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一带一路”100个全球故事》外篇——感人故事

时间:2020-06-27 07:36:01

相关推荐

2目录巴基斯坦的“老司机”..................................3布米的中国建材缘......................................5肯尼亚小伙和他的中国“西傅”..........................7老牛的酒吧...........................................10碰肩.................................................14上善若水.............................................17盛开的“山巴—吉塔”.................................20水火之中见真情.......................................22以专业技术征服国际钢铁巨头...........................25在撒哈拉沙漠里托起希望的筑路人.......................293巴基斯坦的 “ 老司机 ”电建海投公司 谭毅尼亚兹·侯赛因是位土生土长的巴基斯坦汉子。他现在是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海外投资有限公司巴基斯坦加西姆港燃煤电站项目的一名专职司机,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老司机”。之所以称他为“老司机”,并不是因为他年龄大。相反,这位蓄着浓密胡子的司机,其实生于 1987 年。但说起他与中国电建的渊源,却有一段很长的故事。2005 年夏天,在朋友介绍下,年仅 18 岁的尼亚兹和父亲一起成为巴基斯坦杜伯华水电站工程建设大军中的一员,从此开启了与中国电建 13 年的不解之缘。从杜伯华水电站到达瓦特大坝,再到如今的加西姆港燃煤电站,尼亚兹跟随中国电建一路辗转征战,算是中国电建在巴基斯坦为数不多的“元老级”巴籍员工了。与其他巴基斯坦家庭一样,尼亚兹家里也是人口众多,他有 1 个姐姐、3 个妹妹和6个弟弟。家里无力支付这么多孩子的学费,身为长子的尼亚兹很早就步入社会,与父亲一起承担起了养家的重任。在杜伯华水电站,父亲成为一名推土机驾驶员,尼亚兹学历不高,只能从力工做起。“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尼亚兹很能干,任劳任怨,从不偷奸耍滑,工作不到半年,就被从几百名巴基斯坦工人中挑选出来,成为 20 名卡车驾驶员学徒之一。经过3个月的学习,尼亚兹成了一名合格的卡车驾驶员。成为驾驶员后,尼亚兹依然勤勤恳恳。闲暇之余,他会把自己驾驶的车辆洗得干干净净,并主动找修车师傅学习车辆保养知识。听不懂中文,他就跟在师傅4后面看,自己琢磨。在杜伯华水电站期间,尼亚兹的车辆是车况最好、维修次数最少的。电站建成后,他留在了中国电建的队伍中,还成为了领导的专职司机。“在中国电建工作,不仅工资高,住宿条件好,而且在传统节日,我们还有带薪休假和额外福利,这是许多公司不能比的,”尼亚兹对目前的工作很满意。每次周末回家,尼亚兹都会穿上清洗干净、印有中国电建标志的工作服。在他看来,这个细节最能体现内心的自豪。2013 年,尼亚兹结婚,现在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按照巴基斯坦农村传统,婚后他还是和父母及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一大家子聚居在父母身边,其乐融融。在他介绍下,他的两个弟弟也都来到了加西姆港燃煤电站项目工作。兄弟三人每个月都有稳定的收入,除留一些零花钱外,其余都交给父亲。这些钱基本上是全家的收入,用以负担家里日常开支和三个弟弟的学费。尼亚兹说,兄弟三人能都在卡西姆港燃煤电站项目工作,他们感到非常自豪。在他家乡还有很多人找不到工作,更不用说像在加西姆港电站这么好的地方工作了。加西姆港燃煤电站项目是中巴经济走廊能源项目合作协议中的优先实施项目。电站首台机组将于 2017 年年底发电,2018 年 6 月两台机组全部进入商业运行后,每年可发电 90 亿度,将极大改善巴基斯坦电力短缺现状,为巴基斯坦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源源不断的电力能源。尼亚兹说,他要努力挣更多钱,让三个弟弟上更好的学校,学习汉语,将来有机会也能到中国电建工作。(完)5布米的中国建材缘中国建材集团 戴辉布恩米·奥沃乔里的家乡在尼日利亚最大城市拉各斯。中国建材集团所属中材建设有限公司(中材建设)尼日利亚索科托项目的员工们都亲切地叫他“布米”。布米与中材建设的缘分,得从8年前说起。2009年8月,布米入职中材建设尼日利亚 EWK 项目,成为一名材料管理员。那时,他妻子没有工作,生活重担都压在他一人肩上。布米很珍惜自己刚刚获得的这份工作,勤勤恳恳、尽职尽责,很快就得到中方员工的肯定。2012年年底 EWK 项目完工,布米不得不告别中材建设。但很快,机会再次降临。2013年年初,尼日利亚索科托项目启动,布米再次成为中材建设的一员。布米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索科托项目刚刚启动时,项目上新来的中国员工对布米还不是很了解,因此也不太信任他。有一天,布米拿着工作笔记本追着一名中国员工,因为这名员工从他那里领取了工具和材料,却没有签字。布米一直追着要签字,可能由于语言差异等因素,那名中国员工误认为是布米故意找事,于是没好气地把他骂一顿,还将此事报告了领导。但布米一点也不生气,他耐心地解释:“正是由于自己是一名材料管理员,因此需要对项目部的材料和机具负责。”经过领导一番调解,那名中国同事理解了布米的良苦用心,不仅补签了字,还肯定了布米的工作作风。此后,大家对布米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更加认可他。私下里,大家还给布米起了个外号,叫“死抠门”。其实,这种“抠门”在大家眼里是一种褒义,正是6因为布米的“抠门”,才能保证项目物资材料的领用和记录准确无误,才能确保项目进展有条不紊。为了确保正常供电,两年多来,无论天气好坏,布米每天都会给项目现场的发电机加油并记录油桶油位。从他接手这项工作以来,项目部从未断过电。项目部对这位尽职尽责的尼日利亚员工也关怀备至。为了让远离家乡的布米尽快适应工作,项目部不仅提供住处,还主动为他解决实际困难。布米可以领到远程工作津贴,还能每年带薪休假一次,享受休假往返交通费用全额报销等待遇。布米说,他很喜欢和中国人一起工作,因为他们把他当成兄弟,当成项目的一分子。布米长期在项目部工作,很少回老家,所以家里的日常生活和照顾孩子的重担就落在了他妻子身上。2016年9月17日中午,布米突然哭着跑到办公室,说妻子得了重病,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他希望能尽早回家,因为家里还有三个孩子无人照顾。项目部所在地距离布米的老家拉各斯1100多公里,如果坐汽车回家,按照尼日利亚的道路状况,需要一天一夜。而且当天早上的那班车已经发出,只有晚上才有另外一班车。正好那个时间有趟飞机直飞拉各斯,项目部立刻决定给布米买一张机票,让他能第一时间赶回家去见妻子最后一面。“感谢大家对我和家人的关心。”布米刚刚从老家赶回到项目部,就立刻到各部门向大家表达了谢意。“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给包括布米在内的许多国家的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布米说:“中国强大了,公司强大了,我的生活和工作才会有保障,我的家人和孩子才能过上好日子。希望大家的日子都越过越好,尼日利亚和中国的友谊地久天长!”(完)7肯尼亚小伙和他的中国 “ 西傅 ”中铁十局 陈庆杰 陈浩2016 年 9 月 6 日,肯尼亚 90 后小伙埃里克捧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蛋糕,满脸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一路小跑来到了中国中铁十局肯尼亚项目部,走到小朱的办公桌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一个躬,用蹩脚的中文深情地说:“祝‘西傅’生日快乐!感谢您教会我技术,给我生活的希望!非常感谢!”来自肯尼亚布西亚郡马德亚村的小伙埃里克是中国中铁十局肯尼亚希吉里桥梁项目部的一名肯籍员工,也是项目部测量工程师小朱的“徒弟”。2015 年,中国中铁来到肯尼亚承担了修建横跨恩佐亚河的希吉里桥梁施工任务,埃里克作为力工被招聘,从此改变了人生轨迹。恩佐亚河全长 257 公里,横穿基苏木市布西亚郡并最终流入维多利亚湖。在距离维多利亚港 3 公里的地方,河的南岸有一个村庄叫马德亚,生活在这里的居民都要到河对岸的维多利亚港集市上交易。可要想到对岸去,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乘坐汽车,往上游绕行 40 多公里。而大部分居民都坐不起汽车,只能划着原始落后的小木船过河。在雨季,恩佐亚河水位暴涨、水流湍急,划木船过河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被这条河流吞噬的生命已不计其数。2009 年的一个雨季,正在学校上课的埃里克,被弟弟妹妹的哭喊声打断:“哥,你快去河边看看,妈妈出事了!”埃里克飞奔到河边,看到母亲躺在河岸上已经停止了呼吸,手里还紧紧攥着她手工编织的箩筐。这是母亲为补贴家用,准备拿到对面集市上换些生活用品的。可暴雨侵袭、水流湍急、木船倾覆,船上九条生命被淹没在浑浊的河水中。这是继他父亲一个月前因突发疾病、没钱治疗8而离世后的又一个噩耗。这一年,埃里克才 16 岁,最小的妹妹仅有 3 岁,他们兄妹 5 人就这样成了孤儿。本来一日三餐都无法保障的生活,在突然失去父母后变得更加艰难。稚嫩而坚强的埃里克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重担。在叔叔的帮助下,埃里克开始了白天打工、晚上学习的生活,终于在 2013 年艰难地完成了大学学业。他本想找份工作,但因当地经济落后,就业机会少,一直没有找到工作,只能带着弟弟妹妹回村里种地。虽然在叔叔的接济下勉强能糊口度日,但弟弟妹妹们都上不起学。2015 年年底的一天,埃里克听邻居说,中国人要在这里的河上架一座桥,马上就来村里招工。他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兴奋地大喊起来。后来,埃里克顺利地成为了一名建筑工人,被分配到测量队配合小朱测量放线。来工地之初,埃里克的工作就是配合测量工程师放线,扛着仪式设备满工地跑,干的就是一个体力活。有了工作,他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把这几年欠下的债务还清了,还送弟弟妹妹去读书。可这些对于埃里克来说,并不是他真正想要的。桥总有修完的时候,劳力总有过剩的时候,到那时他还如何供养家庭呢?想到这里,埃里克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到真本事。他头脑灵活、渴望学习,每次在给工程师小朱配合的时候都会多问几句。有一次在测量时,埃里克主动提出,让他试一试,小朱并未在意,说:“那你就试试吧。”结果,他还真测出数据来了。这着实把小朱吓了一跳,心想:这埃里克什么时候开始“偷学”本领了啊。经过这一次的事,埃里克郑重其事地提出要请小朱做他的老师,小朱也爽快地答应了。现在,埃里克整天“西傅”“西傅”地喊着小朱,那叫一个亲热啊。不久,埃里克已经可以熟练地使用工程测量中常用的水准仪、全站仪等工具,可9以在工地上独当一面了。“非常感谢‘西傅’,让我掌握了一技之长,即使到了其他工地上我也是抢手货了,”埃里克满脸兴奋地说道。现在的埃里克已经娶妻生子,他不仅是家人的骄傲,还是全村人的骄傲。“我的人生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埃里克难掩内心的激动。“这座桥对中国人来说并不算什么大桥,但对肯尼亚人来说意义重大。村民们再也不用乘坐小木船过河,再也不会有人被淹死。”他灿烂地笑着,仿佛是在告慰天堂的妈妈。那一抹笑容,如同在那刚架起的桥梁上划出的一道美丽彩虹。(完)10老牛的酒吧中铁四局 江龙余2004 年的一天,牛录菊第一次踏上了委内瑞拉的土地。刚下飞机,加勒比海岸的阳光,就穿透海风,热情而炽热的扑打在他白净的脸上。匆匆 10 年过去。小牛,变成老牛。小白,变成老黑。老牛洒下的汗水,沿着他的脚步,铺成了铁轨,蜿蜒盘旋,穿行在委内瑞拉的山川、河流、草原、湖泊,一直伸向远方。牛录菊来自中国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2004 年,中铁四局中标委内瑞拉中西部铁路修复工程。刚刚获得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的小牛,作为铁路行业的高级技工代表,手上拎着一包衣服、肩上扛着沉甸甸的使命,被派到了这片南美大陆,参加工程建设。小牛那时候刚刚经历国内株(洲)六(盘水)复线铁路会战的洗礼,技术练出来了,可身形却单薄。初来乍到南美异国,站在一群黝黑的委内瑞拉“老乡”中,犹如一颗白嫩的豆芽菜,常常引来“老乡们”或善意或不那么善意的逗乐,但小牛却不恼。彼时的委内瑞拉,铁路发展和中国国内相比,技术差距很大。唯一运行的中西部铁路也是年久失修,近乎停滞。小牛他们为了让这条铁路恢复健康,带来的是当时国内甚至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和工艺。11小牛站在中西部铁路的路基上,不停地喊着号子,指挥几十名委籍劳工拨弄着细长的铁轨,就像一个庞大交响乐队的指挥,他有的是自信。为了能够早日摸透无缝钢轨等技术操作流程,小牛与来自中国的兄弟姐妹们,扎在工地学习研讨,他们拿出的“漂亮活”常常引来委方的赞叹。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小牛他们扎根中西部铁路修复工程 10 年,先后完成了动车组试验线、亚阿线、亚巴线,目前正在进行亚圣线的施工。线路工是一项苦差事,每天在路基上,搬着几百斤的钢轨挪来移去。委籍劳工的辛苦,小牛看在眼里也疼在心上。为了减少他们的劳动量,他对自己严格要求,坚持自己多走路,多看现场,设计精益求精,安排严丝合缝,以“准”而“精”的高效率完成拔轨。10 年,日复一日,加勒比的阳光毫不吝啬地倾泻着它的热度。白天,钢轨就像是刚出炉的碳条,冒着火舌烧烤着他们,汗水滴在钢轨上“滋滋”冒着白烟,撬棍拿在手中像烧火棍一样烫手。10 年,小牛记录了 22 本施工日志,穿坏了 30 多双工作鞋。小牛和他的中国同事,带领着委籍劳工,抬道、拨道、换枕、换轨、铺设道岔、焊轨,悉心培养了一大批熟练操作者。小牛晒黑了,与委籍工友站在一起似乎分不出彼此了,但他的线路技术更炉火纯青了,经考核很快晋升为线路高级技师。10 年现场的摸爬滚打,小牛不仅线路技能日臻完善,而且练就了一口熟练的西班牙语。他从一名中国线路工,变成了施工现场的“西语通”,带出了数十位懂线路的洋徒弟,他也逐渐走向了项目管理岗位。在这个国情迥异的国家,要想干好活,首先得说好话,沟通无障碍,意思才能表达无碍。为了能“达意”,小牛就敢张口、大胆说。常年的现场工作塑造了小牛粗犷豪放的性格,每天对着众多委籍员工“大呼小叫”,与他们的交流来得12更直接更流畅。他似乎有良好的语言天赋,很快就能熟练地与业主和监理交流了,其实这份天赋来自更多的交流。小牛的宿舍就是一个小会客厅,工余时间桌子上摆满啤酒,委籍员工或者古巴监理都喜欢到他这里喝上几瓶啤酒,谈笑风生,这里似乎成了小小的酒吧。他们不无调侃地说,这是从“泡妞 300 句”开始教授西语。正是在这调侃的轻松中,不仅有语言上的学习交流更增加了感情的融合。2012 年,当小牛升任中铁四局委内瑞拉杜伊谷农业开发项目常务副经理时,他也把这个“酒吧”带到了杜伊谷。委内瑞拉农业部的监理托米每周末都要到小牛的“酒吧”来,食堂里炒上几个小菜,一瓶威士忌就能手舞足蹈地跳起南美舞蹈。当项目完成分别时,老托米和委籍员工对牛录菊说:“牛,你走了,我们的‘酒吧’没了,我们会想你的。”委籍工友喜欢这个渐行渐黑的“牛”,不仅因为他的肤色日益本地化了,更因为他那份敬业和专业的工作态度让大家感动。2012 年杜伊谷农业开发项目刚开工时,为了节约成本,小牛从在委内瑞拉的中资企业协调调拨了一辆大型挖机。运输过程中车辆出现问题,当时已经是深夜了,由于治安形势不好,司机和押运的委籍员工将车停在路边,自己搭车到城市里去休息了。小牛却冒着危险坚持守在车上度过了漫漫长夜,直到天亮救援车辆到达将机械安全运到工地。大型钢构厂房施工,小牛和施工队都没有类似的施工经验,他亲自和技术人员一起到附近的海尔施工现场去学习。大型钢结构梁的吊装和安装,锚栓的定位测量是关键,杜伊谷乳品厂和挤奶场钢构厂房共计 1780 个预埋锚栓,每一个锚栓都经过多次测量复核,最终无一返工。13正是靠着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小牛带领项目经理部仅用 10 个月就完成了建设任务。2014 年 3 月,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在项目投产仪式上称赞该项目为委中两国友好合作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圆满完成杜伊谷农业开发项目后,小牛又回到中西部铁路修复项目担任项目经理。当了项目经理的小牛,虽然在工地上“搬砖”的时候少了,可加勒比的风和阳光不变,小牛被晒得黝黑的皮肤不变。再见时,委籍“老乡们”不再笑话他的白嫩,只是小牛,却也成了老牛。2014年,老牛凭借出色的工作获得“中铁四局集团先进生产者”光荣称号,在遥远的南美续写着新的故事。(完)14碰 肩中国成套设备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陈奕成四月的阿法尔州,在不知不觉间又走进雨季。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阿斯查医生不禁一声长叹。面对连日来的降雨,他不由得担心肯色糖厂100多名中国工人的健康。阿法尔州地处埃塞俄比亚东北部,常年高温。四月的小雨季,便是该地区蚊虫滋生、疟疾流行的季节。由于当地医疗卫生条件跟不上,防疫体系薄弱,多年来感染疟疾致死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阿斯查没敢接着往下想,只是眼神呆滞地望着诊所外恼人的雨丝。直到杜工走进来,才打破宁静。杜工是糖厂的中国翻译,这回是专程来向项目保障医生阿斯查道谢的。虽说他现在勉强能下床活动了,但依旧脸色苍白、不带一丝血色。就在几天前,杜工疟疾发作,一口气差点儿没喘上来。幸亏阿斯查连夜救治,他才捡回一条命。那天晚上,“笃笃笃”……“笃笃笃”……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传来。“这么晚了会是谁?”阿斯查不免心想。打开门,只见中方员工老钱站在雨里,神情慌张:“医生,杜工他病重了,赶紧去营区看看吧!没来得及掩上房门,更没来得及找把伞,就在雨里,阿斯查箭步冲向诊所,挎上急诊箱,便和老钱直奔营区。推开房门,只见杜工蜷缩在被窝里,一个劲地打寒战,呼吸也愈发显得急促。没顾得上浑身湿透的衣服,阿斯查连忙放下急诊箱,轻轻把头探到杜工床边。当15他转过头时,脸上露出确定的神色:得的是疟疾。杜工年事高,本属易感人群,再加上脆弱的身子骨,若不马上治疗怕是……。叹气中,老钱将目光转向了这位埃塞医生。正是这目光交汇的一刻,阿斯查用力点了点头,接过了挽救中国工人生命的嘱托。由于床矮,阿斯查只能半跪在地上给杜工量体温,测血压,听心跳……另一只手则卖力地在左腿的本子上记录检测结果。脸上,水珠子不住往下淌,而此时,已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了。凌晨三点多,杜工又浑身发热、不断冒汗,阿斯查弯着腰,依旧半跪着,一勺一勺地给杜工喂水,因为发热期身体极易脱水。从天黑到天亮,阿斯查一刻也没敢合眼,一直守在床前。第二天上午,当他离开时,眼里已布满了血丝。这个雨季,厂里得疟疾的中方员工不在少数,大家都在阿斯查的悉心救治下慢慢得以康复。谁是昨天刚患病的,谁该拿药了,谁又该复诊了,阿斯查记得一清二楚。每当中方员工向阿斯查道谢时,都会以埃塞最传统的礼仪——碰肩,来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而这时,阿斯查总说:“要感谢的应该是你们的祖国啊!是中国政府帮助我们建起医院,送来了医疗器械,就连你们用的一些抗疟疾药物,也是中国政府援助的。”长期以来,受经济社会等因素制约,埃塞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较为滞后。在中国援埃项目中,医疗卫生就是援助的重点领域之一。从 1974 年起,中国政府就向埃塞派遣医疗队伍。30 多年了,这份关怀一直温暖延续至今。当阿斯查还是医学院学生时,就曾向中国医疗队取过经。他说,在中国医护人员身上学到的,不仅是精湛的医术,更是崇高的医德。162016 年 8 月,中国派出的第 19 批医疗队来到埃塞俄比亚,他们把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最高的智慧、最新的成果也一并带到这个国家。一批批中国医疗工作者不仅挽救了世界各地来埃人士的生命,更成功挽救了无数埃塞人民的生命。2015 年年底,“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南非约翰内斯堡成功举行。中方在会上提出了“十大合作计划”,其中就包括中非公共卫生合作计划。临走时,杜工向阿斯查碰肩致谢。阿斯查意味深长地说:“你们不仅为包括埃塞在内的非洲国家送来了不走的医疗队,也在向我们传承永不褪色的救死扶伤精神,还要为我们建立坚实的卫生防疫体系,我应该代表非洲人民和中国碰肩。”(完)17上善若水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朱海淼2017 年春节到来之际,袁田收到了很多赤道几内亚朋友发送的祝福短信。这让她感动至极。这个河北姑娘此前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到遥远的非洲工作,会爱上这片土地,会成为当地人的知心好友。2012 年大学毕业后,袁田就在中国葛洲坝集团赤道几内亚马拉博污水管道接户项目部工作,负责行政管理及翻译工作,与当地政府部门以及民众打交道成了必不可少的任务。袁田以“真、实、亲、诚”的态度与当地人交往,也深深体会到这些努力所带来的变化,逐渐与当地人成为了好朋友。然而,在三四年前,情况并不是这样。当时去海关等部门办事,需要把公司和项目开展情况解释很多遍。当地很多人只听过葛洲坝公司的名字,却不清楚公司的业务,也不知道葛洲坝公司在建的马拉博污水处理厂。袁田慢慢地总结出来,要想顺利地在当地开展业务,重要的是要多和当地人沟通,以及提升公司知名度。要做到这些需要平时一点一滴地积累。面对面的一个微笑往往是友好交往的开始,外形甜美的袁田谦和、友好,也正是因为她的热情,在工作中结交了很多朋友。莱奥加利亚女士就是其中一位,她是赤几国库的一名官员。由于赤几教育不发达,公立学校不能满足需求,关心教育事业的莱奥加利亚女士打算创办一个教育中心,招收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孩子。18在教育中心筹办过程中,莱奥加利亚女士非常希望葛洲坝公司可以为学校打一口井,她向袁田提了自己的想法。为什么会想到水井呢?这里有一段故事。无论是葛洲坝公司所建设的项目,还是所做的大部分公益事业,都是为了让马拉博居民可以有清洁的水源。由于赤几很多地方缺饮用水,葛洲坝集团当时已经为马拉博捐赠建设了几口公益水井,每口水井可满足 500 人日常用水需要,极大改善了人口稠密区居民的生活条件。在第五口公益水井移交仪式上,马拉博市长说,葛洲坝集团是为赤几人民谋福利的,是两国的友谊将他们带到这里,没有伟大的中国朋友,就没有如此清洁、便利的饮用水源。莱奥加利亚女士获知这些消息后,就向袁田转达了她的这个愿望。在袁田向领导汇报情况后,公司决定免费为学校打井。莱奥加利亚女士深为感动,在教育中心的开园典礼上邀请葛洲坝公司出席,这也是唯一一家被邀请的中国公司。目前,葛洲坝公司在马拉博已先后捐赠建设了 17 口公益水井。教育中心开始运行后,口碑非常好,短期内就招收了六七百名孩子。但各方面开销很大,经费紧张。袁田得知后,和同事们精心准备了一批价值一万多元人民币的学习用品送到该中心。捐赠仪式上,莱奥加利亚女士深情地向孩子们讲述葛洲坝公司在赤几做的公益事业,称赞中国人民是真正的朋友。看到孩子们接过学习用品时微笑的面庞,袁田和同事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欣慰。现在,他们还会定期为教育中心捐赠学习用品。为造福当地百姓,葛洲坝公司还向赤几教育部捐赠过电脑及配套音箱设备,帮助当地平整道路,清运垃圾。这些帮扶行动获得了当地政府和百姓的交口称赞。19葛洲坝赤几项目部还有很多像袁田这样的员工,他们认真践行着“干一项工程,交一批朋友”的方针。为了完成设计方案,他们不辞辛苦,走遍马拉博的大街小巷,用脚步“丈量出一份份设计图纸”;在棚户区入户施工时,有些当地居民对项目不了解,不配合工作,他们挨家挨户,磨破嘴皮子,进行细致的解释,宣传该项目对改善环境的意义,最终得到了当地居民的理解。过去,渗坑是当地居民尤其是棚户区居民收集污水的主要方式,而渗坑里的污水随着不断渗透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随着接户项目的开展,污水经管网系统被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变成干净的水。项目的建成使用让污水横流的社区变成干净整洁的社区,改善了马拉博的市容市貌,减少了疟疾等疾病的传播。自己的努力,可以使他人生活得更好,这种成就感和自豪感让大家感到所有的付出都值了。当地人经常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我们家里的污水,是葛洲坝公司帮助清理的。”“葛洲坝”几乎成了“友好”的代名词,中国人因此成为当地人眼中的“老朋友”。听到这些,葛洲坝员工心中都会微微一颤,为祖国骄傲,也为公司骄傲。由于当地淡水资源不太丰富,未来几年,葛洲坝还要做好当地供水项目。大家期待着项目竣工那天,马拉博这个海岛城市上的所有居民都能用上健康安全的饮用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项目部员工相信中外合作将更加频繁,未来将有更多中国企业建设非洲大地,造福当地人民。(完)20盛开的 “ 山巴 — 吉塔 ”鞍钢集团 高峰2015年6月,印度尼西亚东南苏拉威西省莫罗瓦利地区地方官员和民众百余人自发来到中国印尼红土铁矿资源勘探项目营地,把长长的、美丽的印尼国花毛茉莉花环,挂在中国鞍钢集团矿业设计研究院10余名探矿队员的脖子上,称赞他们是盛开在印尼大地的“山巴—吉塔”(即毛茉莉)。印尼红土铁矿建设工程是中方青山集团与当地企业BDM公司的合资项目,资源勘探邀请鞍钢集团矿业设计研究院负责。2015年5月底,有着近30年勘探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地勘专业首席工程师戴若丁带领10余名探矿技术、操作人员奔赴印尼。探矿小组携带仪器设备和技术资料风尘仆仆来到印尼东南苏拉威西省莫罗瓦利地区,一到现场便安营扎寨,迅速熟悉环境投入工作。看到穿着整齐工作服的中国探矿人员进入现场,当地老百姓特别好奇。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探矿小组与外方协商招聘几名当地人员,做向导、司机和设备辅助操作等工作。就这样,巴古斯、拉林岛、登固帕、塔鲁等十几名当地人加入了探矿小组的工作。他们几乎没有接触过探矿业务,也不会操作探矿设备,戴若丁就带领大家对他们进行业务培训。与这些外籍员工交流最大的困难就是语言不通,探矿小组人员就用手势、眼神和肢体语言进行交流,有时还通过画图形式进行沟通,对其不厌其烦进行“手把手”培训。一次,戴若丁在培训登固帕时,无论怎么讲对方也不解其义。他就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再借助字典或翻译让其懂得意思。21掌握气动钻孔机风量是需要技巧的操作,风量不够达不到效果,风量过大则会破坏钻孔。中方操作人员告诉印尼员工,开始钻孔时要用小风量把孔洞打到 1米左右,待孔洞成型后就可加大风量持续猛钻,同时注意加水降温。为了让外方员工更快掌握技术要领,戴若丁还安排人员现场拍照、录像,回到营地仔细观看他们现场操作的影像资料,认真研究,逐一指导。在中方技术人员的悉心教授下,印尼员工认真学习,很快就能熟练地操作探矿设备了,也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矿知识。当地高温湿热,经常有滑坡和泥石流,工作中遇到毒蛇、蝎子是经常的事。在巴古斯他们的帮助下,探矿小组克服了安全隐患大、距离营地远、难路险路多、丛林密等各种不利因素,原计划50天的任务时间,30天就完成了全部探矿工作。这期间探矿小组共完成钻孔327个,进尺2300.58米,取样3269件,向红土铁矿项目部交上来了满意的答卷 勘探报告书。在探矿小组总结会上,登固帕激动地说:“我们感谢中国公司的工作人员,是你们帮助我们开发矿产资源,帮助我们掌握技能,给我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和丰厚的报酬。与你们一起工作很愉快。”经过一个月的亲密接触和同甘共苦的忘我工作,双方员工已然是好同事、好朋友了。大家回想起在现场工作的情景不禁感慨万千:同吃同住,坐在地上研究工作,探矿小组用情感方式温暖员工,以劳动竞赛的方式激励“比、学、超”。所有这些让印尼人耳目一新,原来中国人这么友好,这么敬业,讲礼貌、作风严谨、吃苦耐劳、平易近人。分别的那一天,印尼同事与探矿小组人员依依不舍。他们表示,欢迎中国公司到印尼进行经济合作,以后遇到勘探技术问题还会向中国技术人员请教。(完)22水火之中见真情中国路桥 吴曼曼中国有一句俗语:“水火无情,人有情。”在遥远的欧洲,黑山南北高速公路项目二分部的员工们,在面对水与火的考验时,用自己的行动做出了这样的回答:“我们修建的不仅仅是路与桥,更是一条传递友谊与爱的康庄大道!”告别 “ 靠天喝水 ”“真棒,中国人!”黑山项目二分部主营地附近教堂的修女莱娜端着刚从水管中接到的饮用水满含热泪。中国人的到来,让当地村民告别了“靠天喝水”的苦日子。黑山项目二分部地处山区,当地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地表水源匮乏,居民的饮用水主要靠收集雨水。了解到这一现状,项目进场伊始,中方就定下了帮助附近百姓解决饮水困难的目标。寻找合适水源是头等大事,初来乍到的项目部立刻兵分两路开始了寻找水源的过程。由项目部党支部书记苗祥达带领的第一组制定了“就近取材”引水入村的方案,可是距离村落最近的河与村落之间高差达600米,且河流两岸没有供电设施,根本无法将河水泵送到村落中。由项目总工李良策带领的第二组制定了“自力更生”在主营地打井的方案,可是井深已经达到430米,却还是没有水渗出。面对失败大家丝毫没有退缩。通过扩大勘测和寻找的范围,他们发现距离项目驻地3公里外有一条铁路,沿铁23路向南走18公里有一条隧道,隧道里有优质水源。得知这一消息后整个项目部都沸腾了。经过项目部积极沟通,当地政府最终同意,由项目部出资沿铁路线布设水管。紧接着,项目部租用火车运输水管,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21公里水管的铺设,把水引到了项目部主营地。为方便附近村民随时取水,项目部特意向外接出两根水管到村民居住的地方。开闸放水的那一天,黑山当地的主流媒体闻风而至。面对镜头,村民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火灾过后伸援手“铃铃铃……”凌晨4点多,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黑山南北高速公路项目二分部项目部的宁静。“维迪奇家的房屋着火了……”电话另一端传来了焦急的求助声。项目部办公室主任项志强接到电话后,第一时间启动防火应急预案,组织项目部人员带着救火工具,赶往火灾现场。维迪奇家在距离项目部300米的地方,房屋是木质结构,火势蔓延得很快。当项目部员工赶到现场时,火势已经无法控制。火灾过后,房屋受损极为严重。此时已是深秋,天气渐凉。为了让维迪奇家能温暖过冬,项目部决定帮助他们购买建筑材料并安排工作人员协助修缮房屋。“我们到达黑山的第一天起,就努力建立与当地人民的友好关系,所以接到求助电话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全力以赴帮助维迪奇家。不幸的是,房子大部分被烧毁,因此我们立即决定提供援助,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维迪奇家24重建房屋提供帮助,这是现在最迫切的事情,”黑山南北高速公路项目党支部书记苗祥达这样说。黑山项目二分部此举不仅得到了路桥总项目部的肯定,同时还得到了黑山各界的好评,黑山政府官网、网站和当地报纸都记录了这感人的义举。固基修道,履方致远。中国公司在海外,不仅仅是修路,更是在参与文化的交融和社会责任心的传递。(完)25以专业技术征服国际钢铁巨头赛迪集团 陶海银在全球钢铁行业萧瑟之际,印度这个“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国家,钢铁建设却呈现出一派火热景象。这个有着 13 亿人口、基础设施极不发达的国家,全国粗钢年产量只有 8000万吨,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因此成为全世界钢铁行业服务商竞相争夺的目标。塔塔钢铁,印度历史最悠久、也是世界第六大的钢铁企业,于 2008 年开始在距离其总部 280 公里的奥里萨邦卡林加纳加工业园建设一座千万吨级钢铁联合基地——KPO 钢厂。这里正在施工的,有一座世界最大高炉,炉容达到 5860立方米。2015 年,塔塔钢铁向全球发出高炉设计招标,包括卢森堡 PW、日本新日铁工程、奥钢联、韩国浦项、意大利达涅利在内的国际顶尖工程技术公司纷纷涌来,铆足了劲想拿下这个大标。最终,来自中国的工程技术服务商——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夺标,一举打破了发达国家工程公司长期垄断印度大型高炉市场的局面。这也证明,经过几十年来的研发与实践,中国大型高炉技术已经达到甚至超过西方发达国家水平,进入世界领先行列。靠坚韧找到 机会“世界第一大单”的得来,绝非一时之功。2011 年,中冶赛迪集团就敏锐地嗅到了印度市场的机会,筹建了印度加尔各答办事处,开始长达数年的蛰伏。26刘勇被公司派驻印度,担任办事处的筹建兼营销人员。初到这个陌生国度,什么都要从零干起。比起艰苦的生活条件,刘勇更为焦虑的是艰难的市场开拓。他坚持每周一次拜访客户,或是坐上四面透风的汽车颠簸六七个小时,或是与当地人拥挤在老式蒸汽火车里大气不敢出一口。尽管如此,由于西方企业对印度市场的长期掌控,以及中印文化的隔阂,刘勇还是吃了不少苦头。在初次拜访塔塔钢铁高管的过程中,对方对中国的技术公司有些轻视,于是端起架子,一再推脱称自己有事,不停地叫刘勇“稍等”。就这样,刘勇在办公楼门口顶着烈日站了四个小时。这位高管看到被晒得浑身汗湿的刘勇,非常感动,握着他的手说:“是你的诚意和执著促成了我们的这次见面。”几年来,赛迪的印度团队一直不间断地定期拜访业主,除了利用各种机会进行技术推介,还邀请业主去参观公司的国内外样板工程。“赛迪和我们宝钢合作超过三十年了,对于赛迪,我们宝钢有着深深的信任。”这是塔塔钢铁总经理访问宝钢湛江钢铁厂时宝钢领导的开场白。宝钢作为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顶尖钢企,在很多国际会议上都与塔塔钢铁有过交流互动,备受塔塔钢铁信服和尊重。在双方深入交流后,赛迪集团的技术实力终于令塔塔钢铁信服,作为唯一被邀请的中国公司收到 KPO 钢厂二号高炉的询价书,与欧洲三大供应商 PW、奥钢联、达涅利同台竞争。用实力赢得信任“塔塔的标我们一般不投,他们要求太高了。”几年前,一个在印度的中国同行曾这样说。的确,塔塔钢铁公司是亚洲为数不多的钢铁界“百年老店”,是印度钢铁行业的一面旗帜,长期与欧洲、日本一流供应商打交道,要求的确很苛刻。在塔塔面前,只有实打实的技术水平才站得住脚。在 KPO 二号高炉的投标过程中,赛迪集团派出了以邹忠平为代表的技术团队,在长达 15 个月的投标过27程中,用最快的响应速度、最精锐的技术力量,先后 9 次与业主进行全方位的技术交流和谈判,用实力征服了业主。KPO 钢厂的铁前负责人杰哈先生是印度的资深技术专家,曾任塔塔本部铁厂厂长,对高炉技术和操作都有丰富经验,对炼铁技术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技术上能否和杰哈先生达成一致,是整个团队心中的一件大事。从第一次见面开始,同样特别喜欢深入探讨技术问题的邹忠平和杰哈先生,在 KPO 高炉现场办公室的小黑板上,从炉缸冷却壁形式及其背后的传热学原理展开探讨,深深地找到了共同语言。一场长谈,让两人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也让 KPO 高炉技术方面最有发言权的专家对赛迪的高炉技术有了发自内心的认可。最终,赛迪集团在技术和商务综合评价方面力压一众顶尖对手,独立获得该高炉的设计和技术服务合同。从 从 0 600 万吨到 0 1600 万吨“你们的原料物流规划,不太合理。”听到赛迪集团总图物流专家袁超对KPO 钢厂工程部部长说的这句话,随行的小唐不禁心里咯噔一下:向业主这样指出问题,会不会太直白了?但是看到袁超自信的神情,小唐的信心又足了一些。KPO 工程部部长于是邀请赛迪集团对其原先 600 万吨产能的规划提出建议。袁超带领专家团队顶着烈日,对现场进行反复勘察和琢磨后,在一次会议上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接下来,就着 KPO 钢厂总图,双方就全厂物流规划展开了友好而激烈的讨论。一番讨论下来,对方对赛迪的观点高度信服,同时还提出了一个更大的题目:基地周围还有土地,如果你们来规划,最大能达到多大的产能规模?赛迪专家胸有成竹,莞尔一笑:“你给我合同,我们就帮你做规划!”28以此为契机,赛迪集团接下了塔塔钢铁的又一单——KPO 总图规划。赛迪集团以自己的技术为保障,承诺业主,在现有场地规模下,尽量不改变已有设施,做一版物流更科学的总图规划,使钢厂产能规模最大化。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赛迪团队与塔塔 KPO 工程部等部门紧密工作,提供了 5 个 1600 万吨产能规模的规划方案供业主选择,完美地满足了业主的要求。(完)29在撒哈拉沙漠里托起希望的筑路人中国五矿十七冶集团 邱曙光陈道贵,中国十七冶集团路桥工程技术公司毛里塔尼亚希望三角洲公路工程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该工程为中国援建项目,也是毛塔国家重点公路项目。公路全长172公里,所经之处土地贫瘠,植被和动物都极为稀少。当地气候干旱,经常一连几年都不下一滴雨,最高温度高达58摄氏度,自然环境十分恶劣。陈道贵带领项目团队凭着一腔热血和艰苦卓绝的努力,在撒哈拉沙漠这片西部腹地中硬生生修出一条造福毛塔人民的希望之路,改写了三角洲地区不通公路的历史,有力地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为增进中毛友谊发挥了积极作用。履行责任 破解难题项目周边居民常年缺水,在施工过程中,为了解决用水问题并造福当地居民,陈道贵决定在沙漠中打井。然而,这谈何容易?常常挖了几十米都见不到水。经过多次尝试和总结经验,终于在施工路段沿线打出了十几口140多米深的水井,既解决了项目用水问题,又造福了当地居民,赢得了当地政府及民众的高度评价。中国有句老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陈道贵对聘用的外籍员工,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各工种安全操作规程、技术规范、现场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并选拔优秀外籍员工进行重点培养,让这些员工学到了先进技术,成为工地上不可缺少的人物,实现了从劳务工人向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转变。中国企业留给当地的不仅是保障生活的基础设施,更是能够建设家园的技术和人才,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获得了毛塔政府的高度评价。追求卓越 创造奇迹30基础设施落后是毛里塔尼亚面临的发展瓶颈。当地官员和民众知道,希望三角洲公路是他们走出贫困的最大希望。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打造精品工程,陈道贵仔细进行实地勘察,细致研究设计图纸,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经过与业主和监理的沟通协商,他合理调整技术方案,由原来的混合料基层施工改为天然料施工,有效减少了设备投入,节约施工成本。通过精心组织,均衡施工,对各单项工程实行标准化流程操作,实现粗活细作、细活精做、精益求精。他还大胆进行技术创新,加快施工进度,灵活运用自主创新的“焖料法、炒地皮、筏板法”等施工工艺,实现多项技术突破,不断打破制约施工的瓶颈。当悬挂着“中毛人民友谊长存”横幅的摊铺机缓缓驶进马勒城区时,当地人身着盛装,载歌载舞,欢迎中国施工队的到来。他们纷纷拉着陈道贵的手表示感谢。因为他们知道,路来了,希望也就来了。海外建功 赢得赞誉陈道贵和项目团队旱季挥汗如雨,雨季争抢工期,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战和顽强拼搏,两个标段均实现提前通车。2014年11月27日,二标建成通车,结束了毛塔“贫困三角洲”不通公路的历史,“贫困三角洲”因此被毛里塔尼亚总统阿齐兹改名为“希望三角洲”。2015年4月21日,一标建成通车,总统阿齐兹出席竣工剪彩仪式并发表重要演讲,宣布“希望三角洲地区”为“美丽三角洲地区”。从“贫困三角洲”,到“希望三角洲”,再到“美丽三角洲”,兑现了毛塔总统对选民的承诺,极大地提升了毛塔政府的形象。随着交通环境的改善,这片曾经偏僻、贫困、几乎与世隔绝的沙漠地区,正在步入一个新的时代。31为了这条希望之路,陈道贵和他的团队克服了埃博拉疫情、炎热高温和极其恶劣的生活环境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在工程建设中以精湛的专业技术和优异的工作表现,赢得了外方的一致好评,为推动项目所在地区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毛塔国家建设中发挥了表率作用,被毛塔交通部评为“优秀项目经理”,成为在毛里塔尼亚获此殊荣的第一位外籍人士。中国企业踏着“走出去”的节拍,勇闯海外建筑市场。陈道贵同志时刻铭记着自己的使命,时刻承担着肩上的重任。花团景簇虽荣耀,成功全赖汗湿裳。为了企业的发展,他的脚步未曾停下,一路拼搏一路歌,踏上新征程。(完)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一带一路”100个全球故事》外篇——感人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将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引向深入

将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引向深入

一带,问题,建设,理念,国际合作,体系,人类,全球,共同体,命运,全球治理,国家,成果,规则,领域,发展,制度,参与者,国际,思想,政治,社会,方式,程序,经济,建设中,世界,中国,文化,环境

2009-03-15

疫情期间更要讲好“一带一路”故事

疫情期间更要讲好“一带一路”故事

中国,疫情,一带,黄仁伟,日本,世卫组织,全球,亚洲,文汇报,项目,言论,国际社会,影响,全球治理,国家,外交,主场,共同体,命运,民众,传播,世界卫生组织,奥运会,专家,中欧,人员,做法,大部分,情况,智慧

2020-06-20

美国专家:“一带一路”将成21世纪最伟大故事

美国专家:“一带一路”将成21世纪最伟大故事

一带,中国,发展,建设,全球化,世界,全球,习近平,主席,合作,国家,国际合作,人类,经济体,人民,日本,机遇,桥梁,美国,贸易,互联互通,以色列,思想,文化,框架,欧洲,理念,问题,投资,21世纪

2015-02-12

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故事读后感作文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故事读后感作文1700字

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故事读后感作文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故事读后感作文1700字

一带,中国,发展,经济,走廊,合作,理论,全球化,优势,全球,地区,国家,向西,人民,传统,城市,历史,四大发明,梦想,经济带,21世纪,中国故事,从属于,世界,中亚,亚洲,全方位,区域合作,原则,指南针

2020-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