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教学甚严 极重医德!京城四大名医之汪逢春的从医故事

时间:2020-07-17

关于四大名医的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223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原标题:教学甚严,极重医德!京城四大名医之汪逢春的从医故事

医者仁术也,苟利于世,不应自秘,应宜群策群力,黾勉事功,集思广益,精益求精,发前人之所未发,庶可抗衡于世界,不致日趋凌替也。

——汪逢春

汪逢春(1884年 1949年),原名朝甲,字凤椿,悬壶北京时改名“逢春”。祖籍江苏吴县(今苏州市)。

汪逢春是著名的中医临床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自幼熟习儒医经典,12岁开始学医,先后师从苏州名医艾步蟾先生和北京名医力钧(字轩举)先生。从1929年起,担任北京中医考试委员会主考。1938年,被推选为北京国医(中医)分会会长,创办并主编《北京医药月刊》。1942年,创办北平国医讲习班,为中医界培养了大批人才。

临床上,汪逢春注重医药并行,主张后天调理,擅长治疗各种时令病及肠胃病,对湿温病多有阐发。热心公益事业和中医教育事业,尤重培养人才。教学甚严,极重医德,且每严教其弟子尊重同道。

汪逢春一生忙于诊务、办学及培养后辈弟子,在学术著作上极为谨慎,轻易不肯著书立说,故名气极大而传世著作甚少。著作仅有《中医病理学》及零星文章和其门人所辑的《泊庐医案》等。

得遇名师 两家之长

1884年6月13日,汪逢春生于江苏省吴县一家书香门第。因一生中有幸遇见两位中医名师,为他成为一代名医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第一位中医师傅是苏州名医艾步蟾。艾家与汪家是世交,艾步蟾见这位6岁就接受塾师启蒙教育的汪家六少爷天资高,悟性强,一心想收他为徒。

1896年6月13日是汪逢春12周岁生日,艾步蟾正式收他为徒。从此,小凤椿在继续跟塾师读《四书五经》的同时,又跟着艾步蟾学起了岐黄之术。他的天分在学习中医上也充分表现出来。他勤学好问,读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医典,常常能举一反三。同时,还涉猎历代中医各个流派的学说,沉浸在中医这个无限丰富而充满奥秘的世界里。

汪逢春22岁北上进京。在北京,他又遇到第二位老师——京城名医力钧(字轩举),并为轩举先生所垂青,成为轩举先生的入室弟子。

力轩举是光绪八年的举人,是学贯中西、经历丰富、见多识广、汇通中西医学的一代名医。早年曾先后拜刘幼轩和林亦莱先生为师,跟着他们攻读经史子集。这些人都是亦儒亦医、精通岐黄之术的饱学之士。他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对中医产生了浓厚兴趣,很快成为通达医理者。后又涉猎西学,研读西医著作,并很快将中西医学融会贯通,著作《内经难经今释》使其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界大家。随后,他走出国门到南洋各国行医治病、游历讲学,在不长的时间里,名声就传遍南洋各国。数年后,东渡日本,回国后编辑了《近代医籍存佚考》,为当时的中国医学界所瞩目。再后来,其足迹远涉欧洲各国。再其后,因为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诊病,赏加四品卿衔,声名大震。

1911年,27岁的汪凤椿在北京前门外的西河沿五斗斋胡同租下三间房子。从此,便以汪逢春的名字,正式开始了他一生行医诊病、悬壶济世的生涯。不久,汪逢春精湛的医术就名扬北京城,前来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后又租下西河沿191号院,“汪逢春医寓”从此盛名。

感念师恩 从严带徒

汪逢春心里一直对自己的老师艾步蟾、力轩举等先生怀有莫大的感激之情。他认为,他们向自己所传授的医术不是属于个人的私有财产,应该延续下去,不断为一代代苍生造福。

汪逢春的弟子之一赵绍琴也是当代著名中医。他出自三代御医家庭,曾祖父、祖父都是清代御医,父亲赵文魁是清代最后一任太医院院使,主管太医院事务。凭着家族的中医背景,赵绍琴从小随父亲学习中医,耳濡目染加上父亲的悉心指点,可谓得到了家传。尽管有这样的条件,且家学渊源,但谦虚好学的赵绍琴还是仰慕汪逢春的医名,从1937年开始成为汪逢春的学生。对这样一位“大有来头”的学生,汪逢春一样严格要求,没有什么额外照顾,发现问题该批评就批评,当指点就指点。

有一次,一位怀孕已经三个月的女士来诊所看病。这位女士得了喘咳病,一喘起来就上气不接下气,她十分担心这样会动了胎气,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赵绍琴为她做了诊断,认为应该以苏子、莱菔子、杏仁、贝母、枇杷叶等宣肺化痰的药物治疗,这样就可以达到止咳的目的。

汪逢春看了赵绍琴的处方后,就像老师批改学生的作业一样,在上面写下了批语:“苏子降逆力强,胎儿受伤,甚则引起堕坠;莱菔子味辛性烈,弱人尚不可用,况孕妇乎?”

汪逢春的批语对赵绍琴的触动很大。这样一个病例还不算十分复杂,但是自己在处理时,只顾其一,不虑及其他。如果这位患者的咳喘治好了,却因此影响了胎儿,给她和她的家人带来了伤害甚至是不幸,那该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也就是这件事,使赵绍琴真正理解了自己的父亲为什么总是说:医者,不可不慎。

还有一次,一位患猩红热的病人来就诊。赵绍琴仔细地问清楚了病情,号了脉,又做了进一步的检查,很认真地开出了处方。

汪逢春早就清楚患者的病情,仔细看了处方之后,又在处方笺上写下了批语:“温疹乃热郁于内,一涌即发,发则无以制止,方中何以还用薄荷?恐其不速耶?”

汪逢春的批评其实是点出学生问题之所在,是使学生认识具体问题的开始。之后,他又很有针对性地告诉赵绍琴:“脉数有力,斑出深紫,高热心烦,咽红肿痛,皆是发出之极矣,切不可再行发之。只宜清气凉营,以缓其速。”

汪逢春如此具体的传授,对于一个有心的学生来说实在是一种幸运,是毕生受益的言传身教。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编辑:董俊彤

审核:朱蕗鋆

bjtcm010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教学甚严 极重医德!京城四大名医之汪逢春的从医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教学甚严 极重医德!京城四大名医之汪逢春的从医故事

教学甚严 极重医德!京城四大名医之汪逢春的从医故事

汪逢春,赵绍琴,中医,艾步,轩举,先生,学生,父亲,著作,北京,名医,处方,弟子,批语,老师,胎儿,汪家,西河沿,名师,教学,医者,代名,医术,医药,南洋,吴县,国医,塾师,女士,患者

2020-07-17 #故事大全

《百年巨匠——京城四大名医》在京开机

《百年巨匠——京城四大名医》在京开机

百年巨匠,医术,历史,名医,四大,故事,20世纪,京城四大名医,周兵,孔伯华,施今墨,汪逢春,萧龙友,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广播电视总台,艺尊,嘉宾,中新网,中医,中央,事业,事件,仪式,仁心,人...

2007-07-02 #小故事

京城四大名医:他们是政界名流的座上客 也是贫苦患者的救命人

京城四大名医:他们是政界名流的座上客 也是贫苦患者的救命人

孔伯华,中医,孔令谦,名医,四大,传人,精神,中医教育,京城四大名医,孔医堂,先辈,医术,北京,医学院,老百姓,发展,先生,患者,文化,遗志,老先生,孔少华,萧龙友,全国中,世家,人才,医界,医德,基础,学生

2012-01-30 #故事大全

征集他是京城四大名医之一 用剧毒砒霜治怪病!

征集他是京城四大名医之一 用剧毒砒霜治怪病!

财主,梦想,他的故事,他的儿子,你是否,像他一样,施今墨,施小墨,之症,交集,人生,药草,医生,仕途,剧毒,体外,他用,传统,职业,女子,砒霜,病人,敲碎,故事,汝窑,气血,栏目,生活圈,笔洗,网站

2020-07-16 #故事阅读

施小墨讲述父亲施今墨治病的传奇故事 不愧是京城四大名医之一!

施小墨讲述父亲施今墨治病的传奇故事 不愧是京城四大名医之一!

孟凡贵,名医,视频,李琦,医院,四大,浏览器,锦绣,扫一扫,短视频,左震,华妃,孙越,岳云鹏,张丰毅,施小墨,施今墨,甄嬛传,谢园,那威,高英培,全城,关系,内容,医生,劳务费,冒风险,四大美女,女子,大运

2020-07-16 #经典故事

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施金墨故事 与诗人臧克家吟诗唱和 北晚新视觉

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施金墨故事 与诗人臧克家吟诗唱和 北晚新视觉

施今墨,薛培,中医,先生,罗复,薛钜夫,随笔,文史,华北国医学院,传统文化,朱壶,人生,处方,父亲,病人,时局,药方,中医名家,陈垣先生,书画,书法,习惯,弟子,全家,典籍,功底,医学,名医,西医,诊所

2020-07-16 #短篇故事

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施金墨故事 与诗人臧克家吟诗唱和 北晚新视觉

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施金墨故事 与诗人臧克家吟诗唱和 北晚新视觉

施今墨,薛培,中医,先生,罗复,薛钜夫,随笔,文史,华北国医学院,传统文化,朱壶,人生,处方,父亲,病人,时局,药方,中医名家,陈垣先生,书画,书法,习惯,弟子,全家,典籍,功底,医学,名医,西医,诊所

2020-07-16 #短篇故事

老北京四大名医那些年的故事

老北京四大名医那些年的故事

萧龙友,孔伯华,袁世凯,四大,中医,名医,梁启超,孙中山,病情,医术,萧龙,京城,书画,作者,医生,百姓,汪逢春,很多人,老北京,协和医院,中草药,医德,名人,四合院,故事,国民政府,基础,大夫,尿毒症,性命

2020-07-17 #故事会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