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孔子的故事剧本版

时间:2020-07-03

孔子的故事好句大全集

提示:本文共有 1869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8 分钟。

孔子的故事 凤鸟飞, 翱翔万里, 河图现, 华夏千古倡明。 君之伟业, 社稷安宁, 君臣父子友, 万民系于心。 勤学尧舜古圣贤, 留作万世师表, 告以孝悌仁。 贤哉! 千古难寻, 好一个孔圣人。 一、 孔纥力托城门 孔子的祖先, 原是宋国人(在今河南、 江苏交界的地方), 贵族,再往远说, 还是殷代贵族的后代。 到了孔子的前三四代, 由于宋国统治集团内部倾轧, 而逃到鲁国(在今山东东南部、 江苏西北部) 避难, 贵族的世家日渐没落。 孔子的父亲, 叫纥, 字叔梁, 是鲁国一个职位不大的武官, 他很有力气。 有一次, 几个诸候国家攻打一个叫逼阳的小国(在今山东峄县南), 鲁国也参加了。 孔纥在军队中, 当他们攻入逼阳城的时候, 守城的人, 把一种闸门放了 下来, 先入城的队伍, 眼看就被隔断在城里了, 这时孔纥却用双手把闸门一掀, 举起来了, 先入城的军队才得以完全退出来。 这事发生在公元前 563 年, 离孔子出生还有十二年。 又有一次, 孔纥和其他两个鲁国将领, 率领三百武士, 打退了齐国的侵扰。 这事发生在公元前 556 年, 离孔子出生只有 5 年。 这就是我们所仅仅知道的关于孔子父亲的事迹。 他因战功被封为陬邑大夫。 二、 孔纥续娶颜征在 孔纥本有一妻, 且生育一男孩, 名孟皮, 因脚有小疾, 孔纥很想得一健康男孩。 后来, 孔纥找到一家较为殷实的富家女子, 名颜征在, 有三姐妹,年轻的征在答应嫁给年岁大了的孔纥为妻。 他们的结婚是没有经过当时社会上所通行的完备的手续, 因此遭到了社会上的奚落。 孔纥和颜征在, 很希望得到一个儿子, 他们曾在曲阜东南的尼丘山上祷告。 后来他们生了 一个男孩, 便给这个孩子取名为孔丘。 孔丘的降生, 据说是生在尼丘山的一个山洞, 早晨出生, 故有“沐朝露、尼山降圣” 之说。 孔丘的别名为仲尼, 这就是后人习惯上尊称的孔子。“仲” 是老二的意思, 故孔丘有一个哥哥。 孔子生的这一年, 是公元前 551 年——周灵王二十一年, 鲁襄公二十二年, 距离现在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光景。 三、 孔纥去逝, 征在携儿投奔曲阜 孔子出生在陬邑(今山东泗水县东南)。 孔子父母的结合, 既不十分符合当时的礼制。 而当时的礼制, 又特别沉重地约束妇女。 所以,孔子的母亲过着不很称心的日子。 孔纥在世, 日子还可以维持过下去。在孔子三岁时, 父亲孔纥便亡故了。 当时主要由孔纥的另一个妻子管理家务, 由于舆论压力, 加上妻妾难相处, 在埋葬丈夫后, 征在便携儿从陬邑迁往曲阜生活, 连孔纥所葬的坟址, 也一直没有告诉儿子孔丘。 孔子小的时候起, 由于家道的转变, 世间人情冷暖, 使孔丘养成一个谨慎小心的性格, 很敏感, 善于应付人, 习惯于遇事有思索。 由于母亲顽强和精心的培养, 自身 不断的锻炼, 并没有因此而流入孤僻和冷酷, 反而增强克服生活中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身体长得较为壮实,心也具有仁慈的理念。 孔子小时候得不到什么合适的玩具, 他只是爱模仿祭祀, 摆上小盘小碗, 学着行礼玩儿, 在与其他小孩相处时, 也做着这一游戏。 从小培养遇事以礼节制自己的言行。 四、 颜征在含辛育子 为了培养小孩, 母亲征在从小一边教两个大小不同的男孩认字识文, 一边操持家务。 在陬邑居住的时候, 大男孩孟皮也跟随征在学习文化, 仲尼在一旁听着。 后来, 征在也教仲尼认字, 每次教完后, 仲尼很快就会了 , 征在几乎不相信, 就要仲尼写出来, 当看到儿子学习得如此快之后, 母亲很惊喜。 来到曲阜后, 为了 培养孔丘成为饱学多才的学子, 征在母亲在家境困难的情况下, 仍请先生来为仲尼上课。 让孩子跟随先生学习文化和礼仪。 有一天先生提出, 他不能再教孔丘了, 要他跟随左太史去学习。 日 子一天天的过, 征在母亲看着日渐长大的孩子, 心中充满着无限的希望。(插曲)“仲尼呀! 娘的小宝贝, 睡得如此香, 笑得这么甜蜜。 看着你娘的心里充满快乐, 抚摸你, 娘的心里远离了 忧愁。 祖上曾是殷商王, 功业传世多辉煌, 也曾宋国坐朝堂, 祖容颜面放光芒。为何王兄难和睦, 相互倾轧降灾殃, 国家混乱逼离乡 , 迁徙流转苦难当。 生死离合多沉浮, 人生咋就这个样? 娘盼孩子快长大, 饱学成才得妙法, 推行先祖仁义智, 止乱消战建礼邦! 五、 拜左太史为师, 立志于学 左太史是鲁国有名的学者, 征在母亲为儿子具有超人的学识, 下决心领着年轻的孔丘, 叩响了鲁国学识渊博的左太史的门。 提着一些拜师的礼物, 母子俩敲响了左太史的门, 管家问明来由去通报, 回答主人不在家, 多时的等候, 多次的通报, 仍然不见。 孔丘劝跪着求见的母亲, 您先回去, 孩儿在此等候。 孔丘从白天等到晚上, 整整一天跪在门口, 待送饭的母亲再来到左府门口时, 终于见到管家告知, 左太史同意见孔丘。 左太史: “所为何事? ” 孔丘说: “为学”。 左太史: “有志于学, 非易, 面临的一切困难都要克服, 否则将半途而废。” 孔丘: “别的事情都好办一点, 就是我的母亲, 身体虚弱, 事务很重, 我要帮助母亲干些活”。 征在母亲已随管家进入太史的殿堂, 听到刚才对话, 也跪在左太史前面, 请求左太史, 不要因为她的事情, 拒绝接受孔丘的学习, 宁愿以生命的全部力量, 支持孩儿求取学问。 左太史:“是呀! 即使是如此, 也要放得下心, 否则, 必难于入学。作为学人士子, 有志于学, 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可谓任重而道远。 上要秉承天性, 正而无偏差, 明人之本具德性, 光明善好中要修已正身,格物、 致知,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下要作万民之师表, 引人入正知。 士人的学识, 将影响久远的历史, 也对当代的江山社稷安宁存亡产生影响。 就好比风与草, 风吹到草上, 草就会随风倒向不同方向。 学人士子的责任, 重于泰山, 不可不慎重的对待呀!” 孔丘: “请太史明示如何修学? ” 左太史: “除学习礼、 乐、 射、 御、 书、 数六艺之外, 更要修学大学之道, 明中庸理。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以仁德来治国和作为人的标准。 并以君、 臣、 父、 子、 友五伦关系之礼加以节制。 作一个饱学多才的士子, 崇德明理, 你能做到吗? ” 孔丘: “我将竭尽全力, 尊师所言, 定将不敢有违师命。” 母亲带着孔丘退出太史府, 完成了拜师求学。 第二堂课。 左太史:“历史的变迁, 诸候割据, 君臣、 父子、 夫妇、兄弟、 朋友五伦关系, 相互违逆的事情, 越来越多, 要找到解决这些现象的办法, 作为学人, 就担负起更重要的责任。” 孔丘:“如果把周朝的礼仪, 加以推广, 让更多的人追求仁的境界,广泛地推行礼学, 就可改变人的观念和看法, 让君臣、 人民共同好德,胜于喜好财、 色、 名利。 只是想请问老师, 要达到这样的结果, 有什么有效的途径呢? ” 左太史: “从政, 或者办学。 从政可以学习周天子, 以礼治天下,学习尧舜, 以德惠人民, 实施仁政。 也可以开办教育, 让更多的人,学习, 推行礼制, 行君子之道。 作为年轻一代, 学人士子, 担当的责任, 实在太大了。 现在起你就要扎扎实实打好学问的基础, 立志于以学兴邦, 以学资政, 做一个以贤圣思想, 利益江山社稷的人, 心怀仁心, 身行德业, 并将这些仁义礼学, 宣扬开来, 传扬后世。” 孔丘跟随左太史学习多年, 在治国、 安邦、 经史各个方面有了 大的增长。 为成为后来知名的学者,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 拜师襄学琴 孔丘在音乐领域里, 已有多年的学习, 为了进一步提高音乐方面的造诣, 孔丘的母亲, 安排孔丘拜当时闻名远近的音乐家、 著名的琴师, 师襄学习琴理。 使琴艺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师襄: “音乐是有规律可掌握的, 开始时翕然振作, 继而展开, 以纯净或激昂的曲调进行演奏, 音节分明, 慢慢变得余音缭绕, 音乐就这样完成了。” 有一天, 师襄交给了一首曲子, 让他自 己练习, 孔丘足足练习了十来天, 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师襄忍不住, 说: “你可以换一个曲子练习了”。 孔丘答道: “我虽然已经熟悉了 它的曲调, 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 过了 一段时间。 师襄又说: “你已摸到了它的规律了, 可以换一个曲子练习了。” 不料孔丘回答: “我还没有领悟到音乐的形象哩。” 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 师襄发现孔丘神情庄重, 四体通泰, 好似变了一个人样。 这次不待师襄发问, 孔丘就说:“我已经体会到音乐的形象了 , 嘿黝黝的, 个儿高高, 目光深远, 似有王者气概, 此人非文王莫属也。” 师襄一听大吃一惊, 因为此曲正是《文王操》, 而他此前, 并没有对孔子讲过。 七、 见季札, 听周朝乐歌《诗经》 在孔子八岁的时候, 吴国那个不肯接受王位的公子, 季札出使各地, 来到鲁国。 季札是一个博学而有艺术修养的人, 他对于听到的音乐, 都有中肯的深刻的批评。 他的到来, 鲁国公就请了 当地一些名人学者, 参加接待季札的招待会。 孔子跟随师襄、 左太史, 也经过鲁国公的同意, 一起参加了这次招待会, 读诗论文, 操琴观舞。 季札在鲁国, 有机会听到鲁国所保存的较完备的周朝乐歌。 那些乐歌大部分保留在现存的《诗经》 里, 连次序也和现存《诗经》 中的大致相符。 这说明鲁国有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 君、 臣、 客友沉浸在一片欢乐声中, 诗文字画, 相互庆贺之后,歌舞奉献于主宾之前。 当听到《周南》《召南》 两部分乐歌时季札就说:“真好呵, 这反映周代建国的基础已经有了, 只是还有点草创的光景。其中表现着勤劳, 可是没有怨意。” 接着听到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的民歌, 他对于郑地民歌的批评是:“这种音乐为什么这么细弱? 很有享乐的气氛——这个小国有些危险了。” 又往下, 便听到齐国(今山东中部和东部) 民歌, 他很满意, 说: “很舒缓, 很深远, 真是大国的气派, 这个国家前途不可限量呵。” 再往下, 是豳地的民歌, 秦国的民歌,魏、 唐二地的民歌。 他说: “豳地民歌, 愉快而不淫荡。 秦国民歌, 还保持周朝原先的歌调, 魏、 唐二地的民歌, 反映了 检朴而有远虑的习俗。” 刽地以下的民歌, 他是不满意。 但因为身为外交使臣, 就不好意思多加批评了。 他又听了宫廷音乐《小雅》 和《大雅》, 也顺便夸奖了几句, 他在鲁国, 除了周代音乐以外, 还见识到了 前代的音乐歌舞。 他最满意的是相传为大舜乐歌的《韶》, 这种音乐的乐器主要是箫。 他说: “我已经听到并看到最好的了, 再有其他音乐, 我也不想享受了”。 后来孔子也是很欣赏《韶》 乐的。 鲁国虽然是个小国, 但文化遗产却是很丰富, 不只在这时, 吴国季札所见到的是如此, 就是过了 三年, 晋国使者韩宣子到鲁国时, 也因为见到鲁国所保存的哲学书《易象》 和鲁国的史书《春秋》, 而恍然大悟似的说:“周代的政治法律, 都保存在鲁国了, 现在我才明白周公的本领以及周朝所以兴起的缘故了”。 孔子所产生的鲁国的文化空气就是如此。 孔子慢慢长大了。 八、 春社、 礼射不主皮 孔子所居住的地方, 有一些社会活动, 每年春天的射箭比赛, 就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活动。 远近而来的青壮年, 会在春天的某一天, 聚集在一起进行射箭比赛, 每人三支箭, 看谁能准确的射入靶心。 参加比赛的人, 有的人箭法高超, 三支箭纷纷穿过中央靶心, 大家喝彩。 轮到孔丘上场参加比赛, 只见他弓未拉满, 第一支箭射入靶心,箭头刚刚入一些, 停留在靶皮上; 第二支、 第三支都是如此, 都射入靶心, 但未穿过, 所用的力气, 恰到好处, 正中靶心, 而不穿过, 表现出技艺高超, 而有礼貌。 比赛的评判员一致认为孔丘的箭法高明,获得比赛第一名的荣誉。 九、 五父陈棺 孔丘的母亲, 颜氏名征在, 由于多年来的劳累, 白天黑夜, 为了家庭的生活, 辛苦付出, 超出普遍的人的许多, 织布、 耕种、 洗浆、缝补、 还要在经济上支持孔丘学习, 过早地衰老, 体质越来越虚弱。终于有一天, 在孔子十七岁的那一年, 积劳成疾、 一病不起, 离开了人间。 十七年来, 母子俩相依为命, 有着深厚的感情, 作为孔丘的母亲,对孔丘的爱, 远远不止于养育成人, 而是养育成才, 成贵人, 成圣人。这是征在母亲心中的期盼, 是对孩子最为殷切的母爱, 也是她多年辛勤劳动的动力源泉, 这份特殊的母爱, 使孔丘在学习思考上, 比普通青年多了许多份量。 孩子深深地理解母亲的心愿, 发奋学习, 勤于思考。 孔丘的母亲过逝了, 依照当时的习俗, 母亲是应该和父亲合葬的。可是孔丘却不知道父亲葬在什么地方。 他于是把母亲的棺木, 暂且停在一条叫做“五父之衢” 的街上, 他的兄弟、 朋友、 也帮助去打听。五父是五个老人的意思, 衢就是街, 如果是现在的北京街名, 大概就叫“五老胡同” 吧。 这时, 一位老太太——一个名叫曼父的人的母亲, 便走来指点给孔丘说:“你父亲葬的地方我知道, 那地方叫做“防”, 防就是防山(在现在山东曲阜县东面), 孔子因此才知道了父亲的坟地, 能够把母亲也葬在一起。 由于孔子停棺在街上, 此事传到鲁国公那里, 鲁国公想到, 孔丘的父亲也曾是鲁国的大夫, 孔丘的母亲一直含辛茹苦地养育孔子成人,并使孔丘能知书达理, 懂得孝敬双亲, 为妇女作出了好榜样。 于是鲁国公便吩咐管理祭祀的官员大夫, 去到五父街, 代国公参加祭奠。 孔丘跪在母亲的棺前, 四周站满前来悼念和观看的人群, 回想母亲多年来的辛劳、 养育大恩, 情不自禁的诉说自己的心声: “贤母呀!老大人, 儿今跪拜诉心声, 养育之恩似天大, 此恩深重难报答。 整日劳作披日月, 夜雨声中穿梭忙; 教儿知书多识礼, 弘扬祖业有作为;饭食衣物为儿备, 拜师求学无尽止; 油尽灯残心揉碎, 舍我而去令吾悲; 恩比山重儿不忘, 立下大愿报恩情; 将母仁爱洒天下, 抚慰众生泽万代; 若得周礼天下行, 便是儿告母英灵, 便是儿告母英灵! 孔丘完成了他的心愿, 将父母合葬, 并立志弘扬仁、 义、 礼、 智的教化。 十、 戴孝闯季府被辱 孔子在居丧期间, 腰间束着麻带, 这是丧服所用的麻。 在此期间,有一次鲁国的贵族, 季氏欢宴名流, 请公卿大夫学人士子, 到府上参加宴会。 此时的孔子心情十分的矛盾, 如果不去参加, 自己也是陬邑大夫之后, 也是士人, 既然宴请士人, 自己就不能失礼。 况且自己也长这么高了, 学习多年了 , 有一些本领了。 于是, 穿上干净一些的衣服, 腰间仍然束着孝服用的麻带, 来到了季府门口, 想进入参加宴会。季氏的家臣、 阳虎向他喝道:“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人, 并不招待贱人,你走吧!” 孔子面对前来赴宴的诸多名人贵族, 受到如此的挫折, 心里有难以诉说的苦楚。 解释道:“我也是贵族之后, 也是士人, 并非贱人,来赴宴, 是尽礼数, 你今如此, 失礼仪的不是我, 而是你”。 说完愤然而退。 孔丘经过这一次的挫折, 明白人生是很实在的, 要有真实的学问, 也要有真实的成就。 故而更加发奋了。 十一、 孔丘娶妻, 生育儿子 此时的孔丘, 得到左太史的教育, 学识日益提高, 道德和技艺也一天天进步。 远近闻名, 在十九岁那年, 经人介绍, 结识了亓官女子,并迎娶作结发之妻, 与住在陬邑的兄嫂也有来往, 虽然自食其力, 但也不缺少关怀。 婚礼按照当时士人仪式举行, 婚后生活, 更是勤奋进取, 矢志不逾。 精于学、 勤于劳。 多年来, 孔丘有时参加吹鼓手的行列, 挣一些生活所需, 也结交一些朋友。 这类活动, 随着他学识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少参加, 更多的是与朋友进行学术讨论, 他的学术, 在朝野也有所闻。 二十岁的时候, 亓官生了 一个儿子。 鲁国的国公鲁昭公还派人特地送了一条大鲤鱼来, 以示道喜。 孔子为了纪念这件事情, 便给儿子取名为孔鲤, 号伯鱼, 伯是老大的意思。 此时的孔子, 生活有了 很大转变, 如鱼得水。 一边学习更为精深的学问, 一边搞好家庭的事务, 还练习技艺, 英俊后生, 生机勃勃。由于刻苦学习, 孔子成了 博学多能的人, 在他家的附近, 有一条街叫达巷, 这巷里的一个老百姓就这样说过:“孔子学识这么渊博, 他会的玩意儿, 我们简直叫不上名字来。” 孔子听了, 便谦虚地说: “我会什么呀? 我会赶车罢了。” 原来在这时有六种技艺, 是一个全才的人必须具备的, 就是: 礼节、 音乐、 射箭、 赶车、 识字、 计算。 在这六种本领里头, 赶车是认为最低下的, 孔子谦虚, 只认可了这样一桩事情。 孔子这样愉快地生活着, 在二十六、 七岁的时候, 季氏家庭, 请他去管理牛羊和会计的工作, 职位叫做“乘田”, 孔子说: “叫我管牛羊, 我就把牛羊养得肥肥壮壮, 在当作会计的工作时, 职位叫做“委吏”, 孔子说: “叫我管会计, 我就要让账上不会出错儿”。 他做这两项工作, 都做得很好, 他在青年时期工作就是如此踏实, 负责任。 十二、 教育事业开端良好 孔子的学问、 德行、 技艺、 经过近三十年的磨炼, 已有一定的程度, 从母亲的启蒙, 私熟先生的教育, 左太史的培养, 长期的自 我修学, 已在鲁国远近以博学而闻名, 影响越来越大了 。 有许多人把孩子都送来给孔子做门徒。 后来孔子也曾说过: 到三十岁的时候, 仿佛对事情都有主意了, 三十而立。 就在孔子三十岁的时候, 他有了第一批弟子, 其中包括后来著名的弟子颜渊的父亲颜路, 曾参的父亲曾点。 孔子的另一个著名的弟子子路, 也是属于这一批弟子中的。 子路只比孔子小九岁, 开始接受孔子教育的时候, 大约二十一岁。 子路喜欢把公鸡毛插在帽子上, 把雄猪的皮装在宝剑上, 为了 表示英武。 他也曾欺凌过孔子, 但孔子雍容的态度, 折服了他。 于是诚心诚意地做了孔子的学生。 子路是一个坦白直率的人, 忠实可靠。 跟随孔子四十年, 对孔子的事业最热心支持。 同时, 与孔子师生之间, 也是最相近的人。 孔子那时广收门徒, 无论贵贱, 都做到有教无类。 主要的占大多数的人, 还是属于士这一阶层。 士上面是公卿大夫、 士下面是平民、奴隶。 要能来接受教育的, 还是要有人身自由, 并能支付最为基本的学费, 一些干肉或一些其它粮食布帛, 同时, 自己的生活, 也要能维持。 这种办学方式, 使得许多的平民阶层的弟子, 有机会能够进入学习。 比起以往只是贵族子弟才能受教育, 就是一个大大的进步。 有一天, 子路身着戎装, 全副武装地来拜见孔子, 见到夫子后,拔起剑就舞起来。 问:“夫子, 古时的君子, 也是用剑来护卫自己吧? ”孔子答道:“古时的君子, 以忠义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用仁爱将自己护卫, 虽然不出窄小的屋子, 却知千里之外的大事。 有不善的人, 就用忠信来感化他, 有暴乱侵扰的人, 则用仁义来使他们安定, 这样, 又何须持剑, 使用武力呢? ” 子路听了非常敬佩, 感慨道: “啊! 才听到这样的话, 我愿从今以后, 至诚恭敬地向您求教。” 自然, 贵族中也有人送子弟来求学的, 比如鲁国大夫孟僖子临死时就曾嘱咐他的两个儿子说: “孔丘是圣人的后代(指先祖是商汤),他的六世祖孔父嘉, 在宋国被一个大将, 叫华督的杀了 , 他的五世祖才迁到鲁国来。 孔父嘉的高祖父是弗父何, 弗父何的父亲, 就是宋国的国君宋愍公。 弗父何是大儿子, 本来有资格继位的, 可是他让给了弟弟宋厉公。 到了弗父何的曾孙正考父, 曾经辅佐过宋戴公, 宋武公、宋宣公三朝。 可是他地位越高, 却越谦恭。 孔丘的祖先是有美德的。现在孔丘年纪不大, 就懂得这么多事情, 并且熟悉礼节, 恐怕又要出圣人了吧! 我可能快要到期限了, 你们将一定要拜他做老师呵。” 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 后来果然做了 孔子的弟子。 这时孔子三十四岁了。 孔子门徒中这样的贵族子弟还不是很多。 此时孔子办学已有了一定的规模, 故有了以后的孔子弟子三千之说。 十三、 孔子讲学 人的天性是相近的, 但是后天的污染使他们相远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之初始, 其性本善, 上承天性, 元、 亨、 利、 贞, 下接地气, 厚德载物。 天道运行, 刚强劲健, 万物创始, 物之本源。 元始是众善之首, 亨通是事物完善的聚合; 利为祥和, 是阴阳调和得宜;贞为正固, 是处身行事的根本。 君子以自己的行动, 实践至善的仁德,众善聚集, 合于礼仪, 施利万物。 以道义, 达到和谐。 地为顺承, 君子当以厚德戴物, 宽厚和顺, 容载万物, 广润无垠的大地, 是生成万物的根源, 柔顺地秉承天道的法则, 大地深厚, 载育万物, 它的功德, 广阔无穷。 君、 臣、 父子、 夫妇、 兄弟、 朋友这是人间各种社会关系的总概括, 各自在不同的位置上, 共同行天地之道义, 从而使得君是君、 臣是臣, 主要行仁道, 臣对君行忠道, 父对子行的是慈, 子对父行的是孝, 夫对妇行的是关爱, 妇对夫行的是柔顺, 兄与弟行的是相互关心,朋友之间行的是诚信。 为人应当: “入则孝, 出则悌, 广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人间社会, 看似无序, 实是时时在在, 处处都显现着自然和谐的法则。人应秉承天地间的道义, 谓之不逾矩。 和谐、 仁慈、 温良、 恭、 俭、让, 这是天性的表现, 也是人性的美好体现。 人应除去后天的习染,而恢复天性—人的本来持性, 使人与人的本性更为相近, 人与万物、更为和谐。 十四、 孔子洛邑问礼老子 南宫敬叔, 做了孔子的弟子以后, 曾向鲁昭公建议, 派他和孔子一块到周的京城洛阳去观光。 鲁昭公答应了 , 便给他们一辆车子, 两匹马, 还派了一个仆人, 打发他们到洛阳去。 好学的孔子, 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 因为历史悠久的京城洛阳,有丰富的文化宝藏, 而且大思想家老子也在那里。 老子这时担任保管文物的工作(相当于现在的图书馆长或者历史博物院院长)。 同去的还有其他几位孔子的弟子。 老子听说孔子来了 , 便套上车, 到郊外去迎接。 又叫他的僮仆把路打扫干净。 孔子也依照当时的礼节, 从自己车上下来, 把作为见面礼的大雁捧着, 送给了老子。 老子比孔子年纪大得多, 经验阅历也丰富得多, 他所接触的文物史料也远比孔子这时所接触到的广博得多。 因此, 这一次会见, 对孔子是极其有益的。 这时孔子还在壮年, 在求知和修养方面, 积极和热情有余, 但是还不免有些急躁, 粗枝大叶, 仿佛还需要更阔大的胸襟,需要在精神内容上更加丰富一些, 还需要从更高的眼光对自己所已经获得的学识技能加一番审定。 而在这些方面老子恰是有资格对孔子有所助益的。 从老子方面来说, 他似乎缺乏孔子那样的积极和热情, 好像缺少什么朝气似的, 但是和孔子的精神凑合起来, 却就可以构成一种宝贵的东西了。 老子和孔子都是中国文化史上极其杰出的人物, 他们的会见是灿烂的古代文化史上, 饶有意义的一页。 孔子请教如何行道, 老子回答:“天下人意志刚强, 自我坚固, 如果以有为对有为, 则是以刚克刚。 道常无为, 而无不为, 柔胜刚, 弱胜强, 以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不言之教, 无为之益, 天下希及之。 道是无为的, 但又是无所不为的。 若持柔“无为之道”, 万物自然归顺。 若人私欲膨胀, 教以无为的道理, 人民自然归于清静无争。天下就归于安定。“大道” 之体是没有形象的, 天地万物无所不包, 无所不容。 只有道的显现, 弥漫在虚空之中, 它虽是浇薄, 毫无味道,想看它, 看不到, 想听它, 听不到, 可是当你要用它们的时候, 却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这就是道的玄妙。 圣人处事常以卑下柔弱自处,而成就万古流芳。 无言之教, 是为至柔之宝, 可化至坚。 天说什么了吗? 却化育万物。” 孔子在洛阳住了几天, 要离开了。 老子依依不舍地给他送行, 并且根据自己的处世态度, 告诉他道:“我听说, 有钱的人给人送行的时候, 是送钱; 有道法、 有学问的人, 给人送行的时候, 是赠送几句话。我没有钱, 姑且冒充一下有道德、 有学问的人, 送你几句话吧。 第一,你所钻研的, 多半是古人的东西。 可是古人已经死了, 连骨头也烂了。不过剩下那么几句话, 你不能把那些话看得太死。 第二, 有道德、 有学问的人, 生的是时候, 固然应该出门坐坐东, 阔绰一下; 如果生得不是时候, 只要过得去, 也就算了。 第三, 我听说有句老话, 会做买卖的都不把东西摆在外面, 有极高的道德的人, 都是很朴实的。 你应该去掉骄傲, 去掉很多念恋, 去掉一些架子, 去掉一些妄想, 这对你都是有好处的。 一切事不要太任自己的性, 这样在家庭也不合适, 在朝廷也不合适。 我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话了”。 孔子深深地体会了 老子的叮嘱, 怀着感激的心情, 离开了洛阳。孔子回到鲁国, 见到自己的弟子, 还不住地赞美老子说: “鸟、 我知道它会飞, 可是会飞的还常被人射下来。 鱼、 我知道它会游水, 可是会游水的还常被人钓起来。 兽、 我知道它会走, 可是会走的还常落了网。只有一种东西, 我们不能控制它, 它爱云里来就云里来, 它爱风里去就风里去, 它爱上天就上天, 这就是传说中的龙。 我没法子捉摸老子这个人, 老子就像龙一样吧”。 孔子见了老子以后, 他自己过去一些偏于主观的做法, 是有意识地减少一些了 , 他遇事也更能冷静地分析了 。 加上他原有的勤勉和热情, 就使得他更为人们所钦敬了 。 于是他的弟子多起来, 而且还有远地来的。 他曾从容地和弟子说: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 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时温习, 不也让人高兴吗? 有知音从远方来, 不也让人内心喜悦吗? 别人不理解我, 我也不生气, 能做到这样, 不就是谦谦君子吗? 这就是他这一时期的心情, 他从孤独的童年起, 经过挫折, 经过自我教育, 学习了一些本领, 经过实际生活的一些锻炼, 又接触了有阅历的先辈老子, 自 己已经从事着教育事业, 同时对于从政又有一些希冀这时孔子的心情, 可以说快乐而充满希望, 孔子这时还不到三十五岁”。 十五、 齐景公问政、 仲尼闻《韶》, 途经泰山 孔子自从见了老子以后, 过去一些偏于主观的做法是有意识地减少了一些, 遇事也更冷静了, 从而思维的深度与高度有了变化。 他想: “唯天下至诚, 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 主天下之大本, 知天地之化育。 夫焉有所依, 肫肫其仁! 渊渊其渊, 浩浩其天, 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 其熟能知之? ” 意思是: 只有天下的至诚之人, 才能够规划天下的大经, 树立天下的大本, 知晓下地的化育, 他还需要什么依靠呢? 他的仁德是那样的诚挚, 他的心志有如深渊那样深不可测, 也有如上天一样广阔! 孔子的思维, 变得更大了, 能思考一些有深度的问题。 虽然他说人家不知道自己有本领, 也能沉住气, 但想施展自 己的本领, 特别是政治方面的所谓抱负, 作为“士” 这个阶层的代表人物的孔子, 却还是跃跃欲试的。 公元前 517 年, 孔子去齐国, 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有记录的政治活动。 途经泰山, 孔子观山揽胜。 他产生了这样一种感觉: 当登上东山的时候, 就觉得鲁国小了 , 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所以, 见过大海的人, 就觉得别的水很难算作水了, 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 就觉得别的言论很难算作言论了。 观赏水有一定的办法, 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 太阳和月亮都有光辉, 连极小的缝隙都一定能够照到。 流水这种东西, 不把洼坑灌满, 就不会再向前流淌, 君子有志追求真理, 不到一定的程度, 也不可能通达, 孔子从泰山巍峨的气势中, 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雄浑的气魄。 孔子一行参加完泰山, 从泰山脚下路过。 有个妇人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 夫子立起身 来, 在横木上倾听哭声, 让子路去问问那个妇人是怎么回事。 子路问: “您哭得这么悲痛, 好像有很伤心的事。” 妇人就说:“是的, 从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 后来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现在连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 ”。 先生问道: “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 回答说: “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 先生说: “年轻人, 要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狠可怕!” 苛政猛于虎。 一路走来, 孔子一行, 来到了 远近闻名的大都市——临淄。 见到了富庶的东方大国齐国的风貌。 他疆土在现在的山东中部和东部一带,土地肥沃, 农业发达, 并富有鱼盐之利。 在齐桓公的时代(公元前 685——前 643 年), 又经过杰出的政治家管仲整顿国政, 成了春秋时期一等大国。 这时是齐景公统治时代, 也是大政治家景婴活跃的时代, 国家安定而强盛。 孔子希望在齐国作一番事业, 是有现实根据的, 然而事情不是那么顺利。 原来鲁国有三家有势力的贵族, 一是孟孙氏, 就是孟懿子, 南宫敬叔他们那一家; 二是叔孙氏; 三是季孙氏, 就是孔子年轻时穿了孝服赶去吃饭的那一家。 这三家贵族原是鲁桓公的子孙, 所以,又称为“三桓”。 三家之中, 季氏势力最大, 这时季氏的季平子专政, 鲁君昭公很讨厌他。 恰巧季平子和一贵族郈昭伯因斗鸡发生纠纷, 原来季家的鸡翅膀上加了芥末, 为的是迷对方的鸡的眼睛, 但郈家的鸡爪子上却带了锋利的金属, 季平子见郈伯不肯退让, 便强占了郈家的封地, 郈昭伯于是向鲁昭公诉冤, 鲁昭公以此为借口,讨伐了季平子。 季平子联合孟氏, 叔孙氏进行反击, 鲁昭公失败了,鲁昭公逃到齐国。 齐国把他安置在郓城(在山东郓城县东), 郓城是齐国从鲁国夺去的地方——鲁昭公便在齐国住了下去。 鲁国陷在混乱之中。 对于三桓的擅权, 孔子本来是不满意的, 现在鲁昭公也被三桓驱逐出国, 他实在看不下去了, 便也离开鲁国, 到齐国去试一下。 据说, 齐景公在五年前(公元前 522 年) 到鲁国的时候, 就见过孔子。 那时齐景公曾问孔子: “从前秦穆公国又不大, 地方又偏僻, 可是为什么能称霸一方呢? ” 孔子当时回答说: “秦国国家虽然小, 可是他们的人志气大, 地方虽然偏僻, 可是他们的人行起事来正当。 秦穆公又会用人, 曾看中了喂牛的百里奚, 和他谈了三天话, 便能信任他, 叫他执政。 像穆公这样做法, 统治全中国也是够格的; 称霸一方, 还只能算是小成就呢”。 齐景公听了 很满意。 孔子心里有了底儿, 以为到齐国可以做百里奚第二。 依照当时从事政治活动的方式, 要去投效一个国君, 得找一点门路。 那怕孔子已经见过齐景公, 齐景公对孔子的印象也很好, 但如果不打通齐景公的亲信, 也还是难于掌握到实权的。 虽然有百里奚那样的传说, 但这究竟是一般“士” 所乐道的美谈罢了, 当时社会的现实不是那样的。 因此, 孔子先当了齐景公的亲信高昭子的家臣。 高昭子果然替孔子在齐景公跟前说了些好话, 于是齐景公向孔子请教政治的大道理。 孔子说: “君王要像君王, 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 儿子要像儿子。” 意思是要维持社会上的统治秩序,各人要按其名分办事, 用孔子自己的话说, 叫做“正名”。 他后来在长期间内, 也还是这样主张的。 齐景公听了, 很高兴地说: “对呀, 如果君王不像君王, 臣子不像臣子, 父亲不像父亲, 儿子不像儿子, 那么, 我就是有的是来, 还能吃得成饭么? ” 过了几天, 齐景公又问孔子政治上最迫切的问题是什么, 孔子看准了齐国当时最大的毛病是奢侈浪费, 于是说:“问题在于节约”。齐景公听了还是表示满意。 齐景公想把尼溪地方的田地封给孔子。 可是齐国的执政大臣, 老政治家晏婴, 是不赞成孔子所讲究的那一套礼数的, 便向齐景公说:“这班新兴起来的“儒”, 他们只会说漂亮话, 不能受约束, 他们很骄傲, 自以为是, 不肯俯就别人。治丧主张铺张, 埋葬不惜倾家荡产, 这种风气也要不得。 他们靠着游说、 当食客过日子, 国家能依赖这些游民么? 自从周朝衰落以来,不见出过什么贤人, 过去的礼节乐章也好久没有人看得明白了, 现在孔子就专讲究这一套。 怎么见人, 怎么走路, 穿戴什么, 甚而摆什么面孔, 繁琐的要命。 多少年也学不完, 一辈子也搞不清。 您如果让他在齐国实行起来, 恐怕解决不了什么最急切的问题的”。 因为这话说中了孔子的主要毛病, 齐景公动摇了。 以后, 齐景公再见孔子的时候, 便不再向孔子请教大道理, 不过表面上还很客气罢了。 过了一些时候, 齐景公才对孔子说: “如果像鲁国对待季氏那样, 拿有权的上卿地位给你, 我做不到; 如果像鲁国对待孟氏那样,拿无权的下卿地位给你, 我也不肯。 那么, 我待你在季氏、 孟氏之间吧”。 这话自然是冷淡了孔子的, 而且齐国的贵族也怕孔子真正在齐国当权, 便都想陷害他, 孔子是有些风闻了。 齐景公终于向孔子点破: “我老了, 精力不济, 不能任用你来图谋改革了”。 孔子听了,便只好收拾行李, 干脆离开了齐国。 孔子在齐国艺术上却进了一步, 他在齐国宫廷里听到了虞舜的古乐, 所谓《韶》 的。 他不但听了, 而且用心学习了一番, 他学的这样专心, 有三个月连肉的滋味也不知道了。 孔子自己在这时也说:“我没想到我当时是这样地被吸引到音乐里去了”。 十六、 贤人季札、 再三推让王位, 侄儿光“鱼藏剑” 刺吴王僚夺王位 孔子在齐国大概住了三年的时间。 他出国时, 三十五岁, 回国时三十七岁。 鲁国依然很混乱。 逃到齐国的鲁昭公曾经想借齐国和宋国的力量回复王位, 但季氏却依靠晋国的势力, 始终拒绝接纳鲁昭公。孔子仍然没有从政的机会。 在这一年, 吴国发生了政变, 这就是有名的“鱼藏剑” 故事。原来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 第四个儿子最贤, 他就是前面说过的那个季札。 寿梦想传位给季札, 可是他不肯接受, 于是传给大儿子,老大还想让给老四, 季札还是不肯。 后来老大死时, 便传给了老二,想这样兄弟相传, 终会传到老四。 可是老二、 老三先后去世, 季札又躲开了。 于是老三的儿子继了位, 这就是吴王僚。 季札是这样的谦让, 可是老大的儿子光, 不服气, 便派刺客专诸, 扮作厨子, 在一次宴会上, 专诸把短剑藏在烧好的鱼里, 在上菜的时候, 把吴王僚刺杀了。 光就夺取了王位, 这就是吴王阖庐。 这时, 季札赶了回来, 但他不是回来争王位的, 而是为了吊祭已死的吴王僚——他的侄儿。 然后, 他便住到自己的封地—延陵 ( 现在江苏武进县) 去, 以后再也不出来了。 有关季札的故事是很多的, 还有一个故事说明他对人很讲信义。 当他出使各国的时候, 经过徐国(现在安徽泗县北), 徐国国君很喜欢季札佩带的宝剑, 但是不好意思开口。 季札却看出来了,只是因为一个使臣是不能不佩剑的, 当时便也没有什么表示, 可是已经拿定主意, 当出使完毕时, 便把剑送给他。 后来, 季札回来又经过徐国, 徐国国君却早就亡故了。 季札便解下宝剑, 挂在徐国国君的坟旁的树上。 别人说:“人都已经死了, 你这宝剑还送给谁呢? ”季札答道: “话不是这样说, 我心里曾许过他呵, 难道因为他死了就变了心么? ” 后来当地便流行这么个歌: “延陵季子呵, 他真念旧, 宝剑值千金呵, 他挂坟丘”。 孔子对这样一个人物是十分敬重的, 后来季札死了, 孔子还给他题了墓碑。 这块碑上的字, 据说是唯一的被保存下来的孔子的书法。 十七、 鲁国季平子过世, 季桓子接位, 季氏家族几番变迁, 于此时局中, 孔子悠然度日 流亡在齐国的鲁昭公, 在齐国受尽了气, 终于在公元前 510 年死在国外。 这一年孔子四十二岁。 鲁昭公的弟弟被立为鲁君, 这就是鲁定公。 过了五年, 把持鲁国国政的季平子死了, 他的继承人是季桓子, 季氏依然大权在握。 正如季桓子常要威胁鲁定公一样, 季桓子的一些得势家臣, 也威胁着季桓子。 同时, 这些家臣, 也彼此摩擦, 都想吃独份儿。 消灭同列的竞争者, 夺取更多的权益, 这几乎是那时从各国的诸侯,一直到卿大夫及其它家臣的共同做法。 季桓子这时有势力的家臣是: 仲梁怀, 阳虎和公山不狃。 先是仲梁怀和阳虎发生冲突, 阳虎想驱逐仲梁怀, 公山不狃出来做了和事老。 但因此仲梁怀的气焰大了起来, 阳虎就把他囚禁了。 季桓子出来干涉, 阳虎把季桓子也囚禁起来, 直到季桓子认输才被放出来。 这样, 阳虎就胁制住季桓子, 而季桓子则胁制着鲁定公。 孔子对这情形很看不惯, 所以就不愿意出来做事。 季桓子底下的三个有势力人物, 仲梁怀既被阳虎压服, 就只剩下阳虎和公山不狃。 公山不狃联合阳虎, 想把三桓的继承人更换,换上接近阳虎的人, 这样就可以更方便地操纵三桓了。 阳虎又把季桓子逮捕起来, 并要杀掉他, 但季桓子想办法逃掉了。 阳虎却终于在军事上失败, 逃往齐国了。 季桓子底下只剩下公山不狃一个有势力的家臣了。 公山不狃就在公元前 501 年占据了鲁国的费城(山东费县), 想以此为根据地来反抗季桓子。 公山不狃打发人来请孔子, 因为他晓得孔子是讨厌季家的专横; 同时孔子是既有声望又有本领的人, 请到孔子也可以壮一壮声势。 孔子呢, 寂寞了好久, 一直没得施展抱负的机会, 他又是熟悉历史的, 想到以前周文王、 周武王就曾以西北一块小地方丰(在现在陕西鄠县东) 镐(在现在陕西长安县西南) 作根据地, 统一北中国, 他是不是也可以将费城作根据地大搞一下呢? 他心里有些活动了。 可是孔子的弟子, 就奇怪他这太热心的态度了。 他最年长的弟子子路便首先表示不高兴。 他觉得老师天天讲“君王要像君王, 臣子要像臣子”, 正因为不赞成季氏的专横, 才不出来做事, 现在公山不狃还不是要犯上作乱么? 为什么反而要去帮他的忙呢? 孔子解释道: “他们请我, 难道是叫我白跑一趟么? 我也不是随便就去的呵。 真的有人用我, 我是想建设一个新的东周王朝呵!” 子路等才没有话说。 可是孔子心里也是矛盾的, 他到底冲不破他那维持现状的保守思想, 下不了 决心, 所以也终于没有去。 孔子这时便自嘲似的说:“我五十了, 事情成不成是命呵”。 十八、 孔子继续从事教育事业 孔子定下心来, 还是把全副精力, 放在教育事业上来。 孔子经常谈到仁的道理, 仁主要就是要爱别人的意思, 这反映当时“庶人” 抬头的社会现实。 子曰: “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 焉得知? ” 孔子说: “为人处世应以进入仁的核心最美好。 假如选择居所却不选择仁道, 怎么能说得上有智慧呢? ” 子曰: “苟志于仁矣, 无恶也”。 孔子说: “如果立志于仁道, 那么在他眼里天下就没有恶人。 子曰: “人之过也, 各于其党。 观过, 斯知仁矣”。 孔子说: “人犯错误, 是根源于复杂的社会关系。 观看别人犯的过错, 反省自己可以引发仁道的修养”。 子曰: “士志于道, 而耻恶衣恶食者, 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 “一个人有志于追求真理, 但是却以破衣粗食为耻,那就不值得与他谈论真理”。 子曰: “君子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 无莫也, 义之与比”。 孔子说: “君子对于天下事, 有所为有所不为, 只问是否符合道义”。 子曰: “君子怀德, 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 小人怀惠”。 孔子说: “君子的中心在仁德, 小人的中心在利益; 君子关心道德准则和法度, 小人只关心恩惠”。 子曰: “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 “唯”。 子出, 门人问曰: “何谓也? ” 曾子曰: “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 “曾参啊, 我的学说只有一个根本的东西贯穿始终”。曾子说: “是啊”。 孔子出去了, 另外的弟子问曾子: “夫子说的是什么呢? ” 曾子说: “老人家的仁道, 说的就是忠恕之道”。 子曰: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 “君子谈论事情, 他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 小人谈论事情, 他只关注是否有利可图”。 除了讲仁, 孔子又经常教导弟子学习历史, 学习技艺, 关心政治, 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等。 他的高兴, 苦闷、 愤怒,在弟子中间没有什么隐藏。 他的歌声, 笑声, 没有什么间断。 直率而又含蓄, 热情而又严肃, 活泼而不失分寸, 这就是孔子生活在弟子中间的形象。 孔子和人们谈论的时候, 总是尊重别人的意见, 就是对弟子也是如此。 子路、 曾晳、 冉在, 公西华侍坐。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 加之以师族, 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 比及三年,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求, 尔何如? ” 对曰: “方六七十, 如五六十, 求也为之, 比及三年, 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赤, 尔何如? ” 对曰: “非曰能之, 原学焉。 宗庙之事, 如会同, 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点, 尔何如? ” 鼓瑟希, 铿尔, 舍瑟而作, 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曰: “莫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 曾晳后。 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 “夫子何哂由也? ” 曰: “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 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 子路、 曾晳、 冉有、 公西华在孔子身 旁侍坐。 孔子说: “我虽然年长于你们, 但不要对这一点在意。 平时你们常说: “没赏识我的人啊, 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准备重用你们, 你们准备干什么呢? ”子路连忙答道: “假如有个千乘之国, 夹在两个大国中间, 外面的军事威胁非常严重, 内部又连年饥荒, 让我仲由去管理, 只要三年,就可以使民众变得武勇、 也懂得道义。” 孔子听后笑了, 又问:“求,你是怎样的呢? ” 冉有回答道:“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让我去治理, 只需三年, 就可让人民衣食丰足。 但是礼乐教化还得待君子来推助。” 孔子又问: “赤, 你是怎样想的呢? ” 公西华回答道: “我不敢说我能干, 只是愿意学习罢了 。 宗庙里的事, 以及诸侯之间的接见, 我希望能够身披着玄端衣, 头戴着章甫帽, 在那儿做一个小小的相礼者。” 孔子又问: “点, 你觉得怎样呀? ” 曾晳正在鼓琴, 瑟声稀疏, 听到先生叫他, 于是铿地停止鼓瑟, 站起来回答:“我说的不如他们三人说的那么美妙”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每个人只是说说自己的想法。” 曾晳说:“在暮春三月的天气, 穿着新缝的单夹衣, 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子, 一起组织到沂水边, 盥洗脸和手, 一路吹着舒适的凉风, 唱着歌一直到舞雩台下,跳舞跳个尽兴, 然后再一路唱着歌回家。” 话还没说完, 孔子喟然叹道: “我赞成点呀! 子路等三人退出去了 , 曾晳留在后, 再问孔子:“他们三人说的志向如何呢? ”孔子说:“不过是各言其志罢了。”曾晳说:“您老人家为何要笑仲由呢? ” 孔子说:“他当然也是有志为国, 不过应懂得礼貌, 他言语不让, 故我笑他”。 曾晳说: “只是求不算有志为国吗? ” 孔子说: “说到宗庙祭祀和诸侯会见, 还不是诸侯之事, 是什么? 像赤这样的人, 还只去当小相, 大相谁去当呢? ” 孔子为什么赞成曾晳呢? 唱唱歌, 吹吹风, 洗洗澡。 他可是一贯教导弟子有志为国。 孔子所以说这个话, 是因为一来自从决定不参加公山不狃的起事以后, 心里反而特别平静起来; 二来孔子虽然热心政治活动, 但素来也有不留恋富贵的一面, 清高; 三来孔子也不愿意轻易表露出他的政治抱负, 同时也是有意教育弟子们, 对待政治应该谦虚谨慎。 孔子问弟子想做什么, 这说明了孔子善于启发, 从孔子答复曾晳的话里, 可以看出孔子说话的分寸。 总的看来, 孔子和弟子的这场问答, 又说明了孔子怎样教育弟子们谦虚, 而他们对国家民族的兴衰, 是常惦念在心的。 这就是孔子和他的门徒们在一起生活、 交流时所常有的气氛。 孔子终于有了从政的机会了, 就在这一年, 他在鲁国得到了有职权的地位。 十九、 从中都宰到司寇 孔子真正从政的机会到了, 公元前 501 年, 也就是鲁定公九年,孔子五十一岁, 在鲁国当了中都宰。 当时鲁国比较安定了些。 季桓子的内部也由于仲梁怀被压服,阳虎出走, 公山不狃在费城并没搞出什么名堂来, 整个国家的局面,得稳定些, 单纯些。 鲁定公和季桓子见孔子曾想到公山不狃那里,而终于没有去, 于是理解到孔子想做一些番事业, 但又终于还是拥护鲁国的正体, 不违礼制, 这也就增加了对孔子的信赖。 这就是孔子能够出来从政的原因。 孔子当中都宰是在阳虎失败出走和公山不狃在费城举事之后, 这就不是偶然的了。 中都宰大概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市长。 孔子做了一年中都宰, 就很有成绩, 当时四方各国都想学孔子的治理方法。“四方皆则之”。 于是孔子由中都宰升为司空, 司空仿佛是后来管建设工程的首长, 又由司空而为司寇, 司寇是管司法方面的首长, 孔子现在是真正从政了。 孔子现在在鲁国做了官儿, 但他在一般老乡 长者跟前, 却仍保持谦逊淳朴, 像不善于说话似的。 当他在朝廷议事的时候, 是很会辩论的样子, ...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孔子的故事剧本版”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孔子教育学生的故事要求一个能写剧本的大概演上5~8分钟要求:现代文2人物——孔子 某

孔子教育学生的故事要求一个能写剧本的大概演上5~8分钟要求:现代文2人物——孔子 某

孔子,学生,故事,子夏,天下,壮硕,作业,剧情,品质,老师,相貌,现代文,老头子,英才,英俊潇洒,身材,教育,一个普通,2人,写剧本,如今是,拜他为师,有一天,看起来是,非常吃惊

2020-09-02 #故事会在线阅读

陆绩怀橘的故事剧本?

陆绩怀橘的故事剧本?

论语,孟子,孔子,孟郊,王勃,曹操,君子成人之美,白首之心,烈士暮年,穷且益坚,不成人之恶,君子坦荡荡,君子忧道不忧贫,小人长戚戚,壮心不已,老当益壮,志在千里,老骥伏枥

2016-10-24 #短篇故事

求一个成语故事或寓言故事的话剧剧本 不要太长10到15分钟就好 道具什么的最好少一点

求一个成语故事或寓言故事的话剧剧本 不要太长10到15分钟就好 道具什么的最好少一点

孔子,买主,头盔,老师,鲁缟,孔先生,仁爱,人家,卖主,居室,学生,把头,书简,方案,评评理,集市,为我们,你给我,以自己,作赌注,凭什么,明明是,徐敬德,子徐,敬德,谢一平,鲁群,还可以,明白了,人物

2020-07-18 #故事会在线阅读

求一个成语故事或寓言故事的话剧剧本 不要太长10到15分钟就好 道具什么的最好少一点

求一个成语故事或寓言故事的话剧剧本 不要太长10到15分钟就好 道具什么的最好少一点

孔子,买主,头盔,老师,鲁缟,孔先生,仁爱,人家,卖主,居室,学生,把头,书简,方案,评评理,集市,为我们,你给我,以自己,作赌注,凭什么,明明是,徐敬德,子徐,敬德,谢一平,鲁群,还可以,明白了,人物

2020-07-18 #故事阅读

求一个成语故事或寓言故事的话剧剧本 不要太长10到15分钟就好 道具什么的最好少一点

求一个成语故事或寓言故事的话剧剧本 不要太长10到15分钟就好 道具什么的最好少一点

孔子,买主,头盔,老师,鲁缟,孔先生,仁爱,人家,卖主,居室,学生,把头,书简,方案,评评理,集市,为我们,你给我,以自己,作赌注,凭什么,明明是,徐敬德,子徐,敬德,谢一平,鲁群,还可以,明白了,人物

2020-07-18 #故事会

求一个成语故事或寓言故事的话剧剧本 不要太长10到15分钟就好 道具什么的最好少一点

求一个成语故事或寓言故事的话剧剧本 不要太长10到15分钟就好 道具什么的最好少一点

孔子,买主,头盔,老师,鲁缟,孔先生,仁爱,人家,卖主,居室,学生,把头,书简,方案,评评理,集市,为我们,你给我,以自己,作赌注,凭什么,明明是,徐敬德,子徐,敬德,谢一平,鲁群,还可以,明白了,人物

2020-07-18 #小故事

求一个成语故事或寓言故事的话剧剧本 不要太长10到15分钟就好 道具什么的最好少一点

求一个成语故事或寓言故事的话剧剧本 不要太长10到15分钟就好 道具什么的最好少一点

孔子,买主,头盔,老师,鲁缟,孔先生,仁爱,人家,卖主,居室,学生,把头,书简,方案,评评理,集市,为我们,你给我,以自己,作赌注,凭什么,明明是,徐敬德,子徐,敬德,谢一平,鲁群,还可以,明白了,人物

2020-07-18 #小故事

求一个成语故事或寓言故事的话剧剧本 不要太长10到15分钟就好 道具什么的最好少一点

求一个成语故事或寓言故事的话剧剧本 不要太长10到15分钟就好 道具什么的最好少一点

孔子,买主,头盔,老师,鲁缟,孔先生,仁爱,人家,卖主,居室,学生,把头,书简,方案,评评理,集市,为我们,你给我,以自己,作赌注,凭什么,明明是,徐敬德,子徐,敬德,谢一平,鲁群,还可以,明白了,人物

2020-07-23 #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