待《易经》即对《易经》 的看法有关。 不过,我的《谭嗣同与佛学》一文却冲破了这一禁忌,彰显了谭嗣同的佛教 徒形象,揭示了其维新变法思想和实践的佛教背景和佛教底 蕴,参见方克立主编《湘学》(第三辑),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年10 月版,第204—238 (一)《易经》本是一部占卜之书,这是孔子那个时代的社会共见,但是孔子却慧眼独具,不落俗套,对《易经》进 行了重新的审读和定位,“使之成为培养人,完善人,修己 达人的义理之书”( 第331 页),使之成为一部引导价值观、 宣扬人文精神的书。《论语子路》中有载: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其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这是在“南人”中间流传的格言,大意是说,人若无恒心就做不成大事(“巫医”在当时的 社会是很受人尊敬的职业),而“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则是 《易经》“恒”卦九三之爻辞。孔子很赞赏“南人”的那句格言, 并引用此一爻辞来支持它,“意思是《恒卦》上说的这两句 29 话,不是占卜的话,而是鼓励人做什么事都应持之以恒”( 331页),否则就会自取其辱。在这里,孔子引用《易经》中 的爻辞,并不是象坊间那样用它来占卜,而是用它来表明某 种价值取向,这是对《易经》所作的三百六十度转读,也是 对《易经》意义的全新诠释。在帛书《要》中,孔子更是直 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对《易经》的诉求完全不同于“史巫”, 孔子并不是不知道《易经》是一部占卜之书,但他首先关注的则是“其德义”,而非“其祝卜”,这使得许多人怀疑他所 说的《易》是不是真正的《易》。对此,孔子显得很坦率, 而殊归”罢了。正是这种“同途殊归”的创新精神使得孔子敢于作“十翼”《易传》以引领《易经》脱离传统的占卜话语而 进入价值领域。然而,我们都知道,孔子在学术上是“述而 不作”的,即对古代文献只是进行删定和整理,不作已意之 诠释,但是,他又为何偏偏要“作”《易传》以释放自己对《易 经》的独特悟解呢?这实际上反过来证明了我们不能从学术 的角度来理解孔子之“作”《易传》;或者说,孔子“作”《易 传》并不是他的一项学术工作。如果孔子是在以学术的态度 30 来对待《易经》,那么他就会实事求是地将其看作是一部占 卜之书——这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绝不会“作”出一 部不讲占卜的《易传》。 (二)《史记孔子世家》中说:“……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 受业焉。”请注意这里的“修”字,在中国古代学术中,整理 和编辑文献叫“修”,如修“四库全书”,修方志;而对文献进 行注疏则叫“治”,如治《论语》治《老子》,等等。可以这 么说,中国古代的学术工作,不是“修”就是“治”,别无他事, 而对于孔子来说,他的学术工作就只有“修”而没有“治”,即 “修”《诗》、《书》、《礼》、《乐》。《史记孔子世家》对孔子之” 修《诗》、《书》、《礼》、《乐》”有如下具体的描述,[1][1] 这就好比季羡林有时也写写散文和诗歌,但写作散文和诗歌显然不能算是他的学术工作,尽管他是个著名的大 学术家。 当然,学界对于《易传》究竟是不是孔子所作,还是存在着争议的,但是《易传》为孔子所作的考据资料要更充 足些,也更为学界所多数认可,参见徐芹庭《论孔子与周易 之关系兼评欧阳修钱玄同之误说》,载《易经研究论集》,台 湾黎明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民国70 虽然《庄子天运》中提到:“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 31 知其故矣。’”但《庄子》中所记载的有关孔子与老聃(即老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韦编三绝故事50字”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韦编三绝的成语故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韦编三绝的成语故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韦编三绝,孔子,手抄本,金刚经,妈妈,成语,宗教,故事,感情,主人公,典故,语文,竹简,研究,比喻,易经,牛皮,佛教徒,佛教,史记,后人,周易,抄本,文本,概数,内容是,孔子世家,说的是什么,透明胶带,买本

2016-08-01

韦编三绝的成语故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韦编三绝的成语故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韦编三绝,孔子,手抄本,金刚经,妈妈,成语,宗教,故事,感情,主人公,典故,语文,竹简,研究,比喻,易经,牛皮,佛教徒,佛教,史记,后人,周易,抄本,文本,概数,内容是,孔子世家,说的是什么,透明胶带,买本

2017-11-29

韦编三绝的成语故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韦编三绝的成语故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韦编三绝,孔子,手抄本,金刚经,妈妈,成语,宗教,故事,感情,主人公,典故,语文,竹简,研究,比喻,易经,牛皮,佛教徒,佛教,史记,后人,周易,抄本,文本,概数,内容是,孔子世家,说的是什么,透明胶带,买本

2008-01-13

韦编三绝的成语故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韦编三绝的成语故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韦编三绝,孔子,手抄本,金刚经,妈妈,成语,宗教,故事,感情,主人公,典故,语文,竹简,研究,比喻,易经,牛皮,佛教徒,佛教,史记,后人,周易,抄本,文本,概数,内容是,孔子世家,说的是什么,透明胶带,买本

2016-10-23

韦编三绝的成语故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韦编三绝的成语故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韦编三绝,孔子,手抄本,金刚经,妈妈,成语,宗教,故事,感情,主人公,典故,语文,竹简,研究,比喻,易经,牛皮,佛教徒,佛教,史记,后人,周易,抄本,文本,概数,内容是,孔子世家,说的是什么,透明胶带,买本

201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