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关于实事求是的案例 实事求是的案例

时间:2020-07-17

一切从实际出发案例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2531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1 分钟。

www.520z 2.com 范文大全

篇一关于实事求是的案例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应变能力宁鸿彬北京八十中宁鸿彬 课堂教学都是根据教师事先作好的教学设计,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但是,由于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所以,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此种情况的出现,就给教师出了一个难题。教师不解决不行;要解决,就需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在瞬间判断其正误,并想出妥善的解决办法。这就是说,要处理好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应变能力。 面对课堂上的突发情况怎样应变呢?课堂应变有四个基础、两点要求。所谓应变的四个基础: 一是广博的知识。要想在瞬间判断学生说法的正误,没有广博知识不行。只有学生所言均在教师的知识范围之内,教师才能够迅速判断并应对自如。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自己还搞不清,那又谈何应变呢? 二是丰富的经验。“遇事不慌”与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教学经验丰富,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教师有十种方法应对,自然应变自如。相反,平日不注意研究教材教法,不注意积累教学经验,遇到学生提出意料这外的问题,就会感到头脑中一片空白,茫然不知所措。 三是精通教材。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和教材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问题只要细读教材就可找到答案;有的问题离教材较远,但也和教材有着某种联系。所以,只有精通教材,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才会胸有成竹,应对自如。 四是谙熟教法。解决问题的直截了当与迂回婉转,通俗易懂与深奥费解,与教师采用轻松顺畅;方法不当,则解决问题艰难阻塞。因此掌握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而为之。 这里再说课堂应变的两点要求: 一是对症下药。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往往都是教学计划之外的事。为了保证教学计划实施,处理此种情况,就要抓住学生所提问题的症结所在,采取极具针对性的措施,切不可不问青红皂白,一律始末根由地细说详解。 二是因势利导。在课堂上,突发情况出现了,作为教师不能回避。最理想的就是沿着学生思维的轨迹,加以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上正确的轨道。也就是说,教师要知道学生想的是什么,他是怎么想的,继而设法帮助学生扫除思想障碍,带领学生把问题想通,而且还可以巧妙地把学生的问题纳入教师讲课的轨道,使课堂教学顺畅而自然地进行下去。 以上说的是课堂应变的条件和要求,下面介绍几种课堂应变的具体做法。 一、琐释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猛然的一听确实不好解决,但冷静地一想并不难解决。因此,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教师对该问题详加解说,不厌其琐细。 例如,《七根火柴》一文的教学即将结束时,一个学生举手发问,他说:“我发现这‘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一小堆柴,干燥的火柴。’我认为‘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是个病句。因为既然并排,就不能成为一小堆。这样写前后是矛盾的。另一个是,无名战士给卢进勇数完七根火柴,卢进勇高兴地想道这可好办法之后,课文写道:‘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我认为这也是个病句。因为,脸色就是脸上的颜色,而脸上的颜色,只能变得深一点或浅一点,怎能舒展呢?所以说,这里是作者用词不当。” 教师在表扬了这个学生认真读书,善于发现题,并勇于提出问题之后,微笑着说:“你提出的第一个句子——‘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不是病句。‘并排’就是彼此平行的意思(与此同时,教师用左右手的两个食指做了个平行的手势)。‘一小堆’就是那些火柴紧密靠拢的样子。物品成‘堆’,有各种各样的摆放形式,单排紧密靠拢叫一‘堆’,多排紧密靠拢得重垒起来也叫一‘堆’,多层纵横交错地摆放在一起还叫一‘堆’,总之,不管是单排多排,不管是一个方向地摆放还是纵横并错地摆放,只要是被摆放的物品紧密靠拢,就叫一‘堆’(与此同时,教师用手指做着各和手势)。这样看来,‘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就是这七根火柴,既彼此平行又紧密靠拢的意思。大家看,就是这样——(这时,教师举起双手,用七个手指做了既平行又靠拢的手势。)明白了吗? 听了教师的解说,看了教师的手势,那个提问题的学生和班上的其它学生,都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此后,教师接着说:“你提出的第二个句子——‘脸色好像舒展开来’,也不是病句,但你说的有一定道理。‘脸色’这个词,如果你去查词典,就会发现它有两具义项:一个义项是脸上的颜色,另一个义项是脸上的表情。如果按照第一个义项来看这个句子,这个句子是说不通的。因为,脸上的颜色只能是深浅或浓淡等变化,不能‘舒展’。如果按照第二个义项来看这个句子,舒展是指脸上的表情,这是说得通的。而课文中的这个句子,‘脸色’一词正是选取的第二个义项,所以说这个句了也不是病句。不过,对于著名作家的成功之作,你能坚持独立思考,大胆提出问题,而且对于第二个问题的见解,从另一个意义来看,还是有道理的,所以应该提出表扬。”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学生对名家名“我认为课文所说的松树的风格,并不是松树本身就有的,完全是作者强加给它的,松树是一种植物,也可以说是会长叶儿的木头,它有什么风格?它是没有思想感情的,又怎么会有牺牲精神?所以,课文所说的这些,不能令人信服。” 教师首先表扬了这个学生问题提得好,然后不慌不忙地说:“咱们就从风格说起吧。什么叫风格?风格就是作风、特点。如果就的是人,风格是指的作风;如果说的是物,那么风格就是指的特点。松树是物,它虽然是物,它虽然不会有思想作风,但特点还是有的吧?课文所写的这些内容,不就是松树的特点吗?既然特点就是风格,那么把松树的特点说成松树的风格,是可以的。不错,松树是植物,是没有思想感情的。那么,一种风格的形成,是不是都需要思想感情的支配呢?不是的。有的风格是有意识形成的,有的风格是无意识形成的。像歌唱家的演唱风格,画家的绘画风格,书法家的笔墨风格,多为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有些人的某种风格就不是有意追求的,而是在无意之中自然形成的。例如,有一位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她在比赛中每打出一个好球,总是自己叫好。谁都知道,她这绝不是有意夸耀,而是激情自然流露。正是这无意的自评奖形成了好打球时的自我振奋的风格。有思想感情的人可以具的无意识形成的风格。再者,这“那个志愿军战士说:不想祖国是假话,可是我不愿意回去。如果回去,祖国的老百姓问,‘我们托会给你们的任务完成得怎样啦?’我怎么答对呢?我说‘朝鲜半边黑,半边红’,这算什么话呢?后来,那个志愿军战士还表示想要得到一块‘朝鲜解放纪念章’,戴在胸脯上,回到祖国去。可是,现在朝鲜还没有全部解放,仍然分为北朝鲜和南朝鲜。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当然也不可能得到‘朝鲜解放纪念章’。那为什么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早在三十多年前就离开了朝鲜回国了呢?” 听罢学生的问题教师说:“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个问题呢?第一,希望朝鲜全部解放,希望南北朝鲜实现统一,这是每一个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良好愿望。课文中那位战士的一席话和希望得到一枚‘朝鲜解放纪念章’的要求,正是表达了这种愿望。第二,朝鲜的事情,要由朝鲜人民自己解决。我们必须尊重朝鲜人民自己的意志,不能用我们的感情来代替政策。第三,朝鲜问题的解决,不是一件小事,不可能操之过急。第四,南朝鲜人民都希望实现朝鲜的和平统一。我们相信,朝鲜的事情,一定能够按照朝鲜人民的意志,得到圆满的解决。第五,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人民的要求赴朝作战的。当他们完成了预定任务之后,凯旋是理所当然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时,受到了朝鲜民主主义民共和国政府和人民热情而隆重的欢送,受到了我国党政军民盛大而热烈的欢迎。我这样解释,你明白了吗?”…… 这个教学实例清楚地表明,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必须把有关道理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作深入、透彻、全面地解说,否则,不会使学生心悦诚服。 四、研读 有时学生提出问题,看似不好解决,但只要认真仔细地研究一下课文,便可找到答案。这便是研读之法。采用这种办法,必须建立在教师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的问题刚一提出,教师便知道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依据。相反,如果教师不知道课文的哪些内容可以解决学生的问题,那么,切不可贸然使用此方法。若是教师安排学生读了半天课文,仍是找不到答案,那就白白浪费时间了,而且这也会使教师感到尴尬。 例如,教师讲授《小桔灯》一文时,一个学生提出:“课文写到‘我’来到那个小姑娘家,经过几句对话之后,问那小姑娘家里还有什么人,小姑娘回答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我认为,这是本文的处败笔。因为,这里不交代小姑娘爸爸的情况,后文还要交代。课文的将近结尾处交代说,王春林是个木匠。去年山下的医学院里,有几个学生,被当作共产党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踪了,据说他常替那些学生送信。我想,如果把后文的这一段对王春林的交代,放到课文的前面去,由小姑娘说出来,不更简练吗?” 教师面对大家说:“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大家还是先认真仔细地研究一下课文吧。看看能不能通过研究课文找到答案。” 经过一番对课文的阅读研究之后,一个学生举手要求发言。他说:“通过一再次读课文,我发现那个小姑娘非常懂事,非常聪明,她的方谈举止,超过了她的年龄。正因为她是这样一个聪明过人的小姑娘,她怎么可能把自己爸爸的情况,告诉给一个初次同面陌生人呢?所以,我认为姑娘不说出爸爸的情况,是合情合理的。” 又一个学生站起来发言说:“通过课文倒数第三段对王春林的介绍,他很可能是一位从事地下工作的工产党员,最起码也是参与地下斗争的进步人士。由于地下斗争特别要注意保密,王春林怎么可能把自己的活动,告诉给八九岁的小女儿呢?所以,小姑娘只说爸爸到外面去了,是合理的。” 这个时候,那个提问题的学生发言道:“老师,听了他们两个人的发言,我明白了。现在我认为,前面不交代王春林的详细情况是对的。这样就给读者造成一种悬念--这个小姑娘的爸爸是什么人呢?所以,课文这样写并不是败笔,而是妙笔。” 教师对这三名学生的发言,一一作了肯定。 上述教学实例表明,教师精通教材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在学生提出教师预想之外的问题时,就可以迅速做出判断,决定能否通过阅读课文找到答案。如果通过阅读课文,可以解决学生的问题,那么,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就是了。 五、侧答 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根本无法正面回答,而不解答学生的问题双不利于保护学生勤于思考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回避正面解说,而从侧面作答,虽是侧面作答,也要尽可能贴近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新学生才会满意,对大胆质疑的学生,也是一种鼓励。 例如,讲授赵树理的短“老师,您说课文中的老杨同志是农民吗?” 这个问题简直无法回答。因为老杨同志究竟是依然保持着农民的身份,还是转成了干部的身份,小说没有交代,当然也不需要交代。既然无根据,怎么解答呢? 面对满脸认真神色、满眼渴求目光的学生,教师耐心地解答说:“这个问题只能根据课文对老杨同志这个人物的刻画,这样来理解:老杨同志是一位农民干部。我想,这样理解老杨同志就可以了。你说呢?” 那个学生表示接受 在这里,教师没有正面回答学生的问题。因为,做出老杨同志是农民或不是农民的判断,是无根据的。如果做出这样的判断,学生也不一定信服。可见在解决课堂上的突发问题时,能够确切回答的,就确切回答;不能确切回答的,一定不要生拉硬扯勉强作答。这样,既不科学,也不严肃。 六、追问 如果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真的想一想,他们自己可以想明白。只是没有那样去想,才产生了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思考,直到他们自己把问题解决。这便是课堂应变中的“追问”法。 追问法不可轻易使用。教师追问了半天,什么也追问不出来,那岂不是无效劳动吗?凡追问原的,一定是经过教师的启发提问,学生能够自行解决的。 追问的关键在“问”。问什么。怎么问,教师要在转瞬之间做出巧妙的设计。往往是教师一句妙问,教师要在转瞬之间做了巧妙的设计。往往是教师一句妙问,就可使学生茅塞顿开,大悟彻悟。因此,使用追问法,一定要在“问”字上下功夫。 例如,讲授《分马》一文时,教师正在引导学生分析老孙头这个人物。有人认为老孙头思想落后,因为他很自私。就在这个时候,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自私不算什么问题,因为自私是人的本性。” 学生的不正确的看法在课堂上说出来了,怎么办?置之不理,不行。作为教师不能听任错误观点在课堂上传播,一定要管。怎么管?必须“快刀斩乱麻”,迅速地解决这个问题。其时,教师采用了追问的办法。 那个学生的话音刚落,教师马上问道:“你说自私是人的本性,是不是说人没了生以前就已经具有了自私特性?” “是” “我曾经给你讲过,人的思想意识是由他所处的生活环境决定的。你还记得吗?” “记得。” “你同意我讲的这个说法吗?” “同意。” “那好。既然你同意人的思想意识是由他所处的生活环境决定的,那么我问你:人在没有出生以前,他所处的生活环境是什么?” “是他母亲的五脏六腑。老师,我明白了。五脏六腑这个生活环境,不能决定人自私还是自私,因此不能自私是人的本性。” 这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为什么能够这样利索地解决?其原因是:第一,教师掌握学生的知识经验,即他们懂得人的思想意识是所处的生活环境决定的。第二,教师迅速地把学生的这一知识经验,和“本性”的含义联系了起来。第三,教师发问有序,步骤合理。 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教师思路的开阔和思维的敏捷对于使用追问的方法进行课堂应变,是相当重要的。 七、举例 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由于对某些事物不理解或一知半解。对于这样的问题,只要举个例子,作些解说,学生便可明白。这就是课堂应变中的举例法。 使用举例法,所举的例子,一定是学生熟知的事物,又通俗易懂的。如果举例过难,反而会节外生枝,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例如,《太阳的光辉》一文的教学正在进行。教师讲解道:课文用太阳的光辉比喻我们党所领导的会主义伟大事业,说明我们的事业朝气蓬勃,日益发展巩固。课文用太阳的黑点比喻我们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指出太阳的黑点无损于太阳的光辉,缺点比喻我们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无损于我们事业的伟大,课文把深刻的道理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活泼。 这时,一名学生发表见解说:“老师,我不同意您的看法。我认为,这个比喻不恰当。您想啊,我们党的缺点的错误是可以改正的。改正了,缺点错误就没了。可是,太阳的黑点的是永远存在的,谁能把它抹掉呢?所以,用太阳的黑点比喻我们党的缺点错误,并不恰当。” 听完这个学生的发言,教师说:“你的问题,我想这样回答。我先举个例子,说给你听听。在一本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地下斗争的小说里,有一个特别矮又特别胖的翻译官。小说在描写他的外貌时,说他站在那里就像一个大肉球。大家说这个比喻好不好?” 全班学生一致认为这个比喻好。 此后,教师接着说:“这个比喻的确好,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含有贬义,有意丑了这个反面人物。但是,翻译官是一个人,他和肉球有好多不一样的地方。人,上有头,下有腿脚,左右有手臂,头上还有五官和头发,手脚又各有十指;可是肉球呢?就是那么一个圆圆的东西而已。尽管如此,包括你们在内,并没有人认为这个比喻不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比喻不是照相,不要求被比喻的事物和用来作比喻的事物,二者完全相同。只要被比喻事物和用来作比喻的事物,某一点相同或相似,就可以比喻了。如果要被比喻的事物和用来作比喻的事物完全相同,才能为太阳的黑点无损太阳的光辉,我们党的缺点错误无损于我们党的伟大,这一点是相同的,所以就这样比喻是可以的,而且是能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明白了吗? 那名学和欣然接受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举出了一个学生可以接受的例子,这个课堂上突发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可见,恰当的举例,是课堂应变的有效方法之一。 八、比较 所谓比较,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放在一起,辨别其异或高下。“比较”在课堂应变中,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时学生提出问题,只要教师把另一学生熟知的同类事物说出来,让学生和他那个有疑事物,放在一起比一比。问题就不言自明了。 比较法和举例法有共同之处。它们都要借助另一同类事物解决问题。然而,它们又有区别。举例,重在以例释理,是通过举例解说道理;比较,重在比中辨别,是通过比较辨明是非。这就是说,这两种方法各有侧重,各有所长。当需要通俗的解说某些事理时,可用举例法作解说;当需要辨别是非正误时,可用比较法帮助判断。 例如,《有的人》这首诗的教学已进入深入理解阶段,当讲到“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教师请学生说说这里的“有的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有个学生发表见解说:“我认为这里的‘有的人’指的是劳动模范。也就是说,劳动模范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这个学生的话音刚落,另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他说得不对。不能说‘劳动模范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因为还有很多没有被评为劳动模范的人,他们也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听了这个学生的发言,教师说:“你坚持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见解,这很好。这个问题咱们这样研究。我先问你一个问题,‘马有四条腿’,这样说对不对?” 那个学生立刻回答说:“对。” “那好。”教师说,“你把我问你的这句话,和你不同意的那句话,比较比较,看看能不能解决你的问题。” 那学生想了一下,笑了。他说:“老师,我明白了。说马有四条腿,说的就是马,没有说其它也是四条腿的动物。不能认为说马有四条腿,别的动物就不能有四腿。××那样说是对的。”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并没有正面回答学生的问题,只是说了一个同类的句子,让学生自己去比较。结果,这样一比较,学生就明白了。由此看来,恰当而巧妙地使用比较法,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九、接纳 一般说来,课堂上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特别是那些个人的不同见解,往往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教学计划的完成。如果教师善于抓住“战机”,能够把学生的问题和自己教学计划中将到的某个问题,迅速的联系起来的话(当然,是在可能的条件下),那么,就可以把解决学生问题,纳入自己讲课的轨道。这样,看来是在解决学生的问题,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之中,往下讲课了。这样做,就可变被动为主动,变费时为省时,取得极佳的教学效果。这便是课堂上应变中的接纳法。 采用接纳法有两个必要的条件。其一是,教师对教材极为精通。这里说“极为精通”,意思是不仅对教材有着深刻的理解,而且看很好的记忆,教材写了些什么,自己要讲什么,都烂熟于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瞬间,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自己要讲的某个问题联系起来。如果不精通教材,这种联系很难建立起来。其二是,教师的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在瞬间,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纳入自己讲课的轨道,这没有敏捷的思维和开阔的思路是不可能的。以上两缺点一不可。只有精通教材,才能进行敏捷的思维;只有思维敏捷,思路开阔,才能迅速的从教材中找到建立联系的对象。当然,这也并非高不可攀。通过刻苦努力,此二者均可实现。 采用接纳法一定要做到巧妙自然。实施接纳法的过程,实际上存在着要教学线索:一条明线,即解决学生问题的步骤;一条是暗线,即讲授教材中某个问题的步骤。所谓“巧妙自然”,就是在课堂上把这两条线索在不知不觉之中,不露任何痕迹的融合在一起了。这里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这两条线索完全重叠;另一种是这两条线索部分重叠,即开地是解决学生的问题,而后便油然转入讲授某个问题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要做得天衣无缝。 例如,讲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我认为,如果把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更好。因为‘横渡长江’只说出了这次军事生动,而‘胜利渡江’不仅说出了这次军事生动,而且说出了结果。” 听罢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请全班学生对这个问题谈谈看法,并提醒大家最好是引用课文加以说明。大家迅速地翻看了课文之后,开始各抒己见。其中一名学生说:“我认为课文的标题不能改,因为改为‘胜利渡江’就不符合事实了,这“既然必须真实,那为什么不在渡江任务全部完成之后,再发关于渡江的呢?为什么要在渡江任务还没有全部完成的情况下,就发这“当时,全国人民都在常关心解放军渡江的情况,希望最快地知道渡江的进展。他们每天都希望在报纸上看到渡江的最新消息。” “很好,就是这样,”教师说,“必须及时,迅速的把国内外大事告诉给读者。这便是的另一个特征——及时性。”如果失去了及时性,那就不是‘’,而是‘旧闻’了,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把学生提出的更改标题的问题,和自己将要讲到的的真实性和及时性这两个特征,迅速的联系起来,接着把解决学生更改标题这个问题的过程,不知不觉的转换成了自己讲授的真实性和及时性的过程。这样,既解决了学年原问题,又讲授了新,并没有多花费时间。这便是“接纳法”的优越性。 十、吸收 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发表的看法,有时是由于他们知识和经验的不足,问题难免幼稚或古怪,看法难免偏激,甚至谬误。但有时,由于他们勤于读书,精心思考,也可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发表颇有见地的看法,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发表的看法是有价值的,而又是教师备课时未曾想到的,这时就应当把学生的正确看法吸收过来,作为自己教学内容的补充,使自己的讲授更科学、严密,更丰富、充实。这便是课堂应变的“吸收法”。 能否巧妙地使用吸收法,在于教师能否迅速地判断学生见解的政误。判断得准确、迅速,才能及时“吸收”。特别是学生所说的,是自己未曾想到的,一定要持谨慎态度(并非多花时间)。切不可草率从事,贻误了学生给教师创造的良好教学机遇。 “吸”的办法有明收和暗收两种。所谓明收,就教师明确指出××学生的看法的学生是很好的鼓励,对全班学生也是一种激励,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谓暗收,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见解做出肯定判断之后,默默地吸收过来,补充到自己的教学内容之中,从而调整了自己原来预想的教学方案,这样做,巧妙自然,教学过程流畅。 例如,讲授《统筹方法》这本文以泡茶为例,通过洗水壶、烧开水、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泡茶喝的先后安排,说明怎么安排省时间,不窝工,从而讲解统筹方法。统筹方法是读者不熟悉的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而泡茶是人们熟知的事情。这样举例,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了。这说明在明文中运用举例法,所举的事例一定是通俗的。 教师刚讲到这里,一名学生发言道:“我认为,举例要看对象。如果读者是普通人,那么举例一定必须通俗,因为举例深奥一些,他们也能懂。” 教师原以为,自己所讲的绝对没错。但听了这个学生的发言,感到说得有道理。怎么办?教师在瞬间做出决定--调整自己的讲法,把这名学生的见解吸收进来。 教师首先肯定了这名学生的看法,说:“说得很好,很有见解。举例的深浅,一定要根据读者对象而定。”接着,进一步解说道:“那么,怎么理解刚才我讲的说明文中的举事例一定要能俗呢?这里的‘通俗’,是说所举的事例一定要比有文中的有对象通俗。这就是说,如果所举的事例,比说明对象还深奥,那么读者理解起来就困难了。因为,说明的目的,是使读者明白,举事的例的目的,是使读者容易明白,所以,说明文中所举的事例,可能根据者对象的不同,选择深浅不同的事例,但是不管怎样,所先取的事例,一定都要比有对象通俗。” 教师的这番解说,学生欣然接受。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如果教师处理不发,可能会出现两种偏差。第一种是,坚持自己的讲法,不采纳学生的意见。这样就会强词夺理,学生也不会心悦诚服。第二种是,认为学生说得对,于是就按照学生的思路下去,而在实际上否定了自己原来的讲法。这样讲,那学生可能很满意,但实际上是失之科学的。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没人出现这两种偏差,而是把学生的正确见解巧妙地吸收过来,默默地调整了自己的讲法(即所谓“暗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十一、共存 所谓共存,就是既承认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对教才内容或教是讲授内容的不同看法,又维护教材的说法或教师的讲解,使两种不同的见解同时成立,在教学过程中“共存”。 在教学过程中,使是生之间(或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两种不同见解,在课堂上同时成立,这可能吗?可能。请看事实。 例如,《口技》一文的教学正在进行,教师讲道:本文开头写了“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结尾又一次道“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种重复,是作者有意安排的。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反复强调,首尾呼应,突出了口技人技艺的高超。 教师问学生是否理解了,一名学生举手发言说:“老师,不这样写行吗?” “你说说怎样写呢?” “我认为只在结尾处写:‘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就行了,开头可以不写这句话。” “你说说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我认为开头不写‘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当读者看到后面对口技表演的具体描写时,就会猜测口技人用了多少道具。可是读到结尾,才知道原来只有‘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样,就会使读者想到:原来是这样!我想,这样写会更加突出口技人技艺的高超,这样写,文章也更吸引人。” “你知道你说的这种写法叫什么写法吗?” “是不是叫悬念呀?” “是的。你说的这种写法,就是在前文有意设置悬念,后文再把实情告诉读者。这种写法政如你所说的,具有吸引读者和突出口技人技艺高超的作用。这是一种很好的写法。”稍作停顿之后,教师接着说:“我讲过,文无定法。同一个内容可以这样写,也可以那样写,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口技》这学生的见解中确有正确之处,而这个正确之处又不是微不足道的,而是显而易见的,占有较大分量的。切不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勉勉强强甚至夸大其辞地轻率让步,这样就会失去教学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事实证明,实事求是的让步,才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指导学生领会《岳阳楼记》一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时,一名学生提出:“我认为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固然是他思想进步表现,但分的出发点绝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为人民服务。他是替统治阶级着想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地位,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这个学生的发言本无可指责,但一名学生接着说:“我认为,为统治阶级服务算不了什么问题。范仲淹是这样,谁不是这样呢?从古代到今天,所有的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这个学生说完了,他没有坐下,而注视着教师,等待着教师的回答。教师不慌不忙地:“你说基本正确。在一般情况下,不管人们愿意还是不愿意,自觉还是不自觉,都在直接或间接地为统治阶级服务。不过,过去的统治阶级是剥削和压迫人民群众的人,在今天的统治阶级,正是人民群众自己。这就是说,在旧社会为统治级服务,是为少数剥削和压迫人民群众的人服务;今天,由于我们的国农是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群众就是统治我们这个国家的人,所以,当今的中国,为统治阶级服务也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也就是说,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我们国农的政和治体制改变了,因此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实际内容了就随之改变了。”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如果轻率地肯定学生的见解,或否定学生的见解,都是不科学的。像这样,首先肯定学生发言中正确的一面,而后再进一步针对学生发言中欠缺的一面,给以补充讲解,就可以做到既保护了学生积极性,又使学生对这个问题得到了全面的、科学的认识。这便是“让步”这种课堂应变方法起到的良好作用。 综上所述,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应变能力,是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应变力是的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基本素质。有的教师把课堂应变看得很神秘,似有高不可攀之感。其实并非如此。任何有力都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应变能力当然也不例外。只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深入地钻研教材,逐步掌握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并认真总结,有意积累在课堂应变中的经验和教训,做课堂教学的有心人,那么,不仅可以不断增强课堂教学中的应变能力,而且还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行之有效的应变方法来。篇二关于实事求是的案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案例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案例1:“实事求是”碑的来历

案例呈现:在延安中国革命纪念馆,保存着一块刻有“实事求是”四个大字的石碑。这块石碑,有一段不寻常的来历。

早在1931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被捕叛变后,党中央的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由王明主持,但白色恐怖下的党中央机关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王明等人经常是四处躲避。恰好此时,共产国际需要中共派一个负责人到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并参加共产国际的领导工作。于是,“九一八”事变后,王明到了莫斯科。担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主要负责人,并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主席团委员和书记处候补书记。28岁时就成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

1937年6月,伤情严重的王稼祥抵达莫斯科。在苏联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身体状况逐渐好转。中共中央决定由王稼祥接替王明,出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的代表。1937年11月29日,王明便从莫斯科回到了延安。

出于对共产国际的尊重和对这位长期在外的领导人尊敬和礼貌,毛泽东等赶到延安机场欢迎王明的到来。毛泽东向王明伸出热情的大手,说道:喜从天降!欢迎你给我们山沟里送来马克思主义。也许,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欢迎词。因为早在中央苏区时,王明对毛泽东的“农民路线”及其领导地位,便持着反对和排斥的态度。

一踏上延安的土地,王明便摆出一副“钦差大臣”居高临下的模样。一天上午,中央党校接到通知,要学员们到大礼堂集合,听一位大人物作重要报告。王明衣着齐整,脚穿马靴,满面笑容地走上了主席台。 王明扫视了一圈会场,显得气宇轩昂。他开口便讲国际形势,次谈国内形势,最后谈到党的任务:现在形势变啦,我党的任务和路线也应随着变化。过去我们的头号敌人是蒋介石,现在国共两党又开始第二次合作了;目前,我们的一个重要战略部署,就是同蒋介石要化干戈为玉帛,一切通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于统一战线,要接受蒋介石的领导。王明口若悬河,讲得有声有色,致使许多同志将他的话当作新的指示、新的观点,认真地进行记录。

1937年12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王明表现得不可一世,他向会议提交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和他的演讲,被一些人看成是“国际路线”。对王明的这种表现,毛泽东一时有点摸不着头脑,他希望大家能看到对蒋介石寄以希望是会吃亏的。他表示坚持自己原来的见解与主张之外,便没有多说话。

中央政治局会议之后,王明当上了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此后,王明的右倾思想进一步发展,擅自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宣言和谈话,甚至企图在武汉建立第二中央。

为了解决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上的分歧,17岁时就曾见到过列宁的任弼时来到莫斯科。在中国革命艰难的实践中,任弼时已经充分地认识到毛泽东路线的正确。在莫斯科期间,他和王稼祥多次与共产国际领导人讨论中国的国内形势,极力宣传毛泽东统一战线的政策,反复介绍王明那一套给中国革命造成的危害,为斯大林和共产国际支持毛泽东奠定了基础。

1938年6月,共产国际举行会议,通过了一个支持毛泽东的文件。在莫斯科治病的王稼祥动身回国时,共产国际中国方面的负责人季米特洛夫为王稼祥、任弼时举行家宴,并告诉他们:“应该告诉全党,承认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他是在实际斗争中锻炼出来的领袖。其他人,如王明,不要竞争了吧!

9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传达了季米特洛夫的意见。会议决定在延安召开六届六中全会。王明无奈,只好回到延安。9月29日至11月6日,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桥儿沟召开。会议经过正确的批评和斗争,基本上克服了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王明在口头上承认了毛泽东的领袖作用,表示要统一在中央和毛泽东的周围,“如北辰而众星拱之”。11月6日通过了《政治决议案》等文件。会议提出,应当彻底肃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凶恶敌人——思想上及工作中的公式主义、教条主义与机械主义;还提出加强党的团结和组织纪律性;坚决实行民主集中制——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 要真正懂得中国的实际,并非易事。中国共产党从建党的那天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卓越的领导人,就尝

试着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向形形色色的教条主义作斗争。遵义会议后,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王明的时代虽然结束了,可是所造成的影响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肃清,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还在作祟。

教训如此之多,情况这样复杂,毛泽东认为有必要组织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对党的历史经验、路线,进行认真地学习和清理。这就是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整风运动开始不久,1942年6月12日,中共中央党校大礼堂在“红色首都”延安的宝塔山下落成,毛泽东应邀兴致勃勃地题写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那字体兼具山海之势,颇见一代伟人的气度与风采。1943年12月12日,这四个大字被刻在石板上,镶嵌在大礼堂正面墙上,作为全党同志学习的座右铭。1947年3月,胡宗南进犯延安,人们郑重地取下石刻,埋入地下。解放后,党校旧址上办起了师范学校,师生们在一次建校劳动中挖出了石刻,交延安革命纪念馆保存至今。

案例讨论:1.结合案例,谈谈王明“左”倾关门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给中国革命带来的危害,分析延安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立碑铭志的重大意义。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冲破党内教条主义束缚,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

案例2:科研“卫星”

案例呈现:1958年是“大跃进”的年代,也是创造神话的年代。在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全面启动之后,教科文事业的“大跃进”也就迫在眉睫了。

一、科学也搞高指标

1958年2月,批评“反冒进”的南宁会议刚刚开过,中国科学院就在北京举行各研究所所长会议,部署科学工作的大跃进。会上,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号召科学工作者拿出吃奶的力气来,促进科学大跃进。郭沫若说:现在不愁英雄无用武之地,只愁地无用武之英雄。

在会上,一些研究所的负责人当场就提出了本所的跃进规划。精密光学仪器研究所负责人提出,以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大部分时间来掌握世界上光学机械仪器方面的主要成就,在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后两年开始制造新仪器,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前三年与世界先进水平犬牙交错地前进。石油研究所所长表示,在五至七年之后,我国在页岩油、水煤气合成石油生产方面将远远超过英国、西德和美国,这两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自然也应达到国际水平。

这年5月15日,中科院向会议报告了全院的跃进计划,包括24个方面的任务,其中直接为工农业等国民经济服务的项目有18项,有4项明确提出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1958年6月4日,中科院党组为了响应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号召,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自然科学研究十年赶上美国问题向中央的报告》。

二、经不起检验的“国际水平”

“大跃进”启动之后,科学跃进取得的“成果”,也不时见诸报端。

从1958年5月下旬召开的中科院北京地区共青团第二届代表大会上传出“捷报”,青年科学家们研制的产品有7项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有11项是以往没有研制过的。

7月1日,新华社发布消息:“首都科学界向党汇报成果,许多研究项目超过英美水平。”7 月1日这天,中共中科院机关党委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北京地区各研究单位共向大会献出研究成果300余项,“其中超过国际水平和达到国际水平的共有25项”。

过了12天,《光明日报》报道说,科学院北京地区研究单位完成1000项研究项目,其中100多项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

8月8日,上海举行科学技术研究工作跃进展览会,上海地方工业、上海高校、中科院和中央各部委在上海的研究机构共60个单位参展,共展出实物、图片、图表2600多件,“其中440多项达到或超过了国际水平,其余更多是国内或上海首创的”。参加展览的单位还提出了进一步的跃进计划,如煤炭变珠宝,废气变黄金,陶瓷像钢铁般坚硬,钢铁像陶瓷般耐高温,做到肿瘤低头、高血压让路。

高等学校的科研跃进也不甘落后,北京大学自称在半个月内完成了680项科研项目,超过了过去3年科研

项目的总和,其中100多项是尖端科学技术,有50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这一消息,是由我国最大、最权威的通讯社新华社发布的。

半个月之后,有报道说北大的科研成果达到了3406项,其中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的有119项。而这3400多项成果,从8月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40天的时间。

北大的科研“卫星”放出之后,捷克斯洛伐克向中国有关部门提出,希望中方提供北大已经达到“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的清单、技术报告和资料。中国有关部门碍于兄弟国家的情面,只得要求北大提供相关材料,结果可想而知。

这时,科学研究的牛皮还吹到国际上去了。冶金部赴苏联参加真空冶金会议的一个干部,曾到苏联黑色冶金研究院了解耐热合金的情况。当他与该院的耐热合金室主任谈话时,吹嘘说:“我们有的是钱,有的是人。”当时有一个中国实习生阻止他讲下去,他反而说:“不吹点牛皮,他们看不起我们。”另一次,此人对苏联人说:“毛主席讲过,我们最近要放卫星,要放大的,二十吨,这样小的,几百斤(按:指苏联1957年放的人造地球卫星重量),我们不放。”苏联人听了,当场说:“你一定是听错了,不可能是二十吨。”

无独有偶,中国生物化学代表团访苏时,也向中国留苏学生吹嘘说:“我们不久就要放人造地球卫星,很大,内装有猴子,不仅一处放,北京、上海、南京都要放。”关于实事求是的案例

事实上,中国的人造地球卫星此时还刚刚列入研制计划。10年之后,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才发射成功。

三、荒唐的课题

“大跃进”本身是头脑发热的产物,而头脑发热之后,又更为积极地去推动“大跃进”。这种热烘烘的气氛,也感染了科学家。这一年,粮食生产竞相放“卫星”,开始是亩产千斤,后来是牛皮越吹越大,声称亩产数千斤、上万斤,甚至更高。而在这神话般的放“卫星”风中,我国一位著名的科学家特地撰文,论证“粮食亩产会有多少”的问题。文章不但肯定已经放出的那些“卫星”,而且还论证了粮食丰产的潜力还很大,可以达到亩产四五万斤。此时,全国尚未放出这么大的高产“卫星”。既然科学家都论证了能够有那么高的产量,那些文化程度本来就不高的乡村干部,放“卫星”的胆子就更大了。

出身于农家的毛泽东,本来对那些放出来的农业高产“卫星”是将信将疑的,出于群众的干劲只可鼓而不可泄的考虑,他对放粮食生产“卫星”没有泼冷水,而科学家从科学原理对农业高产的论证,却使他相信粮食高产是有可能的。于是,他进而提出了粮食多了怎么办的疑问。

国内新问题是粮食多了怎么办?粮食多了要研究用途。于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摆在中国科学家面前。一些研究所接受任务,抽调大批科研人员从事粮食综合利用的研究。可是,当这些研究成果出来之后,中国所面临的已不是粮食多了怎么办的问题,而是粮食少了怎么想办法的问题了。

四、违背科学的“科学研究”

这年的“大跃进”,还在破除迷信的口号下,从事着违背科学规律的“科学研究”。

《科学普及资料汇编》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科普刊物。这一年刊发了大量的所谓高产“卫星”经验的文章。仅这年的第9期上,就刊登了湖北麻城高潮三社水稻亩产10万斤、四川郫县友爱社水稻亩产8万斤、山西山阴县山药亩产10万斤、福建漳浦县农冲社亩产花生2.4万斤的经验。这份刊物的第7期上,刊登了山西省农业科学研究所负责人的文章《小麦高额丰产的科学根据——亩产十五万斤的技术措施》。文章说,小麦亩产6万斤、8万斤、10万斤,甚至15万斤,绝不是吹牛,也不是异想天开的胡说八道,是“根据事实以科学分析来确定的”。

这位农科所所长不但论证了小麦高产超15万斤的可能性,而且还论证了亩产万斤籽棉的可能性,并且分析了亩产万斤棉的理由,还据此提出“打垮观潮派,压倒美国佬”的豪言壮语。

在“破除迷信”的口号之下,许多科学“奇迹”被创造出来了。

江西省乐平县超美人民公社发射了一颗晚稻亩产16万斤的特大“卫星”,这恐怕是“大跃进”期间放出的最大一颗粮食高产“卫星”。为此,《科学普及资料汇编》上专门介绍其经验。

广东新会农民周汉华“创出”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陕西西安雁塔区沙浮沱农业社社员赵丙红,“成功”

地将棉花嫁接到了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吉村农业社社员试验用公鸡孵小鸡“成功”,方法是割去公鸡的生殖器,并把它灌醉,这一“成果”的应用价值是使母鸡有更多的时间下蛋;西北农学院的6名学生在“研究”中发现,割去猪的耳朵、尾巴之后,猪能够迅速长膘,最多的一天可以长膘19斤;山西洪洞农民总结出了小麦丰产“经验”:将小麦和谷子嫁接,每穗结籽500粒,每亩植株250万,亩产达8.9万斤,然后再将小麦改良成一株多穗品种,麦粒像石榴那么大,产量将无法计算。

这真是人世罕有的“奇迹”,怪不得当时一再宣传:“只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案例讨论:

1.在“大跃进”中,一向严谨的科学界也出现了许多违背实事求是的豪言壮语。请问:这些豪言壮语是在怎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2.科学上需要严谨,容不得半点马虎。本案例在科学研究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教训?

案例3:谈三大志愿

案例呈现:

(摘自郭思敏编《我眼中的毛泽东》)我第二次回原籍探亲时,临行前的那天晚上,我向主席报告,并请主席指示。毛主席和我谈了很多话,其中讲到:一要保守国家机密,二不要和群众耍态度,三要宣传社会主义的好处,四要提高警惕,不要被反革命搞了,五要调查农村的情况。说完,主席就走到办公桌前坐下,提笔写了一份出差守则,内容是:“(一)保密,不要说这里的情况。(二)态度,不要摆架子。(三)宣传,解释建设工业和实行社会主义的好处。(四)警惕,不要上反革命分子的当。(五)调查,生产、征购、合作社、生活、对工作人员的意见。”主席写完交给我说,要把这五条守则传达给每个同志,每个人回家都要遵守。从那时起,我们就遵照主席的指示,把每次回家都作为调查研究、虚心向群众、向实际学习的好机会。我们每次探亲回来,主席都要亲自听我们的汇报和批阅我们写的调查报告。毛主席还要我们用通信的形式向家乡了解情况,他说:“只要你们每两个月写一次信,把回信给我,我就消息灵通了。毛主席就是这样,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各种办法、随时随地作调查研究了,了解社会各方面的情况,集中群众的经验和意见。1961年8月在庐山,有一天主席和我聊天,谈他的志向,他说,我有三大志愿:一是要下放去搞一年工业,搞一年农业,搞半年商业,这样使我多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我不当官僚主义,对全国干部也是一个推动。二是要骑马到黄河、长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我对地质方面缺少知识,要请一位地质学家,还要请一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一起去。三是最后写一部书,把我的一生写进去,把我的缺点、错误统统写进去,让全世界人民去评论我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说到这里,主席叹了一口气,又说:我这个人啊,好处占百分之七十,坏处占百分之三十,就很满足了。我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不是圣人。

案例讨论:从毛泽东的三个愿望中你能受到什么启示?

案例点评:毛泽东的三个愿望:一是要下放去搞一年工业,搞一年农业,搞半年商业,这样使我多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我不当官僚主义,对全国干部也是一个推动。二是要骑马到黄河、长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三是最后写一部书,把我的一生写进去,把我的缺点、错误统统写进去,让全世界人民去评论我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晚年的毛泽东还是十分注重调查研究的,敢于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为全党树立了调查研究的光辉典范。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对于当前指导我们和推动我们全党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案例4:来个调查研究年

案例呈现

从1958年至1960年的3的“大跃进”,由于急于求成,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加上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合同,致使我国国民经济进入极其严重困难的时期。到1960年度,国民经济陷入严重的比例失调,全民人民的吃饭、穿衣都成了大问题。不少地区都发生了浮肿病、人口外流和非正常残废等严重情况。这种实际状况逐步透过左倾思想的封锁,反映到中央,反映到毛泽东那里。对此,毛泽东听说全国城

镇居民的粮食和副食品削减定量供应时,也马上宣布要实行三不,即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他曾连续七个月没有吃一口肉。当时,毛泽东的心情是十分沉重的,多次作自我批评。1960年11月28日,他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一个发给全党的文件的批语中,以中央的语气写道:“毛泽东同志对这个报告看了两遍,他还想看一遍,以便从中吸教训和经验。他自己说,他是同一切愿意改正错误的同志同命运,共呼吸的。他说,他自己也曾犯了错误,一定要改正。”在深刻自省的同时,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重新提倡调查研究,希望能够以此来制定出一套迅速摆脱困境的方法,也以此来重新探索我国应如何走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961年1月13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着重提出了调查研究的问题。他指出:调查研究极为重要,今年要搞个实事求是年。我们党是有实事求是传统的,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过去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调查研究比较认真,情况明决心大,解决问题的措施也比较有力。解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调查研究工作不大做了,不大摸底了,大概是官做大了,我这个人就是官做大了,从前在江西那样的调查研究,现在就做得少了。请同志们回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党的八届九中全会上,毛泽江再次强调全党“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使今年成为调查研究年。”就在八届九中全会结束的时候,毛泽东重新看到了他30年前写的一篇文章《调查工作》(即后来的《反对本本主义》),这使他感到十分高兴。后来他把这篇文章印发下去作为推动全党大搞调查研究、转变思想作风的有力武器。

案例讨论:怎样理解实事求是的内涵?

案例点评: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包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内容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党的生命线和一切工作的准则,是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1961年1月13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着重提出了调查研究的问题。毛泽东倡导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对制定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有效地纠正当时已经认识到的错误,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案例5:真理标准大讨论始末

案例呈现: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显得格外遒劲有力,它是当年毛泽东在延安为中共中央最高学府——中央党校的题词,也是党校的校训。

1977年3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决定,正式恢复中央党校。党校校长由华国锋兼任,汪东兴兼任第一副校长,胡耀邦任副校长,主持中央党校工作。在当时的情况下,胡耀邦决定,中央党校的党史教学重点是研究党的三次路线斗争的历史,所谓研究三次路线斗争的历史,实际上就是研究“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这是一个当时没有人敢碰的难题。胡耀邦提出了进行这种研究应遵循两条原则:一是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二是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检验路线是非的标准。关于实事求是的案例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在胡耀邦的大力推动下,中央党校这所庄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殿堂里,气氛活跃、思想开放的局面逐渐形成了。

1977年7月,根据胡耀邦提议创办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大胆冲破思想禁区,开始发表涉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的文章。在这种氛围之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也由此应运而生。1978年4月上旬,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寄给《光明日报》的理论文章《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引起了新任总编辑杨西光的高度重视。杨西光建议作者对该文作进一步修改,以加强现实针对性,并请正在撰写同一主题文章的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的同志共同参与修改。经反复修改,并经时任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的胡耀邦审阅定稿后,5月10日,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刊登在中共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上。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

篇三关于实事求是的案例一切从实际出发案例

《一切从实际出发》教学案例

王琼瑛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发表看法和互相交流讨论等主动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并懂得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学步骤:

步骤一: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

教师将以下四个材料的内容,采取图文结合的形式,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1. 同病施同药,效果却不同

东汉大医学家张仲景,一次,有两个做小买卖的人找他看病。他们都是在路上被大雨淋了,头痛、发烧、咳嗽、鼻子不通气。张仲景给他们每人开了一帖麻黄药。第二天早上,一个病人吃了药,出了一身汗,病已好了一大半;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出了一身汗,病却反而加重了。这是为什么呢?张仲景仔细进行了分析研究,原来两个人尽管病因、症状都差不多,但一个人看病时没有汗,另一个人正在出汗。没有汗的病人吃过药发了汗就好了;原来有汗的病人再吃发汗药,汗就出得太多了。于是,他另换了一个药方,这个人吃药后病也很快好了。

2. 寓言故事:按图索骥

伯乐是古代著名的“相马”专家,年老后,他的儿子很想继承这项专门的技能,以免失传。他把伯乐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垒起的酒药饼。”他就根据这条出去“相马”结果找到了一只癞蛤蟆,兴冲冲地回家对父亲说:“总算找到了一匹马,额头、双眼同书上说得差不多,就是蹄子不像垒起的酒药饼。”伯乐听了,哭笑不得地对儿子说:“你是找到了一匹好马,但它太会跳,你可驾驭不了啊!”。

3. 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1954年,周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期间,为外国记者举行了一场电影招待会,放映中国戏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工作人员准备了一份长达十几页的说明书。周总理批评这位工作人员不看对象,对牛弹琴。周总理只要工作人员在请柬上写上一句话:“请你欣赏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果然,那天外国记者都来了,放映前翻译只

作了3分钟的说明,观众便看得如痴如醉,外国朋友高度赞扬这部中国戏剧片。

4.随机应变的“烟灰缸”

浙江省一厂家曾生产了一种质地和造型均不错的烟灰缸,大量出口

到美国、加拿大、西班牙。过了一段时间,产品渐渐受到冷落,原来这些国家寓所里普遍安装了电扇,电扇一开,宴会就飞起来,很不卫生。他们马上试制了一种口小、肚大、底深的新式烟灰缸,果然又受到欢迎,但好景不长,销量再次下降,原来情况有发生了变化,有些国家的居民室内安装了空调,主妇们嫌口小的烟灰缸不好清洗,为此厂家又设计出一种口大而底深的新样式,再度占领了市场。

教师在学生阅读时给出阅读思考的题目:

(1) 张仲景第一次临床实践不大成功的例子说明什么?

(2) 伯乐的儿子为什么会闹出此等笑话?

(3) 从电影招待会的成功举办得到了什么启示?

(4) 烟灰缸重新占领市场说明了什么?关于实事求是的案例

步骤二:学生分组讨论,发表对问题的看法

教师归纳总结:

张仲景第一次临床实践不大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同样患了感冒,

由于发病过程中症状不同,用药就要有所区别。张仲景没有从两个人不同的实际出发,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没有对症下药,致使一个病人病情加重,犯了主观主义错误。但是,张仲景到底不愧是名医,它没有止步就事论事,而是极善于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经过努力,逐步把感冒分成六类八型,发展了“辩证论治”的中医理论。

伯乐的儿子迷信《相马经》,从书本出发,死记硬背,而不是从实

际出发,不去认真了解事物的真相,凭掌握到的一鳞半爪材料,便贸然下结论,一直闹出了笑话,把癞蛤蟆当成千里马找来了。这是一种主观主义态度。

外国人对中国传统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知之甚少,而对莎关于实事求是的案例

士比亚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很熟悉,对中国戏剧知之较少,而对于歌剧却很熟悉,周总理从外国朋友的实际出发,来介绍中国传统名剧。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主

观符合客观,该厂家坚持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该厂家根据市场需求,坚持发展的观点,追求卓越,努力创新才使其产品长盛不衰。

主要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道理用到实际生活中,

就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办事。这是遵循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否则从主观想象出发,或从书本的条文出发,就会犯主观主义的错误,是唯心主义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

第二步骤的操作,教师应注意的问题是,要让学生较充分地发表自

己的看法,教师不要急于归纳。每个材料的归纳总结,教师要与教材的观点密切结合。如果学生有好的材料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分析。

步骤三:结合上述材料讨论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学生继续分

组讨论,发表对问题的看法

教师归纳总结:第一、重视调查研究。只有真正地把实际情况搞清

楚了,才有可能使自己的主观思想符合客观实际。否则,那是办不成事情的。

第二、全面掌握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要力求全面地了解和掌握

有关各方面的基本事实,而不能满足于一鳞半爪、零星的和残缺不全的材料;要力求重点地掌握有代表性的关系到全局的实际情况,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以为只有本单位、本人的情况和要求才叫做实际,忘记了还有更大范围和更为重要的实际,尤其是国家的大局和人民的利益。否则,便是丢掉了更为重要的实际。

第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只有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思想,自觉地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够自觉地做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一致,做到从实际出发。

第四、有务实的态度。所谓务实的态度,就是讲老实话,干老实事,

做老实人。那种说假话、大话、空话,弄虚作假,都违背了务实的态度,是非常要不得的。

在教师归纳中,用多媒体展示两个材料,进一步说明从实际出发必

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有务实的态度。

1.“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早年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远涉重洋到了美

国,在印第安那州普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50年春天,当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后,他仿佛听到了母亲的召唤,心情再也无法平静,下定决心要回到祖国的怀抱去。就在这一年,他同200多位热爱祖国的留美学生一起,克服千难万险,回到祖国,当时年仅27岁。从此,邓稼先同刚从欧美各国归来的前辈物理学家钱三强、彭恒武、王淦昌等一

起工作,把整个身心都献给我国的原子弹、氢弹事业。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我国第一枚氢弹爆炸成功。中国人创造了奇迹,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的时间,苏联用了五年,法国用了八年,而中国只用了两年八个月。

邓稼先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国防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

一切都置之度外。他长年不能与家人一同生活,但他从不向组织题任何要求,为了使祖国的国防早日强大起来,等稼先及他的亲人们默默的忍受了个人痛苦,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一次,他在杭州参加一个会议,有人问他:“老邓,凭你的水平和资历,你完全可以把日子过得舒坦一点,到国内国外讲讲学,游览一下名胜。你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条路,甘心在如此艰苦的岗位上工作呢?”他回答说:“是呀,到处转转,当然好。但是,一个人总得为人民多干点事嘛!”邓稼先为发展我国的物理科学研究事业,特别是新中国的核事业,建立了卓越的成绩,成为“两弹元勋”。

2.诚实小卫士

上海有个小学生叫小月,有一天她心情格外沉重。因为,她书包里

放着的那张“防非典情况调查表”上,有爷爷帮她填写的不实之词。到了学校,她忐忑不安。眼看老师要来收那份表格,她鼓起勇气,将“家中是否接待过外地人员”一栏中爷爷填写的“无”字划去,用铅笔写上“外地表姐来过”的实情。经过询问核实,老师要求爷爷将小月领回家,进行为期两周的医学观察。爷爷原本就是怕小月要留在家中观察,才隐瞒了接待过外地访客的实情,这一来,谎言被揭穿,孩子的功课要受影响,他当然很恼火,就在校门口责骂了小月。小月哭着被领回了家。小月在家中着实收了委屈,可是,小月在学校却“红”了。她勇于讲真话的事情在学校被传开,大家称赞她是“诚实小卫士”.

萨斯病毒的突然袭来,像大自然的许多灾难一样,无法预料,让我

们措手不及。因此,灾难一旦发生,就应该及时得让人们了解灾难的真相,采取必要的措施。欺骗和隐瞒只会加重灾难,尤其是传染病,更是刻不容缓。北方某地有位老人与一萨斯病人接触,需要隔离,调查人员要求家属提供与老人接触的名单,家属坚决不说实话,结果一家7口感染,3人死于萨斯,更多的人为此隔离。谎言最终都要付出代价,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第三步骤的操作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性,由学生进行归纳整理,必要时教师进行引导和补充。

步骤四:教师通过分析,帮助学生懂得我们现在讲一切从实际出发,

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十多年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的成就,就在于对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了准确的把握,做到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步骤五:组织学生讨论:在今后的学习、工作 、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案例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情景对话:从前,有个牧师劝穷人信教。

他问一个穷人:“你死后愿升天堂,还是愿下地狱?”

穷人回答说:“唉,看吧!哪边的玉米面便宜,就到哪边去吧!”

问题1: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A: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篇四关于实事求是的案例实事求是的好处

举例说明“实事求是”的好处

“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是毛泽东同志为中央党校题写的校训。深刻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和精神实质,正确掌握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始终按实事求是的要求办事。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用中国成语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作的高度概括。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制定和形成指导实践发展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使得人们能够正确看待现状,脚踏实地,从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党的十一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实行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中国的国际地位都有了很大提高,这就是实事求是的结果。实事求是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在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战争与和平建设的各个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发生在70余年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整整二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中,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全国14个省份,穿越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纵横数万里,在党内路线斗争、分歧几乎危及到红军存亡和革命成败的严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竟能化险为夷,一次次打破蒋介石布下的包围圈,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实现三军大会师。中共为了救国救民,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在历史上也有不走“实事求是”路线案例,其中一个就是我国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大跃进”运动。现在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大跃进”都被广泛地视为一场空前的经济灾难。由于计划部门使用夸大的数据,人力资源从农业被转移至工业。大陆官方公布非自然死亡人数是2158万人。东西方各方面的资料显示死亡人数大约为2000万人, 主要死因为饿死。一部分学者并且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饥荒。“大跃进”即是不遵守实事求是,私自夸大生产力,而导致整个社会处于浮夸的状态,这对于人民的生活有根本性的损害。

当今社会的案例就有著名的三鹿奶粉事件,给数以万计的家庭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伤害。首先作为奶粉的产家,除了盈利外,最重要的是你的产品要使使用该产品的所有儿童健康成长。“三鹿”厂家只顾自己的利润而放松了对产品检查的力度,甚至是明知故犯,没有及时停产整顿并收回出厂的所有产品,视儿童生命健康于不顾,视法律为儿戏,最终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就是它没有脚踏实地,没有以事实为依据和隐瞒事实的例证,它违背了以事实为依据这个原则。这个事例告诫所有的企业,在企业动作盈利时,一定要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这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这个实事为依据再图自己的利益,切勿弄虚作假、劳民伤财而且损人不利己。从消费者角度来说就是,一定要买合格质量有保证的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从经济特区的划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分税制改革,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确立,基本都遵从了实事求是的原

则。全面了解中国国情,正视发展的困难和优势,使得这一系列的措施基本都达到了预先设置的目标。与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发展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不再把劳动与个人的精神进步联系紧密而使得一个时代进步的任务都落在每一个个体身上,科学发展,稳健发展才是长久发展之道。可以试想如果依然不切实际地制定目标政策,就不会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不会让大锅饭解散而产生按劳分配,大大激发社会生产力,更不会达到如今的物质生活状况。

“实事求是”仍然是我们要思考的重要,尤其对我们当代大学生尤为重要,我们大学生正站在校园与社会的交界区,我们肩负着重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继承者,在我们大学生的身上,将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而社会和时代是不断发展的,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需求,我们更应该时刻牢记事实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可好高骛远。认识世界离不开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实事求是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在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这要求我们在探求科学、真理、理想的路上践行实事求是;在依法治国的道路上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为根本;在经济建设、制度完善方面把实事求是作为基本原则。实事求是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对于我们而言,首先做一个不说假话的人,严谨求实,为良好的社会风气贡献一点力量。

本文来源: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关于实事求是的案例 实事求是的案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实事求是的意思 实事求是造句 成语故事 典故

实事求是的意思 实事求是造句 成语故事 典故

实事求是,成语故事,成语,中国,河间,研究,刘德,刘德传,周而复,李帝,好古,典故,作者,事物,中文,儒家,儒学,修学,原主,双节棍,实事,好书,大学,女儿,大表哥,娃儿,意思,客观事物,客观存在,小学同学

2020-08-05 #小故事

身边实事求是的例子 实事求是的例子

身边实事求是的例子 实事求是的例子

敌人,毛泽东,乔治,父亲,砍倒,红军,斧子,胡宗南,蒋介石,我军,战机,樱桃树,赤水,贵阳,遵义,长江,陕北,四渡赤水,万大,小樱,小乔治,薛岳部,蒋介,西进,龙云,一渡,二渡,和群,来吧,遵义地区

2020-08-05 #故事大全

实事求是的成语故事实事求是历史典故描述解释动画视频

实事求是的成语故事实事求是历史典故描述解释动画视频

故事,实事求是,简概,风马,成语,典故,分分合合,夜空,心脏,容颜,誓言,聚聚,那句话,生和死,这个城市,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还会有,那一世,那么多,在胸,挣扎着,陶醉了

2020-08-05 #故事会在线阅读

实事求是的近义词有哪些 实事求是的成语故事及造句

实事求是的近义词有哪些 实事求是的成语故事及造句

实事求是,事物,成语,脚踏实地,内部联系,近义词,成语故事,对象,态度,规律性,本质,问题,公司,发展,办事,从实际,有哪些,实际情况,亨利,刘德,刘德传,周而复,明中,楚明,波尔,维克多,英文翻译,和实,好古,一夜之间

2020-08-04 #经典故事

实事求是的成语故事实事求是历史典故描述解释动画视频

实事求是的成语故事实事求是历史典故描述解释动画视频

成语,好的,大通,历史,内容,平台,寓言故事,寓言,开头,编辑,方向,生肖,神态,站长,诚意,教育,出现错误,成语大全,您可以,搜索功能,数据内容

2020-08-05 #故事会在线阅读

实事求是的故事

实事求是的故事

毛泽东,实事求是,实事,中央党校,主义,共产党,思想,中央,中国,党校,思想路线,核心,校训,求是,红军,革命,子刘,克思,彭真,毛泽,毛主席,王明,副校长,中人,中央党,好古,党中央,和精,修学,会议

2020-08-05 #故事会在线阅读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

研究,刘德,汉景帝,时期,儒家,儒学,实例,好书,原主,民间,朝廷,河间王,真相,经典,著述,金银,藏书,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处理问题,很多人,意思是,正确地,特别喜欢,实事求是,长此以往

2020-05-16 #故事会在线阅读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

研究,刘德,汉景帝,时期,儒家,儒学,实例,好书,原主,民间,朝廷,河间王,真相,经典,著述,金银,藏书,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处理问题,很多人,意思是,正确地,特别喜欢,实事求是,长此以往

2020-08-05 #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