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分享?

时间:2020-07-10

教会孩子分享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1258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6 分钟。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分享? 知乎??

登录加入知乎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分享?关注问题

写回答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分享?孩子现在10个多月,如何让孩子学会分享,有哪些生活中的细节可以影响孩子? …显示全部

关注者713被浏览69,431关注问题

写回答??

邀请回答??

2 条评论??

分享??

79 个回答默认排序

话题的优秀回答者61 人赞同了该回答

谢邀,之前的回答都很好的阐述了一个事实,十个月开始就要孩子学会分享这件事情是过于提前了。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分享”这个事情是怎么产生的。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他人的。分享的东西是有很明确的分界的,我们不会将一些很隐私的东西分享的。有些东西我们会分享其中部分的属性,比如,你会将你的收藏分享给别人看,但绝对不会将所有权随意的移交给他人。所以,在这一点上,孩子有没有建立起这样的概念呢?他的玩具到底是自己家里的还是公共的,这一点可能到三四岁都未必完全搞得清楚。

其次,我们分享往往也是有目的性的,我们很多时候分享并非是无私的,有些时候是换取物质,有时候换取的是精神上的愉悦。那这就需要能够体会他人的情感和进行逻辑关系的因果判断,这两点对于孩子来说也是需要到三四岁之后才逐步掌握的。

再次,分享等价的判断。我们的分享都是基于一种等价的判断的。我们即使送人一个很名贵的物品也是基于对于赠予过程会带来的精神愉悦和物质反馈的等价判断。而这一点,孩子对于一个物品或者事件的价值判断可能会与成人有极大的出入。一样在父母眼里看来不值一提的事件和东西,可能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稀世珍宝。其实,这一点也会见于成人之间。人和人的价值判定的偏差永远存在。这一点上,不是年龄的问题,而是更依赖于亲子之间沟通的理解的程度。

在保证能够理解以上这几点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谈分享的培养。

拥有分享的前提首先是拥有。这一点可能就和大多数父母认为的不同。事实上,我们正常人都是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的基础上才能够分享的。而牺牲自我的观念属于极端情况,这也是基于更为复杂的思想基础上的。在儿童初级思想基础上不适宜展开。这里的拥有更多的是一种拥有的安全感,而不是不限量的给予。这种安全感在我理解有两个方面:一是孩子拥有给予的决定权。(也就是孩子有拒绝给予的权利)二是孩子拥有随时取回的权利。(这一点为了孩子随时回收获得安全感)满足了这两点,孩子就会有“物主”的感受。这样物品或者事情拥有掌控权,也就有安全感了。(这里我最需要补充的就是,孩子对于父母这两个“物品”的所有权的安全感。这也是为什么切忌用:“爸爸妈妈不要你了。”这种话逗孩子的原因。这是对孩子物主权的极端的挑衅。对于新生儿来说,最重要的两个“物品”就是父母。这种话等同于对成年人说:“我睡了你配偶。”“我宰了你爸妈。”孩子会失控是必然的,不失控就是有问题了。)对于很小的孩子来说,能够分享的东西一定是孩子觉得我随时可以拿的回来的。

社交的作用当孩子逐渐开始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交的时候,他们的分享才开始变得有实际意义。一般来说。当孩子会在幼儿园离园的时候不停的和同学打招呼的时候,这就是社交渴求的表现了。因为他们能在获得同伴关注中获得愉悦感。而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开始为这种愉悦感“买单”。这时候,男孩子的小汽车,兵人,女孩子的布娃娃,贴纸。都会成为他们分享(其实是交换,用物品换关注,获得愉悦)这个阶段只要不要因为孩子过于离谱的交换而斥责他们就好(俺女儿就用一张贴纸换过一个变形金刚然后又拿这个换了一个塑料手镯。所幸,家长们还是很和气的用另外一种形式互相又交换了回来。:)。

分享的引导父母的社交活动频繁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是会影响到孩子的分享的能力的。当然,这也与父母让孩子在活动中的参与度相关。这里面也涉及到孩子平时生活自理能力的高低。生活自理能力强,父母越放手让孩子去做,孩子在这个过程越能够获得愉悦感。孩子就越乐意分享。比如:端茶倒水,加工水果,清理垃圾,安排客人换鞋,座次等等。孩子会在这些工作中获得服侍他人的快乐。那久而久之,她就会渐渐乐于有东西就分享一下。

自信与自尊孩子对于自己的自信和自我认定越高,也越倾向与愿意与他人分享。其实这一点在成人世界也是同理的。而对于孩子的世界来说。他们更倾向于用肢体表达,所以肢体的控制力和力量往往是他们自信的主要来源。女孩子可能更早在语言表达力上占优。所以,提供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他们在分享上更积极主动是有一定帮助的。但也要配合前面几项并行。

就题主现在的状况,主要工作就是不要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切忌各种所谓的“锻炼”分享能力的考验。陪着孩子多多发展肢体运动。十个月的时候是培养孩子爬行,抓握的时期。一周岁到十四个月左右孩子就会由爬转站,由站转走了。肢体发展充分了,为将来自信满满的跑跑跳跳打基础。

最后,祝每个看完我答案的爸妈都能有个真正乐于分享的孩子。那样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好。答题完毕。??

赞同 61??

??

5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收起??

话题的优秀回答者

编辑推荐363 人赞同了该回答宝宝一定要学会分享吗?跟大家说的一样,十个月的宝宝是不可能有分享的概念的啊,她连物权意识都没有,根本分不清你的我的她的,谈分享实在是太为难人家了好不好!请先让ta先做一个愉快的吃喝拉撒睡全面发展的小宝宝吧!分享当然是个大人喜闻乐见的行为,会显得我家孩子很有教养啊,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家长教得好,说明我家家教好,说明我们全家素质高!如果孩子懂得分享,愿意分享,家长会很有成就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长会着急,为什么我家的孩子不愿意分享呢?潜台词是,我们家的人都很有教养很爱分享的,为什么宝宝没有get到这一美好品质呢?首先谈谈分享的前提。1 宝宝要有物权意识。养过孩子的都知道,宝宝都是自我为中心的,什么都是我的,妈妈的是我的,爸爸的是我的,我的我的全是我的,这并不是说宝宝自私,能意识到东西是我的是一个很大的飞跃,说明ta不再是只懵懵懂懂的小动物,开始像个小人儿了。大约在宝宝两三岁的时候,物权意识开始萌芽,开始变得很“护食”。知道什么是我的,什么是别人的,但内心还是希望都是我的(哈哈要理解)。一岁多点的宝宝被抢了玩具,大概撇撇嘴惊呆一会儿就忘了,而两三岁的宝宝被抢了玩具,可能就会发展成一场冲突,需要大人的引导和介入,帮助他建立规则。要想教会宝宝分享,首先他得知道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2 社交意识三岁左右宝宝开始有了社交意识,同伴对他的影响逐渐变大,两岁以前基本上只需要跟主要养育人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就够了,但三岁以后会有社交需要,会需要同伴交往。这时候的孩子可能有了自己的好朋友,变得不那么黏妈妈,跟小朋友在一起就能玩得很尽兴。有了交往的行为,才会产生分享的需要。在真正的交往产生之前,宝宝们一起玩都是各玩各的,满足的是妈妈的社交需要,而宝宝彼此之间是没什么交集的,偶尔可能有吧,但真的不重要,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独自探索。要想教会宝宝分享,还得让他知道被分享的对象是什么,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凭什么要分享啊!自己的小伙伴,好啊,一起玩吧!这就是差别。3 分享收益是的没错,我要说的就是分享收益。分享这个行为不是无私的,不是一味的要求宝宝要大方要把自己的玩具让给弟弟妹妹,我想宝宝内心的os应该是:你弱你有理啊!小时候看到过一句名人名言,哈哈不知是真是假哈,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大家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彼此交流,大家都有了两个思想。所以交换苹果没有受益,交流思想是有收益的,我们爱交流,啦啦啦!我们大人分享物品,互赠礼物,除了因为我们太爱对方真心的想要分享,还是因为我们习得了这一社交礼仪,我们知道分享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至少不是一直是单方面的付出,这一次的付出在下一次或者不远的将来有可能得到回报。不管是收到有形的回赠还是无形的感激,这些都是收益。而小宝宝没有经受过社交行为的洗礼,他以为分享=失去,必须不愿意啊!他看不到远期的收益,只看到自己最爱的玩具要被别人拿去,如果不给别人就说自己小气,不是大哥哥、大姐姐,没礼貌,这是多大的帽子啊!所以要教会宝宝分享,你得帮助他看到分享的收益。等宝宝有了物权意识,有了社交需求,我们怎样教宝宝学会分享呢?1 行为示范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的行为比你的语言更有说服力。想要让宝宝学会分享,你首先需要是一个乐于分享的人。邀请宝宝加入你的分享行为中,比如一起做好吃的点心送给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准备送给爸妈的朋友的礼物,诸如此类。宝宝都是善于模仿的,大人的行为示范就像种树养花,不断不断地重复去做,总有一天花会开的。如果父母本身就是很计较个人得失的类型,那千万不要责怪小朋友自私了,你的孩子,永远都在观察你,模仿你。育儿先育己。2 感受收益上面说过,一味的要求宝宝分享,对于宝宝来说,那意味着自己最爱的玩具要让给别人,内心肯定是不情愿的。我们需要引导宝宝感受分享的收益。首先是大人的分享行为的收益。邀请宝宝跟大人一起准备送给朋友的礼物,收到回赠或者感谢的时候要夸张地展示出来,让宝宝知道分享的好处。其次是宝宝偶尔做出的分享行为。一定要及时表扬及时肯定,让他从中感受到成就感,将玩具分享给别的小朋友,感觉自己棒棒哒!最后非常重要的一点,分享的长期收益是交换,一味的单方面付出是不可能长久的,宝宝的心中也有一杆秤。在宝宝做出分享行为之后,一定要鼓励引导被分享的对象也作出分享行为,让宝宝的分享有收益,比如把玩具分享给小朋友,别的小朋友也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分享,这样每个人都有了多一些的玩具一起玩。如果碰上只索取不付出的主,那果断的远离吧,不能轮流分享是没办法一起愉快的玩耍的!分享的行为能够得到持续,最重要的动力是有收益,不管是多一些的感谢还是多一点的玩具,都是很好的动力。3 尊重孩子的意愿如果你已经示范了很多遍,也跟小朋友讲了很多道理,他也知道分享的好处多多,能被夸奖还能玩好多玩具,但是!孩子依然不愿意分享怎么破!这时候我只能说,尊重孩子的意愿。回忆我们小时候,谁没点不愿意跟人分享的最爱呢,反正我自己是要把最爱的玩具和零食藏起来没人的时候才拿出来偷偷玩的,呜呜呜也是被强迫分享过的主……不愿意分享的最爱就允许孩子藏起来一个人偷偷玩,愿意分享的再拿出来嘛。如果不愿意分享,说不定是交情没到那个份上,哼哼谁说孩子心中没有称呢!请千万不要因为孩子不分享,就给他贴上小气、自私的标签,不分享的原因很多,搞清楚原因对症下药,实在不愿意就算了吧,谁也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没有一点交情的小朋友啊,分享之前先培养感情是王道。最后总结一下,分享这事,做好长期的示范,让孩子感受到收益,然后就是静待花开啦。尝到了甜头自然就懂得分享了,哪有孩子是一个人孤独长大的,放宽心哈。

————————————————————

知乎专栏:,致力于普及科学育儿的专栏

更多育儿的个人经验与技巧,收录在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萌芽研究所BUD中,厚脸皮地放上关注链接: / ,感兴趣的爸妈们欢迎来坐坐。

??

赞同 363??

??

17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收起??

话题的优秀回答者26 人赞同了该回答

谢邀!这个问题我在生活中回答过无数遍,出于社会压力过早的要求孩子分享的家长数不胜数,我要用实例来证明:分享这事就应该是让孩子作主。

1岁7个月,我们家孩子开始表现出最早期的自发分享行为。有一天早上,路易坐在妈妈腿上亲密一会,然后要求吃麦脆片,这是他当时仅有的零食。这一次,他拿起一个麦脆片,没有自己吃,而是塞进妈妈的嘴里,接着自己吃一个,妈妈吃一个。

妈妈开心地接受了路易的心意,带劲地吃着,并正儿八经地谢谢小路易爱的表达。他最近常常有类似的分享举动,家里的大人都享受过如此待遇。分享是孩子自己自然呈现出的动作,我们没有教过他,他这样做完完全全是出于对我们的爱,好感动的。我们表达的开心和感谢主要是回馈孩子表达的爱,而不是孩子的愿意分享。

分享的动力和乐趣恰恰在于此,当孩子(人们)自我满足后,出于爱的表达、善意的表达,他们会主动表现出分享的行为。这正是人类分享美德的表现形式,当人们照顾好了自己,会乐于表达爱,以及表达对人的基本关怀。

面对孩子的分享,你要大大方方的接受并感谢。如果大人只是想试探孩子是否愿意分享,对孩子的分享却不好意思接受,总给推回去说“你自己吃”,那孩子如何能体会被接受、被需要、被认可的愉悦感,而这愉悦感和成就感正是分享的最大动力呀。

这之后,孩子的分享行为在我们家是一件时有时无的事情,完全看路易的心情。

我们从来不会去逗他或是要求他分享。在孩子还没能照顾好自己的时候,让他们分享对孩子是件有压力的事,这是在让孩子去做“先人后己”的行为。即使是乐善好施的大人,分享什么、什么时候分享也是大人自己决定,在大人愿意的时候。谁也做不到分享全部,这是违背自私的基因的。

如果孩子是被“训练”成“爱分享”,那反而是大人没有保护好孩子,破坏了孩子照顾好自己的能力,破坏了孩子分享的主动性和愉悦感,更玷污了孩子纯洁的爱的表示。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人,他再怎么分享,也很难给予别人真正需要的东西,很难照顾好别人。

何况,过早地把道德强加给孩子是徒劳,六岁前孩子的道德感还没有发展起来,他们根本理解不了“先人后己”的“美德”,更无法被培养出来。出于道德压力而不得不装作分享,是体会不到分享的美好感觉的。??

赞同 26??

??

7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收起??

、、 话题的优秀回答者43 人赞同了该回答

孩子10个多月,想让孩子学分享?

我觉得应该先给您复盘一下人的分享行为是怎么发生的,3岁之前的孩子的分享,基本都是白扯,跟真正的“分享”,也就是一种积极的亲社会行为,其实没啥关联。

在我看来,分享的问题,本质上是物权的问题,而非礼貌的问题。

如果你在没有物权意识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大量分享自身资源——这不叫懂礼貌,这叫冒傻气。

实际上,从我们小时候,到今天的孩子,很多人所接受的教育中,与人为善这种礼貌教育的优先级,远远高于正当物权意识教育的优先级。

这样的教育理念,导致的结果其实很复杂:小朋友遭遇别人来抢零食,愣在当地;碰见了别人不由分说抓玩具,不强调这是自己的,而是立刻坐到地上嚎啕大哭。就算长大了,还有可能带着后遗症:我一个表妹前两天坐高铁,回了家气鼓鼓的。问为什么,说前面的人椅背放的太靠后,很是影响她,但她这一路都不敢跟人家说。

第一个,孩子有权决定自己是不是要分享。所以在孩子产生基本的物权观念,知道“这东西是我的”之前,聊分享都是白瞎。

前两年,有个热帖。大意是一个收集手办的大学生,放假回家,发现自己的手办没能逃离亲戚家的熊孩子的魔掌,几乎全军覆没。其结果,不但是熊孩子拒不认错,熊孩子家长逃避责任,甚至连自己的亲爹妈,都带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和稀泥心态。一时间,网友们群情激愤,声讨对象既包括了熊孩子,其父母,连事主的爹妈,也没逃了人民群众雪亮的双眼。

这样的父母所犯的错误,在很多新手爸妈身上也存在:“别招事儿”的优先级,大大超过了孩子对自己玩具、零食、书籍、藏品的自主性与物权意识。为了在面子上“说得过去”,家长有太多对于孩子分享行为的干预。

说白了,很多家长的错误观点就在于:“你都是我的,那你的东西,我当然也可以说了算。”

然而实际情况是:不是处于主动的分享,其实是剥削。

很多时候,家里来了小客人,孩子碰到了其他的同龄人,甚至是自家的两个孩子之间,家长也很容易自作主张的扮演起来决策人的角色。比如家里来了客人,还没等孩子表达什么,就把孩子手上的玩具分了一半给其他小朋友,嘴上说着:“来来来!”然后还不忘带着微笑扭头跟自家孩子讲:“你要分享玩具给小朋友哦!”

至于解决方案,其实也简单,就是引导孩子主动做出分享的决策,或者说两句话,引导孩子去分享玩具与零食。

但为人父母,你也知道,这事儿哪是那么好办的?所以,在修正了上面这个大的理念之外,我还想讲两点。

第一,训练孩子对于不同场合、不同东西的归属意识,说直白点——就是让孩子知道东西是谁的。因为如今的孩子物权意识差,分享主动性低,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物权所属“不明晰”。

因为物权意识是在分享意识之前的,所以让孩子掌握“哪里的什么东西是谁的”,是解决问题,必须要提前做的工作。

有的东西,是共有的——比如,幼儿园小操场里面的话题,亲子园里面的健身器械,家里的马桶,超市里面试吃的糖果。使用这些东西的时候,大家需要遵守“公序良俗”,比如轮流来,或者先到先得。

还有的东西,是孩子自己的——比如,他的玩具,他的牙刷,他的袜子。别人要用这些东西,需要征得他的同意。

还有的东西,不是孩子的,却属于跟他比较亲近的人——比如,爸爸的笔记本电脑,妈妈的口红,爷爷的老花镜。这些东西是属于别人的,要用要玩,需要征得对方同意。

我这么说,并不是让你给家里每个东西都贴上标签:这个是他的,这个是我的。而是希望你能够注意一件事情:最容易影响孩子物权意识和分享行为的,是这几种分类之中的灰色地带。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非常不建议家长平时拿自己的手机分享给孩子看视频或者玩游戏,因为这会造成物权意识的混乱——你忙起来了,把手机甩给孩子玩游戏,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找你要手机,却会被你训斥一顿:“眼睛还要不要了!”这当然会让孩子变得对此糊涂起来。

这就是灰色地带的隐患了。

与此同时,零食也容易成为灰色地带。有的家庭里,孩子会认为零食都是自己的,想吃就吃了,而大人会认为零食属于“共有产权”,需要有食用的规则,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矛盾自然就变得频发起来。

除此之外,贴标签也未必就是一种不可行的方法。

我家老二叶平煦出生前,我专门带着老大叶平易做了一件事情:给他所有的玩具分类,同时让他分出一些比较幼稚的玩具给弟弟(虽然我们当时还不知道究竟是弟弟还是妹妹)。

原因很简单,在老二出生前,家里所有的玩具,都默认属于老大。

现在老二出生了,有了新的分类:哥哥的玩具、弟弟的玩具,大家的玩具。

用了一下午的时间,我和大儿子把家里所有的玩具分进了八个箱子,而且给箱子上进行了标注,这样既能区分所属,也方便孩子对自己的玩具进行收纳。其中就包括一个很大的箱子,贴心的写上了早就给老二起好的小名——虽然他还没出生,但是哥哥已经知道了,这个箱子里的玩具,属于弟弟。

第二招,K.I.C.K干预法:有人来抢玩具,家长该怎么做

上面第一招是准备工作,需要细水长流。但现在如果真的到了见真章的时候,人家抢玩具抢到了咱家孩子头上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这里,我们家采用的一套方法,你也可以借鉴。就是近几年来在西方父母中很流行的K.I.C.K干预法。

这四个字母,指的是四个词汇,也是四个步骤,心平气和(Kind),及时(Immediate),一致(Consistent)以及进一步的心平气和(Kind)。

如果有人来抢咱家孩子的玩具,你观察到孩子不太情愿,但是又不太能处理好,就可以采用这四步法。

第一,就是要平和。有的时候,家长会谄媚——“你把玩具给人家玩玩嘛”;家长会愤怒——“你不要抢!”;家长会对自己的孩子愤怒——“让人抢都不吭一声的你?”;家长会不耐烦——“给他给他,又不是什么好东西!咱们不稀罕!”这些都不太对,你带着情绪介入,就容易成为这两个孩子打交道的一个不可抗变量,因为你是个大人,后面的局势发展,咱家孩子除了对付抢他玩具的孩子,还要对付你。如果你带着情绪介入,你没有扮演支持者的角色,反而扮演了个猪队友的角色。所以,我们最好是以一个不评价、不审判、不批评的平和态度出现,我常说的是这句话:“先停停,你们俩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地方吗?”

第二,就是及时。有的时候,家长会带着让孩子“练一练”的心态,就算有人抢咱家孩子玩具,也先要坐山观虎斗一小会儿才出手。实话说,如果双方有来有往,势均力敌,那这样做也无妨。但若是对方已经欺负到家门口了,我们还是应该挺身而出才对。

第三,所谓一致,指的是我们要跟孩子达成解决方案的共识,而不是完全由咱们家长说了算,或者就是由着孩子性子来。如果属于孩子的玩具,人家就是不愿意分享,那也不是什么错事;如果是属于大家的设施,需要按照规则来,我们就给孩子做做工作。总之,家长这时不需要做法官,而需要做参谋。如果实在没法达成共识,以至于矛盾的主题变成了你跟孩子——比如你家孩子玩滑梯,就是不让给别的小朋友,怎么劝都不行——那我还是建议你先带着孩子离开当下的矛盾场景,因为其他人没有义务因为咱家的问题有所牺牲。

最后,便是进一步的心平气和。很多时候,人们认为前三点做完了,事情也就解决了。但实际上我们还是要以平和的心态退出这次争执,这才算是完成了工作。比如“祝你们玩得开心”就算是不错的离场语,不要说带气儿的话,比如:“都给我听话点儿!”

从日常工作的角度,和冲突干预的角度,我都谈了我的想法,希望能帮上你。

??

赞同 43??

??

5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收起??

五点起床写文的早鸟|没有负能量的心理咨询师|同名公号搬运工67 人赞同了该回答

带小孩出去玩,最让我尴尬的其实是成年人之间的假客套。

“宝宝,别抢玩具!”“宝宝,让给小朋友玩!”“宝宝,我们不缺这个,给姐姐玩。”好吧,大让小我能理解吧,可是小让大,真的很尴尬啊。这种情形通常在老一辈人带娃时会比较多,你要占她一分钱便宜,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两个娃同时玩玩具,却非要推来让去。遇到这种情况,我通常会劝对方家长,不要管孩子们的事情,但有时候,对方并不理我,还会继续让,还把娃抱走,我通常就让小娃玩了。

分享的前提应该是尊重。我家小妞不太会分享,她的玩具没经过她的同意我就玩的话,她会生气。有天她让我帮她拿她的玩具小相机,我顺手玩了一下,她就哭了好久来回应我。当然她的哭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我也知道,越是小妞在乎的东西,越要尊重她。我特别赞赏有次遇到的一个奶奶,她手上拿了个玩具,旁边的一个小盆友非常感兴趣,想玩,她和颜悦色的对小朋友说:你要喜欢,你应该问姐姐要,这是姐姐的玩具,我只是帮她拿的,不能帮她做主。

分享是双向的。

在小妞还很小的时候,我努力的告诉她,如果你想要玩别人的玩具,请你尽量找一个对方感兴趣的玩具去和她换。有一次在游乐场,她非要拿一个小朋友的玩具,但是小男孩就是不愿意给她。那次她不停换了大概五种玩具去交换,每次受挫折过来找我,我都说,小男孩不喜欢这个玩具,因为这是你随手拿的,你不喜欢,他也不会喜欢。最后,小妞找到了一个她喜欢的玩具,全情投入玩着的时候,成功引起了小男孩的注意,来和她交换玩具一起玩。这事情在家里也一样,一次,我无意中正看着小妞很喜欢的书,小妞想抢没抢到,过了一会儿,她各种翻找,拿出了我的手机来和我交换。我们也会一起玩各种玩具,小妞分享的东西,我都毫不客气的接下,小妞不肯分享的东西,我也选择尊重,我把别的玩的很精彩,她自然就愿意和我换。

可惜我没有完整的见识过我家妞护东西不给分享的情景。主要是因为她才护着东西说:“不给,我的。”另外小朋友的父母就“啊,宝宝,这个东西我们家里有的,回去玩,不要抢姐姐的。”?!游乐场里的东西,谁家没有,小孩,就该有别的小孩来挑战,挑战以后又从对方身上学到东西的过程啊。

说到孩子间的相互挑战,我想到一件事,可能又要招骂,然而,观点,不过是一面镜子,能看见的,只是每个人的内心,所以要骂请随意。是的,我很没有什么说服孩子分享玩具的经历,但是暗戳戳看过几次小妞用死缠烂打的方法玩到别人的玩具的情况。有一次,小妞在游乐场里玩,有个大概6、7岁的小男孩在一个花一样的沙发里,攒了很多很多的玩具。那里面有很多孩子们都喜欢的玩具,但是任何小孩只要靠近沙发,小男孩就骂人,把别的小朋友骂走。男孩的奶奶在旁边非常无力的劝告了孙子几句,然而孙子肯定不听。这时候,我家妞看到了沙发里面的情形很有趣,很想去玩。我没有说话,就在比较远的地方看着她。小妞在沙发旁边看着,小男孩也骂她了,但是她没有动,就一直站在旁边。小男孩骂累了,玩别动去了,她就跟着爬进了沙发,小男孩就怒了,我家妞坐哪里,他就在小妞旁边一直挤。这时候我稍微靠近了一点点,因为怕小妞被打,所以我也时刻准备着保护她。后来小男孩终于成功的把我家妞从沙发上挤下来。此时,在我心里,小妞有几种选择。走开。继续爬沙发。哭。然而令我惊讶的是,小妞从地上爬起来,站好,从沙发里拿了一个玩具,扔在地上。实说,这是我认为当时情形最痛快的一种选择,她没有我想的怂,也比我想的要聪明。

而此时,周围一圈的小朋友早就在看着这个沙发的动静了,我的小妞才一动手,一众的小朋友就跑过来,一起把这个小男孩霸的玩具堆都甩到了地上。小男孩当然更厉害了,大声的狂叫,后面来的小男孩还被他打了。而小妞,居然就安然的站在一边,看小男孩发脾气。这件事的收场是,小男孩被他奶奶带回了家,小妞在小男孩走后,爬上了沙发,最终得玩了一下。

当然这件事,我也感谢那个无力管孙子但是淡定处理孩子们之间矛盾的奶奶。她没有出手帮他孙子,也没有直接打压他孙子,我觉得她已经做了所有做家长能做的最好的选择。如果我的孩子在那时候不是被挤下来,而是直接被打,并且打很重的话,那我会过去,请小男孩道歉,然后带小妞离开。

所以,分享其实是成年人的事情,既然孩子的天性不是分享,就不要用成年人的假客套来影响孩子的选择。??

赞同 67??

??

7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收起??

不上课不旅行不成长会死星人24 人赞同了该回答还是没人邀请我啊啊啊啊,我自己又屁颠屁颠跑来答!

这个问题,看到以后,真的,吓死宝宝了!为何?你愿意跟你的兄弟分享你的银行存款?分享你的房子?分享你的老婆?嘿,不愿意吧?那你为什么非得要求你的孩子跟小伙伴分享他的零食,分享他的玩具?

一些家长会说:Shirley,你不能总是这样颠覆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

一些家长会说:Shirley,你这是瞎说,老公自然不能分享,但是玩具为何不能分享!

一些家长会说:Shirley,你看起来说的似乎有道理,但是难道我们就放任孩子如此自私下去?这样以后走向社会也不受欢迎啊!

哼哼,我今天一次性跟你们讲清楚分享这件事!

1 做家长的你,为什么要求孩子分享?

回答我。你给我的答案,一定是,要培养孩子优良的品格啊!我在这里呵呵呵。我不怀疑你们内心是这么想的,但是我一定必须指出:当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你感觉到:很!尴!尬!你没有办法坦然面对孩子看起来“自私自利”的行为。孩子的这种行为挑战了你作为父母的权威,自尊等。

如果,我要求你,当孩子不分享的时候,你抛开你所有的尴尬,丢人,恼怒这样的情绪。你再问问你自己:现在,还要求孩子一定要在此刻,用“分享”的方式,来培养他的优良品格吗?你会发现,想要培养孩子不自私的好品格,并非此刻非要强迫他分享才能培养,对吧?

所以,99%的家长苦恼于孩子不会分享,根本不是要培养孩子的好品格,而是打着要培养孩子的好品格,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已。

2如果,你能够认同我前面说的内容,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分享”的本质是什么,以及怎么培养孩子愿意分享。(写到这里,可能有家长会说,Shirley,你直接将怎么培养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前面多说那么多废话。No,no,no,我前面说的绝不是废话,我希望每个家长在教育孩子之前,先认清自己,如果认不清自己,我教你的方法再好,你也学不像,学不会。)

首先,请让我介绍一下,伟大的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此处有掌声)。大家都认识他,他的理论或多或少,你肯定有所耳闻。今天,我想借用他的“本我,超我,自我”的理论和大家来分享关于分享。

本我:受原始欲望驱动。玩具,我的,吃的,我的,都是我的,我想要的。

超我:受道理伦理知识等约束。妈妈说,会分享的小朋友才是乖乖的。

自我:在本我和超我的斗争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超我赢了,那就表现出来“存天理,灭人欲”的状态。本我赢了,那就表现出来“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的状态。

所以,当孩子不想分享的时候,完全就是他的本我战胜了你的道理,他决定顺从自己的本我,霸占一切零食和玩具。因此,问题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帮助孩子实现用超我战胜本我。

接下来,请让我介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代表,马斯洛,以及他伟大的“需求原理”。一句话介绍他的需求原理:人类的需求是一层一层满足的关系:生理需求(吃喝拉撒) 安全需求(人身,健康,财产等) 情感归属需求(友情,爱情等) 尊重需求(自我尊重,他人尊重,自信心等) 自我实现需求(道德,创造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也就是说,只有前面一层被满足了,才会涌现出来第二层的需求。如此递进。请问,你家的孩子目前处在哪个需求层次?别说两三岁的孩子了,就是超级多成年人还处在安全需求上不去呢!此处,真的很想呵呵呵。见过身边疯狂赚钱的人吧?这种人通常感情疏离。因为他们一直在满足自己的安全需求啊!没空顾及别的。

对于一个两三岁儿童,最重要的是什么?必然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啊!所以,麻烦各位家长能不能尊重一个人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先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然后他们自然而然会过度到情感归属需求上。他们就自然而然想要通过分享,帮助别人,来获得情感上的需求。

当你的孩子,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的时候,先看看,他的安全感是否得到足够的满足。同理,那些天天问我,哎呀,老师,怎么让大宝接受二宝啊!你怎么让他接受,他都接受不了!因为,母爱我所欲!但是,只要大宝在安全需求上已经得到足够满足,他必然欢天喜地的迎接这个小生命。

当孩子安全感彻底被满足时,他自然渴望分享。

最后,请让我总结一下:每个人,做每一件事情,都一定有心理或者生理上的“驱动”。作为父母的我们,在教养孩子的过程里,我们应该认真的去看待“现象背后的原因”。就如,孩子不愿意分享,请去了解他的心理驱动是什么。而不是,直接就给孩子贴标签:你太自私了!你太不听话了!你看起来,在“教育”孩子,实际上不过是满足你个人受到威胁的虚荣心,自尊心,权威感而已。

看,我从来不教你们“怎么培养孩子爱分享的十大方法”。我更多的是教你们,怎么认识自我。人,只有通过不断认识自我,才能认识他人。波兰有个著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导的十诫,蓝,白,红),他说,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懂故事里的那些人的生活,不会懂别人的生活。我改编一下:如果你不懂你自己,你永远不会懂你的孩子。你学的所谓育儿方法,全都是教条而已。

好了,我是Shirley,喜欢我的回答就加我关注。原文就是发在我公众号上的。

二维码自动识别

??

赞同 24??

??

2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收起??

知乎用户9 人赞同了该回答十个月啊,我总觉得十个月的孩子还只知道喝奶吧,最多会叫爸爸妈妈,啥是自己的啥是别人的都分不清吧。十个月都要教分享了,现在人类已经进化的这么高端了吗???

赞同 9??

??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收起??

知乎用户8 人赞同了该回答

十个月还没到学会分享的时候,就算在幼儿园阶段小班我们也不强调分享。

??

赞同 8??

??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分享?”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教育随笔:让孩子学会谦让

教育随笔:让孩子学会谦让

孙友,李雨,区域,玩具,故事,教育,孩子们,大桥,孩子,老师,孔融,让孩子,学会,事情,随笔,游戏,两个孩子,友泽,今天下午,兴致,先用,做法,医院,原由,娃娃,声音,含着泪,好孩子,孔融让梨,情景

2018-07-26 #故事会在线阅读

学会用故事分享 教育孩子

学会用故事分享 教育孩子

王子,老师,故事,花儿,妈妈,学会,孩子,评论,林月,抹布,时候,问题,好的,教育孩子,短信,郭良,不给你,儿童,同学,父母,夏美,胡凯,雷天,孩子们,让孩子,家庭,家长,总资产,时间,棒棒糖

2020-06-22 #经典故事

学会用故事分享 教育孩子

学会用故事分享 教育孩子

王子,老师,故事,花儿,妈妈,孩子,学会,评论,林月,抹布,短信,问题,好的,不给你,教育孩子,让孩子,时候,父母,郭良,儿童,同学,细微处,夏美,胡凯,雷天,孩子们,家庭,家长,总资产,朋友

2019-03-27 #故事会

学会用故事分享 教育孩子

学会用故事分享 教育孩子

王子,老师,故事,花儿,妈妈,学会,孩子,评论,林月,抹布,时候,问题,好的,教育孩子,短信,郭良,不给你,儿童,同学,父母,夏美,胡凯,雷天,孩子们,让孩子,家庭,家长,总资产,时间,棒棒糖

2009-04-05 #故事大全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分享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分享

孩子,好朋友,宝宝,好事,性格,寓意,正确引导,脾气,爸爸妈妈,食物,不喜欢,比以前,是一件,很自私,有机会,这个时候

2020-05-17 #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分享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分享

孩子,好朋友,宝宝,好事,性格,寓意,正确引导,脾气,爸爸妈妈,食物,不喜欢,比以前,是一件,很自私,有机会,这个时候

2020-07-10 #小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分享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分享

孩子,好朋友,宝宝,好事,性格,寓意,正确引导,脾气,爸爸妈妈,食物,不喜欢,比以前,是一件,很自私,有机会,这个时候

2020-07-13 #短篇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分享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分享

孩子,好朋友,宝宝,好事,性格,寓意,正确引导,脾气,爸爸妈妈,食物,不喜欢,比以前,是一件,很自私,有机会,这个时候

2013-12-10 #短篇故事

教育笔记:教孩子学会谦让

教育笔记:教孩子学会谦让

媛媛,故事,高椅,椅子,活动,孩子,对方,幼儿,过河,孩子们,教育,子放,小朋,上都,好的,草了,地方,全班,例子,作用,推挤,宠惯,小白羊,小朋友,小黄,小竹,小羊,教会,方法,生气

2012-11-06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