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故事,从300万个故事到海量知识百科的华丽转变!

马原哲学小故事

时间:2020-07-17

哲学系小故事

提示:本文共有 3681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4 分钟。

篇一:马原哲学小故事安东带着鲜花去看望警长,警长急切地追问案子破了没有,安东却 给他讲了一个故事—1870 年,瑞特受雇于施瓦森伯格家族,为圣巴 巴拉教堂用人骨拼凑图案。瑞特在工作中对用人骨拼凑图案产生了 狂热的兴趣,甚至不惜杀人取新骨,但在当时没有人发现他的罪行。 到了 21 世纪时,他的一个后代继承了这种变态的爱好,再次采取了 杀人取骨的办法,从 2000 年到 2004 年共杀害了 5 名流浪者,在 2004 年 11 月 19 日,当他将 一个新受害者的骨头送进教堂时,却被偷留在教堂里的美国游客发 现,他只得将这名游客也一并杀害。因怕人们追究出更多的细节, 他又散布谣言,让骨魔瑞特再次登台,粉饰自己的杀人罪行。最后, 为了加强谣言的力量,他偷偷把白骨放在 pol.ice 局里威胁侦察者, 甚至不惜伤害自己,制造密室伤人事件,试图把警方的视线再次引 导骨魔杀人上来。只可惜警方找到了他杀人取骨的别墅,大量的物 证让人毋庸置疑。 这时,面对神色惊讶的费林格,安东说到:“看来那个凶手就是你, 费林格警长。”费林格镇定的看向安东;?你既然连我在山下的别墅 都找到了,那我的确没什么好说的了。瑞特的确是我的祖辈,关于 他杀人取骨的事情在他留下的日记里又很清楚的记载。我当年也只 是照他的嘱咐试了一次,却因此上了瘾,我承认,我就是凶手。?费 林格从枕头下取出了手枪,“砰”的一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提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第一性问题) no2:喜为人母的猪孩 “猪孩”的发现大概是十几年前的事。据其家人介绍,1974 年 12 月 23 日,王显凤出生在辽宁省台安县高力房镇锅柽子村一个特殊的家 庭中。她的母亲因早年患大脑炎而导致痴呆,属中度残疾;她的父 亲是聋哑人。小显凤出生后,父亲忙于每天的生活,根本没有时间 照顾她,小显凤整天饥一顿饱一顿的,经常饿得哇哇大哭。当王显 凤会爬以后,为了能够填饱肚子,便开始摸摸索索地四处找东西吃。 有一天她从炕上摔下来,不分东南西北的小显凤不知不觉爬进一窝 刚出生不久的猪崽儿中间,她本能地与小猪崽儿一起拱在母猪肚皮 下吃起奶来。老母猪似乎并不讨厌这个外来的“孩子”。小显凤吃饱 喝足后,和小猪崽儿一起,偎在母猪的怀抱中睡着了。晚上,劳累 了一天的父亲在猪身边发现了小显凤。他扒拉开猪崽儿,将小显凤 抱回了炕上。谁知,第二天小显凤又回到了母猪身边?? 就这样,王显凤正式开始了她与猪为伴的生活。她终日与猪为伍, 看到的是猪的形象,听到的是猪的声音,自然模仿的也是猪的行为。 1982 年,王显凤的母亲改嫁了,王显凤跟随母亲来到同村农民王文 乾家。王文乾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心地善良。继父无数次地 试图让她回到人的生活中,却因显凤积习难改,一直未能成功。 “猪孩”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王显凤被发现也是一件很偶然的事。1984 年夏,王显凤的一位在村 小学教书的本家叔叔偶然来她家办事,谈话间,他忽然听到厨房里 有异样的哼哼声。当晚,小学教师怀着复杂 的心情写了一篇《锅柽子村发现猪孩》的文章,寄给了当地的媒体, 希望能得到社会的帮助,为王显凤寻一条出路。此事一经报道,立 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猪孩”王显凤实在是一个太特殊的孩子。11 年关键的生长发育期都 是在与猪为伴的极为特殊的环境里度过,造成了她心理的严重畸形。 当时,对她进行的一系列科学检验和心理测量的结论令人沮丧。据 一位一直跟随王显凤从事研究工作的工作人员回忆说,当时这个 11 岁的“猪孩”感知世界混沌一片,没有大小、长短、多少、上下、颜 色、数的概念,几乎没有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意志力和思维 能力,甚至表现的情绪也极为原始简单,只有怨、惧、乐,却没有 悲伤。据测量表明,她的智商为 39。而作为正常人最低标准——生 活基本自理人的智商应该是 70。 “猪孩”的成长凝聚了众人的心血 对“猪孩”王显凤的帮助实在倾注了很多人的辛苦和汗水,中国医科 大学组织了 9 人的“猪孩”考察组,鞍山市社会福利部门、鞍山市心 理研究所决定免费为其进行治疗和教育。 工作人员把“猪孩”从肮脏的猪圈带到美丽的大海、巍峨的高山、喧 闹的街道开眼界、长见识,让她一步步熟悉新的社会环境,培养她 衣食住行的生存能力,但是由于“猪孩”王显凤与猪接触时间太长, 每当她面对新鲜事物时总是茫然无知地表示惊讶、兴奋,或是惬意 地发出猪的哼哼声。 尽管如此,大家没有灰心,全国教育系统先进教师姜云香把王显凤 领回自己的家中,采用特殊引导的教育方法帮助 “猪孩 ”王显凤认字、 念诗,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7 年后,经过全面科学的测定:王显凤 的智力相当于小学二、三年级水平;她的智商也从 39 的重度智残, 达到 69,接近于 70 正常人的最低水准;而她的社会交往能力基本达 到了正常人水平。 “猪孩”王显凤当妈妈了!十余年前,这个曾和世界各地的“猴孩”、 “狼孩”等“兽孩”一样引起世人关注的在猪圈里发现的东北女孩子如 今又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999 年 12 月王显凤和李俊来结了 婚。2002 年 5 月 2 日,他们的孩子出生了。 提示: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no3:两个命题 1 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2 克拉底鲁:“人连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人连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他认为, 一切都变化不居,瞬息即逝。因此,对任何事物都不能做出判断, 都无法说出它是什么。曾经有人指着克罗底 河问他:“这是克罗底河吗?”他却回答说:“不,我无法它是什么,因 为当我说的时候它就变了。” 有人问克拉底鲁:“河流是如此,是否其他事物也这样呢?” 克拉底鲁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从哲学的观点看,这是毫无疑问的。 世界上的所有事物正是这样永不停息地变动着。”这时,有人指着克 拉底鲁坐着的椅子问他:“你坐着的是什么?” “是椅子。”“不对!”提问者反驳说,“按照你的理论,你的话还没说 完,它已经变得不是椅子了。” 克拉底鲁无言以对。后来,他怕再出洋相,不管任何人问他什么问 题,他都不作回答,而只是不断摇动大拇指。意思是说,你问的问 题我不回答出来,因为就像指头的摇动一样,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地 变化,我们无法加以认识,我们更不能把它说出来,因为在说出时 它已不存在了。后来,有人把克拉底鲁称为 “只动手指头的哲学家。” 提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no4:十粒杏仁和一罐大米 遇到格林的时候,是在一个朋友的新年聚会上,来客中只有格林的 年纪大出很多。他是一个微秃的中年男子,但一直谦和地微笑。我 当时刚刚有了双胞胎女儿,心情还没有从那种小生命诞生的喜悦和 惊奇里缓过来,很自然地谈到了孩子。格林说他有 6 个孩子,最小 的 9 岁,其中有 4 个是领养的,我惊奇地睁大眼睛,一瞬间就对这 个秃顶的格林充满了好感。 “有了孩子以后才好像忽然成熟,才会安静地坐下来把一件事好好做 到完。可同时又突然发现时间真的不多,很多想做的事都来不及 做。”我说。 他理解地点头,并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普通的记事本,在里面一张空 页上仔细地画了三个层层包围着的圆圈。在最里面的圆圈上他写: 这一生必须做的事,外一圈是应该做的事,最外一圈是如果做了生 活会更好的事。 我低头看,忍不住笑,想着在新年晚会上会有人这样耐心地给我讲 这种话,加上我的小女儿们柔软的体香全在心里,格外温暖。 格林忽然用右手指抓了抓眉毛,说等一下,自己就跑出去了。回来 时他身上还带了点寒气,递给我一个罐子说: “这个是我留在车里的。 这个罐子里装满大米和十粒杏仁。如果我先装大米就无法把这十粒 杏仁装进去了,如果我先装十粒杏仁再装大米,就可以刚好装满盖 上盖子。人生也是这样,要先做自己这一生必须做的事,时间过得 很快的。” 我眼睛一亮,却只能微笑,无法多说出一句话。 提示:对立统一规律 篇八:马原观后感 文明是一种负担?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野蛮?科技到底是是进步, 还是作茧自缚? 断崖上面,西索扔掉了困扰自己很长日子的不祥之物,瓶子在空中 划出一个完美的抛物线,落入了底下深不见底的云海中,落日余晖 铺满了云海表面,镀上了完美的金边,于是,一霎那,我也希望能 来到这么个世界尽头。 这个片子戏谑点可以改为“一个瓶子引发的故事”,飞行员从飞机中 扔下一个玻璃瓶,恰好掉到沙漠深处布什族的地区里,恰好被西索 捡到,恰好布什族的人从来没见过玻璃瓶子,恰好布什族是一个没 有所有制概念的民族,像极了昆德拉笔下的巧合,故事就这么开始 了。 沙漠深处落后的民族、袭击政府逃跑的恐怖分子、厌倦生活压力来 到深山教书的女职员,明明没有任何关联的人物偏偏有了交集,而 这个交集的发展又是如此地鲜活,80 年代非洲的搞笑方式那样单一 却能使人无所顾忌不由自主地笑个痛快,史先生的没有刹车没有车 窗到处乱响的可怜车和这个看似迷糊的人绝妙的般配,以至于给了 刚离开大都市的汤小姐深刻的下马威;从沙漠深处来到现代社会边 缘的西索无所不在的茫然眼神,与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现代人们 把幽默诠释得过于复杂,还是这种返璞归真最能打动人心。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镜头转到繁忙的现代文明。 城市飞快地奔跑,人们彼此忙碌。历苏的旅行让两种文明有了交点, 两条彼此分开的平行线,相互交汇,撞得我心中强烈的不安和羞耻。 和那些纯洁的部落首领相比,我们的文明得到了电,汽车,抢,但 也失去了善良,真诚,团结。我们自私,暴力,狭隘。外面有“又丑 又白”的女老师汤普森小姐,外面有会“收集肥料”开破吉普的搞笑博 士,外面有懂布须曼话的“白毛神”修车师傅,哦,最重要的一点, 外面还有一开枪干掉半个政府的恐怖分子,所有的这些,对于凯来 讲都是神仙般的存在,神仙的生活不比布须曼凡人,开破车和搞得 教室叮当响是不行的,因为一点小破事搞得大博士跟流氓似的是不 行的,要开车,把车挂到树上也是不行的,与洪荒状态的布须曼人 相比,文明社会有点可笑。 世界上还有上帝吗,我们芜杂的心中还有上帝的纯洁吗。当我们的 眼睛被越来越多的物质,科技,粉尘所蒙蔽的时候,我们早就没有 时间再去享受上帝给予我们的时间。甚至,我们开始怀疑上帝本身 最大的错误就是创造了人类伟大的文明。我们知道我们做错了,但 还是笑得那么得意。所以,上帝让我们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 然而历苏认为我们就是上帝,因为我们拥有不用走就能跑动的动物。 但是我们无疑是疯狂的。历苏看到奇怪但又看起来很好吃的动物 (羊)但却不猎杀。他杀了其中的一只,想让“上帝”一起分享的时 候,上帝们却弄伤了他。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真的很难受。历苏 的眼中全是真诚,他不懂什么畜养动物,他认为食物就要彼此分享, 而我们却拿子弹打穿了他的脚。他不懂什么是囚禁,在沙漠里,他 们自由奔跑,他们一辈子没见过墙。而我们却把他审判,关起来。 他难过得不吃不喝。 心里最柔和的地方彻底被历苏的真诚和善良感动着。我们本来就拥 有最美丽纯洁的心灵,是我们丢失了它。我们选择了我们的舒适生 活,尽可能的攫取我们需要的,所以放弃了纯真的和美好的。我们 选择了把自己围困在锁和墙内,守着我们的财产,细数,顺便锁上 了我们的心。所以我们放弃了自由和自然的空气。我们选择了谈吐 优雅,举止大方。但是同时我们给自己带上了沉重的社会枷锁。那 些天高地阔,肆意享受阳光和感情的日子被我们疯狂地丢弃了。 文明是一种负担?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野蛮?科技到底是是进步, 还是作茧自缚? 其实文明是贪婪的。它探着欲望的舌尖,吞噬着一切。一切纯真和 善良的。文明舒适而痛苦。片中的历苏最后回到了他的部落。但是, 在现在还找得到广袤的场地,那里动物可以 无束缚地生存和活动?布西族在现代文明的触角下,还能保持纯真 和善良,还能相信上帝吗?据说后来历苏还演了很多的续集,他给 全世界人们带来了欢笑,后来还是被现代人所抛弃。他还能找到来 时的路吗?他还能回得去吗?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文明是一定要发展的,如何在发展文明的同 时保留这部分纯真,是我们很多人应该去思考的问题。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了私有制是让人类不 自由的根源所在。在卢梭的笔下,人类的进步史看起来更像是人类 的堕落史。这些现象在今天却依然存在,两百年下来,无论是私有 制社会还是公有制社会,都没有能摆脱卢梭笔下无情的批判。共产 主义实现的时间还要长,很多东西我们只是知道有这么一回事而已, 纵然能给精神带来一丝激荡,但那只是暂时的,很短的,最终我们 还是要融入这个社会,无论好坏,无论是泥潭毒水沟还是沼泽食人 湖。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也可以做到的是,不是按照别人的意愿 来活,不应该总是问别人自己是什么。自由是什么,身体的自由和 精神的自由,也许身体上我们可能无法做到自由,但精神上却可以。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存活下来的人都是有高度精神自由的智者。为 别人,依别人的意志行事,那精神上带着的枷锁可真是沉重的。问 问自己,自己是什么,自己想做什么,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及 时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至少也知道自己的心之所向。或许真有这 种人,到死读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在盖棺论定的时候都是别人给自 己的评价,真是可悲。不应该指望别人能记住我,应该让自己记住 自己。 如何在发展文明的同时保留一份纯真,是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震撼。 无论遇到什么,赤子心肠,永生不灭。 篇九:马原 运用辩证法的相关,谈谈跑男材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1、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要求我们要全面看 问题,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对于引进海外优秀节目模式,应全面 认识其利与弊。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应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 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引进海外优秀节目模式,必须把高 度标准化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3、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这就要 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引进海外优秀节目模式,要把借鉴、融合、 创新相统一,做到洋为中用,推陈出新。 运用辩证法相关原理分析养牛人故事的启示。 1、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 统一。 2、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 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质变是量变 的必然结果,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引起质变,事物 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这就要求我 们想问题、办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3、养牛人的错误在于它只看到质变,看到漫画家用 10 分钟赚到了 5000 元,而忽视了量的积累,忽视了漫画家在 10 年的画工积淀, 这与现实中某些人只看到成功人士风光的一面,而忽视了风光背后 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是一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一步一个脚印, 脚踏实地,只有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度,才会实现质的飞跃,我们 才会达到成功的彼岸。 (其它原理——现象与本质) 我们该如何正确理解和对待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中国制造”与“中 国信用”问题呢?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2、中国制造和中国信用的关系,对应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 中国制造 ”是一种社会存在形态, “中国信用 ” 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3、诚信是国际贸易中的“通行证”、“生死牌”,没有这个证、这张牌 就难以和人长期交往。中国企业诚信缺失与国内市场的监督和运营 机制不健全有关,一些企业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而侥幸逃脱了惩罚。 这样的社会存在催生了某些畸形的社会意识 —— 诚信机制并不重要, 生产假冒伪劣的收益更高。这些在国际贸易中却遭受严重打击。 因此,正确的意识形态不仅提高社会精神文化水平,也是谋取万年 福利的基础,这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建设顺利、快速和健康发展。 结合材料回答: (1)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2)生产要素与劳动 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了什么? (1)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商品 价值的源泉。以生产资料存在的资本,通过工人具体劳动转移到新 产品中去,不发生增殖。 (2)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但不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马克思认为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只有与人类 劳动结合才能生产出物质财富,即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价值创造与物质财富生产的区别: 价值创造与抽象劳动相关联,物质财富生产与具体劳动相关联。价 值创造反映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后者反映经济活动中人与自然 的关系。 该理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基础,是理 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相信月亮只有当我们注视它时才存在??”试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分析上述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存在不依赖于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 识能够反作用于物质。 在本体论意义上,月亮作为一个独立于人意识的客观存在,是不容 质疑的。作为客观存在的月亮,不论人们是否看到它,总是存在。 然而,由于“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物质”,所以月亮的存在,在认识论 意义上,又依赖于人们的意识。假使所有的人,视力都不足,也没 有好的观测仪器,从来都没有观测到月亮的存在。那么,即使本体 论意义上的月亮始终存在,但认识论意义上的月亮,并不存在。 在资本主义现实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物品,如机 器、设备、厂房、原材料、制成品等,但这些物品本身并不就是资 本,它们作为物,其自然属性并不能使它们成为资本,只是在特定 的历史条件下,它们担负着特殊的社会经济职能时,才成为资本。 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或货币之所以是资本,是因为它被用于榨取雇佣 工人的剩余劳动。生产资料成为资本,劳动力成为商品,不能脱离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一条件。因此,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 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掩盖的资本和雇佣劳动 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这两段话包含什么哲学道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分析人类 创造力的源泉是什么。 1.这一题目包含原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 认为,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本质是反映,客观存在是 人类意识的唯一来源,离开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就没有人类意识 可言。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认为,人类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不是直观的, 机械的,而是能动的,这种能动性表现在:第一,人类意识赋予人 的活动以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选择性、 创造性。第三,意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第四,意识能反映自 我,调节并控制自身的行为。 3.意识能动性的发挥需要一定条件:第一,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必须 认识和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为前提。第二,意识能动作用的实 现必须通过实践,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手段、物质条件。 4.齐白石画虾逼真生动,栩栩如生正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建立在充 分的实践的基础之上的。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正在于此。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革命战争年代应当提倡“斗争哲学”,在和平建 设时期则应提倡“和平哲学”。请分析这 种观点。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 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 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 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 2.将矛盾的斗争性等同于“斗争哲学”是根本错误的,在任何时候强调 “斗争哲学”都是不科学的,第一,它片面地强调矛盾斗争性而否定 矛盾同一性;第二,它混淆了政治概念同哲学概念的界限。 3.“和谐”作为哲学概念,它与矛盾同一性的含义是一致的,它包含着 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强调平和、协调、合作的博 大精神。但和谐并不否认矛盾,也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统一。 “和谐”也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 因素的差异,化解矛盾,为事物的发展创造条件。至于“和谐哲学” 的提法,也要正确理解,如果把和谐作为一种文化理念和行为准则, 是符合当今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的。如果把和谐哲学同 斗争哲学相对应,强调矛盾双方的和谐而否定矛盾斗争,也是不正 确的。 故事中仇由国国君与大臣赤章曼的思维方法有什么不同?试用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内部以及一个 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等作 用。 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 系等等,对于事物中存在的普遍联系,我们要进行认真的分析。联 系的观点体现在思维领域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抓 住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并且要防止用简单化的,孤立的观点看 待世界的做法。 从题意看,仇由国大臣赤章曼与国君的思维方式的区别正在于用联 系的观点还是用孤立的观点来看待晋国这一大国向仇由国这一小国 赠送贵重礼物这一事件上。赤章曼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这件事情,认 为这件事极不正常,大国反过来给小国送重礼,这是不怀好意的, 大钟的后边,一定跟随着侵略的军队。这口大钟是万万接受不得的。 而国君只是孤立的来理解这件事物。所以认为应该接受这件礼物。 所以对同样一件事情,用不同的方法去理解与思考,就会得出完全 不同的结论。 试论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 1)就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和批判而言,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 主义既有相似处,又有不同点。 19 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从政治、经济、 思想和道德诸方面,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尖锐的批 判。这些同科学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与批判,确有相似之处。 但是,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思想还存在严重缺陷:(1)他们不了解 社会发展规律,因而也不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 利的客观规律;(2)他们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 力,因而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的正确途径;(3)他们不了解无产阶 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因而找不到无产阶级这支能够埋葬资本 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 2)在如何对待未来社会,即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方面,科学社会 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有许多一致的观点。科学社会主义渊源于空想 社会主义。 3)当代社会生产力的飞速提高,当代社会的发展状况,需要我们与 时俱进进一步完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努力实现之。“马克思的整个 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 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问题:(1)究竟应如何认识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2)美国金融 危机给我们那些启示? 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再一次印证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 义的论断。 1)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有多方面原因,但根本原因仍然是生产资料 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之间基本矛盾。 2)资本主义的逐利性诱使人们去追求无尽的物质利益。人们想尽一 切办法,去追求金钱,而不管方式是否可取。 3)资本主义不是如资本主义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是人类社会中最 好的制度。它只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页,由于其局限性,终 将为更好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它进行的一系列改良,也不能使它避 免被淘汰。 4)只有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条件下,人类社会才能真正从循环性 的、反复发生的经济危机的阴影中摆脱出来。 丁肇中的科学发现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加以分 析说明。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 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 验。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3 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 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标准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 丁肇中博士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 4 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新 理论,取代了旧理论。 (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 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 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 5 夸克、6 夸克等等新理论。? (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 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 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与新的事物。 从真理和价值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当代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理解和 认识。 1)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有三:第一,科学技术是 推动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第二,科学技术促进人类精神 文明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第三,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制度变 革的积极力量。 2)我国正处在社会加速发展的关键时刻,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推 动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是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 加快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从而实现我国从生产大国向生产强 国的转变,是我国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3)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发展又有负面作用,会给人类带来全球性问 题,因此,我们在重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同时,必须用价值原 则来规范、约束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价值原则是人的内在原则。 (1)判断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什么?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和其它经济成分之间的关系 是什么? (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为 什么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形成的基础。在一个社会 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成分决定这个社会 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根 本区别在于它们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成分根本不同。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其他 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有制经济与非 公有制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公有制经济得到巩固和发展,并 取得了多种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也因此得到改变和发展。因此,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它的优越性主要表现为:第一,生产资料 公有制在本质上符合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 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生产资料公有制 为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提供了前提,它否定了剥削,极大地调动了广 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第三,它既有利 于发展公有制经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又有利于充分发挥 各种经济成分的积极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第四,它既 克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又克服了改革开放前 经济体制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弊端,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 白居易的这首诗揭示了一个什么哲学道理?你认为应怎样理解“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哲学观点? 白居易这首诗说明检验事物 和人需要长期性、反复性,甚至经过重大事变才能认识其本质,对 应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道理。 实践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及符合的程度。主观认识无权 称自己正确 ,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对错,只有把主观与客观结合起 来的桥梁——社会实践——才能成为检验标准。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而理论 具有间接性,理论认识只有经受实践的检验才会被接受和运用。因 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 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 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试用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评判。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必须深化:(1)社 会生产中的劳动,不仅包括直接生产者的劳动,还包括科技劳动、 管理劳动。(2)价值不仅展示在物质财富层面,还展示在非物质财 富——知识、信息等层面。 知识创造价值,实际是脑力劳动创造价值,还是劳动创造价值,知 识价值论仍然是劳动价值论的一部分。 中国有句古话“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 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这句古话包含什么哲学思想?结合实 际说明。 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质量互变规律。 事物发展有量变和质变两种形式,量变是事物在度范围内的延续和 渐进,质变是这种延续和渐进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 然结果。质变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且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干任何事情,要想获得成功,都必须从量变的 积累开始,踏踏实实的量的积累。反之,好高骛远的空中楼阁是建 立不起来的。 请分析孔子的话和恩格斯的话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并说明这思想对 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孔子的“和”,指观点不同却能和睦相处,“同”指观点苟同。孔子主 张,人们应保持独特个性,但又能善待对方,尊重不同见解。 恩格斯认为事物既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统一的,事物既相互对立、 斗争,又相互同一,由此推动事物不断向前发展。 上述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 谐社会并不是不要差别和对立,和谐社会也不是要取消差别和对立 的存在。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承认,事物都是有差别和对立,人和 人也一样,但是,和谐社会要求,这些具有差别和对立的人和事, 不能相互妨碍,而要和谐相处。 当过炮兵的人都知道这样的一个常识:火炮在同一位置,保持相同 的发射角度,使用同一坐标,连续发射几发炮弹, 请问:这其中包 含着什么哲学道理?你认为这一哲学道理在人类的认识和实践过程 中有什么作用? 包含着必然性与偶然性相互关系原理。事物运动存在着必然性与偶 然性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根本矛盾决定的、确定不移 的、必定如此的发展趋势,偶然性是由事物的内部非根本矛盾和事 物的外部矛盾决定的、并非必定如此、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通过 偶然性表现出来。 炮弹所要打击的目标决定了炮弹降落位置的必然性,但这一必然性 受到各种因素作用,在实际过程中带偶然性,所以,两发不同的炮 弹落到同一个位置的概率很小,这是偶然性,有经验的士兵正是利 用了这特点。 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的行动建立在必然性的基 础之上,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偶然性的作用。在把握必然性的同时 充分利用偶然性对于我们是非常有意义的。 请问:愚人犯了什么错误?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分析说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有三种基本属性,这就是质、量、度,与 此相联系,事物的发展变化有两种不同的形式,这就量变与质变。 量变是事物的变化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与渐进,是微小的,不显著 的变化。而质变是事物的变化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与渐进的中断, 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量变与质变的区分标志是 看这种变化是否超过了度的关节点。 盐是一种调味品,在食物中加一定量的盐,既能调味,也有益于身 体健康。但是盐加多了,超出了人的口味的度,就走向了反面,食 物就变得又苦又涩,反而味道不好了。那人的做法正是不知道事物 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体现。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情人眼里出西施”。中国又有一个叫做 “亡斧疑邻” 的成语故事。请问: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是什么?请用马克思主义 哲学有关原理分析说明。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认识主体因素的作用。人类认识既要受到认 识对象的制约,也要受到认识主体自身素质的影响。主体素质分为 主体的身体素质和主体的精神素质。身体素质是主体的行动器官、 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三个基本部分所具有的条件和功能。主体的精 神素质是主体的认知结构和其它非理性因素如情感、意志、直觉等 共同作用的结果。主体的精神素质深刻地影响着主体认识的客观性、 科学性和正确性,影响着主体认识的价值取向。 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防止把个人认识绝对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主体素质,对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认识。所以, 我们不能把个人的观点、意见当作绝对真理,而容不得不同意见。 要充分尊重不同意见,相互讨论,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认 识更加全面、完善。 篇十:历年考研政治 34 题马原答案分析 (2012、34) 1 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 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4 分) 答: 材料 1 讲述的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不小心打碎一个花 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他把这些 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存在着倍 数关系??因此他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 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 不到的效果。 “碎花瓶理论”之所以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 是因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即共性与个性的辩 证关系原理。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个性中包含共性。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 “碎花瓶理论”是对碎花瓶这一个别事物中所包含的一般特征的概括 和反映,这就使得人们能够举一反三地认识和处理其他事物。 “碎花瓶理论”之所以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 是因为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 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改变 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了质的飞跃的原理。 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4 分) 答: “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实质上反映了 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真理和谬误是辨证统一的,既相互区 别又相互联系。真理和谬误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真理 和谬误相互依存,真理离不开谬误,任何真理都离不开谬误,离开 了谬误,真理也不存在了。谬误离不开真理,任何谬误都离不开真 理,离开了真理,谬误也不存在了。真理和谬误相互渗透,真理渗 透着谬误,谬误渗透着真理。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 真理能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 既要看到真理,又要看到谬误。“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 略的智慧”并不是抹杀真理和谬误之间的区别,而是指没有单纯的、 绝对的错误,是指由于不能辩证地对待错误而失去在错误中发现真 理的可能。 此题也可以用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双方相 互转化的原理),真理的具体性的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3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有何启示?(4 分) 答: 材料 1 讲述的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发现了“碎花瓶理 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 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材料 2 讲述的是迪迪? 艾伦年轻时到一家电影公司打工在给电影《江湖浪子》剪辑时,犯 了一个非常不应该的错误,她猛然意识到:这个错误的本身,其实 就是一朵最美丽的地莓花!并发明了“错位剪辑”用到了这部影片的 每一个切换的镜头中。影片上映后,这种剪辑效果让所有观众耳目 一新,并引起了电影同行的关注和沿用,引起了一场电影剪辑艺术 的革新!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启发,理论创新 是人们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冲 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拓展新视野,开辟新思路,形成新认识的过程。 它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能够在更高层 次上引领和推动实践活动的开展。只有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我们的实践活动才能成功,如果在实践活动中,我们放弃了理论创 新,我们的实践活动必然失败,所以,我们应该像材料中的丹麦的 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和迪迪?艾伦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的实践 活动就能成功! 2、(2011、34)1 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 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答: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 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注重实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发挥的作用,做到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消极,不过分,不要为所欲为,不要无所 作为。 上述材料指出:人类每天都在产生垃圾,人们处理垃圾的方法有两 个:一个是焚烧,一个是掩埋,这样垃圾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 垃圾总量一天比一天多,后来,一句“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让人 茅塞顿开,垃圾可以回收利用,乃再生资源。这样垃圾问题基本解 决。上述材料中的“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既看到垃圾是废物的一 方面,又看到正确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将垃圾“变废为宝”, 全面的看问题,这是材料的合理性。而焚烧和掩埋传统的处理方法 只看到垃圾的一方面,没能正确处理垃圾问题,片面的看问题,这 是材料的不合理性。上述观点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 能成功! 2 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答:矛盾分析方法是指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 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 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 盾。解决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看到主、次矛盾 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点、抓关键、看主流。 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正视矛盾,认识到人类每天必然产生 大量的垃圾问题,我们不能回避矛盾,根据矛盾的特殊性处理垃圾 问题, “ 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 把垃圾变废为宝,分类处理垃圾问题, 我们的实践活动就能成功! 3、(2010、34)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 难免的”? 答:上述材料讲述的梅兰芳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 功的“之作”的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 是难免的”,其哲学依据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理性认识 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原理; 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导致无 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 作”? 答: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和谬误是辨证统一的, 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真理和谬误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 同。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真理离不开谬误,任何真理都离不开谬 误,离开了谬误,真理也不存在了。谬误离不开真理,任何谬误都 离不开真理,离开了真理,谬误也不存在了。真理和谬误相互渗透, 真理渗透着谬误,谬误渗透着真理。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在一定 条件下,真理能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 践活动中正确处理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上述材料讲述的梅兰芳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 “经典之作”的小故事。梅兰芳正确的处理真理和谬误的关系,凭借 对剧情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以及自身具有深厚的艺术实践功底, 所以能化险为夷,变失败为成功。 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 答: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 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 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为有利 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4、(2009、34)(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 析其内涵。(6 分) 答: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认为:现象和本质是辨证统一的,既相互 区别又相互联系。现象和本质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现 象和本质相互依存,现象离不开本质,任何现象都离不开本质,离 开了本质,现象也不存在了。本质离不开现象,任何本质都离不开 现象,离开了现象,本质也不存在了。现象和本质相互渗透,现象 渗透着本质,本质渗透着现象。现象和本质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 下,现象能转化成本质,本质转化成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 动中既要看到现象,又要看到本质。 上述材料讲的是华佗给同样是犯了一种病的两个人治病开了截然不 同的处方,两个人按照不同的处方治疗完全康复的故事。华佗既看 到病人生病的现象,又看到病人生病的本质,华佗对症下药正是透 过了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使病人康复,全面的看问题,这是材料 中的合理性。而两个病人只看到现象,没看到本质,孤立的看问题, 这是材料中的不合理性,两个病人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认为:原因和结果是辨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联系。原因和结果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原因和 结果相互依存,原因离不开结果,任何原因都离不开结果,离开了 结果,原因也不存在了。结果离不开原因,任何结果都离不开原因, 离开了原因,结果也不存在了。原因和结果相互渗透,原因渗透着 结果,结果渗透着原因。原因和结果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原 因能转化成结果,结果转化成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既 要看到原因,又要看到结果。 上述材料讲的是华佗给同样是犯了一种病的两个人治病开了截然不 同的处方,两个人按照不同的处方治疗完全康复的故事。华佗既看 到病人生病的原因,又看到病人生病的结果,华佗对症下药,使病 人康复,全面的看问题,这是材料中的合理性。而两个病人只看到 结果,没看到原因,孤立的看问题,这是材料中的不合理性,两个 病人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 能成功! (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4 分) 答:这个故事对给我们的启示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就是要求我们具体分析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 盾的各个方面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这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 我们才能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如果我们不“具 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就不能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所以要 想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上述材料 讲的是华佗给同样是犯了一种病的两个人治病开了截然不同的处方, 两个人按照不同的处方治疗完全康复的故事。华佗采用“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的方法,正确处理病人生病的现实,使病人康复。我们在实 践活动中应该像华佗那样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就能成功。 5、(2008、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医生换位体验”活动中 蕴含着何种哲理? 答:上述材料“医生换位体验”活动中蕴含着的哲理有:矛盾的同一 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 理。材料中医生和患者之间存在着对立、同一的关系,对立表现在 二者的身份不同,同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有着共同的目标。在 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2)从人的本质属性为什么“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 到生病的人”。 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人具有自然属 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渗透着社会属性,自然属性从属和包含于 社会属性之中。上述材料“医生换位体验”活动中“医生不仅要看到人 身上的病”,这讲的是人的自然属性。“更要看到生病的人”,这说的 是人的社会属性。医患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 关系。 (3)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该 如何对待和处理? 答: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我们 应该看到:矛盾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能回避矛 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的、具体的分析矛盾,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用正确的方法化解矛盾。 6、2007、34(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为什么会“全错了”? 答: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之所以发生错误,其哲学依据是实 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原理;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一的原理。因而他的想象缺乏客观的现实基础,势必造成他对成仿 吾的想象与实际脱节。 (2)丁玲对成仿吾的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 示? 答:丁玲对成仿吾的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启示是 要看到认识过程的复杂性。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做到:第一, 经过实践和调查研究,掌握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要运用 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 此及彼、由表及里。特别要抓住表现事物本质的主要事实。第三, 事物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认识也要随着事物的 变化而不断深化。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 上述材料中丁玲之所以犯错误就是因为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我 们克服这种错误,我们的实践就能成功! 7、2006、34请运用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 当之处。4 分 答: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抽象的 真理是没有的。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 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这就 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一定坚持真理的具体性的原理处理人的实践 活动。上述材料中的小故事告诉我们河水东流,石兽顺流东下,这 是常理,但它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庙僧的失当之处在于离开 了一定的条件,抽象地对待常理,因而判断失误。庙僧犯了形而上 学的错误。 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 能成功!!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 何启示?并举一例说明之。6 分 答:上述材料讲述的是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前有两尊的石兽,一 年暴雨成灾,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待到 10 年后募金重修山门, 需打捞石兽,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通常的想法,石兽理应顺流 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有一老兵解释 道应该在上游寻找。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 挖出了那两头石兽。上述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辩证地思考问 题。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 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 对立。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思维定势的束缚,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 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见解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任何问题 都要加以辩证地思考,多角度的或从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所以,我们应该像材料中的老兵那样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的实 践活动就能成功! 举出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关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一个事例 (故事亦可),说明所蕴含的辩证思维特征,最好结合当年的时事 热点事件。 8、2005、34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 基本关系? 答: 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我 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消极,不过分, 不要为所欲为,不要无所作为。材料设计的这三个问题之间具有内 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 (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 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答: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 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实质反映了尊重客观规律性 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 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的目的,我们不能盲目的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对于每一次这 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给人类更大的灾难,最后受 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 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答: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是 质和量的统一。把握事物的度,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做到 胸中有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把握事物的度,要求我们 在实际工作中掌握 “ 适度 ”的原则,不能随意超出事物所允许的范围。 上述材料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 化之苦的是谁?”“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 参观者自己。这说明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 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 过度索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但不能满足人 类的贪婪。” 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 能成功!! 9、2004、34(1)既然在数学领域 2+5=7 是颠扑不破的,为什 么在艺术领域 2+5=10000 也是可能的? 答: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认为: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 非理性因素的参与。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 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 相关热词搜索:篇二:马原哲学小故事二十九个经典小故事帮你学马哲故事一 春秋时,荆国人欲偷袭宋国,便 派人先去测量水,准备夜间按所测的路线过河。到了夜间?水暴涨,荆 人不知道,仍按事先测量好的路线渡河,结果溺死者达千 余人。荆人大 惊,阵脚大乱,落荒而逃。荆人事先测量的路线是可以渡河的。现在 水 位已发生变化,暴涨了,还沿着事先测量的路线渡河,这是他们所以溃败 的原 分析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 绝对不运动、一点不变化的事物是没有的。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 预见未来,做好工作,就必 须坚持用发展的现点看问题。要把事物的变 化发展当作一个过程来考察,不仅要 看到事物的现状,而且要看到事物 的过去和将来,使自己的思想认识符合变化了 的客观实际,反对用一成 不变的观点看问题。荆人无视事物的运动变化,用静止的 侵化的观点 看待事物,以白天获得的对水的认识指导夜间实践,犯下形而上学的 错 误,这是荆人遭受失败的根本原因。它警示人们一定要坚持发展的观 点,不断研 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方法,才能使主观 适应不断变化的客 观实际,把工作做好。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故事二 河神与海神的对话 我国古代思想家庄周,说过这样的一段寓言 故事:秋天涨水的时候,所有小河 里的水都灌到黄河里去,黄河的水就 突然宽阔起来,两岸距离也远了,隔着河水, 看不清对面岸的牛和马。 这时,河神高兴极了,以为天下的河水都集中到这里来 了。河神顺着河 流向东走,到了北海举目东望,竟没有看到海的边缘。这一来,河 神才 觉得自己的想法为对,于是扭过头来,仰面向海神叹息道:“我以为没有 人能 比得上自己了,现在看到你是这样的广大和深远,才知道自己不行, 如果不到你这 里来看看,固守的想法,那就糟透了,一定会永远被人家 笑话。”海神听了这番话, 向河神说道:“井政下的鱼,不可以和它谈大 海,因为它被井的狭窄束缚了;对夏天 的虫儿,不可以和它们谈冬天和 冰,因为它们被时令限制了。” 分析这则寓言启发我们:要正确分 析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辩证唯物 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 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人的意识 依赖于客观环境的, 它不可能脱离客观的条件而孤立存在。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 不能脱 离客观的物质,因为它是客观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 意 识的本质看,它也不能脱离物质,因为它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我们在分析 问题时,一定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依赖于物质的观 点,要充分估计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对事物的影 响,一切了时间、地点、条件为转 移,不可把主观认识与客观环境条件 割裂开来。正确分析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 故事三 给予总是相互的 据报载,有一位农民,听说某地培育出一种新 的玉米,收成很好,于是千方百 计买来一些。他的邻居们听说后,纷纷 找到他,向他询问种子的有关情况何出售种 子的地方。这位农民害怕 大家都用这样的种子而使自己失去竞争优势。便拒绝回 答,邻居们没 办法,只好继续种原来的种子。谁知,收获的时候,这位农民的玉米并 没有获得丰收,与邻居家的玉米相比,也强不到哪里去。为了寻找原因, 农民去请 教一位专家,经专家分析,很快查出了玉米减产的原因:他的 优质玉米接受了邻居 劣等玉米的花粉。 分析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故事四 “喝酒”荣获诺贝而尔奖 探测高能 粒子运行轨迹的仪器?“气泡室”的发明原理,是发明者美国物理 学家 格拉塞尔在喝啤酒时,看到酒杯中一串串上升的气泡,猛然想到自己一 直在 研究的课题?怎样探测高能粒子的飞行轨迹。于是,他用啤酒代 替高能粒子穿越 的介质,顺手拿起几粒碎小鸡骨头代替高能粒子,等到 酒杯中的气泡冒完后,将其 丢人杯中啤酒里,随着碎骨的沉落,周围不 断冒出气泡,用气泡显示了碎骨粒下降 过程的轨迹。他立即回到实验 室,经过不断实验,当带电粒子穿越液态氢时,其所 经过的路线同样出 现了一串气泡,终于以这种方法清晰地呈现出高能粒子飞行的 轨迹。 格拉塞尔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分析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 系叫做联 系。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 一整体,我们想问题办 事情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任何一项科学研究 都离不开生活。格拉塞尔正是把科 学研究中的问题,与生活中的喝酒 联系起来 ,从而得到了启迪 ,完成了自己的实验 课题,并荣获诺贝尔奖。 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 故事五 愚人食盐 从前有一愚人到别人家做客,主人端上饭菜热情招待 他。愚人食后即嫌饭菜 淡而无味,主人听他如此说,连忙往饭菜中加了 些盐。这一来,愚人再食饭菜便觉 味美无比,吃得非常高兴。于是愚人 心里嘀咕:“饭菜之所以好吃原来是因为放了 盐的缘故。放盐少许即 能如此味美,倘若多放岂不会味道更美吗?”按照自己的思 路,愚人干脆 将一口盐吃进嘴里,立刻弄得自己难受不已,狼狈不堪。 分析这则故事启示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 客观性, 如果生硬地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则会犯下错误。故事中 的盐与饭菜是有联 系的,愚人弃饭菜而食盐,就是割断了它们之间的联 系,所以此人未得美味,反得 整体与部分,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 形式。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与部分两个方面。构成整体的部分在 单独存在时,只具有自身的功能。当许多部分按 照有序性构成有机整 体时,会产生部分所没有的整体功能。饭菜中放适当的盐会 觉得美味, 是因为盐与饭菜构成了一个整体。如果只吃盐又想有饭菜的美味,也 就 是想只要部分又得具有整体的功能,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吃盐的 愚人的错误所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故事六 拉磨的马 从前,有个实力 不是很强的国家,国王派人驯养了很多匹良马。敌对的邻国一 直伺机 要攻打他们,终因了解到他们有很多好马可以作战而退却了。于是国 王便 想:“先前我养着这些良马是为了防范敌国,如今敌兵都退散了,养 着这些马还有 什么用呢?不如让这些马去帮助人们劳作,这样既不损 伤马,又对百姓有益,何乐 而不为呢?”国王很快就将他的想法付诸实施。 就这样,本来要作战马的良马大都 被人们牵走拉磨去了。后来,邻国又 一次兴兵前来进犯,国王立即下令招回这些良 马来参加战斗。可是这 些马常年用于拉磨,早已没有了奔跑的能力,只会围着磨盘 转圈圈了。 所以,号令一下,这些马不是往前奔跑,而是就地慢慢地转圈,无论士兵 怎样狠命地鞭打它们,依然不能令它们向前驰骋。结果邻国毫不费力 便拿下了这 个国家。 分析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都有其产生、 发展和 灭亡的过程。而事物在每个阶段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状况是 不同的,因此,用发展 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就要正确对待和处理事 物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关系。对 昨天,不能苛求;对今天,要立足于现 实;对明天,则要有预见性,要科学地预见事 物发展的未来方向,审时度 势,因势利导地为事物发展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这则 故事中的国王, 对未来缺乏预见性,不能居安思危,实质上就是用静止的观点分析 形势, 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所以 ,这个国家灭亡就是必然的结果。 另外,一切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就构成了 矛盾。 而矛盾的双方无不在一定条件下向它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在战马的保 护下,国家 是安全的;一旦战马变成了拉磨的马,国家失去了这种保护, 就变得危险了,最后 失去了独立,失去了安全。所以,对于矛盾的转化 我们要有预见性,如果不希望这 种转化发生,就必须做好各种措施,防 患于未然。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故事七 土地爷的哲学 古时候有一神话故事说,有一次土地爷外出,临 行前嘱咐儿子们把祈祷者的 话记下来。他走后,来了 4 个祈祷者;船夫 祈祷赶快刮风,果农祈祷别刮风,农民祈 祷赶紧下雨,行路人祈祷千万 别下雨。这一下子可难住了土地爷的儿子们 ,他们不 知该怎么办才好。 很快,土地爷回来了,看了儿子们的记录,便在上面批了 4 个不同的祈祷 者都如愿以偿、皆大欢喜。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的问 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对不同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故事八 蝇蛆也是美味佳肴 苍蝇是追腥逐臭的行家里手,且能传播霍乱、 伤寒等多种疾病,历来被人们视 为“四害”之一,避之惟恐不及,怎么成 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呢?然而事实却是这 样,昆虫学家还给这道用蝇 蛆炒的形似鲜肉的佳肴命名为“玉笋麻果”。 分析世上的事物就是这样奇妙,都包含着对立统一两个方面,既相 互对 立、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能各自向 自己相反的方向 转化。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苍蝇出不例外,它除了上 面的害处外,也有有益的一 面。苍蝇具有很强的富集能力和免疫功能, 能有效地吸收食物的营养成分,同时抵 御各种病原体对自的侵入。如 果把苍蝇在严格封闭的笼中喂养,吃以麦为主配制 的饲料,它就不仅无 毒,而且营养丰富,能够做成美味佳肴,变成益虫了。 被昆虫学家请上餐桌的不仅有苍蝇,还有蚂蚁、蝗虫、黄粉虫等。专 家们以 自己的研究和实际行动告诉人们,许多昆虫是高蛋白、高营养 的食品,如能开发利 用,将是人类无法估量的食物和蛋白质源。多达成 100 多万种的昆虫除用作食品 或保健品外,还可广泛用于饲料、医药、 工业原料、观赏工业等多种领域,是目前 地球上最大的尚没有被充分 利用的资源之一,一旦形成大规模工业生产,其经济 效益将十分可观。 以上事实还告诉我们 ,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 一个 领域、一个发展阶段的认识,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 扩展认识,把认 识向前推移。人们对苍蝇由一味地消灭到有意识地加 以利用,变害为益,就标志着 人们认识的深化和扩展,把对苍蝇的认识 推倒一个新阶段。今后,如果再有人说 “我的心像吃了苍蝇一样。”我 们不禁要问他:是难受?还是喜悦?矛盾主次要方面 的转化。 故事九 猴子种葡萄 猴子很聪明,而且善于模仿人类的动作。猴子想学 种葡萄,便走到葡萄园里。 它见园丁正给葡萄苗浇水,就说:“原来种葡萄需要水、这还不容易!我 要给葡萄 苗浇更多的水,让它结更多的葡萄!”于是,他把一棵葡萄秧子 插进河里,葡萄秧被 淹死。猴子又来到葡萄园里,它看见园丁在给葡萄 秧施肥料,就说:“哦,原来葡萄 需要肥料。我要给葡萄施更多的肥料,就 能结更多的葡萄!”于是,它把葡萄秧栽 在粪堆上、葡萄秧被烧死了。 猴于再次来到葡萄园里,这时已到了冬天,猴子看见 园丁用稻草把葡萄 秧包起来埋在地下,就说:“哦:原来我的葡萄秧栽不活,是因为 葡萄秧 苗害怕寒冷。这次我定要着意保护,使它免受风霜!”次年春天,猴子种 上 一株葡萄秧,而且学着园丁对葡萄秧越冬的管理技术,用稻草把葡萄 秧包得结结 实实的埋在地下,不几天葡萄秧就闷死了。 分析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对立统一。没 有无质 之量,也没有无量之质。掌握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很重要的一点, 是掌握事物的 “度”。只有将事物发展的度把握好了,才能保持事物的 相对稳定,保持一定的质。 众所周知,葡萄的正常生长是多种生存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按 时浇水、 适时、适量施肥、越冬防寒措施跟上,葡萄秧才能枝繁叶茂 茁壮生长。猴子虽然 认识到水分、肥料乃葡萄秧生长之必需,却没能 掌握合理灌溉、施肥技术,造成葡 萄秧生长期间水分过剩、营养过旺, 导致死亡。另外,葡萄植株越冬时,既要防寒 保暖,以免冻死,又要保持 通风通气。而猴子只知道防寒保暖,却不知道还需通风 通气,以致将葡 萄秧活活闷死。俗话说:“物极必反。”这个故事说明,任何事物都 必须 保持其一定质的数量界限,虽然在一定界限内,量的变化不会改变事物 的质, 而一旦超出这个界限,量的变化就会引起质的变化。在自然现象 和社会现象中, 任何事物都有个“度”,只有使事物保持特定质的量的界 限,才能不断促进事物发 注意适度原则。医学全在线//0 . 故事十 朝 三暮四 从前,宋国有个老头儿很喜欢猴子,他在家里养了一大群。时间 长了,他能了 解猴子的脾气秉性,猴于也能听懂他说的话。老头儿愈发 喜爱猴子了,宁愿减少全 家人的口粮,也要让猴子吃饱。由于猴子的食 量太大,老头儿家里的存粮一天比一 天少了。他想限定猴子的食量,就 向猴子宣布:“从今天早饭起,你们吃的橡实要 定量,早上 3 个,晚上 4 个,够了吧?”猴子听了个个吡牙咧嘴,乱蹦乱跳,显出很不 满意的神色。 老头儿见猴子嫌少,就重新宣布:“既然你们嫌少,那就早上 晚上 3 个, 这样总够了吧。”猴子听说早上从 3 个变为 4 个,都以为是增加了橡实 的数量,一个个摇头摆尾,伏在地上,咧着大嘴直乐。 从早上 3 个、晚上 4 个变为早上 4 个、晚上 3 个,总数还是 7 个,只是 将安排 的次序进行了调整,结果却收到了判若云泥的效果。至此,我们 不能不为养猴人灵 活多变的方法所折服。 分析众所周知,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对立统一。量的积累会引 起质变, 其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量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种是构成事 物的各种成分在内 部组织上的变化引起的质变。当家中的食物不能 满足猴子食量要求的时候,养猴 人为达到安抚和驯养猴子的目的,将橡 实的数量进行了巧妙的调整,使橡实在没 有增加数量的情况下,满足了 猴子的要求。对此,我们在批判猴子不看事物本质, 只注重事物形式, 养猴人老奸巨滑、诡计多端的同时,更应该学习养猴人那种灵活 多变 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模式,将其作为我们的反面教材,予以辩证的吸收和 学习。 成分在内部组织上的变化引起的质变。 在这个故事中,夫妇二人之所以落得财失家破的结果,是因为夫妇俩没 能正 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当两人打赌争饼时,谁遵守 赌约,闭口无言是 双方的主要矛盾。应着力解决。可是,当盗贼进屋盗 窃财物时,如何联手赶走盗贼, 保护家中财产,则成为主要矛盾,赌饼约 定就成为次要矛盾。此时此刻,夫妇二人 就应该抓住主要矛盾,齐心协 力,抓住盗贼,保护财产。然而,夫妇二人因为牢记赌 约,对盗贼不予理 睬,让盗贼有了可乘之机,将财物盗走,从而丧失了抓贼的大好 时机,落 得家破财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擒贼先擒王。射人先射马。”想问题、办事情,应 该牢 牢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主次不分,因小失大。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要坚持矛 盾的客观性,就是要弄清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矛盾是什 么,从而采取正确的解决 方法,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主要矛盾和次 要矛盾的关系。 故事十二 格林尼亚的成才故事 在化学中有一种试剂叫“格氏试剂”,这 种试剂是世界上最多能的试剂之一。 它的发明者就是克多?格林尼亚。他于 1921 年获得了诺贝尔奖金。 格林尼亚在青 少年时代曾经是个游手好闲荒废学业的“二流子”,家庭 的优裕和父母的溺爱使 得他放荡不羁,整天吃喝玩乐。但是,一次偶然 的机会使他猛醒:在他 21 岁那年的 一次舞会上,一位美丽的姑娘引起 格林尼亚的注意,他走上前去邀请姑娘,却被姑 娘冷冷地拒绝了。格林 尼亚以为自己冒昧,连忙表示歉意,姑娘却冷冷地说:“请 站远一点儿吧, 我最讨厌像你这样的花花公子挡住视线。”这话恰似当头一棒,如 利 剑般深深地刺痛了格林尼亚的心。回家后,他一头扎在床上,在羞愧和 苦痛中回 顾自己的所为,下决心悔改,要做一个对人类有用的人。于是 他俏然离家,给父母 留下字条:“请不要探寻我的下落,容许我努力学习, 我相信自己将来会创造出一 些成绩来的。”从此,他埋头苦读,仅用了 两年的时间就补上了荒废的学业,考上了 法国里昂大学。他以严谨的 科学态度发现并纠正了著名化学家巴尔尼教授的一些 疏忽和错误,发 明了“格氏试剂,美好夙愿终于实现了。里昂大学破格授予他博土 学 位,他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 分析人和任何事物一样,都是发展变化的。在发展过程中内因是 根据, 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格林尼亚变化的内因在于他 的自尊心、自信 心和后来埋头苦读钻研,如果没有这个内因,他断然不 能发愤自强。如果没有姑娘 的严厉批评和强烈刺激这个外因的作用, 或许他还是那样一如既往地生活。外因 通过内因起作用使他幡然醒 悟,终于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发展过程中的内 因、外因。 故事十三 温顺的兔子与巨大的灾害 兔子美丽、温顺、可爱,是善良、 机警、洁净、活泼的象征,是上乘的观赏动 物。除此之外,兔毛、兔皮、 兔肉味美可食。为此,澳大利亚于 1939 年在维多利 亚的季朗地区放 养了一些野兔。这是件好事 ,但没料想,由于天敌很少,兔群每年 向北、 向西扩大 100 公里,到 1950 年,就蔓延到整个澳洲大陆,据估计,约有 7.5 亿只野兔,等于这里人口的 75 倍,10 只野兔就可以吃掉一只绵羊 的饲料。兔子泛 滥成灾,糟蹋了绵羊的牧场,使誉满全球的海浪绵羊成 倍减少。为了和这些“可爱 的兔子”进行斗争,政府竞动用了空军,使用 毒剂,拨出巨款修筑栅栏,保护农田和 牧场,结果无济于事。最后不得 不请来细菌学专家,对兔科展开“细菌战”。经过 一番周折,终于实验成 功,使涎瘤炎这种恶性传染病在兔群中流行,99.8%的野兔 染病身亡。 这才控制住了兔灾。 分析这个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启示我们做任 何事情 时都应把握住量与质的关系,促成好事,减少坏事。做任何事情 时都应把握住量与 质的关系,促成好事,减少坏事。 故事十四 “焚琴煮鹤”与“解放阿留” “焚琴煮鹤”这句成语,说的是有个 人砸了琴、宰了鹤,用琴当柴煮鹤吃。结 果,琴不如干柴好烧,鹤并不 比鸡肉美。于是乎此人感叹道:“琴不如薪,鹤不如 鸡。”“解放阿留”则 是说明代太仓的周期元素,人一个书僮叫阿留,阿留“生性呆 痴无比”, 主人让他扫地出门,“他终朝运帚,不能洁一庐”。主人让他砍根树枝做 床腿,他在林中转悠半天空手而归,告诉主人说“:木枝皆上生,无向下 焉!”某一 日,主人作画,故意与他开玩笑让他试一试。他提笔染墨,竟 “浓淡参亭,一如素 能”。自始,主人让他专心作画,“其终身为弁”,成为 好画家。 分析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想问题、办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由矛盾构成的,为同的事物,其内在矛盾为 同,同的事 物在为同的发展阶段,其矛盾也矛盾也有差别。我们分析问 题时,就是要研究事物 的内在的特点,从中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为同的矛盾,要用为同方法解决。 要力戒“焚琴煮鹤”,学习“解放阿留”,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想问题、 办事 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故事十五 楚人有生而不识江者 楚人有生而不识江者,曰:“此从树上结 成。”或曰:“从土里长。”其人固执 己见,曰:“请与子以十人为质,以所 乘驴为赌。”已而遍问十人,皆曰:“土里出也。” 菱,并壳入口。或 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 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于土,而曰 树结;菱生于水,而曰土产,皆坐不知以为知故也。分析唯物辩证法 认为,世界是由矛盾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即矛 盾是普遍的又 是客观的,它要求人们正确对待矛盾,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并 善 于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楚人”和“北人”,一个生而不识江,一个生而 不识菱,但他们二人回避矛 盾,掩饰矛盾,强不知以为知,固执己见。无 知和有知是一对矛盾。从无知到有知 需要一定的条件,即勇于承认自 己的无知,虚心学习,方能有知。像文中的“楚人” 和“北人”讳疾忌医, 只能导致自己更加无知,成为千古笑料。正确对待矛盾。 故事十六 以愚困智妙计 北宋初年,南唐派使者前来纳贡,所派使者是 江南名士徐铉,此人以学识渊博 见多识广、能言善辩闻名于北宋朝廷。 宋朝照例要派官员做押运使,去接受贡品, 满朝文武怕自己学识不及徐 铉而丢面子,没有人敢做押运使,宰相也不知道究竞 选谁最好。宋太祖 让殿前司选出 10 位不识字的殿中使者的名单,随手在名单上圈 了一 个人的名字,满朝文武见此大吃一惊,连宰相也不解其中的奥妙,只能遵 旨催 促那个被点中的使者赶快动身。在船上,徐铉滔滔不绝地谈古道 今词锋犀利,周围 的人对他惊奇不已。而那位使者根本听不懂徐铉的 高谈阔论,只能一个劲儿点头 称是。徐铵不了解使者学问的深浅,心想 不能在来人面前丢脸,越发说个不停。一 连几天,徐铉说得口干舌燥, 疲惫不堪,把肚子里的墨水倒干净了。那位使者还是 没有与他辩论,徐 铉自觉没趣,就不再吭声了。 分析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矛盾的双 方互相排 斥又互相斗争,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并依据一定的条件各 向自己相反的方向 转化。宋太祖正确地处理了“愚”和“智”这一矛盾 关系,置南唐使者徐铉于英 雄无用武之地,从而在外交上取得了胜利。 矛盾双方的依存和转化。 故事十七 郑人乘凉 从前有个郑国人,到一棵树下乘凉。太阳在空中转 动,树影在地上移动,他不 停地移动凉席,随着树影动。到了黄昏,他又 把凉席铺在树下。一会儿,月亮出来 了,月亮在空中转动,树影在地上 移动,他又不停地移动凉席,随着树影动。可是, 他又担心露水沾湿衣 服。渐渐地,月亮当顶、树影缩得愈来愈小了,他就径直躲到 树底下, 浑身上下也被露水沾得愈来愈湿了。这个人白天乘凉的方法,可以说 是十 分灵巧的,在晚上用同样的方法乘凉,那就显得笨拙极了。 分析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们认识世界, 就是认 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变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 方法是人们认识和 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事物是千变万化的,任何矛 盾也就都具有其特殊性。这就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必须根据 这种变化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和克 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 绝对化,这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矛盾 的关键。郑人将 白天乘凉的方法沿用到晚上,没有看到太阳和月亮的区别,也没有 注意 到白天和夜晚的差异;事实上,晚上自有晚上的乘凉方法,郑人生搬硬套 白天 的方法,仍然追着树荫乘凉,实在是愚蠢可笑。 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故事十八 伎儿作乐 从前,有一位大富翁请一个能够演奏好多乐曲的伎 儿到府中表演,一曲曲优 美的乐曲令富翁心旷神怡。这时伎儿便乘机 向富翁讨赏,要富翁给他一头牛。富 翁不愿意.但并没有直接表示,而 是微笑着对伎儿说:“你若是能够照今天的曲目 继续演奏下去,昼夜不 停,时满一年,我就把牛送给你。”没想到伎儿毫不在意,竟 反问富 翁:“若我真的一直演奏下去了,您也真的一直听下去吗?”富翁满以为 伎 儿不敢接受这种苛刻的挑衅,便答说:“当然了,只要你能不间断地奏 乐 ,我就一直 听着。 ”“那好吧。”伎儿非常高兴地接受了富翁的条件。 而富翁也在暗自得意, 便舒舒服服地躺下,专等伎儿开始演奏了。只见 伎儿把乐器调了调,自己又定了定 神,头一甩,演奏了起来,果然不同一 般。这个伎儿一心作乐,三天三夜未曾停歇。 可是,富翁却受不了了。现在他听着这一首首熟悉的乐曲,再也感受不 到先前 那优美动听的韵味了,全部成了令他烦躁难耐的噪音。终于,富 翁认输了,送给了 分析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客观事物内 部的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 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次要方 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 响。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主次方面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次方面转 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故事中的伎儿开始演奏的乐曲, 富翁觉 得优美动听,是乐音,是享受。后来,在伎儿不间断地演奏的刺激下,乐 音变 成了噪音,享受变成了难受。矛盾的主次方面转化了,富翁就再也 无法忍受了。 此外,这则故事也告诉我们,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 的, 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故事中的富翁没 有想到伎儿能 不停地演奏,会使乐音发生质变成为噪音,终致无法忍受。 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 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 度内.做事情要注意分寸,坚持适 度原则。矛盾的主要方面。 故事十九 王子与百官 很久以前,有个国家的王子才七岁便到深山里求 仙学道去了,因此,他对于朝 廷中的百官以及他们的责权一点也不了解。 后来,这个道人王子当上了国王,朝中 百官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接驾宴会。 久在深山的王子吃着丰盛味美的饭菜,觉得非 常适合口味,便认为厨师 是宫中最可靠最有本领的人。从此之后,国中的大事小事, 国王都只找 厨师来商量处理,一时间朝廷上笑话百出。看着朝中混乱的局面,群臣 们既觉得好笑又暗自着急。于是都来向新国王奏谏,告诉新国王朝中 百官各有所 主,他们都是各方面的专家。厨师只是宫中的饮食主管,不 知处理政务,国王切不 可因为饮食可口,三餐如意,便只信任喜欢厨师 一个人,否则必将误国殃民。新国 王在大臣们的帮助下,才逐渐地进入 了国王的角色。医学全在 分析这则故事说明,矛盾具有特殊性,不 同事物的矛盾都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点。人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 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 关键。如果不去分析矛盾的不同持点,不管时间、地点、 条件的变化, 用简单化的办法去处理各种矛盾,就像故事中的新国王一样,把饮食 当 成了政务,将厨师当成了能臣,必然笑话百出。好在新国王及时改正了 错误,逐 渐学会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就真的要祸国殃民了。 再从另一角度来讲,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我们认识世 界和 改造世界,应该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但是,客 观实际往往是许 多事实的总和,如果只以个别事实为出发点作判断去 行动,那不是真正从实际出 发;客观实际又总是多方面的.如果只抓住 一个方面,也不算是从实际出发;客观 实际还是变化发展的,要从实际 出发,就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了的客观 情况。故事中的新国 王,就是以个别事实为出发点,自己的思想不适应变化了的情 况,所以 才会闹出笑话来。矛盾具有特殊性。 故事二十 阿凡提染布 阿凡提开了一个染坊,给乡亲们染布。巴依见大 家都夸阿凡提布染得好,十分 妒忌,小要刁难他一下。一天,巴依挟着 一匹布,来找阿凡提:“听说你的布染得好, 能不能给我染一染?”“你要 什么颜色?”阿凡提问道。“我要染这样一种颜色,它 不是红的,不是绿 的,不是黄的,也不是蓝的,不是紫的,不是黑的,连白的也不 是……不知 道这种颜色你能不能染?”巴依洋洋自得地说道。“当然能染,染完后 保你满意。”“什么?你能染?那好。我取布的日期是哪一天呢?”“日期 嘛!”阿凡 提微微一笑,顺手把布扔到柜里:“不是礼拜一,不是礼拜二,不 是礼拜三,不是礼 拜……更不是礼拜日。我的巴依,到了那一天,你就 来取吧!”分析矛盾的普遍 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故事二十二 盲人为什么会领路 英国首都伦敦是个“雾都”。一天早晨, 国会议员史密斯先生出门,他要在八 点钟之前赶到国会参加一个重要 的会议。可是大雾弥漫,咫尺之内,不见人影。史 密斯先生没走多远就 迷路了,就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突然碰到了一个人。那人说: “先生,您 有什么事?”史密斯赶紧告诉他自己要到国会开会。那人说:“先生, 您 别着急,我带您去。”说完就领着史密斯向前走去。他们走过一条街, 拐了一个 弯,穿过了一个广场,不一会儿就来到国会大楼。史密斯大为 惊讶:“先生,这么大 的雾,您是怎么找得着路的?”那人说:“有雾没雾对 我来说是一个样,我是个盲人” 盲人为明眼人领路,乍听起来出乎意料, 可细想一下又在情理之中。分析矛盾 的转化。 故事二十三 鸟儿为什么不会歌唱 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说,英国的小 鸟逐步忘了如何歌唱。这种令人不安的 归咎于交通噪音。栖身在喧 闹道路附近的鸟类听不到对方的声音,年幼的小鸟难 以学会歌唱,只会 发出凄凉的啾啾声。住宅区的小鸟很快忘记原来的歌声,而开始 模仿 周围的噪音,如大哥大的铃声或汽车的喇叭声。调查还发现,公路上的 喧闹声 可以影响到三公里之遥的鸟类行为。因为听不到求偶的叫声 而找不到配偶,燕雀、 刺嘴莺和金黄丽等鸟类的数量急剧减少。 分析这一事例生动说明,小鸟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客观的、重 要的。 人类制造的噪音不仅害了自己,也殃及鸟类,破坏了鸟类通过声音建立 起来的联 系,致使鸟儿学不会歌唱,严重威胁到鸟类的繁衍生存。还一 发现也标志着人们对 噪音的认识又向前跨进了一步,再一次提醒人们 要降噪消音,保护环境。联系是紧 密的、客观的。 故事二十四 把木梳卖给和尚 读到这样一篇小小说把木梳卖给和尚。 讲的是某个企业负责人招聘营销员, 企业负责人出了这样一个实践题 目:把木梳卖给和尚。众多应聘者困惑不解,光头 和尚怎么会买木梳? 纷纷离去。剩下甲、乙、丙三人。甲历尽艰辛甚至遭到和尚 们的唾 骂,最后卖出一把木梳。那是下山时如水火如荼的太阳下见一个和尚 挠着 又脏又厚的头皮,甲递上一把木梳,小和尚一用止了痒,顺便买了 的把。乙为人比 较机灵。他见朝圣拜神者个个被山风吹得头发蓬乱, 便建议长老在庙宇里备一把 木梳让进香者梳理一下乱发以免蓬头垢 面对神不敬。长老采纳了这个建议买了十 把梳子,因为山上有十座庙 宇。丙思路宽广富于开拓,一次卖出木梳千把。怎么买 法?丙说,他到 一名山古刹,见进香者如云,施主络绎不绝,便对主持说:进香者其 心虔 诚,施主慷慨,宝刹应对施主有所回赠以保其平安,鼓励他们多做善事, 你的 书法好,我有木梳一批,你可在木梳上写上积善梳三字,后作纪念 品回赠给香客。 主持大喜,当即买下一千把,香客得了纪念品也十分高兴。 故事二十五 “我不是我了” 古希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人外出忘 了带钱,便向他的邻居借。过了一 段时间,这个人不还钱,邻居便向他 讨债。这个人坦然地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 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借 钱的我。”赖账不还,邻居发了脾气,一怒之下就挥手打了 他,赖账人要 去见官告状,这位邻居对他说“你去吧,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 我, 已不是当初打你的我了。赖账人无言以对,干瞪着眼睛。 分析故事里的希腊人借口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从而否认了事物 的相对 静止状态。事物的运动在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同时运 动着的事物在一定 的范围内的某种稳定性。运动在无条件的、永恒 的、绝对的。 故事二十六 蝴蝶救了列宁格勒 1941 月,一天清晨,一位苏联将军视察 阵地时,偶然发现几只蝴蝶在花草丛中飞来飞去,时隐时现,令人眼花缭 乱,难辨真假。将军深受启发,立即去找研究 蝴蝶的专家斯万维奇,要 他设计一套蝴蝶式防空迷彩伪装。斯万维奇参照蝴蝶翅 膀花纹的色 彩和构图,将保护、变形和伪装三种方法综合起采,对坦克、军用车辆 等活动目标涂上同地形相似的多色巨大斑点迷彩,改变其外形轮廓,对 机场、炮兵 阵地、雷达站、军用仓库等固定军事重地利用遮障伪装, 在遮障上涂染与背景相 似的迷彩图案。就这样,他们为列宁格勒数百 个军事目标披上了神奇的“隐身衣”, 当几百架满载炸弹的德军轰炸机 飞临该城上空时,原定的袭击目标一个也找不到, 一些曾身经百战的优 秀飞行员也惊呼眼前一片迷茫。飞机在空中盲目地转了几个 大圈后, 只好胡乱丢了一些炸弹仓促返航,而列宁格勒却安然无恙。小小的蝴 煤竟 然救了列宁格勒,这其中的奥秘何在? 分析原来,苏队正确地 认识了现象与本质的辨证关系,并成功地将它运用 于实践。一切事物 都是现象和本质的对立统一,但现象有真象与假象之分,假象并 不是本 质的表现,反而能掩盖事物的本身。所以,认识了事物的现象,还不能说 是 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李洪志所宣扬的“法轮大法”,从表面 上讲是所谓 的“救世真缔”,而其本质却是祸国殃民的。因此,在复杂的 现象中,既有真象又 有假象,要把真象和假象区分开来,进而揭露假象 所掩盖的本质,需要下一番辨证 思考的功夫运动在无条件的、永恒的、 绝对的。现象与本质的辨证关系。用发展 的观点看问题 故事二十七 鲁侯养鸟 有一天,鲁国城郊飞来一只罕见的海鸟。猎人们知道鲁侯喜 欢养鸟,就捉住海 鸟,献给他。鲁侯惟恐海鸟死去,就把它当成贵宾,供 养在庙堂里,下令高级厨师每 天给海鸟准备丰盛的酒席,叫乐队演奏高 雅的乐曲,让海鸟欣赏优美的歌舞。可是 那只海鸟却被吓得神魂颠倒, 连一点东西也不敢吃,一滴水也不敢喝,三天后就活 活饿死了。鲁侯对 海鸟真是关怀备至,尽心尽力,可他是用供养自己的力法来养海 鸟,海 鸟怎么受得了呢? 分析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 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 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但人们可以友挥主观 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人们发挥 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 律为前提。违背规律 ,主观愿望再好,也要受到规 律的惩罚 ,导致失败。 人有人的生活规律?海鸟有海鸟的生活规律。酒席、乐曲、 歌舞与海 乌生活无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不过是鲁侯强加于海鸟的。鲁侯的主 观 愿望虽好,但不符合海鸟生活的客观规律.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使 海鸟一命呜 呼。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故事二十八 老猎手用火灭火 故事发生在南美洲的一个大草原上。一天,一群游客 正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上快乐地追逐嬉戏,忽然,他们身后窜出一团大 火,火借风势,直向游客们扑来。就 在这死难临头的惊险时刻,一位老 猎人出现在游客们的面前:“各位,别跑了,大家 还是听我的话,动手扯掉 这一片干草,清出一块地面来。”游客们见是一位老猎手, 觉得他经验 丰富,就马上按照他的吩咐,七手八脚地猛干起来,很快清出了一大块 地面。火是从北面烧过来的,老猎人让大家站在空地的南端,自己跑到 空地的北端, 并把草堆搬到北边去。望着渐渐靠近的大火,游客中有人 恐慌地问:“老猎人,火 再烧过来怎么办?”“别急,我自有办法。”一会儿, 大火快烧近时,老猎人才拿了一 束很干的草点燃起来,堆在游客北面的 草立刻熊熊地烧着了,竟然逆着风迎着大 火方向烧去,这两股火立刻打 起架来,火势居然慢慢小了,而留给游客的空间越来 越大。两股大火斗 了一阵子,终于“精疲力竭”,慢慢地熄灭了下来。只剩下大股 黄褐色的 烟柱,还在草地上不住地盘旋上升。 当获救的游客向老猎人讨教“用火灭火”的奥秘时,老猎人深深地吁出 一口 气,说:“在烈火上面的空气受热后会变轻而上升,各方面的冷空气 就会去补充, 这样,在火的边界附近,一定会有迎着火焰流去的气流。 等到我们北面的大火接近 我们的草堆时,我们把草堆点燃后,那么,我 们这边的火就会朝着风的相反方面蔓 延开去,两股火后面的草都没有 了,就会渐渐熄灭。当然,火不能点燃得太早,也不 能太迟。”游客们优 然大悟。医 学全在线//. 分析猎手以火灭火首先说明,尊重客观规 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在这次草原大火中,老猎手充分地尊重了火的规律,把握了火的特点,并 果断地提 出了以火灭火的方案,最终利用两火“相斗”成功地扑灭了大 火。因此,正确发挥 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改造客观对象,就必须从对象 本身的实际出发,从对象自身 的规律出发。可见,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发 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离开客观规律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一事无成,甚 至会起破坏作用。 老猎手以火灭火还说明,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 实际出 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质的矛盾必须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否则, 用 孤立静止的观点来对待处于变化发展中的事物,不仅于事无补,甚至 会起负面效 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故事二十九 愚人集牛乳 昔日,曾有一人,因举办宴会要用很多牛奶。 为此,此人思忖:“我若从今日便 开始挤取牛奶,日日积攒,多日之后就会 攒得很多,那时不仅多占器具,还有可能 腐败变质。看来最好的办法就 是让牛奶继续留在牛肚子里,临到宴会时一并挤出。 此计甚妙,甚妙。”这个人为想出这么一个好主意而得意。为了让牛奶 在牛肚子里 攒多一些,这人又把小牛犊牵到别处去喂养,以免牛犊吸吮 牛奶。时过月余,宴期 已到。这人此时将蓄奶已久的母牛牵出,要挤出 那些存在牛腹中的牛奶招待宾客。 可是任凭他怎么挤,也没挤出一滴牛奶。因为牛犊日久没再吃奶,也没 有每天挤取 牛奶,母牛的奶就自然地干涸了。这个愚人到底错在哪儿 呢? 分析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不以 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它不可违抗、消灭和创造。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 前提,按规律办事。母牛出牛乳,不是任何时候 都可以的。必须是在牛犊吸吮或人 工挤奶的刺激下,才能泌乳,这是规 律。这个愚人自以为想出了妙方,却违背了规 律,主观不符合客观,当 然不可能如愿,只能落得让人嘲笑了。规律的客观性。 大家都知道我们考研政治的考题的哲学题也就是 34 题对哲学知识点 的考察历年来都是通过小故事小材料的形式来考察的,所以,不仅 要会原理而且还要会分析故事,从故事中准确的总结原理,并且用 原理解释材料,从今天起,中公考研政治教研室张孟孟老师将会通 过从不同的角度选取合适的例子来讲解咱们的哲学原理,帮助大家 从例子中学原理。 古时有个人,借了别人的钱,到期债主来讨债了。欠债人说:“一切 都是变化的,借钱的那个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因此,我不欠你 的债。”债主发了脾气,打了他,两个人撕扭到了法庭。法官问欠债 的人为何不还钱,他又把理由说了一遍。法官问债主为什么动手打 人,债主也说:“一切都是变化的,打人的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 因此他想要告就告打他的那个我去吧。” 点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 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 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否认相对静止,否认事物的稳定性,会走到 何等荒谬的境地。故事中的欠债人只强调了绝对运动是诡辩论,而 债主的以彼之道还之彼身也让他哑巴吃黄连尝到了诡辩的滋味。 大纲相关知识点回顾 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 属性。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 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 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 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 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 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 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 主义。 3、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 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 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 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 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 造世界的可能性。 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 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 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总是在 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 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 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 具体特性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 内在的统一性。

看到此处说明本文对你还是有帮助的,关于“马原哲学小故事”留言是大家的经验之谈相信也会对你有益,推荐继续阅读下面的相关内容,与本文相关度极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马原哲理小故事

马原哲理小故事

故事,马三立,父亲,相声,章鱼,读后感,励志小,小故事大道理,单位,年轻人,瓶子,老师,道理,铅笔,领导,工作,这本书,骑着马找马,人生,这个故事,临时工作,在路上,一生,一面,主持人,人们,人类,小瓶,情况,应聘者

2009-06-10 #故事会

马原哲理小故事一千字

马原哲理小故事一千字

天堂,人生,意识,克林顿,希拉里,加油站,坏事,差距,视野,你的心,小工,作用,变好,外因,小事,点儿,欲望,视力,主观唯心主义,平静地,要学会,面对不幸,乐极生悲,范增论,发现了,父母,学生,名人,人们,不幸

2017-05-30 #小故事

2020考研马原小课堂!刁志萍老师听成语故事学马哲①

2020考研马原小课堂!刁志萍老师听成语故事学马哲①

马原,刁志,马哲,课堂,老师,成语故事,哔哩哔哩

2012-07-05 #故事会

2017考研政治:马原寒假小故事系列之赫拉克利特两条河流

2017考研政治:马原寒假小故事系列之赫拉克利特两条河流

对立面,A.,B.,C.,D.,赫拉克利特,万物,不变,事物,名言,河流,运动,爱菲斯,小故事,小伙伴们,同一条,世界,代表,内部矛盾,根本原因,王位,统一体,辩证法,阴阳,发展,流动,一切皆,不可见,世界上,观点看

2008-03-11 #小故事

【悦读2018】马原转型写宫斗 向唐朝要故事

【悦读2018】马原转型写宫斗 向唐朝要故事

马原,玉央,杜牧,历史,扬州,书院,人物,名字,大和,正史,诗人,路马,主人公,女孩,小说,房子,故事,教坊,灰尘,男女,皇家,李商隐,温庭筠,我自己,美人,作家,中国,上海,人生,姿态

2015-09-01 #故事会

将灵魂交付大山深处——评马原新作《姑娘寨》

将灵魂交付大山深处——评马原新作《姑娘寨》

马原,帕亚马,故事,贝玛,姑娘寨,小说,南糯山,主体,作品,人物,云朵,作者,读者,祭司,云南,主人公,儿子,叙述者,可能性,巫师,文本,松鼠,梦境,猴子,灵魂,现实,都市,流动,一切都,主体部分

2007-07-23 #小故事

反城市崇自然——先锋作家马原的另类教育观

反城市崇自然——先锋作家马原的另类教育观

马原,童话,叔叔,孩子,父爱,世界,小格,爸爸,灰鹅,花源,大自然,朋友,人生,先锋派,儿童,小说,动物,家禽家畜,成年人,秘密,童真,脑袋,成人世界,做朋友,动物们,作家,成人,机会,母爱,童心

2016-12-24 #长篇故事

查出肺癌却拒绝治疗 隐居山林建起书院马原到底经历了什么?

查出肺癌却拒绝治疗 隐居山林建起书院马原到底经历了什么?

马原,花姐,书院,小说,马格,记者,生活,黄棠,马大,一家,作家,儿子,图书馆,城堡,时间,南糯山,人生,先锋派,地方,时候,父亲,私人,院子,路马,创作,检查,同济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公,宅邸

2013-09-19 #长篇故事