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西游记》:从大漠古道上幻化而来1

时间:2020-07-09

儿童故事古道西游记

提示:本文共有 1278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6 分钟。

《中国国家地理》有个不定期的小栏目叫《名著地理》,也就是在其主导的地理专业文章中,穿插介绍一些古代文学名著(以小说为主),要求就是从地理入手,内容与地理有关,先后刊发的有沈伯峻先生讲的《三国》、胡小伟先生的讲“关公”以及运河文化与唐诗方面的选题。

安排到《西游》时,形式有些改变,长文变短,多期连载,每期两页篇幅,实用文稿1500字,(提供2000左右),其余版面由杂志方面安排图片。图片本来是我最担心的,我不相信他们能找到多少与我的话题相吻合的画面。但事实证明人家专业刊物确实有专业水准,所配用图片与我的文字话题相当吻合,有些在我看来还相当有资料价值,比如真火火焰山和第五座烽火台的插图,有兴趣的朋友建议翻看原刊。

刊物实际刊发的期号是:2006年7、8、9、11、12,2007年1期。这里发上去的是底稿,与发表的文字略有区别。发表的文字由于编辑的理解与沟通问题,有些地方略有出入,一般看来无妨大碍,但考究起来还是应当纠正的。

写这几篇小稿,当时颇费思量,所费的时间与小小篇幅不成比例。但对我后来写《西游记的前世今生》却很有帮助,对这种形式已经运用的得心应手。

撰文/蔡铁鹰

目 录:

第一节:十万八千里

第二节:流沙不是河

第三节:真火火焰山

第四节:斗法高昌国

第五节:草原精灵鼠

第六节:探源孙悟空 之 雪域哈奴曼

第七节:探源孙悟空 之 羌族图腾猴

第八节:真经在何方

第九节:灵迹晒经台

“十 万 八 千 里”

大唐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秋天,又一个骆驼商队从西域于阗今新疆和田地区进入长安。当时大唐西部的疆域已经打开,正常的通商也已恢复,由西域各国来的驼队在长安并不稀奇,但这次于阗的驼队有点特殊,商人中间居然有人不进客栈而是直接到宫门外要求觐见。

商人叫马元智,受人之托,从千里之外送来了一份要求呈交大唐皇帝的表文。

表文由快马飞递到洛阳,送上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案头。李世民当时正驻军洛阳,准备征伐辽东。面对这封封皮已经破损,处处透出旅途风尘的信函,李世民显然有点纳闷,不明白在大唐势力刚刚到达的万里荒漠之外,怎么会飞来这么一封要求直接呈交他本人的私人表启呢?

表启是一位法名玄奘的僧人写来的,说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他为了探求佛法求取真经,违反了朝廷当时禁止百姓擅自西行的规定,从凉州今甘肃武威偷渡出关,沿丝绸之路西行印度,刻苦求学十七年,现已返回,只是因驮经的大象溺死无法前行而停留在于阗,希望朝廷能赦免以往,准允回国。信中还简要的叙述了西行印度取经,行程五万余里所经历的种种艰难险阻和在印度周游各国的求学经历。

李世民依稀记得大唐立国之初,为了防范突厥部族入侵滋事,确曾有过不准军民人等擅自出关的诏令,但他却再也回忆不起曾经驳回过一个年轻僧人西行求学的申请。此时他当然不会再追究往日的这些琐事,但却没有将这封信随手搁置,因为他已被这位僧人十几年的求学经历深深地感动:他深知西行路途是何等的不易.如果没有十分的毅力,穿越浩瀚的沙漠戈壁,翻过终年积雪的天山,都是不可能的;他也充分理解玄奘孤身—人在异乡求学的艰难,如果没有十二分的执着,仅语言文化的隔膜,生活习俗的不同,便足以让人半途而废。李世民当即行文要求西域各地为玄奘的归国提供一切便利,重要关隘的官员需亲自迎送。

玄奘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城万人空巷,玄奘受到了空前规模的欢迎。这位玄奘,就是后来《西游记》里取经的和尚唐僧。

玄奘归国后,专心翻译取回来的佛经二十多年。但他也做了一件更重要的事,就是把他的西行经历写成一本十多万字的《大唐西域记》献给唐太宗,以满足这位大唐英主来日经营西域的需要——其实当时大唐的势力已远及西疆,但李世民看得更远想得更多,正是他本人向玄奘提出了希望了解西域的愿望。这本书详细记述了西域各地以至印度的风土人情、山川谣俗,今天已经被公认为是研究中亚、南亚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二十多年后玄奘逝世,与他朝夕相处的弟子们又根据他的口述,写成了一部以记人为主的玄奘传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又简称《慈恩传》),这部书所涉均为玄奘亲口所述,且行文典雅,措辞得体,因而同样被公认与《大唐西域记》齐名,梁启超曾誉之为“古今所有名人谱传中,价值应推第一”。

这两部书记录了玄奘取经过程中的许多具体事件,有些就是已经开始在西域流传的传说故事,这就开启了玄奘取经向《西游记》的演变。大约在晚唐时期,第一部搜集了包括孙悟空、沙僧在内的传说故事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在敦煌一带诞生。此后各种各样的取经故事频繁演变直到吴承恩最后完成《西游记》,即如春水东去那样自然流淌。

用“十万八千里”形容当年玄奘取经的途程,似乎有点夸张。当年玄奘去印度往返用时十七年,实际在途的时间约为三年,行程计五万余里。但这个数字虽然少于“十万八千里”,却绝不意味着轻松简单。毫不夸张地说,当年玄奘的取经,就如《西游记》里的唐僧一样步步履险,生死往往悬于一线。所不同的,《西游记》里唐僧面对的危险来自于妖魔鬼怪;而玄奘面对的主要是环境带来的自然之险。

按照《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记载,我们可以将玄奘的途程分为几个阶段,从中可以看出,玄奘在大约三年的时间里,实际上经历了除海洋波涛以外的所有自然气候和地质交通类型的艰难险阻。

从长安经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凉州(今甘肃武威)到嘉峪关,再到瓜州(今甘肃安西),可以算作玄奘行程的第一段。这段途程今天堪称通途,即使在当时也算不上困难;障碍主要来自政治环境。玄奘虽然随饥民涌出长安混到了瓜州,但朝廷封锁边关的政策并未有改变,玄奘一路上充满了被搜捕的紧张与惊吓。这给玄奘留下了一定的心理障碍,所以他在回国时停留在于阗,要事先向朝廷进表,解释当年私渡国境的动机。

出瓜州踏上戈壁,目标是戈壁对面的伊吾(今新疆哈密,实际停留地是更西一些的高昌古国,即今吐鲁番),这应该算是玄奘行程的第二段。这段距离从历程与实践上看,相对于玄奘的经历中似乎可以忽略不计,但事实上却是最惊心动魄的一段。由于体例的关系,玄奘自己的《大唐西域记》没有这段行程的记录,但显然他向弟子们详细讲述了这段行程的刻骨铭心,因而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我们可以读到犹如身临其境的转述。

在经历了与高昌王一段由敬爱而生的纠葛之后,玄装继续西行,进入他的行程的第三段,经阿耆尼(今新疆焉耆)、龟兹(今新疆库车),翻阅葱岭(帕米尔高原处的昆仑山脉)、跋禄迦国(今新疆拜城、阿克苏一带)、凌山(今新疆乌什别迭里山口)、大清池(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素叶城(即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由西行转而向南取道迦毕试城(今阿富汗喀布尔),翻越克什米尔大雪山,终于进入了北印度。所过之处,既有高原、冰坂,又有大漠、雪山,虽然因为有了高昌国王的悉心关照,没有在出现在戈壁上恍如隔世的那种绝境,但这一年多跋涉的艰难,也非常人所能想象。在我写作这段文字的时候,媒体正在报道今年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人数特多,但事故也超出往年,至今已经遇难8人,这时我忽然想到,如果考虑到季节选择、日常训练、物质条件、器械装备的不同,当年玄装翻越喀喇昆仑、兴都库什山脉的大雪山,其相对难度恐怕不会低于今天的攀登珠峰。

玄奘在印度度过了十三、四年的求学生涯,已经成为具有“三藏”称号声望崇高的大师。玄装归国之时,正是印度佛教繁荣的极点,大一统的印度王——戒日王为玄奘的归程作了尽可能详尽的准备,玄奘与随行人员以及相伴北归回乡的其他僧人组成了一支庞大的队伍。但尽管如此,这支队伍在经历雪崩、坠崖、溺水等等灾难后到达于阗(今新疆和田)时,仅剩下包括玄奘在内的七名僧人和一些随行脚夫,连驼经的大象也在激流中淹死了。玄奘不得不在于阗停留修整,晒晒被水浸泡的经卷,顺便等候朝廷同意归国的回应。

玄奘的这一路,交通是世界上最艰难的途程之一,气候是世界上最恶劣的地区之一,而文化又是世界上最复杂丰富的类型之一,如许机缘,催生出丰富的取经故事当然不奇怪了。

流 沙 不 是 河

在甘肃的安西和新疆的哈密之间,有一片热风弥漫、寸草难生的大戈壁,号称东西横亘八百里。它在地理学上有一个专门的术语,称作莫贺延碛,但在历史上更令人毛骨悚然的名称叫“八百里大流沙”,今天,对于从连(连云港)霍(霍尔果斯)高速或者从陇海线上经过的观光者,那种极度的荒凉已经是一种景致,但只要我们能记起这曾经是丝绸之路的要冲,就不难想象当年穿越这片大流沙的人——无论是商人还是取经者,他们用自己脆弱的生命与大自然展开的搏斗是多么的艰难。

玄奘在瓜州遇到了一位信佛的刺史独孤达,算是暂时躲开了边关驻军的追捕。现在从我们手头的通用地图上看,瓜州西北不远的疏勒河今天已经是一条季节河了,但当年的独孤刺史婉转地劝阻玄奘,说出瓜州西行必须经过疏勒河,疏勒河上游狭窄而下游宽阔,水深流急,很难渡过;河上虽有一座桥,但河对岸桥头的玉门关上有军队把守,不能随意通过。而出了玉门关后向西北走,就进入八百里莫贺延碛。那里有五座烽火台,每座相距百余里,里面都有军队把守,是专门拦阻私自西行者的。那八百里大沙漠上无飞禽、下无走兽,没有水也没有草,人马难行,沙漠中气候变化莫测,白天酷热难熬,时有狂风走沙,夜里又寒冷难挡,点点闪闪的磷火,令人毛骨悚然;途中常可见到堆堆尸骨,他们都是企图穿越戈壁沙漠而遭遇不幸的人。……

这样的劝阻当年当然不能让玄奘停住脚步。正是在这里,玄奘度过了她西行历程中最艰难危险的一段,而这一段经历也就成了催生《西游记》取经故事的最早契机。

第一是孙悟空的可能原型石盘陀。当玄奘准备孤身西行时,其实也有些许踌躇,他知道穿越这样的戈壁至少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为此他在瓜州寺庙的道场边徘徊了许久,甚至在佛祖面前暗暗祈祷。此时一个西域人跑来礼拜,自称名叫石盘陀,大约他看出玄奘非同一般(从记载看,当年的玄奘身形七尺“眉目疏朗,端庄若神,美丽如画”确如《西游记》里的唐僧那样儒雅,但更多了一份刚毅),即主动表示愿意受戒拜玄奘为师。玄奘见他言辞真诚,容貌恭敬且身体强壮,就把自己要西行取经的事讲给他听。石盘陀立即满口答应作向导,护送玄奘穿越戈壁通过五座烽火台。

玄奘让这位新收的徒弟去买两匹马。石盘陀回来时,牵着两匹马,其中一匹又老又瘦;还领来一位白发红颜的老翁。玄奘看了瘦马,心里颇不高兴。老翁恭敬地向玄奘作了一个揖,诚恳劝玄奘返回。玄奘答:“老人家的好意我心领了。我为求得佛法,取得真经而矢志西行,不到印度决不东归。就是死于途中,也心甘情愿,决不后悔。”老翁说:“法师的决心如此坚定,实在令人佩服。西行途中,法师可乘坐我的红鬃老马。不要看此马又老又瘦,它已经途经沙漠往返伊吾十五次了。如用其它马匹恐怕不能胜任。”于是,玄奘买下这匹红鬃老马。

半夜,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玄奘和石盘陀踏着薄霜,悄悄地出发了。走到疏勒河边,他们搭了一座便桥,渡过了疏勒河,但在河边休息时,石盘陀突然间跳起来,提着刀慢慢向玄奘走过去,在距玄奘十来步的地方心神不安地徘徊起来,不知是何用意。玄奘怀疑他有异心,随即坐起诵经,石盘陀才又睡下。次日早起,石盘陀实在忍不住,开口劝玄奘返回,被拒绝后只好握刀在前面开路,玄奘在离开一段距离的后面随行。走了几十里路,石盘陀又停住,跳下马,转身对玄奘说:“师父,弟子实在不敢再往前走了。我家里有老有小,触犯了王法怎么向家中老小交代?师父还是同我一起回去吧!”玄奘说让他自回,但石盘陀不肯就走,直到玄奘发誓不会牵连到他,又拿出一些银钱,又把他骑的那匹马送给他,石盘陀才从原路返回瓜州。

这位西域胡人石盘陀,有人认为就是孙悟空的原型,说他是玄奘所收的第一个弟子,在身份上与孙悟空相同。我本人对这一说法虽然不表赞同,但也愿意介绍给读者,因为这个思路是值得注意的,孙悟空的出现虽然有更复杂的文化背景,但与玄奘在西域途程上一些真实经历应该有关。

第二是八百里的流沙河、通天河的原型大流沙。《西游记》有两段出现了八百里的大河,一处是第八回说到的沙僧皈依之前做妖怪时呆的流沙河,“径过有八百里之遥”、“鹅毛也不能浮”。沙和尚就呆在这条河里吃人度日,据说已经吃了九个取经人,还把骷髅串起来挂在脖子下,“闲来拿来玩耍”。另一条是第四十七回出现的,要吃童男童女的灵感大王所居的通天河,也是号称“径过八百里,亘古少人行”。

似乎有点怪异,有宽达八百里的河吗?其实这就是玄奘穿越的八百里大流沙。对于远古以来丝绸之路上的旅行者,大流沙本身无疑就是恐怖的代名词,正如独孤刺史所说,途中常可见堆堆白骨;也正如玄奘后来证实的,脚下的路就是沿前辈取经人的白骨延伸的。对大流沙的恐怖和记忆当然会被反映出来,即以《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对这一段的所记,已经甚为详细;而在于晚唐出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取经故事中,已经出现了由大流沙演化而来,专吃取经人,还把骷髅串起来挂在脖子下的深沙大神。

最早编织故事的人生活在西域,直到大流沙的利害;而后来改写《西游记》的人在内地土生土长,无论如何想不到会有流动的沙,大不了认为水流湍急卷起了浑浊的泥沙,因此想当然的把原来戈壁中狂风、干热、缺水、迷途的凶险都形容成“洋洋浩浩,漠漠茫茫”之类的漫天大水。

如果还有疑问,可以翻检《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其中深沙神出现的时候,是“深沙滚滚,雷声喊喊”,与水根本就没有关系,这不很明白吗?

第三是沙僧的原型深沙神。玄奘在穿越流沙戈壁的第四座烽火台后,曾经迷路,又因精疲力尽,下马喝水时失手将皮袋落到地上,一大袋水全部渗进沙土里。玄奘懊恼万分,本想回到第四座烽火台取水,但他突然想起自己离开长安时发下的誓言:不到目的地,决不后退东归一步!于是毅然勒转马头,继续向西前进。玄奘瘫软在马背上,听任马儿信步向前,就这样四夜五天滴水未沾,终于连人带马一起栽倒在地上。意外的是,第五天半夜,昏迷中的玄奘梦到一位身高数丈的大神站在面前,对他大喝道:“何不强行,而更卧也!”玄奘惊醒,坚持向前走去,忽然红鬃马狂奔起来,竟把玄奘带进块有一坑清水的绿油油小草地。玄奘兴奋极了,在这块小草地上,和红鬃老马美美地休息了一天,终于走出大漠到达了伊吾(今哈密)。

玄奘解脱的科学解释是老马识途,闻到了随风飘来的青草的芳香。但玄奘显然更愿意归功于大神的提示,这种宗教情愫可以理解,何况人在极度疲惫、极度寂寞时真的会有幻觉出现。玄奘自己在《大唐西域记》中就说到在大流沙中“时闻歌啸,时闻号哭,视听之间,恍然不知所至”。

这里出现的身高数丈的大神,学者们认为即是西域一带普遍尊崇的深沙神。玄奘正是在绝境中想到了深沙神而出现了幻觉。深沙神崇拜出现的确切时间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在唐代已经是一位不太陌生的密宗神,唐代日本僧人来华取经就有取回深沙大神像的记载。从资料看,这位深沙神最初应当是印度婆罗门教——即“外道”(挂骷髅是一个标志)的恶鬼,后来成为密宗的护法神,又随密宗传入西域后本土化而成为沙漠神。

此后不久,玄奘的这段险遇演化成了故事,深沙神成为了皈依佛法的护法神,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正是这位脖子下挂骷髅的深沙神,用双手将取经的唐僧托过大漠。而这个形象,最终演变为《西游记》里的沙僧。

真火火焰山

新疆吐鲁番有处著名的景点火焰山。从远处看,导游手指的那座赭红色的,有着纵向皱褶的山真有点像火焰,再加上吐鲁番盆地的炙人的炽热,当导游说到“大家已经到了火焰山”时,身临其境的感觉油然而生。

这座山一向被当作《西游记》里火焰山的原型,几乎从来没有人怀疑。在火焰山的背后,现在建了一座唐僧师徒取经的群雕,落日沿山脊而下,余辉映照在雕塑上,呈现一种人工无法复制的金碧辉煌,任何一座寺庙里的金身佛像似乎都无法比拟。

从现有资料看,这座火焰山与《西游记》发生联系已有一定历史,清人俞樾《小浮梅闲话》和洪亮吉《洪北江诗话》中都已提到火焰山,其中《洪北江诗话》说:

小说家所言,皆有所本。如《西游记》之雷音寺、火焰山,皆在吐鲁番道中。余遣戍伊犁日,曾过之。

传统上或者说习惯上大家已经认为这座火焰上当然的与《西游记》有联系。但这是有疑问的。我们相信这座火焰山应该是对《西游记》的附会,清代前期在新疆频繁用兵,后来又将伊犁、迪化(今乌鲁木齐)辟为官犯流放地,使得吐鲁番成为交通要冲,官道自火焰山下向前延伸,途经者多有文人墨客,相关话题就此形成。理由就是,新疆有与《西游记》火焰山更相似的真火真焰的火焰山。

《西游记》在写到火焰山时,借一位老者的口说道:

敝地唤作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那山)却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袋,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

果然这火后来被假的芭蕉扇煽的腾腾火光冲天,有千丈之高,让悟空束手无策。

在探寻取经故事题材的来源而对《西游记》里的情节逐一过堂时,我们发现,这个故事显然不是吴承恩创造而是一个传统关目,早在晚唐《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火焰山就已经出现,只不过当时被称作“火类拗”。其中第六节写道:

又忽遇一道野火连天,大生烟焰,行走不得。

这应当是后来所有火焰山故事的雏形和来源。鉴于《取经诗话》诞生的年代和其质朴原始的形态,我们坚信其中的每一段故事都有其印象深刻的记忆或者原因——这几乎是原始传说故事诞生的法则——而且,这“火”是野火;这“烟”,是有焰的烟,言之凿凿,应当就是新疆的煤田自燃大火。

新疆的煤田自燃是一个特有的历史现象。我国北方的地下,蕴藏有一条从新疆准葛尔盆地开始,自西向东延伸至甘肃、内蒙、陕西、山西直至辽宁、黑龙江大兴安岭脚下的巨厚优质煤层,藏煤丰富且埋藏较浅有的甚至露天,同时煤质好燃点较低,因此遇雷电、野火甚至于与空气接触氧化都会引起自燃,火起则连片蔓延,遍地烟焰,火高数尺,颇为壮烈;一旦起火则又不易熄灭,因此会有持续几个世纪大火的现象。据前几年国家科委与欧共体合作项目《中国北方煤田自燃环境调查与研究》的报告,我国上个世纪末北方正在燃烧的和潜在燃烧的煤田面积达720平方公里,已烧掉煤炭42亿吨,现在每年还要烧掉1000多万吨,破坏掉煤资源2亿吨。从经济上说,这真是一个让人大叹可惜的数字。

煤田自燃以新疆尤甚,请看一篇来自网络的文章的描写:

这些活火区过去被人们称为火焰山。煤田燃烧时的景象正如古典小说《西游记》描述的一样,烈焰腾腾,浓烟滚滚。据测定,火区内温度高达摄氏700度,周围几十公里也热浪袭人。弥漫的烟雾里,白色、橙黄色、蓝色的火焰喷吐窜跃,高达3 5米,发出的声音若地底惊雷,声震耳鼓。方圆几百米外内外,弥散着令人窒息的臭硫磺味和煤焦味儿。

再请看人民网一位记者采访一个著名的自燃矿区——乌鲁木齐硫磺沟的描写:

经过半天的颠簸,车终于驶进硫磺沟煤田火区。眼前的景象让人觉得恍若置身吴承恩笔下的火焰山:蓝幽幽的火苗从地底下呼呼窜出,漫山遍野烟气氤氲,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硫磺味。离火区还有几百米就觉炙人的热浪扑面而来。”这火究竟何时烧起来的,没人知道,只是据说在光绪年之前,这里已是“裂隙纵横,浓烟弥漫,岩隙见火焰呼呼,经年不息。”

据说这个硫磺沟阻燃火区距乌市仅仅几十公里。

这里还有一则2005年来自网上的资料,介绍奇台县有曾经有一个面积达数平方公里的自燃火区,据说这片火区比较肯定从唐朝就已经烧起,是由于当时采煤时就地取火引起的。资料里引用了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宋使臣王延德从高昌(今吐鲁番)赴北庭(今吉木萨尔)途中写下的《西州程记》:

北庭山中出煤砂,山中常有烟气,涌起若云雾。至夕火焰若炬火,照见禽鼠皆赤。

采者着木底鞋取之,皮者即焦。

这就相当可信了。把这大火的起源从太平兴国年间上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也是合理的。到晚清,这样的记载还在延续,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奇台县乡土志》说:

红沙泉迄于老君庙煤矿火焰四时不息。凡窑户挖取必俟秋末冬初,方可前往。若春秋二季,火气逼人,不敢向迩。

这样的记载应该说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所谓的“野火连天,大生烟焰”其实是一脉相承的。火焰上源出于此,我们不应再有怀疑。

以上提到的两处煤田大火据说都已扑灭了,也正是由于报道灭火的成就我们才知道新疆还有如此独特的景观。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仍在燃烧的自燃煤田,真想去看一眼真火真焰的火焰山是何种膜样。也不知道是否可以借此机会给新疆的有关部门提个建议:开发个火焰山景区如何——真的火焰山!

我并不想否定吐鲁番的火焰山。没有必要,在旅游界的法则里,景点是可以附会的,只要把你独特的东西、把你的亮点(譬如吐鲁番火焰山独特的形状与颜色)介绍给游客,游客赏心悦目就行,一般游客未必考较所谓的真伪。但有一层关系我们必须搞清楚,附会的火焰山依赖于《西游记》而存在,毕竟是赝品;而《西游记》的火焰山却依赖于煤田大火而存在,这才是真正的生命之源。。

而且我大胆的预测一句:会是世界级的极品景观。

斗 法 高 昌 国

《西游记》一共写了四十几个故事,其中发生在人间国度的有九个,这个数字与当年玄奘在西域逗留过的国度差不多,只不过时过境迁,年代久远,我们已不能一一对应。但有一个故事是可以对应的,那就是玄奘在亲情般的温柔中经历一次生死考验的高昌国和《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尽展其能,与妖魔斗法的车迟国。

当年玄奘走出大漠,在伊吾(今哈密)稍事休整。此时,一位奉命专程前来迎接他的使者也已到达,这让玄奘很诧异。原来,在伊吾的西面有个叫高昌的大国(在今吐鲁番市境内),国王麹文泰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早已从来往的客商那里知道玄奘的大名,所以专派使者赶来迎接。由于使者再三陈述了高昌王面见玄奘的迫切心情,玄奘觉得盛情难却,只得跟随使者上路。他们到达高昌都城的时候,全城灯火通明,国王与全体大臣均在宫外迎接。高昌王更是与玄奘促膝长谈,直至夜深,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高昌国王对玄奘执弟子礼,做了虔诚弟子所能做到的一切,但他希望玄奘能留下来,接受供养,这却是玄奘所不能接受的。于是,国王的挚爱伴随着尊严,玄奘的信念伴随着执著,双方必然的发生了冲突。国王大声嚷道:“没有我的旨意,看你有何办法离开高昌。”玄奘则坚毅的说:“陛下留下的只能是玄奘的尸骨,却绝不能留下玄奘的灵魂。”并宣布就此绝食。此后的四天里,玄奘滴水未进,只是静坐打禅,身体几近虚脱。高昌王想尽一切办法都无济于事,最后只得充满愧疚、泪流满面的向玄奘保证不再阻拦西行。作为回报,玄奘也答应与高昌王结为异姓兄弟,取经回国时再在此停留三年。

高昌王为玄奘准备了丰足的物资和随行护送人员,给沿途将要经过的二十四个国王都准备了礼物,还特意给自己的亲戚,当时占据中亚一带的西突厥统叶护可汗写了信,请他以自己的威望影响,沿途照顾玄奘。因为大雪封山,玄奘一行在今库车境内的古龟兹国逗留了两个多月,然后经过今拜城、阿克苏到达古人称为葱岭的天山山脉,翻越了位于今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交界的乌什别迭山口。这座山口古人叫凌山,终年积雪,坡陡路滑,短短几天中,玄奘的随行有的被雪崩埋没,有的被冰凌砸死,有的失足滚下万丈深渊,损失了三分之一以上。但万幸的是,玄奘终于走出了冰山雪坂,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碎叶城找到突厥可汗,并在他的帮助下,平安经过中亚的大小国家到达印度。

得到高昌王的帮助,玄奘的这一段行程中不再有人为的困难。但在龟兹逗留期间,却有件事值得一提。龟兹也是一个信佛的国家,国内有个万众敬仰的高僧叫木叉毱多,曾在印度游学二十多年,造诣高深。他对玄奘颇为客气,但遗憾的是他信奉的是小乘佛教。我们知道,佛教有大乘、小乘之分,小乘佛教崇尚通过自我苦修的方式达到涅盘境界,以摧残自己为主要修行方式的苦行僧一般都是小乘教中人;大乘教则认为自己的教派犹如大车大船,应当普度众生,同达西方极乐世界。我国早期的佛教大多是小乘佛教,唐代以后则流行大乘教派。正如《西游记》所言,玄奘本来修习的是小乘教,因为仰慕大乘教派才发愿往西天取经的,因此他和木叉毱多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教义论辩。玄奘向木叉毱多请教时提到大乘经典,木叉毱多很不高兴的说:“你怎么问起这等邪书,真正的我佛弟子是不学这些的。”而玄奘本来对木叉毱多崇敬的心情也自此云消雾散。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记载来看,论辩的最后是玄奘取胜,木叉毱多对玄奘也非常钦服,但两人的关系却渐渐疏远,甚至到了木叉毱多不愿再见玄奘的程度。

这与《西游记》有关系吗?有的。对于这些事件的严肃性我们不可忽视。我们应当把玄奘的绝食看作是一次与高昌王温柔的生死相搏;我们也应当把玄奘与木叉毱多的论辩看作一场虽然没有生死之虞,但事关尊严与荣誉的斗法。

在宗教氛围中,信仰的不同是最深刻的分歧,所谓“道不同,不相与谋”,说的是对信仰或教义分歧最简捷的处理原则,而这往往是做不到的,更多见的是激烈的口舌之辩和意气之争。我们去青海、西藏旅游,寺院僧侣们的辩经非常值得一看:参与的僧侣分为立论者(立宗)和发难者(辩宗),立论者提出论点后,坐地应对,气定神闲,莫测高深;发难者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数人,围住立论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口辩还经常伴随身动,常见的姿势是提问者左手前伸,指向坐在地下的立论者,右手高高扬起来,向前拍下去,发出清脆的响声,同时高抬左脚,跺下去,再大喊一声,那气势就如巨石击卵,泰山压顶,紧张而热烈。这是同门之间的学习切磋,胜负的结果不过是自鸣得意和羞愧自责的区别而已。但如果这样的辩经发生在不同教派之间,往往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不可调和的争吵;而如果发生在不同宗教之间,那就是刀光剑影的另一种形式。玄奘后来在印度,就经历了一次与外道婆罗门教以项上人头为赌注的辩经。那次辩经,玄奘赢了,失败的婆罗门如约上门等候处置,但得到了玄奘的宽恕;但我们这里做一个假设,假设婆罗门赢了,他们会留下玄奘脖子上的人头吗?

玄奘在高昌、龟兹的经历反映在《西游记》中,就是车迟国唐僧师徒与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斗法的故事。故事的具体内容变了——这可以理解,毕竟《西游记》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太多的文化变更——但以斗法一决胜负的核心没变。

当然,千万不能忘记交待的是:车迟国就是高昌国。车迟,是汉代西域车师国的不同音译。而高昌这个地方,汉代时就是车师国。

玄奘离开高昌不久,大唐的兵马就占领了高昌,并把高昌作为经营西域的地区核心,在此设立了地位相当于今天新疆军区的安西都护府,地名也被改为西州,高昌这个词便不经常用了。而唐人经营西域喜欢以大汉为榜样,喜欢用汉代的旧典,高昌因而又往往被称为车师。唐代著名诗人岑参有过一首流传很广的边塞诗《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诗歌在表示了对能征善战的大将封常青的预祝之后,用一句“车师西门伫献捷”作结,说我们都在车师的西门口等候你凯旋归来。这里的车师,指的就是当时安西都护府所在地高昌——汉代的车师、《西游记》的车迟国。

草 原 精 灵 鼠

《西游记》里的精灵各种各样,大到狮子老虎,小到花鸟鱼虫,凡有灵性,都会被吴承恩取来,信手点染,然后一个可恶、可恨也许还有点可爱的妖精便跃然纸上。但有些妖精的来头要大些,他们自己带着传记走进了《西游记》,那份经历可不是吴承恩能随意编的。

比如《西游记》写到个陷空山无底洞,洞里有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多情女妖精,费尽心机捉住唐僧,软磨硬逼死活要成亲,还饶有情趣的准备了一席素斋素酒。孙悟空、猪八戒打进洞里,发现这洞方圆三百里,处处相连,洞洞相通,妖精竟然不知去向。书中写到:正当悟空焦躁之时,忽闻得一阵香烟扑鼻,却见一个极隐蔽的洞穴中,放了一张雕漆供桌,一个镏金香炉,供养着一个大金字牌位,写着“尊父李天王之位”;一个小点的牌位,写着“尊兄哪吒三太子位”。悟空大喜,打上南天门,找到了托塔李天王和哪吒,撒泼耍赖讹着李天王父子帮他捉了妖精。原来这妖精是个金鼻白毛老鼠精,三百年前偷如来的香花宝烛,被李天王捉住教训了一顿,于是拜天王为义父,哪吒自然也就成了她的义兄。现在虽然不大往来了,但这位鼠精还颇有情义,在洞府中还供奉着她义父、义兄的牌位。

《西游记》没有说陷空山无底洞在何处何方,但这故事却并非无根无袢,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告诉我们,这个精灵鼠老家竟然远在当年的瞿萨旦那国(今天新疆和田境内)——这大概是吴承恩想不到的。

草原多鼠,今天已经是常识。那些小东西是草原上数量最多的动物,处于草原食物链的最底层,狐狸、黄鼬、苍鹰、猎隼等等地上跑的、天上飞的食肉动物,都以遍地撒欢的小鼠为生。这些鼠喜欢在草原上钻地、打洞、堆土,形成一个个鼠壤坟,往往破坏草原植被,酿成鼠患,因此当地的居民一刻也不会忘记它们,草原上于是也就有了许多关于鼠的故事。

玄奘当年经过瞿萨旦那国的时候,都城外一个特大的鼠壤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因此听到了当地一个关于鼠的神奇故事。当地人传说,当年匈奴数十万大军侵犯瞿萨旦那,就在都城外的鼠壤坟旁屯军,都城危在旦夕。正在举国惊恐,四处无救的时候,瞿萨旦那王忽然灵光闪现,想到了关于鼠壤坟中金色鼠王的传说。鼠王显灵的传说早已有之,但国王从未认真看待,此时百无一计,情急之下,赶快设案焚香,祈求鼠王显灵。当天夜里,国王梦到鼠王对他说:“定当相助,愿早做准备,明日交战,必获全胜。”国王连夜调集军马,凌晨杀向敌营。意想不到的是,匈奴军队的马鞍、弓弦、甲链、战袍等一切有系带的地方,都被鼠咬断,数十万大军竟然无法参战,束手就擒。

这个故事的确在当地广为流传过,十九世纪英国人斯坦因在西域考察时,曾经发现一块描绘这一古老故事的画板。

但这个故事与《西游记》有关吗?有。请注意,《西游记》的鼠精敬称托塔李天王为义父,称哪吒位义兄。而李天王虽然现在是道教神,但却是由佛教的北方毗沙门天王演变而来的,我们不妨循着这个线索继续查下去。

唐代从玄宗朝开始,密宗盛行,密宗重法术,故事也就多。当时朝廷的三位护法大师,人称“开元三大士”,都号称法力无边,而其中不空三藏施展法力的故事既多又精彩,有一个就是根据上面的鼠王故事改编的。

故事说唐玄宗天宝元年,西域的大石国(今伊朗境内)、康国(今乌兹别克境内)等五个小国联手进犯安西,安西都护府八百里加急向朝廷求援。安西都护府是大唐收复龟兹、焉耆、于阗、疏勒之后设立的行政管理机构,治所在高昌故城,距京城有万里之遥。他们的求援让唐玄宗觉得很头疼,即使派兵去救,大军到达也得八个月之久,那时这安西还能归大唐所有吗?这时护法大法师不空三藏说,陛下为何不请北方毗沙门天王的神兵应援?只见不空法师设下道场,口念真言,忽然就见有神人二三百人,穿盔带甲立于道场前。玄宗奇怪的问:“此是何人?”不空三藏告诉他,这就是毗沙门天王派往安西救援的神兵,特来辞行。两个多月后,安西有公文快马送到,说敌兵已退,安西无忧。原来不空三藏法师请来毗沙门神兵,安西城上空天色陡然昏暗,云雾中有数百身穿金甲的神兵,身长都在一丈以上,威风凛凛;一时敌兵尽退。再看敌兵营中,到处都是金鼠咬断的弓弩器械,全不堪用。

这个故事显然来自瞿萨旦那鼠壤坟传说,不过已经进化了,原本独立为王的金毛小鼠都被收编,成了毗沙门天王的部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就如原生态的山歌小曲经过再创作,成了民歌。跨出这一步,就有可能走得更远。

毗沙门是佛教密宗大神,是一位最早由印度传入西域并在西域本土化,而后又传入中原的佛教大神,因此与毗沙门有关的故事大多带有西域的文化、民族色彩,金色小鼠的故事被吸收,也不意外。毗沙门在中原佛教中后来被命名为四大天王,称北方多闻天王,也就是寺院里经常可以见到的四大天王像中手拿琵琶的那位。我们的本土宗教道教,有多神崇拜的特点,鸡犬狐兔都能成精,但向来缺少系统化的大神,他们觉得自己的宫观里没有象样的看门大将,不够威风,于是将四大天王“请”了过去,毗沙门天王也就改名叫托塔李天王。毗沙门改换门庭的时候,显然将这些个老鼠精部下也带进道教了,关系还更密切,叙了亲戚。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西游记》:从大漠古道上幻化而来1”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大唐西游记 4 大漠·古道

大唐西游记 4 大漠·古道

法师,西游记,孙悟空,玄奘,胡人,玄奘法师,五戒,中华,向导,原型,停下来,地方,形象,瓜州,讲经,路途,有一位,一些学,慢慢走,文明之旅,认为是,这个人,谋杀犯,在随后,古道,大唐,大漠

2020-07-09 #故事大全

《大唐西游记》第4集 大漠古道

《大唐西游记》第4集 大漠古道

法师,西游记,孙悟空,玄奘,胡人,玄奘法师,五戒,中华,向导,原型,停下来,古道,地方,大唐,大漠,形象,瓜州,讲经,路途,有一位,一些学,慢慢走,文明之旅,认为是,这个人,谋杀犯,在随后

2020-07-09 #故事大全

《西游记》从大漠古道上幻化而来5

《西游记》从大漠古道上幻化而来5

玄奘,那烂陀寺,佛教,印度,西游记,真经,佛陀,圣迹,法师,三藏法师,灵山,中国,世界,中心,佛祖,关系,天竺国,成佛,寺院,往西方,比哈尔邦,荣誉,遗迹,说法,资格,释迦牟尼,大乘佛教,灵鹫山,极乐世界,于最

2020-07-09 #故事会在线阅读

《西游记》从大漠古道上幻化而来6 中国国家地理网

《西游记》从大漠古道上幻化而来6 中国国家地理网

玄奘,印度,花种,塔什库尔干,大象,甘肃,经卷,晒经台,新疆,回程,阿富汗,和田,向西,地区,国王,塔里木盆地,大会,故事,归途,河谷,法会,法师,西游记,通天河,过河,遗址,兴都库什山,戒日王,信度河,奥依

2020-07-09 #故事大全

《西游记》从大漠古道上幻化而来3 中国国家地理网

《西游记》从大漠古道上幻化而来3 中国国家地理网

火焰山,西游记,故事,新疆,煤田,伊犁,吐鲁番,来源,火焰,煤层,野火,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曾,化成汁,吴承恩,得山,洪北江,米左右,道中,那山,低山,新疆吐鲁番,座山,东西,乌鲁木齐,侏罗,再加,原型,历史,原因

2020-07-09 #故事阅读

4央视纪录片《大唐西游记》解说词之四大漠古道

4央视纪录片《大唐西游记》解说词之四大漠古道

玄奘,鞠文泰,烽火台,高昌,胡人,法师,孙悟空,国王,时候,向导,官兵,法显,王祥,弟子,突厥,西域,唐僧,中原,僧人,边关,观音,偷渡,一带,戈壁,故事,火焰山,黄运,莫贺延,公元,印度

2020-07-10 #小故事

考古人的西游记·唐蕃古道篇——读《从长安到拉萨:2014唐蕃古道考察纪行》

考古人的西游记·唐蕃古道篇——读《从长安到拉萨:2014唐蕃古道考察纪行》

古道,唐蕃古道,路线,考古,摩崖造像,民俗,长安,吐蕃,图文,德格印经院,特点,纪要,考察点,西游,遗址,建筑,拉萨,民风,甘肃,西藏,陕西,遗风,四川,图片,四川省,墓葬,文献,河谷,研究院,遗迹

2020-07-09 #短篇故事

西游记 之 红枫古道浙江游

西游记 之 红枫古道浙江游

白痴,群友,红枫古道,计划,安徽,婺源,戴村,老人家,青烟,秋色,同游,女人,小时,屁股,石城,江西,男人,行程,车辆,寻梦之旅,只数到,江浙,古徽,俊男,塔川,大亮,杨白,程一,里山,雷锋

2020-07-09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