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教育赋予人们适应生活的智慧

时间:2020-07-10

爱动脑筋的猴子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3802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7 分钟。

育邻梦

孩子是上天安排到每个家庭中的小天使,引导天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就需要父母用积极阳光之心去照耀。

如何让大脑越来越灵活?

人体的大脑重约1400克,大脑皮层厚度约为2,3毫米,总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据估计脑细胞每天要死亡约10万个(越不用脑,脑细胞死亡越多)。一个人的脑储存信息的容量相当于1万个藏书为1000万册的图书馆,人脑中的主要成分是水,占80%。它虽只占人体体重的2%,但耗氧量达全身耗氧量的25%,血流量占心脏输出血量的15%,一天内流经大脑的血液为2000升。”

古人常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喻经常运动,生命力才能持久、才有旺盛的活力。人体大脑的发育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遗传、环境、教育、营养与疾病等,家长要避免一些不利因素对儿童大脑发育的影响。在优生的基础上,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给予丰富的环境刺激,良好的教育、充足的营养,大脑就会健康地发育起来。

为了生产的需要,婴儿刚出生时大脑的重量仅有350 400克,大约是成人脑重的25%。此时,虽说在外形上已具备了成人脑的形状,也具备了成人脑的基本结构,但在功能上还远远差于成人,而且新生儿的脑骨骼之间结构并没有固定,脑门还未封闭,就是为出生后的继续生长预留空间。婴儿刚生时,不会讲话、不能辨识物体、不会自主活动,生活的能力需要通过后天模仿练习才能逐渐具备。孩子1岁时,脑的重量达到为出生时的两倍,达成人脑重的50%,2岁时为成人脑重的75%,孩子到7岁左右时几乎达到与成人相同的水平。从脑重量增长的速度可以看出,童年0 7岁是孩子大脑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所谓关键,就是说在这段时间内小儿最容易学习、模仿各种知识和经验,错过这个时期就不能获得或达到最好的水平。

思考让 脑变聪慧

增加对大脑的刺激

大脑有诸多职能不同的神经元组成,不同神经元负责控制不同人体不同的行为,比如视觉神经负责处理、分析、理解所见到的事物;听觉神经负责处理与声音相关的讯息;触觉处理与感知相应的信息;运动神经负责协调人体各肢体的有机运动.....作为人体一切行为实践的指挥中枢,脑神经指挥身体各器官“各司其职”,并对器官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所以,保持头脑清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均衡发展身体各器官的运动。

1.大脑喜欢图案和色彩。生动有趣的图案和艳丽的颜色能提升大脑能力;

2.大脑喜欢问题。当你在学习或读书过程中提出问题的时候,大脑会自动搜索答案,从而提高你的学习效率。从这个角度说,一个好的问题胜过一个答案;

3.气味影响大脑。香料对保持头脑清醒有一定功效。薄荷、柠檬和桂皮都值得一试;

4.大脑和身体经常交流。如果身体很懒散,大脑就会认为你正在做的事情一点都不重,大脑也就不会重视你所做的事情。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你应该端坐、身体稍微前倾,让大脑保持警觉;

5.大脑如同肌肉。无论在哪个年龄段,大脑都是可以训练和加强的。毫无疑问,不要寻找任何借口。不要整天呆在家里无所事事,这只能使大脑老化的速度加快。专业运动员每天都要训练,才能有突出表现。所以你一定要“没事找事”,不要让大脑老闲着;

6.大脑需要运动。经常运动的人头脑更清晰,站着办公效率更高;

7.大脑喜欢开玩笑。开心和学习、工作效率成正比,心情越好,学到的知识就越多。

8.大脑喜欢交流。社会交往能力直接影响着他的脑力,不愿意与人打交道的老人,患认知障碍症的风险更高。因此,人们应多结交一些志同道合、具有共同爱好的朋友,在人际交往中不仅能够相互学习,带来快乐,还能提高脑力。

合理用脑

人们常说:“生活需要劳逸结合”,大脑在成长生活中同样需要处理好实用与休息的完美结合。一日之中有白天与黑夜之分,生命也就适应了白昼活动、黑夜休息生活习惯,人在休息充足的情况下,身体各机能器官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大脑才能够正常的运转。正常情况下,成年人每天需要7-9小时。

1.同一神经系统高度集中精力最多25分钟。所以,干一项事情20到30分钟后就需要休息。这个休息即是换另外的事情做,比如闭目养神、眺望远方......

2.大脑需要空间。在宽敞的地方工作、学习效率更高;

3.大脑喜欢整洁的空间。在整洁、有条有理环境中人们的心情更加舒畅,工作、生活效率也会更高;

4.压力影响记忆。当你受到高强度压力时,体内就会产生皮质醇,它会杀死海马状突起里的脑细胞,而这种大脑侧面脑室壁上的隆起物在处理长期和短期记忆上起主要作用。因此,压力影响记忆。最好的方法就是锻炼,释放压力;

5.大脑像发动机,它需要燃料。大脑是一台珍贵而复杂的机器,所以你必须给它补“优质燃料”。健康饮食、合理膳食有助于大脑保持思维清晰......

6.大脑需要氧气。经常到户外走走,运动运动身体;

7.大脑需要重复。每一次回顾记忆间隔的时间越短,记忆的效果越好,因为多次看同一事物能加深印象,但只看一次却往往容易忘记。

勤参与社会生活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个人学习成长最高效的方式。逻辑思维是个人借用已经掌握生活经验分析、预判新事物发展趋势的能力,是通过观察新事物、调用已有知识经验、两相对照等活动得出预判认知的集合。得到社会公认的逻辑思维形式将成为指导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重要工具,它统一人与人之间分工、协作的共识,成为指引社会向前的主动力。当然,逻辑思维首先是个人“私想”,得到社会检验、认可之后方可成为真正通用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也不是能够从别处捡来的“舶来品”,它是从一个人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中观察、摸索、总结出来的;逻辑思维不是头脑中先天固有“与生俱来”的,它们来源于学习和社会实践,比如“儒家思想”是孔子极其弟子梳理、总结社会礼教的集大成者,是总结、概括和继承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倡导并在领导二十世纪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中大范围实践过的政治、军事、发展理论。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并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继续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成体系的思想终成为人们生产活动中的中心指导,成为让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有了统一的准绳,就如同在人际交流间修筑起来的信息高速路。

俗话说:“天下武功,为快不破”,人类社会劳动分工的第一要义也就是简单有效,把某件事物做到极致。从原始社会中人人都需要在小范围内实现衣、食、住、行的自给自足,到逐步产生劳动分工有了商业交易活动,时至今日行业分工业已高度细化,种植粮食的人只管种植特定品种、工厂工人制作特定种类的商品、物流运输者只管运输......如此细分的社会生活依旧在不断继续细化分工,只为简单有效。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做到极致就成为了专家,比如我们生活中的书画家、哲学思想家等等都是在某一特定利于将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做到简单有效。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生活中人们也总结了诸多简单有效的思想哲理,比如“天助自助者”“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大道至简”“笔胜于剑”“业精于勤”......简单有效是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真理基础,比如人生之中的“饿了吃、困了睡”,人生成长的基本准则就是获取成长资源、奉献成长智慧,企业生存的第一要义就是创造社会价值。

文明是人生行为处事的边界

做人没底线的孩子怎么教育?

教育赋予孩子融入集体生活的智慧、给予成长活动边界。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生命之处本就认知无边界、生活无底线,婴儿成长有多种可能,可能变得智慧、变得愚笨。孩子是行为可塑、可教导的代表,也正是由于孩子生命成长的可塑性,开展教育活动才有实质性的意义,也才能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添砖加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教育活动为孩子指引成长方向和成长行为边界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家长和师长通过自身的言行示范,为孩子的成长树立榜样,让孩子通过模仿习得生活技能、识别自然、融入群体社会生活的规则,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点亮人。学习的本质是孩子为成长储备生活的技能、知识能量和社会行为规则,是收集对未来生活可能有益的素材,是借助他人的成长经验充实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屏蔽、跨越后续生活中可能遇见的沟壑。

卢梭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通俗地讲就是成年人用自身的言行习惯影响孩子的成长,教育就是人点亮人、点燃人的活动,是孩子通过模仿获得成长经验的活动。教育活动传承人类文明,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是人们不断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教育活动传承的智慧成果如果恰好能够应用到某项社会生活实践中,它就如同给农作物“追肥”那样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教学内容未能针对性的解答某些生活中的问题,那它也培植了人类社会成长进步的土壤、提升了国民素质。也就是说针对性强的教育如同“追肥”,而通识教育就是为提升社会整体文明生活水平培土。

著名教育家张伯岑说:“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简单的讲就是为教者需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时刻以自身言行示范为孩子们的成长活动做指引。正所谓:“正本清源,正人先正己。”身为家长、师长首先就应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让自身行为符合社会道德与法律水准。教学活动在于赋予新生命融入社会生活的工具,为孩子们的人生成长指明方向。

人类生活是社会性的,每个人都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份子,每个人都通过获得他人的帮助成长自己,同时又通过帮助他人获得更多人的帮助。教学活动教会孩子使用人际间交流的工具语言;融入社会分工协作行为边界准则的道德与法律;认知、标记事物的工具数学;了解自然世界方法的生物学、物理学、地理学、化学......

方向是指引人生成长有效前行的指北针,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前人总结的智慧经验与技能积淀已经浩如烟海,任何个人相较于知识的海洋就如同航船之于大洋。如果没有灯塔指引航船是靠不了岸的,人生的成长学习同样如此,在没有成长目标与方向的情况下,个人很在成长过程中学以致用、学有所成。如果把一个人比作一颗子弹,要是没有靶标就只能胡乱飞行,最终势能耗尽而陨落,再或者如同《猴子搬玉米》见这个觉得好、见那个也觉着不错,最终只能空手而归。

成长进步起始于选择,生产、生活中每天都在选择。选择是打开生活之门的钥匙,生活中的一切都源于选择,选择生活的地域、选择与谁成为朋友、选择干什么工作、选择何种饮食......选择是生活的起始位。选择为成长指明方向和目标。俗语说:“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每个人都是自己那艘航船的舵手,驶向何方就是由选择决定的,如果您选定了灯塔那么您一定能够在短期内靠岸;如果您选择驶向深蓝,那么您将经历更大的风雨,或许也能收获更多......

人生之中可用的精力总是有限的,比如每天能够利用的最多时间为24小时,每年能够高效利用的时间是365天,按在世100年计算人生总时长约为36500天。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让自己的生活更有趣、有价值,就必须做选择,是选择农业种植、工业生产,还是创业?选择决定着未来的生活与工作方式。选择定居城市就难免在上下班高峰迎接被拥挤,选择向乡下惬意的生活就必然体力受累、物质相对匮乏。选择让原本相同的人们开启不同的生活模式,昨天的选择影响今天的生活,今天的选择影响明天可能的前行方向。选择让人们的生活产生了第一波分流,是人类社会分工协作的起点和基础。

佛祖在菩提树下问一人:“在世俗的眼中,你有钱、有势、有一个疼爱自己的妻子,你为什么还不快乐呢?”此人答曰:“正因为如此,我才不知道该如何取舍。”佛祖笑笑说:“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某日,一游客就要因口渴而死,佛祖怜悯,置一湖于此人面前,但此人滴水未进。佛祖好生奇怪,问之原因。答曰:湖水甚多,而我的肚子又这么小,既然一口气不能将它喝完,那么不如一口都不喝。”讲到这里,佛祖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对那个不开心的人说:“你记住,你在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美好的东西,但只要用心好好把握住其中的一样就足够了。弱水有三千,只需取一瓢饮。”人生在世可遇到很多美好的东西,但只要用心好好把握住其中对自我成长最有帮助的那些资源就足够了。

学习活动的本质是找寻到能够更好促进自我融入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产分工、协作的工具。人类生活是社会性的,每个人都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份子,每个人都通过获得他人的帮助成长自己,同时又通过帮助他人获得更多人的帮助。学习活动让每个人能够熟练使用人际交流的工具语言文字;认知、标记事物的工具数学;了解自然世界方法的生物学、物理学、地理学、化学......世界上适用于促进个人成长进步的工具“多如牛毛”,每件都是好工具,但每个人都只能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作为重点进修方向。人类社会是分工与协作的有机结合体,没有一个人能够“十项全能”,每个人参与社会分工协作的基础就是突出自身的优势,拼接到人类社会这个“新木桶”之中去。

教学活动引导孩子养成好的成长习惯重要

习惯,是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作息方式,是一系列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的集合;成绩,广义的成绩指完成特定任务的成效,狭义指完成学习、完成试卷所获得的分数。习惯是一些列成长成绩的组合体,而成绩的获得同样离不开好习惯的效力。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足以说明人生成长历程中,生活习性的重要作用。至于小学教育中是习惯重要还是成绩更重要,学习习惯与学习成绩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也就是说学习习惯好的的孩子学习成绩一定不会很差。同样,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他的学习习惯也必定属于优等。

俗话说:“滴水石穿”“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都是习惯与坚持的力量。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古罗马诗人奥维德说:“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习惯是一个思想与行为的真正领导者。习惯让我们减少思考的时间,简化了行动的步骤,让我们更有效率;也会让我们封闭,保守,自以为是,墨守成规。 在我们的身上,好习惯与坏习惯并存,而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取决于好习惯的多少。人生仿佛就是一场好习惯与坏习惯的拉锯战,把高效能的习惯坚持下来就意味着踏上了成功的快车。 如果你希望出类拔萃,也希望生活方式与众不同,那么,你必须明白一点:是你的习惯决定着你的未来。

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里的一屋就是人生成长历程中的习惯,小习惯成就大未来,比如饮食习惯决定您身体的健康状况;作息习惯影响您利用时间的效率;学习习惯笃定您学习的效率与成长高度......人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经过日复一日的砥砺和磨炼,能够使人抵达成功的彼岸,攀上事业的高峰。良好的习惯对于助力事业的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真可谓: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图书馆管理员布鲁克斯在肖申克监狱里度过了五十多个春秋,当他收到申请多次未果的假释令时,不是喜极而泣,而是惶恐不安,他早已习惯了监狱里的生活,不想改变。他拿着水果刀挟持狱友,想通过犯罪而继续留在监狱里,但最终良知让他放下了手中的刀子,拎起行李箱,走出了监狱的大门。但没过过久,他就自杀了,他在监狱中养成的生活习惯,不适应监狱外的生活,他又无法摆脱这些习惯。“习惯成自然”,被习惯的事物就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它们与我们紧密相连,良好的习惯可助人通往成功的大道、实现人生理想。

教育活动的主体内容是传授智慧知识

自然与法律赋予每个人平等的生存权利,但是生活中的人们却并不完全相同,他们拥有的智力、财富水平都“不平等”。那么,造成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存在“聪慧”与“愚笨”的根源是什么呢?根本原因在于学问的多寡,其实,人生真是“人人生而平等的”,作为新生命的每一个人原本是没有差异的,人与人之间的“聪慧”与“愚笨”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正所谓“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全世界新生命降生之时几乎是完全相同、平等的,他们没有财富、信仰的差别,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但是,放眼四周您就会发现,这个社会有穷人和富人之分、贵人和贱人之差,还有愚人和贤人之别。造成这些差别的根本原,就在于人们学或者不学、学习的方向和学习的多寡。俗话说:“人不学无智,无智者愚。”强调的就是智慧之道在于求学,求学者因博学而智、不学者愚。

学习是获取知识、提高智慧的唯一方式,那么应该学习什么呢?学习是一项综合性成长活动,学习活动概括起来主要包含:

1知理论。人行之于世有顺境,也难免遭逢坎坷,足够的理论知识则是指导一个人走好人生之路的根本。就拿日常的工作来说,既有不好做的工作,也有容易做的工作,复杂的、技术含量高的工作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来指导。

2习道德。重品行、有节操、守信用是一个人精神修养的根本,而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真正领悟到其中的内涵,并反省自己日常所作所为。为什么有的人会从事难度大的、高智慧的工作,而有的人从事简单的工作,这是因为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智慧和知识,同时,对人的道德修养标准方面也有不同要求。

3学文化。如果说老师是人成长的布道者,那么文化知识就是解开他面对各种困境时解惑明理的钥匙。学习文化知识能让人懂得更多的道理,获得更多的智慧。理论指导实践、道德指引行为、文化知识是生活更加丰盈、充满乐趣,正所谓“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贫贱富贵不是上天注定,而是取决于一个人在学习中所累积的智慧。事实上,上天不会预定一个人的贫富,更不会让人存在现在这种差别。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获得智慧,才能拥有富裕的生活。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是人类智慧汇集而成的海洋,书籍原本就是作者系统思维的集中体现或者社会集体智慧的汇集,如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详实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的《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

世界上书籍有千万种,每一种都记录了人们对该领域的认知探索历程,如史书重点记录历史人物与重大历史事件;医学典籍主要记录药物功效、病因、病理以及医治方法;生物学汇集人类对自然生命的认知;物理学与天文学讲述人类观察自然、总结自然规律;心理学、教育学集中阐述人生成长活动与教学活动规律......不同类型的书籍蕴含了人类成长所必须的不同精神营养。书是人类成长进步的阶梯,为前行指明前行的方向,为成长储备能量。

俄国著名文学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与文明。书籍从不同的视角讲述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讲述着人们生活中的情感故事,史书、诗集、文学典籍......在众多的书籍中,文学典籍成为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享用的文化大餐,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即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还兼具艺术性。即便是个人传记或者企业发展实录,那也是对已经成功个人或企业成长过程的简洁总结,在总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根据当事人或作者的喜好进行选择,这也是我们看不同作者书写同一人物传记或企业成长录时会各有侧重点的关键。生活中每个人都是趋利的,也就是说即便在完成著作的过程中,不同的作者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偏好,侧重表述与自己喜好相似度高的内容。

家是人生成长的根本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你认为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家庭教育生根、学校教育强干、社会教育开枝散叶

人一生之中几乎所有活动都与家庭息息相关,任何一个人可以不加入任何组织,但没有一个人不生活在特定的家庭之中。家是人生成长之源,是生命起航之地,是航程中的泊锚之地。个人成长的一生,每时每刻都在学习,学习生活的技能与习惯、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学习社会文化知识,学习活动归结起来就是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家是社会组织中最重要、最终端的单元,是社会最中坚的组织力量,也是任何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基本的居所。家庭由不同生活经历的成员组成,本就是一个小社会,对如何教导孩子成长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主意。古人讲:“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在教育孩子成长方面自然更多归属与孩子的母亲,这也就有了“母仪天下”的说法,就因为孩子多数是由母亲抚养长大的,母亲是孩子童年教导的核心。而今,现代社会男女平等参加社会分工劳动、平等建设幸福家园,因而在教导孩子方面也就相应的不再遵循“母仪天下”之说了,父亲在教导孩子成长方面的重要性正逐步凸显出来。

俗话说:“育林先育苗”,人生之中学习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童年,童年是人生的起步之年,是人生最可塑的时期。正如古人所言:“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观察三岁孩子的生活行为就能大致预测到其长大后的心理、性格......孩子七岁所具有的行为习惯,就基本决定着这个孩子一生的发展状况。现实生活中,孩子在七岁左右时大脑就已基本发育完整,也就是说个人脑细胞的活跃基数在七岁左右就已基本确定,该有的思维架构已搭建完成,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已基本确立。所以,孩子在家庭中学到的东西是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骨架性的内容,后续的学习成长就是在此基础上添加血肉。

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孩子养成热爱生活的习惯。人们常说:“滴水石穿”“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都是习惯与坚持的力量。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人生的好习惯多是被“狠心”带出来的,习惯的力量是无穷尽的。古罗马诗人奥维德说:“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习惯是一个思想与行为的真正领导者。习惯让我们减少思考的时间,简化了行动的步骤,让我们更有效率;也会让我们封闭,保守,自以为是,墨守成规。 在我们的身上,好习惯与坏习惯并存,而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取决于好习惯的多少。人生仿佛就是一场好习惯与坏习惯的拉锯战,把高效能的习惯坚持下来就意味着踏上了成功的快车。 如果你希望出类拔萃,也希望生活方式与众不同,那么,你必须明白一点:是你的习惯决定着你的未来。

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平常的习惯就是从家庭中继承的生活作息,生活作息是人生之中最为“稀松平常”的习惯,人生之中每天都在一定的作息中度过,比如要引导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父母就必须从自己做起长期坚持,而不能说是今天兴致来了就要求孩子早睡早起,明天孩子假期到了就允许孩子想什么时间起床就什么时间起床、想什么时间睡觉就什么时间睡觉。生活中,其他习惯如就餐、学习、讲文明、遵守社会法制等等,几乎没有一项生活习惯是能够轻而易举获得的,孩子每一项良好生活习惯的背后都是父母“狠”心坚持引导结出的果实。

家庭教育生根,养成个人对社会生活真、善、美的基本评判标准,而这些生活中的基本标准又将从源头上选择汲取的养分,也就是个人经历对生活中知识信息的第一波选择,只有那些符合个人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的内容才能进入我们的“法眼”,让它们进入个人储备智慧的仓库大脑。家庭教育赋予每个孩子对待学习据说犹太人以蜂蜜滴在书面上,让孩子品尝到知识的甜蜜最基本的态度、为人处世的基调,家庭教育生根,家庭教育让出生时几乎完全相同的人类婴儿有了不同的民族习惯、学会了不同的语言交流工具、掌握了不同的成长技能......进而开启完全不同的人生成长之旅。

学校教育强干

学校家庭教育的升华,是人类文明成果极大丰富的产物。语言文字出现以前的原始社会,人们凭自己的的生活经验教导孩子,是真正的“言传身教”,这也是最初教育的雏形家庭教育。语言文字出现之后,人们能够将从社会生活总结的经验教训总结汇集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并传承给其他人或后代人。于是氏族或部落内开始出现集中教导孩子成长的行为,后来逐步演变成私塾乃至于今天的学校。

学校教育活动是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给予人们参与社会分工实践的工具语言和数学、传承社会生产与生活的经验智慧哲学、历史、医学、生物学、物理学、地理学、化学等等,教育活动是人老师引导人学生成长进步的过程。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教育工作者,也是教育活动的受益者,教育活动培养社会生产活动所需要的人才和劳动力,同时社会资源又不断的促进教育活动为适应生产活动而向前发展。因为,教育活动的产品是人才,人才是参与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只有符合社会市场需求生产教育出适合社会生产需求产品人才的教育活动才具有社会价值。

学校教育活动为社会建设培养人才,教育活动本身就是社会生产分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承担了科教兴国的第一重任。敬爱的周总理讲:“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新中国70多年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历程足以说明教育对社会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

学校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生产新科学技术的手段,科学技术的再生产依赖教育,教育是实现科学技术再生产最有效的手段。科学知识的再生产首先需要科学技术的积累和继承,而科学技术的积累和继承都离不开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所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一方面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对已经投入生产的劳动力进行在教育,这就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从而为先进的科学知识的普及与提高,为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基础。

学校教育是发展创造新科学技术的重要途径,由于学校人才集中、科研设备较好、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有利于各学科间的分工、协作,开展综合性课题和边缘科学的研究,以及可以从学生和研究生中不断补充后备力量,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因此,不仅可以直接生产出新的科学知识,而且由于科学一技术一个生产体系的逐步形成,还可以创造出许多新技术、新工具、新工艺。教育不仅传播科学知识,同时也生产新的科学技术,为提升社会劳动生产力提供技术与人才支撑,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重要手段。

学校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知识内容、设施、设备是社会生产的,近年来教育活动已越来越市场化,教育资源生产市场化、教育活动组织形式市场化......社会已经深度对接到教学活动中。首先,教育活动内容更接近社会需求,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中校企联合办学与定向委培等都是教学活动中心积极向社会靠拢的积极行动;其次,基础教育活动中的众多教学资源、教学工具也多来自于社会。所以,教育深受社会发展步伐的影响,比如利用网络、视频、音频技术发展而来的网课,智能电子教具等等。

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升华,是促进人类文明传承、传播的“光明大道”。学校教育是人类文明成果得以普惠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手和受益者。学校教育得以普及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结出的“硕果”,其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人类历史上发明创造出的最伟大的工具,它让人类在生活中的生活经历和认识自然所获得的文明成果得以超越时空流传,让人际间信息交流有了统一、明确的表现形式,让信息传递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如汉语、英语、法语等作为全球性的重要语言工具,让人际间的分工、协作变得高效易得。学校教育的本质就是为适应社会生产发展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而生的,其正式形成于工业革命之后。现今,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支撑力,“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传承着人类文明的昨天、决定着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更指引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明天。

学校是孩子融入社会生活的小世界。学校集中了大量同样处于成长学习期的孩子,他们不仅具有相近的年龄,而且还具有相似的行为性格、同样的学习成长欲望,在学校孩子们能够更好的找寻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成长伙伴儿,也就是“青梅竹马”的成长伙伴儿。学校学习是和朋友一起学习同样的科学内容、一起玩乐,是孩子们在自由环境中与同龄伙伴儿共同成长、相互促进的学习历程,在这里孩子们开始选择与自己有共同喜好的伙伴儿作为朋友,在同学间练习如何与同学协作完成一定的学习、游戏任务。学校是孩子们喜欢去的地方,这里有与他们兴趣相投的朋友、有一起解答一道难题的同学、有一起嬉戏打闹的同伴儿,学习本身缺乏乐趣,但有同学、朋友、同伴儿陪伴的日子却是幸福且快乐的。

社会教育开枝散叶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人生的成长进步与其所生活、成长的时代密不可分。没有一个人的成长活动是能够离开社会而独自存在的,人类生产、生活都是集体性的。很久以前,达尔文就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弱小的动物包括人类绝对不能单独存活。就人类身体而言,不具备单独生活的强大能力,人类的躯体相对于其他大型食肉动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况下,人类只能对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无力的反抗。因此,人们需要做出各种努力,寻求各方帮助,才得以获得在地球上的存活优势。想象一下,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没有任何工具。那么,你面临的危险处境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艰难。

社会教育,是与人类社会进步相适应的生存、成长模式,也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必然选择。当今社会发展进步飞速,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每天都有大量的知识信息被创造、被发现,学习是保持时刻成长不被社会落下最好的最佳途径,个人生命力量是渺小的,刚出生的新生命几乎连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没有,不能自己寻找食物、不能行走,甚至连生理活动中的排泄活动都必须依赖父母的帮助。学习活动的基本就是通过不断的模仿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使自己能够发挥出生命的潜能。学习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生命之中每一项技能的掌握都离不开学习,从吃饭、穿衣、行走、言语,到工作、创作每一项人类的活动技能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孩子如同一粒种子,拥有无限的成长可能,而实现各种可能的必经途径就是学习,学习是获取智慧的最佳途径。譬如学习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与人沟通交流;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的计量,适应社会生产分工、统计收益;学习生物学、物理学、地理学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和我们的“邻居”。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知识与智慧是社会生产活动中创造的,其又在社会实践中指导生产活动。所以,向社会学习、从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是获取最前沿成长智慧“站在巨人肩上成就巨人”,实现人生成长梦想的最佳通途。

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补充,是最贴近社会生产、生活的教学活动,也是内容最多元、丰富的教学组织形式,它让人们时刻都能继续通过不断的学习成长自己,是自己变得越来越成熟。社会教育是真正践行“三人行必有吾师”的社会互助教育模式,它没有固定的行为模式限制,也没有统一的施行标准,完全根据社会生产活动需要而展开。

根基健壮生长才能茁壮,干部强壮才能顶天立地,枝叶繁茂才能“瓜甜果香”。人生活动分两端,一端向外获取成长养分,另一端向外输出成长果实。家庭教育所生出的根系就是获取成长养分的基础手段,社会教育生出的繁茂枝叶将为果实输送源源不断的养料,而家庭教育生的根和社会教育所散出的枝叶又将促进主干的健壮成长。

孩子成长的起点与父母同步

起跑线对于孩子来说,重要吗?为什么?

家庭是孩子生根发芽的地方,是”起跑线”、也是补给站

俗话说:“育林先育苗”“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观察三岁孩子的生活行为就能大致预测到其长大后的心理、性格......孩子七岁所具有的行为习惯,就基本决定着这个孩子一生的发展状况。人生学习成长活动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就是童年,童年是人生成长的起步之年,是人一生中生性最可塑的时期。七岁左右的孩子大脑就已基本发育完整,也就是说个人大脑构造与脑细胞的活跃基数在七岁左右就已基本确定,该有的思维架构也已搭建完成,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已基本确立。所以,孩子在家庭中学到的东西是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骨架性的内容,后续接受的学校教育和社会学习都是在此基础上添加血肉。

人生成长从家庭起步

俗话说:“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全世界新生命降生之时几乎是完全相同、平等的,他们没有财富多寡的差别、没有信仰差别,无贫富、贵贱之分。但是,社会生活的现实是无论以多大的区域做对比,都不可避免的产生穷人和富人之分、贵人和贱人之差,还有愚人和贤人之别。造成这些差别的根本原,就在于他们出生之后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不同的生活习性,在与父母朝夕相处的生活中通过模仿父母的行为习惯给自己的生活添上了习惯的印记,比如饮食习惯、作息习惯、文化语言习惯......家庭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始祖,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最终都为家庭服务。

家庭教育生根,养成个人对社会生活真、善、美的基本评判标准,而这些生活中的基本标准又将从源头上选择汲取的养分,也就是个人经历对生活中知识信息的第一波选择,只有那些符合个人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的内容才能进入我们的“法眼”,让它们进入个人储备智慧的仓库大脑。家庭教育赋予每个孩子对待学习据说犹太人以蜂蜜滴在书面上,让孩子品尝到知识的甜蜜最基本的态度、为人处世的基调,家庭教育生根,家庭教育让出生时几乎完全相同的人类婴儿有了不同的民族习惯、学会了不同的语言交流工具、掌握了不同的成长技能......进而开启完全不同的人生成长之旅。

家是社会组织中最重要、最终端的单元,是社会最中坚的组织力量,也是任何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基本的居所。家庭由不同生活经历的成员组成,家长为孩子提供了第一个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家长不仅在行为习惯上影响孩子的生活成长,更在社会生活资源占有、社会人际关系地位上给予孩子最直接的物质与精神成长资源。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成长、成才路上唯一的总规划师。孩子的精彩人生起步于家庭,培养一个成功、幸福的孩子,父母亲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爱,还要有智慧。在孩子人生的起点处多做一些事,多投入一些时间和智慧,就可以帮助孩子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避开可能出现的成长陷阱。

家庭为孩子成长铺路

人格心理学家说:“家庭对人的塑造力是今天我们对人格发展看法的基石。”家庭不仅仅为孩子的成长发育提供必要的衣、食、住、行,孩子为孩子的人生成长规划方向,提供给孩子接入社会生活的纽带。大凡成功人士与其童年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家庭为之规划的成长道路密不可分,古有“孟母三迁”只为给孩子找到适合成长的生活环境;美国的戴尔·卡耐基和法国的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均深受家庭影响......

爱迪生8岁那年上学了。他不仅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才能,反而常常会使老师恩格尔深感不快。有一次上算术课,老师在讲解数学题,爱迪生突然向老师发问?“老师,2+2为什么等于4?”老师觉得爱迪生又笨又调皮,他反问道:“不等于4难道等于5?”爱迪生很想弄明白数字的奥秘,他想了又想,忍不住又问老师:“2+2为什么不可以等于5呢?”老师恩格尔大为恼火,他厉声训斥道:“爱迪生,你故意搞乱,给我滚出去!”爱迪生遭到责骂,委屈地奔出教室。??

爱迪生回家后告诉妈妈:“妈妈,我想要知道加法的道理,可老师却骂我。”妈妈听了儿子的叙述很是生气,他找到学校:“恩格尔先生,你作为一个教师太不了解学生的心理。”恩格尔说:“我只管教书,不管什么学生的心理”。爱迪生母亲说:“你这样教孩子,孩子怎么学得会?”这位老师带着爱迪生到一位有名的医生那里,请他检查一下爱迪生的头脑,因为爱迪生的脑袋是扁的。这位医生检查后说:“里面的脑子坏了。”恩格尔告诉爱迪生母亲:“你的孩子又笨又调皮,不管我怎么教,他都学不会。我不愿意教这样的学生。”??

结果,爱迪生离开了这所学校,由妈妈教他读书。爱迪生母亲曾经当过小学老师,是个知书达理的人。他给儿子讲文学、历史,讲许许多多科学知识。当同龄的孩子还在读童话的时候,爱迪生已开始阅读《英国史》、《大英百科全书》等大部头著作。在母亲的辛勤栽培下,爱迪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他一边读书,一边在地窖里建起了一个小实验室。虽然家境贫寒,他没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接受系统的正规教育,12岁那年到火车上当了一名报童,但母亲已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科学的种子。经过长期刻苦钻研,他终于成为最著名的大发明家。他一生为人类贡献了一千多项发明。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虎父无犬子”,家庭环境是塑造孩子人生心性最基本的场所,人生之中最基本的人生习惯都是从家庭中继承得来的,比如文明礼仪习惯、辨别是非与善恶的习惯、与人协作与分享的习惯......家庭铸造了每个人成长进步的原型。如果把人生比作大树,那么家庭给予孩子的就是大树的根系,给予他们选取成长养分的标准。

教育成功之根在家庭

人们常说:“成功的家庭,最得意的就是能够培养出成才的孩子。”反过来,孩子之所以能够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其根源就在家庭。当今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充裕了,人们对于孩子的教育也相应的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但是,人们重视教育的方式趋势却是向外求索,向学校要成绩、向老师要对孩子的管理、向社会寻求育儿之道.....素质教育被要求社会素质化,家庭往往很少向内、从自我身上寻找解决之道。当今生活中的“二代现象”留守儿童”“离异家庭”“隔代教育”无一不是家庭在对于如何教育下一代上的断档。

追求孩子学习上的高分数,造成了众多心理扭曲、高分低能的孩子;追求完美教育,培养了一批眼高手低的少爷和公主;继承老一辈“棍棒出孝子”的教导方式,逼迫一部分孩子走上了人生的不归路......人生成长之根、教育之根在家庭,但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忘记了从家庭内部解答助力孩子成长的良方。家庭是人生成长的出发之地,是爱的归宿。家庭中家长不仅仅需要供给孩子成长的物质营养,更需要陪伴孩子一起成长、与邻里间共同成长。人生成长的马拉松需要有坚强的家庭做后盾,需要同行的伙伴一起互学互鉴才能更精彩。家长不仅要做好孩子“第一任老师”,还要准备做好陪伴孩子成长、成才的“终身导师”。

成长就是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如何对孩子做到真正的放养教育?

教育的忠实目标——引导孩子适应成长环境

教育、抚养下一代一直是动物界最大的共同点,人类作为地球上最高等级的动物,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的根据自身对生活的认知教导孩子成长。但是,教导孩子成长有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为苦恼的事情。因为,对于如何教导孩子是最好的方式,什么样的成长是完美的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标准,而且没有绝对正确的标准。现今,关于孩子是“放养”的好,还是“精养”的更佳也不是绝对的。关于“放养”孩子的几个不允许:

成长环境不允许

“放养”孩子其实离我们并不是很久远,时间退回到100多年前,几乎全世界的人们真的是在“放养”孩子。那时候,每个家庭能够根据自家的条件选择养育多个孩子,而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很少对孩子进行专门的教导,孩子的成长方式几乎都是“子承父业”、自由生长。但是,“放养”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因为放养造成众多孩子没能生长到成年,而且即便长到成年也只会继承父辈的劳动生产效率。

现今,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人们的生活早已摒弃了自由而粗矿的生活方式,社会分工协作越来越紧密。在选择生育孩子方面更加慎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更加用心,孩子们的成长环境中已经少有自由嬉戏的伙伴儿了,城市化让孩子自由活动空间减少,养育孩子的安全成本增加;优生优育让每个家庭有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专职照料孩子的学习成长活动中,原本孩子们自由嬉戏的时间被专业化的学习活动所替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培训成为了孩子成长活动中的主轴。

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改变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社会生产劳动分工更加细致,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也更加细化。同时,伴随着生产劳动分工的细化,每个劳动者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也被压缩,很多家庭中的夫妻双方都必须参加工作才能完全自如的应付高强度的生活压力。如此一来家庭之中能够陪伴孩子自由成长的时间就少了,因此孩子的成长教育活动就被寄托给了专业机构——学校。如今的学校不仅承担了传授孩子们文化知识的工作,更重要的还承担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保育工作,且看一众因教学减负孩子提早放学就犯难的家庭,正是孩子不在学校就面临着无人看管的窘境。

学习环境不允许

俗话说:“学而优则仕”,人类社会自文明诞生之日起,文化水平的高低就一直影响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高低。古有楚人“问鼎中原”,今有抱得名校证书便能获得更为优越的工作环境,放眼身边所有的社会性工作没有一个对适用者不要求“....学历”。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为标识孩子童年时代好、坏的标签;学历高低成为标志个人才学与能力的标志,这些都与童年是否专注于学习,是否被“精养”有关。

学习本质是追求某个特定环境中的相对更好,无论是目的性极强的升学考试,还是生活中的工作选择,无一例外都是选择相对更好。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人在遇到了一头老虎,谁能够活下去,身体强壮的?个子高的?长的漂亮的?都不确定,唯一可确定的就是奔跑相对更快的那个人能够存活下来。”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教育孩子的成长活动依然遵循。且看高考录取制度,它并不是一个绝对值,而是根据当年学生整体考试评定的一个相对录取分值,并且同一所高效在不同省市所采用的录取分数线还不相同。这也就是说,无论过您学习好与不好,只要您是当年本地区录取分区考生中最优就好。

学习好坏是一个相对概率,人生的成长行为是社会性的,每个人都必定生活在一个公共的社会环境之中,这个环境受时代、地域、邻里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而人生的学习成长活动也是基于这个环境展开的。孩子的学习成长活动内容来自这个环境人们所具备的生活经验、认知自然世界的水平、制造工具改善生活的水平以及同龄人的学习能力,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人们对孩子学习好的期待是不相同的,比如有地区更加注重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实践、有些地区更加注重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些地区更强调孩子们完成试卷的能力......

生活是正真的“马拉松”,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与自己、与同伴竞争相对更好,比如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是不是更好,在同样的成长赛道是不是比同伴跑的快一步。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而幸福感却是对比出来的;优秀是自我成长出来的,优越感却是与同伴对比出来;学习进步是努力出来的,成绩的好坏却是对比出来的,谁能够上更好的中学、谁能够上双一流大学、谁能够获得高新的工作同样也是相对比较的结果。生活中存在各种对比,而只要存在对比就必定追求相对更优,教育引导孩子成长相对更优就是孩子人生追求更好之旅中迈出的第一步。

成长行为需要来自同伴的肯定

怎么能让孩子感受到他是很棒的?

让孩子明白成长进步的行为很棒,远比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棒重要。

人类的所有感知都是被动的,也就是说所有关于幸福、信任、优越等体验都是基于特定环境做出的情感反馈。每个人都只能通过接受外界的信息反馈获得感知,人只能借助外界观察到自己,个人的成长进步同样需要通过与他人对比、被他人评定获得,比如我们只能借助于镜子或者他人的评价感知自身的全貌;通过他人的评定获知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相对价值和地位。

行为是一切成长结果的基础

俗话说:“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授渔给孩子也就是要引导孩子,让他们明白什么样的成长行为很棒,而不是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棒重要。蒙台梭利在《吸收性心智》中写到:“除非有退滞的倾向,否则儿童的天性会勇往直前,生气勃发的额寻求独立,,其发展乃一股渐趋独立的动力,一如离弦之箭快速的准确的飞向目标。”是的,孩子的成长行为就如同时间是一刻也不会停步的,他们无时不刻都在成长、进步,只是每个孩子成长、进步的方向和速度不同。所以,作为家长或师长需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指引成长方向,帮助其借助前人文明成果智慧加快成长速度、少走亲自摸索的弯路,这也正是教学活动的初衷,为孩子成长引路、照亮孩子成长前行的道路。

“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全世界人类的新生命降生之时几乎是完全相同、平等的,他们没有财富多寡的差别、没有信仰差别,无贫富、贵贱之分,他们拥有无尽探索求知的欲望。但是,放眼人类社会您就会发现,无论选择多大的范围、多大的群体作为目标,您都能在特定的人群中轻易的区分出谁具有相对的成长优势、谁对世界认知更全面、谁对人类过往的历史了解更透彻......这主要源于每个人对待成长进步的方式不同,选择了不同的成长道路并践行了不同的成长行为,因此获得了不同的成长收益。

人们常说:“种下什么因,就得什么果。”每一种结果都是一系列行为的直接产出或者副产品,选择大城市生活就必然面对更大的生活压力,选择早上多睡会儿懒觉就必然会上班迟到或被堵车。家长选择为孩子树立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孩子在后续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将会获益良多,比如早睡早起的习惯将是孩子上学不慌忙的保障、阅读习惯将有助于孩子的综合学习、学习能力更是能够让孩子在学习上“事半功倍”......所以,在教导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要多鼓励孩子的成长行为,让孩子感受到成长进步过程的快乐。同时,成长进步的行为过程更容易使孩子感知到成长进步清晰的脚印,明白脚踏实地成长的道理。

成长无小事

人生成长路上几乎没有小事,人们每时每刻都在做选择,而您这一刻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其后很长时间的人生成长走向。人生之路每时每刻都在十字路口,成长进步的基础源自选择。选择是打开生活之门的钥匙,生活中的一切都源于选择,选择生活的地域、选择与谁成为朋友、选择干什么工作、选择何种饮食......选择是生活的起始位。选择为成长指明方向和目标。俗语说:“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每个人都是自己那艘航船的舵手,驶向何方就是由选择决定的,如果您选定了灯塔那么您一定能够在短期内靠岸;如果您选择驶向深蓝,那么您将经历更大的风雨,或许也能收获更多......

人生之中可用的精力总是有限的,比如每天能够利用的最多时间为24小时,每年能够高效利用的时间是365天,按在世100年计算人生总时长约为36500天。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让自己的生活更有趣、有价值,就必须做选择,是选择农业种植、工业生产,还是创业?选择决定着未来的生活与工作方式。选择定居城市就难免在上下班高峰迎接被拥挤,选择向乡下惬意的生活就必然体力受累、物质相对匮乏。

选择让原本相同的人们开启不同的生活模式,昨天的选择影响今天的生活,今天的选择影响明天可能的前行方向。选择让人们的生活产生了第一波分流,是人类社会分工协作的起点和基础。因此,在教导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要对自己和孩子狠一点,做到“勿因善小而不为、勿因恶小而为之。”任何一座城市、一栋大楼、一个组织都不是一天建成的,人生的成长进步是每天点滴累计的结果。

人生成长的卓越都是从行为习惯中“狠”出来的

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习惯的力量是无穷尽的。人们常说:“滴水石穿”“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都是习惯与坚持的力量。古罗马诗人奥维德说:“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习惯是一个思想与行为的真正领导者。习惯让我们减少思考的时间,简化了行动的步骤,让我们更有效率;也会让我们封闭,保守,自以为是,墨守成规。 在我们的身上,好习惯与坏习惯并存,而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取决于好习惯的多少。人生仿佛就是一场好习惯与坏习惯的拉锯战,把高效能的习惯坚持下来就意味着踏上了成功的快车。 如果你希望出类拔萃,也希望生活方式与众不同,那么,你必须明白一点:是你的习惯决定着你的未来。

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里的一屋就是人生成长历程中的习惯,小习惯成就大未来,比如饮食习惯决定您身体的健康状况;作息习惯影响您利用时间的效率;学习习惯笃定您学习的效率与成长高度......人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经过日复一日的砥砺和磨炼,能够使人抵达成功的彼岸,攀上事业的高峰。良好的习惯对于助力事业的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真可谓: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图书馆管理员布鲁克斯在肖申克监狱里度过了五十多个春秋,当他收到申请多次未果的假释令时,不是喜极而泣,而是惶恐不安,他早已习惯了监狱里的生活,不想改变。他拿着水果刀挟持狱友,想通过犯罪而继续留在监狱里,但最终良知让他放下了手中的刀子,拎起行李箱,走出了监狱的大门。但没过过久,他就自杀了,他在监狱中养成的生活习惯,不适应监狱外的生活,他又无法摆脱这些习惯。“习惯成自然”,被习惯的事物就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它们与我们紧密相连,良好的习惯可助人通往成功的大道、实现人生理想。

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平常的习惯就是生活作息,作息是人生之中最为“稀松平常”的习惯了,人生之中每天都在一定的作息中度过,比如要引导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父母就必须从自己做起长期坚持,而不能说是今天兴致来了就要求孩子早睡早起,明天孩子假期到了就允许孩子想什么时间起床就什么时间起床、想什么时间睡觉就什么时间睡觉。生活中,其他习惯如就餐、学习、讲文明、遵守社会法制等等,几乎没有一项是能够轻而易举获得的,孩子每一项良好生活习惯的背后都是父母“狠”心坚持引导结出的果实。

任何一项技能获得成就狠都是前提。人生学习成长之路数十载,世界上没有“随随便便获得的成功”,每个成功者成长进步的背后都蕴含着历经千辛万苦的艰辛、汗水与眼泪。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环顾银屏,那些运动健将、艺术天才、成功人士几乎没有人是不经历反复而刻苦的练习或工作就能获取成功的。

成长本就是完成生活知识、经验不断积淀的过程,如果说把个人的成长比作百年建筑,那么成长历程就如同搜集建筑材料,如砂石料、钢材、水泥等等。完成建筑任务所需的每一种材料都成百上千吨计,收集工作有怎能不付出辛勤与汗水呢?人生所获得最基本技能中的直立行走,又有谁不是历经无数次跌倒、爬起来而获得的呢?那些演讲家,又有谁不是历经被嘲笑、奋发努力练习而最终成功的呢?

生活中真正对自己“狠”的人都在某一方面业有所成,被父母“狠”要求好好学习,建立起好学习习惯的孩子都学有所长。作为父母对自己“狠”让自己变的越来越优秀、对孩子“狠”引导孩子向着积极的方向成长,成长型父母往往即对自己“狠”、也对孩子“狠”,与孩子同步成长、共同进步。因为,教育从来都是双向的,我们教导孩子认知世界,孩子也会反馈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看待世界的角度,让我们能去重新审视、认知这个世界。

培养孩子的成长自信心

自信心,是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某项活动而呈现出的心理特质,是面对问题时对自己进行积极、乐观的心理暗示,是遇事对自身能力做出充分分析后得出战胜困难的积极心理导向。它是对自我已具备能力和完成任务决心的充分肯定,自信心具有个体差异性,同时深受学习经验、生活阅历等综合成长行为影响。教导孩子成长必定经历给孩子示范,而后孩子学着做;告诉孩子做的方法,让孩子自己动手做;放手孩子自主完成任务,也就是常说的由你跟我做—— 我教你做—— 我看你做—— 你自己做。那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成长自信心呢?

1、与孩子一起参与社会实践

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理论联系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智慧与经验成果都源于生产、生活实践,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事物才具有传承与学习的价值。孩子的学习活动就是为了掌握使用社会生产、生活的工具的技巧,

人类社会生活是集体性的,每个人都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份子,每个人都通过获得他人的帮助成长自己,同时又通过帮助他人获得更多人的帮助。教学活动教会孩子使用人际间交流的工具语言,认知、标记事物的工具数学,了解自然世界方法的生物学、物理学、地理学、化学.....教学活动就是给予孩子适应社会生活的工具,这些工具并不像生活中饿了享受美食那样获得立刻的温饱反应,需要孩子们跟随家长和师长一起反复练习、反复实践。

人生的成长活动就是学习并传承人类社会的文明智慧成果,教学内容来自于人类的生活、生产实践,是人类总结劳动智慧成果的结晶。教学形式是家长或师长的“言传身教”,教学内容的载体是语言文字与书籍。语言文字与书籍是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所创造出的最重要的工具,它让人类之间的信息交流传递有了标准化的统一符号与特定的寓意,让人类文明成果跨时空、跨地域传播成为可能。语言文字和书籍的出现,让人类有了种族的差别,同时还第一次让人大踏步的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成为真正的高等级动物。俄国著名文学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与文明。世界上书籍有千万种,每一种都记录了人们对该领域的认知探索历程,如史书重点记录历史人物与重大历史事件;医学典籍主要记录药物功效、病因、病理以及医治方法;生物学汇集人类对自然生命的认知;物理学与天文学讲述人类观察自然、总结自然规律;心理学、教育学集中阐述人生成长活动与教学活动规律......不同类型的书籍蕴含了人类成长所必须的不同精神营养。书是人类成长进步的阶梯,为前行指明前行的方向,为成长储备能量。

2、给予孩子独自成长实践的机会

人是社会性的生命体,同时也是经验至尚的动物,人们根据曾经的生产、生活经验预判并处理当前发生的事情。期望培养孩子的成长自信心,那就需要在孩子平日完成成长任务之时给予他们适当的激励,让他们生活中学会如何应对各种不同的生活挑战。所以,培养孩子的成长自信心就是要给予孩子自主完成成长任务,让孩子从完成一个个小目标中获得战胜困难的信心,让孩子从易到难适应自己解决成长任务,比如孩子学习语言是从认识单个字开始,逐步经历词语、短句,最后形成流利的交际能力;孩子学习走路从扶着物体直立起步,一小步、一小步发展到行走自如......

自信是通过不断实践积淀建立起来的,孩子的成长自信不会凭空而生,它是积极参与生活实践积淀的结晶,脚踏实地的参与社会生产分工劳作才能获得第一手的成长自信。

《小马过河》:

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

有一天,老马对小马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吗?”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老马高兴地说:“那好哇,你把这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吧。”

小马驮起麦子,飞快地往磨坊跑去。跑着跑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哇!

他向四周望望,看见一头老牛在河边吃草。小马嗒嗒嗒跑过去,问道:“牛伯伯,请您告诉我,这条河,我能趟过去吗?”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

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趟过去。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他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河水会淹死你的!”小马吃惊地问:“水很深吗?”松鼠认真地说:“深得很呢!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进这条河里淹死的!”

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叹了口气,说:“唉!还是回家问问妈妈吧!”小马甩甩尾巴,跑回家去。妈妈问:“怎么回来啦?”小马难为情地说:“一条河挡住了,我……我过不去。”妈妈说:“那条河不是很浅吗?”

小马说:“是啊!牛伯伯也这么说。可是松鼠说河水很深,还淹死过他的伙伴呢!”妈妈说:“那么河水到底是深还是浅?你仔细想过他们的话吗?”小马低下了头,说:“没……没想过。”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会明白了。”

小马跑到河边,刚刚抬起前蹄,松鼠又大叫起来:“怎么,你不要命啦!”小马说:“让我试试吧。”他下了河,小心地趟了过去。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小马、松鼠、牛伯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获得真实的成长体验,比如孩子不可能躺在婴儿床上学会行走、不可能在陆地上学会游泳、不可能不通过模仿学会任何新技能、坐在实验室里始终无法了解植物的自然生长状态……自信源自于生活实践,源自于不间断的积淀,自信的力量如同滴水,只有不断的汇集才能成为溪流、大江、大海。

3、借道表扬

赞扬人也是一项艺术活儿,同样的精神或物质表扬经过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人传递出去,其效果是不相同的。个人成长自信源于外界对成长行为的肯定,人生成长活动可如电子计算机分为输入与输出两项核心功能,输入是人生成长活动从外界获取资源,输出则是利用自生能力为社会建设做贡献。任何人的成长活动都是社会性的,从社会获取成长资源,产出又服务社会。因此,个人的成长成绩均由外界给予评定,学习成绩、社会公信力、个人名望、荣誉称号等等都源于社会,是社会给予个人成长情况给予的综合或单项社会贡献评价,这些被评价的称谓成为个人自信最核心的来源。也就是说个人成长自信并不是自封、自给自足的,他来自于社会并反馈到社会行为实践之中。

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吸引力法则”会引导孩子向着人们所期待的方向前进,而周围人主要是家长和师长给予孩子的成长评定就如同阳光指引植物生长一样,会悄无声息的把孩子引导向设定的那个目标。比如家长夸赞孩子爱好运动,一方面家长就会愿意引导孩子去完成各项体育运动,同时孩子也会在被鼓励的情况下认真的模仿、练习;如果家长认定孩子学习积极、上进,就会乐意用自身的言行引导、鼓励孩子学习,被激励的孩子就会更加热爱学习,这就是虚拟游戏会时不时给予玩家升级、收益的基本原则。虚拟游戏给予您升级、收益的本质就是奖励您参与游戏的行为......那么,想要孩子拥有成长自信,同样不能缺少不间断的外部激励,特别是家长和师长生活中的言语激励。

生活中,人们总有爱照镜子的习惯,这其实是完成对自我形象认同,也就是通过镜子完成类似于外界对自身形象的认同。自信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需要用社会的“肯定”来施肥,需要用“鼓励”来浇灌。多数人认为因为自信,所以才敢大胆展示自我、表现自我。其实不然,自信的人首先是获得了自我“照镜子”式的行为激励,大胆的展示自我;接下来就是不但的从少数人的肯定哪里获取力量、继续成长,最终成为自信满满、受人敬重的公众人物。因为,当您迈出展示自我的第一步时才开始信任自己,才值得被人肯定或赞誉,不管您在台上的展示是否成功,敢于站上舞台就是成功、就有人为您鼓掌。自信源于外界的掌声和肯定,成长为自信的人,一方面要善于挖掘自己的成长优势自我肯定;另一方面就是不断的上台展示、实践,听到掌声和意见。金子需要先亮出自己的色彩,才能被关注、成为万人敬仰的宝贝。

同时也积极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做的事情一次比一次好.成功的次数多了,自然对事情就胸有成竹,说话有底气,紧张的现象就不会发生频繁了。所以,是先敢于展示自己,才拥有自信。是金子总会发亮没错,但这世上最不缺的就是蒙上灰尘的金子。如何擦拭掉自己身上的灰尘?这就看你是否敢于抹掉心中那份灰尘化身的自卑,是否敢于展示自己,然后自信地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借道表扬,对于家长而言就是对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须即时进行表扬,同时要做好借助老师、亲属、邻里以及孩子同伴儿之口予以肯定,借助外界对孩子成长的关怀,促使孩子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进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也就是利用孩子成长活动中的罗森塔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

教学活动就是播种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每个孩子都是一粒亟待成长发育的种子,将他们种植于知识的沃土之中,给予、激励他们获取成长养分的行为,他们就能长成参天大树、结出丰硕的果实。

实践是最好的游戏

孩子为什么一玩游戏就停不下来?怎么教育?

游戏分为两部分,一是真实人与人之间协作、互动的游戏,另一种游戏称谓则是电子化的虚拟游戏目前人们一提到游戏就自然而然的导向电子化的虚拟游戏。人生成长需要现实中真实的互动游戏,但要尽可能回避电子化的虚拟游戏。

游戏是孩子练习人之协作、互动的重要方式

精彩生活不能没有游戏,游戏是生活趣味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试探人际交流协作的重要方式,对促进孩子个体能力全方位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人生如戏,生活的本质就是一场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以实现更加幸福生活的游戏。每个人的成长活动都是社会性的,每个人所产生的劳动都是人类群体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只有通过群体协作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生活,所以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选择了群居。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通过观察三岁孩子的生活行为就能大致预测到其长大后的心理、性格......孩子七岁所具有的行为习惯,就基本决定着这个孩子一生的发展状况。那么,游戏活动对儿童成长发育有多重要呢?

1.促进孩子身体机能协调发展

游戏活动的基本动作是跑、跳、爬、滚,这些动作是人生成长活动中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是保障个体身体健康和获取成长资源的基本生活行为。游戏能够自自然的条件下通过孩子自主意识完成各项综合运动,能够促进孩子全身血液循环,锻炼心肺功能,增加身体运动控制能力和动作灵活性,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2.统合感知功能

游戏不仅仅是孩子自己完成动作,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完成动作,动作不达标或者灵活性不够都将影响孩子完成任务的质量,进而影响孩子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为了获得相对于同伴的游戏优势,很多孩子都会刻意表现的更加优秀,他们会增强自己对外界的感知能力,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游戏不仅仅需要身体完成规定的动作,同时需要使用视觉、听觉、触觉、前庭平衡、身体重力、身体动觉和嗅觉等综合生命系统感知外部环境,根据这些综合信息作出最准确有利的行为反应,比如孩子之间的追逐游戏,孩子就需要灵活掌握自己与对方之间的距离、判断最有利的前进路线。所以,游戏能够从根本上统合孩子感知系统的平衡发展。

3.促进语言系统发展

游戏是最基础的社交活动,游戏中需要做到游戏规则、指令等信息沟通与理解完美的结合,游戏中的每个个体即需要将自己的感受传递给彼此,同时也需要准确理解同伴所表达的游戏信息。这就要求孩子在语言表达与信息接收、分析、理解能力得到足够的发展,这也就是生活中时常能看见孩子更愿意与比自己大一些的同伴而或者讲话更流畅孩子一起玩而的根本原因,而那些语言发育相对迟缓的孩子往往只能作为跟班。孩子们在彼此互动性游戏中,能够将自己最优势的行为展示给同伴儿,同时从对方学习到最具“童理心”的行为教导,孩子同龄人之间的信息沟通更为流畅。

4.促进孩子形成社交能力

人类成长活动的基础是社会性的,没有人能够脱离社会独自存活。很久以前,达尔文就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弱小的动物包括人类绝对不能单独存活。就人类身体而言,不具备单独生活的强大能力,人类的躯体相对于其他大型食肉动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况下,人类只能对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无力的反抗。因此,人们需要做出各种努力,寻求各方帮助,才得以获得在地球上的存活优势。想象一下,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没有任何工具。那么,你面临的危险处境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艰难。

社交是人生成长活动中的必备技能,童年游戏为孩子之间彼此感知对方的兴趣、需求,建立最基本的你、我、他的对立与合作极具现实意义。精神病学家斯图尔特·布朗用42年时间采访了6,000受众,了解他们的童年生活。数据显示,如果在儿童时代不能无拘无束地玩耍,孩子长大后可能会不快乐,难以适应新的群居环境。“自由玩耍”对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应对压力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化解冲突的能力都至关重要。童年游戏中的孩子们能够在无金钱、礼仪、地位等的束缚下自由自在的体验“合纵与连横”带来的分合红利,能够完全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选择与谁合作结盟、与谁竞争......童年游戏时光是孩子最开心快乐、充满自信的时刻,游戏中的孩子没有礼仪、尊卑、地位等级的约束,能够完全按照个人兴趣、需要与人合作,而不必考虑那些世俗的眼光。游戏中的孩子身心完全放松,可放下戒备毫无畏惧的置身于快乐的世界之中,快乐的游戏甚至可以克服部分孩子胆小退缩、不自信的小毛病。游戏中的孩子既可以是多才多艺的才子、足智多谋的功臣、贤惠善良的公主,游戏能够让孩子更加全面的体验生活中的不同角色,感知不同身份的人物身心活动与所需承担的社会职责。

5.游戏释放孩子内心的压抑

成年人有生活的压力,孩子也有自己的成长烦恼和内心的成长压抑,比如来自家庭高要求的学习压力、被家长管教的压抑......同伴而间的自由游戏便是孩子释放成长压力的最佳场所,研究显示童年游戏对儿童的情绪健康起着关键作用。玩耍能帮助他们顺利摆脱学习焦虑和成长压力的困扰,比如孩子的游戏中那些被严厉管教的孩子时常会乐意扮演家长的角色,去管教别的孩子或者在自言自语的游戏中以家长或师长的身份批评某个对象。

童年游戏中的孩子可以尝试着体验成人的角色、技巧和劳动职责,游戏中的孩子可无拘无束的与同伴儿争吵、练习基本的协作技能、发挥善良的奉献精神,比如“过家家”式的角色扮演。游戏是孩子学习如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如何与他人重归于好的基本方式,游戏中的孩子往往是前一分钟还为某个玩具或角色争的“面红耳赤”甚至拳脚相加,但下一分钟他们又为一个共同的任务而“亲密无间”的合作。游戏中的孩子几乎都是“对事不对人”的,他们时而“连吴破曹”、时而又兴兵伐吴。游戏中的孩子真能做到“好了伤疤忘了痛”,孩子们能够迅速的从游戏的情感创伤中恢复过来。因为,游戏能够教会孩子认知到何为生活的“此情此景”与“过时不候”。

解除孩子的电子虚拟游戏之困

人类生活是群居性的,每个人都期望能够有人陪伴自己,孩子之所以迷恋电子虚拟游戏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现实生活中缺少了玩伴儿。帮孩子找到真正的游戏伙伴儿让孩子的成长时间过得充裕,是解除孩子的电子虚拟游戏之困的最佳选择。

1、孩子为什么会有网瘾

网络是人类实现信息高效互通的工具,是人类追求高效分工、协作的的必然产物。如今网络已经深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人信息沟通、企业内跨区域办公、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备工具。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孩子有了网瘾呢?

1)父母机不离手的带头示范

2)优生优育使孩子少了兄弟姐妹

3)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少了同伴儿

4)网课、游戏精彩助力

孩子实际是被逼养成了网瘾,网瘾的实质是孩子成长生活中缺少陪伴,现实生活中难以提供给孩子丰富多彩的自然成长环境。

2、引导孩子成长生活现实游戏化

人类社会生活本就是一张大网,人类一直在向着更大规模的聚居发展,从最初几十人的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发展成为现今动辄成百、上千万的城市群,人类一直在追求更高效的互利协作。

1)丰富家庭生活游戏环境

以往人们常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现代社会生活家具的标配,现在电话引进进入每个人的口袋,家用电器已经成为家庭中最为重要的日常用品之一。家庭中电视、冰箱、洗衣机、微波炉应有尽有,而且电视机还占据了家庭中最显眼的位置,也是陪伴每个家庭打发闲暇时间最主要的工具。手机就更别说了,成年人的生活中几乎没有一天能够离开手机,甚至睡觉时间都恨手机不能陪睡。

孩子对生活的喜好随家长,那么家庭之中人们多爱看电视、爱玩手机,孩子自然是能够迅速学会的。如果期望孩子能够减少对手机和电视的依赖,那么首先家长要做好示范,尽可能减少与手机和电视为伴的时间,选择将有限的时间应用到处理家务或者与家人交流沟通感情上来。当然,对于有孩子的家庭可以与孩子多做线下游戏,比如和孩子打打球、一起动手做手工、一起写字、一起阅读学习......家庭是孩子成长进步过程中养成行为习惯最重要的场所,孩子的成长习惯多模仿家长的言行习惯。家长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自觉减少陪伴手机和电视的时间,将这些时间转换为现实中的游戏活动是防止孩子沉迷手机和电视的关键。

2)丰富社会童年游戏环境

人的成长活动是社会性的,每个人都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份子,每个孩子的成长行为也都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孩子之所以沉迷手机和电视,就是因为那里拥有丰富的娱乐内容,虚拟游戏、视频“应有尽有”,在里面总会找寻到与个人兴趣相投的内容。与虚拟网络信息相对应的是,现实生活中孩子们之间游戏的缺乏,现如今的孩子多以课本知识学习为主,追求高学分占据了童年生活最主要的位置。

社会中众多文娱工作者为手机和电视屏幕创作了众多内容,让手机和电视拥有了海量的内容。现实生活中的游戏活动却成逐年递减的趋势,住进高楼的新城市居民,很多人连对门邻居都不认识,就更别说邻里高效互动了。日常城市小区里除了一起晒太阳和推婴儿车的老人,稍大一些的孩子都很难见到他们一起游戏的场景了。时光倒退30年,那以前每个院子都充满着孩子们童年的欢声笑语,每个孩子都有好几个同龄的小伙伴儿,跳绳、踢毽子、跳房子、丢沙包、捉迷藏......都是喜闻乐见的童年游戏。

3)促进孩子童年游戏社交

童年游戏无拘束,可让孩子在自由的世界之中“天马行空”,促进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游戏都是构造出来的,想象性游戏可以用模仿和想象去再现儿童的生活经验,相反,也会在游戏中对过去的经验进行重建、改造、变化和新的创造,儿童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玩出各不相同的花样;建构性游戏中,儿童可以提高视觉空间能力,学习数量概念,在社会沟通游戏中可以学习新的知识与概念。另外,在游戏中儿童要不断地观察事物,进行分析与判断,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反复的游戏过程,孩子的认知能力将得到不断提高。

同龄人具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孩子与同伴而一起自由玩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由社交能力。 佩莱格里尼说:“你可以从老师那里学会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但你无法因此变成社交强人,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你的社交能力才会变得越来越强。通过与同龄人互动,孩子们逐渐会知道哪些东西是大家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被大伙儿接受的。”他们会在彼此的游戏活动中懂得,和同伴公平交往并进行角色轮换——不能总要求扮演警察、医生、老师等正面角色,还得有人扮演坏蛋、病人和学生才能与同伴长期保持良好的游戏关系,否则过于自我将很快失去玩伴儿。

3、帮助孩子去电子虚拟游戏已成为社会性课题

社会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小分子。预防孩子沉迷电子虚拟游戏首当其冲的是家长做好孩子的成长领路人,为孩子做好成长行为示范;其次,是社会要为孩子成长做好文化娱乐内容引导,要将预防孩子对相关内容“沉迷”作为开发虚拟游戏、文娱内容的重要社会责任;当然,最为关键的是教学系统要做好引领示范,降低唯分数论“英雄”的教学导向,让孩子们有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习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比如将常见的生活物理现象转变为生活型游戏......

孩子们沉迷电子虚拟游戏实际上是为自己的成长生活寻找一个陪伴,这个陪伴最合适的人选是家长和同伴,想要让孩子远离手机和电视这个伙伴,就必然要增加孩子与家长、同伴的亲密游戏时间。社会需要做的就是为孩子的游戏实践提供场所和必要的文娱用品,让孩子们能在现实娱乐中度过美好的成长时光,比如将书法、绘画、基础舞蹈等课程内容开设到孩子们身边,让普惠型教育成为陪伴孩子成长的主力,让孩子们的集体活动替代手机和电视成为他们最重要的成长伙伴儿。

爱玩是人生的天性,每个人都害怕孤独,细化被人接纳、有陪伴。从人类生活圈的发展便能看见其中的端倪,最初人类只有几十或者稍多的人群居组成氏族,后来逐步发展到人数更多的部落、部落联盟,进而发展到今天成百、上千万的城市群。陪伴始终是人类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童年游戏能够促进孩子多方面素质的综合发展,但是这个游戏不能是孩子一个人玩,游戏需要有现实与同伴的分工、协作,需要看得见摸得着、有情感有温度。

知识是人类成长进步的阶梯

农村家庭为什么要“砸锅卖铁供孩子上大学”?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代表,是社会生产活动中的第一生产力,学习是个人获得成长进步最为公平的途径。古代贵族爵位世袭、举孝廉、科举等都是相对高阶人士的专利,而今接受教育、学习获得知识和智慧成为孩子们最为公平的成长进步途径。

学习是人生最公平的成长竞争方式

人类社会是群集性的,每个人都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份子,每个人都从社会生活中获取成长养料,同时奉献个人劳动智慧。人类社会是彼此分工、协作的,也是互为生存竞争关系的,而今通过学习实现自我成长是生命活动中最公平的竞争方式。曾几何时,知识作为贵族阶级与国家公权力的象征,这正是“问鼎中原”典故的由来。在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语言文字被视为贵族、国家公权力区别于普通百姓的象征,因此便有了“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对劳动者所具备素质的提高,使得提升每个人所具备的文化素养成为必然。所以,义务教育在全世界得到了普及,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也变得越来越普惠、亲民。

1、追求更好是所有生命体的共同期待

奥运竞技精神:“更高、更快、更强”,成长同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贫穷与富余、幸福与不幸、高与矮等等都是相对概念,而每个人都有追求相对更好的意愿。人生的学习成长活动同样如此,孩子学习讲话的顺序是从字、词、句,再到流利的与朋友交谈,最后才是掌握语言文字的写法、含义、写作;孩子学习行走的方法从迈步、踏步,最终到自如行走......学习的阶梯就是从基础一步一步深入的,也就是不断的追求更好。更好分为与自己对比更好、与同伴对比更好,人类活动是社会性的,每个人都愿意为追求与同伴对比中的更好而努力。

追求与同伴对比更好是人生成长进步最主要的动力,也就是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每个家庭的都期望给予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学最好的知识,每个孩子都难于成为家长相互聊天、攀谈的对象,“我们家孩子学习.....,我们家孩子学习了......”现在网络通讯越是发达,家长之间的对比就越发明显、途径多样,孩子在学校的家长群、家长的同学群都已经沦为孩子成长的竞技场地。人们常说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处于社会大家庭中的孩子和家长同样脱离不了世俗的成长观念,也就是关于孩子的成长并不是单个家庭能够决定的。教育孩子成长的行为是最基本的社会性行为,每个人都会为自己和孩子不停的找寻参照对象,而且由于孩子成长历程之漫长,家长往往会在不同时期选取不同的参照对象。也就是家长会选择拼比“起跑线”式的教育行为,最终呈现为给孩子报大量的补习班以求安慰。

2、学习活动的本质是储蓄智慧

学习活动与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行为有极大的不同之处,比如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求的饿了吃、困了睡、生病了就医等满足即时性需求。学习活动并不解决当前的生活困境,学习活动是从根本上为人类参与社会生产分工、协作储备能量,学习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与属于储蓄性行为。

储蓄,是人或其他生命体将当前多余的资源节约、积攒下来暂时不用,以备后续生存需要的行为,比如植物会在夏季生命旺盛的时候储蓄来年发芽生长用的养分;冬眠的动物会在食草充沛的季节多餐或者将事物埋藏起来供冬天使用。人类是世界上最高等级的生命体,在储蓄上自然具有最高级的智慧,人们储存食物解决明天的饮食、储蓄智慧避免明天重复今天的失误。学习活动的本源就是借鉴前人曾经的生产、生活智慧,发展今天的事业或未明天储蓄生产能量。

智慧是最难衡量的,它没有重量且无形,它的多寡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智慧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不断壮大,原始生活中的智慧就是掌握狩猎与逃避敌害的技巧、懂得辨识采摘食物;农业社会的智慧是种植、养殖技术,参与社会基本分工合作的能力;钱工业社会的智慧是懂得操作生产工具、参与社会分工协作的策略。而今,人工智能、物联网就在我们眼前,需要人储蓄的智慧技能越来越多,单点技能突破让个人快速成长成为可能,但是如何选择“与众不同”且能够实现突围的那项技能,激活自身的成长潜能成为每个人所面对的最棘手的难题。因此,众多家长选择为孩子试探尽可能多的成长方向,为孩子储蓄更多未来可用的生活智慧。

3、学习只为相对获取相对成长优越性

人生的成长行为是社会性的,每个人都必定生活在一个公共的社会环境之中,这个环境受时代、地域、邻里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而人生的学习成长活动也是基于这个环境展开的。孩子的学习成长活动内容来自这个环境人们所具备的生活经验、认知自然世界的水平、制造工具改善生活的水平以及同龄人的学习能力,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人们对孩子学习好的期待是不相同的,比如有地区更加注重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实践、有些地区更加注重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些地区更强调孩子们完成试卷的能力......

教学活动的本质就是家长或师长根据已有生产、生活经验赋予孩子适用社会生活的能力,教学工作实际是一个人老师用自身的言行示范照亮另外一些人孩子,教学活动传授的内容是人们参与社会分工协作的工具,如语言、数学;是人们对已知事物规律的认知经验,如自然生物学、物理学、地理学、化学;是人们已有的生产、生活经验,如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工业加工技术、历史、道德与法律规范......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人们对如何教导孩子成长的要求是相同的,教学所教授的内容也是不相同的,原始社会需要教会孩子最重要的技能是狩猎与逃避敌害;农业社会需要指引孩子习得如何开展种植、田间管理、收割与储存;工业时代初期需要教会孩子掌握某一项生产技能,让自己成为生产大分工中的一份子;现在,孩子面临着需要学习“十八般武艺”......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教育孩子的成长活动依然遵循。且看高考录取制度,它并不是一个绝对值,而是根据当年学生整体考试评定的一个相对录取分值,并且同一所高效在不同省市所采用的录取分数线还不相同。这也就是说,无论过您学习好与不好,只要您是当年本地区录取分区考生中最优就好。

知识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俗话说:“人不学无智,无智者愚。”强调的就是智慧之道在于求学,求学者因博学而智、不学者愚。人生对内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的大脑,让大脑拥有更多的知识、智慧。“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全世界新生命降生之时几乎是完全相同、平等的,他们没有财富多寡的差别、没有信仰差别,无贫富、贵贱之分。但是,放眼四周您就会发现,这个社会还是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穷人和富人之分、贵人和贱人之差,还有愚人和贤人之别。造成这些差别的根本原,就在于人们学或者不学、学习的方向和学习的多寡。

1、书籍承载社会生活的综合智慧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是人类智慧汇集而成的海洋,书籍原本就是作者系统思维的集中体现或者社会集体智慧的汇集,如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详实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的《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

世界上书籍有千万种,每一种都记录了人们对该领域的认知探索历程,如史书重点记录历史人物与重大历史事件;医学典籍主要记录药物功效、病因、病理以及医治方法;生物学汇集人类对自然生命的认知;物理学与天文学讲述人类观察自然、总结自然规律;心理学、教育学集中阐述人生成长活动与教学活动规律......不同类型的书籍蕴含了人类成长所必须的不同精神营养。书是人类成长进步的阶梯,为前行指明前行的方向,为成长储备能量。

俄国著名文学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与文明。书籍从不同的视角讲述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讲述着人们生活中的情感故事,史书、诗集、文学典籍......在众多的书籍中,文学典籍成为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享用的文化大餐,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即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还兼具艺术性。

即便是个人传记或者企业发展实录,那也是对已经成功个人或企业成长过程的简洁总结,在总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根据当事人或作者的喜好进行选择,这也是我们看不同作者书写同一人物传记或企业成长录时会各有侧重点的关键。生活中每个人都是趋利的,也就是说即便在完成著作的过程中,不同的作者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偏好,侧重表述与自己喜好相似度高的内容。

2、书籍是语言标准化传承的最高成果

人类成长进化史上,发明创造了众多工具,从石器、弓箭到如今的人工智能设备,人类成长进化的历史就是不断创造新工具以适应生产、生活的过程。然而,如果要论什么工具对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最大,那一定非语言莫属,语言是人类发明创造出的最重要的工具。语言让人类文明得以超越时空、地域进行传播,语言已然成为地球家园中最为神秘的存在,它能够书写历史、记录自然、为人类进行新的发明创造提供基础支持......

语言是方便人际交流的工具,学好语言的关键就是能够与同伴互动、便利的交流生活信息。人类的生产、生活是社会性的,每个人都必须融入特定的集体才能更好的生活,脱离了群体的人将会如尘埃般回归大自然。很久以前,达尔文就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弱小的动物绝对不能单独存活。就人类身体而言,不具备单独生活的强大能力,人类的躯体相对于其他大型食肉动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况下,人类只能对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无力的反抗。因此,人们需要做出各种努力,寻求各方帮助,才得以获得在地球上的存活优势。想象一下,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没有任何工具。那么,你面临的危险处境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艰难。

人类创造活动的核心是为了求存,也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让生产活动协作起来更高效。语言正是为解决不同人群之间的沟通交流而创立的,从“结绳记事”、“象形文字”,到今天信息化的交流工具,这些交流工具不断革新的唯一诉求就是便于人们交流更便捷、高效。语言工具的核心就是规范社会交往的礼仪、梳理生活道德与法治、记录人类认知世界的生活经验,也就是说语言是人们掌握融入社会集体生活的规则与智慧,参与社会分工协作的通行证,比如理解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就是为了更好的与社会协作,学习语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与其他同伴进行沟通。学习语言的初衷就是为适应更好的社会生活,让人们能够用同样的方式、语句沟通交流,克服因语言不通而造成的麻烦。世界发展的趋势是全球化,全球化的核心就是交流工具标准的统一,就如同当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一样,书同文、车同轨......

语言是促进人际交流的工具,汉语、英语、法语等作为全球重要的语言工具,中国人用汉语;英国、美国用英语;法国人用法语......每一种语言得以广泛传播、传承的基础就是具有形式统一的文字,文字的具体呈现形式就是书籍。培根: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所以,书籍是语言标准化传承的最高成果,有了书籍人类智慧便得以成系统的被记录、传承,今人才能更多借鉴前人智慧“站在巨人肩上成就巨人”。

朋友聚会中,人们时常玩一项“传话筒”游戏,给定一句话从某人开始,然后依次传递,过偶不了几个人,原本的那句话就会变得“面目全非”。这是在同龄、同辈人之间传递短暂的讯息,尚且存在讯息快速“衰减”的现象。那么,对于传承人类智慧如此庞大的工程,又如何实现信息传承过程中的高度保真呢?。生活中人们为防止原意被曲解,往往要求“白纸黑字”立字据为凭。由此可见,书籍在知识智慧保真传承、跨时空传承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3、学习活动掌握融入社会生活的工具

人类生活是社会性的,每个人都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份子,每个人都通过获得他人的帮助成长自己,同时又通过帮助他人获得更多人的帮助。教学活动教会孩子使用人际间交流的工具语言,认知、标记事物的工具数学,了解自然世界方法的生物学、物理学、地理学、化学......学习活动给予孩子成长生活的工具,这些工具并不像生活中饿了享受美食那样获得立刻的温饱反应,学习活动给予人们生活成长的精神食粮。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学习是保持时刻成长不被社会落下最好的最佳途径。个人生命力量是渺小的,刚出生的新生命几乎连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没有,不能自己寻找食物、不能行走,甚至连生理活动中的排泄活动都必须依赖父母的帮助。学习活动的基本就是通过不断的模仿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使自己能够发挥出生命的潜能。学习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生命之中每一项技能的掌握都离不开学习,从吃饭、穿衣、行走、言语,到工作、创作每一项人类的活动技能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孩子如同一粒种子,拥有无限的成长可能,而实现各种可能的必经途径就是学习,学习是获取智慧的最佳途径。譬如学习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与人沟通交流;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的计量,适应社会生产分工、统计收益;学习生物学、物理学、地理学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和我们的“邻居”。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活到老”。学习是人生之中获取智慧与技能的最好方式,人生活动归结起来可分为两个大项,一项是通过学习从外界获取资源成就自己,另外一项则是运用自身智慧为社会建设做贡献。学习是“站在巨人肩上成就巨人”最好的方式,通过学习我们能够察觉自身能力的不足、注意到成长路上别人曾经趟过的坑,从而使自己的成长之路更顺。食物为身体成长提供营养支撑,学习知识为丰富精神生活需求,学习是借鉴、获取经验最快捷的途径。

《旧唐书·魏徵传》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那么,个人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读书可以明智,知识改变命运。只要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书籍,都值得我们一读。人类数万年的进化史就是不断创造并使用新工具的历程,从石器、弓箭、刀斧,到今天高度智能化的工、器具。在人类创造的“琳琅满目”的工、器具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语言和数学,语言使人际间交流变得更加便捷,语言文字使人类文明的跨时空传承成为可能;数学让人际间的协作有了可量化的工具,让交易活动有了定量的标准。语言是人际间信息交流最重要的工具,它以语音、文字的形式呈现给大众,而书籍则为文字最为系统的呈现形式。书籍能够记录人类生产、生活,如文学、哲学、历史、宗教;能够记录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如生物学、地理学、物理学;能够记录;能够记录人类对于自身的认知,如心理学、教育学、解剖学、医药学......

4、教育赋予人们独自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人生成长进步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生活独立,父母作为孩子成长历程中最重要的导师,父母需要给予的就是孩子独自融入社会生活的综合能力,比如孩子独自行走并辨识安全、危险的能力;选择与谁合作、找谁寻求帮助的能力;通过劳动获取成长资源与社会生活地位的能力......

教育就是家长和师长通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方式将自己所具备的生活习性交交赋给孩子,家长和师长的陪伴影响孩子对世界的基本认知状态,影响孩子人生性格、心理安全感的形成,那些缺乏家长和师长关爱、陪伴的孩子多表现的孤独、不合群、没有心理安全感,甚至没有基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一个山村里,人们发现狼群里有两个人类孩子。

人们打死了狼后,在狼穴里发现两个狼孩,大的八岁叫卡玛拉,小的两岁叫阿玛拉。

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 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 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阿玛拉在第二年去世,卡马拉活到十六岁,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但其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教育活动的本质是为孩子授渔,也就是教导孩子学习成长的基本方法。学习活动的本质是孩子通过模仿习得独自生活的能力,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孩子养成独自生活的技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培养的是孩子20年后独挡乾坤生活的智慧。人生的学习成长不同于饥渴时所摄入的食物和水,不能立刻有温饱的感觉,学习知识文化是为明天的生活储备能量,今天“学以致用”用的是昨天获得的技能。孩子的成长过程是缓慢的,从怀孕的那一刻起,孩子就开始了学习成长。出生之后,学习更是成为了孩子最核心的工作,而孩子所有学习活动的本质就是为孩子二十年之后独自生活、独挡乾坤打基础。社会随着时光一刻也不停息的在向前发展,生活时刻都在发生变化,适应生活最好的能力就是适应力与应变力,给予孩子独立生活技能的本质就是引导孩子学会应对一切生活挑战,教导孩子应对世界的千变万化的能力。

时间是标记生活长短的刻度尺

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时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时间概念包含时刻和时段两个概念。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例如月球绕地球周期,地球绕太阳周期,地球自转周期,原子震荡周期等。爱因斯坦说时间和空间是人们认知的一种错觉。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提出:不能把时间、空间、物质三者分开解释。时间与空间一起组成四维时空,构成宇宙的基本结构。时间与空间在测量上都不是绝对的,观察者在不同的相对速度或不同时空结构的测量点,所测量到时间的流逝是不同的。广义相对论预测质量产生的重力场将造成扭曲的时空结构,并且在大质量(例如:黑洞)附近的时钟之时间流逝比在距离大质量较远的地方的时钟之时间流逝要慢。现有的仪器已经证实了这些相对论关于时间所做精确的预测,并且其成果已经应用于全球定位系统。另外,狭义相对论中有“时间膨胀”效应:在观察者看来,一个具有相对运动的时钟之时间流逝比自己参考系的(静止的)时钟之时间流逝慢。

时间是地球(其他天体理论上也可以)上的所有其他物体(物质)三维运动(位移)对人的感官影响形成的一种量。就今天的物理理论来说时间是连续的、不间断的,也没有量子特性。一些至今还没有被证实的,试图将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结合起来的理论,如量子重力理论、弦理论、M理论等,预言时间是间断的,有量子特性的。一些理论猜测普朗克时间可能是时间的最小单位。

时间本质是人类发明用以记录事物发展历程的工具,其主要目的是为人类更好的管理生产、生活秩序,比如年历指导农牧业生产、指导人类按不同季节播种;日时用以明确记录一天之中的早、中、晚,让人们对一天有明确的认识,同时也让人际间协作活动有更好的对标参照物。时间让人类分工、协作活动有了定量的标识,让人们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参与到分工、协作活动之中。

认识时间

时间的本质是人类记录生产、生活的日程分段工具,年历将重复经历一个下雪季实际是太阳从相对地球的最南端到达相对最北端,又回到相对地球的最南端的过程,也就是太阳从南回归线到北回归线又回到南回归线的一个周期定为一年,一年又分为四段——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每段又分为三小段,即每个季度分为三个月;每个月又根际地球与月球的相对位置变化确定为30天,而每一天又根据地球相对太阳的位置分为24小时。

时间就是人类标准化分割生产、生活的工具,它让人们的生产、生活能够遵循一个统一的分段标准。认识时间,并不等于认识钟表读数,而是要告诉孩子生活分段的概念。因为我国采取的是统一的北京时间,在不同的地区同样的时间是不尽相同的,比如早上7:00在哈尔滨与乌鲁木齐就是完全不同的。这就需要结合太阳与本地区的实际位置关系进行认知,比如运用天亮的时间、午间太阳影子最短的时间、太阳落下的时间认知一日的24小时;运用月亮的圆缺规律认知一月的30天;运用季节冷暖变化认知年的概念......让孩子初步感知时间与现实生活的对应关系。

运用时间

时间是生活中重要的东西,生命的基础就是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每个人的生活之所以存在差别,其根本就是运用时间的效率不同。引导孩子认知时间从与孩子一起坚守良好的生活作息开始,比如起床时间、早餐时间、午餐时间、晚餐时间、睡觉时间等等。让孩子在生活中形成相对时间观念,进而形成相对与自然天气的生物时钟。

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能够看见太阳东升西落、花开花落,能够感知温度的高低、冷暖,能够看见潮涨潮落......但对于时间,却没有人能够看见它,更没有人能够控制它。时间无论您愿意与否,它都一刻不停歇的伴随着阳光向前,运用时间就需要从当前开始,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引导孩子掌握运用时间,就需要融入到他们的学习成长活动中去,与他们一同学习成长,比如与孩子一起约定起床时间、用餐时间、学习时间,然后与孩子一起坚持。

家庭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比如最近陪伴上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一起学习,我们约定早上7:00起床,然后到院子里运动半小时,8:00开始做早餐,9:00开始学习,每学习半小时后休息10分钟......在学习和休息期间都准时提醒孩子,引导孩子掌握相对时间长短,进而形成相对时间观念。而且孩子的思维极度活跃,他们瞬时记忆力很好,但忘的也快。所以,陪伴孩子需要有耐性,要给予孩子反复实践的机会。

人们常说:“教育孩子不是您讲了什么,而是您给孩子做了什么样的言行示范。”榜样的力量才是引导孩子成长最强有力的。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一定需要家长自己先具备时间观念,作息相对规律。正所谓:“正本清源,正人先正己”,育人同样需要先育己,家长成长为孩子学习模仿的榜样之后,一切教学活动都将变得轻松自然。

写作的基础是积淀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教育赋予人们适应生活的智慧”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三个生活小故事 折射人们面对困难的智慧和勇气!

三个生活小故事 折射人们面对困难的智慧和勇气!

孩子,剑桥,苦难,大阪,松下幸之助,生活,人生,农民,哲理,妻子,时候,母亲,洪水,启示,命运,上帝,人们,火盆,父亲,白铜,货币,却不能,我没有,我决定,死而复活,一笑,连提,在我,日本,亲人

2009-11-02 #故事大全

歇后语:幽默诙谐的中国传统文化 人们生活智慧的概括和结晶!

歇后语:幽默诙谐的中国传统文化 人们生活智慧的概括和结晶!

歇后语,语言,意思,部分,比喻,七仙女,多大,智慧,冷水,发面,四肢,指头,斤半,旗杆,棉花,类型,细谈,虾米,谐音,长进,生活,五朵梅,子冬,林冲,洪教头,王动,里戴,麻又辣,一张弓,品味生活

2018-12-03 #小故事

寓言故事内容丰富多彩 充满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是人们生活经验的体现.请你选出一个包

寓言故事内容丰富多彩 充满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是人们生活经验的体现.请你选出一个包

内容,尺码,集市,寓言,寓意,寓言故事,郑国,好的,人们,哲理,郑人买履,智慧,鞋子,回家,便立即,内容丰富,劳动人民,想要买,然后就,有人问,生活经验,充满了

2020-05-03 #小故事

寓言故事内容丰富多彩 充满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是人们生活经验的体现.请你选出一个包

寓言故事内容丰富多彩 充满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是人们生活经验的体现.请你选出一个包

内容,尺码,集市,寓言,寓意,寓言故事,郑国,好的,人们,哲理,郑人买履,智慧,鞋子,回家,便立即,内容丰富,劳动人民,想要买,然后就,有人问,生活经验,充满了

2020-08-30 #故事会

寓言故事内容丰富多彩 充满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是人们生活经验的体现.请你选出一个包

寓言故事内容丰富多彩 充满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是人们生活经验的体现.请你选出一个包

内容,尺码,集市,寓言,寓意,寓言故事,郑国,好的,人们,哲理,郑人买履,智慧,鞋子,回家,便立即,内容丰富,劳动人民,想要买,然后就,有人问,生活经验,充满了

2020-08-31 #故事大全

寓言故事内容丰富多彩 充满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是人们生活经验的体现.请你选出一个包

寓言故事内容丰富多彩 充满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是人们生活经验的体现.请你选出一个包

内容,尺码,集市,寓言,寓意,寓言故事,郑国,好的,人们,哲理,郑人买履,智慧,鞋子,回家,便立即,内容丰富,劳动人民,想要买,然后就,有人问,生活经验,充满了

2020-09-13 #短篇故事

人们常认为成功更随意 但智慧女神的光芒胜过运气

人们常认为成功更随意 但智慧女神的光芒胜过运气

道路,硬币,价值,年轻人,人生,兔子,赫本,游泳,生活,悬崖,文学,梦想,银幕,是最好,生存技能,女演员,舞者,大吃一惊,历史,作者,体操,小兔子,康熙皇帝,情感,格林兄弟,格林童话,生命,真谛,芭蕾舞,发展

2010-06-01 #故事阅读

他曾是金箍棒的主人 他的事迹并非传说而是我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

他曾是金箍棒的主人 他的事迹并非传说而是我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

洪水,尧舜禹,大禹,首领,大禹治水,水患,济水,父亲,人们,天子,部落联盟,一面,人民,儿子,华夏民族,堤坝,尧舜,大臣,教训,淮水,路通,长江,生活,强多,次路,禹舜,禹治水,在工,掘石,有乐

2009-02-02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