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走进名人的师德故事

时间:2020-06-25 17:00:01

相关推荐

走进名人的师德故事

导语:有人说,师德是光,照亮了学生的 生命;有人说,师德是火,点燃了学生的热情;也有人说,师德是一种力量,指引着学生前行的方向。下面请三位老师展示一下你们寻找的教育名家师德育人故事。

林:我先来说说我找到的案例,是于永正老师的的教学案例——《马背上的小红军》。

上课时,于老师问:这位小红军是个怎样的人?学生读了两遍,还有一些人没有看出来。于老师鼓励的说:再读,我相信每个人都能看出来。学生们又开始读,很多人都有了答案。于老师说:我非常高兴,因为你们自己读懂了。接着,于老师让学生把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画出来,再把自己的理解体会用朗读表达出来,有的学生读着读着流泪了。最后,于老师请学生一段一段的读,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当学生读到第二节时,于老师引导学生仔细读这一节,学习小红军的外貌描写。

滕提问:这是教学育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教育名家在教学中是如何进行育人的?其他两位老师也可以结合从教经历阐述自己的观点。屏幕前的你,又有哪些观点呢?

林:我的案例感受是于永正老师的语文课朴实,简单,却最有效,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真。语文姓语,这是于永正老师反反复复强调的。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体现这一点呢?语文课怎么上,才能有语文的味道呢?于老师从学生角度出发,遵循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规律,从语言文字传情达意方式的本质入手,引领学生学习语文。其实,我个人认为用“感悟语文”更为恰当。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自己接触、学习语言文字的时候的情形,多数人都是从读入手,或者出声儿的读,或者默读,或者浏览,读完之后,我们中有的人可能就已经明白文字中要传达的信息,有的人可能已经体会到文中人物的情绪情感,甚至有的人还能够从文字材料想开去,而产生感慨和感想。于永正老师也正是把握了这一常见的学习规律,引导学生不断读文,从不同的读中,感受语言文字所要表达出的情感内涵。

比如,本案例中,于老师第一次让孩子读,结果有的孩子没明白,于老师不是急于去讲解提醒,而是再让孩子们读。此时,大多数孩子都能明白了。第三次,于老师让孩子们用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就是引导孩子用自己的朗读传递出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最后,让孩子逐段地读,继续学习课文。

前后共 4次读,读的层次、要求和深度却不同。于老师教语文,正是遵循了学习书面语言的规律和方法,把学习语文变的简单而实在,所以,在如此长此以往的语文学习中,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提高。

如果说,于老师的语文教学方法让我折服,那他在教学中表现出对学生的信任、宽容、鼓励和尊重就更让我佩服。

比如,在于老师第一次让学生读文感受时,还有几个学生没有自己的想法,此时,于老师没有着急,也没有责备,而是鼓励大家,说:我相信每个人都能看出来。这就是给学生充分的信任、包容和尊重。再比如,当多数学生理解正确时,于老师动情地说:我非常高兴,因为你们自己读懂了!这就是于老师给那些认真读、仔细想的孩子们的肯定与鼓励。这简单的一句话,让孩子们对学习语文有了信心,有了底气。此外,于老师用简单的朗读的方法,把学生心底深藏这的对小红军的敬佩和感动凸显了出来,把体会人物情感变得水到渠成。

于老师这样的做法,让孩子们发现语文学习并不难,每个人都可以自己读懂,每个人都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谷: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能积累名言佳句,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然而,目前的教学使朗读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主要的问题,一是充斥于语文课堂的 “讲问教学 ”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 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 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 “雁过无痕 ”。二是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 “念着经 ”。这样的朗读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于老师之所以能够让孩子真正的读进去,更好的体会文章情感,主要是于老师指导朗读的目的性很明确。

孙:很赞同这个案例。朗读对学习语文太重要了,朗读能很好的帮助孩子理解课文。这整个过程中不但要看,还得把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案例中于老师充分的让孩子仔细探究字词的含义,而不是泛泛的讲出来,这充分发挥了孩子的独立解决问题和理解能力,而且在寻找答案过程中也增强了孩子对这部分知识的记忆。朗读时,会自觉发现“对味儿”或“不对味”、“贴切“或“不贴切”。“不对味”就说明理解有偏差,于是就得再读、再体味。这种精益求精的反复,就意味着对课文理解的不断深入。可以这样说,只有朗读才能体会出文章的意境,体会出文中的感情。

滕:一个优秀的教师的标准是要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高尚的师德,比如对教材知识点的把握和重难点的处理要准确,同时能使用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法去引导孩子们学习新知,并培养孩子们带着问题去学习的良好习惯。在我们关注教学的同时,也要清晰地认识到,教育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教学中,不能只考虑学生是否学会了什么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中懂得了哪些做人的道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要多鼓励,培养其自信心。

谷:下面,我找的是关于魏书生的一个教育案例,与大家分享一下。

滕:魏书生的育人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谷:魏书生的教育案例的反思是,我们都知道, 魏书生老师是全国著名的教育家。但他那朴素幽默的谈话却犹如年长的老师给我们谈工作心得,传授工作方法与经验。相信,很多老师遇到这样一群学生的时候,早就对这样一群顽固不化的学生失去了耐心,觉得能把这样一群学生教育好,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魏老师成功转化了这样一群后进生,让我受益匪浅,在他遇到这样一个班的时候,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循序渐进,处处考虑学生的接受性,走进 他们的心灵,了解学生心中的想法,探索他们的需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巧妙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一步步成功,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林:我们经常说“因材施教”,魏书生老师的一番话,让我对这四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因材施教”就是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能够真诚的接受他们的现状,找准他们的起点,分析他们对知识和教育的可接受程度,然后,用一种孩子们不反感,不畏难的方式去引导和教育他们。即使这些方法,在我们听起来好像是笑话,但对于那些起点比较低的孩子来说,却是一种真诚的理解、包容、体谅。

孙:看完这个例子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既然我们是服务者不管人家起点多底,我们也应帮着他们一步一步朝前走,一点一点朝前挪,这才是服务者的样子,这才能在行动中改变学生。”作为班主任不可避免的每个班级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后进生的存在,那么如何把握对后进生的教育呢?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师爱洒向他们。作为班主任,对于这些特殊学生,首先是亲近他们,尊重他们,在学习上耐心引导,生活中热心关怀,经常同他们交谈,了解思想状况,抓住时机,尽量做到多表扬,多鼓励,多给他们改错的机会,树立自信心,使他们感受到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学习。

滕: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作为班主任的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及其成长环境千差万别,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也要因人而异。也就是说,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一种方法教育几十个孩子。作为班主任首先要让孩子们感受到对他的尊重,拉近和孩子心灵的距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和理解他们,再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去教育引导,少讲大道理,多用孩子能听得懂的话去和孩子沟通,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育人的目的。

孙:陶行知的教学案例

《陶行知请木匠当老师》

山海工学团刚成立时,孩子们没有合适的桌椅。上课时,同学们都是自己带椅子来。后来,学校请了木匠师傅来做桌椅,一天能做好几个。陶行知告诉木匠师傅,“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是请你来做‘先生’的。”木匠呆住了。陶行知笑着说:“我是请你来指导学生做木工的。”木匠很为难,陶行知却立刻拿起锯,动手干起活儿来了。第二天,当学生们知道要来学做凳子时,有人说着:“我们是来读书的,不是来做木匠的。”这时,陶行知笑着念了一首诗:‘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你们觉得如何?”孩子们都拍手说好。从此,孩子们每天又学做凳子,又来学知识。

滕:在活动中,如何体现育人?

孙:我的案例感受是,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也都不是一无是处的。

故事中,陶行知先生念的那首诗,令我记忆犹新,感同身受。“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是呀,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既动手,又动脑。比如数学课做练习时,我嫌麻烦,喜欢心算,不愿意动笔列式计算,往往出错。还有写作文不喜欢打草稿,一气呵成,常常没有精品作文“问世”。所以我们要向陶先生一样鼓励孩子勤于手脑并用。我们应该“知行合一”,不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最后我要用一句诗句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谷:孙老师说的这个例子,让我感受颇深。在平日的教学中,我有时也出现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忽略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比如,数学教学中常会遇到用画图来表示算式的意义,但是,由于用画图比较费时间,教学的时候往往让学生画出一道题,教师就题讲题,为了节省时间,就不再让学生画图理解题意。其实不然, 学生边操作边动脑,手脑并用,正是顺应了学生好奇喜动的心理特点,如果能有效地激发兴趣,才能使学生在亲历创造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理解。而我们在教学时,却忽略了多让学生动手操作这一点。

林:我也同意这两位老师的看法。另外,从这个故事中,我还能感受到一位教育者对教育时机及时的捕捉和恰如其分的使用。在我们平常人看来,孩子们上课缺少凳子,找木匠来做是在平常不过的事,但是,在一位做教育的人眼里,这件事还成了教育学生的好机会。用这个做凳子的机会,锻炼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我们也应该留心这些生活中的小事,教育无处不在啊!

滕:我们常听说这样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随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人和事。每个人都有优点,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习优点,弥补不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能力和意识。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走进名人的师德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名人师德小故事11个

名人师德小故事11个

孔子,马兆,蔡元培,先生,乐师,名人,师德,时候,盲人,蔡先生,小故事,工友们,席子,校长,北京大学,人家,制度,台阶,学生,心情,情绪,方面,新生,教授,朋友,监狱,交往,告诉他,任北京,元培

2020-06-26

走进名人师德故事——一起聊

走进名人师德故事——一起聊

学生,教育,孩子,老师,陶行知,魏书生,教师,时候,孩子们,凳子,故事,才能,木匠,评论,过程,名人,师德,后进生,班主任,动脑,都会,让学生,个体,优点,关系,学校,整体,目的,用脑,画图

2009-11-04

名人师德小故事11个

名人师德小故事11个

孔子,马兆,蔡元培,先生,名人,师德,小故事,乐师,时候,盲人,蔡先生,工友们,席子,校长,北京大学,人家,制度,台阶,学生,心情,情绪,方面,新生,教授,朋友,监狱,交往,告诉他,任北京,元培

2012-12-06

新乡名人娄师德

新乡名人娄师德

娄师德,吐蕃,今青,唐军,营田,大使,河源,司马,李敬玄,青海,唐高宗,噶尔,武则天,诸军,钦陵,一带,侍郎,双方,员外,屯田,将军,尚书,秋官,都督,陇右,刘审礼,唐廷,左金吾,拜相,黑齿常之

2020-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