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家庭故事2000字.doc

时间:2020-07-03

家族故事2000字

提示:本文共有 1825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7 分钟。

故事1:礼物 一个佛陀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好长一段路,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最后,佛陀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佛陀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那人摸摸鼻子走了。 启示:只要心灵健康,别人怎么想都影响不了我们。若我们一味地在乎别人的想法或说法,就会失去自主权。 故事2:情况不同 一只猪、一只绵羊和一头奶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主人捉住猪,它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奶牛讨厌它的号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 启示: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因此对别人的失意、挫折、伤痛,不宜幸灾乐祸,而应要有关怀、了解的心情。 故事3:天堂与地狱 一个人问上帝:为什么天堂里的人很快乐,而地狱里的人一点也不快乐呢?上帝说:你想知道?那好,我带你去看一下。他们先来到地狱,走进一个房间,看到许多人围在一口大锅前,锅里煮着鲜美的食物,可每个人都一脸沮丧,原来他们手里的勺子太长,没法把食物送到嘴里。上帝说:我们再去天堂看看吧。于是他又带着那个人来到另一个房间,他们看见的是另一番景象,虽然每个人手里的勺子也很长,可是这里的每个人都显得快乐又满足。开饭了,只见这里的人们用勺子把食物都送到了别人的嘴里。 启示:互助能使集体更有力量,获得更多的快乐。好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利剑。 二、 压力、困境 故事4:猴子的执着 在亚洲,有一种捉猴子的陷阱,人们把椰子挖空,然后用绳子绑起来,接在树上或固定在地上,椰子上留了一个小洞,洞里放了一些食物,洞口大小恰好只能让猴子空着手伸进去,而无法握着拳头伸出来,于是猴子闻香而来,将它的手伸进去抓食物,理所当然地,紧握的拳头便缩不出洞口,当猎人来时,猴子惊慌失措,更是逃不掉。 启示: 没有任何人捉住猴子不放,它是被自己的执着所俘虏,它只需将手放开就能缩回来。 心中的欲念使我们放不下,内心的欲望与执着,使我们一直受缚,我们唯一要做的,只是将我们的双手张开,放下无谓的执着,就能逍遥自在了。 故事5:靠自己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这个壳的保护! 小蜗牛:毛虫姊姊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毛虫姊姊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 小蜗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没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 大地会保护他啊。 启示:我们不能象小孩看老人,以为只要有钓竿就有吃不完的鱼;或象职员看老板,以为只要坐在办公室,就有滚滚的财源;或象看成绩好的同学,以为只是他们聪明。成功需要经验的积累和奋斗的过程。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 启示: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负担有时却是我们的保护伞。 故事6:受伤的鲨鱼 曾有人做过实验,将一只最凶猛的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在同一个池子,然后用强化玻璃隔开。最初,鲨鱼每天不断冲撞那块看不到的玻璃,耐何这只是徒劳,它始终不能过到对面去,而实验人员每天都有放一些鲫鱼在池子里,所以鲨鱼也没缺少猎物,只是它仍想到对面去,想尝试那美丽的滋味,每天仍是不断的冲撞那块玻璃,它试了每个角落,每次都是用尽全力,但每次也总是弄的伤痕累累,有好几次都浑身破裂出血。持续了好一些日子,每当玻璃一出现裂痕,实验人员马上加上一块更厚的玻璃。后来,鲨鱼不再冲撞那块玻璃了,对那些斑斓的热带鱼也不再在意,好像他们只是墙上会动的壁画,它开始等着每天固定会出现的鲫鱼,然后用他敏捷的本能进行狩猎,好像回到海中不可一世的凶狠霸气,但这一切只不过是假像罢了。 实验到了最后的阶段,实验人员将玻璃取走,但鲨鱼却没有反应,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区域游着它不但对那些热带鱼视若无睹,甚至于当那些鲫鱼逃到那边去,他就立刻放弃追逐,说什么也不愿再过去,实验结束了,实验人员讥笑它是海里最懦弱的鱼。 启示:失败过的人都知道为什么,因为怕痛、怕失败!“屡败屡战”尚有机会, “屡战屡败”只有杀头。 故事7:钓竿 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 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 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 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 我想你一定会说:好聪明的小孩。 错了,他如果只要钓竿,那他一条鱼也吃不到。因为,他不懂钓鱼的技巧,光有鱼竿是没用的,因为钓鱼重要的不在“钓竿”,而在“钓技”有太多人认为自己拥有了人生道上的钓竿,再也无惧于路上的风雨,如此,难免会跌倒于泥泞地上。 启示:我们不能象小孩看老人,以为只要有钓竿就有吃不完的鱼;或象职员看老板,以为只要坐在办公室,就有滚滚的财源;或象看成绩好的同学,以为只是他们聪明。成功需要经验的积累和奋斗的过程。 三、面对生命 故事8 :生命的价值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呢?”院长总笑而不答。有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角落,意外地有好多人要向他买那块石头,而且价格越出越高。回到院里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更由于男孩怎么都不卖,竟被传扬成“稀世珍宝”。 男孩兴冲冲地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将这一切禀报院长。 启示: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价值,被说成“稀世珍宝”。你不就象这块石头一样?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价值、有意义。 故事9:缺角的圆篇二:什么是民间故事 2000字 什么是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有的地方叫“瞎话”、“古话”、“古经”等等。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民间故事特征 1.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 2.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 3.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 4.多采用象征形式, 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民间故事类别 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1]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 内容包括神、仙、鬼、怪,以及历史上出名的人物。 传奇故事 传奇故事[2]的来历大体上是“口口相传”的结果,内容大部分是侠客、清官、贪官等为老百姓所关注的人物。这类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一般老百姓做不到的事情,在故事中都能完成。 生活故事 生活故事[3]都是一些小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其中有爱情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哲理故事等等。 才子佳人故事 在古代,绝大部分中国老百姓都是不识字的,但是他们对才子佳人[4]有着一种崇拜的心理。在一些下层的文人中跟是流传着许许多多这类故事。 公案故事 公案故事[5]的广泛流传,与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着莫大的关联,老百姓无不盼着有为名说话清官出世,所以那些清官的故事在百姓中广为流传,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寄托。到了现代,公案故事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在民间也是流传极广。 民间故事表达了劳动人民什么 民间故事一般都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 《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 》《梁山伯与祝英台》 首先,幻想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通过无线的幻想与想象,编造故事,在简单的故事中,却透露出最直接深刻而容易理解的寓意。 其次,民间幻想故事的主要题材内容主要是一些“很穷”与“很富”的人,例如:穷小子、王公贵族,以及后母之类的。 第三,主要的体裁包括家庭、青年与老人、国君与官僚等,在相互之间的关系发展,矛盾的发生、发展与消亡之间,透露作者想要表达的寓意。 第四,幻想故事的题目一般都直接显示出故事的主人公,而且故事情节一般不会过于复杂,一般都是一些很容易被接受与理解的大众故事,而且故事里面的人物一般都比较极端,好的就永远都不会变坏而且绝对的单纯,坏的从容貌到骨子里都在坏,大多数作者甚至不给人家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正义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势力,对付魔鬼那样的凶恶敌人,不能抱有幻想,施加仁慈,而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它。 读出民间故事的特点 ——《牛郎织女》教学谈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课文就是例子”,就是告诉我们学生学语文是学课文的语言,课文的表达形式。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感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习语文,也才能真正的提高语文学习的实效。 《牛郎织女》这是一篇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它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首。作为民间故事它的特点有哪些,应该如何展开我们的教学呢? 我想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这个故事的产生原因。这个故事为我们讲述的是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善良勤劳的放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得到了天上织女为妻,男耕女织,夫妻恩爱,生活美满,后来被王母发现棒打鸳鸯,一年只能在七月七日在喜鹊的帮助下相见一次。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故事不仅离奇而且虚假,可是照样百代流传。这是为什么么呢?这和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有关。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儒家顺应这种潮流因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占统治地位,这种文化特别容易产生“小农意识”——自给自足。只需要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理想生活就很容易实现。牛郎织女之所以经久不衰,口耳相传于民间乐坊,也就是因为它宣扬的就是去追寻这种理想的生活——善良勤劳娶妻生子。只不过,现实中是绝对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一幕罢了,它只能存在于故事传说之中,成为了统治阶级麻痹农民的一种思想上的武器。或许,也有不少人发现了这种美丽的错误,于是,篇三:一个家庭的故事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姥姥和舅 我十分敬佩西藏那些做等身长拜的人,抛家舍业,用自己的身体去丈量家乡和圣地拉萨的距离。有位老人说,他这样做,有几件好处,锻炼了身体,还获得了一份坚强。我想也是,惟有坚持,人才能有信念,才能在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姥姥家的故事,都是母亲告诉我的。长年累月,生活的艰辛压得母亲喘不过气来,看起来是比同龄妇女老了许多。每当回家,和母亲坐在一块促膝长谈,她就打开了话匣子,讲起这些永远不会老的家族故事。有些时候,我在这些老生常谈中走了神或慢慢睡去,回过神来后就发现和正常一样,那些故事历历在目。 确切地讲,姥姥家和姥爷家应该不是一回事。我从小就经常住在姥姥家,跟在姥姥背后,跟在舅舅背后,跟在表哥表姐背后,悠然自乐地玩耍着。姥姥踮着三寸小脚,有时背着我,有时领着我,有时追在我的身后大呼小叫,生怕我哪里碰破了跌着了。隐隐地记着姥姥家刚盖起一座当时比较气派的平房,不知道什么原因,并没有通常见到的那种梯子,而是在一根木桩上钉了几块木头权且了事。表哥表姐们用篮子把我递上去,姥姥站在下面担心的不得了,让表哥表姐们赶快把我放下来,下来后还摸我这里那里,看碰着有没有。在记得就是在姥姥的葬礼上,我依然没有长大,大约三四岁的样子,穿着孝服,穿梭在一片白色中间,现在想来那时我一定也很伤感,只是不知道有没有对姥姥施以九拜礼等祭祀仪式。等我逐渐长大后,母亲一直诉说姥姥对我的好,这自然是不假的,那些儿提时代穿戴的虎头帽子袖口可以为证。母亲说,你一直在外上学,什么时候到你姥姥坟上去烧烧香,她老人家也就心满意足了。我一直在心里默默记着,但即使现在舅也走了好几年了,依然未能成行,后悔中一片难过而来。我想他们在另一个世界是保佑了我的,依然深深地爱着我关心着我。这几年来,经历了人情变故和世事沧桑,似乎变得宿命起来,每当遇到什么重大挫折或困难的时候,我都默默面对家乡的方向在跪拜中祈祷,祈愿先人、姥姥、舅们能保佑我顺利渡过难关,而我又一次次绝处逢生,这定是他们对我这个后人的庇佑。 姥爷现在还健康地活在世上,然而我从记事以来也只不过见到老人家两次,而距现在也有六年的时间了,但愿他老人家能过得幸福一些。对于老一辈的恩怨情仇,作为后人的我们自然是无权也无力干涉,但我还是对姥爷有些不自然的偏见。那年夏天,和母亲去看姥爷,是有一种期盼的,希望能给几乎没有见过的姥爷一点惊喜。然而,当一个老人突然出现面前,手里挥舞着木叉在院子里搬运着柴火,母亲说那就是姥爷,我竟有些不敢相信。姥爷见到我这个外孙似乎并不太亲,只顾忙着自己的事情,后来即使在一个桌子上吃饭,也比较少言寡语。我似乎也没有高兴且甜蜜地叫一声姥爷,现在想来的确是自己的不对。老人对于我的突然出现也一样是不适应的,而我却苛责老人更主动一些表达一番爱意,自己却表现得那样冷淡。姥爷晚年住在自己兄弟家里,虽然每日不作息地劳动,但想来也是极不自在的。那一番凄凉,不忍卒说。现在的果必有当年的因,因果相报,自然中事。舅走后的一段时间里,老人很是伤心,茶饭不思,终日以泪洗面,我第二次见到了他,很是感动。 解放前,姥爷家在当地也算得上名门望族,书香门第。现在世人大多喜欢攀龙附凤,结交权贵,为自己追溯显赫的血缘,大约自己也不能免俗吧。其实,在华北的穷乡僻壤,真正的大地主应该不是太多,不过仗着有几亩土地装阔罢了。近来到江南古徽州一趟,见到那里殷实人家的房子,才发现老家的老房子是不值一提了。但姥爷家的房子在当时也是牛气的不得了,有三四进的样子。母亲说,她小时候就在老家见过好多箱子的书籍,现在这些尘封的古书应该早就像往事一样随风飘散了。 老姥爷,也就是姥爷的父亲是一个乡村文化人,对于他们我一向是极其敬佩的,他们的饱读诗书与对世事学问的洞明,是吾辈所不及的。他们一向自视甚高,因为对乡村文化的专断而颇有些自负,想来后来的事情就是由这些自负而引起的吧。姥爷家虽没有万顷良田,但家道殷实,不愁吃穿住用行,自然也就不用终日于田间劳作。老姥爷应该是这样的人,或者这应该是他们的一个群像。一二好友,穿梭于酒肆之间,驻足于书场之上,聊聊天喝喝小酒泡泡澡堂子,溜溜鸟,养几个蝈蝈;或暮春时节,杨柳抽芽,登高远望,忽然诗兴大发,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或大雪初降之时,于一片洁白中高歌“燕山雪花大如席”。这是一群自得其乐的人,世事变迁风雷激荡是与他们无关的,整天做着美丽而绚烂的梦,没有想到有一天世道确实变了,已经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老姥爷既然自负其才,上天也眷顾就给他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老人家若是顺着竿子爬上去,想必后来是另外一个结果,家道不至于如此艰难了。然而老姥爷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把竿子晾在一边,惹怒了权贵只好堕入人生低谷。 新社会一开始,就进行批判懒汉的运动,劳动成为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这对于人而言,应该是一件极好的事情。自食其力,何乐而不为呢?对于老姥爷,因了他的识字有文化,新社会人尽其才的给与一个文书的活做。现在看来,进入官僚体制中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能在政府中当差做事,应该也算光耀门楣了。然而,严格的纪律压抑了往日的自由自在,集市逛不成了,小曲听不成了,鸟儿溜不成了,愁煞了一个大老爷们。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甩袖子不干了,回家继续做自己的闲人,不拿俸禄还不成。上天的眷顾没有珍惜,好运气就不再来了。处于一个体制化极强的社会中,每个人的行动都被规定好了,私人空间被无限度的缩小,不服规训必然是惩罚。在划成份的时候,老姥爷于是成为一名地主,当时看来是永世不能翻身了。后来看到余华的小说《活着》,总感觉福贵就是对老姥爷的抽象,但老姥爷即没有福贵家的殷实,运气也没有那么好,浪荡子福贵的败运反而成就了他的一段苦涩而幸福的生活,鬼使神差,命运使然。这种阴差阳错在姥姥的娘家也可以看出来,据母亲说,老姥姥家的土地比老姥爷家还要多,却因为老姥姥的聪明而化险为夷。一个泼皮在没有饭吃的时候曾到老姥姥家借过一些粮食,后来这人凭借一身好功夫做到了村长的宝座上。老姥姥就想这下当官了应该有粮食还了,于是就去索要,那人就说以后再提此事就把你划成地主。老姥姥想既然如此地主自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了,于是一切咽进肚子里。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大概指的就是老姥姥这种人。 幼年的记忆逐渐淡去,残留下来的一点模糊印象也在各种烦琐事务的压迫下显得风雨飘摇。然而,从母亲的身上以及对我的叙说中,我又一次清晰地看到姥姥在母亲身上留下的深深痕迹,也可以推断出姥姥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姥姥出身于“耕读传家久,诗书礼义长”的门庭,自幼是讲求礼仪的,文淑、贤良、孝顺、能持家,虽然我不能一一列举,好像传统妇女的美德都能在她身上找到一样。姥姥家到姥爷家,耳提面命,是努力去做一个人人称赞的好儿媳的,的确她也做到了。她是那样的任劳任怨,宽以待人,把很多的苦楚都埋在内心深处。即使在土改之后,背负着地主的沉重包袱,姥姥也丝毫没有什么怨言。那时,地主处于中国社会的最底层,付出和别人一样多的劳动却不一定得到同样的回报,工分注定是少之又少的,肚皮自然添不饱。在旧时华北农村,地少田稀,穷山恶水,生活比较窘迫,干粮是紧着劳力吃的,因为是他们通过辛勤劳作支撑了整个家,这也是为了生活能够长久延续下去。这也就是说,男劳力多吃一点干粮,本也无可厚非。但哪个母亲不疼自己的儿女,当看着他们骨瘦如柴却又无任何东西果腹时,心中伤痛可想而知。 多年来,母亲经常诉说着这样一件事情,每当此时,她的眼中透漏着一种对于饥饿的恐惧。母亲出生于一九五四年,生长在红旗下,看似比旧社会幸福多了。到了一九五八年开始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才三四岁的样子,这本来应该是一个无忧无虑的美丽时节,然而对于母亲来说,那却是一个苦难的记忆。由于没有东西吃,自然没有力气到外面疯跑疯玩,只好静静地呆在家里,孤独地看日出日落,或者连这种心境也没有,只是一点点地往后挨日子。母亲头顶上挂着一个篮子,里面有一种用野菜根捏成的球状食物,姥姥干完活回家后会拿一两个给母亲吃。剩余的时间充满希冀,那球似乎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这种希冀我是没有的。母亲一边给我讲述一边重复着饥饿的样子,眼神顿时失去了光泽,仿佛回到了那个痛苦的年代。母亲静静地坐在墙角,等姥姥回家,饿了没有办法,就从墙上抠下一块泥来,用水团成球,放在嘴里慢慢咀嚼,在那时,也许母亲的心中想到了一些心中的美味佳肴,但的确不会是燕窝熊掌鱼翅等,那是达官贵人的,穷人似乎连想的机会都没有。上小学后,又一篇课文讲到朱德总司令在井冈山时,由于被围剿而断绝了盐分,只好从老墙泥里寻找。革命者历经千辛万苦流血牺牲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世事变幻莫测,真的难以预料。 其实,有一段时间,家里生活陷入极其困顿之中,我望着几乎空掉的粮屯,问母亲说,妈妈我们以后怎么吃饭呢?那时刚入冬,离小麦成熟不知猴年马月。母亲握住我的手,说有妈在不要怕人家有吃的咱就有吃的。我望着母亲坚定的眼神,一股力量油然而生,不再害怕。对于那时的我而言,就和一九五八年的母亲一样,充满了对饥饿的恐惧,姥姥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舅比母亲大四五岁的样子,当此时亦不过八九岁,他提着一个篮子,拖着瘦弱的身躯,穿梭在空阔的田野里。在那个饥饿的年代,田野里的野菜早已被挖光,但人们还是发挥着自己无穷的想象力,搜寻一切可以果腹的东西,草根或者树皮。母亲头顶上的球状食物,就是用舅不远万里从远处的解放军农场里挖到的草根做成的。说是不远万里,其实并不为过,幼小孩童,本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现在却要在饥饿中去搜寻食物,没有力气,走起路来自然不是健步如飞,一里路肯定是当十里路走了。炙热的阳光在头顶上不吝地照着,空旷的田野似乎没有一点生机,一个羸弱的少年,拖着疲惫的身躯,在弯着腰往前爬。他用小铁铲不停地在土地里翻着,希望能得到一点收获,每一次挖掘都带着强烈的希望,而当时事实呈现出来后却又是一次次的失望。能挖到一个草根,心里自是十分高兴,如果有什么意外的收获,若是半块地瓜,那肯定是天大的幸福欣喜若狂了。但即使失望下去,也不会阻挡舅前进的脚步,因为他知道,他的收获可以补贴家用,何况家中墙角里还有一个带着渴望等待自己回去的妹妹。每当星星洒满了天空,月光照亮了世界的每个角落,舅拖着沉重的脚步开始回家了。在舅到家后,我不知道母亲是否还有力气去趴到篮子上看一下,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姥姥干完活回家后,就开始做饭,烧一点野菜汤,放一点面,继续用草根做些球状食物,放在篮子里,每天拿出一些给母亲和舅吃。在一个大家庭里,姥姥是大儿媳妇,这样操持家务已经是挖空心思力所能及,实在找不出更多的能吃的东西。在母亲的叙说中,姥爷是很少出现的,即使很少的几次叙说中,母亲都带着一种哀伤和怨恨。姥姥那时饿得全身浮肿,用手按下去就是一个坑,每天还踮着小脚去挣工分,是多么艰难困苦了。但即使如此,姥姥也没有什么怨言,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女身上,她甚至希望自己一点不吃而让儿女茁壮成长。而姥爷出现了,每次放工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掀开锅盖,用勺子狠狠一舀,把稠的先自己搞掉,吃完了事。姥爷真是饿极了,饥饿的眼中只剩下锅里的野菜汤,身旁的儿女是顾不上了。于是,姥姥一次次的和姥爷生气,而姥爷却依然故我,日子过不下去了。 在传统中国,家庭妇女一旦和男人生了气,无非就是一哭二闹三上吊,或者袖子一甩撂挑子不干了回娘家吃闲饭去。前者的做法是虚张声势,不管自己有理没理都要闹得全世界都知道,好像自己受了多么大的委屈,其实心里最是胆怯,恐怕哭闹上吊喝农药时没人看没人劝没人拉,否则下不了台,只能自认倒霉惹一鼻子灰弄一身骚。这其实不过是斗争的一种方式,是为了争取旁观者对自己的支持,心里还是念着这个家的。虚张声势倒像是一场表演,妇女们仿佛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互相给足脸面罢了。而回娘家,却并不能真的“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表面上是回到了娘家,有什么委屈给娘老子诉说一番,心里倒顾着婆家的儿女们,是不是热汤热水一应俱全,而这一躲无非是借势,娘家的众兄弟的力量不能小觑的,等到心中火气消掉了,心里盼不得马上回家,因为娘家的兄弟媳妇早就给颜色看了。那时,男人备一份礼物,到丈母娘家听一番教诲,也就欢天喜地了事了。赔礼时,孩子是要带上的,几日不见,心急如燎,几声妈一叫,老泪纵横,啥事都没有了。丈母娘疼女婿,又是一桌子好酒好菜,男人是实惠了,听几句唠叨也就没关系了。虽如此,可见女人的地位在传统中国还是十分低下的,没有办法才对“势”如此看重和利用。 当时姥姥是怎样做的,我无法得知,但我以为姥姥是不会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她是坚强的要面子的,那种众人围观下的戏剧角色是不属于她的。在和姥爷生气后,每次都是一肚子委屈,泪只能在心里流,姥姥只有找机会和老姥姥娘俩拉拉呱。老姥姥劝姥姥既为人妇,就要好好过日子,是要有一份坚持的。当分别时,老姥姥总是拿出自己的一点贴己或剩余不多的从牙缝里挤出来的粮食来接济女儿,然后又是一番语重心长的嘱咐。一分钱恨不能掰成两半花,姥姥决心精打细算度过这似乎没有尽头的苦日子,在她心中,孩子们都能活下去就是最大的幸福。俗话说,“嫁人嫁汉,穿衣吃饭”,靠得就是男人宽大的胸膛和厚实的肩膀,当男人不好好做时,心中的支柱轰然倒塌。姥爷像没有发生什么似的依然故我,或许其间有发生了别的什么不和谐的事情,姥姥做出了当时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离婚回娘家单独生活,作为心头肉的舅和母亲当然是跟去的。 姥姥的决定在娘家和婆家掀起一场轩然大波,然而再大的阻力也无法改变姥姥的决心,舅和母亲依然决绝地跟在姥姥身边,虽然他们一点也不知道这么一走在生活上会遇到多么大的困难。母亲后来经常说,住在姥娘门上实在不容易,人心隔肚皮,日子长了,人家短不了会给脸色看,指桑骂槐,打盘子摔碗。那时候,谁要给姥姥他们一点好处,老人家都会牢牢记在心中,叮嘱儿女以后一定要尊敬和报答人家。小时候,我每到姥姥家住上一段日子,母亲都要领我到二舅姥姥家玩,而我也总能在自己的甜言蜜语后得到一些好吃的东西。还有一个开代销店的姨姥姥,每次见到我时都会关切地问这问那。这都是一些接济过姥姥的好心人,母亲说,在你穷的没办法时,人家就是给你一分钱也是感激涕零的。姥姥去世后,舅领着一家子单门独户地在姥娘门上住,虽然是自力更生,但仍小心翼翼,恐怕人家在后面戳脊梁骨。村人在经过舅家的宽敞漂亮的大平房时,都会啧啧称赞,夸舅是好样的,创下这份家业真是不容易。 在娘家,姥姥领着舅和母亲找了一个地方先住下来,寄人篱下的滋味是不好受的,这种感觉我深有体会。据母亲说,当时村子并不愿意收留这母子三人,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小脚女人领着两个乳臭未干的小孩,看样子都是吃闲饭的,谁愿意供这么多嘴呢?于是,姥姥坚持每天踮着小脚出工,做比男人不少的活,挖地担土等重体力劳动是不在话下的;让舅也跟着生产队出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尽量避免让人家说三道四;让母亲呆在家里喂猪,而不是和村子里的孩子一起玩,因为姥姥觉得上学也会让村人觉得是吃闲饭。但即使这样,仍然填不满肚子,姥姥于是就每天放工回来,替人家纳鞋底、缝鞋垫、绣花,这种从小开始的训练使得姥姥的女红派上了用场。每天晚上,别人家的灯都熄灭了,整个村子沉寂下来,姥姥在微弱的灯光下做着活,一针一线的补贴家用。那细微的油灯光被姥姥的针线拉成一道道红丝线,在那里闪着美丽的光,形成一种永恒。 到了上学的年龄,姥姥就让舅和母亲去上学,母亲说那时上学是不用交学费的,还会无偿地给一些东西。我记得自己第一天上学的情形,我紧紧握着父亲的手,去学校报名,要交十元钱学费,到后来弟弟妹妹上学时交的就更多了。后来就在一间宽敞的教室里玩,录音机里放着当时流行的《济公》里的主题歌,“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我们也在大声胡乱的唱着,可是大多穿着还可以的衣服。舅和母亲是怎样去上学的,我不知道,可是衣服应该没有我们穿的好,也没有父亲领着去。舅好像只上到三年级就下学了,而母亲好像只上了几天,姥姥认为人家收留我们已经仁至义尽了,不能让人家在背后说闲话,唾沫星子压死人。在我兄妹三人两三岁的样子,母亲就开始教我们认字,她把自己认识的几百个字都教给我们,以至于刚上学时,别的同学一无所知,我们已经能说出“上中下人口手”了。老家里有一张印着“恭贺新春,邹县人民政府”的年画,在哑哑学语之时,我就胡乱的念,后来每看到一行字,我都念“恭贺新春,邹县人民政府”,引得路人大笑,我还以为是对自己的夸奖,因此念的更得意了。母亲虽然知道那样不好,但始终以为我是可以好好读书的,于是对儿子抱有过高期望。但我一直以为,若母亲处于我的位置之上,一定会比我出色多了。 寄人篱下的滋味是不好受的,于是姥姥决定省吃俭用盖一座自己的房子,妇孺三人,力量是弱小的,但有志者事竟成,终于历经几年辛苦把房子盖好。出河工是很累的活,即使一个成年粗壮劳力也有时吃不消,一般人是敬而远之的,除非十分结实的壮汉。但这种活工分高而且伙食要好些,初生牛犊一股盛气,半大小伙子的舅决定跟村子里的大人出河工去。那时,他才十八九岁,我于是想,我十八九岁的时候在做什么呢?河工这种活想来我是做不来的。母亲认为我是个读书的材料,很少让我下地干活,这很让舅不高兴,认为我是娇惯的,不会有什么大出息。每当我到舅家度假期时,他都要把我叫到跟前,正襟危坐,声色惧厉地把我教导训斥一番,这让我记忆颇深,也终于在多年以后明白其中深含的道理。有一次,舅在垒鸡窝,三四岁的我觉得有趣,就主动上前递砖头,不怕脏不怕累,弄得一身泥,把妗子气得一塌糊涂,可我们爷俩玩得高兴,舅乐呵呵地说,小子能帮舅忙了,这才像个男子汉的样子。于是我干得更欢了。我没有亲眼见过挖河工的,但想来是大寨人三战虎狼破河南人修红旗渠的故事。我们村北有一条白马河,当年也是全民总动员加宽加深筑堤修桥,那座白马河大桥横卧在清波之上,其雄伟犹如心中的南京长江大桥,所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在幼时的我心中是很神圣的。红旗遍地飘,锣鼓振山响,忙碌的人群,轰鸣的机器,一派气振山河振奋人心的样子。场面看似热闹,想来也很是简单,但没有经历过的人,谁又能体会其中的辛苦。舅毅然地站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家中是姥姥守望的眼睛。半大小伙子,干活是不知均匀使用力气的,兴奋起来拼个没完,终于有一天病倒了。舅发着高烧,躺在工地旁的窝棚里,执拗的他却说什么也不肯回家,他是不能以一个逃兵的身份退下的,何况那样姥姥更会担心。几个好心的大爷轮流照顾舅,直到病好,我想这也许是舅用他的善良和坚韧的品格换来的吧。母亲在给我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眼睛已然湿润,仿佛又看到了那个艰难困苦的日子,她在家中是如何的挂念舅并为他祈祷。舅回家了,给母亲带回了几个雪白的大馒头,母亲流下泪水。 在我记事的时候,姥姥家已经搬进另一处更加宽敞的砖瓦房里,从前盖的那所土坯房子卖给了一个亲戚。舅领我路过那所房子时说,那是咱从前的房子。我似乎很仔细地观察过一遍,房基和四周的支架是用石头和砖做成的,中间填充的是土坯,外面刷上白色石灰,上面印着“农业学大寨”的红色仿宋大字,颜色几乎褪尽,经历了世事沧桑的老房子,看起来虽不气派却给人一种温暖。现在要盖一座院落,似乎很容易,只要你拿出大把的票子,什么有不用操心坐享其成就可以了。而姥姥却要精打细算,领着舅和母亲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房子是他们的希望所在,吃再大的苦受再大的累也不怕。我家盖新房子时,那时我八九岁的样子,需要用水活泥,我就在邻居家的压水机里一桶一桶的压,干得满头大汗也没有一句怨言,看着新起的高大房子里也有我的一点功劳,心中别提有多高兴了。有一天凌晨,舅带着母亲去济宁购买一些盖房子用的物件,到了很晚还不见回来。姥姥的心急坏了,就站在村口的大柳树下焦急地等,直到很晚很晚。从家到济宁有八九十里路,我是没有走过这么长的路的,前两年曾经骑自行车走过一百里地,似乎很有成就的样子,世事变迁,是无法去比的。星星还在天空闪耀,公鸡还沉睡在甜蜜的梦乡,舅和母亲带上姥姥装好的干粮和水,拉上地排车就出发了。露水很大,空阔的原野中有振振冷风吹来,令人不由得打个寒战。路不太平,坑坑洼洼的,绵延很长,似乎总也没有尽头。远处的田野里不时出现一些黑影,在那里古怪地闪动,母亲看了有点胆战心惊。舅对母亲说,妹妹,如果冷咱就跑吧,跑一会就不冷了也不害怕了。于是就跑。到了济宁,太阳已经升得老高了,走到卖物件的地方细细一打听,才知道嘉祥的东西要卖的更便宜一些。舅用商量的口吻问母亲是否愿意再多跑一段路,但言语中已显出一种决断。于是又跑,又是一个几十里地。我想,等他们买好东西往家中赶时,可篇四:励志故事——袁隆平 2000字 没有挨过饿的人不知道袁隆平先生的价值。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几乎看不到因为吃不饱饭而晕倒的人,更别说死于饥饿的人了。吃树皮、吃草根的时代已经离我们很远,我们仅仅只是把他当做爷爷、奶奶辈讲的传奇故事罢了。的确,我们是没有挨过饿的一代,我们对袁隆平先生并不感冒,(蔡爽,不喜欢袁隆平,他种的杂交水稻不好吃)那可能是因为我们还不了解他。但我们不能否认他所做出的贡献,他培育的杂交水稻创造了一个风靡世界的“绿色神话”,没有他的话,可能没有人能养活中国、养活世界。 袁隆平成长的年代,正值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年幼的他随父母四处迁徙,尝尽逃难的艰辛。于是他从小就懂了一个道理:弱肉强食。从那时起,他树立了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心,想为国家发展做点什么。 起初因为看到袁隆平的照片,再加上他最初是在安江农校教书,(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安江”,它位于湘西南,是湘与云贵高原交界的地方,直到现在还是一个镇,是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镇,那地方挺穷的)所以我对袁隆平的第一印象觉得他也就是农民出身。其实他也是可以称为“官二代的”,他父亲袁兴烈在抗日战争期间担任过孙连仲将军的秘书,在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在报考大学的时候他父亲本来想让他报考南京重点,日后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她却因为自己的兴趣毅然选择了农学,选择了一个这么艰苦的职业,我挺佩服他的勇气和毅力的。 毕业以后,他父亲本来是可以给他安排一个好工作的,但因为励志要改变中国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于是服从分配来到了偏远的湘西农村。在农校教书的日子,他利用课余时间走出课堂,亲自下地研究水稻,像一个普通农民一样躬耕于田间。 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南方的水田,它不像北方的麦地,一大片一大片的非常平坦,即使在以前农业机械不发达的时候,耕种起来也没那么困难。安江是湘西与云贵高原交界的一块峡谷盆地,虽然是盆地,但大家注意到“峡谷”二字没有,所谓的峡谷盆地就是山稍微平缓一点,但种庄稼首先也要开山,开垦梯田一般开垦不出多大的地方,不像大家看到的梯田图片那么优美,一般都很是很小的一块地方。山区农民浇水施肥都要一点一点的靠双肩背上去,是非常辛苦的。而且种水稻要先育种,然后等他发芽以后在一珠珠的插到水田里,以前条件没有那么好,插水稻的时候双腿浸在水里,各种各样的虫子就顺着腿往上爬,想起来都很恐怖。对于一个官宦子弟来说,能像一个农民一样躬耕于稻田,我们可以想一想,他要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做到这一点,何况还要对一珠珠的稻穗进行研究,真是不容易。 在长期的研究中,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由此灵感一现,萌生了培养杂交水稻的念头。然而袁隆平的设想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相悖,许多权威学者认为他是蚍蜉撼树,根本不可能成功,但是他凭着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下定决心要将自己的想法坚持到底。 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带着水壶和馒头,拿着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的寻找理想中的苗珠。艰苦的条件和不规律的饮食,让他患上了肠胃病。正是凭着这种坚忍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在勘察了14万余株的稻穗后,经过两年多的试验和研究,他终于写成了令世界震惊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随后,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 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都没有培育出不育度都达到100%的水稻苗来。 在文革期间,他还遭受了多次批斗,实验器材及水稻秧苗一次又一次被毁,他就把秧苗藏在臭水沟里。最让他痛心的是5.18“毁禾”事件,他经过多少年的研究,好不容易培育出的实验苗遭到了灭顶之灾。袁隆平只觉得脑子里“轰”地一声,浑身发抖,好不容易回过神来,他含着泪水,忍着悲愤,走进烂泥巴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寻找劫后余生的秧苗。在秧苗被毁的第四天,他在一口井中发现了些秧苗,捞上来一看,果然是他的试验苗,他不顾井深水冷,“扑通”一声跳下井去,可是无法捞到沉到井底的秧苗。 迫于政治的压力,他和助手们跑到云南进行水稻试验。而这时灾难又来了,大地震袭击了他们所在的地区,袁隆平不顾生命危险,从摇摇欲坠的房子中抢救出了种子,为了不让试验中断,他们在田边的泥水地里,支起帐篷铺上草席,整整生活了三个月。后来粮食供应发生了困难,他们就吃当地的甘蔗。甘蔗虽然好吃,当饭吃可不好受。三个人吃得口腔里一齐磨出了泡。经过5个月的辛勤劳动,又繁育了一代雄性不育的种子。 杂交水稻的研究过程中充满了艰辛,而袁隆平凭借着他的智慧和执着,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终于在1974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试种的“南优2号”杂交水稻亩产达到了628公斤,与常规稻亩产150公斤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后,各种荣誉纷纷而来:杂交水稻之父、国家首个最高科技奖、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袁隆平也从一个躬耕的农业科学家变成了一个身价千亿的世界名人。但令我感动的是他虽然已经获得了那么高的荣誉、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虽然他已经是一位八旬老人,但他仍然穿着35元的衣服,昼夜躬耕于稻田,最新品种的杂交水稻竟然达到了平均亩产900公斤,他接下来的目标是实现亩产1000公斤。 他虽然出生在官宦家庭,但他的性格却向一位朴实的农民一样,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他勇于克服一切困难,坚忍不拔,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他的贡献已经超越了杂交水稻,他给整个民族留下了一笔绵延世代的宝贵精神财富。他的成功是属于中国的,更是属于世界的。他一生的奋斗经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篇五:现代孝心故事与传统孝观念 2000字 一、事实论据: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2013《陈斌强:用行动注解孝德的好儿子》 颁奖词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 事迹陈斌强自身的朴实行为给他的学生,也给整个社会上了极为生动的一课。他是一个真正有师德的好老师。陈斌强付出的孝心,不仅抚慰母亲,也抚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这种中华民族朴素而真挚的人性之美,可以作为社会的良药。陈斌强,38岁,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 陈斌强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 一天,陈斌强的姐姐在无意中提到,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儿子住在一起。陈斌强回忆起多年来妈妈对自己的付出,他决定再困难也不会丢下妈妈。 那时,陈斌强的儿子不到两岁,妻子建议他把妈妈送到养老院去,他说:“一个连儿子都不认识的老人,送到养老院,被欺负了怎么办?”为了照顾妈妈,他硬是把儿子提前一年送进幼儿园。 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开始同事们都不太理解,说:“这样带在身边照顾,一两天倒可以,一年两年怎么吃的消?”可陈斌强做到了,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 照顾母亲的生活异常辛苦。陈斌强一天到晚连轴转:晚上9时,服侍母亲睡下;凌晨1时,准时起床抱母亲上厕所;清晨5时,闹钟响起,他要赶在师生之前起床,将母亲房间打扫干净,处理好母亲的大小便;早上7时喂过母亲吃饭后,开始学校一天的工作。 尽管生活上的事儿很多,可是陈斌强的教学任务却一点也没落下,他教着两个班语文,负责教初一学生广播体操,总管学校体艺2+1活动。他总说:“我是跑着走的。” 2012孟佩杰: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 颁奖词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事迹命运对孟佩杰很残忍,她却用微笑回报这个世界。 五岁那年,爸爸遭遇车祸身亡,妈妈将孟佩杰送给别人领养,不久也因病去世。在新的家庭,孟佩杰还是没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养母刘芳英在三年后瘫痪在床,养父不堪生活压力,一走了之。绝望中,刘芳英企图自杀,但她放在枕头下的40多粒止痛片被孟佩杰发现。“妈,你别死,妈妈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着就是我的心劲,有妈就有家。” 从此,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刘芳英微薄的病退工资。当别人家的孩子享受宠爱时,八岁的孟佩杰已独自上街买菜,放学回家给养母做饭。个头没有灶台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无数次却从没喊过疼。 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孟佩杰总是来去匆匆。她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替养母穿衣、刷牙洗脸、换尿布、喂早饭,然后一路小跑去上学。中午回家,给养母生火做饭、敷药按摩、换洗床单??有时来不及吃饭,拿个冷馍就赶去学校了。晚上又是一堆家务活,等服侍养母睡觉后,她才坐下来做功课,那时已经九点了。 “女儿身上最大的特点是有孝心、爱心和耐心。”刘芳英说,如果有来生,她要好好补偿女儿。为配合医院的治疗,孟佩杰每天要帮养母做200个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30分钟。碰上刘芳英排便困难,孟佩杰就用手指一点点抠出来。 2009年,孟佩杰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权衡之下,她决定带着养母去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大一那年暑假,孟佩杰顶着炎炎烈日上街发广告传单,拿到工资后的第一件事 就是买养母最爱吃的红烧肉。 “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不少好心人提出过帮助,都被孟佩杰婉拒了,她坚持自己照顾养母。孟佩杰的毕业愿望是当一名小学老师,安安稳稳,与养母简单快乐地生活。 2012吴菊萍: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 颁奖词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事迹物质生活富足的时代,信仰迷茫、价值紊乱的接踵而来,吴菊萍用柔弱的臂膀,托起了生命奇迹,唤醒了普罗大众对传统美德的自觉。 2011年7月2日下午,杭州滨江白金海岸小区。两岁的妞妞趁奶奶不注意,爬上了窗台,接着被窗沿挂住,随时都有坠落的可能。这可是在10楼,楼下的邻居都惊呆了。坚持了一分钟左右,妞妞还是掉了下来。说时迟那时快,刚好路过这里的吴菊萍踢掉高跟鞋,张开双臂,冲过去接住了妞妞。 被紧急送往医院后,吴菊萍被诊断为左手臂多处粉碎性骨折,尺桡骨断成三截,预计半年才能康复。逃过一劫的妞妞在10天后苏醒过来,开口叫了“爸爸、妈妈”。 “这是本能,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情。”躺在病床上,吴菊萍一脸平静。事件发生时,她的孩子只有七个月大,尚在哺乳期。 荣誉铺天盖地,吴菊萍保持了清醒的认识,“我只是普通人,问心无愧就好。”公司奖励了20万元,她留作自用,为此背负了不少压力。“我需要好好生活,好好工作,才有能力去帮助身边的人。”赡养父母、培养孩子、还房贷??任何普通人,都无法对这些现实问题视而不见。 “我会把重心调整回工作、家庭中来,减少媒体活动。”吴菊萍年后将重返工作岗位,她最大的心愿是看着妞妞与自家孩子健康长大. 2010阿里帕 阿力马洪:十九个孩子的妈妈 颁奖辞不是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开羽翼,撑起他们的天空。风霜饥寒,全都挡住,清贫劳累,一肩担当。在她的家里,水浓过了血,善良超越了亲情。泉水最清,母爱最真! 事迹从1963年收养邻居家的3个孤儿开始,维吾尔族阿妈阿里帕又先后收养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4个民族的10余个孤儿。 为了不让孩子们饿肚子,阿里帕的丈夫阿比包每天下了班就去帮人家打土块。阿里帕则每天都要到菜市场捡别人不要的蔬菜。虽然家里养了两头奶牛,但谁也不舍得喝奶,全部卖了换钱以支付孩子们的学费和购买生活必需品。 2008年8月,操劳一生的阿比包病逝。子女们争抢着赡养阿里帕老人。每到过年过节,孩子们都会回家团聚,180多口人围在老人身边。每当有孩子问:“阿妈,你对哪个孩子最好?”老人总会大笑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一样亲!” 详细:1963年,阿尼帕已经是6个孩子的母亲,丈夫阿比包在县公安局工作,10口之家的生活全靠着丈夫每月45元的工资支撑着。生活拮据但日子过得却其乐融融。可是就在这年冬天,和阿尼帕一墙之隔的哈萨克邻居亚合甫夫妇不幸相继去世,撇下了3个不满十岁的孩子。 阿尼帕看到这三个失去父母的孩子十分可怜,就把他们接回了自己的家。今年已经53岁的托乎提是阿尼帕老妈妈最初收养的三兄弟之一,那时他只有8岁,回想起当年阿尼帕妈妈收养他们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之后的十年间,阿尼帕又先后收养了回族孤儿王淑珍,王作林兄妹4人,汉族孤儿金海、金花和金雪莲,这时,她和丈夫抚养的孩子增加到了19个。 为了保证全家20多口人的一日三餐,阿尼帕专门买了一口直径1米2的大铁锅,她几乎把家里的全部收入都换成了食物,春天粮食不够吃,她就去地里挖野菜,秋天还要出去捡麦子、收土豆。尽管如此,生活依然捉襟见肘。为了多赚些钱为孩子们交学费做衣服,丈夫阿比包下班后就去为工地打土块,而阿尼帕也在县食品厂找到了一份洗羊肚和羊肠的工作。 阿尼帕夫妇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孩子们能吃饱,还要让孩子们有学上。家里用不起电灯,阿尼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家庭故事2000字.doc”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家庭故事作文800字.doc

家庭故事作文800字.doc

母亲,妈妈,奶奶,爸爸,作文,伤痛,苍蝇,家庭,萤火虫,在我,我的母亲,声音,时候,生活,亲情,厨房,时间,老爸,苍蝇拍,中成,趣事,教师,父母,爷爷,我家,礼物,草莓,衣服,幸福的家庭,成长故事

2020-07-04 #经典故事

家庭故事作文800字.doc

家庭故事作文800字.doc

母亲,妈妈,奶奶,爸爸,作文,伤痛,苍蝇,家庭,萤火虫,在我,我的母亲,声音,时候,生活,亲情,厨房,时间,老爸,苍蝇拍,中成,趣事,教师,父母,爷爷,我家,礼物,草莓,衣服,幸福的家庭,成长故事

2020-07-04 #短篇故事

家庭故事作文800字.doc

家庭故事作文800字.doc

母亲,妈妈,奶奶,爸爸,作文,伤痛,苍蝇,家庭,萤火虫,在我,我的母亲,声音,时候,生活,亲情,厨房,时间,老爸,苍蝇拍,中成,趣事,教师,父母,爷爷,我家,礼物,草莓,衣服,幸福的家庭,成长故事

2020-07-04 #短篇故事

家庭故事作文800字.doc

家庭故事作文800字.doc

母亲,妈妈,奶奶,爸爸,作文,伤痛,苍蝇,家庭,萤火虫,在我,我的母亲,声音,时候,生活,亲情,厨房,时间,老爸,苍蝇拍,中成,趣事,教师,父母,爷爷,我家,礼物,草莓,衣服,幸福的家庭,成长故事

2020-07-13 #长篇故事

家庭故事作文800字.doc

家庭故事作文800字.doc

母亲,妈妈,奶奶,爸爸,作文,伤痛,苍蝇,家庭,萤火虫,在我,我的母亲,声音,时候,生活,亲情,厨房,时间,老爸,苍蝇拍,中成,趣事,教师,父母,爷爷,我家,礼物,草莓,衣服,幸福的家庭,成长故事

2014-02-18 #故事会在线阅读

家庭故事作文800字.doc

家庭故事作文800字.doc

母亲,妈妈,奶奶,爸爸,作文,伤痛,苍蝇,家庭,萤火虫,在我,我的母亲,声音,时候,生活,亲情,厨房,时间,老爸,苍蝇拍,中成,趣事,教师,父母,爷爷,我家,礼物,草莓,衣服,幸福的家庭,成长故事

2009-10-25 #故事阅读

家庭故事作文800字.doc

家庭故事作文800字.doc

母亲,妈妈,奶奶,爸爸,作文,伤痛,苍蝇,家庭,萤火虫,在我,我的母亲,声音,时候,生活,亲情,厨房,时间,老爸,苍蝇拍,中成,趣事,教师,父母,爷爷,我家,礼物,草莓,衣服,幸福的家庭,成长故事

2013-12-08 #经典故事

家庭故事作文800字.doc

家庭故事作文800字.doc

母亲,妈妈,奶奶,爸爸,作文,伤痛,苍蝇,家庭,萤火虫,在我,我的母亲,声音,时候,生活,亲情,厨房,时间,老爸,苍蝇拍,中成,趣事,教师,父母,爷爷,我家,礼物,草莓,衣服,幸福的家庭,成长故事

2014-10-30 #故事会

家庭故事作文800字.doc

家庭故事作文800字.doc

母亲,妈妈,奶奶,爸爸,作文,伤痛,苍蝇,家庭,萤火虫,在我,我的母亲,声音,时候,生活,亲情,厨房,时间,老爸,苍蝇拍,中成,趣事,教师,父母,爷爷,我家,礼物,草莓,衣服,幸福的家庭,成长故事

2014-07-16 #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