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从什么时候开始 人们读小说就是为了读故事?故事与

时间:2020-07-14

讲故事与读故事的不同

提示:本文共有 1080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2 分钟。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溯源于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的“正始”条,其本义是指整个社会道德沉沦,即使普通民众都应当奋起救赎。顾炎武区分了两种情形:亡国和亡天下。他认为前者不过是改朝换代,后者则是如孟子所说,仁义之途被堵塞,社会沦落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的境况。文中反映出对当时知识界空谈误国又屈膝侍清的愤懑。他最后感叹说:“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915年,梁启超有感于民国政府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屈辱,写下《痛定罪言》一文,旨在唤醒人们在指责政府无能的同时也当作深入的自我检讨。文章题目表明不仅是痛定思痛,而且是在自我反省。他认为欲雪国耻,关键在于“我辈之自新”:“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

显然,梁启超对顾炎武的观点做了创造性的发挥。不同于顾炎武,他所讲的“天下”实指国家,“兴亡”也是指国家的振兴与危倾;“匹夫”主要指习惯称为“士大夫”的知识界人士;“责任”是指通过政治上的社会改良以救亡图存,包括整军、理财、劝工、兴学和议政等。

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于《周易》《大学》《中庸》等典籍,不过以孟子之学最为集中。顾、梁二人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都尊崇孟子的思想并直接援引孟子的言论,这绝非巧合。究其原因,主要为四个方面。首先是天下情怀。孟子认为任何个体既然居天下之广居,就应该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既关乎道德,也关乎政治。其次是民本思想。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观点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实在是振聋发聩。再次是主人意识。孟子肯定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他认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甚至直言“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最后是以正心为本。宋代杨时曾指出《孟子》一书的主旨是要“正人心”。孟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他还以史为鉴,指出桀纣之所以失天下是因为失其民,而之所以失其民在于失其心。

限于历史条件,在孟子的时代,“普天之下”与“四海之内”几乎是同义词,但先哲毕竟意识到“天下”包括不同的“国家”。今天,地球可以看成是一个村落,我们有理由以“天下”指称人类生存的世界;“兴亡”兼涉从个体道德修养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兴衰;“匹夫”当指生活于其间的每一个人,无论其地位的高低;“有责”即要求每一个人秉持主人公态度,从我做起,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样的人近于孟子所说的“天民”,他依当行于天下之道而行之,不为世风的偏转所左右。采用古希腊晚期斯多葛派的称名,便是“世界公民”。马克思曾以“世界公民”自称,他将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紧紧联系在一起。

高远的境界当落实于日用之常,是先哲讲求的体用不二、知行合一。如果每一个人都自觉履行公民职责,我们的国家便会长治久安,每一个体也将从中受益。

(选自胡家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顾炎武认为亡国与亡天下不同,亡国只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则是仁义被扼杀,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天下即将灭亡。 B . 顾炎武认为保护一家一姓的国家不致倾覆既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又是每一个普通百姓义不容辞的责任。 C . 梁启超的《痛定罪言》一文既呼吁人们要看清政府的无能,又唤醒人们应作深入的自我检讨,他认为要雪国耻,关键在于要自我修正。 D . 顾炎武、梁启超在社会危难时都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其中梁启超在顾炎武观点的基础上又做了创造性的发挥且赋予其新的内涵。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梁启超所讲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指的是知识分子面对国家的振兴与危倾,都有责任通过政治上的社会改良来救亡图存,这与顾炎武的明显不同。 B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观念的思想根源来自孟子,顾炎武、梁启超在论述自己的这一观念时就很尊崇孟子的思想并直接援引了孟子的言论。 C . 孟子认为人既然居天下之广居,就应该站在天下最中正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道路上,即拥有天下情怀。 D . 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后世广泛流传,他认为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这一观点的提出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于( )

A . 孟子认为人不应自惭形秽,而要有主人意识,只要我们每个人树立远大的理想,不断完善自己,最终就能成为像尧舜那样的的人。 B . “正人心”,是孟子的一个重要思想,孟子认为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国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自身,桀纣之所以失天下主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 C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当今的现实意义可理解为,人类生存的世界,小到个人修养大到社会的兴衰,每个人都要有主人公态度,从我做起,推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D . 孟子所说的“天民”与古希腊晚期斯多葛派的“世界公民”类似,马克思就曾要求自己做这样的人,他将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与人类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媒介形态的演进,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日前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指出,“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大量新业态、新职业”,网络直播、共享经济等数字经济新模式拉动灵活就业人数快速增加。在这一背景下,许多没有知名度的普通人,靠优质内容创作赢得了关注度。去年“双11”,有网络红人创下3.3亿成交额的纪录,某“口红一哥”5分钟内卖掉1.5万支口红。数字经济新趋势,改变了传统商业营销格局,让人看到了社会化营销的新商机。

网红经济的本质是口碑经济、诚信经济,信用是其发展壮大的基石。比如,一个特别懂电子产品的“极客”,之所以能在垂直领域建立知名度,带动产品销量,关键是其经得起检验的专业见解。但现实中,一些网红及其身后的孵化公司,在流量价值面前打起“如意算盘”,或弄虚作假“刷单”买粉丝、买评论,制造数据假象,骗取广告客户信任;或为劣质商品代言,做一锤子买卖;或索性绕过平台,将交易移到“桌面底下”,可能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粉丝没买到合意的产品,广告客户没得到承诺的效果,伤害了社会化营销这一电子商务新业态。最近,一位网红直播博主就因为大量刷假评论、以虚假阅读量欺骗客户,被关停了账号,其所属机构也被暂停旗下所有账号在微博上的广告投放权限。

无论是保护新业态发展还是保护消费者权益,对出现的问题,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在规范的同时加强监管。相较于线下门店,网红直播销售的即时性,无疑大大增加了监管难度。这就要求监管部门进一步畅通投诉梁道,对明确违法的行为做到“重拳出击”,以儆效尤。从平台监管角度看,一方面要保护广告客户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帮助其准确知晓相关账号的流量价值,对商业纠纷要建立常态化的处理机制;另一方面,对“买粉”“刷单”“假评论”“卖假货”等行为,也要加大打击力度。比起监管部门,平台凭借数据优势与管理权限,更容易刺破商业欺诈的面纱,理应更深度参与到互联网发展共治中来。只有用健康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作保障,让人们愿消费、敢消,才能让消费更好地成为经济增长的压舱石。

新的电商模式和消费模式,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的新亮色。这背后,是大量个性化产品对人们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满足。通过更健康的模式、更好的监管,让新业态、新供给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我们就能让更多消费者放心消费,促进消费的蛋糕越做越大,推动经济高质发展。

(选自2019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网红经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网红经济已成为灵活就业人员的主要创业途径。 B . 网红经济是口碑经济,只要诚信就能发展壮大。 C . 网红经济销售模式正在取代传统商业营销方式。 D . 网红经济具有即时性特点,监管难度由此增大。 (2)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一些网红绕过平台与消费者私下交易,使后者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B . 社会化营销助力粉丝买到合意的产品,广告客户得到承诺的效果。 C . 监管部门应凭借数据优势与管理权限,更深度参与互联网发展共治。 D . 新的电商模式和消费模式满足了人们对产品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而诗人的本意却是以此为喻,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洞房昨夜停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以所作之诗请教于张籍也,“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张籍自是心领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文章写得好,但是还不够自信;后两句张籍对其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流露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作诗的本意。

“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的全面了解作家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 下列关于“知人论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知人论世”就是要联系作家的生平遭际、思想为人和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等,来理解和评价诗歌。 B . “知人”是指对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动机等作了解;“论世”是指考察文学作品内容要考虑作者所处的时代。 C .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法”。 D . “知人论世”作为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广为人知,影响深远,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王国维运用假设论证法指出,如果已经做到了知人论世,还不能正确解读诗歌,这样的读者是很少的。 B . 清人黄子云、章学诚的论述,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了评论诗文必须先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和时代背景。 C . 鲁迅和朱熹对陶渊明的评论,都指出其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有力地论证了“知人论世”的必要性。 D . 朱庆馀和张籍的献酬诗,极富生活气息,看似写闺情,实则另有深意,以此论证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 B . 如果对作品任意取舍,不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就必定会影响到对其作品的理解。 C . 如果不用“知人论世”进行赏析,那么《近试上张水部》一诗很可能被看成闺情诗。 D . 有了文学常识的积累,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能力,就构建起了文学史的框架。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家”具有三重文化意蕴

从“对话”的视角看中国古代之“家”,不难发现,“家”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从祭祀、生产再到住所的过程。换言之,“家”是人与神灵对话、人与自然对话以及人与人对话之所。

家是人与神灵对话的场所。祭祀对中国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不仅是对神灵和超自然对象的臣服,也是人与神灵交流的一种方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只、人鬼。天神称祀,地只称祭,宗庙称享。天神地只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祀祖先和灶神。《孝经·士章疏》就有“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际也”的说法。祭祀就是人与神灵交接对话的一种方式。

祭祀需要场所,而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祭祀的场所。《礼记·王制》曰:“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庶人祭于寝”。天子七庙指的是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诸侯五庙指的是父、祖、曾祖、高祖、始祖之庙。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

普通的老百姓只是“寝祭”。寝祭在古代是一种普遍的对祖先的祭祀方式。贵族统治者的庙祭,是在寝祭基础上形成的。有意思的是,宗庙的主室是庙,王宫的主室是朝,而庶人住屋的主室则是寝,三者其实具有相同的功能。

庶人的主室既称为寝,又可以称为家,寝祭就是家祭。通过这种对话,人们既可以表达对鬼神的敬畏,也可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家是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载体。这种对话首先以生产的方式实现。夏商周时期,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制度就是宗族制度。而宗族作为政治、经济和生活的综合体,成为社会基本组织形式。此时的个体家庭,则是组成宗族的最基本的单元。《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庶人的具体家庭已经成为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只不过土地仍然为宗族所有。每个个体家庭的人口在2—7人,每家有一个成年男性作为家长,家庭要按照人口服徭役。当时的个体家庭尚未从宗族中独立出来,在生产上实行的是“耦耕俱耘”的方式。按照《诗·周颂·良耜》的记载,在宗族内部,个体家庭之间相互形成劳动协作的关系,也就是“一族同时纳谷”,“出必共洫间而耕,入必族中而居”。以家为生产单位,人才实现了与自然之间有效的对话,而不是听任自然的摆布。

家是人与人进行对话的情感港湾。《周易·序卦传》说“伤于外者,必返其家”。意思是受伤之后,一定会返回其家。之所以要返回其家,一是“亲亲之谊”可恃,二是“休戚之情”可同,不必与人争仇,不必与人争利。家即是夫妇、父母和子女的对话场所。如《诗·周南·桃夭》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里的“室家”,指夫妇结合后的家庭。《汉书·匡衡传》有这样的表述:“臣又闻室家之道修,则天下之理得。”“室家之道修”即夫妇之道修,就是夫妇之间的对话与和谐。

综上,家是一个人情感的归属和保障,身体的安歇和庇护之所,亲属关系的维持之处。正因如此,《周易》才进一步说“家定而国家可保”,《大学》才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 A . 祭祀对中国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人对神灵和超自然对象的臣服并与之交流的一种方式。 B . 古人祭祀有严格的分工,比如天子祭天神地只,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则负责祭祀祖先和灶神。 C . 家最初是祭祀的地方,天子、诸侯大夫、庶人祭祀的地方分别叫庙、朝、寝。 D . 宗族制度早期,宗族不仅是政治、经济和生活的综合体,也是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所以人还无法实现与自然之间的有效对话。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时间推移为序,依次阐明了“家”是人与神灵对话、人与自然对话以及人与人对话之所的三重意蕴,脉络清晰。 B . 第2段援引《孝经·士章疏》“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际也”的说法,意在论证说明祭祀就是人与神灵交接对话的一种方式。 C . 第7段引用《汉书·匡衡传》中的表述“臣又闻室家之道修,则天下之理得”,意在阐明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D . 文章引经据典,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印证自己的观点,而且援引的资料类型多样。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子、诸侯、大夫、庶人祭祀的对象、地点各不相同,这是由等级观念所致。 B . 中国古代“家”的意蕴应该是多层面的,视角不同,它呈现的含义也是不同的。 C . 之所以说“家是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载体”,是因为夏商周时期具体家庭既是组成宗族的最基本的单元,也是一个生产经营的单位。 D . “一族同时纳谷”,“出必共洫间而耕,入必族中而居”,说明这时期个体家庭尚未从宗族中独立出来。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怎样读中国书

余英时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功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诵,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功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做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需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地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地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 ,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

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选自2013年第9期《悦读》,有删节)

(1)

下列对作者“读中国书的方法和态度”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专精”阅读,就是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功夫,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全部背诵,但至少“三复”,达到“熟”的程度。 B . “博览”是在“专精”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要有目的地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地细读一遍。 C . 就态度而言,作者强调要“虚心”,要静心地读,反复地读,读来读去就不会有“先入之见”,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 D . 作者认为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的态度,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 (2)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下列说法完全属于朱熹观点的一项是( )

A . 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B . 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C . 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D .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读书百遍或许不能够做到,但是反复读多遍一定是不可少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清代学者戴震堪称“专精”读书的典范,他对“十三经”,除了“疏”不尽记得外,经文与“注”全都能够背诵下来,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 B . 作者认为,“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强调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而不是急于横加“批判”。 C . 鲁迅的话是反封建思想的激愤之词,作者在此引用并不是非议鲁迅,矛头指向的是那些崇尚西洋、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人。 D . 发现古书的漏洞,不是初学者能达到的境界,在没有达到相当程度之后,切不可不尊重原著而对古书中的漏洞“硬去看”;或者“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从什么时候开始 人们读小说就是为了读故事?故事与叙事是不同的 叙事才更接近小说的本质。正如托马斯·曼所说 小说家既要通晓现实 也要通晓魔力。故事所描述的是一种现实 而叙事则是一种语言的魔力。应该说 从先锋小说发起叙事革命开始 小说写作就不仅是再现经验 讲述故事 它还是一种形式的建构 语言的创造。写作再也不是简单的“讲故事”了 只有建构起自己的叙事方式的作家 才称得上是一个有创造性的作家。可是 这个经过多年探索所形成的写作难度上的共识 开始被文学界悄悄地遗忘。更多的人 只是躺在现成的叙事成果里享受别人的探索所留下的碎片 或者回到传统的叙事道路上来;故事在重获小说核心地位的同时 叙事革命也面临着停顿。 这种停顿 表明艺术惰性在生长 写作和阅读耐心在日渐丧失。讲述一个有趣而好看的故事 成了多数作家潜在的写作愿望。然而 文学一旦丧失了语言冒险的乐趣 只单纯地去满足读者对趣味的追逐 它还是真正的文学吗?说到底 文学的独特价值 许多时候正是体现在语言的冒险 叙事的探索上;这样往往能开辟出一条回归文学自性的道路。可是 在这样一个喧嚣 躁动的时代 有谁愿意去做那些寂寞的叙事探索? 短篇小说艺术在近年的荒芜 或许可以作为讨论这个问题的另一个旁证。以前的作家 常常将一个长篇的材料写成短篇 现在却恰恰相反。如今 长篇小说盛行 短篇小说则已退到文学的边缘 核心原因还是故事与叙事之间的较量。长篇小说的主题词是故事和冲突 读者对长篇的毛病是容易原谅的 篇幅长了 漏洞难免会有 但只要故事精彩 就能让人记住。对短篇 要求就要严格得多。叶灵凤说 现代的短篇小说“已经不需要一个完美的故事” 写短篇就是要“抓住人生的一个断片 爽快的一刀切下去 将所要显示的清晰地显示出来 不含糊 也不容读者有呼吸的余裕”。要做到这一点 谈何容易?没有生活的丰盈积累 没有在叙事上的用心经营 再好的断片 一些作家也是切割不好的。因此 在这个长篇小说备受推崇的时代 中短篇其实更能见出一个作家的叙事功底和写作耐心。 如今 翻开杂志等出版物 举目所见 艺术 叙事 人性和精神的难度逐渐消失 读者也慢慢习惯了在阅读中享受一种庸常的快乐——这种快乐 就是单一阅读故事而来的快乐。或许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 英国文学批评家迈克尔·伍德才有了这样的论断:“小说正在面临危机 而故事开始得到解放。”很多人都会感到奇怪 小说的主要任务不就是讲故事么 为何要将小说与故事对立起来?按照德国文化批评家 哲学家本雅明的说法 小说诞生于“孤独的个人” 而故事的来源则是生活在社群中 有着可以传达经验的人——故事的旨归是经验和社群 所远离的恰恰是“孤独的个人”。故事并不一定就是小说。但在这个崇尚经验 热衷传递经验的当代社会 故事正日渐取代小说的地位。摘编自谢有顺《当代小说的叙事前景》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从什么时候开始 人们读小说就是为了读故事?故事与”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从什么时候开始 人们读小说就是为了读故事?故事与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从什么时候开始 人们读小说就是为了读故事?故事与

故事,官吏,小说,作家,文学,经验,读者,连坐,监察,历代,官员,短篇小说,艺术,规定,行为,语言,首长,赵广汉,御史大夫,文字,小题,个人,反腐败,制度,地方,地位,婚姻,批评家,时期,断片

2019-11-15 #故事会在线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 但故事不等于小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 但故事不等于小说

故事,小说,A.,B.,C.,D.,小说家,讲故事,传统,传统故事,方式,见闻,现代小说,讲述人,人们,艺术,时候,故事模式,现代小说家,文字,小题,原文,差异,方面,水手,经历,堂吉诃德,契诃夫,不等于,一个故事

2020-08-03 #长篇故事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 但故事不等于小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 但故事不等于小说

故事,小说,A.,B.,C.,D.,小说家,讲故事,传统,传统故事,方式,见闻,现代小说,讲述人,人们,艺术,时候,故事模式,现代小说家,文字,小题,原文,差异,方面,水手,经历,堂吉诃德,契诃夫,不等于,一个故事

2020-08-11 #长篇故事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 但故事不等于小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 但故事不等于小说

故事,小说,A.,B.,C.,D.,小说家,讲故事,传统,传统故事,方式,见闻,现代小说,讲述人,人们,艺术,时候,故事模式,现代小说家,文字,小题,原文,差异,方面,水手,经历,堂吉诃德,契诃夫,不等于,一个故事

2017-07-14 #故事会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小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 但故事不等于小说 故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小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 但故事不等于小说 故

故事,小说,苏珊,小说家,娱乐圈,讲故事,传统,方式,见闻,事件,时候,目的,经历,唐吉可德,故事模式,文字,人们,古典小说,外表,外形,山寨,现象,流行语,梦想,歌手,欧美,歌声,水手,空手道,艺术

2020-05-20 #小故事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 但故事不等于小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 但故事不等于小说

故事,小说,小说家,饮食,烹饪,讲故事,传统,方式,见闻,中国饮食文化,宇宙,目的,经历,食品,食物,影响,研究,堂吉诃德,传统故事,故事模式,文字,世界,中国,五谷,人们,古典小说,境界,阴阳五行,时候,水手

2020-08-24 #小故事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从什么时候开始 人们读小说就是为了读故事?故事与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从什么时候开始 人们读小说就是为了读故事?故事与

孟子,作者,故事,顾炎武,对话,古人,经济,知人论世,天下,原文,家庭,思想,梁启超,内容,小说,时代,个体,人们,作家,宗族,方法,方式,观点,发展,专精,国家,说法,评论,朱熹,朱庆馀

2020-06-19 #经典故事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从什么时候开始 人们读小说就是为了读故事?故事与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从什么时候开始 人们读小说就是为了读故事?故事与

孟子,作者,故事,顾炎武,对话,古人,经济,知人论世,天下,原文,家庭,思想,梁启超,内容,小说,时代,个体,人们,作家,宗族,方法,方式,观点,发展,专精,国家,说法,评论,朱熹,朱庆馀

2020-09-07 #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