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网,网罗全网精彩故事大全。找好故事就来搜故事网!

神秘中医 桐乡传承的故事

时间:2020-07-02 12:12:01

相关推荐

神秘中医 桐乡传承的故事

中医在桐乡已有千百年的历史,由古至今代代相传,薪火不息。从“陈木扇”到金子久,张千里到钱氏伤科等等,在历史的天空中,桐乡中医可谓群星璀璨。如今,中医医师早已从行走于村落、集市的游方郎中,转身变成了毕业于各大专科院校的“学院派”了。在这嬗变过程中,桐乡的传统中医如何传承,又将去向何方?为此,记者走访了多位业内知名医师,请他们来讲讲各自中医传承的故事。

中医外科传承优势在哪儿

曾几何时,桐乡中医界不仅内科奇人迭出,外科更是人才鼎盛。光是桐乡西南一隅的大麻地区就有邓方濂、郁子初、金墨林、钟掌才等诸多驰名桐乡、余杭、海宁、德清多地的外科名医。而今,人们不得不承认中医外科的地位远远不如西医外科,甚至许多中西医结合的科室都是以西医为主要治疗手段,中医外科的传承远比想象的更困难。

讲述人:原《浙江中医》杂志编辑部编辑 徐树民

我今年70岁,学中医有50多年了,曾经在大麻卫生院当过20多年的医生,后来又在《浙江中医》杂志当过10多年编辑,还参与过《桐乡卫生志》等图书的编辑工作。我始终认为我首先是一名医生,然后才是别的角色。

说起学医,我最初拜当时桐乡的名老中医邓方濂为师,向他学习中医。虽说中医分科不甚明确,但仍有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的基本区分。我学习的邓方濂老师是一位外科名医,他的师承来自德清曲尺湾俞氏外科,主要通过自制中药制剂、汤药等治疗外科疾病。

俞氏外科擅长自制外科用药,治病遵循“以消为贵,以托为畏”的原则。自制外科用药为独特配方的化合物,用特有的阳城罐煅烧而成的,最后留在罐盖上的为升药,沉在罐底的为降药,分别有不同的搜脓、拔毒、去腐、生肌的效果。

千百年来,中医外科既有红升、黄升、白降丹、水火丹等外用药物,也有仙方活命饮等内服药方,系统非常完备,对常见外科疾病有良好的疗效。它的优势在于以中医整体的观念来为患者诊疗,较之西医的治疗理念更多了综合的方法。

要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中医师需要3至4年,而西医则不需要那么久。另外,如今的中医外科大多已经向西医偏转,甚至放弃了中医的治疗方法,只使用中医的一些优势药物进行治疗。我身边就有很多技术很好的中医师转行成了西医外科医生。

据我观察,中医外科传承所遇到的问题是过去整个社会长期迷信西医治疗所造成的。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扭转的。我希望,年轻一代能够更多地了解到中医外科的独特魅力。中医外科才有机会重新振兴起来。

50年来不断进取的“老中医”

解放前,学医需要经过严苛的拜师程序,方可称为“入室弟子”。学医无外乎两种情况,一是世家学医代代相传,二是家底殷实的富家子弟以产物为资费拜师学艺。因此,师承关系脉络清晰,有迹可循。据了解,桐乡中医内科的渊源远可溯至清代康熙年间的苏州名医叶天士,近可追至清末民初的大麻名医金子久,诊断或者用药都深受这两位名医的影响。无论是“叶派”的温热论医理,还是金子久的医案,都是桐乡中医内科学习、研究的主要方向。

解放后,师道尊严被打破,学医不需像过去那样严苛,有师父愿意教,有徒弟愿意学,便成了师徒关系。那时,桐乡有着毛谈虎、夏莘夫、蔡菊农、黄朴初等一大批名中医,学术氛围浓郁。如今,当年的“小学徒”也变成了深受群众喜爱的“老中医”了。

讲述人:市中医医院副主任中医师 沈之增

我是1958年参加工作的,师从黄朴斋老师。那时候,只要你肯学,师父看中你愿意教,这师徒关系便成了。

光拜了师还不成,学医是要下功夫的。第一个阶段便是背医书、练字抄方子。《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千金方》等等重要的医书通通都要背诵。抄方子一天要写上上万字,同样非常辛苦。我们师兄弟几个大多初中、高中毕业,没有深厚的学问底子,但是胜在勤奋、肯干,倒也坚持了下来。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些名言警句都是那时候背下来的,至今仍记得很清楚。抄方子则可以练字,过去中医先生大多写得一手好字。同时,跟着师父看诊,遇到的病人、病情多了,临床经验也就丰富了。后来想想这样苦,竟也有好处。

我的老师黄朴斋是师从夏莘夫先生的,而夏莘夫先生则是大麻名医金子久的弟子,因此,我们正是金子久这一派的,崇尚以金元时代四大医家之一李东恒“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论点为基础,重治脾胃,主张培养合理的饮食习惯。这些治病方法比较适合我们江南人体质特征。直到现在,我仍坚持“升发阳气,培补脾胃”的方法,比较善于温补脾胃,给病人讲中医养生。

回想当年学习中医的年月,我们常常要被调去开展疾病预防工作,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看书、学习,自觉基础不够扎实,不能和现在科班出身的后辈相比。因此,我们至今都不敢懈怠,仍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新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病症、病种、疾病谱的变化很快,过去常见的“穷苦病”逐渐被“富贵病”所替代,我们的治疗、研究方向也跟着发生了一些变化。

我用我们这代人特有的方式延续着师父教给我的这门技艺,一路坚守至今。

“陈木扇”找到高学历传人

在桐乡县志中有着这样一段记载:“钱塘(今杭州市)陈沂,字素庵,是晚唐名医陈仕良的后裔,于宋建炎年间(公元1127 1130年)治疗高宗妃危疾有奇效,赐宫中掌扇,以便出入禁闼,子孙刻木为记,世为女科,称‘陈木扇’。明万历年间(1573 1620年间),陈谢表,字左山,自钱塘移居桐乡,为桐乡‘陈木扇’女科之祖,子孙分居桐乡、崇德、濮院、海宁一带,继承祖业。”

这就是关于“陈木扇”妇科由来的记载。而今“陈木扇”是否在历史的浪潮中消失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讲述人:市中医医院主治中医师 陈学熹

我是海宁“陈木扇”妇科第25世裔孙,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工作已有30多年了。我是从父亲手中学到这门技艺的。过去我们家族的医术是代代相传的,而且有着严苛的传承关系——“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如今,我要把这门技艺传给一名外姓年轻人,好让它更好地传承下去。

这名幸运的学生名叫俞桔,是桐乡市中医医院妇科病房的一名医生。她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硕士研究生,是一名很有潜力的年轻人。

30多年前,我父亲在看病时,我替他写方子。如今,我看病,我徒弟给我写方子。我们同样从师父手里获取营养。几年以后,她学到的便不仅仅是我的经验,还有我前人的经验。

去年,有一名来自四川的王女士慕名找我给她看病。她说她因为受了寒而浑身疼痛,可西医检查却查不出结果。开始,我给她开了几贴药,却全不见效。后来,我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反复推敲,加大了一些药的量计,同时减小了另一些药的量计,调整了方子,终于把王女士的病给医好了。我把这个病例记录了下来。

“中医治疗是没有固定模式的,要靠前人的经验,更要靠自己的领悟和总结。”这是我给学生上的第一课。我通过我看病的一些病例告诉她,每个病例都是不同的,中医的独到之处就是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病情满足他的个性化需求。因此,没有哪个病是有固定的治疗模式的。

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固然好,那也不能躺在老祖宗的功劳簿上坐享其成,要保住这种赞誉,我们得付出更多的努力。时代在变化,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方子却没有变,那就得靠我们这一代代人结合时代的特点、疾病的变化情况来总结。这样我们“陈木扇”这块招牌才能代代相传。

故事中寻找真谛

胡宇翔

在采写《神奇的中医》系列报道的过程中,我接触了许多中医师。通过他们,了解到桐乡有着灿烂的中医文化。但是如今这些曾经灿烂的中医文化正在渐趋式微。为了挽救这些曾经的传奇,老中医们各有想法。于是,我就带着倾听的态度去一一寻找他们,希望他们能够说出自己的心声。

不负所望,桐乡的老中医们确实用最真实的声音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学习中医、传承中医的故事。他们的故事都是鲜活的,值得尊敬的。他们各自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传承之路。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神秘中医 桐乡传承的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桐乡匠心房地产6.13亿元竞得嘉兴桐乡1宗住宅用地 溢价率76.57%

桐乡匠心房地产6.13亿元竞得嘉兴桐乡1宗住宅用地 溢价率76.57%

地块,桐乡市,建筑面积,竞拍,万平,人才公寓,振兴西路,新板,中国网,地产,梧桐街道,桥港,住宅用地,最高限价,投资有限公司,嘉兴,匠心,名称,原作者,桐乡,总价,容积率,增幅,建筑,文件,来源,面积,用途,竞拍者,起始

2011-10-03

女化蚕·桐乡少儿故事精编

女化蚕·桐乡少儿故事精编

白马,含山,马皮,父亲,主人,女儿,大户人家,对白,战场,桐乡,神明,畜牲,狂风,街坊四邻,马厩,集市,吴郡,图本,王传,苍夷,马鸣,井里,去哪儿,我愿意,驮了,上集,买些,乌云密布,传说,剥下

2010-08-21

浙江桐乡教育网

浙江桐乡教育网

老师,德育,尚阳,全体,论坛,上德,班主任,外国语学校,实验学校,上海,学校,小学,桐乡,方面,疫情,德育故事,分享了,倪晓,奥特曼,沈金,互联网,云端,人心,契机,形式,师生,干货,成效,所思,所想

2017-09-13

讲好“三治”故事!桐乡市委书记调研“三治融合”示范带

讲好“三治”故事!桐乡市委书记调研“三治融合”示范带

盛勇,广场,建设,桐乡,越丰村,高桥街道,开发区,作用,屠甸镇,梧桐街道,火炉,社区,南宫,茅盾,荣星村,美丽乡村,乡贤,示范带,工作,自治,实地调研,工作站,建设中,一行,军表,乌镇,合作社,戏台,桐乡市,管家

2020-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